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1

时间:2019-05-13 20:0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1》。

第一篇: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1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中学生作文写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写作情感的残缺 ——作文情感缺失。写作情感是中学生完成写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无法进入和完成写作活动,没有真实的情感渗透和流动于作品之中,作品就没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魅力。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审题、立意等“学法”的指导,而教师往往忽视写作中的“红线”——写作情感。因此,探索研究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文针对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这一现状,提倡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中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原因 写作情感的培养对策

一、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一种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唉声叹气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敷衍了事者有之„„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本人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曾对所任语文教学班级(初一)的48位学生进行过调查了解,其中不愿作文者(其中大多是害怕或畏惧作文者)竟达42位之多,占调查总数的88%,真正喜欢作文的同学仅有1位,仅占调查总数的2%。究其原因,虽是五花八门,但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普遍认为学习是苦差事,作文更是苦中之苦,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干瘪枯燥,无病呻吟;或罗列优美的词句,或滥用各种修辞手法,即使偶尔有比较优美出色的文章,也是仿照他人的模式,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学生自我情感、自我形象严重缺失;或是为了获得高分而迎合评卷老师的意愿而写作的非真情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写作的实质就在于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一篇好作文的标准就在于“文情并茂”。当前农村中学生生活阅历短浅,学习生活单凋,确乎难有所谓的“创作激情”,难以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但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学生就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其独特的感受。关键是很多学生缺乏一种意识:即发现和捕捉生活的意识;缺乏一种胆识:坦露自己情感的胆识;缺少一种能力:用语言表达的能力。[2]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追究起来,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 1

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学生亲情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发展中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是有益的,但是来自家庭的种种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中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当前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有下列几种情况导致亲情缺失: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过分溺爱、娇生惯养。使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他人漠不关心,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现在社会的离婚率随社会发展的进步在同步升温,单亲子女越来越多,这一类学生由于缺少亲情而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在他们的眼里没有美好的事物,也没有爱;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子女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亲情的呵护,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制力薄弱、进取心不强,容易养成许多不良习气:有的迷恋网吧、游戏机、台球室等场所,有的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无所事事、自暴自弃、甚至拉帮结派,违法乱纪。

第二,教师在作文教学和作文批改中忽视了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味强调“立意要高”。不少教师在考试的影响下,总是不厌其烦地耳提面命:必须升华主题,必须写光明,写精神本质。于是学生自觉压抑感情经验和“自己的声音”,服从现有的“精神套路”,导致“人”“文”的分离。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形态与学生的原生态之间悖逆,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与学生体验积淀的思想、情感之间的悖逆,致使学生作文情感缺失。教师对作文的“冷情批阅”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记忆创伤”。“冷情批阅”指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见文不见人”,作“庖丁解牛”式的理性处置:或简单给出一个分数,或板着面孔说几句套话,更有甚者在文末一个红勾了事。正是由于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冷处理”,使学生写作热情减退,更严重的是,对于作文他们多的是“创伤记忆”,少有愉悦成功的快感。致使有的同学认为作文是件“痛苦而无奈”的事。当学生陷入这种“痛苦而无奈”的作文状态时,他所能表达的除了“痛苦和无奈”这一实感外,其他情感恐怕都是“作秀”之物:或无病呻吟或故作深沉。那种令人心动的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感受之文就成了稀有物了。[3]

第三,娱乐媒介的大众文化以其不挡之势侵袭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网吧卡通、武侠言情小说、影星歌星;虚拟的空间、丰富变幻的生活、你死我活的爱情、背景模糊的善恶争斗„„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好与坏、善与恶、盟友和敌人、英雄与叛徒等等绝对化的说教,于是,他们看问题的视角逐渐变成线性的单一的;这一代学生就是在这种大众文化的“抚慰”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无能也无法描绘大众文化的感性、热闹、怪异、刺激、轻松和凋侃。因而大众文化和校园的文本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和冲突,一方面是校园文本文化中学生作文要表达正面的、正义的、健康的内容;要表现对民族命运、国家未来、人民生活的关心主题,要表现正统化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信条;另一方面是大众文化中“淡化理想、拒绝崇高”的潜流冲击。不少学生理想空白、精神低迷,反映在作文上就是“主体”迷失、语言失真、心灵得不到释放,一旦心灵受羁就不可能直露心迹,展现自己的独特感悟了。写作时思想是受羁绊的,个性是受压抑的,在这种情况下,难有对人生独特的感受,人云亦云,说些别人说过的套话老话就在所难免了。

综上可知,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这一现状肯定是漫长而艰辛的,尚需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二、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对策——写作情感的培养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习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件礼物来领取了。”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产生情感效能。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

[4]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

搭起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只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教育,而教师就是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每学期每个班都要把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以及联系方式等单列成学生档案,教师应通过定期家访,或电话形式,与家长交流意见。特别要从心理和生理上多关注本班一些特殊学生(贫困生、单亲子女、留守子女、性格孤僻学生等等),使他们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空间,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警察审小偷式”的谈话。让学生觉得教师与自己之间是一种像朋友一样的师生关系。爱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创造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前提。教师要注意搞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好朋友,重视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情感交流。平时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要加大与学生的接近感,缩短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距离,经常与学生个别交谈或笔谈。课堂教学中有时要巧妙运用幽默、笑话等方式调节教学气氛,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把自己对教师的爱和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迁移到教师身上和所教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同学、伙伴的情感时下,在不少的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溺爱。老人的迁就,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在家中说一不二,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力量”,吃、穿、玩样样不缺,孩子在学校受了点“委屈”,做家长的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到学校、班中兴师问罪,甚至有个别家长还跑到教室教训“肇事”的学生......殊不知,家长这种恶劣的行为,无形中让学生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狭隘的自私心理,使得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笑脸相迎”,在同学、伙伴面前“横眉冷对”,甚至恶语相向,斤斤计较,一丁点小事就都能成为班级“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长此以往,对学生今后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个大障碍,要尽快扫除这个障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同学、伙伴有一颗火热的友爱之心,这是在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一个大问题。《小学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性格发

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的。如果我们教师善于给儿童提供一个好学上进、互助友爱讲文明的愉快的有秩序的集体学习环境,无疑对儿童学习得乐观、开朗、进取、宽容的性格特征大有裨益。所以,我们要在课堂学习中使得学生树立起集体观念,同学、伙伴之间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课文《小木船》中陈明的敢于自我批评,《争吵》中父亲教育安利柯所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你的尺子”《她是我的朋友》中为朋友输血的阮恒,一句“她是我的朋友”注释了友谊的伟大和可贵。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这些感人的教材,是教材有效地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粘合剂,让学生从小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良好环境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桥梁将越加牢不可破。

(三)、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1、选准感情的基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首要一环。叶文玲说过:“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我想这里的“呕心沥血的创造”,这“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就是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而别人没有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使人感动的某一点,某一个环节。[5]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回家奔丧,没有与父亲分别,也没有在车站“望父买橘”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真切感受,他能写出《背影》这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吗?如果朱总司令没有对母亲的一片真情,他能写出《回忆我的母亲》这样名篇吗?他们正是观察到了这些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而这些日常琐事又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感情的涟漪,使他们自己有了深深的触动,或者说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使他们感动,打动了他们的心,他们才能写出让读者也深受感动的文章。而他们所选取的这些生活片断,所表达出的人间真情,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他们找到了触发他们真情的基点、感情的触发点,所以他们的文章能打动读者的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能触发感情的基点,而学生则要处处留心,勤于思考,以满怀情感之心去观察社会,体验人生,随时找到这样的能打动自己的基点,形诸文字,那么,所写文章也定能以情感人。

2、转变学生观念,要学生敢写“真话”。学生在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愁眉不展的现象,这时教师往往会拿出范文供学生们参考,学生大多根据范文的框架去一味的模仿,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写却又无从下手,只好欲言又止。一部分学生心理有话但不知怎样去表达,他们认为自己写不出那么优美的句子、漂亮的文章,只好刻意地模仿而失去个性。学生写不出来并不说明他们没思维、没有情感,如果我们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结合作文题目整理亲身经历、体验真实生活,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改善学生的模仿状况。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不要拿自己的文章同范文比较,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如我在指导课堂作文《温暖》教学中,首先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温暖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温馨的心灵感触。在你的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帮助都蕴含着温暖。针对要求放手让学生去写,不要过于强调文章的篇幅长短、辞藻是否华丽、只要求写得真实。我还告诉学生只要把你感觉到温暖的一瞬间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有话说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富有情感。哪怕一个差生只写了几句话,只

要是他的亲身经历、真实体会,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长久坚持下来,这样就使学生树立了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原来作文并不难,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了。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教师长期坚持,使学生养成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写作习惯,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达到情文并茂的效果。

(四)、勤于积累,运用概括语言表情达意

找到了触发感情的基点,发现了能打动自己的因素,那么把这个因素形之于文字,借助文字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让读者通过这种形式去体验作者的独特感受,从而受到感染。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二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深厚的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必须用准确的、能传达这种情感体验的词语,把感情表达出来。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会片面的认为,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华丽的辞藻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优美词语运用得好,文章肯定生色,其实朴实无华的语言更能表达思想感情。《背影》一文,没有华丽的语句,甚至连一种修辞也没有运用,却感人至深。《天净沙·秋思》中没有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九种事物,一词一景,各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都有鲜明的个性,渲染了极其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再如,李白《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通过“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这些,都是用语之典范。只要学生们能够准确地理解事物,并能恰当地运用词语,就一定能够把思想感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达出来,只要学生们平时多方涉猎,勤于积累,这一点也是不难做到的。

(五)、规范学生作文批改,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及时、客观的评价,所以老师及时认真地批改,在作文批语中表现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我们又应看到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大多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因此,我们不妨把作文批改做多样化处理:教师批、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即可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作文批改模式,教师由批改的主演变成了导演,改变了传统的因教师一人批改而导致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倾向,变“一堂言”为“多堂言”,避免了学生被教师的指导牵着鼻子走。它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满探幽寻密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写作——批改”一体化的有效运行系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耗时不多,却能通过比较,从理论的高度认识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在提高自己修改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被批改的同学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详细批改,能客观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修改。一些同学也因得到同龄人的欣赏,创作激情更高。总之,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找同学批阅,也会主动为其他同学批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因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大家都能在批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当代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多方探讨,不回避问题,要面对现实。

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我们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多途径地创新和尝试作文教学方法,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挖掘,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才能调动其它一切写作因素有效运转,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有倾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验稿)《最新修订版》2001年7月

[2] [3] 《中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缺失原因之我见》 李文静《今日科苑》2010年第6期

[4] 《探析作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罗云《考试周刊》2008年4月

[5]《 浅议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 陆大祥《教育博客 》2010年1月

第二篇: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

【关键词】:教育观念 积累素材 写作情趣 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和语文的积累外,还必须要有情感的积累,要有感而发。而当下的中学生作文主要是照葫芦画瓢,把作文当成理科的解答题,对照例题来做习题。把作文选上的范文套用下来,把作者的情感强加于自己身上。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让人读之无味,如同嚼蜡。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虽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中考仍然是分数决定一切,无论上面怎么三令五申,教师从现实出发,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教师必然主宰课堂,从而使学生根本没有了口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应试,所以作文课几乎不上,因为作文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作文上。即使上作文课,老师的指导也是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我的假期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放松了一个假期,在你的身边肯定有你感受最深的事。有快乐,有感动,有伤心,有收获„„”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学生把作文当成了数学的解答题,教师的话就是题意分析,解题提示,跟老师走没错,文章无我,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说,“只是为了得高分才考虑作文”。这样的思想在当代学生中是司空见惯的。这让我不由得又一次将问题的症结归为“应试教育”。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然无法消除。

2、不善于感受生活,缺少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写作文时,先让学生构思,但他们总是双手抱头,唉声叹气,抓耳挠腮,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是他们的脑海中很难搜索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吗?不是,而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的内涵,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迹。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也少了,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为自己创造的一切是父母该做的。根本不去想想父母如何不容易,挣钱多么辛苦。特别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让他们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的生活中缺少感动,缺少真情。另外,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切追求速度,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去体验,去沉淀。没有积累,哪会有真情的迸发。我们的学生生活局限于校园的小天地和家庭的鸽子笼,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富。没有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就不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孩子作文得高分,却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体验生活,甚至警告孩子与同学少来往,少做家务事,没有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缺少了酸甜苦辣,学生是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的。

3、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导致知识面窄。

现在的学生每天上早晚自习,累得筋疲力尽。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和天性。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社会接触面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情感枯竭的原因之一。

家长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更要求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本学期笔者曾就所在班级学生课外名著的阅读做过一次调查,学生们阅读的课外书籍无非就是如下几种:中学生作文、中学生文摘、西游记等,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他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简直是一团漆黑。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更不用说去学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了。

针对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我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学会感动,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宜给自己的学生事先定下过高的期望值,而是要先注重学生的实际,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参与中逐步提高要求。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之后,对于摆在案前的学生作品,老师应十分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找出来。只要是真的,就一定要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教师应当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师要帮助学生练说真话,练写真情实感。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写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缺少新意,千篇一律。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如何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呢?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对于写“真”的作文,给予高分鼓励,肯定表扬。对于不说真话,不写真事的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说假话,写假事是错误的。其次引导学生拓展题材,在生活、在回忆中找真。第三、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细细品味,体验真情实感。学生一旦有机会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他们就能尽情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真话。

2、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真情,提高写作情趣。

为了让学生积累第一手的素材,可通过家庭郊游、学校夏令营、去养老院做好事等方式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爱,亲身体验付出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不管是琐碎细微的还是惊天动地的,都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我们的共鸣。春季来临,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夏天,郁郁葱葱,骄阳似火,去河边游泳,捉鱼,秋天收获金黄的稻谷,欣赏农民伯伯们脸上的笑容。冬天看雪景,打雪仗,堆雪人,„„传统节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家人相亲相爱,这样的情景岂不美妙?怎会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只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感到生活中人人有爱,处处有情。我们的作文怎会无话可写?又怎会苍白无力呢?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很有成效的尝试。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有相当丰富的文学素养,尽可能成为指引学生文学成长道路上的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这足可见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要。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这样讲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乐于作文,把写作当成是一件渲泻情感,歌美贬丑,感悟生活的美好事情。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实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显然,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我曾对此作出过一些尝试。

(1)创造游戏氛围,唤起写作兴趣。如:写四分钟的“随笔”,老师一旦命令开始,学生就必须开始伏案写作,不得停笔,哪个停笔,就被开除出局!同样,竞赛的出现,使学生忘却了这是在写文章,而是它错误地当成了一个游戏。游戏就是玩,玩是轻松而愉快的。于是,作文的艰苦和困难在游戏的外衣下变得温和起来,变得被学生接受了。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就被唤醒了吗?

(2)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写作兴趣。

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学生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注重“六要素”,但“六要素”不一定要求齐全;写说明文注重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因精彩的范文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应精心挑选范文,引导和点拨学生分析和理解范文内容,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文有章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简单、有趣,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这种教学尝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配合,效果出奇地好。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作文成绩大大提高。

5、精心评改作文,增强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在孩子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学生的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得到信心。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因而,我们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的突出成绩或个性。我们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把握他们的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才能有分寸有说服力地批改他们的作文。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找宝”的心情,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作文,用心去体会。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使学生在对作文评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不断得到赞许,这些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性的。当代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也是不一而同的;制定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相应对策时,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面对问题,多方探讨,对症下药。根据问题形成的差异性,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多样化。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引导理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文章写作成就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艺术平台。也一定能够一改往日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有血无肉”的乏味的“死文”现象。

参考文献:

[1]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8-29 [2] 张新光《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6,12 50-154

[3] 李文静《中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缺失原因之我见》《今日科苑》2010,6(3): 26-28 [4] 陆大祥《 浅议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教育博客》2010,1(3):14-16

第三篇: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

【关键词】:教育观念积累素材写作情趣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和语文的积累外,还必须要有情感的积累,要有感而发。而当下的中学生作文主要是照葫芦画瓢,把作文当成理科的解答题,对照例题来做习题。把作文选上的范文套用下来,把作者的情感强加于自己身上。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让人读之无味,如同嚼蜡。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虽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中考仍然是分数决定一切,无论上面怎么三令五申,教师从现实出发,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教师必然主宰课堂,从而使学生根本没有了口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应试,所以作文课几乎不上,因为作文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作文上。即使上作文课,老师的指导也是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我的假期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放松了一个假期,在你的身边肯定有你感受最深的事。有快乐,有感动,有伤心,有收获„„”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学生把作文当成了数学的解答题,教师的话就是题意分析,解题提示,跟老师走没错,文章无我,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说,“只是为了得高分才考虑作文”。这样的思想在当代学生中是司空见惯的。这让我不由得又一次将问题的症结归为“应试教育”。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然无法消除。

2、不善于感受生活,缺少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写作文时,先让学生构思,但他们总是双手抱头,唉声叹气,抓耳挠腮,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是他们的脑海中很难搜索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吗?不是,而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的内涵,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迹。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也少了,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为自己创造的一切是父母该做的。根本不去想想父母如何不容易,挣钱多么辛苦。特别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让他们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的生活中缺少感动,缺少真情。另外,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切追求速度,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去体验,去沉淀。没有积累,哪会有真情的迸发。我们的学生生活局限于校园的小天地和家庭的鸽子笼,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富。没有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就不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孩子作文得高分,却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体验生活,甚至警告孩子与同学少来往,少做家务事,没有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缺少了酸甜苦辣,学生是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的。

3、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导致知识面窄。

现在的学生每天上早晚自习,累得筋疲力尽。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和天性。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社会接触面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情感枯竭的原因之一。

家长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更要求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本学期笔者曾就所在班级学生课外名著的阅读做过一次调查,学生们阅读的课外书籍无非就是如下几种:中学生作文、中学生文摘、西游记等,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他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简直是一团漆黑。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更不用说去学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了。

针对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我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学会感动,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宜给自己的学生事先定下过高的期望值,而是要先注重学生的实际,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参与中逐步提高要求。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之后,对于摆在案前的学生作品,老师应十分珍惜他

们的劳动成果,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找出来。只要是真的,就一定要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教师应当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师要帮助学生练说真话,练写真情实感。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写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缺少新意,千篇一律。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如何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呢?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对于写“真”的作文,给予高分鼓励,肯定表扬。对于不说真话,不写真事的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说假话,写假事是错误的。其次引导学生拓展题材,在生活、在回忆中找真。第三、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细细品味,体验真情实感。学生一旦有机会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他们就能尽情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真话。

2、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真情,提高写作情趣。

为了让学生积累第一手的素材,可通过家庭郊游、学校夏令营、去养老院做好事等方式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爱,亲身体验付出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不管是琐碎细微的还是惊天动地的,都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我们的共鸣。春季来临,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夏天,郁郁葱葱,骄阳似火,去河边游泳,捉鱼,秋天收获金黄的稻谷,欣赏农民伯伯们脸上的笑容。冬天看雪景,打雪仗,堆雪人,„„传统节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家人相亲相爱,这样的情景岂不美妙?怎会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只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感到生活中人人有爱,处处有情。我们的作文怎会无话可写?又怎会苍白无力呢?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很有成效的尝试。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有相当丰富的文学素养,尽可能成为指引学生文学成长道路上的楷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这足可见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要。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这样讲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乐于作文,把写作当成是一件渲泻情感,歌美贬丑,感悟生活的美好事情。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实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显然,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我曾对此作出过一些尝试。

(1)创造游戏氛围,唤起写作兴趣。如:写四分钟的“随笔”,老师一旦命令开始,学生就必须开始伏案写作,不得停笔,哪个停笔,就被开除出局!同样,竞赛的出现,使学生忘却了这是在写文章,而是它错误地当成了一个游戏。游戏就是玩,玩是轻松而愉快的。于是,作文的艰苦和困难在游戏的外衣下变得温和起来,变得被学生接受了。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就被唤醒了吗?

(2)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写作兴趣。

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学生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注重“六要素”,但“六要素”不一定要求齐全;写说明文注重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因精彩的范文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应精心挑选范文,引导和点拨学生分析和理解范文内容,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文有章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简单、有趣,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这种教学尝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配合,效果出奇地好。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作文成绩大大提高。

5、精心评改作文,增强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在孩子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学生的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得到信心。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

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因而,我们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的突出成绩或个性。我们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把握他们的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才能有分寸有说服力地批改他们的作文。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找宝”的心情,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作文,用心去体会。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使学生在对作文评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不断得到赞许,这些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性的。当代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也是不一而同的;制定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相应对策时,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面对问题,多方探讨,对症下药。根据问题形成的差异性,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多样化。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引导理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文章写作成就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艺术平台。也一定能够一改往日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有血无肉”的乏味的“死文”现象。

参考文献:

[1]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28-29

[2]张新光《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6,1250-154

[3]李文静《中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缺失原因之我见》《今日科苑》2010,6(3): 26-28

[4]陆大祥《 浅议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教育博客》2010,1(3):14-16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123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蔡晓芳 指导教师:陈斌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本应是高雅而又极富情趣的,可当代农村的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两个,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是教育理念比较陈旧;主观方面看,主要是学生阅读量太小、知识面窄、缺乏素材、生活感悟少、缺少写作兴趣,羞涩于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我认为采取的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变指导教学模式为引导教学模式;

二、为学生提供阅读空间和时间;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四、注意体验生活,积累活生生的素材,提高写作情趣;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阅读空间 写作兴趣 完美写作

正文: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本应是高雅而又极富情趣的,可当代农村的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不想做文,一提起作文,唉声叹气,抓耳挠腮,敷衍了事。笔者曾对所任语文教学班级(初一)的68位学生进行过调查了解,其中不愿写作文的(其中大多是害怕或畏惧作文者)竟达58位之多,占调查总数的85%,喜欢作文的同学仅有1位,仅占调查总数的1.5%。究其原因,虽是五花八门,但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普遍认为学习是苦差事,作文更是苦中之苦,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或罗列优美的词句,或滥用各种修辞手法,即使偶尔有比较优美出色的文章,也是仿照他人的模式,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学生自我情感、自我形象严重缺失;或是为了获得高分而迎合评卷老师的意愿而写作的非真情文章。当今中学生生逢盛世,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激情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下面试一一分析。

一、客观原因

1、教育理念比较陈旧。

如今提倡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已在一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老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一时转变不过来角色,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不滔滔不绝的讲课就受不了。从而使学生根本没有了口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应试,所以作文课几乎不上,光是课本就要啃个没完没了。即使上作文课,老师也不加以指导,学生也就干咬钢笔头,横眉冷对方格纸。无非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我的假期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放松了一个假期,在你的身边肯定有你感受最深的事。有幸福,有感动,有批评,有酸楚„„”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有时,学生为获取高分,为博取老师的欢心而不敢创新,更不敢标新立异,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作文激情。

二、主观原因

1、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现在农村的中学生每天上早晚自习,累得像是筋疲力尽。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和天性。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社会接触面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情感枯竭的原因之一。

家长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更要求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本学期笔者曾就所在班级学生课外名著的阅读做过一次调查,学生们阅读的课外书籍无非就是如下几种:中学生作文、中学生文摘、西游记等,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他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简直是一团漆黑。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更不用说去学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了,就和看闲篇似的走马观花了之。

2、不善于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写作文时,我们的学生总是双手抱头,唉声叹气,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在他们的脑海中很难搜索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的内涵,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迹,再加上现在的农村孩子也少了,有的就是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为自己创造的一切是父母该做的。根本不去想想父母如何不容易,挣钱多么辛苦。“面朝换土背朝天”的影子在他们的眼里就未出现过。在《感恩》一文中,学生们都不同程度的写到了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生病了父母亲心急如焚,夜以继日地照顾;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父母怎么帮助、鼓励自己„„没有一个同学提到过自己该如何回报他们,感恩的含义就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话,学生的作文又怎能有“情感”呢?

针对农村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我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三、思考与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变指导教学模式为引导教学模式。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从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其趋势也是向流行化、热点化发展,如北京的考题是《隐形的翅膀》,源于歌手张韶涵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湖南省的考题为《踮起脚尖》则要求我们的目光关注我国的国家大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对于当今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书本知识,也要教社会与课外知识。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文章中某些写作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作文。例如,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基本上圆圆的脸盘,大的眼睛,一张会说话的樱桃小嘴,千人一面,没有特色,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来描写。笔者在教授《一面》一文时,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头发根根向上竖起,”则抓住了鲁迅先生头发的个性特点,从而体现了鲁迅先生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民族风格,寥寥数语,使人物的性格的刻画形象而生动,栩栩如生。笔者在分析文章时,突出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的巧妙,重点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高明之处,让学生感悟体会。随后,笔者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布置了课外作文《父亲》,效果很好,有学生写自己的父亲如是说:“„„父亲用手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票子,我不经意看到了父亲的那双手,布满老茧,青筋暴起,血管卷曲,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我的眼泪顿时涌了上来„„”多美妙生动的描写啊,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平时的观察和体会真实而生动地用写“父亲双手”这一特定对象描绘了父亲的勤劳与生活的艰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才气,而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2、为学生提供阅读空间和时间;

在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阅览室几乎没有或是设立了也只是徒有虚名。里面的书少的可怜,也不允许学生进去。学生还没有上阅读课的时间,因为学校就不安排课程。甚至学生想看也没有机会,被有的老师发现还认为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有几次,学生看见我就立刻把书藏起来,我拿过来一看是《水浒传》《西游记》等,我当时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学生把看课外书当做偷摸的行为,那他们的写作素材及写作技巧又从何而来,思想又如何体会,此时此景,让我们的学生去那里寻找情感?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很有成效的尝试。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有相当丰富的文学素养,尽可能成为指引学生文学成长道路上的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这足可见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要。

4、注意体验生活,积累活生生的素材,提高写作情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不管是琐碎细微的还是惊天动地的,都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我们的共鸣,成为我们写作中的最佳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让少年去经常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农村中学生在这点是处于弱势的,他们的生活圈子或生活阅历是相当窄的,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时候,不像城里的学生可通过郊游、夏令营、参加综合节目等方式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以缓解学习压力。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比都是大都市的多姿多彩,他们能亲身体验高科技的奇异与乐趣,更能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名人直面交谈„„但农村孩子也有他们的优势:春季来临,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秋天收获金黄的稻谷,欣赏农民伯伯们脸上的笑容。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橇„„传统节日放鞭炮,看舞龙耍狮,包棕子,听奶奶叙说天狗吃月亮„„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情景岂不美妙?怎会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作文怎会无话可写?又怎会苍白无力呢?

5、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这样讲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乐于作文,把写作当成是一件渲泻情感,歌美贬丑,感悟生活的美好事情。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实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显然,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笔者曾对此作出过一些尝试。

(1)创造游戏氛围,唤起写作兴趣。如:写四分钟的“随笔”,老师一旦命令开始,学生就必须开始伏案写作,不得停笔,哪个停笔,就被开除出局!同样,竞赛的出现,使学生忘却了这是在写文章,而是它错误地当成了一个游戏。游戏就是玩,玩是轻松而愉快的。于是,作文的艰苦和困难在游戏的外衣下变得温和起来,变得被学生接受了。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就被唤醒了吗?(2)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写作兴趣。

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学生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注重“六要素”,但“六要素”不一定要求齐全;写说明文注重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因精彩的范文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应精心挑选范文,引导和点拨学生分析和理解范文内容,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文有章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简单、有趣,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3)精心评改作文,增强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在孩子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学生的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得到信心。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因而,我们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的突出成绩或个性。我们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把握他们的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才能有分寸有说服力地批改他们的作文。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找宝”的心情,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作文,用心去体会。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使学生在对作文评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不断得到赞许,这些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这种教学尝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配合,效果出奇地好。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作文成绩大大提高。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中,本班学生作文成绩明显好于其它班级。

结论:当代农村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多方探讨,不回避问题,要面对现实。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多途径地创新和尝试作文教学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可能培养的,写作水平是可以提高的。我们都期待着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改观的那一天。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作文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用心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写出生活。

参考书目:

[1]《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实践蒋建洲 [2]《语文课程标准》张新光

[3]《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 李白坚

第五篇: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真情实感相比较,新《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问题是这种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之作,我们所能看到的寥若晨星。

学生们这样那样的“缺失”,追究起来,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是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过多地强化了价值判断上的“一统”,第二,是教师对作文的“冷情批阅”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记忆创伤”。第三,集中体现娱乐功能的大众文化以其不挡之势侵袭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作文;真情实感;问题

与原语文教学大纲中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相比较,新《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很重要的规定。说其重要,是因为作文原本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生成的产品应该是个性化的。新课标对写作的这一要求,正是遵循了科学的原理,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的时代精神。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写作是

现实生活的一种审美,一种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是教育理念陈旧和教育评价机制落后;主观方面主要指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缺乏素材、生活感悟少、缺少写作兴趣。采取的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变指导教学模式为引导教学模式;

二、在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自我,着眼学生个性发展;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四、注意体验生活,积累活生生的素材,提高写作情趣;

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

关键词:素质与素质教育

个性发展

写作情趣

写作兴趣

成功写作

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一种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视之为畏途,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唉声叹气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敷衍了事者有之„„笔者曾对所任语文教学班级(初一)的68位学生进行过调查了解,其中不愿作文者(其中大多是害怕或畏惧作文者)竟达58位之多,占调查总数的85%,喜欢作文的同学仅有1位,仅占调查总数的1.5%。究其原因,虽是五花八门,但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普遍认为学习是苦差事,作文更是苦中之苦,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干瘪枯燥,无病呻吟;或罗列优美的词句,或滥用各种修辞手法,即使偶尔有比较优

美出色的文章,也是仿照他人的模式,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学生自我情感、自我形象严重缺失;或是为了获得高分而迎合评卷老师的意愿而写作的非真情文章。

当今中学生生逢盛世,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激情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下面试一一分析之。

一、客观原因

1、教育理念陈旧。当今提倡素质教育,但由来以久的应试教育观念已在某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老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一时还难以割舍老师在教学舞台中主角的地位,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则不知该干什么。作文课上,老师不加以指导则不知该如何动笔。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我的军训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新生军训„„那么这中间必然有酸、有甜、有苦、有趣、有累„„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还有的教师习惯于树立师道权威,对学生作文的好坏全凭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对学生有“个性”的作文则视为洪水猛兽,一律封杀。我们习惯于听话的学生,因此,学生为获取高分,为博取老师的欢心或高分数而不敢创新,更不敢标新立异,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作文激情。

2、评价机制滞后。素质教育是我们当今倡导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是符合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原则。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提出了“三维素质结构”的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强调广义的素质是个大系统,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身体维度——体质;二是心理维度——品质;三是社会文化维度——素养。社会素养是人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灵魂和动力,其目的是求善;文化科学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认知基础,其目的是求真;审美艺术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求美;劳动技能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生活蓐在,其目的是求业;心理品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精神基础;身体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三维度素质结构构成了人的德、智、体、美、劳、心、个性特长各方面基本素质要素,这些素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性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智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因此发展性教育评价必须依据三维度的素质结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才符合发展性教育评价三个发展宗旨的要求。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和全社会都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为了在各类考试中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要迎合评卷老师的“胃口”,符合当今社会的大趋势,也不敢稍稍差池,越雷池一步。导致学生作文流于大众化、平淡化,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为了拿名次而猜题,责令学生通篇背诵范文,使作文公式化,缺乏情趣和个性。

二、主观原因

1、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当今中学生背负着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应对考试而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时间紧,活动范围小,社会接触面窄,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阅历不丰富,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情感枯竭的原因。家长也要求其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本学期笔者曾就所在班级学生课外名著的阅读做过一次调查,学习们的阅读的课外书籍无非就是如下几种:小溪流、网络小说、西游记等,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简直是一团漆黑。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

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更不用说去学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了。

2、不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感受生活。作文时,我们的学生总是眉头紧皱,唉声叹气,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在他们的脑海中搜索不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迹,再加上现在的中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护是理所当然的,为我创造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是父母该做的。在《幸福》一文中,学生们都不同程度的写到了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生日时购买生日礼物,置办生日晚会;生病了父母亲心急如焚,夜以继日地照顾;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父母怎么帮助、鼓励自己„„没有一个同学提到过自己的父母是否因为自己的子女而感到幸福自豪。在他们那里,幸福的含义是不完整的。在如此心境下,我们的作文岂能有“丰富的情感”?

针对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三、思考与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变指导教学模式为引导教学模式。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从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其趋势也是向流行化、热点化发展,如北京的考题是《隐形的翅膀》,源于台湾歌手王菲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湖南省的考题为《踮起脚尖》则要求我们的目光关注我国的国家大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对于当今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书本知识,也要教社会与课外知识。

另外,教师也要对作文的硬性指导变为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写作的潜能。同时,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文章中某些写作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作文。例如,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基本上圆圆的脸盘,大的眼睛,一张会说话的樱桃小嘴,千人一面,没有特色,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来描写。笔者在教授《一面》一文时,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头发根根向上竖起,”则抓住了鲁迅先生头发的个性特点,从而体现了鲁迅先生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民族风格,寥寥数语,使人物的性格的刻画形象而生动,栩栩如生。笔者在分析文章时,突出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的巧妙,重点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高明之处,让学生感悟体会。随后,笔者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布置了课外作文《父亲》,效果很好,有学生写自己的父亲如是说:“„„父亲用手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票子,我不经意看到了父亲的那双手,布满老茧,青筋暴起,血管卷曲,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我的眼泪顿时涌了上来„„”多美妙生动的描写啊,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平时的观察和体会真实而生动地用写“父亲双手”这一特定对象描绘了父亲的勤劳与生活的艰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才气,而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2、在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自我,着眼学生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在文学创作中,“自我”才是写作者最大的宝藏,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近年来,许多中考或高考考生作文选择写“文化散文”式作文,一方面是受到众多“文化散文”式高考优秀卷(或满分卷)作文的影响;另一方面却是“自我”意识尚未苏醒的结果。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只属于“自我”的生活经历、只属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只属于“自我”的对于这个社会、对于自然的想法、观点和感悟。关注“自我”,绝不仅仅是写身边的人、事、景、物,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只属于“自我”的情感或感悟。具体到

写作实践中,就是多写“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我需要”、“我希望”等。在2007年福建省高考优秀卷作文中,有一篇颂扬母爱的文章获得了阅卷教师的一致青睐。在文中,作者撷取的“细雨绵绵的午后”、“母亲亲手烹调的荷包蛋”、“在秋风中叫卖着蔬菜瓜果”的母亲“单薄的身影”以及“在门口等待的身影”等意象或细节,无一不是作者独特的情感经历,这就是作者“自我”情感的绽放。正是这样极具个性化的“自我”情感表达,实现了“自我”内在情感的倾吐与高考应试高分的“双赢”。因此,在写作教学上,作为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个体意识,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鲜明个性的机会和舞台。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很有成效的尝试。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此外,还在班上设立了“图书角”,即要求每位学生捐献出自己所拥有的一本或几本课外书,注明书名、价格等书籍信息后,交给由同学们自己推选出来的“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其它同学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来阅读这些书籍,并定期交流阅读心得。这样,既充分利用了书籍这一种资源,又达到了增加学生阅读量的目的,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和写作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有相当丰富的文学素养,尽可能成为指引学生文学成长道路上的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这足可见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要。

4、注意体验生活,积累活生生的素材,提高写作情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不管是琐碎细微的还是惊天动地的,都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我们的共鸣,成为我们写作中的最佳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让少年去经常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城市学生有其自己的优势,但他们的生活圈子或生活阅历是相当窄的,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时候,可通过郊游、夏令营、参加综合节目等方式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以缓解学习压力,让他们感悟生活,与大自然亲近。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也许他们的生活比不上大都市的多姿多彩,他们虽然不能亲身体验高科技的奇异与乐趣,更无法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名人直面交谈„„但农村孩子也有他们的优势:春季来临,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梨花白似雪,桃花粉如霞,杜娟花或红或紫,开满山坡„„还有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也独自开放„„蜜蜂闹嗡嗡,鸟儿叫喳喳,牛儿哞哞,羊儿咩咩,狗儿叫,猫儿闹,鸡们跳„„夏天来了,下河塘戏水、采莲,到溪中摸虾,田中抓鳅,夜晚,伴着凉爽的夜风,在成片的蛙叫声中酣然入梦„„秋天收获金黄的稻谷,欣赏农民伯伯们脸上的笑容,烤红薯,剥花生,摘豆角,采野果„„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橇„„传统节日放鞭炮,看舞龙耍狮,包棕子,听奶奶叙说天狗吃月亮„„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情景岂不美妙?怎会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作文怎会无话可写?又怎会苍白无力呢?

5、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

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这样讲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乐于作文,把写作当成是一件渲泻情感,歌美贬丑,感悟生活的美好事情。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实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显然,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笔者曾对此作出过一些尝试。

(1)创造游戏氛围,唤起写作兴趣。游戏的方法能够提高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具体步骤可概括为“玩玩、说说、写写”三步。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在适当时期,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再口述游戏的内容及个人感受。最后把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章。这种方法学生兴趣高涨,游戏本身又为作文提供了素材。譬如进行成语接龙,如果是单纯的一个接一个地请学生出来回答接龙的成语,那只是简单的重复,是没有任何游戏性质的。但是,我们只要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说一个,看哪个小组最先词穷,就算输!”立刻,游戏的意味产生了。这里的成败输赢的刺激,使学生感到了游戏的紧张、小组的荣誉,一种竞争并且希望获得胜利的心理,马上达成,而这种心理活动的出现,正是搞好这次游戏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又如:写四分钟的“随笔”,老师一旦命令开始,学生就必须开始伏案写作,不得停笔,哪个停笔,就被开除出局!同样,竞赛的出现,使学生忘却了这是在写文章,而是它错误地当成了一个游戏。游戏就是玩,玩是轻松而愉快的。于是,作文的艰苦和困难在游戏的外衣下变得温和起来,变得被学生接受了。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就被唤醒了吗?

(2)写作联系生活,激发写作兴趣。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兴趣的影响,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生活作文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最难的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没材料可写,不仅是因为缺乏兴趣,还缺少生活体验。教师就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这是写作客观规律决定的,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学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春游活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没有老套的按习作要求去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春游前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小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设计了这样的春游作文教学方案,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写作兴趣。学生初学作文,都觉得作文无规律可循,困难重重,从而影响了学作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总结经验,寻找化难为易的途径,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学生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注重“六要素”,但“六要素”不一定要求齐全;写说明文注重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例:在要求学生完整、通顺、具体、生动地“记一件事”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要教给学生“基本规则”,要求学生审清题意后,明确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然后要求学生想想,自己写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会

发生这事?有哪些人参与?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就能完整地说出这件事的六要素。第二步教给学生用“分解事物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件事一步一步分解开来。如:写“种树”这件事,可把它分成挖树坑,放苗,填土,提苗和浇水等几步,使之通顺、有条理。第三步教给学生用“步步联想法”把种树过程中的环境,种树的每一步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碰到的困难和怎么克服困难等有关细节加以细致描绘,达到写具体的要求。第四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修辞和精彩优美的词、句,给文章中的语言加以修饰,达到生动的目的。这样指导,学生都能写出比较完整、通顺、具体、生动的叙事文,都觉得先依据文章的基本规则,再恰当地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来写作文,易写并写得好。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是记叙文的顺叙法,还有倒叙法、插叙法、散叙法、概括细叙法等等,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文章的中心,写出更多的创新作文。这样学生会觉得在学到写作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写作世界的无穷乐趣。同时,因精彩的范文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应精心挑选范文,引导和点拨学生分析和理解范文内容,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文有章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简单、有趣,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4)精心评改作文,增强写作兴趣。写作兴趣是学生积极作文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有兴趣就有写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写作文的潜力。精心评改学生的作文,是培养学生爱作文的重要一环。在这里强调两种评改方法:教师评改和学生自改。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儿童的写作愿望。在孩子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学生的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得到信心。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因而,我们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的突出成绩或个性。我们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把握他们的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才能有分寸有说服力地批改他们的作文。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找宝”的心情,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作文,用心去体会。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使学生在对作文评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不断得到赞许,这些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以往,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几乎成了传统作文教学天经地义的事。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自改过程中得到炼意、炼句、炼字的反复训练,通过自评自改,让学生在具体材料面前,根据教学目标,在修改的实践中去认识正误,分辨优劣,得到习作的审美感悟,达到提高认识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这一作文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只重教师批改的单边教学模式,将评改放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把批阅、修改、讲评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每次习作后,要求学生把文中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多余的词句删除,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把错乱的段落与层次整理过来。要求学生做到:评---评出主要问题;改---改的有方法,懂门道。当学生看到自己修改的作文通顺了,流畅生动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有了满足感,也就增强了写作兴趣。

另外,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侧重于评改方法的推介,如符号圈点、批注、谈看法、查反馈等,快捷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评价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解决的办法、成功的经验、内心的感受都融汇到了一起,有启发,有支持,也有批评。通过师评、生评、师生共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的运用,唤醒了学生自写、自改、自评和自悟的意识。这为再创造提供了鲜活、动态的写作环境。

(5)充分体验成功,巩固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

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以满腔的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开展作文竞赛和评选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巩固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竞赛、评选中学习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荣誉感,磨炼学生的意志。针对作文方面存在的审题不清、重点不突出、中心不明确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让学生都有获得胜利和成功的机会。具体做法:一是仿效电视台举办知识竞赛的方式,以笔答、必答、抢答、抽签回答等形式,每两周举行一次“作文知识竞赛”;每月举行一次“命题作文竞赛”;二是,为使每个学生均有获奖机会和参与整个活动的始终,评委由任教老师和学生轮流组成。个人评优分三个等级,设“最佳”、“优秀”、“进步”奖。在公布个人竞赛结果时,重视鼓励暂时成绩稍差的学生,使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在某一个方面写好一点就能超过对方,同样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从而变过去“要我写、厌恶写、惧怕写”为“我要写、愿意写、喜爱写”的喜人局面。三是集体评优将全班分为四组,按小组累计成绩,得出竞赛结果。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会使学生不甘落后,思维活跃,竞争异常激烈。

这种教学尝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配合,效果出奇地好。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作文成绩大大提高。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中,本班学生作文成绩明显好于其它班级。

结论:当代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多方探讨,不回避问题,要面对现实。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我们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多途径地创新和尝试作文教学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可能培养的,写作水平是可以提高的。我们都期待着中学生写作水平改观的那一天。

参考书目

1、《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实践蒋建洲

P28-29

2、《语文课程标准》 张新光

P50、108、154

3、《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

李白坚

P14、15

下载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与对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今中学生的作文还存在很多问题,写出的作文大多进不了“好“的档次,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情感,或无病呻吟,或情感造假。......

    浅谈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1、 局部抄袭,请修改 2、 标点符号很多不规范,我已标出局部,请修改 3、 文章要有参考文献,要把参考书目标出,还有文章如果直接引用他人文字的,请用引号标出,并在参考文献中体现出来......

    浅谈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5篇

    1、 局部抄袭,请修改 2、 标点符号很多不规范,我已标出局部,请修改 3、 文章要有参考文献,要把参考书目标出,还有文 章如果直接引用他人文字的,请用引号标出,并在参考文献中体现出......

    感恩缺失原因

    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由一场感恩教育专场报告会引发的思考 岳阳市君山区第一中学 樊卧龙 副校长 中教高级2007年11月29日下午二点半,镇影剧院座无虚席。......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原因探究及其矫正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原因探究及其矫正 论文http:///:本论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本站仅作合理转载,原作者可来邮要求删除论文。论文秘籍网· 《灰姑娘》中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n......

    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与重建

    0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与重建 摘 要:"00"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也是是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跟随着经济全球化......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原因与对策(最终五篇)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但会计行业内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却普遍不高,各种违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本文着重对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和症结所......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对当代中学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思考 一、人生要有理想。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我们当代中学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