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文实践活动课)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设作文实践活动课之一得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人物物质和人力,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语文课程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带来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这种要求对以往的课程教学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辅助资料的思维观念和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本人在农村初中从教已有15年了,深感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而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作文水平普遍不尽如人意,真是陷入了“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写作技巧,而且应该成为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内含……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下面以组织一次“野炊活动”为例,谈谈我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来开发与选择当地的课程资源的方法。
一、活动内容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带领一班作好充分准备的学生,来到事先选定好的风景秀丽的目的地-马岙水库(就在离校2公里处)。搭灶、拾柴、洗菜、生火……同学们欢呼雀跃。一会儿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开了各种味道。吃饱喝足之后,一边锅里煮着茶叶蛋、烤着板栗红薯等,一边全班同学围坐在软绵绵的青草地上尽情地联欢。
二、写作训练
1、记叙文
(1)、《买菜》。要求:交待清楚记叙六要素,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突出选菜买菜事件。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辨识能力,让他们领会到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市场经济的特点,沟通与社会的联系。
(2)、《记一次野炊活动》。要求:描述活动过程;“记下感受最深的场面;注意材料的剪裁;做到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目的:让学生领悟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七色阳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说明文
(1)、《做菜》要求: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按程序说清楚菜名、原料、制作方法,制成后的色、香、味等。目的: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同时体验到父母家务劳动的艰辛。
(2)《马岙水库》。要求: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地介绍事物,使读者在了解”马岙水库“青山秀水的特点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可以模仿课文《晋词》的写法)。
目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
3、议论文
(1)、《xxx-街头见闻有感》。要求:所议的事发生在街头;所叙的事应是自己耳闻目睹的,既可以叙反映社会风貌的,也可以叙不文明行为的。”有感“,既可以是对新风尚的赞美,也可以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批评。但议论口子要小、挖掘要深,要以小见大,层层深入地层开。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事非小-炒菜想到的》。要求:扣住小事-炒菜,发挥联想,发表议论,提出看法或主张。目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
4、应用文
(1)、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野炊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等。要求格式正确。
(2)、总结。对照写总结的要素,具体地写出”野炊活动“的感受、收获、不足等。
三、成果展示
全班以六人为小组,由写作水平高者为组长,拿出自己的杰作,互相批改,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改到文从字顺。期间同学们的议论声、说笑声不绝于耳,他们交流心得、沟通见解,显得多么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共识,思想认识水平有了提升。每组选出文质皆优的美文,打印成册,全班分发,人手一份,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作文实践活动的特点
首先,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并学会了理解他人。
由于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再说当今社会要”成龙久“成风”,父母眼里唯有读书是阳关大道,不读书将来只能是废物一个,于是,孩子只要一心读“圣贤书”,其他的生活事务都由父母承包了。这样就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式的生活习惯,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很弱,也不懂得父母的辛劳。而通过这项活动,既让学生有了亲身的实践,同时也能理解父母劳动的烦琐、艰辛。如学生在写了说明文《做菜》之后,普遍都能感受到要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可口佳肴,不但要有充足的原料,而且要不厌其烦地付出很多细碎的劳动。
其次,学生写作热情高,写作材料真切,不再无病呻吟。
由于把作文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而新鲜的写作材料,所谓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即使是平时对写作不太感兴趣的学生,这次作文也能洋洋洒酒、真真切切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毛建峰同学在 《小事非小-炒菜想到的》一文中写道:“炒蛋,小事一桩,我满有把握。金龙鱼油一倒,发出吱吱声,冒青烟了,我把打好的两只鸡蛋往锅里一倒,'哎哟!'滚烫的油溅到了我的脸上,一阵刺痛。我手忙脚乱一会儿后,”终于热气腾腾的一盆炒蛋做成了。同学们一瞧,哄地大笑,怎么炒蛋会是黑不溜湫的呢?一尝,眉头都必须紧锁起来了,真是苦不堪言。我纳闷了,怎么与往日在家吃的又香又脆、颜色诱人的炒蛋截然不同。……想到事无大小,都是一门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事感人、情动人、理服人的文章还真不少。
再次,作文体裁的多样化,避免了单一的作文样式。
这次作文实践涉及到了语体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涉及到了应用文计划、总结。
以上只是为写作课而替学生创设的实践情境。其实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就得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这样就能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教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个性色彩。与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等密切相连。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所倾向的课程资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种。(1)内容取向。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中心是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优化课程内容或课程设计,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在内容取向上,不同教师也会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提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由于教师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有所偏重。比如,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可能注重知识资源和能力用,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可能注重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生取向。当围绕学生的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注的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课程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取向。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这种取向过多地关注教师自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关注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业发展处在自我求生的阶段相关。(4)混合取向。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课需要与教师实际的协调与整合。
实际上,任何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质,前三种取向并不完全否认其他因素的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做出上述区分。前三种取向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但由相互照应不足,往往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宜采取混合取向,但也应看到混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平衡,或采取适当倾斜以谋求最佳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3.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没发意识而言,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或者创生所需资源;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课堂中心”、“照本宣科”,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如果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像原来本宣科”,那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课程资源的价值也没有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若能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利用工作的展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可把握以下步骤。
1.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择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往往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目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可以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行解读。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需要多少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围实现,教师应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知道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师素养的不决定了课程资源线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寻找课程资源线索的途径与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一般而的线索是比较丰富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出发等等寻找都是可以的。教学一篇课文与它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如,《荔枝蜜》一文要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可选择以作者为线索、以荔枝为线索、以蜜蜂为线索、以蜂蜜为线索等众种或多种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寻找课程资源线索时,会出现线索中带出线索的情况,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某一文章中还会提及其他相关资源,这些注释或行文话语就成为寻找课程资源的新线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详细的新线索继续查寻。当然,课程资源线索也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断掉。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继续重新寻找新线索,或寻找相关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给予充分重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
线索只是一种端绪,一个引子。要开发出翔实、具体、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进行实际的开发工作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到各种类型开发,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活动实践等都是基本的课程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开发出课程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至少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教科书之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这接进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就实现了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加成课程内容,即把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使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教师以课文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吸纳其他课程资源与课文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的结合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鹄的的。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千人千法、万人万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贵在创造性。掌握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源的利用是必须的,但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多具体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才是最重教师应在掌握基本课程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变地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不提高;课程教学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
第三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乔卫民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草碾总校
电话:
邮箱: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现行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生活实际
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综合实践教材已把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内容,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合理的利用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1、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农村的农副产业,孩子们耳濡目染,对水果蔬菜水果的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在校园内开发了许多种植蔬菜的领域,班级内都布置了绿化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学生们提供了研究观察的实践基地。在栽种下这些秧苗后,就号召动员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观察讨论,丈量生长高度,做好相应的记录。当学生在研究中碰到技术性困难时,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样的选题很有实效性,贴近生活。这些活动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都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也满足了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确定了教学策略上应采取调查、参观、访问、实验观察、演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收集和加工信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3、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则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和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风物经过自主选择,结合自己的知识程度实行社会实践,知识探究等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设计安排调查计划、学生自我活动、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例如:七(1)班开展的《寻找蕨类植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引起了很大反响。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对身边的植物密集区进行探寻和评价,找到了多片蕨菜生长地等,学生们用他们独特的眼光看到了自己的收获,更坚定了他们继续探寻自然奥秘的信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利用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新闻记者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5、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要依托社区资源,建立比较稳固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基地。我校有很好的周边资源对面是学校实验田,东面邻近村庄。这类地区优势对初次步入研究之门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合适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对那些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课题的学生显得非常有效。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大型活动的气氛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学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师资、设施、升学压力、家长支持力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无教材、无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下,开展难度更大,但只要我们明确它的意义,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地开展工作,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实践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长,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会久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2、《初中教材生物》
河北版
3、《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第四篇: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汕头市潮阳区潮阳第一中学
朱兆营
【摘要】课程资源是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现有的教材等课程资源不太完善。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就如何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提出了详实的实施方案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 教学案例
课程资源是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广泛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有效开发、充分发掘和合理运用富有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的以及学生所熟悉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地方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色特异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激活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的设计和开发者,面对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在进行必修2第2章《流程与设计》这一章的教学时,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教材中的案例——如邮寄包裹的流程,较为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而(古)现代的造纸等工业流程等,受制于学生的阅历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也无法感知。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注重在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课程,因此,开发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操作的案例作为突破口,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关键。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身在潮汕。通过调查发现,泡制潮汕功夫茶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饱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流程。因此,笔者选取潮汕功夫茶的泡制这一案例做为本章的突破口和主线。上课伊始,笔者带了一套茶具、茶叶和水走进教室。学生一看,非常惊讶,兴趣大增。紧接着,笔者利用自身是外乡人这一身份,请了一位同学为全班做了一次功夫茶艺表演。在同学表演的同时,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纷纷为表演的同学出谋划策。同学表演完毕之后,通过笔者引导,学生顺利地总结出了什么是流程、流程的分类和绘制出了泡制功夫茶的流程图。根据课程目标,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笔者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潮汕功夫茶源远流长,泡茶、品茶都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泡茶、品茶是有哪些礼仪呢?体现了潮汕人的哪些精神?
2、古法泡茶的流程是什么?跟现代泡茶的流程有什么改进?为什么能够改进?
3、能否实现潮汕功夫茶像可口可乐一样产业化,走向大众?若能,该如何设计流程?若不能,原因是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问家长、老人,上网收集资料等手段,顺利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流程及其在生产生活当中的应用。
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时,教师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充分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找准切入点。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进行《典型结构欣赏》一节的教学活动时,笔者决定以潮汕民居为欣赏对象。潮汕民居,起至中原,源远流长,以什么为切入点呢?通过分析教材,学生应掌握从技术、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欣赏结构。因此,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潮汕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资料。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接着展示了北京的四合院,最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思考:
1、从外观结构来看,潮汕民居和北京四合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技术、从外观上欣赏结构)
2、潮汕民居,起至中原。有哪些原因促成潮汕民居和中原民居出现异同?(引导学生从环境的角度欣赏结构)
3、潮汕民居的嵌瓷是非常精细的,包含的文化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几大类?体现了潮人的什么精神?(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
2)应把握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挖掘的太深,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的限制,学生无法理解;太浅,学生缺乏热情,没有学习的兴趣;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学生,是课程资源使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不仅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切入时事热点,开发时代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关注学生生活。要求课堂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脱节。教学越是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越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必修2《结构与设计》一节的教学时,恰逢5.12汶川大地震。强烈的地震,造成无尽的灾难,举国悲痛。学生悲痛之余,也特别渴望了解强震造成大伤亡的原因。笔者因势利导,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1.调查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建筑结构,并进行分类;2.设计实验,验证各种结构类型的受力情况;3.总结归纳影响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原因。4.动手设计制作一套稳定的房屋。通过这一系列切合时事热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在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教学资源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热点事件,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取,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如,在进行《流程与设计》一章的教学时,可结合神舟7号的发射进行教学。神舟7号发射的整个过程来看,既可与流程结合,也可与系统结合,因此,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切入点是关键;其次,应用全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全局把握教学目标,先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然后重组。
三、结合其他学科资源,开发跨学科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整合的过程,亦能夯实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节时,可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进行资料的收集,也能够应用在信息技术课程《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一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如网络信息获取的策略与技巧;在学习《系统与设计》这一章时,既可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进行整合,3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实践操作,掌握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特性等知识,亦可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制作“水火箭”,实践系统的设计。
学科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进度、侧重点,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减少知识点教学的重复;其次,学科教师之间注意协调,实现教学设备充分利用。
总之,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关系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通用技术课程的能否有效开展。同时,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和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邓友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3期
【3】百度百科,课程资源,词条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很少,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课法进行教学,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讲完,这样的教学肯定枯燥、单调,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关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由此可见,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
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放和利用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我校一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一直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存在“教材=教学资源”的看法,谈不上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问题了。对学生而言,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试卷等。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挑选教材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误解造成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看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严密的逻辑分析、深入浅出的演讲口才等等,还要看教师是否围绕课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抱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缺乏!这与教师没有具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意识及能力有关。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社会生活每时每刻,最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这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二、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法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教育专家的观点十分鲜明:
1、教师首先要考虑这个资源在这节课上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价值是什么?资源不是作概念的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补充课程内容,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师要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研究,使资源、目标、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而且,开始做什么,过程中用什么,复习时用什么,都要研究。尤其是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要注意积累、总结、交流,因为这种资源不可重复,要有意识地捕捉。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做了如下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图片
教科书中每一课都配有丰富的活动案例和图片,这些案例和图片新颖、鲜活、精巧,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教材图文并茂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使它在呈现形式上更活泼、生动,更在于它在教学组织中起着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和人格健全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品味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图片,领会它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中蕴藏的“言外之意”,从而用相应的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其中,他们要自己去“动脑、动口”,去思考、探究,去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这些图文材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40页“老太太应聘”的图文资料,有两幅图和一段文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的:材料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和中心主题?招聘会场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老人填写各类应聘表,是自己找工作吗?老人的儿子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这对年轻人有什么危害呢?图文材料其实告诉学生们: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立就将一事无成。
2、开发学生的自身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那么学生那些方面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呢?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思想认识、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个性的差异、兴趣,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资源。我在开发学生资源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会
新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谈经验、谈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同学之间最容易伤害感情、最容易引发冲突的事情。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有亲身体会,所以学生发言十分踊跃,说的内容很丰富。然后我又乘热打铁,再引导学生去讨论:同学之间怎样才能和谐相处?通过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中间穿针引线,学生很容易懂得彼此尊重的重要性。
(2)利用学生的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把学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如七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一课,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去搜集有关自强方面的名言警句和事例,学生共同努力收集到以下名言警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同学们不仅列举了不少名人自强事例,还现身说自强,如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手摔骨折时,强忍疼痛,没有掉眼泪。有的同学说感冒生病了坚持到校上课等等。学生们讲述的事例真实,情感真挚,所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巧妙地运用课堂突发事件
七年级下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授课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有不尊重人的现象,向学生发问:“请同学们谈谈平时在课堂上有什么不尊重人的表现?”于是学生们很快就说到上课做小动作、大声说话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刚刚两位大声说话的学生马上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着我引出下面的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学会尊重他人。”对这一突发事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巧妙地把课堂现象转化为课堂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教育的效果非常好。
3、努力开发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学科知识、特长、爱好等方面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课《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小时候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亲身经历,把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与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经历作对比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重要。
4、因地制宜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运动场;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自然景观,如花草树木;人文景观,如校容校貌、校纪校风等。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时,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每周一次的升国旗的礼仪和天安门广场升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去认识升国旗的礼仪要求,并审视自己平时的不足,进而要求学生重视礼仪,展示自己良好的风貌。
5、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家庭、社会乃至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在春游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国情教育和乡土乡情教育,如要爱护环境,不破坏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改革开放以来池州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学生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也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同时学生也会加深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政治课教师,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
教导处、教科室 二○一三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