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浅谈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福建省明溪县沙溪中学吴玉忠
[摘 要]: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崭新课题,也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界定,开发背景以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随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支持,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也难以得取预期的效果,课程资源越来越成为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从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把服务的对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就如同在教室多装几扇窗子,给学生更多的阳光,给学生更新鲜更自然的空气;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就是让他们死盯着老师粉笔头的目光也看到蓝天,早早地看清我们的环境,把目标从教材移向整个的社会和人生。毫无疑问,开发与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对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极为有益的“源头活水”。
一、初中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它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或者说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可以说,课程资源在当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涵义,也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学质量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紧紧地挂上了钩。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我们一般是将课程资源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历史学科因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和文学文化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二、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在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情况、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并存在诸多的问题。
1、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并没有真正将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调动起来。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
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历史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但多年以来,教师只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被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
2、从历史课程资源实施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并且在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普遍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更难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历史本身相关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教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更难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
三、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可以有多种措施与途径来开发与利用。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必须由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历史课程新标准的实施,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1、正确处理课程资源与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的关系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证明,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却是其它任何资源所不能替代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因为它既是教师讲课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的内容并非单纯意义的学科知识,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资源。对新课改下历史教材的教学,首先要领会它的精神。当前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均继承了我国史学教育的精华,借鉴了国外历史教育的经验,吸收了国内外历史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入了当代教育新理念。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的精神,才能使用好新教材。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来领会新教材的重要精神。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改变,无论是增加还是删减,是改写还是重写,每一处都有教材编写者的理由。找出变动之处,探讨其变动的因由,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2、做好历史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工作
(1)深入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内涵极为丰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道德,崇尚情操,这是宝贵的历史课程资源。这种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尽管传统道德中可能在某种意义具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绝不可忽视其中所具有的超时代的积极内容。
(2)实现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的整合课堂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四十五分钟,而应该努力探求课堂内涵的张力;同时,把课堂与课外的历史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或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又要广泛地从课外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史学成果、研究信息,并通过多种交流方式,使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内容和情况。如我们讲授教材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我们应估计到学生没有直接的水利方面知识储备,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水利资料,并在课堂上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另外,我们还可以自制课件和图片,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安排学生观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而且让他们在宏观上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创举,使学生穿越时间隧道,到达战国时期秦国的崛江流域,感受规模浩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当时社会状态下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3、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师生双主体地位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自身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其次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即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和必要的学科创新能力。对课程资源的储备并非完全从己有的资源中得来,而是用智慧和创造换来的。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人,不仅能及时地变换角度、变换眼光看问题,而且能够把一些别人忽视的问题变成一种新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灵性、活力、智慧和创造性都能在自主整合课程资源方面得以充分的展示。同样,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其自身对知识的选择与加工,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双主体作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乡土教村和社区课程资源便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帮助。乡土(社区)资源中所涉及的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它)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些都可成为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但是,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获得这些资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所包括的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需要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参观访问以及上网等等多种渠道获得。这些不仅耗时而且耗力,仅靠个人力量,难免“挂一漏万”,亟需教师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最终实现历史课程资源的共享。
4、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关素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最直接的研究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忠实实施者。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历史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而掌握必需的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
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5、提高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功能
图书馆、资料室是学生学习的现有资源,从目前情况看,大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利用率并不高,为此有必要加强对校内课程资源场所的建设,把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历史教学等结合起来,为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真正把这些校内课程资源管好、用好。
6、学习借鉴他人成果,利用网络、影视媒体和现代教学技术,扩大课程容量
目前,各类网络教育技术己日趋成熟,不仅大量的历史专题资料可以在网上自由翻阅,而且不少学校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局域网站。如:三明市列东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学校网站上建立的“史海撷珠”站点,内容有“影视资料、百年小平、资源收集、中考复习、欢迎留言等十几个专栏,这不仅扩大了课程容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而它的这种独特性质又使其拥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目前的互联网上己经形成相当丰富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影视资料等等,特别是随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如香港回归、抗日战争、南京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MPG视频文件资料在互联网上相当丰富,这些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的历史课程资源尽快丰富起来,不断补充最新的历史研究动态和信息,及时反映该学科的新进展。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和开发课程资源,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必须加强课程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这对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世界的联系以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优裕的成长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崭新课题,也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加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对于深化当前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工作必将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2]慎英.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3]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2004.2
[4]王苏/探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2002.6.[5]《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第二篇: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教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个性色彩。与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等密切相连。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所倾向的课程资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种。(1)内容取向。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中心是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优化课程内容或课程设计,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在内容取向上,不同教师也会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提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由于教师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有所偏重。比如,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可能注重知识资源和能力用,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可能注重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生取向。当围绕学生的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注的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课程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取向。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这种取向过多地关注教师自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关注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业发展处在自我求生的阶段相关。(4)混合取向。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课需要与教师实际的协调与整合。
实际上,任何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质,前三种取向并不完全否认其他因素的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做出上述区分。前三种取向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但由相互照应不足,往往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宜采取混合取向,但也应看到混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平衡,或采取适当倾斜以谋求最佳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3.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没发意识而言,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或者创生所需资源;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课堂中心”、“照本宣科”,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如果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像原来本宣科”,那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课程资源的价值也没有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若能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利用工作的展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可把握以下步骤。
1.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择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往往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目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可以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行解读。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需要多少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围实现,教师应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知道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师素养的不决定了课程资源线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寻找课程资源线索的途径与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一般而的线索是比较丰富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出发等等寻找都是可以的。教学一篇课文与它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如,《荔枝蜜》一文要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可选择以作者为线索、以荔枝为线索、以蜜蜂为线索、以蜂蜜为线索等众种或多种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寻找课程资源线索时,会出现线索中带出线索的情况,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某一文章中还会提及其他相关资源,这些注释或行文话语就成为寻找课程资源的新线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详细的新线索继续查寻。当然,课程资源线索也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断掉。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继续重新寻找新线索,或寻找相关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给予充分重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
线索只是一种端绪,一个引子。要开发出翔实、具体、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进行实际的开发工作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到各种类型开发,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活动实践等都是基本的课程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开发出课程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至少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教科书之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这接进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就实现了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加成课程内容,即把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使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教师以课文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吸纳其他课程资源与课文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的结合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鹄的的。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千人千法、万人万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贵在创造性。掌握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源的利用是必须的,但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多具体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才是最重教师应在掌握基本课程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变地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不提高;课程教学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很少,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课法进行教学,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讲完,这样的教学肯定枯燥、单调,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关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由此可见,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
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放和利用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我校一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一直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存在“教材=教学资源”的看法,谈不上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问题了。对学生而言,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试卷等。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挑选教材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误解造成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看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严密的逻辑分析、深入浅出的演讲口才等等,还要看教师是否围绕课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抱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缺乏!这与教师没有具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意识及能力有关。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社会生活每时每刻,最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这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二、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法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教育专家的观点十分鲜明:
1、教师首先要考虑这个资源在这节课上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价值是什么?资源不是作概念的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补充课程内容,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师要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研究,使资源、目标、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而且,开始做什么,过程中用什么,复习时用什么,都要研究。尤其是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要注意积累、总结、交流,因为这种资源不可重复,要有意识地捕捉。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做了如下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图片
教科书中每一课都配有丰富的活动案例和图片,这些案例和图片新颖、鲜活、精巧,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教材图文并茂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使它在呈现形式上更活泼、生动,更在于它在教学组织中起着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和人格健全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品味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图片,领会它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中蕴藏的“言外之意”,从而用相应的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其中,他们要自己去“动脑、动口”,去思考、探究,去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这些图文材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40页“老太太应聘”的图文资料,有两幅图和一段文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的:材料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和中心主题?招聘会场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老人填写各类应聘表,是自己找工作吗?老人的儿子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这对年轻人有什么危害呢?图文材料其实告诉学生们: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立就将一事无成。
2、开发学生的自身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那么学生那些方面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呢?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思想认识、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个性的差异、兴趣,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资源。我在开发学生资源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会
新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谈经验、谈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同学之间最容易伤害感情、最容易引发冲突的事情。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有亲身体会,所以学生发言十分踊跃,说的内容很丰富。然后我又乘热打铁,再引导学生去讨论:同学之间怎样才能和谐相处?通过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中间穿针引线,学生很容易懂得彼此尊重的重要性。
(2)利用学生的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把学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如七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一课,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去搜集有关自强方面的名言警句和事例,学生共同努力收集到以下名言警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同学们不仅列举了不少名人自强事例,还现身说自强,如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手摔骨折时,强忍疼痛,没有掉眼泪。有的同学说感冒生病了坚持到校上课等等。学生们讲述的事例真实,情感真挚,所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巧妙地运用课堂突发事件
七年级下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授课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有不尊重人的现象,向学生发问:“请同学们谈谈平时在课堂上有什么不尊重人的表现?”于是学生们很快就说到上课做小动作、大声说话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刚刚两位大声说话的学生马上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着我引出下面的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学会尊重他人。”对这一突发事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巧妙地把课堂现象转化为课堂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教育的效果非常好。
3、努力开发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学科知识、特长、爱好等方面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课《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小时候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亲身经历,把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与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经历作对比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重要。
4、因地制宜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运动场;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自然景观,如花草树木;人文景观,如校容校貌、校纪校风等。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时,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每周一次的升国旗的礼仪和天安门广场升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去认识升国旗的礼仪要求,并审视自己平时的不足,进而要求学生重视礼仪,展示自己良好的风貌。
5、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家庭、社会乃至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在春游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国情教育和乡土乡情教育,如要爱护环境,不破坏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改革开放以来池州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学生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也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同时学生也会加深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政治课教师,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
教导处、教科室 二○一三年九月
第四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袁剑梅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三、如何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重积累。
打开现代语文课本,不难发现,里面选文极具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其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有的关注人类的;有的关注自然的;有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的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结合这些教材,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主义感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课本知识是不容忽略的环节。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的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例如:学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甚至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各个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
1、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基础。要让自己的课讲得生动、富有激情,吸引学生,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使自己得到不断地提高,坚持养成多读书看报的习惯,掌握各种最新动态,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快,领域之广令人始料不及,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要积极追赶时代潮流,掌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育模式,为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做准备。
2、从每一篇范文入手,抓积累,引导学生利用多渠道拓宽课本知识。
现代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与运用,由于班级中学生家庭状况的差异,每个学生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量也千差万别。如何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呢?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每篇范文入手,尽可能地引导全班学生通过上网、进图书馆阅读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挖掘与其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第八册中《落花生》一课时,在保证完成教学要求的情况下,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谜面,有关花生的别名,花生的生长过程,花生的用途,以及诸如老舍与许地山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对花生的描述与赞美等。再如:在讲解《燕子》一课中,除了让学生欣赏作者优美的遣词造句及写作方法外,我还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燕子的生活习性及它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让学生搜集当时有关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他的代表作等等。这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怎么会不容易碰壁呢?”这句话做好了铺垫。在学完白
居易《忆江南》这首词之后,我让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白居易的诗,在学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后,我让学生搜集还有哪些诗也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亲之情的。“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我想,“日日积累,也就自然厚积薄发”了。
3、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快乐的学习之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应提倡“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如果都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与心境中学习,那学习效率一定是事半而功倍的,而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程资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它能让我们时而置身在浩瀚的星空,时而遨游在蔚蓝的大海,时而倾听花开的声音,时而领略异国的风情,让许多无法触及,不能想象的事物近在咫尺,极大地触动着学生的感观,甚至带来心灵的震撼。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中,当我一面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一边为学生一一展示美丽的长廊,五彩的横槛,雄伟的佛香阁,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洁白如玉、雕琢精美的十七孔桥时,学生不禁发出了一阵阵惊叹,他们的眼球被这一幕幕画面深深吸引,心灵被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与才干所深深地折服,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至于在教学结束之际,当我故意说要在这美丽的长廊柱子上刻下:“明珠学校四年级全体同学到此一游”字样时,学生们一致反对,他们已经被深深的带入画面中,真得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快乐的小游客,也深深地懂得“保护名胜古迹,人人有责。”
4、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为学生凿开一汪喷涌不止的写作之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想写好作文,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行的,充分利用各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展览,丰富学生的视野,带学生走出教室,领略大自然才能写出更多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学完《颐和园》一文后,学生初步掌握了文中作者“移步换景”的浏览顺序与抓住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笔者乘胜追击,带领学生浏览了宜春八大景观之一——袁山公园。学生们沐浴着秋日的阳光,兴致高昂,一面饱览山色,一边不时地思索,还时而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回到学校后,我要求学生运用《颐和园》一文中所学到的方法写一篇《游袁山公园》,结果令我惊喜万分。有的同学在文中这样描述着公园的花坛:像火一样的一串红在秋风的吹拂下,远看好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近看像一串串冰糖葫芦;金黄的万寿菊在阳光的照射下绽开着笑脸;紫色的金孔雀好像害怕风挠痒痒,东躲西闪;彩叶草摆动着身子,好像在跳舞呢!有的同学这样描述山顶的昌黎阁:这是一座四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那红漆的柱子,大理石的栏杆,横槛上的古画,四角上的风铃,使人越看越入迷;有的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登山时的感受,我已气喘吁吁了,累得两腿发软,我一屁股坐在了石阶上,不想再走了。忽然,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对了!不到山顶就不是好汉,我重新站了起来鼓足劲,尽力向上攀登,终于到了山顶,还有的同学这样描述站在山顶俯瞰宜春的感受:站在昌黎阁上往下望,宜春美景尽收眼底。近处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山上飘然而下,游人似小黑点一样零零星星地散布在彩带上,缓缓地向上下移动。远处高楼林立,树木葱茏,流水像一条条银炼分布其中。秀江河就像一条绿色的飘带把宜春紧紧环绕„„。如果不是学生亲身游历,那公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怎能如此深刻地印入他们的脑海中,他们又怎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章来呢?故曰:生活处处皆文章,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睁大“发现”的双眼,那么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一个美妙离奇的梦境、甚至一张无人问津的纸屑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霍懋征老师一直认为语文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塑造灵魂的主要课程,她曾选择了有挑战性的改革:找出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材料,给每一课
都配上了两三篇内容或体裁相近的诗文,那一学期她整整讲了95篇诗文,比教材设定的多了71篇,而且这种“大剂量”的组合教学都是在45分钟里完成的,她这一改革以学生优异的成绩显示了成效。这一举措也正是霍老师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体现。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采棋雷实湖北教育出版社
3《新时期师德精神颂歌》中共中央室传印宣传教育局学习出版社
第五篇: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历史课程资源
有物质的(课本、等)和人力的资源两类(老师、学生、家长只要经过历史的人)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物质的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是其它资源的基础
可以开发别的资源再结合雨果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就可以全面认识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庐山谈话可以与
可以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相联系与共产党的政策相联系
家庭成员经历过很多历史事件,另外如讲书法,家长有专业的,另外还有家谱还有别的文物等
要引导
要辨别其真实性
要筛选
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