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2: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韩德宗

邮编:737100

电话:***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与成效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观,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也不断尝试一些新的方法。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谈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问题,探索与思考新的教学模式,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历史是一座桥梁,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看,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然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却普遍缺乏兴趣。有关人员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三;在学生对15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二;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五。[2]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低下,不得不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反思教学现状,探索与思考新的教学模式。

一、现状分析

1.传统观念问题

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这种轻视历史教学价值的滞后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学科的教师而言,在对历史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认识和现实历史教学态度上,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应试为导向,仅仅围绕记住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和方法,最终目标是提高本学科成绩,对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中的能力、过程、情感与价值等层面很少涉及,而这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历史学习的困境——教师教学缺乏热情。

2.教学主体问题

历史教师资源匮乏也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突出特征之一,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不是学历史专业出身,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加之对历史教师培养的轻视,使得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空间很小,提升途径很窄,这势必会严重制约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学习历史的激情,学习历史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课堂之上记好笔记,按照老师考前辅导,死记硬背一些事件、原因、意义即可,而对于那些与自身成长紧密相关的历史学习方法掌握、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历史价值观培养等认识肤浅。

3.教学方法问题

由于主客观多重因素导致,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仍广泛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按照“复习(检查背诵)——讲新课——划重点”三步走的教学方式,很少真正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有和可获性资源采用合作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的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达到历史教学目的。

二、应对策略

1.认识历史教育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方面:了解学习历史意义,端正学习历史态度。

首先,历史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式,也是当下,在现代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也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学习历史,可以从古人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可使人明智。

其次,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常说态度定一切,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我们才会意识到学科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本学科的相关知识。

最后,任课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也不例外。学习历史紧靠课前预习,课上笔记和课后复习的传统学习步骤已不适应历史学的特点,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学习历史,一定要抓住历史的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个道理。

教师方面: 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教学环境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源泉,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能壮志,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历史使自己明史励志,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之中的困惑,改正错误,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种具体活动中去,不断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热爱、信任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激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反之,一个经常遭受教师冷漠厌弃的学生,则会产生一种被遗弃、自卑、嫉妒的心理,从而导致心理的畸变。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塑造自身的形象,举止言行要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

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特别对于那些问题学生,如果发现其成绩下降,或出现不良现象,可以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找出困扰孩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指导家长对子女要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不能溺爱或放任自流。要善于为他们在班集体或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心理氛围,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和同学们友好来往的机会。并坚决制止对他们进行嘲笑、挖苦、讽刺,同时要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气氛,使他们独特的才能有表现的机会,以利于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自信心。

2.突出教学主体

新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努力, 同时, 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更是使用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而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也是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尽可能采纳合理的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问与答”。因此,教师提问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才能融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历史活动课强调的是“活”,突出的是“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每一次活动课都要精心设计,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起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给学生较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如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这段历史感情色彩浓郁,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文史资料,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成为历史学习的发动机。历史课外活动课具有开放的特征,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如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不断地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规律,使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历史教学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3.更新教学模式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基于以上要求,应构建以下适应于历史新课程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

(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

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及其组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

(1).设置凝问,创造记忆法

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标新立异,创造一些记忆法,加强历史学科的学习。例如:简化记忆法,将某个历史知识简化为一个或几个字或者数字;关键词记忆法。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评说,可抽取几个重要的关键词,记忆可大大简化;谐音记忆法,利用谐音,将枯燥无味的数字转化为生动的词语,方便记忆;顺口溜记忆法,可将某些历史事件编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如历史朝代歌;故事性记忆法。将严肃的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可方便记忆。鉴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对所有记忆方法进行举例。历史学科对于每个人今后的发展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不仅对我们本学科学习有利,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立新创意,知识归纳

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3).亲身体验,参观教学

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 组织或指导学生学习参观历史博物馆,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4).培养兴趣,提高技能

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各班同时应成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法还是教学技巧。

(5).开展演讲,知识竞赛

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同时,适当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激发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崇高品质,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参考文献:

[1] 茅家琦《史海闲话·序》,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2] 《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转引自“史海学苑”网站(xzlin.126.com)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

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

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但要防范另一个误

用心爱心专心 1

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三篇: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历史课就是以历史材料为素材的人生课、社会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历史素质的提高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认知历史,把握问题的趣味性。

新课改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精彩纷呈的历史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

如我在讲述‚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插入郑成功晚年日夜思念祖国大陆的情景:他身患重病期间,天天挣扎着起床,手扶拐杖登上点将台,拿着千里镜,深情地隔海了望祖国大陆的美好河山,倾注着他怀念祖国大陆同胞的真挚感情。如今,国家为了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采用了什么基本方针?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

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把握问题的诱导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三、联系实际,感悟历史,把握问题的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历史的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所以历史课堂提问也要有时代特点,能很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例如,我在上‚经济中心南移‛一课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们的父母现在哪里打工?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现实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现实世界和历史知识有机

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知能力。这样很容易通过学生的回答结果,再去揭示本节课题: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什么时候?

四、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把握问题的结构层次性。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问题的选择与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设置问题时,应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有层次感,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回答,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中,诸如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阵地、口号、代表人物之类的简单基础问题,可以鼓励后进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在幻灯片上显示以下四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第二部分:‚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第三部分:打倒‚孔家店‛-吴虞。/‚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第四部分: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这部分材料文史结合,对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交给中上生完成,最后结合内容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儒家思想当代头号敌人?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优秀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解答,当

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而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因地制宜。

五、设疑诘难,创新提高,把握问题的批判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设问,增强课堂教学中‚刺激变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产生质的飞跃。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要灵活多便的运用。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相互问答,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有能力。历史问题的设置要有批判思维,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教材对此是肯定的,是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大一统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志。教师在这里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及后世历史的影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性质上讲同出一辙,从此之后‚百家争鸣‛局面不在,文化与思想又被重新禁锢起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让历史精彩,不仅是那些精彩的形式,更是历史的智慧。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教学效果即能得以充分释放,真正让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第四篇:历史课改教学工作总结(定稿)

小牛群初中史历学科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可是,初中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内容跨越性大,学生的基础薄弱,厌学懒动,抄袭应付的情况很严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此期间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培训,通过平时上课的演练和上公开课,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显著的成效的。比如: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对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来讲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师生关系的出现好的转化:和谐、民主、平等。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

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一、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尽人意。在探究学习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动”起来,而有的是与课堂无关的“动”。个别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放手不够。

二、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

三、对外交流机会太少,加上业务能力不足,对课改的把握分析也不透彻,对学生的评价也总是不到位。对课改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不熟悉,甚至上课有很多的不适应,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依然采取的是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新形式还不能全面展开。

四、我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课。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专门的课时外,应将学法指导贯彻于教学的始终。

课改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根本在学生。我相信,如果老师们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老师们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课改也将会以更加理性化的现实走向成熟。而我更相信,把学生放开,不要管得太多,让他们自主管理的同时,他们就学会了自主学习。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伴随着一路的收获与困惑,相信“道路总是曲折,前途总是光明。”愿和学生一起在课改的天空下收获与成长。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让历史课充满情趣》

让历史课充满情趣

临澧县新安镇中学 苏春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求“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备课要有情趣

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

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教案设计得是否有兴趣有内容,便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更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二、教法要有情趣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1、导言要精彩

一堂好的课一定要有精彩的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16课《血肉筑长城》这一课时,我的导言就是这样的: 导言:

(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放映抗日影片《台儿庄战役》把画面定格在台儿庄冒着浓烟躺满烈士遗体的城墙上,同时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

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再加上这段激昂深沉的导言,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注。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2、授课要新奇(1)讲课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这种讲课的效果是: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入神地听。同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2)手段形象化

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增强记忆。近年来,条件具备的学校已基本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于声音和图象结合,影视和文字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例如上《战略大决战》时,光用文字叙述来讲述三大战役的场面是比较空洞抽象的,而且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网络下载《大决战》的精彩片段,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内容。多媒体教学不仅方便适用,快捷直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3)板书格式化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需要老师高超的授课技巧,更需要精当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否精当适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板书的格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三种书写格式:

①时间引导法: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边讲边板书。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按照时间的先后来掌握知识要点。

②人物事件优先法:就是按照课文内容先主后次的顺序进行板书。即先板书主要人物和事件,后板书次要人物和事件,时间年代则附写其后。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掌握知识要点。这两种板书方法比较灵活自由,可随意发挥。但知识要点散而过多,难以巧记活记。

(4)、形式个性化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本文内容是讲述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本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可课文里只字未提国民党军队,只提中国军队。有许多学生就大胆提出许多问题。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已见,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① 书中为什么不提国民党,只提共产党?

② 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谁起的作用大?

③ 我们在电影或电视上经常看到国民党军队跟共产党军队打战时,国民党军队总是不堪一击,事实是这样吗?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这么英勇?

④ 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损失有多大,死了多少同胞?

⑤ 有人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其实是美国的胜利,因为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才促使日本投降,这正不正确? ⑥ 蒋介石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

同学们提出许多问题,但不必要一一解答,可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供大家参考。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愉悦,两全其美,可以一试。

下载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内容摘要】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历......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法浅谈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积极参与,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艳东(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模版)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面对着新课程改......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陈场二中怀友文 摘 要: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俗史学与中学的教育 比曲高和寡的雅史学多了些艺术的底蕴和文学表现力,比天马行空的文艺作品多了层厚重的历史感,这也许正是俗史学通俗而不媚俗的魅力所在。然而对于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 提起上初中历史课,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的观念逐渐改变了,要上好初中历史课,可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