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作文”教学
“快乐作文”教学
小学生怕写作文是一个普遍问题,其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应试作文的压力,作文高不可攀”的错觉,无从下笔的烦恼、义不对题的痛苦、文思闭塞的焦虑、写不好作文的自卑感等等。而“快乐作文”教学是指渗透着“快乐教育”的作文教学。有人把它理解为在作文教学中搞些游戏、玩玩乐乐,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快乐作文”教学有其更深广的内涵,它更多地体现在“审题——选材——表达——评价——实践”等各个环节,“快乐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快乐。现谈谈以下几点自己的教学中的见解。
一、拥有“内容”之乐
学生怕作文,一个根本原因是觉得“没啥可写”。要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那他们就会感到快乐。怎样使学生拥有“内容”可写呢?我的做法是:
1、从社会生活中摄取。叶老说过:“生活就是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尽管阅历浅,然而毕竟有一定的生活累,关键在于挖掘。例如,教学《记暑假的一件事》,学生在暑假里经历的事可多,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迪,文章材料就有了。通过家庭认识社会开拓视野也很重要。例如,在教学《我 1
爱家乡的XX》,要求写家乡的特产或住家附近的景物,学生虽然生活在家乡,但因为没去门了解,不一定懂得清楚,要是让家庭配合、帮助、提供,他们写起来就不困难了。
2、在平时“小练笔”中积累。“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炼就学生发现美的慧眼,勤记观察日记,或把平时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既是“小练笔”,又是积累素材,有了积累,才有内容。
3、从开展活动中丰富。课堂中创设情境,开展钉钮扣赛、贴鼻子等比赛,课外开展各种活动,如登山、野炊、乒乓球赛等等,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学生拥有了“钱”,可以随意购买物品那样得意。
二、抒发“真情”之乐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技能,而决不是教他们学会一种决窍,能够收集空话,象搭七巧板那样拼凑成篇。”让学生享受抒“真情”之乐队,要注意以下两点:
1、解放思想,还给学生“自由”。儿童有自己的情感,要让他们实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我曾指导学生在写从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批改了一位学生写的却是他上街看见流氓打一位群众,人们袖手旁观和他气愤的心情。当时我一气之下挥笔重重地写下了“离题,重写”,并在讲评课上批评了一通。这位学生当场伤心哭了,站起来争辩说:“真事为什么不可以写!”随即把作文撕了个粉碎,看来他的积极性大
大地挫伤了。那篇文章是小作者真情的流露,要是能在肯定他表达了真情实感的同时,帮助他全面地看到问题,于作文于育人,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想到这,我就找这位学生装与他好好的交谈,让他认识了错误后,重新写作。
2、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写作的激情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心有所动,总想表达出来,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爱星星、月亮、大地、花草树木,更要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酝酿“一吐为快”的欲望。
三、懂得“写法”之乐
有了内容是前提,懂得写法是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怎么把内容写出来”,他们就会进一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在教学时常采用以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写法。
1、读写结合法。在指导写《我爱家乡的XX》时,先使学生获得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重温《我爱家乡的杨梅》一文,明确文章怎样开头,抓什么重点,怎样展开、怎样表情,然后让学生模仿。
2、“下水”导写法。教师写“下水作文”,可知水“深”或“浅”。如,“仔细观察一个人,说他(她)身材、长相、穿什么样衣服,给你怎样的印象,然后用一段话写下来。”在指导写作时,可先从文中选择几个人物外貌描写片断,或教师根据班上的某个学生装当场描绘出他的外貌,还要告诉学生外貌描写贵在抓住人物外貌的“小”特点,写出人物的“大”特点,才能给人印象,无须面面俱
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学生在作文前听范例、细观察,又有“下水文”的引路,思路就清晰多了。
四、开放“评改”之乐
作文的批阅、讲评,以前是老师的专利,这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得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现在老师已注意了让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是力度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开放作文评改的力度,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进步。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互批互改。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
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
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有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修改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第二篇:浅谈快乐作文教学 论文
浅谈作文的快乐教学
摘要: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教师为了应试教育理由强硬,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由心而发。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正文:
说到考语文,让学生叫苦不迭的当然是作文。平时,背诵了那么多,训练了那么多,但一到考试,提起作文还是心中无数,一筹莫展,学的那么多,考的那么少,是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因此,作文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为什么学生会有如此反应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激发学习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中这里与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乐于表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拨动学生乐于写作的心弦。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应当具备以下五个环节:乐读——畅说——言真——悟理——怡情。
一、乐读——给一篇精心的天地,让学生快乐读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需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就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精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出与作者的感情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我班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学生自
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成为班内学生的公共读物,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精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的基础上,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精心读书。建立了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诵读课程即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名著课程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浏览课程即对时事新闻、报刊杂志、网络的阅读、目前,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经初步形成。
二、畅说——创一个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倾吐心声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里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有事思维的指南正。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要想说的话。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以进入,通过这个舞台,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等,学生、家长、老师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三、言真——留一席倾心的空间,让学生学写真话
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既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我一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真情。再一次写作中,我班的周淑静同学就写出了《老师啊,您啥时微笑一下》这一针对性很强的习作,大胆地指出我上课时总是阴沉着脸,同学们内心的真是感受。学生大胆地讲了真话,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真谛吗?
四、悟理——造一个畅谈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标准》支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是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最后在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这样的学生自由畅谈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 2 的畏惧心理,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示台上,而不是由我带到办公室内进行逐一修改,到下次作文是在把我的“成果”返还给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学生自找时间,在下一次写作文之前把所有的同学的作品欣赏一遍,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
五、怡情——耕一块怡情的沃土,让学生感情升华
写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一批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因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做到“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引导学生以不觉一个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对作文的爱好,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尤其重要。
第三篇:快乐作文有效教学
发挥创造力,让孩子“快乐作文”
作文过程中,有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但传统的作文教学、训练方式,使学生思维呆板,抑制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因此,老师要摆脱指导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不背包袱,张扬个性,思路不拘一格,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求异创新,畅所欲言。
一、命题力求形式多样,激发创造热情。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文章的题目,通常是由作者自己确定的。但是,小学生的习作训练则不同,出题的和作文的往往不是一个人。小学生作文一直被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这本无可非议,但许多作文的命题年年如斯,毫无新意,使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提不起写作的兴致。所以,命题时方式应多样化,须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同时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要有童趣,宜小宜实。
当今的孩子好奇心、想象力之强,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无疑是大好事,我们何不好好利用?实践告诉我们,老师在作文的命题上多花点心思,相机创设多种形式命题,在“趣”字上下功夫,不但可引发孩子们写作的兴趣,还能活跃孩子的思维。只要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水便会如泉喷涌,不愁无米下锅。
在教学中习作的训练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中选用那种方式,视情况而定。如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宜练童话体作文,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素描,高年级应转向实用性的命题作文和自由命题作文。
二、在构思立意上,尊重孩子,让孩子发挥创意,激发写作兴趣。
磨灭了个性,也就扼杀了创造力。没有个性的东西,哪谈得上新意?生活环境不同,家长对其成长的影响不同,孩子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感受自然也有差异。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让他们说“真话”,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才是有新意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提倡这种文风。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指导作文立意不能统得过死,要引导学生在判断、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说出的有可能并不是最佳的答案,有可能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不管是褒是贬,只要是孩子真心的感受,老师都不要随意加以否定,而应尽量给予肯定,指导其做到材料与中心相符即可。
此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
三、在语言表述上,鼓励发展个性化语言。
语言本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如果让孩子从小便人云亦云,会磨灭孩子们的个性。虽是小学生,可他们在平常的语言交往中,已显示出不同的禀性,有的快人快语,有的入木三分;有的喜欢揭短,有的善于赞美;有的知识面广,“妙语连珠”,有的小小年纪已有些“油腔滑调”。不管哪一种,都显示了孩子不同的个性。我常鼓励孩子使用自己的语言,多说多写 “生活语”。平时,每听到孩子们说的精彩的语言,我都会及时赞扬。很多时候,批改作文时,每 发现优美的个性鲜明的语句,我都会及时摘抄,让孩子们共同欣赏。评讲作文时,我有意将 不同学生描写相同情景的好句子并列出现,让学生领会、学习。每发现教材中出现明显个性化的语段时,我都会让学生反复诵读,领悟作家成功的语言表述。
孩子们天真活泼,敢说敢做,正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时机。我们应巧用各种方式,浇开孩子们的创造之花。
第四篇:快乐作文教学案例
快乐作文教学案例
郝晓哲
案例: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正是郊游的大好时间,也恰逢清明时节。我们六年级决定周一组织学生去解放广场进行扫墓好动。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时,同学们的反应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热烈,有几个同学还在下面说悄悄话,显得闷闷不乐,似乎有大难临头的感觉。这是怎么一回事?本来高兴的事情,怎么和我原来的想法恰恰相反,弄得我一头雾水。
课后,我找了班上的一位同学,问其究竟。他说:“我最怕写作文,每次学校搞活动,都少不了写一篇作文。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就怕写作文,所以对活动也没兴趣了。”哦!原来是这样。难怪他们对难得外出的扫墓活动会有如此的冷谈。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学校每次搞活动,都少不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笔记本记下所见所闻。事后都以此为内容,写一篇《一次难忘的》的作文。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心里都记挂着写作文,心事重重。即玩得不尽兴,也写不好作文。于是,我回到教室宣布:“这次野炊不写作文!”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了,几个学生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
那天,没有了精神负担的学生,扫墓时格外严肃认真,那股庄严劲儿是以往所没有的。扫墓之后的自由活动更是让学生如同出笼的小鸟,跳皮筋、放风筝……特别是几个平时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更是高兴。
一周后,我按惯例检查学生的周记,发现全班96个学生竟有88人写下了这次活动。平时作文较差的几位学生的周记,也写得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好。
反思:
有人把小学生不愿写作文,作文写不好,归因于小学生不成熟,阅读面不够广,阅历浅。我认为这个看法不妥当,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心思想论点化;二是写作知识模式化。传统的作文评判标准以“中心明确”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指导时很自然地将中心思想放在第一位。学生为了突出中心,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违心地编出一些所谓的“思想健康”的内容,根本不能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与《新课标》中的“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相距甚远。教师还根据考试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反复地讲结构、文采,并以内容、形式、数量诸多方面来规范学生。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没有一点儿生气,大同小异,都采用惯用的思路,简直是现代版的八股文。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对学生的作文的形式和内容不加限制,顺其自然,让学生写平时喜欢写的东西,也就是“我手写我心”。《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五篇:情境教学,快乐作文
情境教学,快乐作文
阳江市阳东县合山镇中心小学 钟凤媛 邮编:529933 电话:0662-6361543 [摘要]: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是件可怕的事。作文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如何让教师轻轻松松教作文,学生快快乐地写作文呢?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自由快乐地作文。
[关键词]:情境激趣 快乐作文
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借鉴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的成功经验,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昂的气氛里进行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图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各种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情境氛围。拉近学生习作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如教学观察作文“不倒翁”,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老师:(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学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老师:美吗?学生:很美。老师:谢谢大家。老师:就要过新年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新年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样的礼物。学生:是书本、布娃娃、文具„„。老师:(出示一个笑咪咪的不倒翁)孩子们,你们喜欢吗?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音乐响起,不倒翁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交流时,孩子个个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心爱的不倒翁,有的孩子还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孩子不仅感受到微笑的不倒翁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创设情境,自由命题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美梦”、“恶梦”、“梦乡”“梦的解析”“梦的启示”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里笑声不断。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说: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会怎么写。这并不是自由作文,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激活思维,激发欲望,表达生成,自由写作。如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用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配音,让学听音乐、编写一集新版《猫和老鼠》。孩子听一段,编一段,鼓励新颖、创造。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命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创设情境,获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1)“小试牛刀”,(2)“高手过招”(3)“巅峰对决”。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作文能力又培养人。
四、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新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想象,注重想象。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重新组合相关信息,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形成适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使其思绪如飞、文思如泉,使他们能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注重发展个性,展现学生作文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我记录了这样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学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老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啊?老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 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
五、创设情境,创意表达
表达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迫切的欲望。创设情境能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创意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特定的角色,并且不断地转换。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儿童语言的天赋,鼓励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如作文教学“介绍我自己的真本领”,老师采取了比赛的形式,高调亮相,这课的开头白是:“有请各位选手隆重登场并作自我介绍。”我可爱的学生是这样表达的:“我是1号选手,我本领高强,不信,呆会让你一饱眼福。”另一学生:“牛皮不是吹的,废活少说,看我的真功夫吧。”又另一学生:“各位观众朋友,支持我的有大礼相送,请记住我是战无不胜的3号选手。”学生们一边介绍,还一边表演,他们的表演十分有趣。台下一片热闹,全班乐开了花。一场别开生面的鼓吹表演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一触而发,创意表达。
六、创设情境,多元评改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自改,就是让学生寻找作文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觉解决问题。自评,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评作文当成是一次对习作过程的反思,当成是与读者的对话。怎样才能培养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在反思中提高习作能力?我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开展“找别字大赛”“妙手回春”、“啄木鸟医标点”等活动。把文字训练与趣味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修改作文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刚开始鼓励学生借助字典及一些工具书进行修改。从字、词、句、段逐渐过渡到篇。教师要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你看这个标点改得多好啊,这样 一改,整句话的语气就不一样了,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你真是火眼金睛,这样的小毛病也被你找到了,而且改得正确,你真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修改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要相信他们会写出更精彩的作文。学生修改完作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夸夸自己的得意之笔,说说感到困惑的地方。以自己写评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如有一个学生在自评中写道:“不知道你们看了文章有什么想法,我一直担心写得不够好,所以认真地修改了3遍。我认为文中描写“大力”单手举桌子时的脸部表情写得很精彩,希望读了文章的同学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的评语是他的心理话、真心话。在全班交流会上,许多同学向他提出了建议。经过再次修改,他的作文发表在本班的“学习园地”上。就这样从自批自改升级到互评互改的高度。学生之间互相鉴赏、交流、修改,推荐出大家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赏析。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作文,这就是资源共享。
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更要考虑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孓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第十七、八页。②、朱熹《观书有感》。
③、李吉林《想象,儿童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