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康心理学
• 健康心理学
•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
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定义
1、心理学(psychology):是以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心理形式协调(自我和谐);内容与现实一致(主客观和谐);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稳定)。
3、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与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规律。包括: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4、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研究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学问题,特别是对疾病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
•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标准
1、许又新标准(3条):
体验标准:个体对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通过客观方法考察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工作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
发展标准:个体心理发展状况纵向考察与分析,发展水平与年龄、家庭、文化等相符合。
2、郭念锋标准(10条)▲:
1、心理活动强度:抵抗精神刺激的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经受长期精神刺激的能力。
3、以周期节律性:饮食、睡眠、工作等,周期(年、月、日),兴奋与抑制过程。
4、意识水平:注意力、记忆力高低。
5、暗示性:情绪和思维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
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正常的能力。
7、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
8、自信心:面对生活事件和任务时,对应付能力估计。
9、社会交往:与家人、亲属、同事、朋友的交往情况。
10、环境适应能力:主动或被动地适应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
• 第三单元 心理健康分类▲
1、心理正常:心理活动功能正常。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2、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精神障碍): 非精神病性障碍(轻性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等。
精神病性障碍(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
–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
1、一般心理问题▲。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1个月以上,2月以内),情绪反应强度能在理智的控制之下,不损害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
由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2月以上,6个月以下)、但尚未严重损害社会功能,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超过一定的时间和程度,出现个别或片段精神症状,但尚未达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时。
• 第七节 健康心理学 第一单元 概述
一、定义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身健康。是“保健、防病、诊病、治病的心理学”▲。
二、健康心理学工作领域▲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3、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4、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5、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 第二单元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
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正常。
第三单元 心理咨询师工作范畴
1、心理问题者
是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对象,主要采用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
2、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者。
是高级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对象,主要采取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法。
3、精神障碍患者。
非精神病性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的康复期,心理咨询师可以配合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 心理学解读压力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 第一单元 心理学解读压力 •
一、压力的定义▲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二、压力源的种类▲
1、生物性压力源
2、精神性压力源
3、社会性环境性压力源
三、压力源的测评▲
1、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1967)
2、日常生活小困扰量表(1981)日常生活令人兴奋量表
3、知觉压力测评(PSS,1983)
四、压省的内心体验
内心冲突的种类(勒温,1931)▲
1、双趋冲突
2、趋避冲突
3、双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
一、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1)同时叠加性压力。(2)继时性叠加压力。
3、破坏性压力。
•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和中
介系统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
1、体质+压力论:
Sternbach,1966
2、器官敏感论:Engle,1960 •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
辑过程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1)认知系统的作用 A、认知、评估 B、调节控制 C、归因倾向▲
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A)社会支持系统▲
A、物质支持B、精神支持(A)生物调节系统
A、神经内分泌系统B、免疫系统
3、临床相阶段。
(1)及时型症状(2)滞后型症状
• 环境应激模型
第二篇:健康心理学
问卷名称:女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及性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为了详细了解当今女大学生在生殖健康、生理卫生和性健康知识等发面的基本情
况,为大学生全面开展性教育的内容和必要性提供参考依据。特设此调查问卷,对部分女大
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意义:人人都有权享有性与生殖健康,这无关他们的年龄、性别、是否结婚,也不
论他们是否是性行为遵循传统者、同性恋者、跨性别者,也不管他们是否是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和艾滋病病人。这些权利允许人们在自己的性和生殖方面做出决定,只要他们同时也尊重
他人保持身体尊严的权利。同时,人们还有获得所需信息和服务的权利,以帮助他们做出关
于性和生殖方面的选择,并优化自己的健康状况。
大学生已经到性成熟期,大学生对性的认识更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的性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性教育可以为年轻人提供适合其年龄、符合其文化特点、同时在科学意义上又准确无误的性知识,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各种机会,让他
们探求自己的价值观,锻炼自己在性方面进行决策的知情选择的能力。有效的性教育是艾滋
病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的预防、治疗、关爱和支持服务等方面
实现“普遍可及”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规划和实施得当的性教育能够降低艾滋病和其他性
传播感染、非意愿妊娠、性胁迫、性虐待和性剥削等风险。
具体而言,本次问卷调查要达到的最终意义是:
1、增加女大学生对科学的性知识的了
解;
2、探讨与性行为相关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
3、培养责任意识,提倡和坚持低风险行
为。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问卷是在网上发布并邀请本校女大学生填写的形式。
共收回了77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
女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及性健康知识调查
尊敬的女性朋友:
您好!
衷心感谢您参与此项调查。本问卷调查目的旨在了解不同专业女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及性健康知识,为开展性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必要性提供参考依据。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数据只作为学术研究用途,我们会对您的回答进行严格保密,希望您能积极配合本次研究。在此真诚地期盼您能够如实回答完成以下各项问题,在相应的选项上打“√”,谢谢您的参与。
一、基本资料
1、您的年龄(周岁)? [填空题]
2、您的专业?[单选题]
A、艺术类 B、医学类 C、文科类 D、理科类
3、您的原户籍所在地?[单选题]
A、城市 B、城镇 C、农村
4、您的现住所?[单选题]
A、家里 B、学校宿舍 C、外租房
二、生殖健康状况
1、您的经期是否有规律?[单选题]
A、有规律 B、无规律
2、每次月经来潮前和经期,你会出现以下哪些症状? [多选题]
A、乳房胀痛 B、腹部坠痛 C、头痛、头晕 D、腰部酸痛
E、四肢胀痛 F、疲劳乏力 G、恶心、呕吐 H、出冷汗
I、便秘 J、情绪不稳、过度敏感、注意力不集中等 K、其他
3、您最近1年出现过以下哪种症状? [多选题]
A、没有出现 B、白带异常 C、下身不规则出血 D、私处瘙痒
E、腰腹部疼痛 F、乳房胀痛 G、乳房触摸到肿块 H、其他
4、您曾患有哪种妇科疾病?[单选题]
A、没有妇科疾病 B、痛经 C、月经不调 D、闭经
E、盆腔炎 F、宫颈炎 G、阴道炎 H、乳腺疾病
I、卵巢疾病 J、其他*
5、有无妇科就诊(检查或治疗)经历? [单选题]
A、没有去过 B、去过
三、性健康知识相关问题
1、您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单选题]
A、6小时及以下 B、7小时 C、8小时 D、9小时 E、10小时及以上
2、您吸烟情况?[单选题]
A、从没吸过 B、偶尔 C、经常 D、每天
3、您饮酒情况?[单选题]
A、从没喝过 B、偶尔 C、经常 D、每天
4、您每星期室外运动时间约为多少小时?[单选题]
A、1小时及以下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E、5小时 F、6小时及以上
5、外阴清洗时外阴清洗液使用情况?[单选题]
A、只用清水 B、不适时才使用 C、经常使用 D、每天使用
6、您能保证每天清洗外阴 ?[单选题]
A、不会 B、偶尔会 C、一般会 D、基本上都会 E、每天都会
7、月经期平均每多少小时更换1次卫生巾?[单选题]
A、1—2小时 B、3—4小时 C、4—5小时D、6小时及以上
8、您月经期间的清洗外阴的频率是? [单选题]
A、每天B、隔一天C、隔两天以上D、经期不清洗
9、小便后擦拭外阴?[单选题]
A、从不擦 B、偶尔擦 C、经常擦 D、每次都擦
10、大便后擦拭肛门的方向?[单选题]
A、从前向后 B、从后向前 C、不一定
11、您使用卫生护垫的情况?[单选题]
A、从不使用 B、月经期前后使用 C、特殊使用
D、经常使用 F、每天使用
12、内衣、内裤清洗形式?[单选题]
A、单独清洗 B、与其他衣物混合洗 C、清洗形式不确定
四、性教育相关问题
1、您最初的女性生理、月经知识知晓途径?[单选题]
A、家庭人员 B、同学、朋友交流 C、学校老师授课
D、医护人员 E、图书、杂志、电视、互联网 F、其他
2、你知道以下哪项为性传播疾病? [多选题]
A、梅毒 B、淋病 C、尖锐湿疣 D、生殖器疱疹
E、艾滋病 F、软下疳 G、非淋菌性尿道炎
3、您是否了解安全期、体外排精、避孕工具和药物? [单选题]
A、不懂 B、一般了解 C、了解 D、非常了解
4、您是否参加过学校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活动?[单选题]
A、参加过 B、没有参加过
5、您认为自己是否需要接受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单选题]
A、无所谓 B、需要 C、不需要
6、您觉得学校有必要开展专门针对女性生殖健康方面教育活动?[单选题]
A、有必要 B、不必要
7、您现在了解的有关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主要通过哪个方面?[单选题]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科普读物 D、互联网
E、电视广播 F、同学朋友 G、宣传栏 H、其他
8、您认为由什么人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比较合适? [单选题]
A、生殖健康专家 B、医护人员 C、大学教授 D、同学组织
9、您知道你大学附近有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教育、咨询的场所吗? [单选题]
A、知道 B、不知道
问卷数据分析:
中国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面向青少年的信息、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与他们的需求尚存在很大的距离,尚未达到国际社会所提出的理念和实践的标准。要实现青少年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利,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包括青少年自己的努力。传统的社会观念,以及政府官员和其他对青少年负有责任者对青年参与和赋权等观念缺乏理解,导致青少年在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篇:健康心理学总结(范文模版)
健康心理学(皖南医学院适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版 钱明)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1、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知识,综合研究心理、生物、环境、文化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任务:研究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因素;探索如何减少疾病相关行为;研究行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机理;探讨个体、群体和社区中健康行为的维持和疾病相关行为的转变;如何改进社会健康保健政策,加强医疗结构的管理。
3、健康及其行为评估:健康评估工具、生命质量评估工具,评估方法包括个案法、观察法、诊断性交谈和心理测验。
4、健康评估量表的维度: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角色功能、一般健康
5、个体健康水平测评工具:马丁的健康行为指数;培思和哈思的健康状况评价量表;儿童健康评价。第二章、生物学基础—神经、内分泌、免疫
1、神经系统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网格结构,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血脑屏障组成。
2、自主神经的功能特点:双重支配,相反相成;紧张性作用;自主神经的效应受内脏效应器功能状态影响;自主神经与内分泌结合的生理调节系统;负责内脏感觉的传入。
3、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调控作用:(1)激素分泌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2)内分泌的调控作用:生殖与生长、代谢、生物节律、应激。
4、免疫:是生物机体识别抗原,对自身物质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自身物质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学反应,是机体防御病毒、细菌及其他异物入侵或恶性疾病的关键。
5、获得性免疫:是指在生活经历中与抗原物质接触而获得的免疫反应系统。
6、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功能、稳态维持、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可以通过释放免疫活性物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7、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1)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通过激素和神经介质的作用所实现1)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2)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分布3)激素和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5)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神经-内分泌-免疫环路
第三章、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
一、概述
1、健康行为:是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涵盖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保护行为。
2、健康危险行为:是指与疾病关联的行为,涵盖疾病行为、疾病角色行为、损害健康习惯。
3、常见健康危险行为: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不良病感行为;日常损害健康行为;致病性行为模式。
4、健康信念:是个体对自己采取的健康措施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看法。
5、健康或疾病信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民间医学的影响;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习俗;工业化和媒体宣传。
二、有关理论
1、动机与行为:控制源和健康控制源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
2、认知理论:健康信念模型;理性行动计划行为理论
3、行为转变的阶段性理论:跨理论模型;健康行动进程理论;预警采用进程理论。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成功执行某种行为并导致预期结果的信念,属于自信范畴。中介过程: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心身反应。
自我效能来源: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导、生理状态。
6、健康信念模型(HBM)
要点:HBM认为个体如果具有与健康、疾病相关的信念,就会有意愿采纳健康行为和改变危险行为。
HBM影响行为转变的因素:知觉疾病易感性;知觉疾病威胁;知觉健康行为益处;知觉行动阻碍;行动线索和自我效能。
7、跨理论模型
转变阶段:犹豫前期;犹豫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
第四章、中国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
一、养生观
1、历代养生理论:形神统一;顺应自然;修得养心、身心共养;性命全修;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2、七情与养生:喜怒忧思悲恐惊
二、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模式:爱惜精神;除其和;太上养神。
2、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模式:养心为主;标举中庸。
3、整体模式:养形为要;谨修德行;
4、性命全修模式:秀仁蕴德;动静得其中。
5、明心见性模式:修心养生;修得养生;入静炼心修性。
6、个体与自然环境和谐模式:害止利为;以物养性;久处其适。
7、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五脏相通,心为主导,移皆有次。原则:精神内守;节制情欲;运动适度;修得摄生。
三、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1、基本原则:早立尊生、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
2、方法:顺时调神法、陶情易性法、惜精养生、饮食养生、治疗养生。
第七章、环境与健康
一、家庭环境与健康
1、家庭是指以婚姻为纽带,诸成员通过爱、责任、依赖等关系联系起来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2、家庭的功能:情感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社会化功能;健康照顾功能。
3、家庭与健康的关系体现:家庭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家庭与老年人的健康;家庭与躯体疾病;家庭与遵医行为。
4、家庭应激源:家庭重大应激事件、家庭变迁、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暴力。
5、家庭与健康行为
积极:家庭是个体健康和疾病行为学习和形成场所、家庭是应激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源泉。
消极:家庭环境影响其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行为习惯。
二、学校环境与健康
1、个体进入学校后的主要问题:学校适应;情感支持系统的变化;身心发展的变化;应对技能的习得。
2、学校应激:是指那些发生在校园中,或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各种应激事件。、3、学校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直接影响因素:校园伤害、校园暴力、校园卫生条件。
间接影响因素:经济压力、师生比例、教室流动性、学业压力、教学环境、师生关系。
3、校园暴力:是指存在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校外人士与学生之间的暴力。影响因素:朋友;家庭;环境;社会。
4、学校对健康行为的促进:关注不良健康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营造、重视学习的校园文化。
三、职业环境与健康
1、职业倦怠:是指因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体力和情绪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消极自我评价、消极的工作态度、失去对工作对象的关心和感觉。
2、职业倦怠的表现:生理倦怠;才智枯竭;情绪衰竭;价值衰落;人际关系;行为问题;职业表现。
3、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人口、人格特征、职业期待、超负荷工作、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社会支持。
四、社会环境与健康
1、影响健康行为的社会因素
社会分层与健康行为: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种族;
社会变迁与健康行为:社会文化变迁、社会转型与民众心理、经济变革; 自然环境与健康行为:自然灾害、污染。
第八章、饮食和饮食行为
1、饮食的维度:饮食成分均衡;食品加工;事物搭配;饮食方式。
良好的饮食方式:三餐搭配合理;少食多餐;饮食宜缓宜节制。
2、影响饮食的因素:压力与情绪;学习和认知因素;饮食的文化差异;家庭影响;体型和身体满意度;进餐情境及食物相关的因素。
第九章、成瘾行为
一、吸烟
1、成瘾: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使用,自我用药结果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
2、被动吸烟者:连续或累计吸烟6个月或以上者为吸烟者,自己不吸烟但每周有一天以上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大于15分钟为被动吸烟者。
3、吸烟行为的形成
学习理论;认知模式;社会学理论模式;物质学说。
5、预防和戒烟策略
戒烟的阻力:戒烟现状、影响因素
预防和戒烟的策略:心理和行为治疗(自我管理技术、正强化法、刺激控制法); 立法和公共政策(强化控烟法制工作、提高烟草税收和售价、支持受害者的索赔); 公共预防教育;药物戒除(尼古丁替代)。
二、酒精与酗酒
1、酗酒:就是问题饮酒或酒精滥用,指过度饮酒造成了躯体或精神的损害,并带来不良的社会结果.2、酗酒的危害:损害健康;交通事故;社会危害。
3、酗酒的原因:压力减少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特质论
4、控制饮酒
酗酒的影响因素:家族遗传;心理依赖;社会家庭因素。
影响策略:目标人群;技能训练;纠正信念;早期干预;法律限制。酗酒的药物治疗:厌恶原理。戒酒硫。
三、网络与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综合征:是指慢性或周期性的对网络的着迷状态,不可抵抗的再度使用的渴望与冲动,上网后欣快,下网后出现戒断症状,出现生理或心理的依赖现象。
2、网络成瘾类型
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计算机游戏成瘾。
3、网络成瘾的危害:躯体损害;心理和人格障碍;社会功能损害。
4、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成瘾的强化理论和成瘾人格。
5、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
心理治疗:警示卡、团体治疗、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综合治疗。
第十章、锻炼与休闲
1、锻炼:是一种通过有效的身体运动方式达到促进健康目的的活动。具有循序渐进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习惯。
2、锻炼的益处
身体: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呼吸功能;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心理:提高大脑和神经功能;缓解抑郁,降低焦虑和应激水平;对自尊心与自我形象的维护作用;对工作能力的效应。
3、锻炼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作用: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骨质疏松症。
4、锻炼的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适宜的运动负荷;全面锻炼。
6、影响锻炼的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个人因素;态度与信念因素。
第十一章、性行为与艾滋病
1、性病分级
一级性病:艾滋病;二级性病:梅毒、淋病;
三级性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四级性病:梨形鞭毛虫病、弯曲杆菌病。
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他。
4、艾滋病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发病期。
5、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生活方式:吸毒、不安全性行为、低龄性体验、饮酒、缺乏预防意识。
社会环境:性别歧视和偏见、贫困、家属态度、社会公众和媒体、医护人员的态度。
6、艾滋病的心理行为干预
行为预防:ABC疗法。A禁欲 B伴侣相互忠诚 C安全套
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人际关系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应对技能训练、认知行为应激管理、团体心理辅导。
7、艾滋病的预防原则
领导重视;法律完善;工作小组;疫情监测;血液安全;健康教育。
第十五章、疼痛
1、疼痛: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或可用类似损伤表达出的有关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
2、痛觉:是一种感觉,由各种伤害有机体的刺激引起的感觉。痛阈是指受试者首次报告引起痛觉的最小刺激量。
3、急性疼痛是指短于6个月的疼痛,属于生理症状,伴有焦虑症状,需要药物治疗,容易治愈。
慢性疼痛是指超过6个月的疼痛,反复发作,是一种常伴有抑郁的疾病,治愈比较困难。
4、疼痛的临床意义:是机体的受伤的保护性警告信号、影响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5、疼痛理论:特异性理论和型式理论、闸门控制理论
6、疼痛的测量:莫克吉尔疼痛问卷、简明疼痛量表、描述及类比法(视觉类比量表、言语评估量表、数字评估量表、脸谱评估量表)
7、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学习、认知、注意、暗示和安慰剂、人格、情绪、社会文化。
8、心理干预: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转移注意力;利用暗示催眠提高治疗效果;指导想象;运动疗法。
第十六章、患者行为
一、患者及患者心理
1、患者:也称病人,是指患病的个体,存在主观上的不适。
病感行为:是指个体感到生病时,为了确认确诊疾病和减轻痛苦而采取的行动,包括需求医疗或者家属的帮助
2、患者角色权利及义务 权利:减免以往的社会责任;享受医疗救助的权利;保守个人隐私的权利;知情同意的权利。义务:及时就医;遵从医嘱;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支付医疗费用。
3、患者心理需要:安全的需要;被接纳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
4、病人接受疾病现实的心理变化:从健康到生病期;接受生病期;恢复期。
5、患者角色障碍:
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阙如;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异常。
二、求医行为
1、求医行为:是指个体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2、求医行为的类型:
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强制求医行为;延迟求医行为;过度求医行为。
4、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既往求医经历、个体的年龄、性格、性别、文化特点);周围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差异、信息引导及广告效应)
三、遵医行为
1、遵医行为:是指被确定为患者的人,在求医过程中,服从医护人员的安排、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遵从医嘱的行为。
2、遵医行为的分离:遵医行为、部分遵医行为、不遵医行为。
3、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人口因素的影响、自身疾病特征的影响、心理因素的影响、主动求医性的影响);医护人员的因素(专业因素的影响、非专业因素的影响、医师有时不能据实告诉患者); 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因素)
5、如何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提高医生的沟通技巧,恰当传递医学信息;可向患者普及医学知识,改善病人的认知及行为;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第十七章、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2、医患关系特征:目的的专一性、特殊的亲密性、地位的平等性、医生的主导性、关系的
有限性。
3、医生角色的职业特征:技术上的专业性、职能的专一性、情感的中立性、对象的平等性。
4、医患关系的模式: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5、医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操守和服务意识;患者;医院管理;社会文化。
6、医患沟通的改善:
提高沟通技巧(基本素质的改善、学习沟通技巧并实践、非言语沟通技巧与训练)改善患者心理;提供良好医疗大环境;避免医患纠纷。
第十八章、女性行为与健康
1、健康性别差异的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认知差异(感知、归因、控制源、面对外界评价的差异);性格差异(性行为、支配性、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敌意);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和教育程度;情绪(表达、危害、识别、易感性);职业;应激的性别差异。
2、什么原因会导致孕妇流产,应采用哪些方式预防流产?
(1)原因:1)未婚女性流产后心理:紧张害怕苦恼后焦虑自责抑郁2)已婚女性流产后心理:意外流产会打击,人工流产会解脱
(2)预防流产:1)选择合适年龄怀孕2)远离危险源头3)避免人流4)人流后先恢复身体5)避免带病怀孕6)积极就医,遵从医嘱
3、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表现:卵巢功能衰退,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症候群及生殖器和乳房的萎缩,绝经期不适症状及心脏病
4、女性怎样预防乳腺癌和宫颈癌?
乳腺癌预防:提高自检率1)增加疾病知识2)了解预后3)提供技术支持
预防宫颈癌:定期检查、改变危险行为、尽早治愈慢性妇科疾病、保持卫生
第十九章、儿童与老年人
1、如何引导儿童的健康行为?
(1)培养健康行为:窗口期健康行为塑造;拒绝吸烟与被动吸烟;预防青少年体重超重;保持牙齿卫生。
(2)防止意外伤害:预防意外伤害和死亡;预防少女怀孕
2、老年健康
促进健康:预防老人孤独、培养乐观态度、促进锻炼。提高看护质量:医院护理、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3、临终者的内心变化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妥协阶段、抑郁阶段、接受阶段
4、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满足临终者的知情权;情绪和情感支持;控制疼痛;居丧。
第四篇: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
《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 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主要参考教材
Phillip 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论
一、健康
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
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
“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 4.整体健康观 5.健康的水平
(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
6.结论
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健康的特点
二、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
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
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3、健康心理学的目的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具体而言,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 消除消极的健康行为。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
4、健康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健康心理学者的职责
作为教育者:从学校到社会与政府。
作为研究者:识别影响健康维护或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教育与干预角色与效果评估。作为临床医生:参与评估、诊断与治疗。
6、健康心理学的专业培训目标
7、健康心理学的未来
三、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一个人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活动。
1、汤纳特尔的四级健康行为模式(J.Donatell,1988)。
2、决定健康行为的因素
(1)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评价,认为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越高,其自我效能就越好;
(2)控制焦点:是人的一种基本观念,即是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命运(命运归因);(3)健康控制焦点:是指人们在健康归因方面的观念,即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健康。如认为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的,与自己行为方式没有关系。多行善事会增福添寿。这样的信念差异必然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3、健康行为的表现
4、哈恩的观点
5、格林伯格的五维模式
6、健康行为的三维结构
(1)生理健康 是通过特定行为获得的生理健康。(2)心理健康 包括精神健康。(3)社会健康
(4)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心理健康标准
1、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依据(1)理论标准:(2)实践标准。
3、心理健康标标准争论(1)常模参照(2)杰出者推论
(3)适应与健全发展(4)判断中的价值(5)文化适应性
4、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状态(1)心理健康诊断(2)心理健康态度
5、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
1.社会常模评价: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他所在的文化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进行比较,如果不如这个群体,那就说明其健康水平是比较落后的。
2.专家评价:以医生、心理学家等专家的评价为标准,如果这些专家认为某个人的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他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3.综合测评:使用评价根据,对人的健康水平做综合评估。实际上这个方法采用的仍然是社会常模。思考题
1、名词解释:健康、健康心理学、健康行为
2、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健康水平? 3.论述健康心理学在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如何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章 健康心理理论方法
理论是知识领域的地图,它概括综合了那个领域的信息。
一个好理论的四个基本标准:可以检验;充分说明和解释大多数相关数据;简约性;启发性。健康心理模式是指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基础。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一、健康的生物医学基础
疾病:是身体的物理功能失调;
生病:是指一种痛苦和患病的状态;人身体没有任何病理损害,仍可能表现出生病行为。
1、早期的医学思想
2、希波克拉底的疾病物质学说
3、器官病理学
4、组织病理学
5、细胞病理学
6、病细菌学理论
7、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和病理学
二、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
1、人类疾病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
2、心理与躯体的关系
1)相互作用观点
2)哲学家的常识性看法
3)认知科学领域的功能主义观点 4)神经科学家观点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模型)来代替生物医学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解释(生物医学),还包括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BPS模型为健康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点。
BPS模型更像是一套信念,没有固定的理论假设,也不曾真正被验证过。
三、健康与疾病的社会生态理论
1、社会习俗与疾病
2、不同专业团体的研究
3、流行学调查
4、社会学理论
1)病人角色理论: 2)健康信念模式:
3)社会综合理论:
4)社会生物学:社会行为的生物基础研究
5、卫生服务系统
四、健康心理学干预技术
1、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力图减少某一疾病在人口中的影响的任何努力。二级预防:在疾病早期症状尚未加重前进行治疗。
三级预防:通过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来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2、各种疗法的共同点
1)治疗者本身的特质与行为:热情、同感、积极关注与支持、倾听理解来访者处境与问题的能力。
2)医患关系与治疗过程:平等关系,使来访者的各种恐惧与不安全感暴露与脱敏,提供有用的信息、指导与建议。
3)来访者特点:求治动机、疾病类型、失常程度,对治疗成功的期望。
3、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关注情感
4、认知疗法:关注思维
5、行为治疗:关注可观察的行为
6、临床药理学:关注神经化学
五、健康心理学研究策略
1、个案研究:个体的深入分析
2、现场研究:建构可信的解释
3、调查研究:广泛取样
4、事后回溯研究:回顾过去
5、相关设计:测量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程序。
6、临床研究:干预前后设计
7、因素设计:合并自变量
8、流行病学:
9、元分析:对分析的分析
10、项目评估:对系统的评价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医学模型、安慰剂、BPS模型、病人角色理论、健康信念模式、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多模型治疗、个案研究、元分析、项目评估
2、评价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优劣。*
3、举一例说明社会习俗与疾病的关系。
4、对某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提出一套研究设计方案*
5、比较健康心理学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P76
第三章 压力、挫折与应对
一、压力
1.压力(应激)含义
压力(stress),又称应激,对它的定义繁多。
综合压力定义: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景中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模式,它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和刺激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应激成分
2.压力的种类
(1)正压力与负压力
正压力(eustress)是一种积极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如参加婚礼庆典、参加大型的体育活动竞争、参加戏剧节目演出等。
负压力(distress)是有破坏性或不愉快的体验。是一种愤怒、恐惧、担忧和激愤状态,是消极的、痛苦的、想要避免的。(2)大压力与小压力
大压力主要指灾难性的应激。
小压力是指“令人激恼的、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它具有持久性,不如灾难性应激强烈,是由日常生活小事件引起的应激。(3)家庭压力、工作压力和环境压力 3.压力的来源
4、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压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2)压力与人格
(3)压力对身心影响的作用机制 1)适应综合征理论。
2)素质与压力互动模型。3)认知交互作用论。
二、挫折
1、挫折界定
挫折指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景。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 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如学生由于考试过于紧张没有正常发挥而高考落榜;
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第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就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2、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情绪困扰。
(2)不理智的对抗行为。(3)个性的变化。(4)诱发偏常心理。挫折-攻击理论假说
(1)受挫折驱力的强度。(2)受挫折驱力的范围。
(3)先前遭受挫折的频率。
(4)攻击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
3、挫折的调适与教育(1)进行认知调节(2)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3)运用心理策略 1)缓减挫折影响之策
2)积极战胜挫折之策
3)间接战胜挫折之策
三、自我调节
1、概念与特征
自我调节也可以称为自我调整。自我调节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参照自己的重要目标和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归因,并在需要的时候修正自己的行为的过程(Carver,1990)。也有人认为,自我调节是自我调整能量和紧张水平,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Thayer,1994)。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而自我调整心态、认知、情感,以维持或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自我调节特征:
2、自我调节主要内容(1)心境的自我调节(2)情绪调节
3、自我调节程序:
四、应对
1、应对定义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给出了概念:“持续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被个体认为是超出了其个人资源的内部或外部要求。”
应对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作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
2、应对研究状况
首先,应对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累,是人适应能力的核心,是复杂的; 其次,应对的压力问题不完全是个人能够解决的;
其三,应对与性格密切相关,由于性格的改变是困难的,应对的改变相应也是困难的。
3、应对方式
(1)面对型,即直面引起压力的问题;(2)隔离型,不再想或忘记它;
(3)自我控制型,把压力事件控制住;
(4)寻找社会支持,寻找朋友或他人帮助自己;
(5)接受责任,自己感到自己应当对压力事件负责;(6)逃避-回避型,回避导致问题产生的人或事情;
(7)计划问题解决型,改变一些事情,使事情出现转机;(8)积极再评价型,对情境进行积极的认识评价。
4、应对机制
(1)应对是与人格品质相联系的稳定反应方式。(2)应对是复杂的认知过程。
五、自我调节能力培养
1、有策略性的自我调节:
2、自我调节能力
3、自我调节原则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压力、挫折、应对、自我调节
2、你在生活中感受到哪些压力?
3、你最习惯采用什么样的应对压力方式? 6
3、怎样看待挫折?
4、应对与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关系如何? 5.如何提高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能力?*
第四章 健康的饮食睡眠
一、饮食心理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二、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饮食摄取的方式。
1、中国人饮食构成的特点:
(1)从成分构成上看,主要以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为主,但城乡、民族有别。(2)比例构成上表现为谷类食物降低,动物脂肪和油脂摄人量增加。(3)用盐较多。
2、饮食构成的影响
3、健康的饮食结构
4、饮食方式
饮食方式指对待一日三餐的态度。
5、饮食偏好
饮食偏好是指对食物喜好的倾向性。(1)饮食偏好的心理影响(2)食物偏好与情绪联系的原因(3)饮食偏好与饮食治疗
三、饮食心理障碍
1、肥胖症
(1)定义与类型
肥胖症(obesity)是指体内有过多的脂肪,致使体重超过应有标准的反常现象。
医学上,个人体重超出应有体重的20%者为体重超常,超过应有体重50%者为肥胖症。(2)肥胖的测量
(3)肥胖的原因及其理论(4)减肥
2、贪食症
DSM-IV关于贪食症的诊断标准
3、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指体重明显下降25%,对体重过分担忧,存在对自己身体形象的感知障碍。DSM-IV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种类型 目前关于厌食症的理论模式
4、异食癖
患者会有一些奇怪的饮食行为,如吃土块、吃橡皮或吃纸屑等,其典型的表现特点
四、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饮食生活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它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1、中国饮食文化的健康因素
7(1)平衡膳食。
(2)饮食特色的区域性。(3)聚餐制。
(4)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5)审美体验。
(6)节制,适可而止。
2、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健康因素(1)权贵与地位的象征。(2)注重形式,过于摆阔。(3)一醉方休,饮酒过度。(4)食不厌精,违背环保精神。(5)不良的社会风气。
3、西方饮食文化与心理健康
西方饮食文化中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4、素食文化
素食文化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的素食浪潮,随着环保、动物保护和绿色食物等的深人人心,越来越有市场。吃素者的理由 不吃素者的理由
五、睡眠的含义
睡眠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活动。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六、睡眠学说
1、脑贫血学说
2、睡眠物质学说
3、“睡眠中枢”引起睡眠学说
4、“神经突触暂停”睡眠学说
5、睡眠本能学说
6、“生物钟效应”睡眠学说
7、中医阴阳睡眠学说
8、“内抑制扩散”睡眠学说
七、睡眠的时相
1、慢波睡眠(SWS)
2、快波睡眠(FWS)。
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随着眼球无规则的快速运动,故也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
八、睡眠与梦
梦的隐意有三个主要范畴 引发梦的机制:
九、睡眠基本规律
1、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2、睡眠的习惯
十、影响人类睡眠的因素
1、身体状态
2、生活习惯
3、环境
4、心理因素
十一、睡眠对人身心健康的意义
1、睡眠能够使人消除疲劳、保持体能、适应生存发展的环境。
2、睡眠能促进某些激素的分泌和脑的发育
3、睡眠能使人永葆青春,延年益寿
4、睡眠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5、睡眠能使人增强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十二、睡眠的保健
1、了解自己的生物钟
2、有规律的生活起居
3、合理设置环境
4、保持自然、放松的情绪状态
5、白天适当活动
十三、失眠及治疗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主观体验为睡不着觉。
1、失眠症状
2、失眠的原因
3、失眠的调节和治疗策略
(1)正确认识睡眠,保持自然的睡眠状态(2)睡前顺其自然,避免不良的自我暗示(3)运动和放松训练的催眠作用
(4)适当地调节环境,做助眠准备(5)食疗和药疗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慢波睡眠、快波睡眠、REM、失眠、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偏好、肥胖症、厌食症
2、睡眠的规律有哪些?
3、如何做好睡眠的保健?*
4、怎样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5、论述饮食偏好与情绪的关系。
6、如何对贪食症、厌食症进行诊治?
第五章 健康的休闲和运动
一、休闲的作用
1、休闲的本质
休闲(leisure):指个体在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后,由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它的本质就是自由。
2、休闲的社会意义
(1)休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休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休闲对心理健康的意义(1)松弛身心(2)满足需要(3)滋养性情
9(4)完善人格
二、现代社会休闲观念的变革
1.从重视工作的价值到重视休闲的价值 2.从“贵族特权”到“平民享有” 3.从松弛身心到全面发展
三、休闲方式
休闲方式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方法及形式。
1、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指除去必需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是个人的自由时间。2.休闲空间
休闲空间是指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和区域。3.休闲活动
休闲活动是指人们休闲时所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形式及其过程。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休闲活动呈现出日益多样的趋势。从功能上来分,休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消遣娱乐型和学习发展型。
四、中国人体闲方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人休闲方式的现状(1)闲暇时间总量增加(2)休闲空间逐步扩大
(3)休闲活动日益丰富
2.中国人休闲方式存在的问题
(1)消遣娱乐型多,学习发展型少。(2)休闲能力欠缺。(3)休闲缺乏个性。
(4)休闲活动被大众媒体和商业机构所操纵。
五、健康休闲方式的养成
健康的休闲方式表现在休闲时间和空间合理、休闲活动文明、休闲活动多样、休闲活动具有个性等多个方面; 1.自我调控策略
(1)增强休闲的主体意识(2)合理安排休闲时间(3)营造休闲的家庭气氛
(4)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明的休闲活动(5)提高自身的休闲技能 2.教育引导策略(1)休闲教育的含义(2)休闲教育的内容
(3)休闲教育的途径
1)通过学校把休闲教育融人课程体系之中。2)通过家庭把休闲教育融人日常生活之中。3)通过社区把休闲教育融人各种活动之中。4)通过组织把休闲教育融入管理制度之中。
5)通过中介机构把休闲教育融人咨询服务之中。6)通过传媒把休闲教育融人各种信息之中。
六、运动与身体健康
1、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指生理意义上的健康,即身体及其各部分的状态良好。主要有三项指标: 肌肉具有工作所需的力量和弹性;
肺有足够的容积吸收氧气,以支持心脏和肌肉的工作;
心脏功能强,能适应工作和锻炼的要求。
一般而言,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没有病,无需治疗;身体发育正常;食欲良好;夜间睡眠好;体态脸色好,有精神;能很好地进行日常活动;疲劳感消除快等。
2、运动的生理意义
(1)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
(2)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3)运动可以增加人对身体的敏感度
3、如何进行运动
(1)运动前的医学检查
(2)运动前的准备与运动后的恢复(3)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 1)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 2)有氧运动与身体健康 3)运动的方式
4、运动的负面影响(1)奥林匹克综合征(2)锻炼迷瘾
七、运动与心理健康 1.运动与心理愉快效益 2.运动的短时心理效益 3.运动的精神健康效益(1)对抑郁的缓解作用
(2)降低焦虑与应激反应
(3)对自尊心与自我形象的维护作用(4)增加积极情绪与自我良好感(5)增强人的认知功能
4.运动可以增加社会交往
八、运动心理效益机制
1.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一段时间的活动是降低肌肉紧张的主要变量
(2)运动中与运动后生化活动的改变同样也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 3.运动对自尊的影响
4.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胜任经验的效果 5.运动分散注意力
6.运动对工作能力的效应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休闲、休闲方式、休闲教育、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锻炼迷瘾 2.运动前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11 3.简述运动心理效益机制。
4.为什么运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5.休闲对心理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6.联系实际谈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休闲方式。* 7.休闲教育有哪些基本途径?
第六章 健康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及其特点
1、定义: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与未成年的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三代同堂的家庭; 联合家庭:一对夫妻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常指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整体模式,也叫家庭类型。2.我国当前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新特点
(1)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
(2)家庭关系日趋简单,更有利于加深夫妻感情
(3)子女成为家庭关系中的核心,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4)亲属关系减少,促进了家庭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二、健康的家庭
1、健康家庭标志
1)取向一致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2)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3)理解、信任、尊重、沟通、互动的人际关系 4)良好的家教态度和教养方式 5)相互协作,共同活动
2、构建健康家庭的策略
(1)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1)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雅致 2)创造轻松、浪漫的生活情调
3)保持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相互悦纳
(2)家庭成员的求知意识与继续学习 1)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2)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
3)关注并及时鼓励子女的学习和进步
(3)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1)学会倾听
2)向亲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
3)在保障家庭成员隐私权的基础上,确保家庭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
(4)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子女整体素质的提高
1)父母应有正确的教养信念:理性施爱。启发诱导。正确导向。要求适度。教育一致。2)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韵协调发展 3)给孩子接触实践、锻炼自己的机会
12(5)安排全家人的共同活动,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 1)坚持进行运动锻炼
2)愉快地度过节假日休闲时光 3)定期或不定期的朋友聚会 4)家务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三、家庭应激与应对
1、家庭应激含义: “影响家庭单元的生活事件或变迁,这种事件是有改变家庭社会系统的潜力。”
2、家庭应激源
3、家庭应激的应对策略 1)家庭成员的自我心理调适 2)家庭资源的集聚与利用
3)启动家庭之外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四、家庭问题及调适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空巢家庭
4、单亲家庭
(1)单亲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2)单亲家庭的心理调适
五、婚姻构成要素与功能
1、婚姻:社会学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经过正式的礼节结合而成的夫妻关系。法律上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自愿缔结的具有权力义务关系内容的两性结合(魏清沂,2002)。虽然在概念的陈述上有所区别,但对婚姻的理解实质上是一致的。婚姻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2.婚姻构成要素:(1)婚姻的主体:(2)婚姻的内容:(3)婚姻的永久性:(4)婚姻的认可性:(5)婚姻的排他性: 3.婚姻的功能
六、当今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
1、择偶的自主意识增强,择偶机会增多,选择空间增大
2、择偶标准政治条件的重要度递减,经济、社会因素及爱情因素日益升值
3、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婚前性交往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
4、对婚外恋持一定程度的宽容,三成强的青年对婚外恋表示有条件的同情或认可
5、“隐私”的概念渗入婚姻生活,六成强的青年赞成夫妻之间应适当地保留隐私
6、婚前财产公证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半数青年对此表示认同
七、婚姻对健康的意义
1、婚姻影响夫妻双方的身体健康
2、婚姻影响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
3、婚姻关系影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
八、婚姻质量与特征
1、婚姻质量:是指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余暇生活、性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婚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夫妻关系的稳定和家庭结构的完善,决定着婚姻关系的发展前景。
2、我国婚姻质量特征:
3、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
4、如何提高婚姻质量
(1)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保持婚姻内部真正的男女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2)夫妻感情沟通的渠道畅通,相互间有深层的交流和良好的感受(3)夫妻之间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4)建立和谐、美满的夫妻生活,保持身心健康(5)增加生活情趣,不断升华爱情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健康家庭、单亲家庭、婚姻质量、2.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3.针对家庭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4.试分析现代社会婚姻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5.婚姻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第七章 健康的生活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狭义上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综合。
1、气候
2、地理条件
3、颜色
二、污染环境的影响
1、噪音
2、空气污染
3、水污染
4、光、电磁波、放射性污染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定义
社会环境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状况的总和。社会环境的外延: ①实体层面和关系层面 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2、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实施的有关行动准则。(1)医疗制度改革(2)住房制度改革
3、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是指包括渐进的社会改良和突发的社会革命在内的一切社会结构和层次的变化。(1)积极影响
14(2)消极影响
4、社会时尚
时尚(fashion)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①阵热。②时髦。③时狂。(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5、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其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人际交往及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
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 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
和谐的人际交往可以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
四、文化环境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共享性的、习得性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代代相传,以供个体和社会的成长、调整和适应之目的;文化在外表现为人工制品、角色和制度,在内表现为价值观、信念、态度、认识论、意识和生物性功能”
2、文化影响心理调整
(1)文化对心理健康诊断准确性的影响(2)文化对心理健康专家的影响
(3)文化对心理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4)来访者文化背景对心理调整的影响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社会变革、时尚
2、自然环境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影响人类心理?
3、社会变革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哪些消极影响?*
5、人际交往为什么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6、论述文化与心理健康关系。
第八章 健康心理研究专题
一、疼痛问题
1、生物医学问题的疼痛
2、社会心理问题的疼痛
疼痛行为的定义是“人们在遭受或正处于疼痛之中时所做的事”。
3、疼痛分类
4、疼痛的流行学
5、疼痛的病因学
6、头痛
(1)分类:急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CH)(2)头痛治疗 1)生物反馈
2)社会心理干预 3)冥想催眠和幽默
二、药物问题与心理健康
1、心理药物特性
2、心理药物种类
(1)兴奋剂(stimulant):主要作用是增加个人生理、心理上的活动程度。(2)镇静剂(depressant):主要作用是降低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程度。(3)迷幻药(diethylamide):会使人的知觉产生异常的效果。
3、心理药物使用原因及防治对策(1)心理药物的使用原因(2)心理药物的防治对策
三、暴力攻击问题与心理健康
暴力乃一种极端攻击行为,是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往往会极端伤害他人生命财产;攻击乃有意侵犯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其表现方式很多,可以用言语或文字谩骂、讽刺等来侮辱他人,也可以用打击来伤害他人的肉体身躯。
1、暴力攻击的原因(1)攻击行为是天生的本能(2)攻击行为的生理基础(3)挫折攻击假设
(4)攻击是社会学习产生的
2、暴力攻击的防治对策
四、自杀行为与心理健康
1、自杀遗书的情绪内容
2、自杀意欲的传递
3、自杀原因
4、自杀动机
5、自杀预防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急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兴奋剂、暴力、2、如何缓解疼痛?
3、药物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心理学问题?
4、怎样防治暴力?
5、写一篇自杀预防综述。* 16
第五篇:健康心理学听课感受
健康心理学听课感受
“来听我的课,你会后悔;不来听我的课,你会后悔”,李老师给我们上的选修课让我影响深刻。这样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起初像这样耐人深味而又调皮搞笑都话语,更是因为李老师为人慈祥和善,课堂轻松愉悦,选修课目的鲜明。现在让我真的都有点后悔当初不早点选您这门课了,这就是短短九周的选修课---健康心理学和可爱的李老师带给我的感受。
还记得上学期末在匆匆的选完课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我选了一门心理健康的课,总告诉自己心理没问题,去也就听听课,看看书,写写作业,又没有心理问题。后来上了课才发现,起初的理解是错误的。首先,课程的名字搞错了„„是健康心理学,是关于“健康”的心理学课程。主要讲健康,健康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感受的。其次就是,听了课,才发现李老师的选修课不像其他老师的课那样都功利和理论化,更多的是感受,理解,和领悟。最后就是,这个课给我感觉很轻松,很愉快,包括老师的讲课,学生的听课,氛围十分和谐。
从第一次课的引领,进入健康心理学,李老师让我们填写心中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概念到一次次对布什、普京、温家宝总理健康生活的推崇,在我心中渐渐树立起了健康的模样,健康的现实形态。不再单纯的以为健康就是不生病或者没有精神疾病,健康是一种建立在人本身的思想控制下的生活态度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活质量和状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上了李老师的课,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滋润了心灵,感谢李老师的讲课。
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莎士比亚。心理健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发生了本质上的认识变化,这门课交给了我很多的知识,在将来也一定会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
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由此可见,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学习健康心理学对我有很大都帮助
1.它帮助我们克服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
2它帮助我们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之路
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比如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课程虽然已经结束,我们小团队里男生女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在李老师的发动下,我们结实了,交好了,还在学习课后增进了交流,合了影,留了念„„他叫吕培,一个二胖,他叫“大壮”,给他取的外号,呵呵,大家就是这么地认识了。感谢健康心理学,感谢李老师。我现在在完成的是课程的作业,但我觉得真正意义上是对这门课的回顾,谈些自己的体会,所以从网上copy的原理都是不适用的,简简单单的言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我想这才是重点。
最后,给老师提些小小意见和建议吧。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的是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那段关于千王的视频,我觉得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放些视频
增加点元素,是有助于提升我们兴趣和理解知识的,事实也是如此,希望老师能把更好的资源分享给我们,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当然,我有点迷糊的是,我对视频内容尚未理解,这是一个劝赌的视频,老师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健康信息是远离赌博珍爱生命吗?就是希望老师能够帮助我们,引领我们的思维,多学习一些,有时候自己的理解没有那么的迅速就还会迷糊,在半知半解中下课了,会寝室睡一觉,隔了一周在上课,啥都没有了,如果能够对健康通过这个选修课找到自己的体会了,感受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想会对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李老师是健康心理的启蒙老师,谢谢你带给我们的健康心理学。有学弟学妹问起,我一定会推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