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时间:2019-05-13 20:1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教学资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第一篇: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一、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

1.教师上网获取为教学所用的资源。网上有国际时文、社会新闻、科技动态和校园生活等信息,把所需材料下载、打印出来散发给学生,供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2.积极鼓励和发动学生上网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把网上查找一些与物理课堂上相关的一些内容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不仅是学生了解一些先进科技,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小组交流上比赛在某个问题上谁的观点多,分析的透彻,极大调动学习课堂的投入度。

二、学生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亲身实践者

1、从农村地方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方面: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和对象。诸如水土流失及保持、物理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污染、电磁污染及核污染等)的产生与防治的调查与研究,2、从农村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方面:如农村的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乡镇企业、村办工厂、林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去参观、访问、调查;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产,从古代人民的生活起居中找寻祖先对物理的发现及运用,体会古代人民智慧。

3、从农村的社会活动方面:如参与农村科技宣传、“知识、文化”下乡、农民服务小组、文体教育等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更广泛、更实际、更生动的物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

4、从农村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方面:如农业工具,犁、耙、锄头、手扶收割机等的使用及其构造原理,农村社会中阅历丰富的长者,技术精湛的农业技术人员等,他们都能够在不同层面、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素材或见解,这些都是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生活—物理—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说明了社会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应当把自身劣势转化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动力,提高开发课外课程资源的意识,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手段和措施,努力促进新课改的实施。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要能够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合理使用教科书,但教科书只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之一。教科书不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时的模仿对象,而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学校校园资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边观察边探究交流,讨论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校园中是四边形的建筑物,如:花坛、黑板、墙报、篮球挡板、教室、大门等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观察、比较。在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再进行讨论,探究,小结。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其实,校园里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它们是最直观形象的“活”教具。学生可以摸,可以看,可以感触,可以比较......这比教师在黑板上循规蹈矩的画图形讲解更真实,更具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适时地利用校园资源来进行数学教学,既让数学融于生活,体现生活中学,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合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浅谈扬州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利用

浅谈扬州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利用

摘 要:教师应将乡土历史穿插在全国通用历史课本中讲述,以全国通用历史课本为主,乡土历史为辅。讲述乡土历史的目的:一是普及乡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二是对全国通用历史课本进行补充,使学生对历史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关 键 词:中学 历史教学 新课程 乡土历史

乡土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看得到、容易很快接受的知识。新课改将乡土历史看作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了一项活动建议,即“搜集有关社区(或家乡)的历史材料,考察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乡土历史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扬州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目前,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初一年级就发放了《扬州历史》的乡土教材,但是到了初三中考前才使用,且有一定的考试范围提供,教师只是根据中考的考点在书上进行勾画,对于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去关注。学生对乡土史的了解,不是通过教学,而是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获得的。

由于各学校的初

一、初二历史专业教师的匮乏,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

一、初二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很少有教师结合《扬州历史》乡土教材来讲授。这就使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历史无法走进学生的视野。

二、乡土历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丰厚。在春秋,两汉、隋唐以及明清时期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尝试以扬州地区的历史遗迹为例,促进乡土历史和北师大版教材的衔接,以求丰富素材,引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1)、春秋争霸和邗沟的开凿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将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春秋争霸”这一内容时,简要的指出吴王夫差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开凿邗沟,并且筑邗城于蜀岗之上。因和乡土历史联系,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小诸侯国众多的分裂时期。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汉广陵王墓 扬州因两汉文化而著名,讲到汉朝时不能不提到扬州。扬州是汉朝初年分封“同姓王”时藩王的封地,先后建立过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等藩国,汉墓几乎占遍扬州周边的山峦,其中最著名的是汉广陵王墓。

通过课前调查大部分同学都没听说过汉广陵王墓时,我对其做了介绍: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地处蜀岗古城遗址南缘,展出的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墓葬,刘胥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六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距江苏省扬州市45公里处的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上,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发现了刘胥及其王后的两座大型墓葬。由于当地开山凿石,造成山石松动,不利墓葬的就地保护。后将汉墓迁至扬州汉墓博物馆。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定国都于广陵。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但其图谋篡夺帝位。他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学生认识到汉初分封的王国对中央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过渡到课文的正文部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和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陵前,有扬州学者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

隋炀帝这一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与扬州这座城市的渊源关系以及大运河与扬州城市兴衰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乡土史教育的机会。通过展示“隋炀帝陵”的图片导入《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一课,隋炀帝在皇位上的14年中,这位短命的君主始终忘不了扬州,先后三下扬州,直接把这里当作了帝家。据说,他三下扬州的过程中,龙舟绵延两百余里,单是船队的纤夫就有8万人,两岸还有20万骑兵护送。可谓乐极生悲,最终,他也在江都被部下所杀。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扬州城外的一掊黄土,还有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展示大运河扬州段图片,指出大运河对于扬州这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城市的重要性。联系现实指出今天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天下之盛,扬为首”与唐城遗址博物馆

扬州唐城遗址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冈之上,城廓明晰。几百件唐代出土文物,风采依旧。让您感受大唐文化的风采,领略盛唐扬州的繁荣景象。

唐代扬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经济地位已经超过了长安、洛阳,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在讲课文唐代“社会经济繁荣”这一目时,可以列举扬州的繁荣情况,位于大运河和长江交汇之处的扬州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来自各地的货物在此集散、贸易,是中国东南的第一大都会,是造纸业、造船业、制锦业和铜镜制造业中心,也是盐业、茶叶、药材重要的集散地。教师可展示图片扬州出土的“打马球图铜镜”,指出这是我国紧存的两面有关打马球图案的铜镜。

(5)、“扬州繁华以盐盛”与个园

清代康雍乾时期,由于扬州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运的咽喉,扬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在讲“明清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讲到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引出安徽商人中很多是盐商,清代扬州是重要的食盐集散地,富可敌国的安徽盐商们很多都住在扬州城里,生活在全球最富庶城市里的盐商们又过着一种怎样的日子呢?这是当年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想知道的事情。与隋炀帝一样,这位满清皇帝也酷爱旅行,他一生中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扬州游玩。乾隆皇帝离开扬州后,当地的盐商找来颐和园白塔的工程图纸,按照原样建了一座真正的白塔。这就是今天瘦西湖白塔的由来。近代,一个以盐而兴旺的城市衰落了。今天,扬州的盐商为我们留下了个园等精致的园林宅院建筑,作为扬州城市的名片继续发挥出它的价值。

三、开展乡土史教学的途径

1、学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的乡土历史读物、历史地图、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对丰富学生的乡土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2、历史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扬州市和周边县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利用假期参观这些历史遗迹,加深其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3、社区历史资源。历史见证人、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乡土历史素材。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中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对家乡的了解。

4、历史音像资料和网络。学生上网查询各种历史教育网站,文献记录片和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这些是乡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乡土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与现行教材有机的融合。一般情况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是学科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材料,而不应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防止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或打乱正常的教学内容。

其次,从目前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仍是进行乡土史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乡土史教学决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实践活动。

再次,要注意鉴别乡土史料的真伪。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应该加以分析和鉴别,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例如,关于瘦西湖白塔的由来的历史传说,显然掺杂了一些虚构成分。教师不妨加以解释,这从侧面反映了扬州盐商的富甲天下,以及扬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

五、开展乡土史教学的意义

1、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乡土史是感兴趣的,因为乡土史是他们身边的历史,与他们的距离最近,几乎是触手可及,当然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另外乡土史有相当一部分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趣味性很强的东西,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2、加强乡土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有效途径。

只有对家乡充满了爱才会引发出对民族、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的爱。乡土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看、去听、去感受家乡的古今变化,体验家乡的沧桑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3、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和喜爱,其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加之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

短空间上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效果非常好,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

诸多理由让我们相信,加强乡土史教学很有必要。但是,目前乡土史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把学习历史教科书和乡土历史结合起来,把各个不同阶段的乡土资料补充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兰著:《扬州导游词》(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6)朱福烓著:《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11)

第四篇: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

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四十铺中学 姬存义

内容摘要: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农村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地方文化底蕴为背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拓宽习作天地,增强作文内涵;在感受乡俗民情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关键词:农村资源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农村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农村文化资源。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本文单就家乡的农村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们的家乡陕西绥德,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农村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本地农村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丰富的写作资源,感受到浓厚的农村文化,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素养。

一、走马观花,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

绥德以农业为基础,加之现在退耕还林的国策以及当前社会天翻地覆的变革等等,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各地又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风格独特,美景遍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故乡之中,对故乡的自然景观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要把学生智慧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一)观自然景观之美

美莫过于自然,“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的家乡没有高山流水的高雅之美;没有海涌浪涛的雄浑之美;没有冰雕玉砌的玲珑之美,但却有着“西北旱码头”的美誉;有着“四省通衢”的地理之美;有着“蕲王故里”、“秦汉名邦”、“西北革命摇篮”的历史之美。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是陕北文化的集中地,唢呐、秧歌、纸剪、民歌、石雕是陕北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各地景色千姿百态,一年四季,景色错落有致,总有写不完的美景。更有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密布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红枣、萝卜、玉米、小米„„它们把这片土地装扮得更加迷人秀丽。任何一样经过细心观察,皆可入文。教师只要引导学就地取材,从平常之景中发掘出美点就可写出优秀的习作。这种指导学生亲迈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丽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奉行“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作文书为中心”的模式,它将作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作文书延伸到生活,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从而改变以往农村中学作文教育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作文教学风格。不但吸引了学生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写作素材,而且也让学生在发现自然之景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作文素养。

(二)写家乡变化之快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家惠民政策的普及,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子黄土岭山下的土窑洞如今变成了的高墙敞院,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土地如今变成了一片片丰沃的良田;昔日古城低矮的土屋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瓦房„„天堑变通途,家电迎进门,传统与现代接轨,旧容与新貌共存。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农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农村社会在发展中,由于受到许多狭隘的思想影响及对国家政策理解研究得不够透彻深入,在发展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过量的开采造成地表破坏,企业发展造成环境的恶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破坏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这一变化,从培养学生农村情感的角度入

手,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家乡的变化,通过今昔比较,用心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文才能与时俱进,写作题材才能永远保持新鲜;同时又将具有活力的农村资源引进作文课堂,这样极大拓展了原有狭窄的写作思路,使作文写作一下鲜活起来;也改变了以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一个大的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曾带领学生在乡村中进行观察,并让学生给我介绍他们村庄近年来的变化,之后学生在习作中涌现出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乡村四景》、《哭泣的无定河》、《我家小院》等优秀之作,在写作中孩子们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萌发了浓浓的爱乡之情。

二、走街串巷,用乡村的历史文化丰富作文内容 如果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比作一轮皎洁的明月,那么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捧起这轮圆月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家乡同样有着久远的农村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神奇的神话传说,有着杰出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有着沧桑的岁月柔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素材,并形成作文的能力。教师可带领学生做这方面的资料编辑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做专题积累,为

学生作文积累素材,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对这些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也可在旁边作批注或写一些心得,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寻访历史古迹,了解乡村历史

我的家乡有许多历史遗迹,它们经历了凄风苦雨冲刷,风刀霜剑的打击,在发黄的卷经中深藏着它们不平凡的故事,黄河象传颂着人民的辉煌成果,无定河诉说着两岸百姓创业艰难,刘志丹的故事把我们引进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韩世忠的英雄事迹又让我们一次次由衷赞叹华夏大地人杰地灵。教师可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查阅县志和走访老人,将与家乡有关的历史人物、民间遗迹及其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故事简要地记录下来,让学生不仅通过课本学习历史,也通过生活学习历史,学生头脑里储备的素材多了,知识丰富了,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他们在寻访中所得到的这些真人真事,或神话传说,睹物思人,常常让学生们喜悦自豪,浮想联翩,萌发出创作的冲动,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素材作为事例用在作文当中,对这些英雄人物及历史事迹加以描绘,对他们的精神加以赞扬,作文内容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二)采访农家老人,了解家传历史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让学生去问问前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艰辛,激发对先辈创业的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学生的采访下,他们是怀着无比真诚、激动的心情娓娓倾诉。学生通过采访,对家乡的历史了解的更加清楚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了。“作文如同做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非常重要,这说到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利用学生采访到的这些事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此来端正学生的文风,让作文凸显健康、积极、乐观、上进的主题思想。如《父亲的脊背》、《爷爷是个劳动能手》、《农家新变化》、《崛起的工业园区》等。这些作品无不凸显真善美的思想,作文的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体现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地探索精神。

(三)走访街巷传闻,了解物象历史

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握烟杆,吸上一两口烟,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石磨、一口老态龙钟的古井、一棵枝叶扶疏的老树、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一块锈迹斑驳的犁铧,一扇雕工精致的窗棂,一个古朴陈旧的老柜„„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或故事,它们往往是联系村人与整个乡村历史的精神纽带,这种微妙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学生很难体会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这些独特的带有浓厚农村文化气息的精神产品,听听历史见证者的讲述,那么这些具体的物象在学生的心中就得变亲切熟悉,富有生命,富有情感。因而他们面对这片诗意的栖息之地时,也如同凭吊古战场一样顿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复杂感情,由此而引起的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深刻的思索自然会诉之笔端。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有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作文中的这些物象也更加逼真形象,习作也为之增色,内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丰富,或干脆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一种创新,别有风趣。

三、走进生活,从乡风民俗中激发写作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过程,对学生而言,情感是行为的动机,它能指导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思维的过程,本身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中国古代有“为情造文“之说,法国文学家狄德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农村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相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节日文化之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因此学生在对乡景乡史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打开作文写作的思路,要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教师必须先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的情感,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让学生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近一步体味乡

风之淳,感受乡俗之美,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抒发这种乡思乡情。

(一)体会风俗民情,抒发生活美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农村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千百年来积淀的农家文化,民俗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它起到了支撑并构成了民族文化这座大厦的作用。我们在远观这座大厦之雄伟壮观的同时,还要近查其构造之奇异独特,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当地文化的责任。在地方文化的开发中,榆林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保护,绥德自古就有“五绝”,即唢呐、秧歌、纸剪、民歌、石雕。这些在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后,移风易俗,吐故纳新,竟然汇聚成了一种地方文化。唢呐沁脾,秧歌喜庆,民歌沁心。显示的是农人朴实而丰富的生活,吹拉弹唱,欢声笑语中传达着农人对生活的向往。更有辞旧迎新的正月,细雨纷纷的清明,粽子溢香的端午,举家团圆的中秋,便插茱萸的重阳等,孩子们自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活动,这种农家之情,乡仪之美,节日之乐领会在他们的心里,保存在他们的记忆里,牵动着他们对故乡的情感,而且农人之间的感情,农家人的生活特点,性格品质,传统美德都体现在这些民俗风情当中,对孩子们来说,是他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事情,他们将更加乐于在作文中去描绘这些场面,抒发情感,这样的作文将更贴近生活,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二)体验劳动情趣,歌颂农人品质

农村与城市相比,自由它的落后陈旧,贫穷闭塞的一面,但也有

它朴实真挚,简单丰富的一面,农村人正直厚道,善良豪爽,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往往对农村社会及农村人的这种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投入到农村的生活中去体会农人性格品质,让他们在劳动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寻找写作的素材。翻地、浇水、播种、收割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也体现出农人的精神风貌,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除参与农活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捕蝴蝶、捅马蜂窝、钓鱼虾、捕泥鳅等等,然后把这些当作素材来写成习作。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就会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这样不但扩大了写作范围,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作文中抒情也就有了依据,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

(三)搜集农村语言,品味地方风味

劳动人民的语言是生动、优美、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学习这些语言。近年来农村社会开始对外交流,对外开放,农人接触了许多新的事物,劳动人们使用的语言词汇也越来越丰富了,在他们的语言中常常会出现方言与普通话交融,口语与书面语并存,俗语与俚语结合,它们经过相互接纳、吸收、融合然后变成了独特的乡村土话。这种经过时代相传的语言和外来词汇里往往反应出农村社会的发

展历史,体现出农村社会里不同类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精神品质,教师应该动员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类型人物的语言,观察各种人物形象,如当地人使用的语汇里有“脑畔”、“疙瘩”“圪旯”“圪痨痨里走”这些词就更符合农村的真实景致,这些具有农村风味的语汇扎根于农村,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搜集农人精彩的语言,把搜集到的精彩语言摘录在练习本上;其次,把这些语言词汇和普通话中的相同意义的词汇进行比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仔细品味农村语言的内蕴美,去领悟语言背后所包含的独特的农村文化,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创作的才情,让作文内容弥漫着浓浓的农村情感。

(四)品味农村生活、谱写爱的旋律

日常生活也是农村习作题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探索和研究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在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授课过程中,首先要让自己扎根于实际生活,结合日常生活,不断探索、尝试、淘汰、吸收,检验自己的作文教学方法,逐渐提高自身作文教学水平,针对农村各种各样的生活景象可做专题化的写作,使作文教学更加具体,更加科学,更加有条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农村社会生活”、„„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写作指导,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宽,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放„„在研究的新课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更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相长,才能与新课程

同行。近年来农村人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往往情绪波动较大,教师可作心理辅导工作,同时指导学生扑捉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有些学生埋怨学习生活紧张,没有时间关注生活,教师可启发学生,学习生活虽然是紧张的、单调的,但如果稍稍留心,就会深深体会到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至爱亲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观察、剖析家庭,可以窥见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全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怨无悔的,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感受得到。如一位学生以前总觉得妈妈在家整天唠唠叨叨,叫人厌烦。可有一次,当她作业做完睡下时,“猛然觉得热水袋已经对我这双冰冷的脚不起任何作用了”。在“我”冷得瑟瑟发抖时,妈妈重新把热水袋装好,“使我感动不已,在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正是抓住了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她真切地写出了母亲的深情,甚至母亲那唠唠叨叨的噪音也成了“我喜欢听的美妙动听的音乐”了。“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让学生作文里的情感像溪水一样长流不竭,必须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亲情,品味亲情,这样才能让作文中始终荡漾着爱的涟漪。

步入新世纪,家乡更是日新月异。踏遍家乡这方热土,把美景看了,把村史明了,把农家之苦乐尝了,农村学生习作的水龙头活水便汩汩而流了,学生的习作也不再难了。这难道不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最有效途径吗?学生在广阔的农村是生活

中可以随处找到作文资源库。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这块土地上,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父老乡亲,还要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使之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蕴。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P15 2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P17 2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

3.《语文新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 P21 2004年08月 4.《让农村文化走进语文教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21期 5.陈云刚《民情乡俗的符号——吕品昌作品》 《今日艺术》杂志 2008年第9期

第五篇: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如在教学“零的认识时”教材主题图是一组小猫钓鱼的连环画,猫妈妈钓了两条鱼,猫姐姐钓了一条鱼,淘气的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这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编自演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零的意义,在色彩鲜艳,富有儿童图画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如在教学“分类”时,我将主题图故事化,有一天小明在家做作业,无意中把学具盒、铅笔盒里的东西搞乱了,铅笔、小棒等东西都叫起来“不好了,我找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能够帮助它们找到家呢?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6-7的加法”中,因为前面已有了2-5的加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图片)“摆一摆”,几加几等于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的实践,很快就学会了几加几等于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改革进取,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

因为教材有普遍的适用性,要适应地区差异,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就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就显得比较单一,又由于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重要资源,如在教学“8的相关加减法”时,教材的意图是在主题图、试一试、想想做做这三个部分来完整得出8的相关加减法,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打破了教材的思路,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不仅发现有3个小朋友在池边休息,5个小朋友在池里游泳这一组关系,得到四道算式;还发现了2个小朋友有游泳圈,6个小朋友没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没戴帽子;5个是男孩,3个是女孩等等,虽然他们说的幼稚可笑,但体现了学生的观察是那样的仔细,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1、树立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的学,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的格局,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变以前的“学生围着教师转”为“师生互动,相互学习”。

2、不断以新理念、新方法武装自己,提高课堂改革的意识。

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各种实践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玩耍、快乐的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例在学完“1—1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教室中有哪些东西,你能用数字说一说吗?学生七嘴八舌,有一个电视、二块黑板、四扇窗户、八块玻璃等,甚至连门后面的几根钉子也找出来了,学生找的多,说的也非常棒,之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美丽的校园中找一找,在找的过程中,不时学生说“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有这么多东西”,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另一方面浅移默化的掌握了1—10各数的认识,并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演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先后投资近200万元,重新修建了操场、装修了教室、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月亮船”电视台,设置了艺术长廊,装备了1000兆光纤主干校园网,申请了学校网站域名设计了学校主页,配置了校园信息平台。如今的博才小学,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多元化、现代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气息。校园内,绿树葱郁、鲜花盛开,深红色的塑胶跑道和碧绿的人造草坪为洁净的校园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教学楼内,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与名人画像交相辉映,饱含着纯真童心的艺术长廊让人流连忘返;一间间装修一新的教室,明朗、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妙、清新的感受;图书馆里环境优雅、图书种类丰富,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高清电视、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4、寻找、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有趣的教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掌握知识,例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教材是以能区别正反面的贝壳为例,而我在教学时,运用了学生司空见惯的扑克牌,当我把扑克牌拿出来时,学生都觉得奇怪,老师怎么把牌带来了,干什么用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热情,而后通过摆一摆,翻一翻让学生领会9的分与合,为了巩固9的分与合,我拿出了一个鞋盒子,里面放了9个乒乓球,借助这个教具来进行猜数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对9的理解。扑克牌、鞋盒子、乒乓球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用好这些物品其意义则不同凡响,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多选用多创作适合儿童喜爱的教学具。

又如,为了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贴小红花的方式,我将小红花全部贴于数学书的后面,比一比,谁的红花贴的多,谁就是班级“小状元”。

5、信息收集与处理。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选取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与社会时政相结合,如奥运会获奖牌数、党召开十六大等等,一方面给学生渗透数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祖国的变化、发展。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正异常突起,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生生活经验。

7、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就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区域性,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在开学初,我给部分学生准备了“成长记录袋”,在封面上我让学生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一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显示出孩子们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自己收集、自己创造,展示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实现了学生进行质的、多方位的、立体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例在第一单元试卷的反面,我写下了我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三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学生情感,又体现了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希望与建议,建立成长记录袋,不仅使同学们尝到了收获的快乐,教师也体会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开发资源进一步推进教学发展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积极推进数学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对数学教学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学习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鲜活的数学学习资源从哪里来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通过实践,我觉得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以便使蕴育于静态资源之中的“冰冷的美丽”化作学生与教师共同的“火热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与发展功能。

(一)文本资源

1、开发例题资源

例题是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应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变传统的解读为创意地利用。例如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10页。(如下图)

教材复习图形与位置,是通过教师提问: “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回顾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此教学也未尝不可,而我以此为依据,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是新建校园,占地120多亩,经常有其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时,创设了“问路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在学校的南校门遇到客人老师向你问路,六(1)班在哪里?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告诉客人老师六(1)班教室的位置吗?”随着学生的不同回答,如“从南校门向前走,到C座向右转上楼梯,到四楼的最东边就是六(1)班”,“从南校门向北走,……”,教师自然引出确定教室位置的不同方法,然后教师再设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班长在教室中的位置呢?”这样的例题资源开发,变枯燥的提问为生动的解决问题,变静态资源为活动的资源,学生在熟悉的解决问题的场景中唤起对确定位置的整理与思考,寓学习于活动中,更受学生的欢迎。

2、开发习题资源

教材提供的有些习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而设计的。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习题,拓展习题资源的空间、挖掘习题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是笔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例如教学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第103页的第4题(如下图)时,我是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学的。

第一个层次,完成书上提供的3道小数大小比较练习。第二个层次练习设计如下:

(2)选择直线(数轴)上已有的小数填在下列□里。□>0.7 □ <2.4 第三层次的练习设计如下:

(3)在直线上你还能找到哪些小数填在下列□里。□ <1.9 □>1.9

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不但学会借助形象直观的直线上的点比较小数的大小;而且通过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数轴上,比0.7大的3个数都在它的右边,比2.4小的3个数都在它的左边。而通过第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但发现比1.9大的数都在它的右边,写出在数轴上直接看到的比1.9大的小数有2.1.2.2、2.3…… 2.9,学生还能够想象数轴上看不到的小数有3.1、3.2、3.3 …… 让学生初步体会比1.9大的小数有无数个。同理,让学生感受比1,9小的小数也有无限个。习题资源的有效开发,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而且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体会了极限思想,变一道普通题为开放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无限的想象,让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媒体资源

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从媒体中选择和收集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共同享受现代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性的课堂生活。

1、开发报纸资源。

我们教师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报纸,那么报纸上就有我们许多可以选择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我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就把《新华日报》上介绍的张家港的经济发展编写到教材中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2页习题如下:

3、下面是从2002年10月1日《新华日报》上题为《张家港:四十年辉煌路》中摘录的一幅条形统计图。

(图略)

(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多少元?(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1962年的几倍?

下载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教学资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教学资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首先要明确对什么有效,所谓“有效”是指对完成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

    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也......

    语文教学中灵活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中灵活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新课程资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新课程资源长春市宽城区小南小学郑超内容摘要: 积极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

    网络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5篇范文

    网络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vxb8免费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在迈进21世纪的中国教育界已不再是陌生。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

    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媒体资源

    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媒体资源 一、利用实物投影。二、利用录像。三、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四、复习阶段,计算机教学课件再现实验过程,提高复习效率。五......

    美术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大全)

    美术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美术教育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西部地区的高中美术教育由于受生活条件、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