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文化调查之走进叶县县衙
家乡文化调查之走进叶县县衙
叶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原始人类活动遗址10多处。早在商代属应候国,春秋时为许国国都。叶邑镇是楚国北方重镇,为楚国四大城池之一,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叶公沈诸梁的封地,为世界叶氏华人的发祥地。历代名人接舆、荷蓧丈人、孔子、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于谦等都曾履及至此,留下许多诗篇,著名的昆阳大战也发生在这里。种种历史遗迹中属叶县县衙最为知名,笔者寒假期间特意进行走访调查,叙述如下: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坐落于县城中心街北侧,明代一条街中段,是全国仅存的3座古县衙之一,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官署衙门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到衙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朱漆大门以及挺拔的青漆门柱和向两侧张开的八字墙。县衙门前明柱上有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欧阳霖到任时所撰的“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楹联。县衙的整体布局由中轴线和东、西两侧线上的建筑群体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卷鹏、大堂、宅门、二堂、三堂及附属的东西班房、六科房和东西厢房等组成;东西侧线分为厨院、知县宅及狱房等建筑;西侧副线依次为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等建筑;三堂后为大仙祠和后花园;大门东侧有编钟演奏厅和文物展厅;
(一)、大堂
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公开审理案件的场所。新帝登基、国家庆典、新官到任、迎送圣旨等重大活动的仪式也在此举行。县衙大堂东侧为吏、户、礼科房,西侧为兵、刑、工科房,是中央政权六部的缩影。此外,在大堂两侧还有东库房、承发房等机构。东库房具体负责财务收支。承发房则主管文件来往转送、档案保管等业务。过了“公生明”戒石碑,走过保存完好的有深膝形凹陷印记的明代跪石,就是大堂卷棚。正上方悬挂着由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匾额“天地正气”,大堂楹联为:“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配上知县断案桌上方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的“明镜高悬”匾额,布局庄重肃穆,威严大气。大堂两侧排列着“回避”、“肃静”以及刀、枪、剑、戟等兵器和刑杖。有知县断案情景剧在固定时间演出。
(二)、卷棚
明清时期,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但明清时期的叶县是由古代昆阳、叶县、红阳、舞阳等地方组成,每年上缴税赋10万石以上;加之根据畿、望、紧、赤的条件,叶县地处“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县令大都为同知衔的五品官担任。因此,县衙的规格也比一般的要高,县衙大堂、二堂、三堂均为五间七架,屋面兰瓦兽脊,梁栋檐桷青碧绘饰。特别是大堂前的卷鹏,更是高级别县令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孤品。卷棚源于古代庙宇的拜殿,多采用地沟排水的形式,而叶县县衙的卷棚和大堂主体采用罗锅椽勾连搭的天沟排水作法,其建筑工艺为我国古代衙署中的仅存者。
(三)、二堂
大堂后为门子房。守卫门子房的人叫“门子”,现在人们常说的“走门子”、“走门路”之类的话就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门子房后有一屏门,穿过屏门,即是二堂。二堂是县衙主体建筑之一,中间三间为穿堂,中间设4扇屏门,专为接待上级客人而特设的。东梢间为幕厅,是知县审案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暂时退堂与幕僚、师爷进行磋商、研究对策的地方。西梢间是招书办公场所,县衙所属六科房上送县令批阅的文书大都在这里集中,由招书把关呈递。二堂上悬挂的“清慎勤”匾额则由康熙皇帝御书,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四)、三堂
三堂又称“知县廨”,是知县处理公务和临时休息的地方,由于此处环境幽静,遇到涉密案件或有所避讳的花案时,也常常在此审理。匾额“清如镜水”,楹联“一尘不染邪恶永退,两袖清风正气长存”。
(五)、虚受堂
虚受堂是知县受到上级表扬和嘉奖时,反思自己对得到的恩赐和荣誉是否受之有愧的地方。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六)、思补斋
思补斋是知县对自己的过错进行反思的场所。知县如果处理日常事务出现失误,就会受到上级的指责或追究,每当此时知县都要在这里进行反省,思考修补过失。楹联“孔子乃至圣先师每日尤洁身三自省,吾斋本无名后学时刻须补过多反思”
虚受堂、思补斋等单元建筑,为目前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的仅存者,不仅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叶县明代县衙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
(七)、大仙祠
大仙祠是供奉守印大仙之场所。所谓大仙即狐仙,传说狐狸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神通广大,威震群妖,古代县衙中常供“守印大仙”之位,以防印信丢失。
(八)、后花园
荷塘绿柳,小桥流水,假山曲径,十分别致。
(九)、知县宅
知县宅是知县及其家眷居住的场所。由于朱元璋最忌讳女人干政,因此上下效仿,西退室是知县在特殊情况下会客时让家眷回避的场所。楹联“小有清闲抱弦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
(十)、厨院
厨院是知县及其家眷和衙署工作人员的膳食场所。主要建筑有灶房两间、厨房两间、储藏室一间、东西饭堂各三间、凉棚及水井。一直到县衙修葺前还有老百姓在这里居住打水。
(十一)、狱房
狱房是关押罪犯的场所,由审讯室及关押重犯的水牢和禁闭室等部分组成。该狱房一直沿用到民国。
(十二)、文物展厅
叶县文物精品展厅共展出250万年前至新石器时代及历代精品文物300多件,其中70多件为全国仅有。
(十三)、黄庭坚书《幽兰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及第后任叶县县尉。
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其诗歌艺术和苏轼齐名,书法艺术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幽兰赋》碑文近400字,为行书体,大字逾尺,小字盈寸。全篇气势雄浑,用笔腾跃跌宕,逸趣横生,充分体现了黄书的雄浑、奇逸、健壮姿纵的特点。
书法名家称黄庭坚一生传世作品虽多,唯晚年所书之《幽兰赋》最能代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稀世珍品。
(十四)、编钟演奏大厅
许公宁编钟系河南叶县出土的春秋早期实用乐器,距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国家一级文物。此套编钟由9枚钮钟、20枚甬钟、8枚镈钟共37件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形式在全国已出土的编钟中尚属首次发现,且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历史年代最久远、形式最奇特、保存最完整的成套编钟。该编钟能够发出不同音高的乐音,能够演奏古今中外乐曲。
(十五)、关于衙署文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和倡导发扬中国文化,楹联艺术是其中一项,他还亲自操刀,开
一代风气,对明代乃至其后楹联发展有很大作用,被称为“对联天子”。衙门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跟风楹联。但其自身的特点,又使衙门楹联有着自己的特色。
叶县县衙所有建筑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使人看一眼就会
烙在心上、印进脑海,感觉要比那千篇一律的“明镜高悬”来得真实。如大门廊柱上的抱柱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是清同治六年、叶县知县欧阳霖到任之初所撰,不仅表达了作者作为一方父母官愿意接受群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荡胸怀,同时还表白了作者清正廉洁、体察民情的决心与情操。
大堂卷棚廊柱上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及“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两副楹联,则深刻地表达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对为官者的期望。楹联作者身为地方官,能自觉与百姓一等,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确难能可贵,使看到这两副对联的人都深有感触,至今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堂正中檐柱上有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意为弘扬人间正义、学习古今德操完备之人;三堂两侧廊柱上有一副醒目而特殊的楹联:“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以有限的两个字的变化来开启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世界上一切可气、可怒、可恨的情绪都随着这有限的两个字而融化了,从而多了一分恢意、一分恬静、一分快乐。
附:叶县旅游的前景浅析
笔者认为叶县的旅游发展前景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板块、寻根祭祖板块、盐文化、山水旅游以及战争遗址、红色纪念板块。
(1)、以明代一条街及县衙为核心,辐射金代文庙、文昌阁、愤乐亭等亟待修葺的景点加强区位合作,形成集成优势,重点开发县城历史文化游;
(2)、依托正在拍摄的《叶公》电视剧,加大对旧县叶公陵园以及“世界叶氏华人联谊会”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仿效郑州炎黄祭祖大典开展寻根祭祖文化游;
(3)、开发辛店乡望夫石山,与近邻的燕山水库形成山水旅游线。作为国家重点治淮工程,正在绿化建设配套设施的燕山水库近邻许南公路,交通方便,可以开设多项水上娱乐项目,发展成为除防洪、发电等常规功能外集垂钓、游泳、划艇等综合性休闲旅游和避暑玩水佳地;
(4)、燕山周围有许多诸如八戒洞、花果山、高老庄等关于《西游记》地点的传说,还有闯王寨和红25军战斗旧址等,西山60年代开挖的防空洞条件成熟时也可以综合开发游览;
(5)、弘扬盐文化,建主题公园。
第二篇:社会实践报告 《走进家乡、传承文化》
走进家乡、传承文化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办实事、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做贡献,我们二级学院开展了以“走进家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实践活动,这个寒假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我发现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包油角、炸糖环、制作年饼,但是现在却发现没几个家庭是去做这些事情的,都嫌麻烦,都是到城里直接买现成的。我也央求过家里人去包包油角,但是他们总是说没空,而且又麻烦,所以就不了了之。我还发现,以前每到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写对联或请人写对联,然后自己贴。但是近几年来,从来没有人写过对联,都是到外面买那些印刷精美的对联,而且价格还不便宜。慢慢地就发现,很多很多过年的习俗,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好像慢慢地就失去了传承。还记得以前的老人们会做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例如竹编、草编、手工刺绣、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但是当这些老人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谁来继承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呢?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时尚之物不断涌现,各国之间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数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然而,众所周知,在一段不算太短的时期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甚至否定。“拨乱反正”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剧烈变动所引起的文化秩序和道德混乱,使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因为这是近年来兴起的回归传统的全球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发掘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作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不过令我欣喜的是,我发现我们家乡正在盖一栋文化室,这个文化室是用来给村里的人自己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的,里面存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方便大家学习与传承。这个文化室是村委响应党的号召“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建的,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传承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不要忘了祖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要走进自己的家乡,好好学习好好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问卷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的学生,“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项目是我们重点组织的项目。这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家乡风俗文化的调查,了解家乡风俗的现状与变化,并据此推断出它的发展动态及趋势。进而能对风俗文化的保护和更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调查不用填写姓名,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1、您的年龄是()
A 18岁以下B 18-30岁C 30-50岁D 50岁以上
3、您所在地春节时都有哪些风俗(可多选)()
A 祭灶 B 扫尘 C 接玉皇 D 洗浴 E 贴门神、贴春联F 守岁、爆竹 G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H 正月初一 拜年I 逛庙会J 观社火K 舞龙、舞狮
4、除以上所列项目外,当地还有哪些春节习俗,列举出与以上不重复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A 非常重要B 比较重要C 没什么特别的意义D 太麻烦
6、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是()
A 活跃节日气氛B 增加家庭凝聚力C 继承传统文化D 是老人们旧观念
7、您的家中过年时保留的传统春节习俗比重怎样()
A 保留大量的传统习俗B 仅保留简单的习俗C传统习俗太麻烦,基本不保留
8、您认为现在春节的气氛如何()
A 越来越热闹B 跟往年一样C 越来越冷清
9、您结婚时喜欢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 传统的结婚方式B 西方的结婚方式C 东西方结合的结婚方式
10、据您所知,当地结婚时有何特别习俗(可多选)()A祭祖 B迎亲 C燃炮 D食姐妹桌 E请新郎 F讨喜 G盖头纱H拜别I出门 J礼车 K敬扇 L不说再见 M泼水 N掷扇 O摸橘子 P牵新娘Q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R敬茶 S拜天地 T进洞房,闹洞房U观礼喜宴 V送客 W吃茶
11、除以上所列项目外,当地还有哪些结婚习俗,列举出以上不重复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传统风俗文化的现状,您认为()
A 势力仍然很大B 还有影响C 正在消逝D 很难判断E 荡然无存 13.对传统风俗文化的未来您认为 A 很乐观B 比较乐观C 很难说D 不乐观E 很悲观
14.对于当地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样 A 保留工作非常好B 比较好C 仍需改善D 效果不好E 漏洞很大
15、对传统风俗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向您表示感谢!祝您工作顺利,生活幸福,龙年大吉!
第四篇:家乡的文化历史调查
家乡调查报告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姓名:刘玉强学号:20114651107 调查地点:甘肃省张掖市
尽管我的祖籍在天津,但我可是地道的甘肃人,是张掖人。这是我第一次从外地回来看张掖,别有风味。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117万
我们张掖的风景名胜就连老外都仰慕,就让我带您一同去旅游吧:西来寺;西来寺座落在张掖城内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张掖市佛教协会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中有殒石一块(旧称落星石)斗大、椭圆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显密二宗,张掖各寺院多属显宗,唯西来寺为密宗。
木塔寺;原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现为张掖中学校园。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 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木塔高32.8米,八个面,共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轻风拂过,铃声悠扬,如听梵香,“木塔疏钟”即为古甘州八景之一。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差斗拱、大梁立柱连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我就是听着木塔上的领声长大的...
镇远楼;俗称鼓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楼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砖包的高台上,台基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基座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衔接。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睛雪”,北为“居延古牧”,意为东迎金城春雨,西送玉关晓月,南眺祁连雪峰,北望居延牧场,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中心地带。现鼓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系为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工艺精湛,浑厚雄伟。钟高1.3米,口径1.15米,重600公斤。钟身饰有飞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图案。此钟古代多用来报时或火灾报警。登楼一览,全城尽收眼底,四野空旷辽远,思古幽情,怀远之念,汇于市声。
甘州古塔;现存的只有木塔和土塔了,木塔是楼阁式塔。塔,建立在大佛寺内,是覆钵式的塔,亦称喇嘛塔。覆钵还保存了坟冢的形式。这种类型的塔,张掖修建的很多,如东门外的奇峰镇定塔,北门外白塔寺的水塔,南门外崇庆寺的火塔,安阳高寺的吉祥塔等等,都是为高僧、和尚、喇嘛们死后的遗体火葬而建的塔,所以人们称和尚坟。这种塔的特殊艺术风格,是把密檐式空心塔身,全部填成实体,成为实心塔,人们不能登临塔顶。塔的下部增加了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座上雕饰富丽的佛像、菩萨、伎乐,以及狮象等物像图案。张掖古塔中,只有大佛寺金塔殿上的金塔是亭阁式单层方形塔,塔身内设直安置佛像。由于楼阁式塔,虽然雄伟高大,但工程华费浩大,只有帝王和达官富豪才能兴建,平民百姓无能为力。因此在古代建筑中覆钵式塔普遍兴起,楼阁式塔逐渐衰落,所以张掖的众多古塔是覆钵式的喇嘛塔。
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部,以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而有名。大佛殿内有身长约三十五米的释迦牟尼涅盘像,故又名“卧佛寺”,为张掖一大胜景。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20余座,占地3万余平方米。该寺也为全国现存唯一的西夏党项族佛教大寺院,是当时陇西最著名的佛教寺院,鼎盛时期僧众最多时达一万多人。
大佛寺是中国西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佛教博物馆。
诸葛楼:座落于张掖青年西街。始建于何时无考。整个庙宇建筑别致,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座三间大殿,四面有回廊相通,雕梁画栋,庄严肃穆。诸葛楼建于土墩上,木构歇山脊顶,高楼冲凌霄汉,是宋元向明清过渡的风格。殿内正面是诸葛塑像,身穿八卦服,手执羽扇,庄重严肃,雍容尔雅。左右琴童,分奉琴剑。匾额上分别题:“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另有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在《蜀相》中写到 的也是对诸葛亮的最好概括和赞颂。
四善桥座落在张掖城北门外。按四善财、官、丁、寿取义,清嘉庆初年提督苏宁河建造。是护城河(亦称城壕)上 的一座下有青石构筑底座,上有牌楼的石孔拱桥,甚为壮观。这座桥有石雕,上刻龙虎互相搏斗、狮子滚绣球以及梅兰菊竹等图案。这些浮雕均衡相称,刀工粗放,线条苍劲,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是张掖独有的一座石木结构桥。在牌楼上高挂“四善桥”三个遒劲潇洒的大字匾额,还有一副对联:“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赫然入目。每年夏季,游人过桥小憩,目观乡景,别有一番情趣。
东山寺和西武当;东山寺位天张掖城东三十余华里的合黎山中,是晋代著名学者郭荷的隐居处。有门、有院、有殿、却无僧、无道。全靠香客和游山玩景者维护殿堂的安全。殿堂雕梁画栋,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是殿顶上“二龙戏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别致。门额上书写“灵宫殿”三字,俗称“黑虎殿”。朝山拜佛者至此停车歇马,步入只能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约走五六华里,豁然开朗,在两山峭壁之间,一股悠悠溪水,穿密林,破乱石,从绝幽奇境中夺路而出,直奔两山峡口外的“灵官殿”,淌入石缝,变成暗流。仰望主峰有大小寺庙一、二十座,大多是明清时代的道教官观。主蜂之北叫南寺,主蜂之南叫北寺。北寺最高处是“真武阁”;殿堂建筑玲珑剔透,画栋雕梁,飞檐耸背,傍山而筑,层层递升,雄伟壮观。这里塑有道教教主李老君的巨型造像,慈眉善眼,神态安祥。南寺楼阁层迭,多在山间。朝日初上,烟霞掩映,宛如蓬莱仙境。东山寺从山脚到山顶,移步有花,仰首见树,回荡着一支绿色的韵律。西武当位于张掖城西七十多华里的祁连山中,它也景色秀丽,梵宇林立,风景宜人。过龙首堡,沿着山脚向西南行,有一古曲阁楼式宫观,名叫“景罗宫”。殿周烟气袅袅,钟声阵阵,声调悠扬。依山势分建各种寺庙。通往主峰中间有三个崖级当道,人们称为天门
黑水国古城,民间亦称甘州老城,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水国遗址位于甘州城区西北12.5公里处,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是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寺院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的庞大的甘州“历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风光、沙丘、湖泊、芦荡、湿地为一体的河西“特色画册”,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宝地”之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因在黑水滨,故称“黑水国。黑水国古城遗址分南北两城,相距约3公里。南城位于距国道312线南1公里处,东西长258米,南北宽226米,总面积5.8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多为明代所筑。城内建筑遗址密集,散存有大量汉代砖块,遗址内发现的壁画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古城为丝绸之路上的商旅迎来了黎明,送走了夕阳。
甘州之景,绝对让你流连往返。
晚上你可以伴着西下的暖阳去张掖广场走走 也可以去鼓楼附近的小吃城 张掖的特色小吃很多 臊面 小饭 搓鱼子 八宝醪糟 灰豆汤 梗粉 我最怀念的还是面筋 牛肉面 虽然牛肉面是兰州的特色 但我们张掖的牛肉面也很棒哦
尽管我的家乡位于西北,但水资源可是相当丰富,这要归功于宏伟的祁连山。她造就了家乡的独特景观-----湿地。
家乡的湿地有两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总面积为210420.42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02%。其中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高山湿地、灌丛湿地、内陆盐沼9个类别,人工湿地包括池塘、灌溉渠系及稻田、蓄水区、盐田4个类别。
黑河又名弱水,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黑河流域地域辽阔,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水域分布广泛,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高等植物有84科399属104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星叶草、冬虫夏草等,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的有肉苁蓉、蒙古扁桃、桃儿
七、裸果木等。陆栖动物有229种,占全省陆栖动物659种的24.78%,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藏野驴、雪豹、野牦牛、白唇鹿、马麝、黑鹳、遗鸥等16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马鹿、盘羊、岩羊、草原雕、蓝马鸡、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4种。
欢迎各位到我的家乡来玩。
第五篇:家乡文化之春节习俗
家乡文化之春节习俗
--社会学二班曹金羽20090001200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就像北方文化的粗犷,南方文化的细腻。一个地方的文化是该地方的群体在学习积累生活经验、行为特质、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属于地方的文化烙印。
文化是特殊的而又是普遍的,相比于整个中华文化,家乡文化是特殊的,但家乡文化的特殊并不与中华文化相悖,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家乡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寓于家乡文化的洪流中,可以说家乡文化是树之本、水之源。
然而文化的概念注定它是一个庞大的范畴,可以包括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几乎所有东西。1871年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写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性。对文化的界定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在最一般的层次上,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创造的精神
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这是广义上的文化,它的外延
比社会还要大。
第二,在中间层次上,文化指的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
第三,在最低的层次上,文化专指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品。不管怎么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乡文化也是概莫能外了,在家乡文化中习俗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乡土文化是很注重风俗的,因此介绍家乡文化需从习俗开始。
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久而成的规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行为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人的行为方向。但是它的固定并不是一成不变,习俗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最大的节日,有关春节的习俗更是难以数计,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这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家乡的基本情况。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上,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子,在行政区划上归河南郑州中牟县管辖,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就发生在家乡境内。家乡头枕着黄河,横躺在广袤的平原大地上,是一个安静而又殷实的地方。古老的黄河静静的流了几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们,黄河是母亲河,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此使得家乡文化也添了几分厚重。
家乡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区间,大致从腊八到元宵节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前面到初五左右称为大年,后面到十六称为小年。当吃完最后一锅元宵之后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镇上就又开始了繁忙的生活。不过现在时间变短了,腊八到二十三的年味越来越淡,正真的春节已经从二十三祭灶的一天拉开帷幕。
但是,腊八节仍然热闹。因为腊八过后就意味着春节快要来了,家乡俗语“腊八,年来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会熬上一锅浓浓的香香的腊八粥,浓浓的粥寄托的是对年到的祝福,传承的是祖祖辈辈的希望。家乡做腊八粥常用的材料是:大米、小米、绿豆、豇豆、黄豆、花生、玉米、小麦(麦仁),把这么多的东西在一块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当然粥的做法不只这一种,但就中给予的感情是一致的。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我问了许多有年纪的人没有能说个所以然来,为此我专门上网查询了一下,原来腊八喝粥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传说他在这一天悟道,由于悟道期间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后世僧侣为了纪念他就在腊八,即他悟道之日煮粥敬佛。中原地区在历史上受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佛教在传播的分三个方向,也因此形成了三个流派,一个方向是向西藏地区,形成藏传佛教,也即喇嘛教;一个方向是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个就是中原地区,因此家乡腊八文化的热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十三,糖瓜粘”,农历的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日,家家都会燃放鞭炮祭祀灶王爷,以求他这一天能上天为自己说点好话,因为灶王爷每年到这一天时都会上天汇报人间烟火,为了能让他给大家说点好话,人们就用麻糖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在家这一天晚上不宜在他人家的,尤其是住宿他人家,如果在别人家的话,就得要躲在门后吃麻糖。老人说这是怕灶王爷知道你不在家供奉他而生气,那样他就不愿给你说好话了。
从二十三之后,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了,收拾房屋,置买年货。“二十四,扫房子。”这是说,这一天是要打扫自己家的房子的,以把所有的灰尘连同一年的不快、晦气一并扫除,然后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置买的年货也开始陆续搬进干净的屋子了。我每到这一天就会特别高兴,因为我总会在大清扫中不经意间发现许多儿时的玩具或者伴我成长的东西,感觉很温馨。
腊月的二十五是做豆腐的日子,歌谣中唱到:“二十五,磨豆腐。”不过,现在磨豆腐的少了,磨豆腐用的石磨更是少见了,更多的时候是出门买一块。晚上的时候妈妈会用酵母发好一大盆面以备明天蒸馒头和包子用。“二十六,蒸馒头。”这一天,每家人都会蒸好多的馒头和包子备着让客人吃。看着蒸好的馒头和包子切忌不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蒸这么多能馒头和包子啊!”还有就是不要问“蒸这么多东西能吃完吗”的问题,否则会招致大人的责怪的。
之后,二十七、二十八几天是用来宰杀家畜的,猪啊、鸡啊、鸭啊、鱼啊等等都会在这几天被宰杀,然后把弄好的肉放在油锅里炸好收藏起来慢慢吃。收拾完这些就会迎来第一批客人—结交的朋友,一般都是附近的小时候一起玩的好朋友,“二十九,会朋友,说说话,喝杯酒”。一年到头,邀朋友家中一聚,说说一年收获,叙叙彼此友谊,忙的是不亦乐乎。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早早开始准备包饺子的材料,并开始把春联贴上,红纸黑子的春联,温暖的祝福语,大大的福字,高挂的灯笼,真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啊!节日的气氛更浓烈了。贴春联的时候是不能用剪刀的,而是要用细线把连在一起的春联割开。家中打扫的垃圾也是暂时不能倒掉的,因为那样会把运气、财气倒掉的。忙完这些之后一家子就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在所有包的饺子中会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它的馅儿里会有其他的东西,以前总是爱把一个崭新的硬币放在里面,吃到那个饺子的人就会是接下来一年里最有福气的人,但是由于硬币不太安全,所以渐渐这个习俗不太重要了,而是代以不同口味的馅儿,比如在馅儿里添点辣椒、多放点盐,谁吃到大家会对他报以一笑,笑声中带满了祝福。饺子出锅时还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燃放鞭炮,在劈啪声中热腾腾的饺子被乘到碗里,第一碗饺子不是谁都能吃的,那是要送给家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的。这一天的晚饭无论如何是要吃撑的,因为年三十的晚饭有一个戏谑名—“填穷坑”,因此要使劲吃,这样来年生活才会更加富裕。这一晚上很多人都会睡的很晚,都会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然后看家乡上空再次上演绚丽的烟火舞蹈,而新的一年在这舞蹈中悄然来临。
新年伊始,初一早上,每个人都会起个大早,用鞭炮声迎接新的一年的阳光。初一一般不去走亲串友,每个人都会懒洋洋的享受着新年的第一天,除了那些被认出去的孩子,即有干爹干妈的孩子,他们会在初一去给干爹干妈拜年。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初三是个不太吉利的日子,这一天是给死去的长辈上坟烧纸的日子,而且不适合走亲戚,但是现在人们的迷信观念不是那么浓重了,因此也很少有人忌讳了。
新的一年就这样首先在走亲访友、互送祝福的过程中开始,都希望亲戚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
有人说,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大为传统文化的遗失而痛心,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你仔细观察一下,真正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习俗都还在,一起吃团圆饭,走亲访友不都还在嘛,真正流失的只是那些与社会发展相背的,比如以前带有迷信色彩的春节习俗,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需要也在变化,因此习俗也必然会跟着变化,死守着几千年不变的传统,任何习俗都会失去它的生命力的,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变化而不失其本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机制,家乡文化是每个人生命的开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家乡文化传承下来,让中华文化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