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旗人口17.6万,蒙古族占全旗总人口的56%,其中纯蒙古族地区就有两个,人口约3万人。为落实宪法第134条规定“法院审理案件要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库伦旗人民法院切实把尊重和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抓好双语审判作为开展好审判工作的重点,发挥民族地区法院特点,推出一系列措施方便少数民族当事人参与诉讼,使双语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一、双语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院设有职能部门14个,派出人民法庭3个,全院共有干警6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46人,审判员28人,其中蒙汉兼通的有20人,占审判员总数的71.4%,书记员共14人,蒙汉兼通书记员的有9人,占书记员总数的64%。我院年均受理各类一审及执行案件千余件,其中全部使用蒙语的案件为400件左右,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9%。
针对地域文化特点及我院民族语言审判资源优势,我院以落实诉讼原则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为突破口,从方便蒙古族当事人进行诉讼着手,深入开展并探索双语审判的模式。
(一)开展双语司法服务。
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也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入口,为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我院选配了法律知识较为丰富、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担任庭长、副庭长,开展双语接待和立案工作,对于不通晓汉语的蒙族当事人进行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登记立案等相关工作,并相应配套印制了蒙汉双语诉讼指南,同时,将诉讼费收费办法以双语方式上墙。在蒙古族聚居的苏木乡镇设立特色法庭—额勒顺法庭,法官和书记员全部是通晓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干警,年均审理近百起的蒙文案件,当地农牧民大多不懂汉语,双语法官的合理配置不仅为当事人在法律咨询、案件信访、起诉、出庭等方面提供了方便,也充分保障了当地百姓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在其他审判庭人员配置中,必须有一名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保证每个业务部门都有能和蒙古族当事人进行交流指导的法官。我院还不断加强蒙文巡回审判工作,在苏木所在地设立审判点,在嘎查村设立巡回审判联系点,聘请当地威望高、责任心强的蒙古族农牧民为调解员,将法律送到蒙古族农牧民的家中。这些做法受到了广大蒙古族当事人特别是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农牧民的欢迎。
(二)强化双语司法实践
建院以来,我院就一直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庭审,尤其近年来,我院将此项工作作为一个亮点工程,不断加大蒙文庭审的比重,在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中,全面开展蒙文庭审活动。一是运用蒙语进行庭前指导。包括庭前用蒙语送达举证须知及传票等相关法律文书,在当事人及时了解案由、开庭时间及地点的基础上进行举证指导。二是用蒙语驾御庭审。运用蒙语告之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进行举证、质证、答辩和陈述,运用蒙语归纳争议焦点。对当事人双方都是蒙古族的,推行全程蒙文审理。三是针对当事人双方有一方是蒙古族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告之当事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为当事人聘请翻译等,并保证做到整个庭审过程的透明。四是在庭审中尊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并以此为法官和当事人的亲和点,做好调解工作。
(三)加强双语裁判文书的制作
我院坚持运用蒙汉两种语言进行裁判文书的制作,专门聘用了兼通蒙汉双语打字的工作人员,并首先保证蒙语裁判文书的核稿、发文,并专职一名党组成员签字把关,提高了裁判文书的质量和效率。定期对蒙古族文字法律文书进行抽查、评比,不断提高法官运用蒙语进行裁判和制作法律文书的积极性。不定期的开展蒙文裁判文书的评比活动,利用各种方式,提高蒙文裁判文书的质量。
(四)抓好双语人员的培训和养成
我院深刻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蒙语法官的培训工作,鼓励蒙语审判人员的学历教育,组织并参加自治区的双语培训班,定期开展蒙文审判的工作交流会,倡导法官和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要求审判庭通晓蒙语的法官帮助本庭其他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并专门购买了蒙文打字软件,安装到各庭室的电脑中,进行蒙文打字的培训。目前就有八名书记员已经能够在庭审中熟练操作蒙文打字,保证了蒙文案件公正高效的审理。
(五)开拓双语信息化平台。
我院开通了内蒙古法院系统首家蒙文网站。这个蒙文版管理系统的版面共分为法院概况、工作动态、信息简报、优秀裁判文书和法律法规五个区域,各区域文字全部为蒙文。点击蒙文网站可以及时了解法院各类案件的审判动态,查询各种审理和执行案件的公告,还可查阅部分生效裁判文书,加强蒙文审判的业务交流,特别是可以查阅蒙文法律法规,蒙文法官可以迅捷地查阅相关法律条文,极大地方便了蒙文案件的审理,同时,也为蒙古族法官的教育、学习和成长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促进了双语法官的培养。
二、双语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干警队伍司法水平较低。我院双语法官及书记员的人数比重较大,但缺乏统一准确的翻译用语,导致裁判文书的术语表达不准确。审判人员的翻译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参差不齐。虽然立案送达的法律文书如传票、权利义务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已经印制了蒙文翻译,但从措辞和词语搭配还不是非常规范,特别是缺少全国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统一的尺度。
(二)、翻译人员短缺。目前,我院没有专职翻译人员,只能由懂得蒙汉双语的法官开展双语审判,但是法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不能足以胜任。对于当事人双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或当事人一方为汉族,另一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当事人时,因为没有翻译进行庭审翻译,案件审理非常困难。这既不符合法律要求,同时延长了审判时间,降低了审判效率,从审判工作需要上看,我们急需专职的翻译人员。法院专职翻译是否能设立专项编制,法院内部能否设立兼职翻译人员,如何设立值得探讨。
(三)、法院经费紧张。我院受理的蒙文案件较多,从立案到执行各种相关文书都是蒙汉双语制作,这导致诉讼成本过大、办公办案艰难。尤其在刑事案件中,公诉机关提供的都是汉文法律文书,如果当事人是蒙古族看不懂不接收,由检察院还是法院提供翻译权责不明。蒙文裁判文书送达后,执行机关不予接收,导致罪犯无法交付执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翻译和制作两种文字的裁判文书,这样就会增加诉讼成本,上级机关能否在开展蒙文审判上,给予经费上的倾斜和照顾。
(四)、缺少标准工具书。在审判实践中缺少法律法规的标准蒙文翻译版本,缺少蒙文工具用书,这很容易造成文字歧义,虽然我院坚持使用蒙汉双语制作裁判文书,但是如果能够确定蒙古语的规范用语和翻译标准,将大大提升司法工作的效率。
三、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需要上级机关的支持和我院的努力才能克服。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院要充分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审判执行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双语审判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我国汉语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通用语言,汉语文成为最新、最快、容量最大的信息载体,成为知识和科技情报的最丰富的信息库。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汉语文掌握的程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结合我院实际,只有抓好双语审判工作,才能更加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才能使司法更加便民利民,才能使人民法院更能高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当前,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我院审判工作也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双语审判工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面推进审工作公正高效发展。
(二)坚持“分类指导、双语并进、优势发展”的原则
双语审判工作不仅涉及到案件审判程序、实体等一系列的审判问题,还包括法官队伍编制、法院经费配备、科学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政务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比较敏感的原则问题。我们认为确立本地区双语审判体制既要考虑到确保蒙古族当事人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权利和依法公正审判这两层基本因素,也要考虑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现实应用情况。既着眼于双语审判的特点和地区实际,又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双语审判队伍建设:比如选拔优秀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有志于服务当地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免试、降低高考分数线等方式使其进入民族大学专项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对毕业后自愿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双语法律大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子女到省会城市读书就业等优惠政策。比如在民族地区政法各类选拔和考录中,设法增加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在司法考试中,定向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更大幅度的降低分数线的招考政策;对长期在法院、检察院工作,并且有一定经验的人员,在司法考试中进一步放宽条件;应着力培养双语法律翻译人员。在部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设立翻译处,聘请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的需要,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吸引汉族法律人才到这些地区工作并为其提供民族语言的培训机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应继续通过培训、交流、挂职等形式提高这些地区法律职业队伍素质等等。
(三)建立统一的双语审判考核和评估体系
随着审判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采用双语审判进行绩效考评作为评价审判工作效果的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通过科学有效的双语审判工作,有效地督促双语案件审理达到合法化、规范化,同时对审判工作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进行双语审判工作绩效考评,不断提高民族法官司法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双语审判工作调研和总结
双语审判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审判活动。审判过程中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和及时总结。目前,我们认为应着重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在总结现今双语审判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编《汉语词典》统一编制蒙古文法律法规翻译规范。同时针对双语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把个人自学、上级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干警队伍司法能力。二是要健全完善双语审判的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可以尝试设立双语审判庭,统一规范,统一管理。三是加强调研,针对审判用语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理顺母语和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制定影响和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二篇: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是人口的56%,院审理案件要院把尊重和
民族聚居区,全旗人口17.6万,蒙古族占全旗总
宪法第134条 “法
法
纯蒙古族地区就有,人口约3万人。为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的原则,库伦旗
诉讼的权利,抓好双语审判好审判工作的民族当事人
民族地区法院特点,推出一系列措施。
诉讼,使双语审判工作有序
一、双语审判工作的
我院设有职能14个,派出法庭3个,全院共有干警64人,蒙汉兼通的有20人,占审判员总数的71.4%,民族干警46人,审判员28人,书记员共14人,蒙汉兼通书记员的有9人,占书记员总数的64%。我院年均受理各类一审及案件千余件,使用蒙语的案件为400件左右,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9%。
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及我院民族语言审判资源优势,我院以为
口,从
蒙古族当事人
诉讼着手,诉讼原则体现
并
双语审判的模式。
(一)双语司法服务。
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选配了法律知识较为和立案工作,等工作,并
诉讼程序的入口,为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我院、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担任庭长、副庭长,双语接待
不通晓汉语的蒙族当事人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登记立案,将诉讼费收费办法以
配套印制了蒙汉双语诉讼指南,双语记员上墙。在蒙古族聚居的苏木乡镇设立法庭—额勒顺法庭,法官和书是通晓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干警,年均审理近百起的蒙文案件,当地农牧
配置
为当事人在法律咨询、案件信访、起诉、诉讼的权民大多不懂汉语,双语法官的出庭等利。在了,也
保障了当地百姓使用本民族语言有一名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交流的法官。我院还审判庭人员配置中,能和蒙古族当事人
蒙文巡回审判
点,聘请当地威望高、做法受工作,在苏木所在地设立审判点,在嘎查村设立巡回审判责任心强的蒙古族农牧民为调解员,将法律送到蒙古族农牧民的家中。蒙古族当事人
是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农牧民的欢迎。
(二)强化双语司法实践
建院作中,我院就亮点工程,使用民族语言庭审,近年来,我院将此项工
加大蒙文庭审的比重,在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
运用蒙语
庭前
。包括庭前用蒙语送案由、开庭
及地点的蒙文庭审活动。达举证须知及传票等基础上务,并举证。
法律文书,在当事人
用蒙语驾御庭审。运用蒙语告之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举证、质证、答辩和陈述,运用蒙语归纳争议焦点。对当事人双方
当事人双方有一方是蒙古族的下,蒙古族的,推行全程蒙文审理。告之当事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为当事人聘请翻译等,并
诉讼的权利,尊重当事人的庭审过程的透明。四
庭审中尊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并以此为法官和当事人的亲和点,调解工作。
(三)双语裁判文书的制作
我院运用蒙汉两种语言裁判文书的制作,聘用了兼通蒙汉双语
签抽查、的打字的工作人员,并字把关,评比,蒙语裁判文书的核稿、发文,并专职一名党组。
对蒙古族文字法律文书
性。不了裁判文书的质量和法官运用蒙语
裁判和制作法律文书的,蒙文裁判文书的评比活动,(四)抓好双语人员的培训和养成
蒙文裁判文书的质量。
我院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意义,蒙语法官的培训工作,鼓
双语培训班,蒙文审励蒙语审判人员的学历教育,组织并参加自治判的工作交流会,倡导法官和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官帮助本庭室的电脑中,操作蒙文打字,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并蒙文打字的培训。
审判庭通晓蒙语的法
购买了蒙文打字软件,安装到各庭就有八名书记员
能够在庭审中熟练
了蒙文案件公正高效的审理。
(五)开拓双语化平台。
我院开法院概况、工作
内蒙古法院系统首家蒙文网站。、蒙文版管理系统的版面共分为
简报、优秀裁判文书和法律法规五个区域,各区域文字
法院各类案件的审判,查询
审交流,地为蒙文。点击蒙文网站可以理和案件的公告,还可查阅部分生效裁判文书,是可以查阅蒙文法律法规,蒙文法官可以迅捷地查阅了蒙文案件的审理,蒙文审判的法律条文,也为蒙古族法官的教育、学习和成长构筑了崭新的平台,了双语法官的培养。
二、双语审判工作中的
(一)、双语干警队伍司法但的翻译用语,较低。我院双语法官及书记员裁判文书的术语
不
数比重。审判人员的翻译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参差不齐。书、举证通知书是缺少全国
立案送达的法律文书如传票、权利义务通知
非常规范,印制了蒙文翻译,但从措辞和词语搭配还民族自治地方的尺度。
(二)、翻译人员短缺。的法官双语审判,法官,我院专职翻译人员,还
由懂得蒙汉双语足以胜任。
当
参差不齐,事人双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或当事人一方为汉族,另一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当事人时,翻译延长了审判
庭审翻译,案件审理非常,降低了审判
。这既不符合法律
急需,从审判工作需要上看,专职的翻译人员。法院专职翻译人员,如何设立
探讨
能设立专项编制,法院内部能否设立兼职翻译三)、法院经费紧张。我院受理的蒙文案件较多,从立案到蒙汉双语制作,这机关法院犯交付讼成本,的诉讼成本过大、办公办案艰难。
文书
在刑事案件中,公诉
汉文法律文书,当事人是蒙古族看不懂不接收,由检察院
机关不予接收,罪诉翻译权责不明。蒙文裁判文书送达后,的做法是翻译和制作两种文字的裁判文书,蒙文审判上,经费上的倾斜和照顾。机关能否在(四)、缺少标准工具书。在审判实践中缺少法律法规的标准蒙文翻译版本,缺少蒙文工具用书,这很容易
文字歧义,我院
使用蒙汉双语制作裁判文书,的。
能够蒙古语的规范用语和翻译标准,将大大提升司法工作
三、解决措施
上述和,需要机关的支持和我院的努力
性,加大工作,克服。在下一
审判步工作中,我院要和工作的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
(一)民族
对双语审判工作交往的通用语言,汉语文的库。
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汉语已最新、最快、容量最大的民族语文都还
民族发展生产力和越来越
社会。
载体,各知识和科技情报的最起的作用。汉语文素。,超越汉语文所科学文化的因的程度已
我国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在我院,抓我国政治、好双语审判工作,诉讼的权利,使司法
保障宪法便民利民,的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使
法院更能高效
党和的神圣职责。
当前,在临着展,也要法保障,就力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下,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民族和民族地
面发的转型与变革。各民族的新
宏伟战略的实施,为
繁荣,富裕、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我院审判工作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司口和着的发展,为民族地
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双语审判工
审工作公正高效发展。
(二)“分类、双语并进、优势发展”的原则
双语审判工作涉及到案件审判程序、实体等一系列的审判,是,还包括法
性强,官队伍编制、法院经费配备、科学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政务涉及面广,敏感的原则。
确立本地区双语审判体制既要考虑到
因素,也要,蒙古族当事人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权利和依法公正审判这两层考虑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现实应用又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可优秀的、熟练试、降低高考分数线等自愿到
。既着眼于双语审判的特点和地区如下措施
双语审判队伍建设:比如选拔
免
民族语言和汉语、有志于服务当地的高中毕业生,使其
民族
生,专项学习法律
知识;对毕业后民族地区工作的双语法律减免、子女到省会城市读
民族双书就业等优惠。比如在民族地区政法各类选拔和考录中,设法语法律人才。在司法考试中,定向考;对长期在法院、检察院工作,并且有
民族地区更大幅度的降低分数线的招
经验
员,在司法考试中放宽条件;应着力培养双语法律翻译人员。在部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设立翻译处,聘请
人员,最大限度地
当事人的需要,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族语言培训、交流、普法宣传工作;吸引汉族法律人才到的培训机会,挂职等形式,最高
法院、自治区高级
地区工作并为其法院应
地区法律职业队伍等等。
(三)的双语审判考核和评估体系
审判体制改革的的手段,民族地区采用双语审判必要的,这有助于
科学
绩效考评评价审判工作的双语审判工作,地督促双语案件审理
建议
性。
应
合法化、规范化,对审判工作产生的民导向作用。双语审判工作绩效考评,族法官司法工作的(四)双语审判工作调研和总结
双语审判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审判活动。审判过程有待于三的。
调查
和
总结。,应着重的,在总结现今双语审判工作的基础上,双语法官及,新编《汉语词典》工作人员
培编制蒙古文法律法规翻译规范。训,把个人自学、要健全范,民族语言
培训有机地
提升干警队伍司法能力。
规双语审判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的关系,制定
调研,和干扰
机构。可以尝试设立双语审判庭,审判用语
两种语言的对比,理顺母语和的解决方法
第三篇: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人民法院
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库伦旗人民法院院长 伊日乐图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旗人口17.6万,蒙古族占全旗总人口的56%,其中纯蒙古族地区就有两个,人口约3万人。为落实宪法第134条规定“法院审理案件要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库伦旗人民法院切实把尊重和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抓好双语审判作为开展好审判工作的重点,发挥民族地区法院特点,推出一系列措施方便少数民族当事人参与诉讼,使双语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一、双语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院设有职能部门14个,派出人民法庭3个,全院共有干警6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46人,审判员28人,其中蒙汉兼通的有20人,占审判员总数的71.4%,书记员共14人,蒙汉兼通书记员的有9人,占书记员总数的64%。我院年均受理各类一审及执行案件千余件,其中全部使用蒙语的案件为400件左右,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9%。 针对地域文化特点及我院民族语言审判资源优势,我院以落实诉讼原则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为突破口,从方便蒙古族当事人进行诉讼着手,深入开展并探索双语审判的模式。(一)开展双语司法服务。
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也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入口,为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我院选配了法律知识较为丰富、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担任庭长、副庭长,开展双语接待和立案工作,对于不通晓汉语的蒙族当事人进行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登记立案等相关工作,并相应配套印制了蒙汉双语诉讼指南,同时,将诉讼费收费办法以双语方式上墙。在蒙古族聚居的苏木乡镇设立特色法庭—额勒顺法庭,法官和书记员全部是通晓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干警,年均审理近百起的蒙文案件,当地农牧民大多不懂汉语,双语法官的合理配置不仅为当事人在法律咨询、案件信访、起诉、出庭等方面提供了方便,也充分保障了当地百姓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在其他审判庭人员配置中,必须有一名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保证每个业务部门都有能和蒙古族当事人进行交流指导的法官。我院还不断加强蒙文巡回审判工作,在苏木所在地设立审判点,在嘎查村设立巡回审判联系点,聘请当地威望高、责任心强的蒙古族农牧民为调解员,将法律送到蒙古族农牧民的家中。这些做法受到了广大蒙古族当事人特别是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农牧民的欢迎。(二)强化双语司法实践
建院以来,我院就一直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庭审,尤其近年来,我院将此项工作作为一个亮点工程,不断加大蒙文庭审的比重,在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中,全面开展蒙文庭审活动。一是运用蒙语进行庭前指导。包括庭前用蒙语送达举证须知及传票等相关法律文书,在当事人及时了解案由、开庭时间及地点的基础上进行举证指导。二是用蒙语驾御庭审。运用蒙语告之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进行举证、质证、答辩和陈述,运用蒙语归纳争议焦点。对当事人双方都是蒙古族的,推行全程蒙文审理。三是针对当事人双方有一方是蒙古族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告之当事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为当事人聘请翻译等,并保证做到整个庭审过程的透明。四是在庭审中尊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并以此为法官和当事人的亲和点,做好调解工作。(三)加强双语裁判文书的制作
我院坚持运用蒙汉两种语言进行裁判文书的制作,专门聘用了兼通蒙汉双语打字的工作人员,并首先保证蒙语裁判文书的核稿、发文,并专职一名党组成员签字把关,提高了裁判文书的质量和效率。定期对蒙古族文字法律文书进行抽查、评比,不断提高法官运用蒙语进行裁判和制作法律文书的积极性。不定期的开展蒙文裁判文书的评比活动,利用各种方式,提高蒙文裁判文书的质量。(四)抓好双语人员的培训和养成
我院深刻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蒙语法官的培训工作,鼓励蒙语审判人员的学历教育,组织并参加自治区的双语培训班,定期开展蒙文审判的工作交流会,倡导法官和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要求审判庭通晓蒙语的法官帮助本庭其他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并专门购买了蒙文打字软件,安装到各庭室的电脑中,进行蒙文打字的培训。目前就有八名书记员已经能够在庭审中熟练操作蒙文打字,保证了蒙文案件公正高效的审理。(五)开拓双语信息化平台。
我院开通了内蒙古法院系统首家蒙文网站。这个蒙文版管理系统的版面共分为法院概况、工作动态、信息简报、优秀裁判文书和法律法规五个区域,各区域文字全部为蒙文。点击蒙文网站可以及时了解法院各类案件的审判动态,查询各种审理和执行案件的公告,还可查阅部分生效裁判文书,加强蒙文审判的业务交流,特别是可以查阅蒙文法律法规,蒙文法官可以迅捷地查阅相关法律条文,极大地方便了蒙文案件的审理,同时,也为蒙古族法官的教育、学习和第四篇:学校双语工作调研报告 文档
苏盖提小学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一 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双语教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撑体系,其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反映的是我省藏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双语教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
(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双语教师的现状
据我们对个别校长、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知识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岗位,尤其是在村小学,许多教师特别是初、高中教师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观念陈旧,加之汉语文水平较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不太深刻。我校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规模并较小,许多学校的师生比在1:8左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科教师紧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汉语、科学、新疆、思品学科的教师严重不足。能够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稀少。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般是民族教师汉语文水平差,汉族教师大都又不懂民族语言文字。教育观念僵化,不利于多种教学思想的融汇和交流。
调查显示,我校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受教学用语障碍而不能顺利获取知识,畅通开展思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学生数占很大比重。
(三)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
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的意愿应当做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在“你是否认为维语文的学习比汉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问项中,回答“同等重要”的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3%,而答“是的”人仅占14.7%。在“你认为不学汉语文可以吗?”问项中,回答“不可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3%,只有2.6%的人回答“可以”。这些情况反映出,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
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
二 维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对维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传统文化对民族个体文化人格心理的模塑作用十分深刻,它使人的生活方式、习俗、价值取向、情感特征等都有其自在的规定性。根据对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与社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之间构成一定的变量关系,并导致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认识。在此关系中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双语模式和语言环境;社区因素包括农区、牧区、农牧混杂区、城镇,主要反映不同社区人们提供给孩子的社会文化资本,也就是说不同社区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不同,因而对他们接触主流文化的认可也不一样。在城镇,学生在生活习惯、喜好等方面大都认可主流文化,接近主流文化。牧区学生在学校由于接受到主流文化,因而在家庭和社区中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些主流文化所认可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会得到本社区、家庭的赞同,这使学生对自己所受的文化教育产生一种彷徨心态,从而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目前,在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着三种认识,这三种不同的认识决定着单个人对学习汉语的不同态度。第一种人数越来越多,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学习汉语文重要性的认识比较高。第二种人是中间过渡人群。他们人数较多,经常处于摇摆状态。当有人说学习汉语会引起“同化”,他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当有人说汉语可以帮助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又随声附和。第三部分人数不多,构成较为复杂,有的人自身就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国家干部。他们大部分人很关心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苦于找不到捷径,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字,他们特别担心汉语发展的趋势会使本民族“同化”。
(二)教材方面的问题
1教材的知识结构是由一定的感性材料、基本原理及应用材料有机组成的。其中感性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即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存在着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和兴趣。感性材料源于儿童的生活,民族地区儿童的感性认识与内地汉族儿童的感性认识有极大的差别。致使教材内容不适应民族儿童学习,学习效果差。
民族儿童对统编教材的感性材料的陌生导致语言转化的困难。民族儿童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关于自然、数方面的感知,有以母语为载体的概念和直接经验。可他们入学后所接触到的教材大多是以汉语为载体的汉族地区的生活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远大于汉族儿童。
(三)汉语教学薄弱,学生汉语基础差
《汉语文教学大纲》在基本训练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基本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包括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进行一般的汉语会话,会用标点符号,能用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对译学过的句子”。但藏族学生高中毕业时都达不到这个水平,特别是在说、写、读方面差的很远。主要原因是:汉语文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掌握语言同掌握其他工具一样需要技能,而技能是在反复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形成的。藏族学生离开汉语课堂教学,就很少有使用汉语的机会。思维是伴随着语言进行的,不会说汉语,就不会用汉语思维。以往的汉语教学照搬内地汉语教学的经验,忽视了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律。教材编写照搬统编教材的框框,内容安排“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训,以“文”代“语”;确定各册教材中生字、词语、语法等知识点时缺乏科学的客观标准;部分练习的内容和方式雷同,缺乏实用性。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突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符合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认知规律,这对大面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对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滞后
我们对双语教育问题进行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双语教育的路子。但由于对双语教育的长期实践缺乏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尤其缺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双语教育系统的教学试验研究,所以迄今没有在理论上对双语教育,特别是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正负迁移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在实践中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育体系,总结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
三 双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汉双语教学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汉语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通用语言,汉语文成为最新、最快、容量最大的信息载体,成为知识和科技情报的最丰富的信息库。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汉语文掌握的程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而且还要学好汉语和英语。
现阶段我校双语教学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民族语文授课与汉语文授课的关系问题,实现教学用语同学生语言基础及全国语言环境的双向衔接,从而消除教学语言的障碍,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民族开放和交流的目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过渡性双语教学”的思路。
(二)切实加大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双语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影响我省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问题。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师资是实施双语教学乃至整个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教师培训在兼顾学历培训的同时,应采取以校本培训为主要的培训形式。通过开展短期培训班、教学观摩、请专家学者作学术和业务报告等手段提高教师 双语素质。在校本培训中还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建立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培训网络。 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 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稳定双语教师队伍。应制定一些能充分调动双语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倾斜政策,并在职称评定、评选优秀教师、津贴福利等方面优先考虑双语教师。
苏盖提小学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2013 年6月
第五篇:行政审判工作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
提升司法公信力 促进行政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党的十八大把“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通过可以依赖的司法程序,对司法人员裁判案例产生的普遍信服和尊重而在受众心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现代社会,司法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根基,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就行政审判而言,行政审判的核心功能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诉求,切实化解行政争议、理顺“官民”关系。因此,提升行政审判工作的司法公信力问题就成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行政审判制度的基本要求,有力、有效回应人民群众所期待。笔者从法院自身原因影响司法公信力不高,行政审判制度、体制、机制的成因出发,探讨行政审判工作司法公信力的建立,促进行政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一、目前行政审判制度、体制、机制的现状
现阶段,影响行政审判公信力最重要的是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制度和审判公开制度。就行政审判体制改革而言,影响行政审判公信力最重要的是司法管辖完全从属于行政地域管辖,特别是基层法院行政审判庭管辖同级或上级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的案件。如:县法院管辖县政府、县公安局(县公安局局长任副县长或县政法委书记兼任)为被告的案件。目前,只有最高法院才是全国的,其他所有法院都是地方“开”的,法官由地方产生、地方支付开支、受地方的监督、对地方而不对法律负责,法院实际承担很多地方政府所摊派的非司法任务。这标志司法无尊严,无公信力可言,这种体制显然难以保障法院行使完全独立公正审判。
二、目前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
现阶段,在法院队伍中违纪违法问题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有极少数法院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徇私舞弊、腐化堕落、司法裁判不公,社会公众对法院的评价不高,对法院能否做到公正司法缺乏信心,司法公信力饱受质凝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当今现状而言,司法公信力离党和人民群众的司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司法公正性受质凝,司法权威不高,司法环境久佳,当事人对判决存疑,胜败有意见,不信任;审判、执行工作压力仍然存在,涉诉信访案件时有发生;当事人自觉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率并不高,“执行难”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等等。
三、推进行政审判制度改革,提升人民法院公信力
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全面建设和改革。就行政审判改革而言,可以撤销基层法院行政庭改由中级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的体制。这有利于提高行政审判的公正性,又有利于行政审判的相对集中,提高行政审判效率,更有利于行政法官积累行政审判经验,提高办案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新要求,人民法院以党的十八为指导,重新定位司法,重新认识司法的性质和司法的功能。司法权是由审判权、审判监督权、司法解释权组成。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及立法权的本质特征,司法权要从行政权中剥离,法官不能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应建立独立的法官管理体系。基层法官从优秀的法律本科毕业生中产生,中级以上法院法官从基层法院法官中遴选,不宜直接从法律本科毕业生中直接产生,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法院外部选任优秀法律人才制度。废除上下级法官之间就个案请示汇报制度,法院内部所有法官都是平等的,建立健全主审法官责任制,取消各种审批制度,让主审法官对案件负责。
四、加强行政法官自身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树立审判权威性,必须树立法官道德的权威性。法官要有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品德修养,陶冶法官道德情操,把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变成法官内在的心理要求。树立法官高尚的道德素质就是树立自己无尚的道德权威,增强对正义的认知和识别能力,追寻“公正司法”永恒主题和价值追求,清除容易蒙受尘埃的良知。
(二)造就过硬的业务素质,树立法官的知识权威。打铁首先自己硬,这个道理人所共知。行政法学,博大精深,远不只是在书斋中就能弄懂弄深弄透的,熟知行政法学和具有行政执法经验,才能对行政程序和行政实质问题一目了然,才不能对行政机关看似正确的做法所遮蔽或迷惑,就容易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识别。
五、提高行政审判工作质量,促进司法公信力提升
提高行政审判质量要大力强化行政法官的质量意识。行政审判质量是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成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每一位行政法官都应该把行政审判质量意识贯穿和体现在全部行政审判工作中,将行政审判质量视为生命,像爱护生命一样珍视行政审判质量。
(一)提高行政审判质量关键在于树立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的审判质量观。行政审判质量,按照“保护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优化司法环境、化解行政争议”总要求,积极受理、妥善处理各类行政争议,既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有效地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二)提高行政审判质量,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审判质
量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审判组织的职权和责任,在保证独立审判员和合议庭依法行使审判权的同时,充分发挥院领导、审委会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和把关作用。扎实开展庭审评查、裁判文书评查及案件评查活动,着力加强行政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事实认定、审查判断能力,提高公正司法水平。
六、以公开促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贯彻落实司法公开原则促进司法公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法院与时俱进,适应司法改革潮流,提升司法品质,树立能动司法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立案公开,保障当事人诉权。
按照“公开、便民、周到”的原则,把立案大厅划分为立案、信访、诉讼服务和纠纷调解四大功能区域。
(二)推进立审公开,确保“阳光审判”。
一是庭审公告公开。通过立案大厅电子显示屏,公告案件的开庭时间、开庭地点、合议庭组成成员,方便群众旁听;二是审判过程公开。保障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必要的陈述和辩论时间,做到当庭举证、当庭质证,能够当庭认证的尽量当庭认证,努力提高当庭宣判率;三是裁判结果公开。强调裁判文书的说理性,用语规范、简洁清晰、易懂精练、运用逻辑、法理充分阐述对证据的分析认证、法律事实的认定、判决的理由进行论述。开展庭前指导,判后答疑,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四是向公众开放。对于有影响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旁听,自觉接受监督,提升司法透明度。
(三)探索听证公开,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司法公开能够唤起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司法公开能树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司法公开能引导公众找回“缺失”的诚信;司法公开能够有效地强化司法权威。在开庭前,组织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到场听证,听取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意见,归纳双方争议的焦点,以便引导行政相对人确定诉求,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行政审判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新形势和任务,把行政审判工作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的一项工作来抓,就要注重搞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部署和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使命感,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职能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司法审查监督职能,坚持合法性审查原则与合理性审查原则,依法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化解官民矛盾;三是要建立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协调,形成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机制,改善和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增进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公正是公信的基石,只有做到公正司法,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我们要以司法改革为契机,不断完善行政审判制度,加强内外监督制约,坚守法律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