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规程
附件1:
“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个人报名表
参评作品编号:(由评委会填写)参赛组别(请√选):甲组()或
乙组()
参评案例题目:
作者姓名:身份证号码:
常用手机:电子信箱:
单位全称:邮编:
单位地址(含省、市、区、街道、乡、镇及门牌号码):
参评费寄出时间:2013年月日汇款单号码:作者声明与授权:
1.我的参评案例没有抄袭和剽窃他人的作品,没有公开发表过,如出现侵权
纠纷,由我本人负全责,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无关。
2.我同意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及《案例集》和《增刊》(含网络、专集
及光盘版)上刊用。并同意编辑部对本文进行编辑加工和删改,同意杂志社一次
性支付稿酬。
作者签名:
2013年月日
注:参评案例报名的时间为:2013年9月20日~ 11月30日
第二篇: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比规程范文
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比规程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激发广大体育教师的创作热情,有效发挥各地区优秀体育教学成果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整合各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果,以实用、优质的课时计划成果,引领体育教师共同成长。经报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同意,由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承办本次比赛。
一、主办单位: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
二、承办单位: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三、参赛人员:所有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和在校的体育师范生
四、活动过程与时间安排
(一)接收稿件时间:2014年8月22日—2014年11月5日24:00时
(二)审稿评比时间:2014年11月6日—2014年12月16日
(三)各奖项公布时间:2014年12月下旬
(四)获奖证书发放时间:2015年1月初
(五)优秀获奖作品发表时间: 择优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获奖作品及相关点评发表于2015年、2016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
五、评比类别、内容范围与评比标准
(一)评比类别:室外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以下简称:教案)
(二)内容范围:
小学:基本身体活动类(如:走、跑、跳跃)、球类(如:小篮球、小足球、小排球)、体操类、武术及新兴项目等若干大类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初中:田径类(跑、跳)、体操类、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如:街舞、软式排球)等若干大类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高中(含中专或中职院校):大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小球类(如:羽毛球、乒乓球)、操类(如:啦啦操、健美操等)、田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如:街舞、软式排球)等若干大类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评比标准:
1.先进性: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方法先进,特色鲜明。2.操作性: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具有可行性、实用性(欢迎附任课教师上该课时的照片)。
3.专业性:具有课时计划的基本要素(包含:单位全称、教学年级、教师姓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此课时在单元中的课次、教学重点与难点及时间分配、主要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场地与器材设计、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教学反思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所创新,但是必须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4.简约性:内容、方式、手段等表述有新意,既要求创新又力求简约(内容、形式不限)。
5.多元性:鼓励教案呈现格式方面创新、丰富和多元,仅要求以电子稿为A4、竖版、五号宋体字即可。
六、评比方法与奖励办法
(一)本次活动由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邀请杂志编委、优秀教研员、特级教师、学体社外编辑等组成评委小组,对参赛教案匿名后进行初审、复审、终审。
(二)本次活动分高中(含中专或中职院校)、初中和小学组,各组按比例分别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三)获奖作者由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联合颁发证书;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教案,将择优发表在2015、2016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
(四)组织参赛超过10篇的学校或者超过20篇的区、县以上单位,可到《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主页下载集体报名表(编辑部主页网址:http://zgxt.chinajournal.net.cn),参加“优秀组织奖”的评选。以参赛篇数的多少为序,根据一定的比例,评选出“优秀组织奖”,证书寄送到单位。
七、参赛方法与评比范围
(一)个人可直接报名参评,也可参与单位的集体报名(需使用集体报名表)。每人仅可报一个组别中的一个内容,每篇教案只能署1名作者,1名指导教师。
(二)报送的参评资料
1.报名表(见附件1、2)、所选内容的单元教学计划和教案的全文。
注:设计说明、图示和上课照片等可作为参考资料,可另附在教案正文后。2.个人简介及个人2寸电子照。3.汇款单电子照片。
4.作者亲笔签名的报名表电子照片。
(三)参评资料需在2014年11月5日24时前发到专用教案评比邮箱(汇款时间以截稿时间为准):zgxtjapb@163.com,请将邮件的主题命名为:“姓名+学段+题目”,标出:××省××市××人的参评教案。将资料打包成一个文件夹用附件的形式发送。资料发出后当天未见自动回复即表示没收到,请重发直到收到投稿邮箱自动回复为准。
(四)凡是涉嫌抄袭或一稿多投者一经查出,我刊将按照杂志日常投稿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已在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过的,以及在全国性“体育(与健康)课教案”评选中获奖的教案,不在此次评比范围之内。作者必须签名确认报名表中“作者声明与授权”的内容(将作者亲笔签名后的报名表拍照后以图片形式与参评资料一起发至邮箱),签名后如“教案”中还发生抄袭侵权等问题,由作者本人承担全部责任。如不签名,将不能进入评审程序。
(五)汇款方式
每篇教案交参评成本费80元(参评费包含证书、评审、资料邮寄费等费用)。参评费一律用普通汇款的方式从邮局汇款。
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西路8号院上地科技大厦4号楼602室;邮编:100085;收款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汇款单附言:教案评比(务必填写)(请勿寄给个人)。
注:邮寄后请将汇款单号电子照片与报送资料一起发送至评比邮箱。
八、其他事项
(一)参评者不得担当评委。评选结果2014年12月下旬将公布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官方博客、网站)上。
(二)个人的参评费可以开具收据,集体参评的单位由杂志社统一开具收据给组织者,并寄送到经办人单位。
(三)规程中的不明事宜,需要咨询,可登录《中国学校体育》网上主页提问。或致电编辑部:010-66093860 联系人:王璐璐 王承凤
(四)有关此次评比的未尽事宜,将在《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主页做出说明与提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90445263;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官网http://zgxt.chinajournal.net.cn)。
(五)本规程解释权属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让探究性学习进入体育教学课堂》
姓名:廖红梅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它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际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本案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学练、尝试,创所欲言,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做到“善导”,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
二、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在高一年级一节弯道跑的教学课上,我改变了过去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再由学生练习并进行纠错,最后再由学生进行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首先学生在弯道上进行中等速度,体会动作,并结合动作总结直道与弯道跑二者在跑的动作上有何区别,并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通过本课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发言踊跃,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归纳弯道跑的动作要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能与已有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
课的进行过程中,先进行直道跑的比赛,后进行弯道跑的比赛,这时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感觉弯道跑要比直道跑快得多”这时很多学生都笑了起来。这时我循声而去看到是我们班一位个子不是很高的学生。“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我问他,他说:“刚才直道跑时我跑了倒数第一,弯道跑我跑了第二”我忽然想起来了,刚才弯道跑的时候这位同学的动作很好跑到很有节奏,弯道跑技术很好,“那请你和同学们在弯道上跑再跑一次100米,老师给你用秒表计时间”这时其他同学响起了加油的声音,这给那位同学很的鼓励,他跑的很卖力,我给他计时间“14秒多”“这么慢啊”这位同学很失望,“我直道跑13秒多呢”。我抓紧时间问学生“为什么他会觉得弯道跑快呢”学生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讨论,片刻后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他在弯道跑的时候跑的比别人快,所以他觉得弯道跑的快。”“因为他身高矮跑弯道合适”。我抓住时机说:“是的这位同学弯道跑的快,但那是相对的快,如果计时间还是直道跑快,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弯道比直道跑的好呢?”请这位学生再做一次弯道跑的示范动作。
生1:他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内倾斜。
生2:摆臂的方法不同,他外侧臂摆臂幅度要比内侧臂大,脚着地位置与直道跑也有不同。师:很好,通过同学们认真的练习仔细观察,刚才两位同学已经基本归纳出弯道跑与直道跑动作的区别,下面老师把弯道跑的动作要领详细的讲一遍,在弯道跑时,整个身体应内向倾斜,摆动腿前摆时,左膝稍向外展,右膝稍向内扣,并加大右腿前摆幅度。左脚以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以前脚掌内侧着地,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摆动,右臂摆动幅度和力量稍大,且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后摆时肘关节稍向外。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讲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体会动作,请同学们向这位学生学习。这时这位学生脸上流露出洋洋自得的神情,学生们也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学生们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练习
这时那位同学又举手提问“老师,我跑第一道,和跑第六道感觉不一样,第一道跑着很费劲。” 这时我通过引导同学们回忆物理课上所学知识“关于圆周运动中离心力的问题”,‘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受离心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成正比、与圆周的半径成反比,在进行弯道跑时,我们改变跑的动作就是要克服离心力,离心力越大动作改变越明显。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的进行练习,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三、点评与反思
作为一名专业而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恰当、及时地处理课堂上一些突发现象,是一种技能,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的对事件进行调控引导,否则将会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打击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性,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影响。
探究性学习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生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基本知识——圆周运动,通过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但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我是一名一线教师,一直以来,在体育课上我都会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课程规定,尽力做到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要做到尽善尽美地照顾每一位同学,也绝非易事。在教学中,我通常以6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来协助老师管理本组同学,然后每班再安排一名体育委员来负责做好课前5分钟的同学集合和人员清查工作。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十年有余,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课堂现象,就是同学们在课上都显得比较懒散,除非老师眼光直视他们,他们才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否则就很容易溜号,甚至已有个别同学表现出了明显的厌烦体育课的行为。我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节课上只有在五分钟左右的自由活动时间里,他们才会表现得比较活跃,于是我猜想他们都打心眼儿里喜欢自由活动。所以我破例在下一次课前,提前给同学们布置一项作业,让他们每个小组共同商讨自带一种体育器材,如果小组成员中出现了分歧,他们可以选择与其他组成员暂时换位置(每一组只能走一人),每个小组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来展示本组的风采,看来这是一场让人期待的PK大赛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决定对不对,但为了能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只能采用这种办法来一探究竟了,课前五分钟,我来到了操场,此时的情景和往常大相径庭,同学们不但没有站队集合,而且早已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地活动开了,我并没有吹哨打断他们,而是想看看我课前布置的作业他们完成的怎么样了,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自带了器材,有跳绳、呼拉圈、四方形口袋和羽毛球,只有个别同学两手空空,我心里有点疑惑,这时我突然发现女同学带的口袋居然是手工制作的,我问她们这是谁做的,一个女同学兴高采烈地说是自己做的,我当时感到很惊奇,我举起这个小小的蓝色口袋对同学们说:“大家说***做的这个口袋好不好?”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好,也有同学在小声说她也会做,这时我告诉同学们:“自已动手制作体育器材的行为非常棒,大家给***同学鼓鼓掌吧”,一片掌声落下后我蹲在同学们的中间说:“其实啊,老师相信咱们班的每一名同学都能自己动手做很多东西,老师希望下次课可以见到一些更多更棒的手工小器材,然后我们在全班同学中评出一个最佳动手奖”,“好”,接下来我在同学们带来的器材中选择两种,每小组有7分钟的展示时间,同学们可以推出代表来展示,也可一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只要跳不过,圈落地等均为失败,大家一起看看在7分钟结束前谁才是本组的小冠军,当本组成员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围成一个圈儿当“评委”来监督别组同学的表现,然后大家在比赛结束后给小组冠军鼓掌,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这节体育课,没想到每一个小组在展示中都分秒必争、极为认真,时不时会传来同学们的欢呼声,轮到转呼拉圈的那一组时,由于呼拉圈占地比较大,同学们就退后了一
段距离,当这一组最后一名同学呼啦圈落地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在用五个呼拉圈摆造形,定睛一看才发现是奥运五环的形状,这时立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下一组同学什么器材也没拿,我们正纳闷这一组要展示什么的时候,小组长一声“哈”让队员们排成了队形,听着他们口中哼哈的喊着,虽然这一组成员的动作不是很整齐,但他们做的都很认真,很卖力,同学们一下就看出了他们在做中华武术啊,一个个摇身一变都成了武林高手,并不是他们身手有多么好,而是那种儿童眼中的单纯的力量,让我心里顿感浓浓暖意。就在所有同学基本都展示完毕但仍觉意犹未尽的时候,“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吹哨让同学们集合,然后简明地表扬了所有同学,看到她们一个个脸上都堆满了笑容和汗水,还有那个小女生手里握着的开了线的口袋,仿佛它也在笑一样,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案例之感悟
伴随着近几年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开展,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也一直在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比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和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们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但大部分时候老师们还是有些不太放心,就像仁慈的父母一样总怕孩子从小无规距,而我认为,老师们其实应该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尤其在孩子的小
学阶段,他们最应该展示自己的自然天性,这样一来他们才能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探索,才能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前提下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经过上一节的体育课,我有一个非常深的感悟,那就是老师们一定要考虑到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与需求,我们要尽力去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育,培养同学们成才的最好方法就是给每一名同学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方法,让教育适应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让他们乐在其中,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在本次体育课上,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如果小组成员有分歧可以选择与其他组成员暂时换位置,这就是一种主动精神,让他们学会了在大众教育下主动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节课上,我只给每个小组7分钟的展示时间,其余同学都当评委,我这么做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把他们都设定成评委,这会让他们非常有耐心地观看其他同学的展示,在欣赏其他同学表演的过程中激起自己更多的兴趣,让展示者充分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让暂时表现得不太好的同学更有动力加油,看到同学们摆成的奥运五环,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她们真的很有想法,这是一个出色的结尾,对于那个女同学手工制作的口袋,虽然线缝得不是很劳固,但她所拥有的认对待事情的精神,却是本次体育课最美的风景。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培养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至关重要,当小学生不喜欢某节课时,他们会选择继续留在课上,但他们的心不在这里,这样没
有生气的,沉闷的课注定是失败的。兴趣和爱好最能激发人的情绪,振奋人的智力,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全新的方法让学生们体会到体育课与健康的相互作用,一旦他们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主动地上好体育课,锻炼好身体,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取得满意的体育成绩,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纵观教学千千万,如今在课堂上,教师们完全可以适时地抛开一些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只要能够保证体育课不失主杆,老师们完全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有创新性的活动课,适当地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这才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力,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要建立一个开放而有效的教学环境,教师不要怕体育课“乱”,如果在这个“乱”中能让学习气氛更轻松、和谐,学习效果更好,此“乱”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五篇:环境教育教学案例全国
环境与生态
教师:余元虹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并为之不懈努力实施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主要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关键要素为核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类社
会在地球上的永续生存与发展。当今,它不仅成为了一个政治家和环保专家关注的话题,而 且已经逐步成为大众媒体和学校教育中的流行词语。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案例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们看得到周边的环境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全国其它地方的环境状况,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对有关人与环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特点,以他们感性认识为背景,引导关注身边常见的环境问题,在教学中讨论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三、教学设计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背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同学、教师、活动、思考带来的教育契机,“生命”对同学来说总是充满着好奇。在一次《我小时候》的活动中,同学们对“生命”甚是感兴趣,都在议论:“我是有生命的,我会说话,长得壮!”“小狗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会跑。”“小鸡、小鸡爸爸、小鸡妈妈也是有生命的。”“那小树、小花呢?他们可不会说话,没有眼泪的。’’‘‘应该有,它有几岁?”“小草不会动,也不会走,踩踩它也不哭……”是呀,小花、小草等植物是有生命的吗?为什么踩踩它也不会哭呢?同学们的这些好奇、疑问,提供给教师很多的信息,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以此作为一种教育契机,通过一定的活动有意识的请同学探索有关植物是否有生命的问题,如果行,那它的联系点或者说突破点又是什么呢?对大班同学来说其可操作性又是怎样呢?
在经过观察、查阅和思考之后发现:
(1)环境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命教育。倡导让同学与自然和谐共处,爱护和 尊重周围的植物,最重要的是让同学感受植物与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面对周围的植物,欣赏植物、喜欢植物,才能实现“和谐相处”。
(2)在所查的有关开展有关植物的活动设计中,很少有从生命的角度引导同学以
联系的观点来探索植物,更多的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植物的根、茎、叶或单纯地认识几种 植物而已。
(3)探索植物是否有生命,可以从“生命”的构成要素出发,更多地把植物与同学自身 建立联系,如同学有年龄,树木有年龄;同学会长高,植物也长高等,同学易于理解、感受 生命的特征。
(4)此活动在大班开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中学周围具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绿 树成荫、品种繁多、季节变化鲜明,又拥有附近的植物园等风景区,可以说周围丰富的植物 资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在环境中、关于环境、为了环 境”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意识很强,为实现有效指导同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把活动拓展设计成系列活动,确定了总的探索目标:
(1)知道植物与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家、有它的年龄和自己的本领,会不断长大,感受植 物成长的条件,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
(2)在成人的引导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植物的各种秘密,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对植物有一定的好奇心。
(3)喜欢植物,欣赏植物,学习用一定的方法照顾植物,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二、从活动准备的那一刻就凸显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
由于活动探索的对象是植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同时,请同学 爱护植物就应该从认识和爱护自己周围的植物入手,鉴于此,我把同学学习的“课堂”放在 了周围的植物上,把活动的准备工作更多地用于观察周围的植物:周围有哪些植物?哪些植 物是同学会喜欢的?哪些植物可以纳入教育活动中来?如在探索植物的多种造型的活动中,发现学校花圃中的盆景不多,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两旁只有光秃树干的梧桐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样“梧桐树模特秀”就引入了活动内容,盆景则成为请家长带同学去公园观赏的活动内容。调查“植物的家”“小树有多壮”“为中学的小树设计年龄卡”“爬山虎的爬墙活动”等都是 中学周围的活动中展开的,这不仅利用了资源,也是实现了“为了环境”和“关于环境” 的教育,让同学更喜欢周围的植物,感受其中的美,更好地爱护它们。可以说环境不仅是我 们的教育目标,更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
三、引导、探索、游戏共同构成的教法和学法
除了以上所说的环境中的教育方法之外,作为一次环境教育的探索活动,“帮助同学获 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是主要的目的,因此倡导同学的探索,让同学“亲历和感受科学的探究 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同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请同学自己测量,通过测量来感受树的不同粗细;“小绿豆发芽比赛”来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等,也就是倡导同学以“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中主动构建有关植物是否有生命的经验和探索的习惯、方法和乐趣。这是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体现,是真正服务于同学终身发展。
教师则根据同学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运用引导和游戏。引导法主要通过提供有意义的 材料和暗示性的语言来实现。如提供具有多姿多彩的梧桐树群的环境,让同学在环境中观察 梧桐树的不同的生长姿势,感受植物的造型美,“你能使小绿豆长得更壮吗?~‘植物能开运 动会吗?”“猜猜植物有什么本领呢?”等激发同学的探索愿望和兴趣,引导同学观察、探索 和表达。
另外结合同学的好奇心理和游戏精神,更多地运用一些游戏“有趣的年龄鉴定会”、“植 物本领秀”“梧桐树模特秀”等同学喜欢的方式渗透于其中,寓教于乐,使同学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学习似游戏,游戏中学习”。
四、互动中推进活动过程
整个系列活动以同学关注的问题牢牢地抓住同学的探索欲望,以“疑惑”和“问题”突 出活动的主题——植物有生命的吗?因此在系列活动中突出教师与同学的相互作用。
(1)师生以“问”和“答”共同构建话题,了解和展现同学的已有经验。如“小鱼的家 在哪里?”教师随着同学的回答由慢到快、夸张有加地进行;等展开同学富有生活经验的探讨活动。
(2)在同学快乐游戏中,抛出“植物能开运动会吗?”“植物的家在哪里呢?”“小树长 得有多壮呢?”等问题,引导同学思考。
同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自己的假设告诉老师和他的同伴:“植物也有家,因为它种 在河边。”“植物的家很多,因为我在杭州看到梧桐树,在妈妈老家也看到。“有的在水里的,这是我在去植物园里的时候看到小沟里有草……”同学的不同回答会给教师启示:同学有没 有回答这些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处在何种水平?同学日常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等,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同学,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3)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发展自身。如果说同学平时是无意注意的话,那么 教师通过操作和探索一定教育目的的材料则是有意发展同学的活动,因为同学会通过操作来 揭开各种疑惑,这是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教师会:①给予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②鼓励 同学尽可能的去试试;③要求同学在探索活动中注意及时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教师和伙伴; ④观察同学,在同学需要时提供各种支持:如语言激励、示范等。
在交流分享活动中会提出诸如以下几个问题:
你发现植物的家在哪里?为什么含羞草可以参加柔软体操比赛?还有谁可以参加哪些 项目?为什么?为什么你的绿豆芽长得这么壮,你是怎么养的?等等。
同学在交流中逐步建立有关的观念,感受植物生命的元素,同时帮助同学梳理认识和经 验,在师生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提升对植物的有关生命的认识。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还能请谁参 加植物运动会,是什么项目?”“你能用你的身体表现梧桐树的优美的动作吗?”“请与爸爸 妈妈共同来参加家庭植物本领秀活动。”“与同伴一起参与情景剧表演。”等引导同学,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巩固和运用自己的认识,加深感受。
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回应
活动由于借助于操作、游戏和户外活动,对大班的同学来说会很喜欢,但同时这种喜欢 有可能会影响同学的探索,如有的同学在户外可能会被其他的东西吸引,对教师提出的探索 的目的会忽视或忘记,这时教师需要让同学明确探索目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及时地用语言 进行暗示等来调节。
另外,由于活动需要家长的合作,因此对有些不是很明白活动意图的家长注意及时沟通,保证活动的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同时最大限度地传递环境教育的理念,丰富家长的家庭教 育能力。
六、活动还在继续
最后我要说的是,探索“植物是有生命的吗?”系列活动只是笔者在实践中同学最喜欢 的几个,并不能全部揭示植物的生命特征,有关“植物是有生命的吗”的探索活动您还将在 区域活动、家园活动中看到同学更为积极、更为深入地探索和讨论的片段。如植物喜欢吃什 么?不喜欢吃什么?小树会生病吗?请植物学家做一些新鲜的小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