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时间:2019-05-13 02:5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基本教学程序“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说课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改进与优化备课,除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还要从理论角度阐述“为什么这样教?”。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回顾、分析与总结。教学反思是说课的外延,与说课互补。A,关于《品德与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的论述

一、为什么要反思?(1)案例(1):真实的故事―《永不凋谢的玫瑰》。苏霍姆林斯基――玫瑰花 ――4岁女孩――奶奶病得很重 ――苏霍姆林斯基 ――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 ――一朵是奖给你的 ――一朵是送给妈妈的。

一、为什么要反思?(2)我深刻的反思:孩子们因为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有其独特的视觉,甚至于是一厢情愿,极其纯情,或无理但透过表象却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果一个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程中用简单的是非标准拍案而起,教育效果又如何?

一、为什么要反思?(3)案例(2)《尊重是教育的秘诀》原因:星期一晨读课,我照例到班上“巡视”,教室赫然一个空位――又是杨坚未到。这个恼人的情况点燃了我压抑已久的怒火:上周五才加强了纪律,屡教不改的他居然在这个“严打”时期迟到,真是吃了豹子胆!此事若不严格追究,我威信怎么立?发生:我气极败坏地把他喊到办公室,把以前的“罪证”一一罗列,让其谈谈原因和对桌上“资料”的感想。可他一言不发,始终盯着地板。我顿时火冒三丈:“不敢说是吗?肯定是睡觉过了头,还不认错,把你家长叫来再说!”他转身的那一瞬,泪水夺眶而出。

一、为什么要反思?(4)结果:和家长电话联系得知,原来他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我的脸不禁一红,怎么办?怎么办?我要给学生道歉吗„„第一节课上,教室里分外安静,杨坚低着头,同学们等待着我的“宣判”。我不好意思地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同学们,今天老师也犯了错误,未弄清事实真相就误会了杨,请杨坚原谅,也请同学们原谅。”教室里掌声雷动,杨坚稚嫩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反思:杨坚的两次含义深刻的泪水给了我诸多启发,杨坚的变化让我心理多了几分慰藉:很庆幸那天下了决心,假若不道歉,结果肯定截然不同,必然会给他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犯错的内疚给了我心灵极大的触动,良心的谴责使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请记住:“尊重是教育的秘诀”。

一、为什么要反思?(5)案例(3)家庭教育忏悔诗:《原谅》 孩子,原谅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却没能给你真正的爱。因为我误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我用我的冷漠与无情把你年幼的生命抛进了爱的沙漠。孩子,原谅我的冷酷与自私,曾经把无助的你丢给电视和别人,而我却沉溺于无意义的应酬与无聊的娱乐当中。我用事业高尚的名意,让初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你,遭受了无边的孤独与恐惧。

一、为什么要反思?(6)孩子,原谅我的愚蠢与无知,曾经那么理直气壮的认为是为你好。我在爱的美丽旗帜下,残酷的摧毁了你娇嫩的生命花蕾。让学习这件最美好的事情,留给你的全是痛苦的记忆。我用我未完成的理想和虚荣,剥夺了你童年的欢乐,压垮你柔弱的臂膀。孩子,原谅我的任性与顽固,在你的哀求目光下我仍不肯作出改变。我把过时的教育理念当成了真理,我固执的用拙劣的方法让你幼小的心灵,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屈辱。孩子,原谅我的一切过错吧,因为那都不是我的初初衷与心愿。在我痛苦的胸膛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爱你的心。孩子,原谅我的私心和专横,曾经那么不通情理的逼你学习。为了你,为了你的未来,我必须学习、改变和成长,我今天要用行动来让你知道我是多么的爱你!

一、为什么要反思?(7)我的思考:孩子,孩子„„一次一次的深情呼唤,我听到的是家长(父亲、母亲)滴血的,因为在孩子成长中,由于教育观念错误导致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的无法弥补的教育缺失!可是人生哪有什么后悔药?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为人父、为人母的省级骨干教师在想什么!笔者关于孩子培养与教育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反思?(8)重要的启示:人生事事要反思,人生无处不反思;反思是细节,是策略,更是智慧!反思应成为人生常态,一个智者的选择!为人也罢,为师也罢!

二、什么是教学反思?(1)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回顾、分析与总结。它既包括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教学行为的体察,也包括对自己教学工作理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求解决的对策。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途径。

三、教学反思集锦(1)

1、专家的教学反思理论:(1)、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2)、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三、教学反思集锦(2)

2、笔者教学反思随笔:(1)、切实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联系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及时地进行反思,的确能够不断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2)、反思不仅能“照亮别人”更能

“完善自己”。勤于反思,才会使自己更加完美。(3)、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在反思中进步!教学反思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4)、反思教学的疑惑点和反思设计的空白点,这样的反思视角对我来说还是很少,很值得研究。(5)、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开端,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草根教研方式。(6)、反思教学中教师的智慧火花,学生创新的火花,很多时候带给老师的不仅仅美好的记忆和积累,更有是成就感和幸福感!(7)、一个人工作一辈子,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只有一年经验的一辈子重复。

三、教学反思集锦(3)

3、同事的教学反思情结:(1)、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许许多多的瞬间灵感,遗憾的是缺乏记载。教学中的不足之地,教学中的瞬间灵感,是我们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值得好好珍惜。(2)、通过写反思,会让人想起很多事情,让人学会思考,学会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写好教学反思入手进行教学研究,既可占有丰富的第一手科研材料,又可以找准教学研究中的困惑。(3)、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不管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都有了新的提升,如,把自己教学的心得用文字记录下来,教学中的闪光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长期下来,你会发现你认识问题的高度有了很大的提高。(4)、找到了反思的路子,便找到了成功的起点。从怀疑之处寻求问题,会产生多个角度的思考。这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三、教学反思集锦(4)

4、博友教学反思言论:

1、“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师生为镜,可以知不足啊!

2、“教师学会了自我反思,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和水平,实现人生价值。”学习反思,认真反思,坚持反思,永远反思!

3、写教学后记时,要抓住自己的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指明了教师写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4、“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便是教学反思。

三、教学反思集锦(5)《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如何反思?反思什么?站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位置看应该反思什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碰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让这二门生活性、综合性极强的新课程还原其本来的面貌,展示其特具的品德教育功效?《品德与社会(生活)》说到底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为其社会发展打基础的。

三、教学反思集锦(6)――案例分析(1)案例(3):《珍爱生命,遵守规则》。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女孩,不见双腿,下身坐在篮球里,用双手支着向前爬着,在凄凉的二胡声中,一个女孩的声音缓缓响起――

三、教学反思集锦(7)――案例分析(2)反思与

旁白:不幸的女孩,催人泪下的案例,犹如亲临现场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同身受,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悄然中,孩子们心中已然树起道路交通安全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与自我感悟,“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正是我们要的德育最高的意境!最好的?《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实效。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1)

1、为写反思而反思。“重备课、讲课,轻写教学反思” ;“教师找不到反思点或者反思太浮浅没厚度” ;“涛声已旧”,“走老路”无话可说。

2、反思是孤立、零散的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孤立、零散不成系统;“反思点”没有构成“反思链条”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散乱零碎。

3、反思缺少深层思考、缺少理论支撑。人在山脚下行走,却找不到登上的路;“问渠那得清如须,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不精彩,反思怎能精彩!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2)――案例分析(1)案例(4):《她终于露出了笑容》课后反思。认识残疾人并切身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体验他们生活的艰难不易。活动:换位体验。不正常的体验:一个男孩陈呈正在表演一个只有一只脚的残疾人走楼梯,每次当他走了几步后就故意摔倒,然后朝着旁边的女孩心怡做鬼脸,还哈哈大笑说:“心怡的爸爸上楼梯了。”旁边的同学也都笑起来,但心怡低着头站在一旁,似乎还在哭泣。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3)――案例分析(2)意外的发现:我走了过去,心怡的头更低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心里一怔:难道她的爸爸是个肢体残疾人,应该不会的,每次开家长会、去家访都没听说呀,或许课间另有别的事让她受了委屈吧。这时,一个男孩大声说:“老师,心怡的爸爸只有一只脚,平时都开残疾车。”反思中的生成:“老师请你认真地再表演一次好吗?”陈呈低着头走到课前布置的楼梯旁,很认真地学着肢体残疾人在楼梯上走着。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4)――案例分析(3)反思中的升华:“现在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老师,我刚才走楼梯走得很慢,而且很吃力,我很怕自己随时会摔下来。” “是呀,走楼梯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心怡的爸爸来说„„”我话还没说完,有学生就接过去说: “很不容易。” “很难” „„ 听了大家的话,心怡哭的更大声了,趴到了课桌上。我又接下去说:“孩子们,心怡的爸爸是个残疾人,除了走楼梯外,肯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会不会难倒她的爸爸?” “不会” “不会,心怡的爸爸还能开车赚钱呢。”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5)――案例分析(4)我接着说:“是啊,心怡的爸爸一定是个坚强的人,他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下面,我们鼓掌请心怡来说说他爸爸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在大家的掌声中,心怡慢慢抬起了头,动情地说:“老师,从来没有什么事难倒过我爸爸,我爸爸还常常对我说做人要坚强,不要向困难低头。有一次„„还有一次„„” 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我也被感动了“孩子们,心怡的爸爸多么了不起呀,他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们要向心怡的爸爸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让我们再次为心怡有个坚强的爸爸鼓掌。” 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心怡抬起了头,终于露出了笑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6)――案例分析(5)课后反思:

一、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

二、注重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三、赏识你的学生,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

五、认识教学反思的特征 自觉性。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

第二篇:《詹天佑》教学设计与反思,说课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联系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等词语意思。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詹天佑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教学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 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2.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出示资料)

3.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把学生带进角色,这是情感的诱发。)

二、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回顾难忘岁月

1、录像老师: 詹天佑的铜像落成了,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题写吗?

现场老师:速读课文,找到你认为最准确的句子。

2、录像老师:出示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读课文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现场老师: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划一划能表现詹天有杰出才华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

3、现场老师: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精读:深入研读内容,体会创新设计

1、现场老师:出示相关图表,同桌讨论后尝试用笔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2、学生讨论完成图表。

3、录像老师:讲读相关语句,动画演示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现场老师: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指名学生演示火车上坡的过程

5、录像老师: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上火车上坡的过程及讲相关故事。(设计意图:抓中心句展开教学,体现训练的整体性。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揽全局的作用。)

四、品读:再现动人细节,感情朗读课文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杰出佑来源于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

现场老师:轻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录像老师:在修筑铁路的四年1400多个日子里,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詹天佑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出示相关语句。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抓住文本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3、现场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交流詹天佑当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教师引读:

师:因为资金短缺,铁路修筑暂时陷于困境,此刻,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帝国主义者一直不放弃夺取铁路修筑权的野心,暗中阻挠,这时,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亲友离开,女婿遭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同学们,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的,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4、现场老师:孩子们,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詹天佑让人感动的细节,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体会课文深意

1、老师:帝国主义当时是怎样的表现呢? 老师: 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边读相关句子,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边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久久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老师: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回顾那一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不平静的,谁来读读让你的心情感到不平静的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主要从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上的高山深涧;技术条件落后;国人的期盼等角度,理解詹天佑面临的重重压力)。

3、学生交流体会

4、老师过渡: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渗透品词品句的阅读方法,欣赏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评价人物,让学生把学得的阅读方法及时用于实践,触类旁通,发挥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

六、活读:倾诉满腔情怀,升华爱国热情

1、老师: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河北省政府在张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铜像。孩子们,假如这一天,你亲眼目睹了铜像揭幕,我想,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涌起很多感慨,你也一定有很多心里的话儿对詹天佑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课文里刚刚学过的词语:)

阻挠 要挟 嘲笑 毅然 杰出 爱国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回击 竣工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2、老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像,尽情地诉说心理话吧……

3、老师:听着大家的发言,老师不由想起了很多很多,我的脑子里,出现得最多的画面,是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断。1919年,詹天佑拖着重病之躯,登上长城,深情地说(师朗诵):“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4、老师:学习一首有关詹天佑的诗,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感情延伸,首尾呼应,遵循了《新课标》中“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至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附:板书

20、詹天佑

京张铁路

杰出 爱国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教材中新增设的一篇课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我利用优质资源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我在场使这种新方法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感受:

一、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我在反复观看优质资源课的基础上决定先让同桌研读课文相关内容后尝试画示意图,而后让学生观看宋老师录像中制作的课件动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二、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引导学生从搜集来的资料入手,去深入体会当时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并引导学生多遍朗读詹天佑想法的句子,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大概是受优质资源的牵制,我总想充分利用其优势,所以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并不充裕。

2、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好处?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詹天佑》说课方案

一、说教材分析

站在巍巍的八达岭上,看着那纵横的铁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詹天佑,这位中国的铁路之父。正是他,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讲清朝政府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修筑全的情况下,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第三部分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四部分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和嘲笑。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因为对于六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来说,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去思,往往会使他们只停留在文章精彩的情节上,或是抓不住文章的魂。如果为了让他们听懂而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则会感到乏味不堪。采用导读式教学法既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乱读,再加之好奇、探求一切是孩子的本性,他们一定会在不自觉中,兴趣浓厚地进入文章,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学懂课文。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我还准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山势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在学生汇报过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后时,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结合书中文字进行例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崔峦同志在解说《语文课程标准》时说到:“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从中感悟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设计教学难点时我则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直观形象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体会“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时的动力”也就是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程序 此篇课文的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我通过导语引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背景,研读体会、小结课文,激趣存疑四个步骤带领学生扫清生字障碍、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教学则直扑重点,变序学习,分组合作,在读中充分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精神。第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詹天佑所处的时代、生平、求学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对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如何成功主持京张铁路的内容。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叶老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练笔的机会。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因此,当学生迫切想学习第三段感悟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才干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读、思、议、划、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全班交流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勘探线路部分,孩子们抓住了自己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感悟到詹天佑严肃、认真、吃苦、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并体会到他能完成任务的思想动力源于他深深的的爱国热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因此我并未就此打住,而是问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不断升华,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开凿隧道部分,学生通过画示意图,体会詹天佑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地势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感受詹天佑的智慧和才能。这体现了各学科的综合,有效利用了美术学科的资源来解决语文学科中的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学生除了画示意图,当小导游介绍外,还自己实际操作演示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潜能,注意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又让学生分析还有别的方法让火车爬陡坡吗?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能会设计出螺旋线路、“之字”线路、折回线路等等,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但是这些解决火车爬陡坡的线路有优劣之别吗?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与詹天佑的“人之形”线路作比较,发现学生的方案可行性不足,因为车身太长,不利于安全行驶,而且修筑也不太经济。紧接着,我让学生观看火车过青龙桥的录像,通过感性的图像,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聪明才智。

第三,结合自己的感受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语文学习是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从詹天佑主持筑路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他杰出的才干,为了强化这种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研读课文第二段。

带着“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的”这个问题,我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体验詹天佑内心愤慨、担心、激动的感情变化,并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受到一次最为思想的教育。为了进一步感受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之大,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在画面中感受到地势的险峻复杂。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第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成功地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充分显示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拳拳爱国之心。多少中国人为之振奋,多少中国人为之自豪。为了激发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我顺势安排了一个口语表达训练,让孩子夸夸詹天佑,给孩子留下情感发挥的余地。

第五,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在作业练习的安排上,我设计了背一背,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等自由选择的作业内容,体现了作业的层次性,体现了各学科的综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也是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于是我讲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推荐了两本写詹天佑的书籍。启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培养自学能力。并介绍相关网址,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詹天佑生前说过一句话:“人活着,总要为后代留下点些什么。我詹天佑只想为后代留下几条铁路。”是呀,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孩子们留下点什么呢?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说课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说课模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xxxx》本主题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说教材

《xxxx》选自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x)单元,第()个主题。这个主题主要是想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活动去获得知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觉发展不够充分,思维想象非常具体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范围狭窄,善于机械记忆。因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孩子们体验到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

2.培养孩子们在班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孩子们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通过自主的活动获得相

关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互动让孩子们感知xxxx。

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孩子们对xx的喜爱之情,培养孩子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验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

造性。

3.在课堂上容讨论法、情景再现法等形式为一体,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四个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实践体验

3.谈话交流

4.提升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线索,为使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我设计了言简意赅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线索清晰,一目了然,便于一年级学生理解。

(以上内容,请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第四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增城市永宁街第一小学

刘伟军 我做班主任以来,一直兼教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育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教学中如何施行教学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每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作为教育教学创新的主体——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具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把握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的实效。因此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一、教学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创新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解决好教学目标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认知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轻视甚至排斥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要求,这是课堂教学非素质化的突出表现,这不利于全面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要改变这种单一化目标,而应该选择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素质化。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目标应包括:(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基本规范的认知目标;(2)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情感目标;(3)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行为目标。

二、教学设计应该大胆“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的禁锢。如固定不变的座次,端庄划一的坐姿,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等,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在学习时空、学习心态、学习地位上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学校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将传统的秧田式(横排纵列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环状式、“U”形式“o”形式等,永宁街其他的兄弟学校现在又提出将学生带到校外某一现场进行实地教学,时间达10学时上下。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先通过课内教学、师生共同观摩VCD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现场指导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达到确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加强实践导行,提高育人效果。

我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学习,知道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与社会课的人文性和方向性效果如何,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的行为实践来检验。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加大实践导行的力度,着力解决好过去教学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矛盾。为此,我们学校特别推出了德育教学基地,号召全学校的学生大胆地参与实践。

四、教学设计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正确的发展导向。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品行素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传统型“坐教传道”卷面测试的单向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思想、行为两分离的“伪君子”;长期以教师为主的印象定性评价削弱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而这一评价体系,又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总之,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当然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真正成为富有高效的育人教育。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

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第4课《友爱残疾人》第一课时。《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教材的活动安排即是虚拟的社会生活也是现实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便于操作。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辛苦。(2)、能力目标: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的思想。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残疾人,走近残疾人。难点是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4、教学准备:

去盲聋哑学校,将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片断录制下来,制作成教学课件;学生收集有关残疾人的资料等。

二、说教法学法: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我在设计《走近残疾人》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儿童了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走近残疾人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这时将画面定格,让学生说说在你们身边也有一些残疾人,你了解他们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走近残疾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认识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在学生了解残疾人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模拟活动。同时,提出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提供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

课堂体验5分钟:

1、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或到指定地点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2、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复述,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3、体验肢残者:让学生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模拟体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

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这时过渡到“尊重残疾人”这部分内容,将录制好的影片放给学生们看,进一步感受他们的同龄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板书:同情)随后,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学习课前收集的有关残疾人(程杰、桑兰、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的结果。

(三)、畅谈思想,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在结束部分我再次播放“千手观音”,随着悠扬的乐曲、优美的舞姿,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板书:理解、尊重)尊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让学生们设计自己今后的行动计划,避免空喊口号)对这些残疾人,党和政府又会怎样关爱他们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使学生这种关爱残疾人的思绪一直延续下去。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第二课《遇事分清是非》。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自尊自爱”德目中有关要求编写的。侧重对学生进行分清是非的教育。

课文叙述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在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冷静分析并正确处理的事情。在第一件事情是讲,当本班同学和外班同学发生冲突,请小强帮忙去打架时,小强不仅拒绝了错误的请求,反而摆明道理劝阻了双方;第二件事情是讲当小强的表弟和同学小刚发生矛盾时,小强没有袒护自己的表弟,而是坚持明辨是非。通过以上两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小学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认知目标,知道要遇事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能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荣辱感和羞耻心;让学生对分清是非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

(三)行为目标,让学生做到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坚决不做。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表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针对本课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讨论学习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表现形式。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对思辩性很强的问题情有独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和讨论,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德育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巧设悬念,诱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情景,能起到激情诱趣的作用。

于是,在一开始,我先带学生进入“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由本班的班长担任审判长,请同学分别扮演审判员、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和证人。等审判长宣布“案件审理开始”后,先原告陈述其提起诉讼的原因:由于被告挥拳打伤了他的鼻梁,他要求被告向他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用。而被告却辩称,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用绰号辱骂他,并请来证人出庭作证。

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时有发生,案例的真实可信,加上“模拟法庭”这个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高度集中,他们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案件的审理。当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陈词完毕,案件悬而未决时,我示意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我向学生提出:“法庭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案子如果让你来当审判长,你会怎么判呢?”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法庭的最后判决,而是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做好一个铺垫。于是,接着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遇事分清是非》一课,待会老师再请你们对此案作出合理的判决。”(教师板书课题:遇事分清是非)

(二)感知教材,激情明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于新授课,经过老师的点拨与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因此,不需要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以简驭繁。我决定通过三步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把握文理的关键。

第一步,自学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方小强身强力壮,是学校武术队学员,而且非常乐于助人。可是,最近两次有人请他帮忙,他却没有帮,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小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强的行为中得到启示,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此这般去处理。无形中,就渗透了本课行为导向的要求。

第二步,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

(1)

如果小强去帮助本班同学打外班同学,事情会怎样?(2)

如果小强不问清情况,把小刚打一顿,事情又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假设联想,进一步认识到是非不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三步,我再让学生自由地谈一谈:通过小强的事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思品学科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在这里,评价方小强的行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方小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遇事分清是非”这种道德知识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强能被评为“分清是非的好队员”与他平时的行为道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誉同他的言行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评价小强,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把分清是非同爱惜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板书并作简短小结: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说完,教师板书:冷静分析

正确

敢于坚持

错误

勇于抵制)

(三)辨析导行,扩思深化。

学生经过以上一个明理环节的训练,对是非的认识,也已经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为了有效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我让学生回到“模拟法庭”的现场,请学生当审判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协助审判长审判本案。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的道德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加强学生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

技巧,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

由于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法庭这个案件的处理上,有的同学会认为打人的被告应承担全部的责任;有的同学则提出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出口伤人,原告的责任不可推脱;还有的可能建议以和为贵,双方先检讨自己,再握手言和。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思想互相碰撞,促使他们既引经据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意见,在说服他人的同时,也纠正自身见解的偏差。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审判长记录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然后,审判长宣布法庭的最后判决。当大家看到,原告和被告都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本案的审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且,这还将使学生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凛然正气,这股正气,将促使他们学会从是非高度去待人处世。

接下来,是“帮一帮”行为小训练,我出示幻灯片:

请告诉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1、小牛爱起哄,同伴喊什么,他也跟着喊什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有趣。”

2、在图书馆里,大家正在安静地看书,有人却在聊天。小月也和小芹说起话来。她想:“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说话。” 这是两个反面个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指正别人的同时,把本堂课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

经过上一轮的分析讨论,学生比较了解彼此答案的差异后,很自然就会或多或少修正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些较合理的解决方法。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提示,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定论。

(四)自省内化,回归主题。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品德评价易受外部具体情景的制约。但自我意识成熟得较快,有一些比较朦胧的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倾向。这时,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就比评价别人更有价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谈话,说说自己在分清是非方面做得怎样?把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或者,谈谈自己由于做事太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生活经验,正面的事例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负面的教训也更能引人深思。

在教学的最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还亲自当了一回审判长。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然后再按是非标准作出判断。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格言:是非分清,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希望你们都能象方小强那样,成为“是非分清的好队员”,更加健康的成长。

板书设计:

遇事分清是非

正确

敢于坚持

冷静分析

错误

勇于抵制

在板书设计上,我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鲜明概括出了本课的导行要求。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审判员”的扮演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积极的争辩,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

上进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把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有机结合到一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情理交融中,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安全的生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教材简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五篇)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

    说课与设计

    《大风车》说课捷地回族小学张宝萍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教研活动,我说课的内容是歌曲《大风车》一、教材分析歌曲《大风车》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一节以唱......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大全)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三卡式) 表一:课前教材分析卡设计者:应玉国 课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 时间教者教学 目标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 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

    16课说课与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说课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案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说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