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国办发〔2011〕18号文《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讨论如何做好全国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这里,我想就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谈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指导意见主要完善内容,三是对地方财政部门下一步开展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扶持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要求有关部门做好这项改革。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厂办大集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发展经济和安置回城知识青年、职工子女就业,在国家的提倡下一些国营企业资助兴办集体企业,也就是厂办大集体。我们归纳,厂办大集体一般具备五个特征:一是以安置返城知青、职工子女就业为目标;二是由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包括提供创立资金、厂房、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派出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等);三是工商注册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四是主要向主办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五是领导干部等由主办国有企业派遣和管理。
应该说,厂办大集体的产生,在当时,为发展经济和安置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步入实质性的改革阶段,厂办大集体被推向市场。由于这些企业机制不活,人员富余,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突出,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失业。同时,由于厂办大集体与国有企业产权不清,相互牵制而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针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一)厂办大集体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0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兼并重组等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对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未触及的一角,问题逐步显现。通过改革的方式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厂办大集体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种类型的所有制企业都需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厂办大集体突出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清。采取改革的方式,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帮助有条件的厂办大集体真正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厂办大集体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由于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的天然“血缘”关系,厂办大集体的产生和发展都对国有企业有很大影响,如何使各企业都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厂办大集体改革,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即能帮助有条件的厂办大集体真正转制,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又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四)厂办大集体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财政企业工作战线的同志,我们做一切工作,更要真诚倾听职工呼声,真实反映职工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疾苦,依法保障职工权益。具体到厂办大集体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广大厂办大集体职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父老亲人,要通过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厂办大集体广大职工,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职工的关怀落到实处。
二、指导意见主要完善内容
2005年国务院批准在东北地区选择部分城市和中央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白山市和黑龙江的哈尔滨市以及部分中央企业开展了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检验了试点政策,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完善全面推开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1]18号),整个过程中,财政部在具体研究制定政策中,深深感受到这项工作的艰难和艰巨。我们总结,厂办大集体改革,是大事,是难事,更是必须要办好的事。
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厂办大集体分布广泛、涉及职工众多,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是难事,一是厂办大集体长期处于模糊管理状态,情况多样;二是部分厂办大集体和主办国有企业都较困难;三是厂办大集体所在地的地方财政筹集改革资金的压力大。之所以是必须办好的事,从企业层面而言,改革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从职工层面而言,改革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改革是解民忧、惠民生的直接体现。
《指导意见》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原有的试点政策进行了整理和完善,主要体现在:
1.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统筹兼顾。
《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力化解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要坚持分类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安置职工,处理好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由厂办大集体、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改
革成本。
2.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中央财政补助比例。
考虑到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对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资金筹措压力,《指导意见》中,大幅提高了中央财政对地方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补助比例。其中,对中央下放企业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由50%提高到100%,对地方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由30%提高到50%。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改革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改革工作,尽早将惠民政策落实到相关职工,对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进度快、实施效果好的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奖励。具体是以2014年为基准,每提前1年完成,中央财政对地方厂办大集体的补助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凸显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4.明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可以统筹用于安置厂办大集体职工。
考虑到不同职工群体的诉求不尽相同,调整政策也难以做到统一规定,指导意见允许补助资金统筹用于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
5.明确要求处理好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
厂办大集体职工对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诉求较为强烈。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意见》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厂办大集体在职集体职工和退休人员,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按照自愿原则,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并根据未参保人员的负担能力和年龄情况合理确定缴费标准。
6.调整组织实施方式,简化审批程序。
地方厂办大集体改革方案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审批,报财政部、国资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方案的制订,应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充分协商,妥善衔接,慎重决策。改革方案由国资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报财政部备案。
三、对地方财政部门开展厂办大集体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的职责。
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实施。《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成立由有关负责同志牵头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周密安排,积极配合,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完成改革工作。各地财政部门作为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主要参与部门之一,应在各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切实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服务并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
(二)要认真研究、消化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政策内容。
这次培训班,企业司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对厂办大集体改革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要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对政策能够融会贯通,为下一步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同时,欢迎大家在学习中结合本省实际,提问题、谈想法,充分开展交流。大家回去后,也要在本省内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指导基层的财政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补助资金的管理工作。
目前,针对厂办大集体改革,中央财政已经制定出台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补助方式和监督检查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办法中,考虑到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改革成本压力较大,对于地方的改革工作,中央财政采取了“先预拨,后清算”的补助方式,即按中央财政应承担补助金额的70%的比例预拨补助资金,改革工作完成后,据实清算。各地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文件要求,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各省改革进度,及时提出资金预拨申请和清算申请;二是在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联系有关部门,掌握改革进度;三是根据工作进度,与财政部驻各省监察专员办事处协调安排审核时间,及时开展清算工作;四是要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
(四)要切实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去。
各级财政部门的同志,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真务实、换位思考、以人为本,对待厂办大集体企业和职工要主动关心、主动服务、主动解难;在工作态度上,要做到不牛气、不为难、不推诿、不扯皮;在工作方法上,要和其他部门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听取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宣传各项财政政策,将各项政策执行好,落实好,切实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切实让企业和职工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
(此文为刘红薇同志8月3日在全国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
第二篇:厂办大集体改革问答
厂办大集体改革问答
一、什么是厂办大集体?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由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以劳动服务公司或其他形式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二、厂办大集体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它的产生是由于当时大批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需要安置就业。它脱胎于国有企业,定位于附属安置性质,主要领导干部大多由主办国企委派,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基本与国有企业相同。
发展现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冗员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弱,大量企业停产,职工长期下岗。
三、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提出
在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厂办大集体又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决定在东北地区先行选择部分城市和中央企业进行试点,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四、厂办大集体改革依据的主要文件
1、《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国函[2005]88号)
2、《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
3、《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
4、《国务院关于在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加强金融债权管理的通知》(国发明电[1998]
4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1年9月9日国务院令第88号)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
7、《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关契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134号)
8、《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号)
9、《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国资评价[2003]72号)
1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184号)
11、《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
五、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总体目标
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切实减轻主办国有企业负担,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六、厂办大集体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从厂办大集体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不纠缠历史旧账;坚持分类指导,用改革的办法,充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通过重组改制等多种途径分类解决职工安置等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由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改革成本。
七、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方式
对能够重组改制的厂办大集体,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多种方式,重组改制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对不具备重组改制条件或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厂办大集体,可实施关闭或依法破产。
八、厂办大集体改革涉及的固定资产如何处理
厂办大集体企业长期使用主办企业的固定资产,可实行无偿划拨,用于厂办大集体企业安置职工所需的费用。
九、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如何处理
厂办大集体企业与主办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轧差处理。轧差后主办企业拖欠厂办大集体的债务,由主办企业予以偿还;轧差后厂办大集体拖欠主办企业的债务,在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由主办企业予以豁免,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冲减国有权益。
十、申请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审批程序
1、界定改革范围。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向市厂办大集体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企业改革申请,进行范围界定。
2、资产评估。在企业主管部门和主办企业组织进行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由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经同级国资监管部门核准后生效。
3、企业改制或清算方案制定、审批。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制或清算方案,由主办国有企业会同厂办大集体制定,报主办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或上一级集团总公司审批。省属企业厂办大集体的改制或清算方案,由主办国有企业会同厂办大集体制定,报企业主管部门审批。地方厂办大集体的改制或清算方案,区、县(市)属的由主办国有企业会同厂办大集体制定,报区、县(市)政府审批;市属的由主办国有企业会同厂办大集体制定,报主管部门审批。
4、召开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厂办大集体的改制,须将企业改制或清算方案、职工安置方案、企业内部债务处理方案和处理协议以及涉及企业资产处置等事项提交厂办大集体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形成决议。对于厂办大集体企业召开职代会或职工大会,由主办企业主管部门工会负责监督指导。
5、进行职工身份认定和改革方案备案审核。改革企业经主管部门将职工档案和改革方案上报市人社局,由人社局负责对职工安置方案进行审核、对职工身份进行认定、对经济补偿金总额进行审核确认。
6、规范处置企业资产。经批准改制的企业,涉及企业资产转让的要进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转让。涉及土地交易的按有
关规定执行。产权交易的全部要件副本或复印件由改制企业转交主管部门存档备查。
7、拨付财政补助资金。根据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确认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和额度,由市财政局审核财政补助资金。按照“专账管理、总额控制、分批下拨、据实结算”的办法,在企业自身承担部分落实的情况下,按核定的各财政级次承担的财政补助资金比例、数额进行拨付、管理和监督。
第三篇:如何确保厂办大集体改革取得成功
如何确保厂办大集体改革取得成功?
――中电瑞华咨询公司的专家观点和咨询服务介绍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18号文”),明确要求用3-5年的时间,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厂办大集体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管理机制不活、职工收入偏低、严重依赖主办企业、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亟须推进系统的体制、机制变革。随着国家出台改革支持力度很大的18号文(如:该政策文件明确,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的,中央财政补贴比例最高达100%;厂办大集体长期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无偿划拨给厂办大集体,也可用于安置职工。),改革资金缺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厂办大集体迎来了很好的改革时机。
厂办大集体改革是一项兼具政策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的系统性工程,如果缺乏周密的策划、创新的思路、稳妥的实施,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留下改革后遗症。针对改革涉及的诸多方面关键性问题,中电瑞华咨询公司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全新开发出独到、系统的咨询体系,能够确保改革取得真正的成功。如果您对如何推进改革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531-89169793。
★七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基于多年从事企业改制重组咨询的成功经验,中电瑞华咨询公司梳理出厂办大集体改革的七大关键性问题,并设计了系统性的解决思路:(说明:以下思路不适用于准备实施清算关闭或依法破产的厂办大集体)
1、改革的理念定位。主持改制的团队应该出以公心,要把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予以考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企业重组、改制的政策法规,真正做到依法合规操作,不留改革后遗症。核心经营团队、技术和管理骨干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改制,应建立企业与关键岗位人员之间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权架构,解决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问题。
类似于国企改制,厂办大集体改制工作的“可逆成本”很高,一旦改制方案付之实施,再想逆转或调整,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厂办大集体有必要选择与专业的改制咨询公司合作,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既要为改制后企业建立一个长期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又要推动职工观念的转变与企业战略转型。
2、改制模式的选取。改制模式一般包括整体改制、分立改制、分拆改制、联合改制等。为了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整合有效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大多数厂办大集体适宜采取整体改制或分立改制模式。另外,改制要改彻底,务必实行“双置换”(即:集体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彻底解决产权归属不清、职工身份置换等根本性问题,以避免改革走“回头路”。
3、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妥善解决涉及群体性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改制顺利推进的前提。改制工作启动后,企业应组织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逐一做好应对预案;改制方案的设计,应综合平衡主业身份职工、大集体职工、内退职工、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临时用工等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减少改制实施工作的阻力。
4、股权结构设计与职工股权管理。改制后企业的股权结构设计,是关系改制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方面,大多数厂办大集体适宜实施职工持股,但绝对不可为了回避分歧和矛盾,搞大锅饭式的全员平均持股,而应建立向核心管理和技术骨干倾斜、相对集中的职工持股结构;另一方面,在客观条件具备时,可引入具有较强互补性、市场或管理资源丰富、真正关注公司长远利益的战略投资者,从而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促
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在企业内部利益关系复杂、职工股权分配存在较大争议时,可考虑建立一套涵盖历史贡献、岗位职责、技术含量、未来贡献等纬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人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并将评分结果与持股人员的范围界定、数量确定等问题挂钩。另外,对于职工股权的代持、转让、变更、分红、继承等问题都应给出系统性的操作方案,并建立职工股权的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以真正发挥职工持股这一个重要制度资源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
5、平稳有序推进改革,依法妥善安置职工。为了赢得绝大多数职工的支持,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可综合实施以下系统性举措:
(1)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主办单位对改制的支持,成立由各方有关负责人组成的“改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改制宣传动员、资产和债权债务处置、职工安置、处置突发事件及维护稳定等事项。
(2)系统筹划面向广大职工的宣传引导工作(如:培训改制宣传队伍;适时召开改制动员会、方案宣讲会;印发《改制方案问答》等宣传资料;建立职工思想动态定期报告制度;印发《改制焦点解答》,全面解答职工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点对点解答职工的个性化问题等),全方位宣传改制目的意义、改制方案、发展前景等,营造理解改制、支持改制、参与改制的良好氛围。
(3)严格执行表决和审批程序,并以公开、透明的操作方式消除可能的质疑。按照国家关于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改制实施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均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上述方案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上报改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批,得到书面批复后方可启动改制实施工作。为确保职工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改制企业可增补内退职工代表、退二线职工代表进入职代会;为确保职代会审议过程的公正性,改制企业还可聘请公证机构全程监督职代会会议。
(4)创造性地开展职工安置工作,力争实现多方共赢的理想局面。第一,结合不同职工群体的差异化利益诉求,创新设计多个可选的安置方式;第二,通过改制后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为骨干员工搭建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和良好的事业预期,防止骨干员工流失;第三,通过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办法,解决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问题,提升企业凝聚力;第四,在国家法规政策框架下,尽量为职工争取较高的安置标准(如:经济补偿金、内退职工的生活费、社保费补缴等);第五,在客观条件具备时,选择发展性减员(即:通过企业发展来增加工作岗位,逐步消化富余人员),而不是简单的减人增效。
6、建立健全改制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股份制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适应内外部环境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主要涉及:明确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权限以及议事规则,并从组织上予以保证;建立健全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规范的授权、沟通、考核和激励机制。
7、新型战略合作关系的构建与企业战略规划。主办企业与改制企业构建新型战略合作关系,是改制成功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厂办大集体与主办企业一直存在业务、人员上的双关联,保持互利互惠的业务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也是主办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改制企业应积极争取与主办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市场化原则指导下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主办企业在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继续大力支持改制企业发展。在稳步推进企业改制的同时,有必要同步开展前瞻性的企业战略规划工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配套的行动方案,明确近期发展目标,增强职工对企业改制后持续发展的信心。(注:最优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不是闭门造车或者复制成功咨询案例的结果,而是需要经过现场调研、职工访谈、方案设计、方案论证等规范流程,在对企业现状和关键性问题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因此,上述建议性的思路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厂办大集体,在具体的改制实践中,需要基于调研分析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第四篇: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 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威海市财政局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威海市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实施清理“三大堆”、清理乱搭乱建、清理漫流污水、硬化街道、绿化村庄、亮化主要干道等“三清三化”,提出用3-5年的时间,将全市2000左右个村庄全部整治一遍,全面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威海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方向,积极优化调整财政支农结构,集中资金和力量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自2009年以来共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完成了8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市村庄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不仅整治了“脏乱差”,建设了“美亮净”,改善了“吃住行”,同时还提升了“精气神”,让人民群众得到多方面的实惠,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上级的要求,也是群众的迫切需要,财政部门立足实际,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8年市委组织的春节返乡调研中,市财政局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提交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了200个村的环境整治试点,并成立了由市财政局等16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负责指导协调、调度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农业科承担各项日常业务工作。我们立足财政支农职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主动靠上去做工作,从宣传发动到组织实施,从日常督导到评比考核,都全程参与,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启动、合力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当好“四种角色”:一是当好协调员,主动加强部门沟通。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财政局作为牵头部门,不仅仅提供财力保障,还积极承担牵头抓总的职责,按照“分工协作、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原则,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成员会议,按时编印下发工作简报和进度情况,与所有小组成员一起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阶段工作,保证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进度和质量。目前,已编发工作简报150期,其中40多期简报被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二是当好调查员,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以尊重民意为基础。我们结合结对帮扶、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农民的所期所盼,切实增强环境整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严格按照群众意愿来确定整治范围、资金投入和筹资筹劳办法等,通过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妥善处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努力做到村级债务不新增、农民负担不加重。三是当好宣传员,大力推广先进典型。主动协调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整治的好政策、好经验和好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牵头制作了《希望的田野,美丽的家园——威海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巡礼》等电视宣传片,总结推广了于思宽无偿投入全部积蓄1000多万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典型事迹,及时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鼓舞了士气和干劲。四是当好督导员,严格实施检查考核。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督查调度制度,对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督导、半年观摩,敦促各责任单位加快进度,完成既定的工作安排。对完成整治的村,逐个组织实地验收打分,将考核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示确认,并多次牵头组织召开现场会,引导各市区、各镇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了比着干、赛着上的工作氛围。
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筹措是关键。两年多来,我们坚持“财政拿一块,上级补一块,集体出一块,社会捐一块,村民筹一块”的思路,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千方百计化解资金难题,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在资金的整合上,主要是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坚持上下联动,整合各级补助资金。财政补助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我们在用好上级补助资金的同时,每年年初都在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要求县级按照不低于1:2的比例予以配套,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5300万元,2010年投入9000万元,今年安排2亿多元,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二是坚持左右互动,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环境美化,也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此,我们积极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环保、农村公路、农村自来水、农业产业化、小型农田水利、沼气、农村改厕、农房建设、农村绿化、农家书屋、农村社区建设等各类涉农财政资金整合起来,重点向环境整治村倾斜,力争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效应。通过有效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不仅整治了村容村貌,也带动了公共服务的延伸,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目前,全市已建成镇村社区服务中心435处,覆盖辐射的村庄超过威海村庄总数的一半,受益群众达到80多万。新建农房10.7万户,改造危旧房1.4万户,切实帮助农民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三是坚持内外齐动,整合各类社会资金。我们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两年多来,736个市县机关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投入资金9657万元,收到各类企业捐助7070万元、能人捐助2900万元。同时,鼓励农民筹资筹劳,广大村民共筹集资金2.7亿元,参加各种义务劳动达几百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
三、充分发挥财政制度的规范监督作用,形成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整治容易维护难,要巩固已有的整治成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我们注重建章立制,通过严格规范的财政制度,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迈上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主要是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健全农村环境综合养护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一次投入了事,而是一个持续投入的工程。着眼于完善村级公益设施养护体制,我们安排了专项资金,在村内道路、自来水管网养护以及村内卫生保洁等方面都出台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建立起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确保农村基础设施良好运转,让农民群众长期受益。目前,8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都设有卫生保洁员、花木管护员和器材管理员,全市所有的镇都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转运站,实现了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覆盖。二是健全财政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做到账目清楚,支出有据,并及时将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物资等列为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开,接收群众监督。同时,结合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项目监理、工程预决算等各项财政制度,严格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程序,建立了绩效评价办法,做到每项工程、每笔开支都能精打细算、规范操作,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真正成为阳光工程。三是健全农村经济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光治环境之“标”不治发展之“本”,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我们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特色优势产业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牵头研究制定了多项制度措施,从资金、政策、人才、技术、信息等各个方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探索出了企业兼并村庄、强企租赁土地、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种养大户租赁等土地流转新路子,实施了农村能人领办、农民联合自办、龙头企业主办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有效形式,有力推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两年多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合作社发展,使合作社规模达到1250家;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苹果产业发展,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加净收益1700多元;筹措资金1200万元支持海参产业发展,新增海参养殖面积7万多亩,同时还筹措资金支持了特种毛皮、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集体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虽然我们在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省厅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其他兄弟地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省厅的决策部署,虚心学习先进地市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厂办大集体改革的主要税收政策》(2011-9-9)
厂办大集体改革的主要税收政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国有企业资助兴办的向主办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的厂办大集体,对发展经济和安置回城知识青年、职工子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人员富余、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失业。为积极稳妥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2005年批准在东北地区选择部分城市和中央企业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厂办大集体总体目标:从2011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一、主要税收政策精神
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75号)等规定执行。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18号),厂办大集体长期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无偿划拨给厂办大集体,可以用于安置职工。对厂办大集体改制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税费,可按现行有关规定给予减免。
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规定
(一)增值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二)营业税
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 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企业产权不征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65号), 转让企业产权是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行为,其转让价格不仅仅是由资产价值决定的,与企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完全不同。因此,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应征收营业税。
(三)企业所得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五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应当在交易发生时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者损失,相关资产应当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
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企业重组除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外,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并确认相关资产的所得或损失。
企业重组只要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才能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
1.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2.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规定的比例;
3.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4.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本通知规定比例。
具体比例要求是指:股权收购,收购企业购买的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75%,且收购企业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资产收购,受让企业收购的资产不低于转让企业全部资产的75%,且受让企业在该资产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企业合并,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企业分立,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且被分立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分立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
(四)个人所得税
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妥善安置有关人员,维护社会稳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依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对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五)契税 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75号),国有、集体企业出售,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并且买受人按照《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其中与原企业30%以上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减半征收契税;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免征契税。
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注销、破产后,债权人(包括注销、破产企业职工)承受注销、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以抵偿债务的,免征契税;对非债权人承受注销、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凡按照《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其中与原企业30%以上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减半征收契税;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免征契税。
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无偿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无偿划转,不征收契税。该政策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六)土地增值税
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为联营条件,将房地产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在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七)印花税
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183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批准改制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以合并或分立方式成立的新企业,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凡原已贴花的部分可不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企业改制前签订但尚未履行完的各类应税合同,改制后需要变更执行主体的,对仅改变执行主体、其余条款未作变动且改制前已贴花的,不再贴花;企业因改制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八)地方税收政策 依据《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京财税„2010‟2961号),我市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包括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定额标准上浮20%,为每人每年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