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要备学生的兴趣点
备课要备学生的兴趣点
备好兴趣点是说,面对小学生,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状态和情感因素,要在备课的思路里面想法设法去考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上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能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看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而学生有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是课堂上说有就有的,课前老师的备课非常重要。只有一个好的教学思路,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如鱼得水,也只能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不久之前,我们听了一节由特级教师陈连兴老师上的一堂四年级数学课。陈老师在上课前写了这样一个笔画“ ”让学生猜一猜,他姓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你猜猜、我猜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着陈老师还给学生唱了一首歌,尽管陈老师唱得也不怎么样,可学生已经被陈老师的风趣和幽默深深的吸引,在课上陈老师还设计了很多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我觉得陈老师的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陈老师时时刻刻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
这一教学过程中,麦当劳是学生都十分熟悉的地点,对于这些快餐类的食物学生也非常的熟悉和喜爱,所以让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以儿歌、游戏的形式操练单词,生动而有趣,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
巩固阶段以游戏、儿歌、对话的多种形式来进行操练,难度降低了,学生也能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也觉得比较轻松。
通过两次不同的教学,我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随着老师课堂设计的多样性和活泼性而变化的。老师如何把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关键是要让他们爱学、乐学、善学。那么教师的备课的时候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教无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在备课中备学生的 “兴趣点”,让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篇:浅议备课中如何备学生
浅议备课中如何备学生
我们说:教学是鱼,备课就是水,可见备课的重要性。传统教学可以说是“目中无人”的教学,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聆听了韩教授关于《怎样备好一堂课》的专题讲座后,我茅塞顿开,备课中要做到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风格、备设计,缺一不可,只要备好了课,成功教学已完成了一半。现在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备课之重点难点之一——备学生。
一、备全体学生,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差异。
我认为要做到备课备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认识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当接到任课通知时,应尽快背熟姓名,使自己心中有学生,且要达到“未曾谋面,似前相识”的感觉。在有了学生名字的基础上,主动找学生聊天,一面可以尽快使名字与人“对号入座”,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个性、特点。如:课前聊聊对要讲的知识的预习情况,以了解其学习态度。课堂中点名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及其学生能力的强弱,利于课后辅导或指点。下课后聊聊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从侧面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当把班里的学生认识了,了解了他们的个性学习功底后,把他们大致分成优、良、中、合格四个层次,并在备课时,综合考虑他们,一方面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在课堂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准层次相同的学生来回答或上黑板做题,当然尽量使他们有满意的答卷。
二、备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学习乐趣。
当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时,出现学生乱回答或瞎搅和,给老师难堪时,老师是否反思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学生还是在自己?我国明朝中期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说:“老师教育人就好像医生用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去开处方,药味须时时加减,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执一方’,其结果就‘鲜不杀人矣’”。王守仁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要因人、因时、因情况不同而异的道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情况不同而异,就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备学生的情绪,当你了解了班上每位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体验程度的不同,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备课时又确定好了由那一层次的学生回答,即备了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发他的学习激情,使他学习更努力,真可谓一箭双雕。
三、备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发展,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
备学生的基础利于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在完成预习作业和预习笔记中充分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有效预习。了解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将有效指导学生完成问题导读单时,体现自己的能力优势,从而提高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研究、观察现行班级中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要使教师真诚地关怀每一个施教对象,并根据每一个施教对象分层次进行教学,引导自主提问和学习,具体做到:目标分层。教材和课标的基础内容力争全体同学掌握。施教分层。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贯彻因材施教,如在设计课堂练习,可让优等生独立练习,中等生点拨练习,基础差的学生辅导练习,从而做到分层训练。作业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备课中根据学生层次设计不同的题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备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
在知识建构主义下的新课程教学策略中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因些备问题更是备课备学生工作的重要一步,教学目标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案的灵魂,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认识目标是明确指出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按大纲要求明确表达对本课知识应达到了解、掌握、运用的三个不同层次,该记的记,该练的练,该强化的强化。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识记、阅读、模仿的能力,更要注重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和创造能力。情意目标情意目标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小组合作、全班问题生成的行动过程和倾向,从而突出学生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学习目标。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备好课,不是为了自己“好教”,而是为了学生“好学”。为了学生学好,我们能在备课时不备学生吗?一个有教学魅力的教师,胸中有学生,边导边向,让学生登堂入室,渐入佳境,教学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备课要备学生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备课要备学生——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反思十三 校举行了30周年以下的青年教师三项基本功之一-------课堂教学比赛,我们中高段执教的是第十二册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以下是我在上课时的两个片断,以及反思。
片断一:在揭示课题,交流学过的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有哪些课文后,我简单作了小结:这些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文章,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具有崇高的品质,那么你了解的詹天佑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我说完后,有二、三名同学举手,我又鼓励了几句,但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变。后来,我叫了两名同学来汇报。
片断二: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我设计了“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因为()。”这个填空。当我出示了这个填空,让学生在充分地细读课文第二、三段后,来讨论时,我发现举起的手廖廖无几,这样的讨论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分析: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我都有自己的意图。《课标》中明确规定,第三学段的学生必须初步学会查找资料的办法,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上课前一天的傍晚,我布置了让学生运用各种渠道去寻找詹天佑的资料的任务。设计上述的填空题,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并能在阅读中有所悟,有所得,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本以为这二个环节,都应该是给了学生一个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第二个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也应当是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由此来深刻地体会本文的中心,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上课时,我自己尽可能是激情澎湃,而学生却是平静如水。我想造成这样课堂氛围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备好学生的这一课。虽说上课前,听班主任老师交待过,本班学生不爱发言,但总以为这是六年级学生的通病,在正式课堂上,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启发,情况总会有所转变。于是,就这样轻松上阵了。
反思: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现状应该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中上课,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上课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然后把这种了解融入到你的课堂设计中去。如在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当举手的学生很少时,你可以抛出你所准备的詹天佑的资料,说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或在某一方面,你说一句,让学生来补充。这样愿意说的学生可能就多了。因为课后调查表明,学生的这一步工作,不是没有做,有好多学生确实是找到了不少资料,不知从哪说起,所以不如不说。那么这样的提示显然能起作用。而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的冷淡反应,更是由于教师教学设计上没有体现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如电脑工程师之类的人。还有本文所写的事是发生1904年,距今100年前,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丝毫没有体验。鉴于这两个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填空时,应当有大量的铺垫。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要对学生有所交代,要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其次,对于朗读渲染的力度不够。在做这个填空之前,已让学生找到詹天佑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遇到的困难,进行朗读体会。本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于加强,教师本可以发挥自己的朗读优势,进行朗读上的有效指导。这样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以体现,至此,再来完成填空定会觉得轻松,会愿意交流。
《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第四篇:高端备课 首先要备学生
高端备课 首先要备学生
更好的上好一节体育课,备学生是根本。其实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一个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上好一节体育课。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和学生交流,和学生多谈心。
当然关心,分析学生不仅仅是技能方面的,学生的基础有多少,是几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都不一样,甚至班级和班级之间都有差别,在教学设计方面都要考虑这些因素,除了这些技术技能之外,还要考虑团队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应适时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学生喜欢采用什么样的学练方式,有时学生的主意比教师想的要好很多。我们了解学生不只是了解学生的基础,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整个体育课的准备中,了解学生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建立在科学、合理和安全的基础上。
了解学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活动,学生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很多建议,因此体育老师在备课时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因为只有更多的关注学生、更多的了解学生、更多的亲近学生,教师才能把课备的更好,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语文备课如何“备学生”
语文备课如何“备学生”
——金沙县岚头中学
苟明勇
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其身心素质在朝理想化方向上的改变程度,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效果的核心标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朝理想化方向上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须在课前备好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方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备课如何“备学生”?笔者在近年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把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并指出不同时期儿童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不同特点。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启示我们: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现状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首先以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为依据,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
比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由于学生的思维还处在感性形象思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必一定要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赖于感性的量的积累,因而教学方式也以大量的感性的重复为基础。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理性抽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时的语文教学内容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同时也要学生明白“为什么”;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也需要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配合一定程度的练习和积累。
二、考虑学生的地域文化特点
我国当前的教育矛盾之一,是教材的统一要求和各地区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虽然现在已有几套教材可供选择,但是像我们贵州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尤其是我们贵州的广大农村,教材的普遍要求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距仍然比较大。这种状况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生活的实际,在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死教教材”。
我在教学《社戏》时,并没有过多地引导学生去想象“迅哥儿”所在的水乡、乌蓬船和大戏台,因为事实上贵州农村的学生没有水乡生活的经历,他们很难感受到“迅哥儿”在当时情景下的快乐;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童年的快乐,我以《社戏》为例,启发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态,去回忆自己在童年中的哪些天真烂漫的趣事,并将回忆写模仿《社戏》写成作文。同学们在范文内容和形式的影响下,还真写出了比较得体的文章。这样的教学,不仅达到了学习课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注,锻炼了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启示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并充分预计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的水平。教学的目标设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让学生通过“努力的一跳”能“摘到葡萄”。
我们当前使用的语文教材,其知识呈现大多为阶段性递进,并无明显的序列结构。这种情况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把握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能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方案。比如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太简单,则学生索然无味;问题太难,学生又摸不着头。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度”,是每个教师都要结合学生实际认真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研究教材的多,研究学生的少。许多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上,很少顾及甚至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是以学生的需要出发,而全凭教师本人的“想当然”。这和我们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根本违背的。语文教师只有对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