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创新作文教学的双翼
“快乐·创新”,作文教学的双翼
作者:万飞
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恐文”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作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以为,快乐和创新应该是作文教学强有力的翅膀。
一、贯穿快乐理念,让快乐流诸笔端。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遵命写作。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作文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稍纵即逝。身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察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地、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最重视的写作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正在于此。
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其实,“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地斯多惠语),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作为一种教育艺术也不能再仅仅
成为一种传业授道的工具,而应充分发挥其以下功能:
1.唤醒功能。
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寻找侧重点,用话语对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和智慧进行唤醒。这其实就是教师语言唤醒功能的具体体现。
2.激趣功能。
也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风趣幽默,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因为语言的诙谐能够使师生的关系融洽,有助于情感的交流,激活学生的灵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寥寥数语,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多么的坦诚、和蔼,多么的诙谐、有趣。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兴趣,排除了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自然会兴味盎然,畅所欲言的。
3.示范功能。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示范性。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学生语言的可依之本,为学生提供可循之道。课堂上教师不妨之乎者也几句,不妨旁征博引几回,不妨多用几个句式,几种修辞。不要怕学生听不明白,就如同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古诗词一样,听得多了,自然也就懂了,也会用了。
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这三种功能,使学生作文的过程始终浸润在艺术性的语言唤醒、示范和愉悦之中,相信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体验会与日俱增的。
二、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和广阔性
1.打破“单一”思维模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心理学中有种效应叫思维定势效应,指的是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思维定势的存在也往往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求其它“途径”突破,因而给解决问题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教学中应积极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模式的“单一”性,担倡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那么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人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
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入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比如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2.改变学生思维的狭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思维是“作文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续写。
二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如《三国》《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大量的典型文学形象,实验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的遭遇及所作所为而或喜或怒、或哭或笑。这说明他们已经想象到了作品所描述的情景及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这样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其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灵感,激发创作欲望。
在创作中,有时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
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作文教学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作欲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积累生活。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②积累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自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刺激其写作欲望。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自然,感受生活,开放视野,积极思考与练笔,快乐地作文,唯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也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真正自由地翱翔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天空。
第二篇:创新,企业再次腾飞的双翼
创新,企业再次腾飞的双翼
文 博
如果说之前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输变电行业来说,只是风雨欲来,那么2010年我们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风急雨骤,经济危机对输变电行业的影响在这一年里得以凸显,一方面因为前期市场过热的惯性引起的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影响导致的市场萎缩这一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变压器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因为过度的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使得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危机当前,群雄奋起,有人将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喻成一场长跑比赛,那么如今的西变正处于‘弯道’位置,我们有机会超越别人,同样也可能被别人超越,那么西变如何能成功实现弯道超越,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经受经济危机风雨的洗礼,这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我想摆在西变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深化创新理念,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努力打造企业的竞争新优势,通过创新缔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抵御市场风浪,度过危机时期的阵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一谈,我对于创新与企业发展的一些认识。
一、技术创新是关键。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进步的车轮,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第二届“神华杯”青年创新成果颁奖典礼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荣融主任指出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至少50年的技术储备,这样才可能将一个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驶上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人们在惊异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充分享受着技术创新对于生活的巨大改变。在席卷全球经济危机袭来之后,国家将转化经济增长模式作为应对危机主要手段之一,以技术创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双轨道发展模式,更是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物联网技术、4G通讯技术、智能电网等技术的提出和实施,新一轮的技术创新高潮已经涌起。
西变作为国内变压器制造业的头羊和风向标,从建厂之初就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断坚持自主创新,先后开创性的研发了多台重点产品填补了国家的空白,为我国的输变电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西变仍然保持一个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将技术创新的视野拓展的全球范围内,并较早的开始了技术引进的道路,西变技术引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技术合作的对象包括阿尔斯通、东芝、ABB、西门子等世界知名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方式,西变研发技术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是目前以西变为代表的中国变压器制造企业与ABB、西门子这样的世界顶尖类企业相比,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仍有很大的差距,仍难以摆脱“第二集团”的位置。通过对标不难发现我们在部分核心技术、关键工艺,以及重要的组件及原材料方面还是很难做到高度自主,很多时候我们仍然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时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 紧迫感,在科学技术奔流向前的长河里,我们始终有一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目前危机尚在,所有的企业都身受危机带来的阵痛,西变也在尽上下之力来应对这场来势凶猛,规模空前的危机。经过认真分析外部面临的环境和内部发展的需求,西变决定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根本动力,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助推企业的二次腾飞。如今新一轮技术创新的高潮已经掀起,我们欣喜的看到西变创新的土壤里盛开出一朵朵瑰丽的花朵,双百万的电力变压器、ASA组合式变压器、±1000千伏换流变压器等等,一些列新产品不断创造输变电的神奇,也在不断续写着西变半世纪的辉煌。
二、管理创新是难点。
把西电打造成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输配电设备供应商,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向国际一流的行列不断迈进,我们将ABB、西门子这些国际知名的电气企业作为自己的benchmarks(标杆),经过对标我们不难发现,相对技术上的差距我们的管理上的短板似乎更突出一些,相对技能创新我们更需要一个创新的机制,所以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也是西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相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难度似乎更大一些,因为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可以依靠技术引进来实现,可是“拿来主义”似乎对于管理创新不是太管用,因为管理应该是内生的,它是基于组织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流程而产生的,而且管理有一定的排他性,别人的管理制度在自己这里就不一定管用,所以管理创新更需要根据本组织的情况不断的进行发展提炼。
有人说过三流的企业是卖产品,二流的企业是卖技术,一流的企业是卖管理。这个例子说明如今企业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质量、技术性能的比拼,更深层次是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一种角逐。西变作为一个50多年建厂史的国有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是总体感觉是管理创新不够,目前的管理机制只能够基本满足企业运行的需要,能够基本实现管理目的,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很难实现我们‘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企业管理就像一条链条,在正常情况下它带动企业有序的运转,如果管理机制不适应或者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它就会变成一条锁链,束缚企业的手脚,影响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这里列举一些企业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管理层级较多,导致的是工作上互相推诿情况时有发生;2)管理流程过长,造成内耗太大,效率较低; 3)在一些新的管理方法的使用上只重形式,忽视效果,比如三标体系的应用;4)部分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过于陈旧,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现状,不能解决发展的现实问题等等。
上面问题的解决就要依靠管理创新,我想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再造,变冗为简,使各个流程尽可能的简化,进而提高运行效率,在管理层级设计上可以采用扁平式的管理结构,这样可以加强沟通,提高执行效率,同时加大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能,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管理工具和方法,在应用时注重实效,同时建立健全相关企业管理制度,避免因为制度缺失造成的管理缺陷等等,通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效益。
三、全面创新是最终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企业科学发展始终遵循的原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技术创新是关键也是先导,管理创新是难点也是基础,只有在坚持技术创新同时做好管理创新,我们才具备全面创新的基础,只有全面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企业全面持续的发展。所谓全面创新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机制,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全方位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同时肩负着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社会等五大相关方的利益,所以在发展时要兼顾各个相关方的利益并实现和谐共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理念。比如在产品研发阶段我们就要以满足顾客要求最为根本出发点,保证满足顾客的现实要求同时尽量满足顾客的潜在要求,让顾客有物超所值的感受。在组织生产过程中,通过对设计、制造、试验等各个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以卓越的过程创造卓越的结果,同时通过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管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于员工的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企业为员工的快乐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输出高质量的产品,现在企业不仅输出一种有形产品,那就是实物商品,它应具有优秀的品质,齐备的功能,能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输出一种无形的产品,那就是服务,优秀质量配合以更加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务,并以此来巩固客户,赢得市场。同时企业也肩负着对于社会的各种责任,比如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社会公益等等。
企业管理是一个非常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同时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肩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原来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以更加开阔视角放眼未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应对挑战。
四、文化创新是核心。
没有文化作为支持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很多知名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老店,并且永续辉煌,关键在于与他们植根于企业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文化的润泽和给养,可见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但是伴随着前进的脚步,今天终将成为历史,没有一劳永逸的文化,文化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要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现状并能够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同样,西变今日的发展亦得益于企业5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文化积淀,西变的茁壮成长少不了企业文化的滋养,如今我们以“责任之道”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大家在分享企业文化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在为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着贡献。如今西电已经成功上市,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大;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西变参与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也越来越多;常变、蜀能变的加入使西电变压器平台的外沿不断扩大;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清洁能源,输变电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颁布,带来的新机遇和新的挑战;低碳环保,安全节能,带来生产,生活的方式;80后,90后的青年成为西变年轻的一代,他们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思维;在抗震救灾、社会公益方面西变越来越有作为,社会各界好评不断等等,这一切元素都在或多或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这些变化也必将融入并最终沉淀到我们的文化当中,新文化必将指引新发展。
不变的只有改变,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神农氏便尝百草,到郑和七下西洋,到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到神洲七号飞船冲天,人类都是通过创新这根棒子,不断撬动时代的进步。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再次吹响,胡总书记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指出,今后10年要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对于西变来说无疑是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相信西变一定会架起创新的双翼,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实现企业的再次腾飞。
第三篇:创新作文快乐人生
创·快·乐
新·人
·生
作
文
感动与作文(讲稿)
什么是感动?
感动就是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东西引发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强烈震动,产生激奋、同情、钦佩、仰慕等等思想感情。
感动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情感体验。
感动是心灵的体操,它能强健人思想的筋骨,丰满人个性的肌肉,增添人情感的光泽。
心存感动的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丽,生活的美满,人情的美好。同样,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世界很美妙。
感动是写作的灵感之源;感动是写作的素材之库。也许,你是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也许,你是一个生活丰盈的人;也许,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你也很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但是,没有心灵的触动,这些材料往往像深冬的止水,冰结在你的思想深处。、有一天,一份不期而至的感动像春天里一股哗哗作响的溪流,冲破了你思想的冰冻,写作的灵感顿时电光火石般地在你的心头闪耀,写作的激情像地下奔腾的熔岩不可抑止,一篇篇精美的作品就此问世。
可以说,如果世界上没有感动,文学的长廊就没有今天这样鲜活灵动、丰富多彩。
生活中处处有感动。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经常有感动的体验。
因为体验感动首先与人的思想、个性、情感有关,同时还需要“技术”。
感动需要观察。许多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其实蕴涵着不少令人感动的因素。一棵小树、一粒石子、一缕阳光„„往往能使细心的观察者心潮澎湃,情不自已。
感动需要联想。联想能使我们与客观世界有效地沟通起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合一、人我合一的境界。
感动需要感悟。感动是一种倚重于情感的高层次的审美活动。然而。理性的思考,能使我们从更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把握其本质,领悟其意蕴,提高自我的人生境界。
观察是景——风景、情景、场景„„ 联想是情——亲情、友情、爱情„„ 感悟是理——事理、情理、哲理„„
景情理化而为一,就是把握感动,认识人生的真功夫。一个写作者,应该锻炼出这一点“真功夫”
你不是渴望自己的作品“感人至深”吗?那么,在写作之前,请首先让自己的灵魂经受“感动”的洗礼吧!
创新的语言不俗套
有时候,一篇作文就因为一个准确、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而生动起来,就像王安石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而使这首诗成为杰作一样。可更多的时候,我们作文里处处充斥着陈腔滥调,让人怎样也提不起兴趣。
“第一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蠢才。”这话有点道理,却也显得尖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语言天才。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再好的语言,当它已成为一种模式后,都会僵化,都会失去他原有的魅力。而我们的作文里就充满了这些语言的硬伤:提起老师就说他们是“蜡烛”;写到清洁工就写他们多么“伟大”;一着急就拿“热锅上的蚂蚁”打比方;失败就写“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语言本都是好的,但当他被用上千遍万遍后就成了一种套话,让人麻木,不能激起读者任何想象和联想。当语言失去表现力后,就成为僵死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充满陈腔滥调,僵化呆板,毫无吸引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要在作文的最后抒发一下情感,喊几句口号。举例:《燃烧的蜡烛》的结尾:在我心里顿时领悟到,燃烧的蜡烛和教师的爱是互相融洽的,教师和蜡烛为人类付出的是一样的。“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炬成灰泪未干。”作者用“蜡烛”还不满足,还要加上更加俗套的诗。有这样一个结尾:感谢你们啊!残运会上的英雄们,是你们让我懂得了信念与意志的重要性,是你们令我深感拼搏精神的崇高!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嚣张的做法:我就是要这样写,你敢不给我高分吗?
俗套的语言还表现在对事物和人物的观点和看法上。当我们要对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物发表一些看法时,我们的思维就摆脱不了那些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语言的纠缠。那些语言是那么的熟悉,只会让我们对其无动于衷。
记住:创新的语言不俗套——让语言忠实我们的内心,让语言从“心”流出!
应用文,话题作文的新天地
近年来,应用文这种文体形式以悄无声息地替代着常规的写作形式。应用文文体诸如广告、启示(事)、合同、诊断书、说明书、实验报告、民事诉状、会议记录、医药处方、手机短信等,用应用文的形式会使文章新意叠出。
1、形式新颖,给人一种亲和力。
所谓“形式新颖”是指有别于循规蹈矩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常用文体。举例:以《渴望》为话题,采用征婚启示,展开合理的想象,针砭时弊,借古喻今,讽刺了生活中一些人禁不起金钱的诱惑,丧失了可贵品质的现实。
征婚启示
姓名:潘金莲;曾用名:潘罗敷;性别:“三八”;年龄:尽管放心;身高:保你满意;婚姻状况:寡妇;外貌:时下走红的“三张”组合(张柏芝的脸型、章子怡的身材、张曼玉的气质)个人简历:原住青和县,在富贵人家当过婢女,曾嫁于“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现住阳谷县紫石街。因武大郎钱财单薄,后与其离婚。欲觅一位能让我过上好日子的人。征婚条件:
1、宝马,宝马,当然好,高档轿车已够了;
2、钞票,钞票,不能少,巨额存款是最好;
3、别墅别墅,我最爱,钥匙给我送过来;
4、年龄,年龄,你莫怕,“六一(小孩)”“九九”(老人)我也嫁;
5、人品人品,你莫愁,穷型怪象我都留……
再如:写短信:“黑泥号妈?泥载坐神莫?油煤油乡窝?窝痕乡泥,泥砍窝坟话油今布妈?窝乡泥痕酒勒,泥步药溅拐。猪泥没田筷勒,弯市入翼,弓西法菜。”别字本是汉语的一大忌讳,但这种别具一格的形式,独具匠心的语言,充分发挥了汉字的潜在功能。
2、过渡轻松,结构严谨。
一般文章的过渡必须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句子或单独的段落,而应用文靠自身文体特点的优势,即固定的格式,更能使文章轻松自然,结构严谨。
举例:《关于自尊的实验报告》,文章旨在强调“给予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给予的一点尊重”。其框架为:实验目的(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但尊重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实验材料(同情液、自尊液、蔑视液各一瓶,志气小颗粒一袋)、实验过程式(志气+同情=消沉,志气+自尊=开心+成功;志气+蔑视=颓废)、实验结论(尊重就是成功的一种象征,就是你成功的朋友,给予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给予一点尊重),注意事项(蔑视溶液在实验后必须严肃处理,否则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3、拟题方便、快捷
仿写名言警句、活用古诗词、或套用、翻新名著标题,或借用歌名、影视剧名、或采用修辞方法
如果采用应用文的方法拟题,即直接在所选应用文名称的前后加上相关标题,那就快捷方便了。
举例:以关爱为话题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两地书——母子情》《错位的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记忆的证明》《一米阳光》《寄回天堂的祝福》《锁不住的爱》《真情无价》等,若采用应用文,《班主任、父母、同桌档案》《爱的招聘》《关爱说明书》《一份爱心合同》《我为武大郎策划广告》。
两者相比较,前者可圈可点;而后者呢?从写作者的角度看:能为写作功底一般的同学减轻怕拟不好题目的心理负担,能为写作者节约更多时间去选择材料,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作者较强的写作能力。
话题作文高分夺魁三步曲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能够多方位地展开联想,写出丰富多采的文章来。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认真审题,拟好题目。
话题往往会提供一段引发思考的材料,它只是一个引子,点名写作的一个中心和范围,但要认真阅读、深刻领会。从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引用或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要根据自己确定的材料紧扣话题拟好文题。拟题一定要选好角度,化大为小。角度小,材料才能写得集中、深入,突出中心,更能找准话题的切入点,使拟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精心选材,写出新意。
选用的材料要推陈出新,这是文章写出新意的基础。当今社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在选材上创新,应放宽视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问题、师生减负问题、教育收费问题、神舟飞船载人上天问题、下岗就业问题等等。新的材料可以使文章标新立异,脱颖而出。要写出特色,写出新意,就要善于“独辟蹊径”,在立意上要有特别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要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有所创造;语言上要有精美的表达,提炼个性的语言。
三、谋篇布局、凸现个性。
材料选出来后要进行组材。可以从材料的角度、顺序、详略、布局等方面组合,材料之间还可以进行时空、情感的嫁接,尽量打破传统式组材的方式方法,大胆创新,弘样个性,写出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的文章来。
写作的真谛——要用健康的心态去书写文字,才会使文章洋溢着真情。
如果一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那就是他本人没什么可写。
——张爱玲
世间万象无不可入文者。
大胆创新
超越自我
创新是对自己的上一次作文而发生的改变。你在写作内容上有所改进,写出了别人没有想到或者还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创新。当大多数同学的眼光还停留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写作文的时候,你还笔触伸向了社会,伸向人的思想深处,这就是创新。每天变一点,创新就多一点。如果你的作文中存在以下变化,那么,相对你自己来说就是创新。
在作文中,你的作文是否存在下列情况:
我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道理;
我写了别人目前还没有写过的、健康而有意义的事;
我说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感受;
在我的作文中写了好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我在作文中流露的情感是那样的生动真实,以至于我现在每读一次,都还会深深地感动;
我所写的是我自己切身体会过的;
即使是上几次作文中提到的同一件事,但这次我说得更形象些;
我虚构了一个故事,但在我的生活中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找不到故事的影子也没关系,它只要是我自己虚构的,不抄袭别人的就行;
我为自己的这个观点曾拍案叫好过,或偷偷地乐过一回;
对于别人说过的道理,我在某些方面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比别人更详尽周密一些,说得比别人更形象一些;
即使别人说过了也没什么关系,这点感受对我来说还是全新的;
……
在表现形式上,你的作文是否存在下列情形。
这一次作文有一句说得特别精彩的话;
我有一段写得特别通顺的句子;
有几处修辞格运用得特别恰当;
有一段句子的顺序安排得特别巧妙;
语言幽默极了,我肯定别人会喜欢,而以前我并没有这样做;
有一句句式变换得好,以前我没有这样做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习惯了短语表达,短句的效果棒极了;
我居然写了一个很长的句子,而且逻辑严密,没有语病;
我会使用一些较为常见的作文结构了,例如:内容回环法、排比段落法、反复法等,而且用得很恰当耶!
„„
作文的创新就是换一个方法来写作文,就是换一个材料来写作文,就是换一个角度来写作文;就是换一种眼光来写作文,换一种思维来写作文,就是写作文的时候来一次脑筋急转弯。
重拾作文的快乐
写作文本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但是,由于长期的造假教育,精神压制,使作文变成了思想道德的汇报书,变成了假、大、空、套的话语组合„„我们曾经在作文里造假,并不等于我们喜欢。事实上,为了显得我们崇高,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我们不得不那样写。长期的违心说假话,使作文与人格产生了分裂,与生活严重脱节。
作文的快乐来自表达
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谁愿意为了体验痛苦而去写作?福克纳认为写作是孤寂的事情,可是他又觉得就是他家乡“那邮票大小的一块地方,也值得写一辈子。”在他那神奇的想象世界,他成了国王。谁说福克纳把写作看成是受罪?我们在生活中有了新感受,观察有了新发现、情感有了新体验,对事物有了新看法„„这些都是产生写作冲动的起因。写作冲动其实就是表达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就是为了与人分享。当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拿来与人分享时,他就是在体验快乐。
作文的快乐来自语言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句话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也可以用肯定的说法,也可以用否定的说法;可以用复杂的长句,也可以采用简洁短句;也以用繁复的修辞,也可以是平白自然的风格;可以在文字中贯穿一股浩然正气,也可以冲淡平和如话家常;可以激烈如剑,也可以恬然宁静„„同时,一句话中可以用这个词,也可以用哪个词,可以使用成语,也可以一个成语也不用„„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我们选择不同的语言和词汇来写作,难道没有一种变魔术一般的快乐吗?
作文的快乐来自创造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别人没有说的话、事件、体味过的感情,我们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了。村上春树说自己的写作就像打开抽屉,“在我内心有无数个神奇的世界,都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体验到了这种快乐的人一定能写好作文。假如我们以前没有体验到过,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用创造的激情去写作,体验写作的快乐。
作文的本质
长期以来,我们错误的认为作文就是“写文章”,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文章”上,但我们要明白,文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学习主体学生——来“作”。到底“人”愿不愿意“作”,喜不喜爱“作”,有没有能力“作”„„他们
作文的本质
“文”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学习主体学生——来“作”。到底人愿不愿意“作”,喜不喜爱“作”,有没有能力“作”„„我们却想得不是很多。重“文”不重“人”,重“法”不重“情”,重“主导”不重“主体”,重“统一要求”不重“个性发展”,都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主体性作文认为:作文从本质上说,是生命与生命的表达和沟通。
从“表达”的角度看,作文是写作主体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生命的体验和思考,他是生命个体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个性风采的展示。他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一种不可缺少的生命需要、生活需要、精神需要和交往需要。
从“沟通”角度看,作为一种“工具”,写作又是生命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信息,交流情感,共享知识与经验。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不能缺少必要的文字凭证。如借条、收据、证明信、申请书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写作。
作文“表达”了 生命,“沟通”了生命,反过来,作文又“滋养”着生命。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它既需要智力因素、又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其中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多维的结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素质的培养,而写作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沉淀和自我完善。同时,从写作过程看,写作主题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贯穿其中,没有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融合过程的写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对学生来说,写作对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切地体验生活,更浓烈地感受幸福,更自由地张扬个性。
所以说,作文能够使生命变得更幸福、更丰盈、更充实、更高尚、更自由、更博大、更完美,因而也就更有活力,更有意义。
人生因写作而精彩!
扎实基本功
不怕写作文
很多同学怕作文,原因在于我们材料的积累毫无概念,对规范的作文没有借鉴,对自身作文的形式毫不在意。比如写读后感的标题清一色的都是《+++读后感》,文章内容太多摘录原文,实在没话可说。
怎么做?
一、积累与转化
1、坚持抄写
学生生活的空间相对狭窄,主要的时间在学校、家庭。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抄写一些成语、古今中外名言、有意义的歌词、生动的英语句子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生动词、句、段。比如:“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屠格涅夫)“让世界充满爱”(歌词)
2、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就是要求同学们把每天看到的社会现象及对生活感受都记录下来。让学生时刻重视身边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能力。比如,有学生看了《焦点访谈》“假奶粉案”就记下了“这些人的良心被狗吃了”的感慨。
3、训练转化
积累材料的目的是运用。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材料运用问题。比如,由“假奶粉案”学生联想到良心、失职等社会问题。
二、仿写与创新
仿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突破自我,创新写作。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由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发挥想象写出若干个、然后由自己或师生探究讨论选出最好的一个。
写作的方法有多种,只要同学们扎实自己的基本功能就能把作文写好!讲究技巧
下笔生花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我们对记叙文基本能写,但写不好,往往立意平庸,内容平淡,形式刻板,缺乏新意。对于急需应考的来说,要迅速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是必需的。
定调
记叙文首句定调功效非凡。鲁迅的《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品的开头就给读者奠定了一个沉郁的、深层矛盾的情感基调。
渲染
我们在记叙文的环境描写中,可以这样来对环境进行渲染,细节、心理、动作、语言、氛围都可作有节制的渲染。比如写一个人很懒惰:“他眼屎结成了一串灯笼,最下面的是前天的,最上面的是今天刚结的,一阵风吹来晃悠悠的。”这种夸张的渲染是十分生动形象的。
曲折
第四篇:(定稿)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doc
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
当前,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害怕做阅读理解题,殊不知,这二者均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心理,原因是多重的,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不无关联。读和写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对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因而,要消除学生的这种畏难心理,并提出相应对策予以化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则需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阅读对写作起到决定作用
关于阅读,钱理群先生曾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学生作文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必须多读,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好书。要想写出上佳的文章,其源泉还是在课堂中,在课外阅读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书本。在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真情实感去读。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对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予以细细体会,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买橘时候背影的刻画,写出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情谊,对于这样一种亲情,学生一定有过切身的体会和感触,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学生便可调动自己的亲情体验,融于其中,细细体会,这样读的时候注入了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笔,写一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便也不是难事了;
二、勤思考善提炼,注重吸收积累。这就要求读书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就是把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利用教科书、课外阅读和习题中的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知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诸如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语段,其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教师予以归纳总结,以此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和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训练内容紧随阅读教学。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时,引导学生明确游记类散文大多是按照游人的行踪作为组织全文的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同时融入了多种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示自己看到的景色,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此种写景方法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再如《背影》对父亲攀爬栅栏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故乡》中对杨二嫂和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等等,这些细节描写都值得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予以借鉴,当然细节描写有很多种,写作方法也有很多种,在这里就不做一一记述,如此一来,学会用别人的语言和写作的技巧来发展自己语言和写作技巧。
三、留心观察,把阅读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阅读同样要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语文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它既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任何作家作品,甚至是我们平时写的作文、周记都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没有生活中的这些“柴米油盐”是烹饪不出美味来的,但是柴+米+油+盐决不等于美味,之所以能构成美味,那是因为这柴米油盐都是经过精细的拣择和加工,从而以一种和谐的形态组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看生活,在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片段中遴选出创作的“食材”,烹制出美味。具体操作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简单列举其一详细阐述:在讲授课内外的阅读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你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换做你是主人公你会作何感想?又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呢?你认为作者此处这么写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的话你会怎么写?等等诸如此类看似试探性的提问,逐层深入,学生便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写作的激情。依然以《背影》为例,父亲越过栅栏的一系列动词,你觉得用的准不准?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换你,你会怎么写一段刻画父亲或母亲背影的文字,150—200字左右,然后组内交流、班级内部交流,与文章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大多会会兴致盎然,欣然练笔。写作的反作用又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物理学中,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常识,那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此笔者认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亦是如此,既然阅读能够促进写作,那么写作是否对阅读有一股反作用“力”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首先,写作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才能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进而能更好地把握文意。因为语言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能折射出人的心灵,把握了语言的妙用便能给文学作品把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文章的主旨、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进行深刻的剖析。如果在不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的前提之下,盲目的、粗线条的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话,只能是无本之木,甚至会曲解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意旨,不利于思维形成以及语感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求学生每次在完成习作之后反复修改的原因,在这种反复修改中,提高了学生对字、词、句子、段落的领悟和感受能力,既调动了平时的语言积累也充实了自己的语言库,使得自己的语言更趋于精湛、凝练。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情感色彩、情感倾向、文旨、文风的感受力更加准确和敏锐。
其次,每阅读一篇文学作品都好似一次心灵的旅行,与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不断擦出火花。如果没有写作经验做铺垫,从来没有对文章内在逻辑、结构的解构体验,是无法破译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密码,这样的阅读只能是断章取义、偏听偏信。写作是把片段的、瞬间的情感体验整合凝结的过程,它为学生的诸多情感体验搭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和感性并存的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写作使自己原本模糊的情感体验在表达中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在阅读相关文章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简言之,写作能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有这么一个例子,同事W上了节校内公开课,学案上有几个题目的设置顺序是这样的:首先分析了人物形象,接着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及对该人物的看法,最后揭示文章写作目的和主旨。结果评课的时候,八成的老师们认为练笔与主旨揭示这两个环节颠倒,他们一致认为只有理解了文意才有可能谈体会,也就是他们看到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写作的反作用之于阅读,笔者认为如此顺序设置也未尝不可,先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情感体验,作用于写作,尝试着结合文意进行练笔,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解读文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接下来揭示主旨和文章的写作意图便事倍功半了。
阅读与写作和谐结合,相互促进
以上我们浅谈了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去做,才能让写作与阅读相互促进?阅读的宗旨,就是汲取文章的遣词造句、思想内容、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立意、审题、布局谋篇,也就是说直接把阅读所得延伸到到作文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我们把阅读进行分解。把阅读材料分为精彩语句赏析、人物形象分析、典型事例分析、写作特点分析等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想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文思泉涌,除了通过学生课内外的实践增加情感积淀以外,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取写作素材。通过分析阅读,掌握拟题的技巧,并将这种技巧自觉的与写作接轨。通过仿写、续写、扩写,让学生凝练准确的斟字酌句,发挥想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借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构思情节能力,如泰格特的小小说《窗》,通过语言描写对两个病人性格进行分析,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而另一个则自私、狭隘、阴暗,让学生在把握人物个性之后发挥合理想象续写靠近窗子的病人死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如此一来,阅读和写作便能相互渗透。通过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写作提纲的拟写训练,使得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理、有序。
作文教学时,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可以先从学生熟知的名著入手,如《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朝花夕拾》,选取其中的人物,以《我眼中的XXX》这样的评价形式,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评述。要想对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那么就务必对名著进行细致认真的阅读,查找相关作者作品资料,如此一来学生就有意识的参与到阅读中,使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得到更好的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插上阅读和写作这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这片天空。
第五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本文从探究儿童作文心理的特点,强调写作教学要走进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引导学生真实地做人和思考,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坚持写好日记,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善于在平时阅读中学习写作,挖掘学生的联想思维,强化创新意识,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突显特色,张扬个性。
关键词:作文心理走进生活写好日记环境联想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创新性作文教学初探--《成才之路》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