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浅谈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历史学科要研究的课题。根据多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的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要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本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文为例,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要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营造良好、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较为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意境,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尽可能把学生的自身创造潜质和创造欲望,通过教师的妥善引导、点拨焕发出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创造条件,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
二、尽可能创设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上课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一堂课中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提供恰当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为了使学习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自主学习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制定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可以列举书目或网址,也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宣读介绍,并且让其他同学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智慧型课堂始于问,有效的提问与学生自我谈论探究相结合能极大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挖掘学生潜能,促进思维的延伸,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开元盛世”一课中的动脑筋,阿拉伯商人透过衣服看到官员胸前有颗黑痣,一问竟然穿了五件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抛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开阔了思维的同时也自主获得了答案。期间有些学生会回答:“丝织技术高超”,但也有学生说:“唐朝人真开放穿着太暴露”。教师不必批驳,只需给予引导即可。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学生相应评价。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锻炼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举两得。
五、建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中,评价的权威是教师,评价的内容是成绩,评价的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在“权威”与“统一”中,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有个性的见解遭到否定,学生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因此,我们要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即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是否在历史的塑像前悟到了历史认识,获得了主体化的历史;体现在学生面对感性的历史能否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缘此,历史教学的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可以采用做文摘卡、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考察报告、撰写小论文等,这样可以加快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速度,甚至使其在瞬间升华,受益终生。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学科学生活动,并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内外的历史学科活动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的过去都是历史,过去的历史不可捉摸,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感知历史,感知过去,需要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将课内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因此条件许可的话,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课堂扩大到社会,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丰富知识面,例如开展:(1)讲故事,编写、表演课本剧;(2)收集、整理、观看历史文字、图片、电影纪录片;(3)参观、调查历史文化古迹,采访历史见证人;(4)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辩论会。最后,在活动完成之后,不忘对一些不足之处,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给学生改进、进步的机会与信心。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用心经营历史课堂,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也让我们的教师在自主、创新的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这也许是新课堂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金碧中学
黄大庆
第二篇:如何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如何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各学科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呢?
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联系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可以说研究透历史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不同水平的划分。
三、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 激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可以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四、讲和练融为一体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的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育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激活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从而搞好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第三篇:历史课改论文
第1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理念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荷花民族中学
王文军
第2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转变落实学习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传统的教学我们应该有一定的继承,辅助新时期历史课改的发展,应该学会以史为鉴,解决好新时期的历史教育问题,更好的完成中学历史课改教学任务。
关键词: 新时期、教师、历史课改、学生、主体、社会进步
第3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所谓课改就是要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就是要具有逆向思维的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还要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从学教与社会关系看,教师是社会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要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会合作(与同事及家长的合作)。
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还是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更是教育领域的探究者。老师要做的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最终要通过研发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一,在新课程与学生这方面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但是与成人还是有 第4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二,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的经济。
4、强调爱国主义的教育。
5、均衡科目的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10、要综合历史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应该学会以史为鉴,来解决新时期的问题。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第5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1,我认为,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要明白学生与成人之间也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自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1,我们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首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最后,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第6
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3,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方式,使得我们的教学事倍功半。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在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我们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用新课改理念指导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学、探究,不断的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更上一层楼。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学生学历史无兴趣,跟少数教师教学时的满堂灌,有密切的联系。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索、主动的学习。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控究性问题,到网上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如学到初二上册册中国近现史中“百团大战”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借资料或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查找有关的史料,提出“百团大战”当时应不应该打?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课前或课中的启发,进行情境启发,渲染课堂气氛。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去感受历史、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探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新课改革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充 第7
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分活动起来。教师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过程留给学生。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探究性问题,然后自己到当地图书馆、博物馆和学习的图书馆,去查找史料、阅读史料,并结合历史教材,让他们自己思考、质疑,论证,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或写历史小作文。还可结合时事热点:如关于台湾入联公投的失败,国民党的重新当选执政等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讨论、辩论;或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则天、拿破仑、毛泽东、周恩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抗日战争等进行评价与讨论;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腾冲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国殇墓园等;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课堂表演,总之要形式需要多样化。
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可以让经验丰富、对新课改有所探究的教师,率先上课,引导其他教师进行课改。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历史科任教师间相互交流的作用,相互观摩,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实践,探讨。如:课改初期可以先让全班同学进行预习,实际上传统的课同样要求学生加强预习,但课改中更强调这一点。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先让少数同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有意地安排几个同学主动配合老师上课改课,进一步促进课改的发展。
教师应该把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结合教材、教学实践进行认真总结。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使课堂教学结构不断优化、第8
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成熟。
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总结反思的地方很多。它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特别是课堂实践产生的灵感、瞬间智慧、与学生产生的强烈共鸣等,课后要及时记录,思考,作为今后课改设计依据。
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有继承、才能创新,这样才真正的符合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中学的教育是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不能因为新课改革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历史的双基教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在这方面是得心应手。所以,必须吸取、继承传统教学法的精华,而不能对传统历史教学全盘否定。同时,新课改革还要与中考相结合。虽然今天的中考有不少的弊端,不可能被取消,因为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能予以替代。这也是教师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改不可能不受到这个指挥捧的影响、制约。为此,在进行历史课改的同时,必须结合中考《考试说明》这个要求、详细的考点进行教学。如果忽视这一点,那就是从一个极端移动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上。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践、深入,历史教学课改,势在必行。为此,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学习新课改革的理论,转化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实践、探讨、反思,把历史新课改革进行到底。
第9
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4,在教材方面
尤其是新版的历史教材,其中增加了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应用?
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易于同老师之间形成互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学生才真正得到美的享受和人文的关怀。
新的课程教材主要特点是联系社会生活、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又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社会上处处有历史知识,历史就在身边。我认为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还应该把握好一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翻开历史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历史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初中历史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方法性、体验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并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精心策划练 第10
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习和精心设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同时要介绍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提升,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做法,逐步学会学习,努力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乡镇学校,地处偏僻,特别要注意这些山村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知识发展水平,加强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评议、调查、研究创作等学习活动,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养成,努力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初中历史知识结合生活,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而现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实质,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形成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效的对话。例如,我在上《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一课时,我对课文的导入作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第1
1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难点)
2, 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4,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这样的设计使教材资源得以充分激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达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有利于学生产生历史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
5,转变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1
2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牵引下的被动行为。显然,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过程,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基于此,教学的核心应是让学生参与到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能力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历史知识形成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布鲁纳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所以,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怎样归纳、怎样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 第1
3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结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获取的历史知识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和实际并没有脱轨,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这样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挖掘了历史知识的内在智力因素,学生能借助学法很好的消化、吸收、应用历史知识,培养了能力。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根据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加强学法指导以外,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出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知识的乐趣,增进学好历史的信心,使他们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同时使得情感意识即爱国主义思想更加强烈,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大的世界背景的发展伴随之下,历史上的改革和革命基本上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治到法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所以我们在新时期也要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为社会的和谐与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新时期的中国梦而努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做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第14
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参考文献
【1】梁仁华:《课程改革与人文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年第5 期
【2】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饶晓清.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史教育研究,2011版
第四篇:实现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初探
实现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初探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按照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向初中历史课堂要效率、要效果和要效益,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要实现历史课的有效教学。要实现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必须师生共同的努力,本文主要阐述了有效教学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初中 历史课 有效教学 方法
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联系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可以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教师需要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需要历史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历史课本中难度比较大的历史知识,可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了解或者知道该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进行掌握。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有其自身的优势,其信息流通快、可以更形象更生动的把知识呈献给学,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
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行中,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坚定不移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课下与学生多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成功,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历史课才能“美”起来。要想彻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教学,掌握到历史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冯东生.新课改下历史课的有效教学[J].中国教师,2007(2)
[2]邹靖.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1(5)
[3]邹尚宝.初中历史课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研,2011(12)
第五篇: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有效教学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才有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着眼有效教学工程,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现在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好有效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眼点,以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这就是“九义”大纲指出的:“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服务于有效教学的大工程,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基本的着眼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改革的观点,改革的行动,去克服教学过程中的毛病,去建立崭新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三个关系。
1、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做到“教书又教人”。为此,应注意研究和运用“情知教育”等理论。这是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和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情感因素、既注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把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情感的熏陶者。一定要转变只管教、不管育人的单纯的教学观念。
2、克服重教师、轻学生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教与学统一”。克服重教师、轻学生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教与学统一”,应注意研究和运用“愉快教育”等理论。这是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智慧潜能,突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展。
3、克服重课内、轻课外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做到“课内外结合”。克服重课内、轻课外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做到“课内外结合”,应注意研究和运用“大语文教育观”等理论。这是说,教学不能把儿童关闭在教室里,局限在教科书上,对学生课堂之外的活动和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开放型的语文教学新体系,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训练。
二、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为着力点,切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九义”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素质教育工程赋予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和完成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要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按照小语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再具体化为“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以指导读书为主”。
1、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始终以语言训练为主。这是说,小语教学的目标,从整体看包含思想素质的培养、语文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三个部分;从它自身的基本任务来看,则主要是语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小语教学要始终把握住语言文字训练这条主线,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渗透思想教育。为此,要注意克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三个偏向:(1)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2)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讲授课;(3)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介绍课。可以说,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离开了语文训练,仅仅以读懂课文内容为目标,那语文课就不叫语文课,而叫思想品德课、常识课、历史课、故事课或别的什么课了。
2、语文教学的过程,要始终以学生实践为主。这是说,要变教师的单向活动为师生的双向活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知识的„严师‟,不是只顾眼前现实利益的„灵师‟,而是立足于造成一种有利于学习气氛的„促进者‟。”小学语文的教学,最终是为了转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注意的是:强调以学生实践为主,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恰恰是对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语文教学的方法,要始终以指导读书为主。用“九义”小语大纲作个注释,即“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所以,必须研究和指导学生读书。说具体点,就是如何加强朗读和默读训练,在这样的前提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去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讲解、提问、议论、演示、练习等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从读中学读。如果从作文教学来看,那就是要注意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从读中学写。为此,要走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误区:答问多,读书少;听得多,练得少……应让读书进课堂,让练习进课堂。
以上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是我在多年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报刊、杂志等资料,并结合自己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际状况总结出来的一些体会,很不成熟。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