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时间:2019-05-13 00:4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第一篇: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有差距的,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共大家探讨,从而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农村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主题词:农村

初中

历史与社会

教学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与社会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笔者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一、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方面。

1、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相比较而言,由于城乡人文环境不同、父母重视程度和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覌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较为突出,而这种不同基础的学生组合成一个新的班级。但是老师的教学进度对班级中的每一孩子是同步的,这就会产生的这样的情况。以初一历史与社会《地球和地球仪》为例,在这堂课中的教学中,大约有2/5左右、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接受了这课知识。2/5左右的中学生只有通过作业的练习来达到知识的内化,还有1/5左右的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长期以往,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就会越来越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教学水平不理想

课堂教育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笔者发现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效工作等现象。或者有些教师片面追求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再者,农村初中教学中用于记忆和理解的低层学习任务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过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大多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像类似综合探究:《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等基本上无法展开探究。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来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学生生机和灵性的泯灭。即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笔者从城区到农村教学,很明显的感觉就是“静”,这个“静”,不是褒义,而是无生机。举例:《秦大一统》,老师讲到,秦始皇修长城真是劳民伤财,对老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有?!农村孩子在课堂是没有异议的,而在城区的中学生对修长城的利弊能评论出一、二、三来。

2、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多种符号的逻辑学习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例如,九上历史与社会,需要写《关于XXXXX的社会调查报告》,而这里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住校生,周六又有大量的作业,周日补课。所以学生没时间去调查社会,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最终目标,与社会脱节,从而使得历史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教学中有经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极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它的行为是极少数,对学生而言,师生交流行为基本上是 “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教学设计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笔者发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仅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缺乏设计情感目标的内容。比如讲到九上《伟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涉及到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等。这一课最主要的还是情感教育,但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划一划,把重点放在考试点上,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还有《一国两制》中也可以渗透同根同种的理念,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情感教育不能一带而过。

二、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充分,规划时间。研究表明,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讨论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前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储备,然后设计教学流程。流程中要注重各个环节大致的时间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性。

第二、课堂简约,精打细算。我们在考虑确立目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更要考虑45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规划付诸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收益。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注意的是:不可随意发挥,天马行空,夸夸其谈,比如有老师在讲九上《和平问题》时,谈到恐怖主义、恐怖分子时学生的兴趣浓厚,随之老师的兴致高涨,讲着讲者就不着边际了,谈到朝鲜拥有核武器是影响和平的因素是没有偏离主题,但是谈到朝鲜政府专制,经济落后,金正日的私生活是完全偏离了教材的主题。学生的兴趣是调动了,但教师没有注意简单扼要,切中主题,因而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有时间意识,效率意识,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在有效的时间内突破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二)、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十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长”。因而学生们也是各式各样的,他们的发展更是与众不同的,教师就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们的自主行为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笔者在这方面做了简单的尝试:笔者所带的是两个初二年级的普通班,因为是新接收的两个新班级,我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提问。并且每两周预留一节课的时间,命名为:社政开放课。在这节课中,老师是听众和解答者,学生是提问者和质疑者。刚开始,效果不理想,学生放不开,提问者寥寥无几,且问题没有深度。但是老师没有泄气,继续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激励,渐渐的,由于后进生的积极参与,全场出现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场面,以八下《屈辱的岁月》中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普通生提出一般知识性的问题::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②战败后所签定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有那些?③《马关条约》的签定给我们当时的中国带来了那些影响?优秀生会提出较为深刻的问题:①甲午中日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些异同?②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过这样的尝试,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高涨,80%的同学基本上能掌握全部教材知识,学习成绩也上去不少。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不再是独角戏。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一、加强师与师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创设合作共赢的氛围。

师与师之间要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传统的政史地专业的分科学习使我们的教师显得“先天不足”,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明显薄弱,科班出生的教师很少,更需要向城区学校学习,如浣江中学,他们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统一教材和教辅,统一进度,同步考试。这样既可以使我们教师之间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切磋。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现在在做的“送教下乡”工程和农村教师的领雁工程培训,也不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二、处理好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 3 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笔者认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教育更有实效性,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反之,疏远、冷漠、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必然会降低教育成效,达不到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效果,古人云:“亲其师,才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城区孩子普遍见识广,胆子大,而农村孩子相对闭塞,容易害羞,这就需要农村教师更应该首先处理好师生关系,以真情对待他们,把学生不仅当作是受教育者,而且是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将更有实效性。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第一、要注重创设情感教学,以情感人。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教学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探究热情就会减弱,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学习就会变得毫无生机甚至很痛苦。历史与社会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点,精心创设情感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例如七年级下册《演好自己的角色》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对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后,我创设了[动情一刻]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多媒体展示材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黄志全师傅是一名公交司机,一天他驾驶一辆公交车行驶在繁华闹市中,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是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二是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三是把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乘客和行人的安全。黄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我要求学生默读,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提出问题:黄师傅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谈谈阅读材料后的感受。这一刻同学们都在静静默读、聆听、思考,黄师傅在最后一分钟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深深触动了每个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责任的真正含义和人性的光辉。教师应多创设这样一些蕴涵丰富情感内涵有动情点的情景来打动学生,促进学生学习。

第二、要重视情感设计的拓展、延伸和升华 拓展课题主题,延伸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让学生在关注中去体验、感受、思考、质疑、求证,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是历史与社会课的重要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责任。例如八下《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到时下正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适当的讲解中国和世界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对于学生情感和责任感的提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延伸情感教学之外,笔者认为实践活动对情感的升华更来的深刻。例如:九上《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时,可以结合本农村学校的实际,让学生去发现校园内的环境破环、资源浪费等现象,然后开展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主题教育。笔者还在思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当地的敬老院进行慰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了关心,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农村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浅显分析,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点,让我们共同努力,去促进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出历史与社会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篇: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命题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命题策略研究

诸晓光

来源:绍兴市长城中学

【摘要】

纸笔考试不管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命题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老的命题理念已经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具备新的命题理念,掌握新的命题策略。本文就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策略作了必要的研究和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命题理念 命题策略研究

静观新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的社会政治学科中考命题情况,我们深刻体会到题目的出现形式和考查目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考试目标覆盖的范围更加全面,考试的要求更注重学业水平性质,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留出足够空间。新的形势要求教师具备新的命题理念,掌握新的命题策略。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我们,熟悉新课程理念下社会政治学业评价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掌握一定的命题技术,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评价的重点不再停留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重视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学生能否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是评价的重要标准。评价也不仅测查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而且在评价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时,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以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为此,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社会教师,对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评价的命题策略作了以下探索。(文中所举例题均为原创或借题材改造)

一、注重命题的综合性,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考题不再单独考查某一章节的特定知识点,特别是在分析题的考试中,越来越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包括同一章节不同知识点的关联,也包括不同章节知识点的关联,甚至是不同科目知识点的关联。从而应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2006年中考绍兴卷第24题关于新疆变化发展的认识,既有实例表述,也有对策的寻求,要求学生对地理环境特点、历史上重大史实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综合分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难得的好题目。能否凸现对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考查,应该成为我们命题优劣的重要指标。

【例1】: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各国首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 B.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D.我国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龙头老大——乐凯胶片公司,因不愿接受美国柯达公司的苛刻条件(控股、取消乐凯牌子、解散乐凯的科研机构等),合资未成功。这说明()

A.我国已不再需要对外开放 B.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C.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D.我国害怕竞争

【分析】该选择题的命题采用了线索组题的方式,即在一个材料下设置2~3题,这类题目在难度上呈梯度,由易到难,在内容上避免简单地拼凑,通过对学科的内涵把握,将党的基本路线内涵、现阶段的发

展目标、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等社会、政治内容乃至时政内容巧妙地有机综合起来。是对学生能否整合所学知识和自身体会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正确选择的考验。

【例2】:目前我国水荒电荒油荒齐集,浪费污染消耗兼具,国家全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某市各大酒店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各出新招,开展倡导餐桌节俭活动。该市鑫梦酒楼近期推行的“大盘改小盘”的碗仔菜,每份价格下调为3-16元;小蓝鲸、太子轩、湖锦、醉江月等分别推出“点菜提醒”等举措。艳阳天旗下4家酒店规定,顾客在酒店吃不完的饭菜,只要愿意打包带走,就能得到10元钱奖励。

(1)请你从道德建设和资源国情两个方面说一说国家提倡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理由?(4分)

(2)为响应号召,某班将就学校食堂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一次调查研究,请你设计两个题目。(4分)

(3)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却很少付之以实际行动,节约粮食还停留在口号阶段。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该市饭店的相关举措一定对你有很多启发。请就减少食堂浪费粮食的现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4分)

【分析】该试题的第一小题以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为切入口,对学生如何运用道德建设和资源国情的相关知识点理解分析问题进行了考查,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二、注重命题的现实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业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命题的实质就应引领现实应用。生活化的题目,能够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灵性,寻求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进而合理选择相关信息,探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运用有关原理、观点或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命题的通常做法是引用一段名言或材料,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例,要求考生对引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3】谁不说俺家乡好?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会,正式公布对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的排位榜单。在各项综合指标的测评中,绍兴名列全国第41位,比上年提升一位,列杭州、宁波之后,居我省第3位。专家预测,在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形势下,绍兴将于2010年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材料二:绍兴经济发展的几个亮点:

●非国有经济占工业经济的95%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 ●全市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1)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绍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原因。(2)请憧憬家乡绍兴2010年的美好前景。

(3)全面小康的目标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结合绍兴文化优势谈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增强综合实力?

【分析】该试题从绍兴市的实际出发,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发展的亮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将学科知识考查和地方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第三小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因地制宜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是对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注重命题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试题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而创设的一种新题型。试题以探究能力为问题解决路径,在思维层面上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经常运用到一些思维方法,如归纳、分类、比较、观察、测量、收集数据、解读数据等等。学生如能认识和运用这些方法,就能大大地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初中新课程,还是中考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测量。因为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知识不仅是众多的事实和结论,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行合理设计与检测,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探究应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例4】《大国崛起》是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强国史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全片介绍了15世纪后陆续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崛起历程,以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提供借鉴。注: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所走过的是一条火与血的道路,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

(1)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英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4分)(2)同英国相反,中国在近代落后了,这与英国的崛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请列举史实并加以简要说明。(至少两个)(4分)

(3)这些国家的崛起经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借鉴,但照搬照抄别国模式从来不能获得成功。请从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的角度谈谈中国该怎样走好崛起之路?(6分)

【分析】近代西方的崛起和中国的落后是我们津津乐道而又痛心疾首的话题,从中分析落后原因,总结教训以实现民族复兴是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但愤而思进既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简单模仿,本试题在比较、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对策,既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真谛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的目的。

四、注重命题的人文性,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在对反映学科主干内容的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适度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并通过选材、设问等方式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内容上重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加深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表达上给考生以自由选择、驰骋才思、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抒张真情实感,培养思维品质。对考生而言,要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积淀自己的人文内涵,关心社会,留心生活,深入体验;同时,要做真人,动真情、抒真感,坚持自己正确的独立人格和个性。

【例5】参加中考,我们的初中学习生涯即将结束,现在先请大家读一封大家的好朋友写给我们的来信。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一起共同生活和学习已经三年了,总的来说我们之间相处挺愉快的,十分感激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然而,一些心里话,一直憋在心里,不吐不快。个别调皮的同学,有意无意地用刀子把我们刻得满脸伤痕,有的同学把我们当武器,还有的同学把我们当马骑,害得我们有的断了腿,有的伤了胳膊,有的粉身碎骨唉,不必多说了。在即将离别之际,衷心祝愿大家心想事成、考出好成绩,也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我们。谢谢!

致礼!

你的朋友:课桌椅

读完这封信,请完成下列问题:

(1)信中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这一现象你有何认识?(4分)

(2)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入手,请你结合母校实际提出一些具体道德实践活动的建议,以克服上述现象。(至少两条)(4分)

(3)请从学校发展及学生的成长这两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必要性。(6分)

【分析】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体现出了开放性特征。从内容上看生活化,从形式上看,设问精巧,语言具有亲和力,人文性特征明显,有助与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例2的(2)、(3)两小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有策略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发展性,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研究出更多的、更有效的策略。上面介绍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对新课程理念的几种常见命题策略和一些例题,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和无畏的尝试实践,意在投砾引珠、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绍兴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3.《加强命题研究、促进考试与评价改革》·王双燕·试教通讯 2004、33-34合刊

4.《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钟启泉

第三篇: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当下的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学生认为

历史是开卷考试,到时候翻翻书就可以应付了。所以,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积极性,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课堂上照本宣科满堂灌,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45分钟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草草应付。

在倡导高效课堂,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成为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中学历史教材几经易稿,新教材中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这就意味着它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发挥其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钻研“新课标”,我认为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一句话“学史可以明志”,学生能在老师的教育下明确自己的志向,好多事情就可以不言自明。由此,历史教学不应只教知识,应该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感悟学习的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不仅是学有所“知”,而是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本学期开展了创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我这次讲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经济大危机》,这一课的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如果按照以前的讲授法,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无味,自然谈不上有多大的效果。怎么做?我觉得能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效果自然会好起来。因此,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在课堂上只是引导学生,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没想到学生反应非常的热烈,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

这堂课之后我意识到教学中,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从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纯知识中蕴含的道理。我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经济大危机》教学:1.创设情境,勾连历史。运用多媒体,展现美国著名的三大总统的画像,并附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活动情景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2、情景再现,临境感知。看《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视频。让学生从声音画面中感受当时的情景,感知大危机带来的危害,学生的内心深受震撼,印象深刻。

3、问题探究,运用大量的材料,并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适时的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回答中获得了成功感。兴趣很高。

4、亲自体会,争相参与。设计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叙关于罗斯福的故事,感受罗斯福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从中感知迎难而上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接着,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罗斯福或是他的智囊团,帮罗斯福想办法应对危机。这一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他们所想的办法是否可行,师生共同评价,得到大家肯定的学生会信心大增,稍落

其后的学生会不甘人后,绞尽脑汁去想更好的策略,人人参与,活动中气氛异常的热烈。5.学生小结,内化知识。课堂小结以往都是老师自己给学生点出重点,让学生着重注意。现在,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自己来梳理本课的要点。结果大家共同努力,所归纳的知识结构完全而且清晰。老师给予高度评价后,学生们激动不已,热情倍增,信心倍增。

6、激发思考,激励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此设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多次实践,我感受到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教师必须以学定教,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近代社会,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认识、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表现。鼓励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常规教学中,在每一课堂、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

授学好历史的方法;告知学生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更着眼于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真正提高中学生历史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营上镇民家中学晏莲芳

【摘要】音乐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受到全民的关注,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及全社会都已重视起来,形成了自发、自由的学习氛围,出现了一个良好的势头。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这把“金钥匙”已逐渐成为提高学生智力、道德观念、审美能力的启迪良友。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形势并不容乐观,因为全国学校总数的85%的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高中生还都是乐盲,这与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素质教育等要求相去甚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 新课标 现状与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严重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城乡差距明显。在农村的中小学,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方针不能很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各级农村教育管理部门的轻美育的观念较为严重。

导致农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轻美育的原因主要是中考和高考两个“指挥棒”。同时在全国统一的高考录取中,各地的录取分数也是不一样的。升学录取中存在着学校的等级之分——重点与普通,这样就“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

科目都是“副科”、“小三门”,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

2、音乐教师及家长的思想认识模糊

有的学校教师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认为可上可不上,家长认为音乐课没什么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是,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里,搞了一些音乐实验班,经验表明,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很强,而且学习成绩也比普通班级好。

3、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且待遇差

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现行农村中小学缺额的80多万又是如何完成课表上的音乐课的呢?兼代便成为首选方式。兼代音乐课的教师是音乐爱好者,他们至多会一门乐器,能大致拼凑出不太复杂的简谱,看着音乐课本和参考书,就给学生“唱”音乐课了。还有一种音乐老师,他们没有丝毫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甚至连对音乐感兴趣都谈不上,只是充当了素质教育、音乐课堂的牺牲品。另外音乐教师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不重视。2.同行们的轻视。3.履职考核不占优势。4.社会环境中音乐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农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导致“台上的音乐家是天才,隔壁的音乐家是疯子”的意识普遍存在,音乐教师也自然成了“下里巴人”。

4、学生喜欢音乐,但感知能力低下

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课,但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例如:有一个班 30名学生中竟然没有

一个会演唱乐谱,根本不会视唱;此外,学生对欣赏及乐器类教学,充满了神秘和憧憬,在上合唱指挥课时,老师做示范,很多学生在座位上像看戏一样,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大多数学生更喜欢看动画片和听流行歌曲。这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落后,教学效果与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低下。

5、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设备、用具(器材)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由于多种原因,音乐教育在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处于附带地位,音乐教学硬件建设也受到极大影响。在一些贫困山区,先不说能有什么电视机、录音机、风琴,就是连像样一些的课桌椅都成问题,还有师资问题以及信息的闭塞等等,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

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农村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此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转贴于

[3] 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2004

[4]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Z].19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马达.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 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2004,

第五篇:对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邹城市峄山中学王霄2011年7月29日 11:28

1.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突出强调评价“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更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

2、注重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的转变。评价强调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如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等方法,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与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使用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等。

3、注重历史教学的评价主体的转变。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所以,教师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人,要让大家共同认识我们的学生。强调多主体,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4.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即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教师基本功评价。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这是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核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体现出来。学生合作学习状态:合作学习是

否具有目的性:是否带着问题讨论,有明确目的性,讨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参与面是否广?合作形式是否符合学习要求。学生生成,发展状态等等。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教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体现课标精神,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实状况如何?师生关系是否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否多角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学活动:教师权威活动时间尽可能缩短(指独自讲述或占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及思考时间尽可能增加?是否设计组织了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基本功仍然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师基本功的发挥进行评价。教师的姿态表情要乐观且具有感染力;语言清晰流畅,使用普通话;板书概括性、条理性比较强,电教手段的运用和实验演示熟练准确;手势、站位及走动适中。

总之,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以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解了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

下载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最终版)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2013000038 郑小容摘要:在教育系统工程中,德育处于统帅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而农村德育工作自觉不自觉的被忽视,本文基于绵阳市......

    关于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醴陵市贺架家桥中学为例调查目的:通过对贺家桥中学师生对历史学科认知的调查,了解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

    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镇骆驼城中心小学 马有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形式多样......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

    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学校德育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人们对它普遍寄予无限的期待,期待它应该承载最多的德育权利与义务,期待它把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送进学校,出来......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

    对农村两委班子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孟村回族自治县下辖4镇2乡126个行政村,其中民族村42个,占三分之一,全县总人口17.2万。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