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丁某诉丁某继承纠纷案 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科毕业作业
丁
某
诉
丁
某
继
承
纠
纷
案
目录
一、案情介绍
二、案件焦点
三、分析与结论
丁某诉丁某继承纠纷案
案情介绍
原告:丁某
被告:丁某
原告与被告均是丁培浩的子女,除原、被告外,丁培浩无其他子女。解放前,原告丧母,其生父丁培浩在外当兵后去台湾,因家庭生活困难,1942年原告5岁时,被送至本地陈铺头村段光绍家生活至原告结婚,现仍有亲戚往来。原告分别称段光绍、段景亮(段光绍之子)、王氏(段景亮之妻)为爷、父、母,段光绍、段景亮现均已去世数十年,王氏现年80多岁。对于原告当时去段家生活的性质,是被送养或是寄养,原告与被告目前均未发现有相关书面字据。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台湾的丁培浩与原告和被告建立联系,后素有往来。原告曾到台湾探视其生父。2002年3月21日,以原告为申请人,甲市公证处制作了[2002]荥证民字第13号《亲属关系公证书》一份,证明申请人丁某0是关系人丁培浩的女儿。2002年4月,丁培浩被原告接回大陆后到被告处居住,随被告及被告的子女生活,同原告亦有交往。丁培浩带回有其个人财产,曾经将其所有的20 190.32美元存入中国银行甲市支行索河路分理处。丁培浩因病住院期间,由原、被告共同照料。2004年2月,丁培浩因病死亡,由原、被告共同安葬。由于丁培浩生前对其财产未留下遗嘱,银行存款的存单现由被告持有。2004年12月24日,原告向本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遗产。
原告诉称:原告与被告为亲兄妹。1939年原告2岁时其母病故,其父丁培浩在外当兵,因家庭生活困难,原告被接到其外祖父家生活。原告5岁时,由于生活困难,其外祖父将原
告送到本地陈铺头村段光绍家寄养,段光绍是原告外祖父的好友,双方约定待丁培浩回家后就将原告送回。丁培浩于解放前去了台湾,多年无音讯,1960年原告结婚后到现住所定居。20世纪80年代前后,丁培浩与原告开始书信联系,之后双方有多次往来,原告曾到台湾探望其父。2002年4月,丁培浩从台湾回到韩常村定居,父女关系非常好,丁培浩曾经多次给付原告财物。2004年2月丁培浩去世,原告与被告分担了丧葬费用。丁培浩生前在韩常村建造了住宅一处,在银行有2万余美元存款,该遗产现均由被告霸占。原告认为:原告虽曾被寄养,但仍是丁培浩的女儿,没有与他人形成收养法律关系。丁培浩生前给付原告的财物,是已经由其处分过的财产,不是其遗产。原告要求作为法定继承人与被告共同继承上述房产和银行存款。
原告提交的证据有:(1)《亲属关系公证书》一份,用以证明丁培浩与原告的父女关系;
(2)原告保存的其父在台湾时先后寄给原告的信件8封,用以证明父女关系非常好;(3)相关人员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2份,用以证明原告幼时是被人抚养,不是被收养。
被告辩称:原告幼时被生父托人送与他人收养,原告改丁姓为段,与其养父、养母共同生活了16年,对他们以父母相称,其养父、母又为其操办了婚姻大事,原告出嫁后仍与他们保持亲戚来往至今,因此,原告已经与段家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原告被段家收养后到本地解放的时间内,生父有5年时间都在大陆,按民间习俗,原告没有生父信息正是将原告送养他人的典型表现。原告与段姓夫妇之间不是寄养关系。公证书是为了赴台需要而办,只能说明原告与生父是血缘上的父女关系,不能证明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原告的养父早已去世,原告与其养母的关系并未恶化,因此,原告与其养父母的收养关系没有且已无法解除,其与生父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不可恢复。原告本名姓段,为赴台需要而改姓丁,原告的生父在台湾时的书信往来中对原告以女儿相称,只是表明其对原告自幼被送养的愧疚,不能证明权利义务的恢复。原告所诉房产是被告自己建造,与被告的父亲无关。被告的父亲回来定居时,原告将其生父托原告携带的10 040美元私自占为己有,父女关系恶化,此款是被告父亲的债权,现应是其遗产。被告父亲的生活及去世后的安葬费用均是被告承担,原告没有对其进行较多赡养。因此,原告无权继承其生父的遗产,被告要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提供的证据有:(1)被告之子丁有明、丁水明的证人证言,用以证明原告未赡养其生父,且因财物问题而关系恶化;(2)相关人员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6份,用以证明原告幼时被送养、后与其父关系恶化;(3)相关人员自台湾邮寄给被告的信件1封,说明丁培浩生前的有关情况。
法院依据原告的诉讼保全申请,在查询、冻结丁培浩生前在中国银行甲市支行索河路分
理处的存款时,该银行提供了丁培浩三笔存款共计20 190.32美元的情况。
案件焦点:
被送养人自幼被送养,送养一方没有明确告知接受方让其收养,被送养人与接受方共同生活多年,是否应当认定被送养人与接受方之间的收养关系?
分析与结论
审理继承纠纷案件中,在确定法定继承人时,如涉及到案件当事人事实收养关系是否成立的问题,应适用当时有关收养的规定,当时没有规定的,可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以下简称《收养法》)有关规定处理。同时,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认证。在《收养法》实施前,如果案件当事人自幼被送养时,送养一方没有明确告知接受方让其收养,并且也未履行相关程序,即使被送养人在接受一方家庭中生活期间改为接受一方的姓,并不能据此必然认定被送养人与接受方形成事实上的收养关系,还应结合其他事实综合加以认定。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是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丁培浩生前无遗嘱,其遗产应以法定继承处分。被告是丁培浩的儿子,是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原告自幼被送到段家生活,该行为发生在我国《收养法》实施前,是否属于被送养,应当依据我国《收养法》实施前的有关法律规定。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八条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可见,我国对《收养法》实施前的事实收养关系予以承认。原告与段家相互使用父母子女称谓,履行了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以父母子女关系相待共同生活多年,已经形成事实收养关系。寄养目的是委托他人代为抚养照料子女,不涉及变更称谓,不产生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因此,原告主张的寄养关系不能成立。原告提交的公证书关于原告与丁培浩父女关系的证明,有可能产生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误解,对其包括的关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本院不予采信。收养关系形成后,原告与其生父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原告的收养关系始终存在,原告与其生父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无法恢复。因此,原告不是丁培浩的法定继承人。
原告虽然对其生父的遗产不享有法定继承权,但是,原告给其生父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也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原告的收养关系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原、被告均在与其父建立联系后,始能从生活和精神等方面照顾其父。原告以父女关系相待,曾赴台探视生
父,又主动接其回大陆生活,照料其病情,与被告一同将其安葬,原、被告对其父进行照顾,尽管各自法律身份不同,在数量方面也可能不平衡,但并无明显实质差别,均产生赡养的效果。原告对其生父已进行了较多的赡养。因此,原告应当适当分得部分遗产,具体金额由本院酌定。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原告与其生父之间存在债权债务,也无证据证明丁培浩留有个人房产,因此,被告关于其父生前的债权应当一并作为遗产的主张,原告关于房产的主张,本院均不予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第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九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丁培浩生前在中国银行甲市支行索河路分理处的20 190.32美元存款,由原告丁某0分得其中的3000美元,其余全部由被告丁某1继承;
被告丁某1应于判决生效后30日内将原告丁某0分得的3000美元交付给原告丁某0。
二、驳回原告丁某0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1042元,由原告丁某0、被告丁某1各负担521元。
宣判后,丁某0向甲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称:(1)原审法院对上诉人提交的证据认定有失公正。一审法院对于上诉人提交的证明上诉人与丁培浩为父女关系的公证书用不肯定的语句就否定了公证书的证明效力,是错误的,即使公证书有错也应当由公证机关自行撤销;(2)原审法院适用的法律有误。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收养关系时适用的是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八条,但这个解释在我国《收养法》施行后即已废止,不再适用。况且,该案事实发生时新中国还没建立,更无法律规定,所以本案应当适用《收养法》。综上,原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法院依法发回重审或予以改判。
附录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八条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
2.《继承法》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
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3.《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九条规定:“被收养人对养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同时又对生父母扶养较多的,除可依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继承养父母的遗产外,还可依继承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分得生父母的适当的遗产。”
第二篇:丁福荣与丁木林继承纠纷案
丁福荣与丁木林继承纠纷案
民 事 判 决 书
(2005)郑民二终字第1761号
原告:丁福荣。
被告:丁木林。
原告与被告均是丁培浩的子女,除原、被告外,丁培浩无其他子女。解放前,原告丧母,其生父丁培浩在外当兵后去台湾,因家庭生活困难,1942年原告5岁时,被送至本地陈铺头村段光绍家生活至原告结婚,现仍有亲戚往来。原告分别称段光绍、段景亮(段光绍之子)、王氏(段景亮之妻)为爷、父、母,段光绍、段景亮现均已去世数十年,王氏现年80多岁。对于原告当时去段家生活的性质,是被送养或是寄养,原告与被告目前均未发现有相关书面字据。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台湾的丁培浩与原告和被告建立联系,后素有往来。原告曾到台湾探视其生父。2002年3月21日,以原告为申请人,荣阳市公证处制作了(2002)荣证民字第13号《亲属关系公证书》一份,证明申请人丁福荣是关系人丁培浩的女儿。2002年4月,丁培浩被原告接回大陆后到被告处居住,随被告及被告的子女生活,同原告亦有交往。丁培浩带回有其个人财产,曾经将其所有的20190.32美元存人中国银行荣阳市支行索河路分理处。丁培浩因病住院期间,由原、被告共同照料。2004年2月,丁培浩因病死亡,由原、被告共同安葬。由于丁培浩生前对其财产未留下遗嘱,银行存款的存单现由被告持有。2004年12月24日,原告向本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遗产。
原告诉称:原告与被告为亲兄妹。1939年原告2岁时其母病故,其父丁培浩在外当兵,因家庭生活困难,原告被接到其外祖父家生活。原告5岁时,由于生活困难,其外祖父将原告送到本地陈铺头村段光绍家寄养,段光绍是原告外祖父的好友,双方约定待丁培浩回家后就将原告送回。丁培浩于解放前去了台湾,多年无音讯,1960年原告结婚后到现住所定居。20世纪80年代前后,丁培浩与原告开始书信联系,之后双方有多次往来,原告曾到台湾探望其父。2002年4月,丁培浩从台湾回到韩常村定居,父女关系非常好,丁培浩曾经多次给付原告财物。2004年2月丁培浩去世,原告与被告分担了丧葬费用。丁培浩生前在韩常村建造了住宅一处,在银行有2万余美元存款,该遗产现均由被告霸占。原告认为:原告虽曾被寄养,但仍是丁培浩的女儿,没有与他人形成收养法律关系。丁培浩生前给付原告的财物,是已经由其处分过的财产,不是其遗产。原告要求作为法定继承人与被告共同继承上述房产和银行存款。原告提交的证据有:(l)《亲属关系公证书》一份,用以证明丁培浩与原告的父女关系;(2)原告保存的其父在台湾时先后寄给原告的信件8封,用以证明父女关系非常好;(3)相关人员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2份,用以证明原告幼时是被人抚养,不是被收养。
被告辩称:原告幼时被生父托人送与他人收养,原告改丁姓为段,与其养父、养母共同生活了16年,对他们以父母相称,其养父、母又为其操办了婚姻大事,原告出嫁后仍与他们保持亲戚来往至今,因此,原告已经与段家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原告被段家收养后到本地解放的时间内,生父有5年时间都在大陆,按民间习俗,原告没有生父信息正是将原告送养他人的典型表现。原告与段姓夫妇之间不是寄养关系。公证书是为了赴台需要而办,只能说明原告与生父是血缘上的父女关系,不能证明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原告的养父早已去世,原告与其养母的关系并未恶化,因此,原告与其养父母的收养关系没有且已无法解除,其与生父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不可恢复。原告本名姓段,为赴台需要而改姓丁,原告的生父在台湾时的书信往来中对原告以女儿相称,只是表明其对原告自幼被送养的愧疚,不能证明权利义务的恢复。原告所诉房产是被告自己建造,与被告的父亲无关。被告的父亲回来定居时,原告将其生父托原告携带的10040美元私自占为己有,父女关系恶化,此款是被告父亲的债权,现应是其遗产。被告父亲的生活及去世后的安葬费用均是被告承担,原告没有对其进行较多赡养。因此,原告无权继承其生父的遗产,被告要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提供的证据有:(1)被告之子丁有明、丁水明的证人证言,用以证明原告未赡养其
生父,且因财物问题而关系恶化;(2)相关人员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6份,用以证明原告幼时被送养、后与其父关系恶化;(3)相关人员自台湾邮寄给被告的信件l封,说明丁培浩生前的有关情况。法院依据原告的诉讼保全申请,在查询、冻结丁培浩生前在中国银行荣阳市支行索河路分理处的存款时,该银行提供了丁培浩三笔存款共计20190.32美元的情况。
河南省荣阳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是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丁培浩生前无遗嘱,其遗产应以法定继承处分。被告是丁培浩的儿子,是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原告自幼被送到段家生活,该行为发生在我国《收养法》实施前,是否属于被送养,应当依据我国《收养法》实施前的有关法律规定。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八条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可见,我国对《收养法》实施前的事实收养关系予以承认。原告与段家相互使用父母子女称谓,履行了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以父母子女关系相待共同生活多年,已经形成事实收养关系。寄养目的是委托他人代为抚养照料子女,不涉及变更称谓,不产生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因此,原告主张的寄养关系不能成立。原告提交的公证书关于原告与丁培浩父女关系的证明,有可能产生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误解,对其包括的关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本院不予采信。收养关系形成后,原告与其生父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原告的收养关系始终存在关系无法恢复。因此,原告不是丁培浩的法定继承人。原告虽然对其生父的遗产不享有法定继承权,但是,原告给其生父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也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原告的收养关系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原、被告均在与其父建立联系后,始能从生活和精神等方面照顾其父。原告以父女关系相待,曾赴台探视生父,又主动接其回大陆生活,照料其病情,与被告一同将其安葬,原、被告对其父进行照顾,尽管各自法律身份不同,在数量方面也可能不平衡,但并无明显实质差别,均产生赡养的效果。原告对其生父已进行了较多的赡养。因此,原告应当适当分得部分遗产,具体金额由本院酌定。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原告与其生父之间存在债权债务,也无证据证明丁培浩留有个人房产,因此,被告关于其父生前的债权应当一并作为遗产的主张,原告关于房产的主张,本院均不予认定。综上所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第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九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丁培浩生前在中国银行荣阳市支行索河路分理处的20190.32美元存款,由原告丁福荣分得其中的3000美元,其余全部由被告丁木林继承;被告丁木林应于判决生效后30日内将原告丁福荣分得的3000美元交付给原告丁福荣。
二、驳回原告丁福荣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1042元,由原告丁福荣、被告丁木林各负担521元。
宣判后,丁福荣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称:(l)原审法院对上诉人提交的证据认定有失公正。一审法院对于上诉人提交的证明上诉人与丁培浩为父女关系的公证书用不肯定的语句就否定了公证书的证明效力,是错误的,即使公证书有错也应当由公证机关自行撤销;(2)原审法院适用的法律有误。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收养关系时适用的是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贝口》第二十八条,但这个解释在我国《收养法》施行后即已废止二,不再适用。况且,该案事实发生时新中国还没建立,更无法律规定,所以本案应当适用《收养法》。综上,原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法院依法发回重审或予以改判。
丁木林辩称:(l)一审判决后,被上诉人同样不服,但考虑到亲情关系而放弃了上诉;(2)一审中上诉人的自认和被上诉人的证据表明,足以推翻公证书的效力;(3)收养事实虽然发生在解放前,但解放后该事实还在继续,本案与被上诉人在一审中提交的最高人民法院1990年关于许秀英夫妇与王青芸之间是否已事实解除收养关系的复函情形类似,适用法律正确;(4)上诉人的两个证人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正确区分寄养与抚养的差别,其证明的内容也相互矛盾,并且两人一个为上诉人的亲属,一个无法定事由不出庭质证,其证言均不应被采信。综上,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二审法院予以维持。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根据上诉人丁福荣和被上诉人丁木林的诉辩意见,确定案件的争议焦点是:上诉人的事实收养关系是否成立。经审理认为: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执
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收养关系,审理时应适用当时的有关规定,当时没有规定的,可比照《收养法》处理。二审期间,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双方都无新证据提交。上诉人在原审提供了证人段景勋、张肋城的证人证言证明上诉人自小被送至段家不是被收养。被上诉人在原审提交的证人段松花、段玉荣、丁小五的证言证明了上诉人自小被送至段家,但无法证明上诉人是被段家收养。证人丁汝建并不在陈铺头村居住,1942年丁汝建年仅五岁,其证言也无法证明上诉人是被段家收养。证人韩宝安的证言仅证明上诉人自小被送至段家,但是否被段家收养亦无法证明。被上诉人两个儿子的证言,由于证人与被上诉人之间有利害关系,其证明力显著减弱,故对其二人的证言本院不予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第二款之规定,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各自提交的从台湾寄来的书信未履行相关的证明手续,故本院均不予认定。上诉人于1942年被送至段家,当时并无相关法律可以适用,比照《收养法》有关规定,上诉人被送至段家时并没有明确是否是被收养,也未履行相关程序,上诉人在段家生活期间改姓及称段光绍、段景亮(段光绍之子)、王氏(段景亮之妻)为爷、父、母,并不能据此认定上诉人是被段家收养。(2002)荣证民字第13号《亲属关系公证书》是河南省荣阳市公证处作出的法律文书,此公证书并未被荣阳市公证处或者其他有权机关依法撤销,因此该公证书的法律效力应被承认。该司法文书已经确认上诉人与其生父丁培浩之间的父女关系,故本院对此应予确认。上诉人作为丁培浩的女儿,是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应当参与继承。由于丁培浩生前在被上诉人处居住,被上诉人对丁培浩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故被上诉人应分得遗产的较多部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2004)荣高民初字第243号民事判决第一项;
二、维持(2004)荣高民初字第243号民事判决第二项;
三、丁培浩生前在中国银行荣阳市支行索河路分理处的20190.32美元存款,由上诉人丁福荣分得其中的6570美元,其余全部由被上诉人丁木林继承。被上诉人丁木林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将上诉人丁福荣分得的6570美元交付给上诉人丁福荣。
一审和二审案件受理费共2084元,由上诉人丁福荣承担1042元,被上诉人丁木林承担1042元,由其在履行上述义务时一并付给上诉人丁福荣。
第三篇:丁某诉李某(女军人)离婚案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丁某诉李某(女军人)离婚案
原告丁某(男)系一机关干部,被告李某(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现役军人。原被告于2000年5月经人介绍相识,建立恋爱关系,同年7月登记结婚。原告系再婚,有两个孩子。被告系初婚,婚后未生育子女。双方恋爱期间,被告表示会善待原告的两个孩子。但在婚后共同生活中,被告对原告的两个孩子怎么看都不顺眼,非打即骂。孩子背后向父亲哭诉,被告得知后,恼羞成怒,对孩子发展成虐待。原被告夫妻关系严重恶化。虽经双方单位领导、同事劝解,双方关系未能缓和,原告于2001年3月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
法院有两种处理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本案被告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从国防利益出发,在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应不准予离婚;另一种意见认为 :现役军人的婚姻虽有其特殊性,但在离婚问题上仍应坚持离婚自由的原则,在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况下,应准予离婚。
本案被告虽不同意离婚,但其与原告相识两个月就结婚,婚姻基础差,婚后共同生活时间很短,且被告虐待原告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孩子,是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虽经双方单位领导、同事调解,矛盾无法缓和。在诉讼中,被告不同意离婚,又没有和好的表示,使夫妻关系进一步恶化,无法共同生活。所以,可以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在征得被告所在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的意见后,可以作出离婚判决。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我国婚姻法第32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这是从实体法角度对现役军人婚姻的特殊保护。该规定有利于安定军心、稳定军队、增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也体现国家对子弟兵的关怀和爱护。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解释和审判实践的经验,适用这一规定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本条规定的现役军人范围。现役军人是指具有军籍,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或者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的男女军人。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现役军官、军士长、军士、兵;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警官、警士长、专业警士、警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文职干部等。
(2)本条规定的现役军人的配偶,是指同现役军人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确立夫妻关系的人。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是指非军人一方向现役军人一方提出离婚的情形,如男女双方均为现役军人或现役军人一方向非军人一方提出离婚,则不适用该条特别规定,应按一般规定处理。这条规定也不适用双方合意离婚的情况。
(3)处理军人离婚纠纷时,既要对现役军人的婚姻进行特殊保护,又要根据具体情况保护军人配偶的合法权益。现役军人的配偶提出离婚,军人不同意离婚的,人民法院应当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对军人的配偶进行说服教育,劝其珍惜军属的荣誉,改善夫妻关系,尽量调解和好或者判决不准离婚。对夫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感情确已破裂,无法再维持婚姻关系的,经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可通过军人所在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在做好军人的思想工作以后准予离婚,对此应严格掌握,慎重处理。
(4)现役军人的配偶提出离婚,如系第三者插足破坏军人家庭所造成且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第三者法律责任,军人不同意离婚的,判决不准离婚。刑法第259条规定:“ 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妻子的,依照本法第236条规定定罪处罚。”其罪名分别是破坏军婚罪与****罪。
(5)本条对现役军人的配偶离婚胜诉权限制的例外规定是 《婚姻法》修正案新增加的内容,即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军人有重大过错时,对其婚姻不适用特殊保护规定。它体现了法律公正性,避免机械追求形式上对军婚保护,而损害军人的配偶的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例外规定的是军人有重大过错,如果军人系一般过错,而对方要求离婚的,仍“须得军人同意”。
现役军人提出离婚,应持严肃慎重的态度,要不违反军令,不败坏道德。申请离婚者须经所在单位团以上政治机关同意,并出具证明,方可到地方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离婚,或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离婚时夫妻中军人一方的复员费和个人伤亡保险金是否应当分割
基本案情
李卫国(男)在1995年自己20岁时应征人伍。2000年,经人介绍,李卫国与崔娟(女)相识,双方于2000年12月登记结婚。夫妻双方婚后因性格不合,经常争吵。2003年,妻子崔娟起诉离婚,但法院以军人一方的李卫国不予同意为由,驳回崔娟的起诉,不予立案。此后,双方感情并没有好转,甚至到了分居的地步。2005年,李卫国从部队复员回老家,获得复员安家补助费、复员生活补助费和复员回乡差旅费共计人民币2万元。夫妻长期的矛盾也使李卫国心神疲惫,李卫国希望复员后能结束这段不美满的婚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在2005年10月,李卫国找到妻子崔娟,协商离婚事宜。
崔娟表示同意离婚,但在财产分割上,双方寸步不让,崔娟认为2万元复员费是夫妻共有财产,应当予以分割,一人一半;而李卫国则认为复员费是自己的个人财产,不同意分割。另外,李卫国在部队服役期间,曾经因公负伤,获得伤亡保险金2万元,对于这部分财产,崔娟坚决要求平分,而李卫国则坚决不同意,认为该伤亡保险金是自己的个人财产。协议不成,李卫国于2005年12月起诉到法院,要求人民法院判决双方离婚并进行财产分割。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经审理后认为,李卫国与崔娟感情确已破裂,经调解无效后,判决双方离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3条的规定,2万元伤亡保险金是李卫国的个人财产,归李卫国所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4条的相关规定,崔娟获得的李卫国复员费为1000元,其余部分归李卫国所有。
律师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离婚时,军人复员时获得的复员费以及伤亡保险金如何分割的争议。军人复员费是对军官、文职干部经批准退出现役做复员安置时,发给个人的各种费用的统称,它包括安家补助费、回乡生产补助费、医药生活补助费等。军人复员费对于保障退伍军人的物质生活,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解决退出现役后的一些实际困难,以及保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是体现军人待遇水平的重要方面。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需要非军人配偶一方付出比普通配偶更多的牺牲,而军人复员费具有一定的人身性,因此在处理军人与配偶离婚案件时,经常会遇到复员所得如何认定及分割的问题。
关于共有财产和个人财产,法律上有其一般性的规定。依据《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规定:夫妻一方的财产包括:(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财产。夫妻共有财产包括: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的除外;(五)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六)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七)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除了上述一般性规定外,婚姻法中还规定了一些特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3条:“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财产。”第14条:“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前款所称年平均值,是指将发放到军人名下的上述费用总额按具体年限均分得出的数额。其具体年限为人均寿命七十岁与军人入伍时实际年龄的差额。”
总的来说,凡是属于军人婚前所得部分,应当认定为军人一方的个人财产,离婚时不分割;凡是属于军人婚后所得部分,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4条规定的有关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方法分割;凡是属于与军人人身密切相关所得的财产,应当认定为军人一方的个人财产。本案中,对于李卫国在部队服役期间,因公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负伤获得伤亡保险金2万元,由于其具有严格的人身属性,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3条的规定:“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财产。”所以,该2万元应当属于李卫国的个人财产不应分割;对于李卫国复员时获得的复员费,根据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的一般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4条的相关规定来分割: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计5年,李卫国从入伍至死亡时每年所得的复员财产的平均值为2万元-(70岁-20岁)=400元;李卫国与崔娟的夫妻共有财产=李卫国与崔娟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李卫国从入伍至死亡时所得的复员财产的平均值=5×400元=2000元。对于这2000元李卫国与崔娟的共有财产,应当一分为二,双方各得1000元;复员所得财产的其余18,000元是李卫国的个人财产,不应分割。综上,2万元伤亡保险金归李卫国所有,复员费中的2000元为李卫国与崔娟的共有财产,每人分得1000元,复员费的其他18,000元归李卫国所有即李卫国共得39,000元,崔娟得1000元。人民法院在适用法律和具体财产分割上是正确的。
律师随感
关于军人复员费以及军人伤亡保险金,均是对军人给予的一种具有特殊人身性的财产补助。离婚时,对于这部分财产的分割,原则上,军人伤亡保险金不应分割;军人复员费可以分割,但也只能是就婚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复员费的份额进行分割。这既保护了军人的合法权益,又照顾了军人配偶一方的合法利益。
第四篇:工作总结(丁)
望江县公用水电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丁文珍(安全员)
工作总结
近五年来,我作为安环部的一名员工,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围绕着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的申报审批等工作要点,较好地完成了公司所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个人的工作技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五年来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理顺安评、环评办事程序,推进安评、环换手续办理进程。
我在安环部主要负责安评、环评手续办理相关工作,由于安环部门成立不久,开发区的相关工作部门也是刚刚成立,很多工作都没人涉及过,所以首先面临的工作是如何理顺工作程序。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勤走、多问,通过对政府下发文件及相关部门的办事程序的认真学习,一步一步的摸索出并总结了一套办理相关手续的工作程序,方便了今后的工作、提高了工作质量。目前,安评、环评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进展。
2、认真学习上级下发文件,协助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环保制度。
按相关部门要求,今年公司开始加快了厂区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很多安全、环保相关的规定都是根据领导授意,结合厂区实际情况总结制定的。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仅满足了上级部门的检查要求,也方便了我们公司的管理。
3、按时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检查、整改相关工作。
由于公司的属于新建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公司的检查和管理比较严格。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完成了上级各部门对
望江县公用水电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丁文珍(安全员)
企业制度、项目手续等方面的检查工作。对上级部门下达的整改意见,我主动督促整改落实情况,组织人员学习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对违反安全规定的人或事给予纠正,通过隐患整改,有效的保障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5、负责对安全、环保等职能部门下发文件的接收、整理、保管工作。
6、组建了公司电脑办公网络,完成电脑维护及电脑制图等工作。
由于个人爱好,我在大学时自学了CAD制图软件,参加工作后所从事的工作又一直都和电脑有关,所以慢慢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维护相关知识。由于办公需要,公司先后购进了多台电脑,当时公司中懂电脑的人不多,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成了电脑网络的架设和日常维护工作,安环评工作及厂区设计、车间设计工作中用到的CAD制图工作大都由我来完成。
7、理顺人事部门工作程序,完成公司人事电子档案的初期建档工作。
近五年,公司人员还不齐整,我兼管理人事部门的工作,为了便于管理,我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从网上搜集资料,并找到了一套免费的人事管理软件,建立了人事电子档案,使人事管理程序化、秩序化,基本理顺了人事管理工作程序。
二、存在不足
五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组织、沟通能力上还略有欠缺,和有经验的同事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涉及工作多样复杂,需要时间学习,三是工作中不够大胆,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改变工作方法,不断创新
望江县公用水电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丁文珍(安全员)
完善。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认真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今后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尽职、尽责、尽快地完成安、环部的本职工作。
2、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不怕吃苦,主动找事干,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积极适应各种环境,在复杂的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3、发扬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在学习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类信息,广泛吸取各种“营养”;同时,讲究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培养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树立良好的形象。
4、当好助手。对各项决策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配合部门领导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
总之,五年来,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我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以对工作、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
第五篇:物权法与遗产继承公证(丁选旺)
物权法与遗产继承公证
丁选旺
(2008-3-21)/ 已阅9565次
遗产继承公证是公证处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公证业务,多年来,各地一直按照司法部规定的文书格式为当事人出具继承权公证书,对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发挥了应有贡献。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必将对传统意义上的继承权公证产生重大影响,下面笔者就遗产继承公证相关问题与同仁探讨,以促进公证业务的健康发展。
问题
一、遗产继承公证证明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对遗产继承公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谓之“继承公证”,认为是公证处根据法律规定和继承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二种谓之“继承权公证”,认为是公证机构根据继承人的申请,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确认并证明继承人对死者遗产享有继承权的证明活动。涉及继承权公证较早的说法见于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的联合通知之中,表述为“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两者最大区别在于证明的对象不同,是证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还是确认继承人享有继承权资格。笔者认为应先搞清继承权与继承的概念,继承权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或死者生前所立的合法遗嘱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它是一种权利,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包括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或死者生前在遗嘱中所作的指定即取得继承权,权利人无须经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即可实现其权利。“此权利因继承之开始而当然取得,无待于继承人之意思表示”,并非某一机构能证明其有无继承权。“继承”应是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现代汉语词典意为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等),法学上是指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后,按照法定程序将被继承人生前遗留的财产和可以继承的债权、债务转移给继承人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通常说的继承是狭义上的财产继承,继承是自然人取得财产的一种手段,继承的法律后果,是对死者自然人遗产的再分配,即被继承人的遗产,转移给有权接受该项遗产的继承人所有。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即继承公证,比较符合公证的性质及公证的职能。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法第2条),其证明对象之一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同时公证机构是一个法定的证明机构(公证法第6条)。第二种观点即继承权公证,认为公证处通过对一系列证据和事实的认定来确认当事人的继承人资格,行使的类似于法院的确认裁决,将继承权公证书比作法院的判决书,并将继承权公证与出生、死亡等公证归为一类,称为“证明现在,确认过去”。此观点更易为公证业界人士所接受,因为能充分体现其社会地位,体现其权力,但却超越了公证的职能,行使了没有法律依据的确认权。象出生、死亡等类公证,实质是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经公证处核实后,行使国家赋予的职权,进行再次证明,而非对过去的事实进行确认。
随着物权法的生效实施,尤其是物权法第29条的规定,即继承人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取得遗
1产的所有权,遗产继承公证的证明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当事人申请办理继承遗产公证的全过程来看,公证处不仅要对当事人陈述、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核实、判断,同时还要审查判断其继承行为的真实合法性,最终证明的应是继承遗产的所有权份额。
问题
二、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有无办证依据?
到目前为止,公证员在办理继承权公证时,有一项公证是不可或缺的,即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所谓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是指公证处依法证明继承人放弃自己享有的继承他人遗产权利的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的活动。一般都是在继承人较多的情况之下,而遗产由其中一人或几人取得,而其它继承人不要该遗产时,就要有明确的放弃继承遗产的意思表示,通常以书面的声明为表现形式。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9条规定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作出。遗产分割后表示放弃的不再是继承权,而是所有权。放弃继承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即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的期限,应当是从继承开始时起到遗产分割之前止,只有在此期间内作出的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才有效。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遗产分割之前放弃的是继承权,而在遗产分割之后再有放弃的意思表示,则为放弃其对遗产的所有权,因此,公证员在办理遗产继承公证的同时,也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当然,这也是根据司法部规定的格式要求出证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物权法即将实施,该法第29条规定因继承人或者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也就是说,在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继承人、受遗赠人当然地、直接地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物权,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的时间为继承人、受遗赠人取得物权的时间,而且取得的是被继承人的遗产的物权。如果继承人是多人,则各继承人均为物权(遗产)的共有人。
继承法中的放弃继承在过去可理解为放弃继承权,而且该行为效力追溯至被继承人死亡时,即继承开始,放弃了继承权也即丧失了继承权。而按物权法第29条的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已当然取得物权,如果放弃,当然放弃的是其已取得的物权,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明显与物权法相抵触。这一点对物权法生效以后的此类公证的办理是至关重要的,如再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其已取得的物权当然归其它继承人所有吗?按物权法的规定,其放弃行为,是一种处分物权的行为,不能理解为当然地将其已拥有的物权赠与其它继承人,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抛弃,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其放弃继承权,该物权为无主财产,无偿归国家所有。出具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书则成了无源之水,甚至侵害他人权利。试举一例,如被继承人甲死亡,其子乙为法定继承人之一,按物权法之规定,乙已当然成为甲遗产的所有权人之一,按婚姻法之规定,乙妻也当然拥有乙所取得的物权的一半。但乙妻不是法定继承人,如公证处为乙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依照物权法之规定,明显侵害了乙妻已当然拥有乙所取得的物权的一半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在物权法生效之前,公证处为当事人出具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也是不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是1985年出台的,它是公证员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是1988年颁布的,该司法解释第177条明确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即在被继承人死亡
时至遗产未分割前,继承人已为该遗产的所有人,所有权表现为共同共有,继承人在遗产未分割前放弃的仍是其对遗产的所有权。因此,公证处在未有新的法律或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办理应慎重。
问题
三、遗产继承公证生存空间及现行继承权公证文书格式是否有修改之必要?
物权法第29条规定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根据该条之规定,继承取得之物权无需登记,自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自动取得。从法律上来说,在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可以依该条规定在继承开始时直接向登记机构申请对继承物权的登记,而无办理遗产继承公证之法定前置条件,这也是公证界所不愿看到的,但这已是铁的事实。虽然遗产继承公证的办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不得不承认,遗产继承公证的生存已因物权法的颁布而受到了严重威胁。笔者认为,物权法第29条的规定,只是从理论上和法律上说明继承人可以在继承开始时直接向登记机构申请对继承物权的登记,但在实际操作中,遗产继承公证仍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可以说无遗产继承公证不行,不管是法定继承还是遗嘱继承,并非如物权法规定的那样简单。当事人申办遗产继承公证主要是为了达到对遗产中房产、车辆、证券等的过户,储蓄的提取等目的,而公证员在办理遗产继承公证过程中解决了很多问题,有些是公证所专有的证明权。遗产的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如代位继承、转继承、放弃继承意思表示的审查、主要遗产及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继承的顺序及份额、遗嘱的合法性及效力、遗嘱继承人的身份、被继承人死后继承人及遗产的变化、被继承人是否以生前的行为改变了遗嘱等问题,即使经公证过的遗嘱也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在这过程中,公证的证明作用是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其证明效力是至上的,因为遗产继承公证就是依法证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真实、合法。从司法部与建设部于1991年8月31日联合下发的《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合法继承人继承房产,必须提交“继承权公证书”)及建设部公布的《房屋登记办法》的讨论意见稿(应提交继承权人对继承房屋享有继承权的公证文书、受遗赠人同意接受遗赠的公证文书)即可看出,因继承、遗赠导致的房屋所有权转让时,无遗产继承公证不行,遗产继承公证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司法部规定的现行的继承权公证书格式来看,公证处行使的不是证明权,而是标准的确认权,即确认继承人对死者遗产享有继承权,是对继承人的继承权资格进行确认。其格式文书内容表示,经公证员的核查,主要是对被继承人的死亡情况,遗产的相关情况,被继承人遗留的财产的所有权情况,有无遗嘱情况,继承人范围、顺序,以及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真实性等情况进行核查,再引用具体法律条文,最后确认继承人享有继承死者遗产的继承权。实际上是公证员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进行核查、判断,引用法律,对当事人的继承权资格进行确认的过程,是标准的裁决,如法院之确权判决。
该继承权公证书格式文本中有诸多不利于公证处或公证员的表述,如“查无遗嘱”,有无遗嘱,仅有当事人及其它继承人的陈述,公证员对被继承人是否设立遗嘱无法核查,无法预见事后是否会出现遗嘱继承人,如真出现了遗嘱继承人,那么当事人有何过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当事人作虚假陈述。但经过公证员对有无遗嘱一事进行了核查,在文书中明确表示“查无遗嘱”,则公证员有过错。现有的地方已将“查无遗嘱”表述为“继承人称无遗嘱”,再如放弃遗产的继承权的表述与物权法的规定相抵触(前文已述)等等。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继承权公证书文本格式的修改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去伪存真的前提下,应将当事
人的陈述,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公证员的认证,法律条文的适用等情况在公证文书中表述出来,客观、真实地出具遗产所有权证明书。在一份公证文书身上能充分体现公证的价值、体现公证员的价值并起到绝对证明作用的公证文书才是上品,因格式文本具有导向作用,必须具备权威性、严肃性,更以合法为前提。
主要参考文献:
①江晓亮 主编:《公证员入门》,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②肖胜喜 主编:《律师与公证制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3版。③刘传兰 主编:《律师与公证》,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1版。
④黄松有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007年8月
⑤彭万林 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