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
浅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一、让学生重视材料的积累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是啊,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每一篇课文中总有新词新语出现,句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记在读书笔记上,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片段,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累。“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让学生自主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训练途径。因为语言的积累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深刻而牢固的记忆。所以要对背诵的课文和片段都不折不扣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
二、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过:“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迈出重要的一步。”仿写是知识迁移最直接的途径,仿写的过程是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妙处的过程。
1.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
描红是学习书法的捷径之一,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那仿写就是学习写作的捷径之一。因此从仿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如《荷花》一文中介绍了荷花各种各样的婀娜姿态。在学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也着手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卉。在学习了《石榴》后,又让学生从水果的形状、颜色、滋味等几方面来向大家介绍一种水果。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入微地观察,使他们所描述的语句生动,形象了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从省略号入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它们会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唤起他们的想象。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最后这样写到“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雪儿》的课文中有“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虽然课文省略了人物心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描写、陈述,但这一空白却恰好给了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
3.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蜗牛的奖杯》主要讲蜗牛由于
骄傲,从原先的飞行冠军到现在只会爬行的过程。教师可启发:蜗牛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如果是蜗牛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她们会滔滔不绝。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骄必败”。
4.从思想内容入手,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若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或一个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样能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就有很多同学为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的过程而震惊、痛心、反思,于是我在教学课文时增补了多个写作点,让他们想象现在瀑布的样子,想象游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慨,想象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词等,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写的内容情真意切,对文章的中心也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写作兴趣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活动。它不仅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大部分诗歌散文音韵华美,读来朗朗上口。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亲近了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内容与理法都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宝贵的一种境界。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师要善于朗读,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如果教师都把课文读得干瘪吃力,怎么能使学生对语文朗读有兴趣呢?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朗读课,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氛围。其实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体验的过程就产生了兴趣。课后让学生朗读自己以前的作品,思考是否融入了真情。再让同学们交换朗读彼此的作品,看看别人的文章能否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打动了自己,最后让大家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相信同学们读了自己或他人好的作品后,定会激发他们去创作更好的作品。传统作文教学一直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学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朗读感悟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办法。
四、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所以,我们要抓住课文阅读这个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
1.仿修辞手法
一篇文章要写得生动形象,必须要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所以在理解课文时,要趁机指导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如《西湖》这篇优美的散文中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用“犹如”、“仿佛”、“宛如”“像”说话,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比喻句,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和怎样打比方。
2.仿结构
(1)连续结构段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哪吒闹海》、《第八次》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在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2)并列结构段是指一段话将事物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北大荒的秋天》二、三、四自然段之间就是这种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了北大荒秋天的美景。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3)总分结构是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构成。《北大荒的秋天》描写原野时采用了这种总分结构,先总写出原野的特点是热闹非凡,然后从大豆、高粱、榛树几个方面来具体写出这里的热闹。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可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例:①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②课间十分钟真是热闹非凡。
3.仿详略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知道写文章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的,突出主题的部分要详细写,其余部分略写。如在学习《第八次》时,文中有段描写蜘蛛七次织网的话,前两次描写较为具体,后面几次用“就这样„„一连„„都”的好句式一笔带过,这就叫有详有略。教师趁机告诉学生,如果要叙述相同内容时,可详细描写一到两次,其余可用这个句式概括介绍,然后让学生围绕“投篮”、“学骑车”等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件进行仿写。
除此之外,仿立意,仿选材,仿顺序„„都是阅读教学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写作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学生的积累,也靠平时的有效训练,如果能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多种写作训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
我认为“深度融合”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深度融合”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体现这一点,我们是否做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得到发挥?答案是“NO”。我相信大家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就是不管是教材改革还是课程改革,到头来都只是一种形式,教学结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环境、方式方法的改变,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三段式”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导学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讲的内容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进而不会学习。“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所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合”新模式。
第三篇:浅谈单证教学与单证市场的结合
岗位需求与高职国际商务单证教学对策
作者:广东青年干部学院 崔艳芳
摘要:对外贸易领域的发展以及外贸体制的变革,使外贸类人才需求发生了较大改变。外贸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外贸体制改革,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小型外贸公司甚至是外贸个体户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新型的外贸实体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上手快、能身兼几职,同时,人才需求呈专门化趋势,并要求人才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上种种趋势,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并扩展其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外贸人才需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
广东的外贸企业、外向型生产企业、外贸代理企业多不胜数,进出口总值多年来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外贸行业中遥遥领先。外贸企业的发展则必须有外贸各类人才的支持,在广东,外贸人才的需求更是巨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等学校都开办了外贸专业,培养各级各类的外贸人才。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输送上手快,做得稳的实践性人才是很多高职高专学校的切入点,于是,有些学校看到单证工作上手快,注重效率和准确度,人才提升潜力大,则选择从单证方向着手,着力培养符合这方面市场需求的专门性人才。
一、单证工作在外贸业务中的作用
外贸业务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通力配合。随着外贸业务的发展,外贸公司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型外贸公司,它的业务流程上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不少公司都设有专门的单证部门,有专门的人进行单据的审核和制作。在这类公司里,单证人员必不可少,它有效的规避了外贸业务中由于单据审核疏忽和单据制作技巧不足产生的风险,成为构成整个公司外贸业务顺利进行的有机组合,在外贸流程中起到了把关的作用。还有一些中小型外贸公司以及外贸型工厂,对外贸业务的分工则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它们采取一人负责的单肩挑原则,一个业务人员负责一批货的所有项目,包括洽谈、跟单、制单、交货、结汇等等。这种模式下,制单则成为外贸人员的一项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二、单证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做单准确,注重细节
企业无论是使用何种方式结算,单据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凭证。这些单据证明着货
权(如提单),资金流动情况(如银行水单),有无进行必要的保证措施(如保单,商检证书等),所有的这些单据都不能有任何的疏漏。
在国内,一半以上的结算工作是通过信用证方式进行的,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企业的的单据要根据信用证的要求交到银行。银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审单将严格按照“单单相符,单证一致”来操作。任何的不符点,哪怕不符点极为微小,都可能导致出口企业不能收回货款,因此,企业要求单据的制作务必十分精准。
另一种重要的结算方式是使用托收,比如付款交单,承兑交单等等。在这些结算方式下,银行对单据的审核没有信用证那么严格,但事实上,出口企业的收汇则面临比信用证方式要大的风险,因为在这些结算方式下,买卖双方间依赖的是进出口方的商业信用,买方即进口企业最终审核单据,单据的任何不符都可能成为进口企业拒绝接受单据,拒收货物的借口,所以,有些人以为使用托收对单据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恰恰相反,在托收方式下,出口企业对单据制作的要求应当是绝对的相符。
(二)时间精准,规划及时
企业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货物的买卖,买卖进行的越快,资金流转得越迅速,钱才赚得越多,因此效率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加速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项。而进行贸易过程中的各种不定因素,各种突发事件,经常给交货结汇带来麻烦,所以,单据也好,货物也罢,可以说都是赶早不赶晚的,再加上单据是结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系货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单据的制作,企业在这个方面更会提出相应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结算方式都规定了交单的日期,如果迟于交单日交单,则很有可能无法收回货款。交单日期的规定又能涉及了外贸的整个流程,不同单据之间生成的先后关系也必须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为了在指定日期交单,何时生产货物,何时交付货物,何时办理保险,何时申领各种证件都必须提前做好科学规划,并确保交货能按规划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单据的生成得到保证。
(三)区别对待,灵活处理
单据的制作和申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一些变动。比如,由于进口国家不同,贸易习惯,交易政策也会不太一样。同一种货物出口到不同国家,进口商要求的贸易条件会略有差别,要求提交的单据也会随之变化。举一个例子,一批货物出口到欧美地区时,由于这些地区的贸易方式已十分标准,贸易条款也会比较规范,出口企业在制单时就会觉得相对比较容易。而同样一批货物出口到中东,由于中东地区历来的信用证条款会十分详细,还会有一些只有自己地区才出具的条款,整个信用证会看起来十分冗长,有
些就有十来页之多,会填加许多额外内容,外贸企业工作人员在制单的时候,要认真审证,区别对待,尤其是对某些没有把握的条款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味接受,对于一些特殊的条款,我们可以婉转地要求用其它内容代替,做到灵活处理。
(四)着眼宏观,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无疑是受对国家政策国际关系影响很大的一项工作。任何进出口企业都应对国家的政策变化投入极大的关注。作为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环节――单据制作,显而易见也受到政策的影响。比如,2005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不断上涨,很多出口企业都感受到了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压力。出口越来越不好做成了许多外贸公司的口头禅,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发现对于收汇,国家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为了防止国际上投机性资金涌入,外管局对银行水单的审查变得更加严谨,不明来历,没有明确资金源头的银行水单都必须要经过外贸企业填写各种单据,提供证明来加以确,才能真正将水单上的款项入账,而在前几年,这种情况远并不多见。不仅如此,汇率的上升带来的流动性过剩还使得结汇方式受到限制,很多银行都要求企业尽量避免使用远期三个月以上的结汇方式。如果企业工作人员仍然照本宣科,不理会现实情况的变化,则必然在业务中举步维艰。
三、高职院校在单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陈旧,脱离实际
进出口贸易随着市场变化、国家政策变动,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外贸形式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同时随着通讯手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洽谈手段,结算方式等也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不少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却是十数年如一日,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便有些高校使用新教材,但我们却不得遗憾的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国际商务单证教材品种单一,而且内容雷同,很多教材给人的感觉只是换了一下封面,调整一下目录而已,里面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脱离外贸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单证教学则很难有质的突破,教出来的学生对外贸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到了企业不能将学到的东西立刻运用到业务中,反而还要从头学起,无法突出自己的专业特性,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重视形式,忽略本质
国际贸易单证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有关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也要了解外贸政策,更要学习国际商务单据的制单规则和制单技巧,要掌握的东西是很多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高较对单证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是相当全面的,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单务单证,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保险等等都是其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外贸知识是件好事,但有些教师在教授相关专业知识的时候,却只注重讲授外贸基
本知识、外贸术语,忽略这些术语的由来和内涵。这使得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对于外贸知识的掌握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13个外贸术语是学生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然而很多学生却是学了就忘,忘了再背,再背再忘,陷入一个无法克服的循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在教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忽略了它的由来。这十三个贸易数语其实就是一部国际贸易的发展史,从古老的FOB开始,它们都阐述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人间合作所产生的风和商人对此的规避办法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责任和费用的划分。如果只把它简单理解为需要背下来的规则,那实际上就没有抓到外贸的本质。在尽量安全的情况下交货收钱就是一切外贸活动的准则。而有时我们却忘掉了这看似最简单的道理,反而舍本逐末,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
(三)重视理论,轻视实操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个实操性相当强的专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去内化理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单证工作人员。而目前,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其他原因,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都重视不够。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或四年之后仍然一张真实的单据都没见过,没填过。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训练来巩固,造成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学了也不知道要用在哪里。对专业本身的理解不深,始终在肤浅的水平上停留,这就造成其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不能适应现在外贸公司的用人要求,市场竞争力也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四、推动高职院校单证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单证专业教学上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单证教学和单证实际工作的结合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单证教学单证工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能适应多变的单证工作的外贸人才,因此,单证的教学必须具备自己的特点,将从事单证工作所需要的素质渗透在专业教学当中。
(一)以教授理论为依托,注重专业基础的培养
外贸体系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在这个体系中分工表现十分明确。单证工作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贸易本身涉及了买和卖的整套行为,无论从事哪个环节都需要对整个交易过程式及它蕴含的道理有所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必须让学生对整个体系有所了解,将贸易的整个框架和基础理论灌述下去。不同交易主体,不同地区的贸易方式可能各不相同,每笔交易生成的单据也可能略有变化,但贸易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买卖双方在允许的范转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做单的原理是一样的。而这个原理则通过贸易的各个细节生动的反映出来。学生在学习期间,只有掌握好这些结合在单据背后的基本理论,才能做
出漂亮的单据,成为合格的单证人员。
同时,因为单据本身涵盖了交易的各个过程,签订合同,商定结算,出口报关,进行商检等等环节都会反映在单据上面,这就更要求学生有看通看透单据的本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单证工作中如鱼得水。因此,教学中,对于贸易磋商,谈判,定合同,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核销,退税,各个环节授课教师都应有所涉及。
(二)理论联系实践,创建实操情境
贸易是一项实用技能,纸上谈兵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去实践,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所以,如果能让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是最好不过的,但由于企业接收学生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很多公司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外泄,所以学校完全依靠企业是不太行得通的。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外贸软件来进行教学,模拟外贸流程,这样也能让学生动起来。再加上学生对于基础的理论知识已有所掌握,实操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在历次的实操实训中,笔者发现实操训练使得学生对原本模糊的专业知识有了搞清楚的动力,让他们自发自觉地主动学习,直至搞懂为止。对于外贸专业来讲,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提高手段。那么,在实操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以前学到的技能,关键要素是什么呢?
1.创建仿真的实操情境。在实操训练中,可以分小组或以其他方式设立外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职能部门,如外贸企业,货代公司,商检部门,海关,银行等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功能,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作业。
2.以任务为导向,树立责任意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责任意识相对还是比较淡薄的,考试时60分就可以交差,但是单据的制作却要求尽善尽美,不能出现任何细微的差错,没有100分都不能交差。如何让他们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将责任放在他们的肩上,树立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模拟岗位责任制,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行。
3.尽可能多地将外贸实际问题带入实操。实操本身就是在模拟外贸的实际问题,它无法像外贸实际一样复杂,但也要更多地倾向外贸实际。大的方面来讲,实操中对欧美的单据制作,对中东、非洲的单据制作,对港澳的单据制作,代理情况下的单据制作,最好都能有所涉及。小的方面来讲,学校应注重一些细节的训练。在设置任务时,应让任务与现实情况相接轨,比如当年的政策,外贸制度的变化等等最好都纳入实训过程中。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信用证项下,单据制作 “单单相符,单证一致”的规则,托收项下,单据潜在的绝对相符规则以及各贸易环节下的国家政策,行业规则,地区标准,这些都显示单证工作中,单
证工作人员的规则意识何其重要。比如,原产地证,提单,保单,汇票的抬头有可能因为信用证的规定各有不同,我们作单时就要按规则做成不同的抬头。汇票按惯例作为指示性抬头,提单也经常按惯例作成TO ORDER 或TO ORDER OF SHIPPER的指示性抬头,保单上则经常将出口商作为被保险人,这些看似相近的东西都遵守着各自的规则。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各种规则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以规则行事,规范工作的职业习惯,使之具有适应外贸工作的素养,为以后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保证。
(四)源于规则,高于规则
贸易的进行是为了赚取利润,围绕着这一本质目标,贸易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直接而又灵活的交易行为。对外贸规则灵活处理,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可以赚钱,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买卖双方可以说是开动了所有的想像力,而这本身就是市场的规则,交易的魅力所在,是值得欣赏和赞扬的。比如,因为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名称,但不同品名下的关税却有可能不同,运费也可能有所差别,为了降低货物在进口国的关税,减少运费支出,有时出口公司会在商业发票,提单上调整商品的品名,这样就可以增强货物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贸易的本质就要求外贸相关人员有高于规则的活动能力,对销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商品区别对待,从而使得外贸业务得以顺利而通畅的进行。
(五)培养学生注意时事,了解相关政策的意识
外贸业务受到国际关系,国家、国际政策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于外贸人员而言,了解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本国外贸政策的变化,及相关政治策略,金融政策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信息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会在外贸单据上得以体现。因此,在平常,让学生多关注这类事件,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对国家政策形成自己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胸怀天下,洞察世事,同时又谨慎灵活,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单证人员。
参考文献:
[1] 王义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东青年干部学
院学报,2006,(4):70-72
[2] 刘宝成.出口实务操作.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3] 袁永友.国际商务经典案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第四篇: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经验总结
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吴凤君 孟家中心小学校
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使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游戏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高度参与,更离不开课前、课中、课后场地器材的合理安排与布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体育课既有其它学科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创设情境”是遵循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的特点,创造一个逼真的情形和景象中。使教与学,演与练,情与景,巧妙地融会于一体,达到整体完整,环节清晰,目的明确。
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活泼多样的采用多种教法。小学的年龄阶段,学生活泼好动,新陈代谢旺盛,内脏器官系统跟不上运动器官的发展,工作耐力差,疲劳快,恢复快;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易转移,注
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模仿能力强,好胜心强,喜欢有节奏的练习,喜欢有情节的对话。
精心创设和丰富儿童的学习情境。儿童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自身活动中的自主性来进行的,体育教学既有其它课程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它是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朴素渗透的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人们认识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官,联想自己生活中积累的表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郁的学习兴趣。
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促进儿童体质,体能的发展,多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内容,选择的练习多样化,对学生身体影响要全面。经常有目的变换一些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更加防止长时间单一练习。
体育思想与方法的融会贯通。体育教学是一项有鲜明集体感的身体教育活动,也是一项有严密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加强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活动中。
只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的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利用相互诱导的心理学规律,不失时机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智力和体质就会获得较大的发展,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的“三基”作协顺利地完成了。
第五篇:语文与历史教学的结合
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与“史”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文史分家”,无论在涉及到对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许多社会学科教师亦是如此,从而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性理解。
1、从语文和历史的关系来看,文史本一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毛泽东也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由两者本身的关系决定的。
2、从语文教材来看,文史交融更有意义
《新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并阐述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改版后的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很多,其中与历史的关系最密切,有的课文就是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等,有的课文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如《最后一课》、《紫藤萝瀑布》等。此外教材中还增加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名著导读,其中包含的历史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只要对理解语文有帮助的,都可拿来,作为“史”的内容,与“文”结合,互相借鉴、互相对照,定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3、从课堂氛围来看,文史结合能够激活课堂
语文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用生动形象、简洁准确的讲解吸引学生,即使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也应注意文史结合。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个个平实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的肢解、干瘪枯燥的语言、空洞的思想教育,令听者索然寡味,其能力培养从何谈起?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历史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名人伟人功绩,历史上的悬疑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的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习《孙权劝学》时,我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涉及人和事,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一投石击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的氛围一改往日的沉闷,一下子群情高昂,举手的同学此起彼伏,甚至有些男生恨不主动站起来发表意见,就在这一个个精彩的发言中,同学们自主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结合历史知识,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文史结合,就会生趣盎然。
4、从中考形势和要求看,文史结合符合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取向 文史本是同根同源,文史紧密结合的试题在中考施工试卷中时有出现。例1:北京海淀区的一道题: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况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2)?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鲁定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例2:从《出师表》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请再列举中国古代的一位贤臣,并说说他成为“贤臣”的具体原因。这两道题都涉及到历史知识,并要学生熟悉重要人物的典故,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在文科综合大势所趋的今天,如果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底蕴,就能写出闪烁着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的答案。在当代,世界上的学术发展也主要呈现综合性整体化的特点。当代学术整体化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①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②“纬线学科”迅速发展;③总体比综合性学科的发展。如:日本高中开设“数量”课,即包括综合数学、计算机教学、综合物理、综合化学、综合生物、综合地学等„„美国普通教育则设置了跨学科的“科学教学方案”,其特点就是多科性。
所以,为了适应中考的要求,为了与世界更好的接轨,也为了时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文史结合教学总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文史结合的方法
1、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名言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材料导入课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在教《陈涉世家》时,先简介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更重,致使天下困乏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然后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又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我在幻灯片上打出杜甫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然后问学生:“这四句诗是写谁的?你能说出跟他有关的几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吗?”虽然学生对于四句诗不大熟悉,但根据关键词还是能够推测出诸葛亮来,接着大家就争先恐后回答与他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我们很快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引用借鉴历史知识,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对历史知识也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2、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渗透一些历史资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可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课文主旨、人物个性、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理解。在学习《最后一课》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这样问学生:“往常顽皮、幼稚的小弗郎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节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讨论 的过程,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本质不坏,还能管住自己;有的说,他有一个好老师;也有的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具有纪念意义等等。当听到第三种回答时,我追问:为什么小弗郎士不能像我们一样学母语呢?于是接着学生的答案适时地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然后总结,其实更重要的是亡国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促成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是最难理解的,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如:教《风筝》这篇课文时,要想理解“‘我’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为什么弟弟对‘我’的粗暴行径毫无反抗?”两个问题,教师就必须结合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介绍当时人们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长幼尊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同样教《故乡》、《孔乙已》无不需要介入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讲,鲁迅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些文章,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
在这里尤其强调诗词教学中对历史背景、个人经历的渗透。如果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历史知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花了10分钟左右介绍安史之乱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然后示范读诗歌,在我的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学生的心灵与诗歌主旨得到了碰撞。安史之乱时的国都衰败,亲人离散,叹息衰老的内容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坎上,于是当学生感情朗读时,作为老师的我根本无需指导朗读的节奏、重音,比任何一次都读得好。这样有机地结合,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也丰富了历史知识,学生和我都会终生难忘。运用历史资料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易于调动学生情绪,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衰伤幽怨的气氛之中,这比我们照本宣科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可见,历史资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
3、将语文活动适当地延伸到历史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说前两点说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到文史结合,那么这里谈的是让学生在课后学会做到文史结合。因为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如:在进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做“排行榜”。第一步:让他们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人物”,并简要介绍一下理由。然后让学生统计出他们心中十个共同的英雄。第二步:我问学生,你对这十个英雄中的哪个人物还不够了解,请你在课外搜集资料来加深了解,然后写一个小传记。倘是诗人,就针对他的某一首诗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来赏析;倘是历史人物,就结合他的贡献写写主要事迹。第三步:我选择一个英雄人物在课堂上作比较深入的介绍。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了学生阅历,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审美情趣。这样的活动多了,至少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能力,启迪他们在课余更广泛阅读、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另外,注意对学生文科基本功的培养,也是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4、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佳作,积累历史素材,增强人文精神。从写作的角度看,史实、名人、名言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但是很多学生因缺乏历史素材而难以写出理想的作文;写作的关键是选材,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综观历年中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佳作,如《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促进作文品位的提升。
这里所说文史结合,不是无原则、无限制的引用历史知识,当引用或穿插历史知识时,我们需要考虑引用能不能达到某项教学目的,有没有促进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尽量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从语文角度来审视、分析历史知识,做到少而精,以免喧宾夺主。
跨学科也应该从语文出发最后回到语文,既要跨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改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背离。毕竟文史结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冲淡主要任务的完成。这几年语文的跨学科学习有点走远了,以至于许多地方的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政治课甚至“四不像”,严重弱化了语文的特性,让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渗透产生了怀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时,在时间、分量上要把握好,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具体选哪些材料,必须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来决定。教育改革已经向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文史兼通,从时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是最大趋势,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