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核心
P42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P4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函、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P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P46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P4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P49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不决不能动摇。P50 公有制经济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P51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现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
知识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和使用者。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创造指的是人能动地认识和实践的活动。创造的结果是产生新知识和新事物。
P53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P5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P5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是经济建设真正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发展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自主创新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注意和P43结合)
第二篇:考研政治核心知识点汇总1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实践高于认识——直接现实性。
★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认识起源于经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经验有客观来源。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孙中山: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知行不可分割;知行互相促进;行先知后。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全体成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指:与时俱进。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报告是:《论新阶段》
★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党的十二大报告。
★毛泽东对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主权在民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普选址;代议制。
第三篇: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归纳
会议及其内容总结
八七会议1927.8.7
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遵义会议1935.12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在革命重大历史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洛川会议1937.8
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 1949.9.21
通过《会议组织法》 《政府组织法》 《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六届六中全会1938.10
毛泽东 在中共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七届二中全会 1949.3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提出了“两个转变”和“两个务必”
八届九中全会
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6
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
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二大 1922.7
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党的七大 1945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8年,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注: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是指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
中共八大 1956.9
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八大二次会议 1958.5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十五大 1997.9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六大 2002
提出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1979.3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8.5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中心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总结
1928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阐明中国革命只能走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0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5《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即(八一宣言)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935.12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1936.12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7 毛泽东《实践论》 《矛盾论》 批判了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王明)
1938 毛泽东《论持久战》
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1939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39.10.4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把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1945 毛泽东 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个主要标志
1948.4.1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明确地吧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1948.12.30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1956.4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标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7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毛泽东《关于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1、党内出现的错误观点
①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② 瞿秋白的“无间断革命” ③ 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
2、党的自身建设
① 1941.5---1942.2 整风运动
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党八股 ② 1951---1952 “三反”运动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③ 1952 “五反”运动
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 ④ 1957 “整风运动”
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
① 1924.1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反帝反封建,北伐战争② 1937.9.2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近代史
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1、1840年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2、1898年 戊戌维新运动 3、1905年 同盟会成立 4、1911年 武昌起义5、1912年 辛亥革命失败
㈡ 新民主民主革命
1、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党的成立)
3、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㈢ 大革命时期(1925-1927年)革命对象:北洋军阀
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年内战)1、1927年八七会议,南昌起义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1935.12 遵义会议 中共历史上的转折点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结束
㈤ 抗日战争时期(1937.7.7—1945.8.15)1、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起点
2、全面侵华:1937年卢沟桥事变3、1945.10.25收回台湾,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㈥ 解放战争时期(1946.6.26—1949.4.23)1、1945年8月—10月重庆谈判
中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2、1946.6.26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中共作战原则:
1946.6--1947.6战略防御1947.7—1949.4战略进攻
㈦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49.10.1建国---1956年底“三改”完成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1.12---1956年底)发展互助业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高级„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底---1956年底)供销小组 → 供销合作社 → 生产合作社
4、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㈧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1957年“大跃进”运动 2、1958.8 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59年,“反右倾”斗争 4、1962—1965 三年调整时期 5、1966.5—1976.10 “文化大革命” 6、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7、1981.6 十一届六中全会
全面拨乱反正,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8、1987.4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9、1992.6 江泽民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劳动收入主要包括:
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出卖技术所得的收入,参与管理劳动所得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企、外企劳动者所得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主要包括资本收入: 利润,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等;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观念上的货币; 当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媒介时,是实在的货币 一本书售价18元,这里的“元”是价格标准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
政治路线方面的错误倾向笼统的说都是机会主义,机会主义又分为:
右倾机会主义(或投降主义)左倾机会主义(或冒险主义)
学风方面的主观主义又分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所谓“民主党派”是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主要理论知识点
“三个代表”: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重点是:诚实守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群众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 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发展 主要动力:坚持改革开放 重要保证:坚持民主法治
重要条件: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与基石是:公平正义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毛泽东思想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邓小平理论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
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征主要有:(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第四篇:初中政治核心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五篇:忠于核心 维护核心 做到政治合格
忠于核心 维护核心 做到政治合格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回顾了历史,展望了未来,以非常深沉的历史使命感,聚焦于党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并通过“八个坚持看”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述,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书记讲话体现了我们党一心为人民、一切为民族的奉献精神,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付诸实际行动,永葆党员干部先进本色。
不忘初心,永葆党员干部先进本色,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点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能否坚持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能否牢记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纲领,能否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在新的形势下,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动摇,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能否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而尽心尽责,作出应有的新贡献;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的伟大实践中,做到了哪些,付出了哪些。
不忘初心,永葆党员干部先进本色,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能否“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在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的今天,能否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能否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在世界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能否立定脚跟,“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在新的“赶考”路上,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做一名让党和群众放心、满意的共产党员,让我们党鲜红的旗帜永远飘扬,永不褪色。
中国前进的道路需要党的指引与领航,中国人民的福祉需要党的引领与奋斗,中国社会各种不良风气与弊端的消除,需要党的领导、感召与推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伟大事业的推进需要的是每位党员的实际行动,党期待着,广大人民群众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