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面对新课改: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面对新课改: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走好新课改之路,显然是十分迫切和关键的问题。
认真解读课标,把握脉搏不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新课标,觉得新课标理论性较强,读起来费劲,觉得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殊不知教材就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怎么能吃透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标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及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等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这些内容包含了新形势下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我们必须细细研读,才能把握新时代教育的脉搏和方向。
转变教学观念,清除障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师角色不转换,课程改革就会面临强大的阻力,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根据新课标的新理念,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新观念、塑造新角色。要做到以下4点:一是历史教材不是历史课程资源的全部,历史教师应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二是历史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三是历史教学既要重教师的“教”,更要重学生的“学”,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四是历史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体验与感悟的关注者。要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主张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历史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历史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新课改之路,任重道远。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标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努力把握新课改的脉搏和方向,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适应《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才能应对当前新课改的潮流,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与经验,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面对新课改革论文
《新课标》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面对新课改是一线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下面谈此看法。
1.教学中师要转换角色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把创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同时着重指导创新思路、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会学生会学。如:教学《小橘灯》时,以“我”与小姑娘第一次见面的内容为例,指导如何圈点批注,理解小姑娘的形象,再自由选择“我”与小姑娘第二次见面的内容,进行理解阅读,学生对小姑娘这一形象的理解评析比以往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丰富得多,对本文的学习也比用传统的教法轻松得多。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点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民主、平等、协商的态度参与学生的创新和自由交谈、讨论问题,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直接影响创新动机的激发。好的问题,有一定深度,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①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教学《月光曲》中,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先生没有回答。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设想多种可能,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思维;
②好奇心发展成求知欲,激励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在情境中适时凸现矛盾,激发求知欲。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让学生读通第一段提出:老奶奶既然焦急,为什么又有耐心呢?生涌现出寻找答案的欲望,从而激发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③大胆探索和挑战是创造性人才的特性,他们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教学时引发冲突能诱发好胜心,激发挑战的勇气。如:教学《赤壁之战》时,让其互动讨论:这场战役有可能其他结局吗?如果你是曹操的谋士,会在什么时候怎样提醒曹操注意,使得历史有可能改写?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质疑的学生,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其实就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如:教学《穷人》时,鼓励质疑:桑娜抱孩子回家后那段,为什么用那么多省略号?为什么把西蒙和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作者为什么不让西蒙孩子多些桑娜孩子少些,不是更显出穷人品质高尚吗?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引导采用不同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高潮,则开放型问题情境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思维。
3.利用互动式教学,寻找渗透教学机制
互动式教学有:①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②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人参与的“互动”,作为互动节点中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传递者,织组者,生成者;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处于多变之中,需要对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使课堂教学向纵深推进,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
如:教学“小鹰学飞”时,师创设鹰妈妈带着一群小鹰学飞互动对话的情景,鹰妈妈在前面一边领飞,一边深情地呼唤:小鹰,小鹰,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小鹰一边跟着妈妈学飞,一边高兴地回答:妈妈,我正飞到大树的上面,我已经会飞啦!鹰妈妈摇了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小鹰又跟着妈妈飞,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它又高兴得喊了起来:我真的会飞啦!鹰妈妈又摇了头说: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妈妈拼命向上飞。鹰妈妈又深情地呼唤:小鹰,小鹰,你飞到了哪里?小鹰说:妈妈,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小了,白云在身边飘过;小鹰急躁地喘着气说:妈妈!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鹰妈妈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小鹰抬头一看,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在鹰妈妈的指引下,小鹰在蓝蓝的苍穹中,飞呀,飞……点评;整个互动、对话,充满着师生、学生情感与心灵的碰撞,在课堂情景,生活体验的内心碰撞中,学生向小鹰学飞的内在需求得到激发,也在碰撞中逐步感悟到:小鹰学飞是无止境的,我们对生活的本领,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没有穷尽的!学习永远不能画句号;师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的作者心与心进行碰撞,激发互动对话欲望和激情,使学生心灵与肉体得到交融,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4.教学中挖掘美,进行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重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想象,处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教师通过美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美、挖掘美,产生美的感受,提高学习兴趣。美感教育可通过图画、音乐、戏剧等直观展现或教师语言描述来寻找书中的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准备音乐《爱的奉献》和《二泉映月》。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中为之朗诵一首诗,优美的音乐和语言,让其心中充满感动,并激起学习兴趣,当大家还在乐声中回想时,进入课题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学生眼中充满同情,让其在《二泉映月》忧伤的乐声中用喜欢方式朗读课文,读得非常认真,对课文意境和内容有充分的理解。点评: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心中还充满对小女孩的同情,在日记中写下《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爱心得到发挥,情感得到陶冶,也达到美感教育的目的。
5.在朗读中培养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材料。师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还要善于引导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教学《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那美妙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再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朗读。同时思考:①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指导学生读出轻声。②划分出音步,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③确定朗读的重音。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朗读时加之配上轻柔的音乐,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点评: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久而久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6.教学中如何进行虚词教学
在虚词教学中要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醉翁亭记》时。可结合“……者……也”这一格式的用法和作用讲解。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课文大量运用这一格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读着这篇文章不能不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点评:这比孤立地举些实例讲解此格式效果要得好。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师要充分调动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兴趣,引导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才能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向阳乡初级中学赵培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大胆地尝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呢?
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活力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要上好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当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具有事业心,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角色应随教学内容的改变而变。时而是导演,时而是演员、时而是节目主持人、时而是导播等。其次,教师要着力培养自己“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将面对语文素质不断提高,语文视野不断拓展的学生群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能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模范的“榜样”,给学生留下具体操作过程的直觉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景中,遇到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要见机而作。有时可以机灵地把他转移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有时可以幽默轻巧地用来运转课堂。遇到这些事尽可能的不发火或少发火。第三,要注意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标准的普通话及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教学基本功,我们不能忽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 1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如:不随意缺课、迟到、早退,要守时守信,说到做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身心健全的健康的人。学生身心健全、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师生关系的内在的隐性课程,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全健康地发展。对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喜欢语文课,必须真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位教师,要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让学生感到你心里有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优缺点,并在课堂教学中提其优点,以鼓励为主。
其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即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是激励、促进。在教学活动中要多给学生问题,少给学生答案,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上多给学生质疑、交流、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等。要注意少给学生空谈理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信,增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真正体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承担的是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服务者的角色,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教师对教育好学生充满了信心和乐观态度,将有效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即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可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为了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太理想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要因为学生的某一方面暂时落后而对学生冷落,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全、健康,教
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要教会学生尊重别人。
第四、要给学生个灿烂的微笑。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看学生,如果这样,无形之中就在学生面前设置了一条无法进入学生心灵的“沟壑”。不进入学生心灵,学生又怎么与你零距离沟通?久而久之,你与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酷似“阶级的对立”,即使你的课堂没人敢说话、睡觉,但你的课堂也只是“一潭死水”。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三、幽雅的教态,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很多教师,还受着长袍加身的影响,受着“老学究的熏陶”,因此肢体语言运用得很少或者说还运用得不够,自己心里还在阵阵有词:“我又不要当演员,为什么学表演?”其实,表演与教师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老师抱着手臂对学生说话,学生对老师的感觉肯定很差。如果老师改变了这种肢体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在讲到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儿子的一个画面,就是端着眼镜好像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寻找一条船,我就摘下眼镜模仿了一下,同学们就很快的想到母亲那焦急的样子,进而想到了母爱的那份伟大和无私。
也许有人认为教学中过多的肢体语言纯属多余。实际上,完全没有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肢体语言,因为你人就站在讲台上,也是在做一种信息表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你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四、设计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不能无视课堂效率。要有效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就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原则是“为学习而设计”,不能仅仅只考虑教师教的方便、教的精彩、教的舒服,而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应当符合课时要求,语文课每周的课时相对多一些,课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布置学生去预习新课、去复习旧知识等,教师做好备课工作,精心设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1、目标要适度。目标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目标太大,让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没信心就会放弃,不参与教学活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目标太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不屑一顾,不感兴趣。
2、导入要鲜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自觉发现和探索知识的奥秘,主动获得知识的导师。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一个好的导入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教学意境中。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需要现场发挥,随机
应变。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同学们要过一条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桥只能承载4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着: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她”丢弃的是什么?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致投入到文本中。用自己的学生和借班上课导语是不能一样的,借班上课导语之前要增加一些“见面礼”。如用两三句风趣幽默的“见面礼”,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课堂激活。
3、教学内容及教法设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贴近生活,有古诗文、有现代文、有活动课等,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注意把握内容的新异度和深难度,既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不能让学生感到乏味。具体教学过程中,内容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演一演,做一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直观、生动提供了保证。例如当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播放一段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录像,既拉近了学生与中国石拱桥之间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对中国石拱桥的表象,为学习课文设置了台阶。在教学古文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课的教学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让学生去感受,学生从朗读、背诵中能体会诗情,受到熏陶。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何让学生在学语文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唱一唱是一个好办法。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时,让学生唱一唱这首诗,诗的画面就能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理解诗的意境有极大的帮助。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让学生演一演,对学生悟出深刻的道理和合作交流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做一做,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语文教学还有试一试、画一画等都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在使用这些教学模式时,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的来说,教
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系到教学成效的重要环节,是构建活力课堂的保证。
4、课堂小结要恰当、巧妙。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不但要有别开生面的导入,循循善诱的讲析,还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及课堂情况,采用千姿百态、灵活多样的形式,恰当、巧妙地做好结尾工作,让其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概括式、串联式、点题式等。
总之,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围绕“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目标,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融入其中,共同“生成”的过程。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习题教学就是要把教授的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用习题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平时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因此,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的一问一答,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笔者从习题教学的准确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人文性和主体性、深透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习题教学的影响。
一、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一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doc(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中心小学
李显军
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如果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才能使孩子在丰富的语文世界中畅游,乐此不疲。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讲的激情四射,个别学生却若无其事,不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学习热情不高,似乎应付了事。基于这种情况,不得不给我留下了这样的思考:除了个别学生的原因外,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问题呢?怎样使我们的语文课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努力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呢?我觉得应从教师本身下功夫,查找原因。我进行了一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彩的导入会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马上入情入境,快速投入到学习中来。课堂的导入效果与课堂教学一样,受学生、教材、教师的制约。因此,导入的方法应根据教材体现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教师的自身素质灵活多样的加以运用,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年,美国洛杉矶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得30万人受到伤害。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匆匆跑到7岁儿子的学校,可眼前一片废墟。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处,便疾步跑过去,用手挖起来。有些人上来阻止:“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又陆续来了一些人,都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孩子的父亲失常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在阻止他,他救出他的孩子了吗?讲到这的时候,我戛然而止。同学们纷纷投来期许的目光。此时他们已经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自由读文,在文中找答案。
这样,因为悬念的诱惑,激起了孩子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找答案。维持了平衡心理,也满足了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情境导入法。比如,在教学《妈妈的爱》一课时,我先采取谈话法进行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爱我们的是谁?是的,妈妈每天都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我们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妈妈的培养和教育,我们就是在妈妈的爱中渐渐长大。那么生活中的那些事能体现出妈妈对我们的爱呢?请看大屏幕。”这是我就采用情境教学法适时点播,让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通过创设情境,使孩子自然融入到情境之中,也融入到文本之中,孩子也自然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定然事半功倍。
二、精心设计提问,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合理恰当地课堂提问能使孩子思维顺利地进入学习知识的轨道,对孩子起到引发和定向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采用索因提问的形势会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某些知识知其然有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最后一段时间,这样提问:本文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前三段讲了小艇的特点,船夫的技术,人们乘坐小艇等,这些都与小艇有关,可是最后一段写威尼斯的夜晚和白天,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去掉这段可以吗?这样的设问,即了解了课文的结构,有突出了小艇的作用,对整篇课文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
再如:教学《军需处长》一课最后一段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课文最后写道:“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可定,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一个官兵情深的队伍。正是这种官爱兵、兵爱官的真情才使中国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而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结束语,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多种多样的结束语各有千秋,合适的结束语全文的总结与概括,也是对整节课的整体回顾,恰当的结束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取的是归纳式结束语。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文中“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共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会说,所表达的爱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于是我因势利导:“是呀,这是作者的心声,三次出现表现出了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这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心声,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句话„„”(齐: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通过深层次的设问,即把全篇内容进行了串联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总结,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我们的语文课也因此更加精彩起来。
四、精心设计板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板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板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缩影,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是提纲师板书、词语式板书、简画式板书等等。一幅好的板书渗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条分缕析对教学重点的研磨提炼,对课堂教学中心的全盘把握。它蕴含着教师精心构思、巧妙布局、合理组合的功力,同时也是学生感知知识的视觉渠道,是学生思维的指挥棒,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桥梁和工具。能使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大放异彩。
魏书生说:“尽可能做到每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有笑声。”这句话道出了努力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孩子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