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一县一产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一县一产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宁
首先,我认为‚一县一产业‛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我们讲一个县或一个区域的先进与落后,从经济的角度看,主要是看这个县或者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关键是产业结构是否先进、其历史的演进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比如在你那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重很高,占大头,长期不能改变。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区域还处在农业社会,意味着这个区域的发展整体上是个‚牛拉车‛,而不是‚汽车‛,更不是‚火车‛,意味着发展的第一动力、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牛‛,而不是‚马达‛或‚内燃机‛。这样,你用的劲再大、耗费的资源再多,也跑不过‚汽车‛。也可能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特好,生态环境虽然越来越重要,但不是唯一,我们的目标是‚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单靠‚生态‛不能解决‚富裕‛问题,也解决不了‚文明‛与‚和谐‛问题。所以,我们说导致安康长期发展‚滞后‛的最基本的原因,一是交通瓶颈制约,二是经济结构约束,三是发展方式落后。经济结构转型缓慢,既是安康‚发展滞后‛结果,同时又是进一步影响安康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要实现‚跨越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解决‚结构‛这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深层问题。而加快推进‚一县一产业‛的步伐,实质就是要破解‚结构‛约束问题。‚一县一产业‛是一个战略理念,是破解‚结构‛难题的战略举措,是一个关乎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换句话说,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谁调整得快,就意味着谁的发展动力机制发生变化,谁就能抢占到战略高地。
其次,‚一县一产业‛的战略要求是,每个县都要着力培育和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我理解‚一县一产业‛并不否认‚多元支撑‛、‚多元发展‛,也不是说一个县只发展一个产业。这个战略强调的是突出重点,抓根本、抓关键,根本的要求是从县情实际出发,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在多元发展中培育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所以,准确地讲‚一县一业‛的‚业‛,是指‚主导产业‛。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内,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以市场为导向,以非农经济为主导,通过县级政府调控,优化配臵资源,协调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各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市场前景广阔、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称为县域主导产业。其主要特征是:达到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发展速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存在着较强的前侧、后侧和旁侧效应,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容易实现跨县域配臵资源;对高新技术成果吸收性好、应用效果高。
第三,发展县域主导产业要认识把握其内在规律性。一是从县域主导产业阶段发展规律看:纵观发展历程,可将我国县域产业的发展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优势产业凸现的整合发展阶段、创新发展的一体化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定性。我市总体上尚处在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更准确地说,正处于主导产业形成和成长前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产业布局为城乡分离、县城独大的单核形态,产业发展基本处于自组织状态,优势产业还未形成;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和成长是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和特色资源产业培育能力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二是从背景、机遇和新的要求看:‚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的战略要求,明确提出要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十二五‛省委省政府又对陕南提出了‚循环发展‛的基本定位,我们自己的更具体的定位是‚由突破走向跨越‛,我们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区,面临投资拉动强劲、国家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政策机遇和产业梯度转移、消费结构升级、生态休闲旅游方兴未艾的市场机遇;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在我市调研时强调:‚‘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陕南循环发展,就是要统筹考虑陕南区域优势、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跨越‛;‚陕南循环发展,核心是建立现代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是建设循环经济聚集区,关键是强化设施建设,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陕南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他还强调:‚要走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扩大规模、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加快形成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陕南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加大旅游等优势产业的开发力度;要把移民搬迁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良性互动,互相促进‛。这其中既有客观指向,也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要求,指导性、针对性很强,是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因素。三是从县域主导产业形成的实践看:县域主导产业的形成,是一个在实
践中不断探索、艰难选择的过程,甚至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主观选择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有时候,‚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一个大项目的引进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既有观念。过去我们十分注重资源指向、资源依托、资源开发,强调‚有什么就做什么‛;近些年,我们又作了‚无中生有‛的尝试,引进一些项目,实践证明‚无中生有‛在安康也是可行的。这其中有主观设计、有客观指向、更有实践检验,但根本的是实践检验或者说是市场检验。客观地讲,这些年我们的发展,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第四,现阶段加快实现我市县域主导产业的突破,最现实、最有效、最根本的着力点还是项目支撑、招商引资。宁陕县刘云副县长讲过一个观点——‚招商引资是宁陕发展的生命线‛。我认为这个理念和认识是到位的。在现阶段,招商引资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价值和意义怎么估价也不过分。招商引资这个战略选择是许多因素的契合点、切入点、突破口和聚焦点。我们内生动力不足、资本发育不旺,要突破、要跨越非借外力不可,舍此别无选择,除非你甘于落后、愿意慢慢地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抢抓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态休闲旅游蓬勃兴起的机遇,最带有根本性的对接点,就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意味着要走开放发展之路,要走合作双赢、共赢之路,要走主动接受大市场辐射、主动融入大市场而不是脱离大市场之路,招商引资因来的不仅是项目、资金,还有人才、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等等。所以,对招商引
资,我们要重视、重视、再重视,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快实现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第一抓手。‚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8年‚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来,我市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一些县区的经济结构转型甚至呈现出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特征,根本的推动力不是别的,就是招商引资,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外来项目、外商、外资在安康落户,变化的根本就在这里。交通瓶颈开始打破,是我市‚十一五‛最显著、最深刻、最重大的变化之一,但如果高速路连接的仅仅是大城市而不是大市场,高速路运载的仅仅是乘客而不是源源不断的项目、资金、理念、思路,那我们就可能是分享了成果、丧失了机遇。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第一抓手。
第二层意思是,招商引资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不仅要‚招商‛、‚选商‛,还必须重视做好‚促商‛的文章。我想,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促商‛的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去年,带中青班学员到石景山区委党校学习,发现石景山的招商机构不叫‚招商局‛,而叫做‚投资促进局‛,听了他们的专题讲授才明白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差异,更是‚招商‛理念的根本差异。‚招商‛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他们所做的全部或实质或目标是‚促进投资‛。我想,我们的招商引资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升级转型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只有进入集约招商、促进投资的新阶段,才能起到真正促进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作用。
第三层意思是,既然招商引资是第一抓手,那末相应的政策支持就必须跟进。一是要舍得在项目论证、策划、包装上投资,因为项目建设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要把招商
引资作为现阶段考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权重,加大奖励力度。三是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来实施,形成主要领导牵头、职能部门主抓、相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的制度和机制。因为,招商引资是‚请客‛,‚客‛请来了‚家人‛不欢迎,不给‚好脸色‛看,不给‚凳子‛坐,不‚端茶‛、‚上菜‛,那这个‚客‛就没法做下去。四是‚客厅‛要建设好。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是现实可行的。这里面‚园区‛是就是‚客厅‛,就是未来县域主导产业的承载地。‚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集聚的地方,要充分考虑主导产业的主导性、关联性、辐射性、带动性和集群化特征,不能形成集群化,不能发挥主导、关联、辐射、带动等作用的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定位和质的规定性是‚循环发展‛,否则就只是打造了一个新的旧园区;‚园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工业区或产业区,他还必须和城镇规模扩张、功能完善、城镇化、城乡统筹结合起来,是‚三化‛结合、联动的‚园区‛。
第二篇:关于产业援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产业援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13年9月23日至24日,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经过3年多的对口支援,新源工业园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投资拉动效果初显,随着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快,园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但是,成绩的背后,一些深层次问题已显现,如人才短缺、教育落后等,如何发挥援建投入的带动作用,如何利用援疆平台与援疆省市开展合作、推进产业援建、实现共赢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影响援疆效果、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完成好这些艰巨任务,园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主体性,总结经验,突出就业、教育、人才等援疆重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统筹深化对口援疆
今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与欧亚各国“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标志着中国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新疆要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将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将实现亚欧各国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绘出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
新源工业园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点,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等,与对口支援省市展开“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等深层次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以有效解决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目标推进产业援建
产业援疆是增强园区“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3年来,园区主动对接、搭建平台,依托自身优势,以存量引增量、以资源引投资、以环境引客商、以市场引项目,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差别化政策,积极与各类企业洽谈合作,招商引资。同时,积极争取与对口援疆城市扬州市合作共建新源工业园区。3年来,对口援疆城市扬州市共在园区投资元。依靠产业援疆的巨大推动,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园区可开发面积达到了27.69平方公里。
随着产业援建的持续推进,三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新源工业园区基础薄弱,发展工业的基础配套和市场开拓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园区虽然建成了,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的集聚能力得不到体现,甚至部分企业建成以后,只见厂房,不见开工。二是由于相似的区域环境,在新一轮对口援疆过程中,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构成成为了各县市园区的首要选择,造成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三是新源工业园区的企业以钢铁及其上下游产业为主,由于近年来国内钢铁产业行情低迷,钢铁行业劳动力饱和,需求相对有限,无法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职工群众增收问题。
结合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和产业援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应以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目标推进产业援建。一是在充分利用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同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站在全州、甚至全疆的战略高度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如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对钢铁、水泥等当前需求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在整体上做到行业供需平衡,避免区域内部的过度竞争。通过对产业的宏观调控,影响园区的就业结构,乃至收入结构。二是加快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园区应立足新源本地资源充足、区内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和对口援疆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聚集园区为载体,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一方面增加园区经济发展实力。三是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支持少数民族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如鼓励其创业,经营少数民族特色美食。这样既解决了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的问题,又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培养本土人才为重点推进人才援建
人才是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原动力。近年来,扬州市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园区实际需求,加大经济领域优秀专家、人才的选派力度,支持园区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智力支持。但由于地理位置、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可以预计园区很难出现人才快速聚集的现象。人才的短缺将是园区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总结人才援建经验,结合园区实际,应以培养本土人才为重点持续推进人才援建。一是提高人才援建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园区企业现有人才培训需求,缺什么、缺多少、什么专业、什么岗位,切实做到按需培训。同时与对口支援扬州市协商,将受训干部人才放到重点项目中进行实际锻炼,放到相应岗位上挂职培训。二是充分发挥援疆干部带动园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按照“1+X”的模式,一个援疆人才带一至两个或多个“徒弟”,进行结对培训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特殊作用,使其带动园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第三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第四篇:从产业发展高度思考企业的问题
从产业发展高度思考企业的问题
2013年03月26日
2013年,格力更提出了1200亿元的营收目标,并希望在未来5年之内将营收提升到2000亿元。
2012年,正值家电业的寒冬,格力却逆势而上,营收超千亿元,正式进入千亿级俱乐部。
2013年,格力更提出了1200亿元的营收目标,并希望在未来5年之内将营收提升到2000亿元。
是什么支撑着格力的强势发展,显然,格力电器董事长和总裁董明珠的存在是不能排除的重要因素。2013年两会再见董明珠,这个曾经被人描述为“走过的地方杂草不生”的强势女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觉得我没有满意的概念,如果满意我就可以休息了,我永远不可能满意。”同时,对于格力,她强调“一直不断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要求”。
正是秉持这种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将目光放到了产业更为长远的态势,在其提出的种种建议背后,凸显了她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更显示了她为格力谋求一个健康有序环境的努力。
反对盲目节能补贴
“要预防能效补贴带来成本浪费,拉动内需不能靠财政补贴,而应该交由市场机制。”
“能效补贴在我国是很大的一笔财政支出,数字上具体是多少亿我不知道,这个政策出来以后应该对我国产品升级很有利,以前四五级能耗产品可以卖,现在高能效的产品一下子提到二级以上,虽然三级还可以卖,但消费者心目中已经习惯于买一级、二级这样的高能效产品了。”两会期间,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董明珠,一张嘴就开始谈及国家对空调行业的产业政策。
对于这一政策,一方面,董明珠看到了其教育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她更强调这一政策的潜在危害。
“过去的补贴过程中,带来了大量成本的浪费,主要是市场出现以次充好,低能效冒充高能效的产品,五级的冒充二级,因为一台空调确实没有更有效的办法使它保证是二级的,或者是一级的,用眼睛是看不到的,不可能把上亿台的空调拿来一台台检测,这个成本过大,是不可能的。”董明珠强调说。
“在我的印象中,某企业享有补贴政策那一年,盈利8个亿甚至更多,但政策一拿走就亏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说国家的政策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消费者那里,而是到这些企业那里去了。”
事实上,2010年甚至更早,格力就是空调能效补贴政策的反对者,针对一些企业虚报销售数据骗补的现象,先后提出“虚标能效就是给国家抹黑”“空调节能补贴被有的企业异化 ”“家电骗补乱象严重:五级能效空调报一级”。
董明珠指出,一些企业利用用户对技术的不了解,采用扭曲的观念引导,让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标准无所适从,导致专心做研发的企业产品销售受到冲击,但恶意营销的企业却得利,这实质是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国内产业的整体发展。
2009年,为推广节能空调产品,国家开展了为期2年的对二级及以上能效标准空调产品给予300~850元能效补贴。2010年6月,补贴额度缩水到150~250元。
2011年5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空调节能补贴产品细则,规定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1日期间,家用空调定速、变频一级及二级能效产品均可享受政策补贴,补贴力度根据制冷量及能效,最低补贴180元,最高补贴400元。
然而,这些本来是为推广节能产品而实施的补贴政策,由于“能效标识虚假标注付出的代价小、违法成本低”(最高罚款只有1万元),在现实中变了形。
董明珠坦言,即使像格力这样的在行业里掌握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其销售到市场的产品中,60%~70%都是二级能耗的,一级的量并不大,但一些企业标榜自己卖出的全部是一级的,从这个现象来看,能效补贴带有不可控的问题。
在董明珠看来,当前国家取消这一政策,意义非常重大。“真正的市场启动以后,不是简单地靠政府的政策拉动,而是让消费者自己有一个主动消费意识,同时也让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尽可能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品质保证来服务于市场。”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拉动内需是国家长期的战略,内需怎么拉动,我觉得是既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又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更可靠的办法是我们不能再用财政
补贴的方式,财政补贴后期会涉及大量的人力调研、审查,这块的成本,我相信也是不小的,得多少人马,做大量的工作,所以拉动内需,更好方式是交给市场机制来做。”董明珠说。
拉动内需 家电强制报废政策更重要
“这个产品规定在十年之内报废,企业就要承担十年的责任,十年以后,消费者如果不换是自己承担责任。”
对于拉动内需,董明珠认为,家电强制报废政策比能效补贴更有效。她告诉记者:“家电老化是有规律性、科学性的,但我们的消费者不懂,于是空调买了20年了还在用,但其耗电已经在发生变化,负荷在增加,原来用新产品,一年花1000元钱的电费,20年的产品耗电费可能两三千元,这就是新技术带来的节能上的差异。”
有鉴于此,董明珠在2013年两会上建议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家电强制报废,她同时表示:“过期家电存在安全隐患,电子元器件、线路等部件老化就很容易引发火灾等问题,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012年天津蓟县发生的大火,夺取了数十人生命,造成了上亿财产损失,这一惨痛事件,就是电器产品线路老化着火所引起的。”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按照使用寿命计算,中国每年的电器理论报废量超过5000万台,且以年均20%速度在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彩电、空调、冰箱等5类家电的年报废量将高达1.6亿台。
然而,由于我国还没有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和相关立法滞后,家用电器的报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董明珠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已制定了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以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已开始就废弃家电回收立法;美国从10年前开始,针对废旧家电的处理,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令;日本也于2007年出台《生活消费用品安全修改法》规定了洗衣机、空调、电视、电风扇、换气扇家用电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并于2001年4月进一步实施了《家用电器回收法》。”
对于中国通过立法规定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董明珠表示:一是杜绝安排隐患,让超期服役的产品主动退出,减少安全事故。
二是有利于节能减排,按照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到不能使用时不会放弃的,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与越来越提倡环保与节能的新家电相比,旧家电耗能高、能效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对节能环保带来更大破坏,也让老百姓白花费了更多电费,也不利于我国启动内需战略的持续推进。
三是有利于启动内需,通过强制报废制度,促使更新换代更加合理,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现在国家制定了“节能惠民”“家电下乡”等启动内需政策,这些政策执行起来存在很多漏洞以及政策启动期间导致市场透支问题,通过强制报废制度,能够促进市场形成合理的、可预期的刚性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技术进步。
四是有利于理清责任。电器产品使用超过安全寿命,用户继续使用产生的事故由其自行承担,能够廓清用户和厂家的责任界限。
董明珠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讲终身保修,终身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企业关门了消费者还在用它的产品,因此要有一个强制性报废的年限,也是企业的责任年限,在这个年限之内,比如说这个产品规定在十年之内报废,企业就要承担十年的责任,十年以后,消费者如果不换就要自己承担责任。”
董明珠建议立法规定家用电器强制性报废标准,以进行规定电器产品的经济使用和安全使用年限,提请用户到期报废和责任问题,并建立报废家电的回收网络,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开发“城市矿山”,立法回收电子废弃物
“如何将这些电子废弃物变成‘城市的矿山’而不是‘环境的炸弹’,亟待国家层
面的立法保障。”
对于强制报废产生的电子垃圾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再利用的问题,董明珠很坦率地告诉记者:“我还有另外一个建议,那就是立法回收电子废弃物。”
当前,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各种有色金属资源枯竭、进口依赖不断增强的局面;另一方面,家电、电脑、手机等产品的普及与更新换代急剧加速,数以亿计的电子产品已经陆续进入淘汰期,大量电子废弃物携带的宝贵金属资源被随意抛弃、不当处理。
董明珠表示:“这样做的后果直接导致了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铅、镉、汞等重金属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峻,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将这些电子废弃物变成‘城市的矿山’而不是‘环境的炸弹’,亟待国家层面的立法保障。”
据了解,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2015年全国年再生有色金属量将达到1200万吨,接近全国所需金属量的1/4,预计实现节能约4000万吨标准煤,节水约40亿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约3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20万吨。
对于当前废弃电器回收中的潜在问题,大量废弃家电和电子产品流入到“游击队”和“小作坊”式的非正规企业,而正规回收、处理企业却“无米下锅”。
不仅如此,不规范的回收企业将回收来的废弃家电,经过翻新处理后流向了二级市场以旧充新坑害消费者,或者用最原始的“火烧”或“酸洗”等方法进行初级拆解。
同时,不规范化的竞争影响了回收链条进入良性循环。“企业处理城市电子废弃物的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而以‘游击队’形式大量存在的不规范竞争,使得先期进入‘城市矿山’开发的规范化企业很难实现盈利,更谈不到技术研发和产业的良性发展。”董明珠说。
尽管目前我国已有规范电子废弃物管理的法规,比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然而这些法规的实施却存在明显漏洞,比如“相关主管部门对电子废弃物的具体处理方式、标准等要求一直未明确,导致行业处理技术和设备良莠不齐。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对电子电器产品生产者、废弃者的职责划分不明晰,对生产企业参与处理的鼓励政策不明确”。
董明珠建议:“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电器产品生产者,强制规定预留对其自身产品的废旧回收费用;对于参与回收处理项目投资的企业,可以用废旧产品回收投资折抵;对于废弃者,则要求其必须到正规回收部门处理电子废弃物,随意抛弃或经不规范渠道处理电子废弃物,将承担法律责任。”
2千亿元目标怎么实现?
“过去讲空调同质化,我的产品很快可以实现没有可比性,这就是我的竞争力。”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疑问,董明珠快人快语地道出了格力正在酝酿转型的秘密。
营收每年增长200亿元,是董明珠为格力未来5年定下的目标,然而,如果说2011年、2012年格力市场的成功与竞争对手美的战略转型有一定关系的话,如今,格力已经远远将美的甩在后面。
为此,董明珠心中一定清楚,未来要增加的市场空间并不在竞争对手手中,而是要开发一个新的市场。这个新市场,除了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家电强制报废、立法回收电子废弃物等建议可能形成的市场扩容之后,格力仍另有商机。据董明珠透露,早在4年前,格力就已经开始在技术研发上为这个新市场做准备。
《中国经营报》:对于格力来说,未来每年要增加的200亿元的市场在哪里?是要把竞争对手PK掉,把市场拿走,还是另有增量的市场?根据业绩快报,国内市场格力占比已经达到44%的份额,2013年又提出了200亿元的增量,是否会遇到天花板呢?
董明珠:我觉得没有天花板,我们不断有创新的新技术,我们是原创的,创造的技术是别人没有的。我储备的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我很难用一个数字告诉你未来的市场到底源自哪里,只能告诉你一个总量,格力2013年一定会增长200亿元。
而这个增长,不是说我们跟竞争对手PK,也不是市场的增量,这两者之间不能绝对地分开,我是做市场的,不是说一定要你买我的东西,是你自己想选择我,这是不同的,我觉得我们的空调很快和别人没有可比性,过去讲空调同质化,我的产品很快可以实现没有可比性,这就是我的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你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之前没有这个提法,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可比性吗?
董明珠:比如你是男的,我是女的,两者有本质区别,我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就是这样的概念,新在质的变化。第一是双级压缩技术,第二是更节能了,第三是工业设计更美观。
确切地说,是改善环境的需要给格力带来新的增长点,但我们的增长点与一般企业所说的单纯的绿色环保空调并不同。这类空调可以实现PM2.5的清洗功能,可能保证你的局部环境实现没有PM2.5,但是走出去还是有。所以,格力要更大的技术突破,通过改变供暖方式来减少煤污染的存在。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冬季集中供暖造成的燃煤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北京环保部门监测,2013年1月的雾霾天气中,由于燃煤式集中供暖带来的PM2.5污染占到了总量的50%以上,甚至超过了汽车尾气的污染。与此同时,这种采暖方式造成巨大能源浪费,依靠燃煤采暖,能耗达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标准煤。城镇集中供暖产生的能耗已高达1.6亿吨标准煤。随着南方地区采暖需求增加,能源浪费问题将更加触目惊心。
因此,格力希望通过实现供暖技术的创新,来寻找破解上述难题的路径。最终格力电器开发出了“双级变频热泵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创造性地改善我国冬季燃煤污染,同
时还可以实现高效节能,大幅降低用户供暖费用。
《中国经营报》:这么大的技术改变,那你的客户会有变化吗,会与热力集团合作吗?
董明珠:合作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必要非得选择热力。事实上,这项技术可以满足个体的供暖、整栋楼的供暖、别墅的供暖等等,1000平方米的用1000平方米的设备,2000平方米的用2000平方米的设备,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我要强调的是,目前格力的这项技术是全世界唯一的,而它的应用将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大环境的PM2.5。而该项技术的研发我们早在4年前就已经开始,试点投入了不知道多少亿元,投入非常大,因此技术研发不能急功近利,更多是要通过新技术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简单地作一个所谓的(应对PM2.5)技术解决方案,现在就能赚钱,但不可能有优越性,只能永远跟着别人后面跑。
老板秘籍
技术转型首先要思想转型
现在我们讲转型升级,如果只在技术层面,一定是短期的,必须要有思想的转型,对于制造业来说,思想的转型就在于我们创造任何一个新技术、新产品,都要围绕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或者我们能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它的价值。
全年招待费不超过500万元
格力十几个公司,全年的招待费没有超过500万元,我眼睛里面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格力有很好的制度,应该按照格力的制度运行,不是什么人来,而是这个企业是什么样的制度,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事情,任何一个人到格力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格力电器和集团方面不会做任何关联交易
目前格力集团99.9%的产值来自于格力电器,超100%的利润来自于格力电器,所以格力集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完善,或者是整治,不能讲革命,需要整治提高。
虽然我是集团的董事长,也是电器的董事长,电器一定要按上市公司的公司法运作,集团可以有新的增长点,这是我下面要考虑的,但是跟格力电器是没有关系的。关联业务不可能。
第五篇: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沈 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
[摘要] 中国轻纺城是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的典型。文章分析纺织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中国轻纺城市场提升发展路径。
[关键词]轻纺城;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联运;市场提升
[作者简介]沈琴,中共绍兴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浙江 绍兴,321000
[中图分类号]F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106-0004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成为一种全新经济地理现象,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并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专业市场是一种贸易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集聚同类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优势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等功能。专业市场作为产品集散地,有利于品牌建设。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最佳的内销渠道。“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模式,既富活力又兼具极强的竞争力。专业市场不但能为产业集群提供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和高效网络,还能为产业集群发展搭建良好的营销渠道。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发展路径就是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市场发展、专业市场进而助力产业集群拓展内销的典型例证。绍兴县是全国最大的轻纺基地,依托传统的轻纺优势和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纺织设备技术改造,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中国轻纺城自上世纪80年代兴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设施齐备、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2007年,总成交额达到575亿元,继续雄居全国同行榜首。尤其值得研究的是,绍兴县由此走出了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市场发展、专业市场进而促使产业集群扩张的一条成功路子。据统计,目前绍兴县以纺织为主业的轻纺企业超过5000家,而在以中国轻纺城为圆心的50公里半径内,总数更是超过了1万家。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绍兴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因,这也为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进入后配额时代特别是去年以来,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一降再降,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价格一涨再涨,纺织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势必对轻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业内人士由此将2007年称之为中国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提升年”与“转型年”,不无道理。
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市场与产业的互动中探索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与国际经济正式全面接轨。从国家层面看,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外资的逐步进入,引发了新一轮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无情较量。从地区层面看,经济结构正由资本驱动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产业结构正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在这种宏观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一)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的作用在增长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正演绎着一个个产业集聚的空间模式。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交通等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本、商品、人才、技术、信息等的跨国流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消却长,比以前任何时代反而更为明显与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吸收聚集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培育了一大批国家级、国际级的产业与企业集群。因此可以这样说,产业集群既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产物,也是当今时代模块经济的必然反映与当然表现。
(二)专业市场拉动消费内需的作用在增长
近几年来,国内专业市场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可谓市场发展翘楚。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12920亿元,国内规模企业的产销总量约25000多亿元,占全球总量的30%,而年均40%的消费增幅为纺织服装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7年,中国轻纺城的市场销售额是57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5%。由此可见,国内400多个亿元规模销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背后,所蕴藏的纺织服装产业的产能是多么的巨大,所拉动的消费需求是多么的巨大。
二、纺织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宏观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纺织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政策与要求
与往年相比,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凸现了四个“坚持”的导向:一是坚持推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二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消除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三是坚持推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四是坚持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使经济发展保持可持续性。这就对发展纺织业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追求产品质量效益,还要追求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和谐友好,实现从粗放型发展向以创新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转变。作为依托于产业基础上的专业市场,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我们现在之所以这么重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公平竞争,促进市场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中间,市场与产业的竞争是公正而无情的,竞争以优胜劣汰为原则,一些效率低、产品旧、成本高、能耗多、污染大的纺织企业必然要淘汰,一些设施陈旧、功能欠缺、服务不周、竞争力不强的专业市场必然要出局。
(二)成本与风险
随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国内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的较快上升,社会责任成本的增加,自然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环境治理的成本逐步提高,还有原材料尤其是原油价格的上涨、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人民币的升值、纺织产业基地的梯度转移等,这些对于相对国际化的纺织行业来说,影响是直接而现实的。虽然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但是结构性的差别依然存在,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欠加大,大多数纺织企业“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产品档次与附加值不高,竞争能力不足。由此可见,加强纺织产业科技与品牌创新、加大纺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促进纺织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依托产业优势提升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路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市场不断实现升级换代,专业市场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绍兴县的纺织产业对中国轻纺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轻纺城已日益成为绍兴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柯桥县城的立城之本。绍兴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提升发展轻纺城,不断强化市场集群功能、集聚效应和产业基地优势。
(一)加速市场扩容,做大市场规模,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同类市场中的集群功能大力推进中国轻纺城市场升级改造,不断拓展中国轻纺城新兴业态市场建设,大力提升中国轻纺城的集群化水平,整体提升中国轻纺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新兴业态市场建设。目前,绍兴县已调研启动中国轻纺城家纺成品、纺织机械、坯布、产业用布、针织布、化工染料等新兴业态市场的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让中国轻纺城从单一的面料市场、原料市场向上下游产品链拓展,形成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大纺织市场,让客商基本能在中国轻纺城完成纺织产业链的一条龙采购。同时,还将适时启动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产业基地建设。目前,中国轻纺城已就建立纺织创意产业基地召开专题研讨会,聘请了全国知名纺织、服装学院的资深教授担任创意产业发展顾问,还成功地与全国顶级服装设计师武学伟、计文波、陈闻等6位设计大师签署了入驻中国轻纺城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框架协议。中国轻纺城正从传统的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向研发中心、创意中心转变。二是加快主体市场升级换代。目前,中国轻纺城拥有市场区面积220万平方米,已升级改造的有8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南北中西”四大市场格局体系。南部东升路面料市场区,作
为中国轻纺城的发祥地,于2006年8月先后启动升级改造,总投资12.63亿元,建筑面积22.26万平方米,目前整个市场区改造已接近工程量的60%,市场区一、二、三期将先后于2007年6月、5月、12月竣工投运。中部国际贸易区,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一期入驻公司867家,二期2007年底已全面竣工并陆续投运。北部市场创新区,首期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服装服饰市场已完成工程量的75%。二期日用品市场、坯布市场、纺机市场等规划建设工作正抓紧启动。西部原料市场配套区,一期改造已全面完工,二期改造与钱清镇“大钱门”国际贸易区建设正有序推进。中国轻纺城“南北中西”四大交易区格局基本形成,市场集群优势不断增强。
三是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市场区域交通道路、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停车场及地下车库出入口等布局,在大型市场区附近规划建设一定面积的室外停车场,实行绿化集中、分块布局。积极探索无形市场建设,收购或组建网络交易平台,加快研究完善区际间物流配送。加快建设中国轻纺城科创大厦,力争2008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在全面完成柯东仓储配套区建设的同时,加快中国轻纺城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成集仓储、转运、报关、商检等多功能的“内陆直通关”。加快建设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信息、仓储、物流、技术等公共服务,培育引进担保、会计、认证、翻译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经营户大力发展国际化、公司化、订单化交易;统筹市场与新县城建设,完善餐饮、住宿、文化、休闲等场所,着力大力推进配套市场、配套设施、配套服务建设,完善中国轻纺城市场功能。
(二)加大招商营销,做强市场品牌,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同类市场中的集聚效应着力提升宣传营销的广度、深度及实效,创造性地开展招商隆市工作,打响中国轻纺城市场的整体品牌,增强影响力、吸引力。
一是深化会展营销。办好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加强会展审批管理,健全会展管理体制,整合部门、企业、协会、商会与中介等多种职能,全面提升中国轻纺城的整体会展水平。调动多方积极性,整合招展招商资源,每年举办春秋两季“纺博会”。春季“纺博会”侧重于办会,与北京春季面料展相呼应,办成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国际性纺织品交易盛会。秋季“纺博会”侧重于办展,与上海秋季面料展相响应,办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纺织品专业盛会。通过“错时”办展,集聚柯桥人气商气。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展会,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承担、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产业链分工,在“纺博会”前后适时举办人居展、药品展、汽车展等。同时,积极引进外来展会,加强与法兰克福、上海歌华等知名展览公司合作,采取联合办展、公司自行办展等形式,丰富各类展会。积极邀请与争取国家级重要专业性会议或展会在中国轻纺城举办,通过做大拉长现代会展业,繁荣商贸三产,拉动城市经济。
二是强化广告宣传。设立市场拓展基金,以补贴、赞助、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协会、商会等到境内外目标市场投放市场宣传广告、设立营销机构、完善售后服务,抱团以“轻纺城”名义参加国内外纺织类知名专业展会。邀请境内外知名广告公司,精心策划轻纺城形象、广告语及大型营销活动。在国内重要专业市场高速主要入口处设置大型广告或指示牌,印制发行中国轻纺城市场区主要分布图,详细展示市场各交易区、经营品种等基本情况。
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实行“多元招商”,按照政府主导、业主承办原则,定期联合组织进行市场招商推介会;出台政策,鼓励商会、行业协会、企业或个人建立招商公司,常年到全国乃至国际大型生产基地、大型专业市场设点招商。探索实行“定向招商”,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生产商、经销商、采购商,特别是国内纺织企业100强及境外销售3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的营销中心。探索推行“个性招商”,对政府控股的成熟市场营业房实行市场化招租,然后按经营户销售、税收情况予以保底补贴及重金奖励;对政府控股的新兴市场营业房实行租费减免,真正引进“真客户”、“好客户”。健全完善“阳光招商”,进一步规范资格审查、中标公示等招商程序,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吸引国内外纺织服装企业入驻中国轻纺城市场。
(三)加强行业管理,做精市场服务,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同类市场中的吸纳功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不断优化市场经营环境,致力将中国轻纺城打造成为市场环境优、服务水平高、商务成本低的国内影响力市场。
一是健全市场管理体制。深化轻纺城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工商、财税、公安等职能部门成建制进驻,拓展“一站式”服务管理职能。探索营业房流转管理办法,加大市场炒房打击力度,部门联动,整体合力,切实降低市场商务运行成本,有效提升市场管理水平。
二是探索多元联动管理。积极发挥市场业主、商会、协会等多种职能,协调推进市场区划行归市工作。积极推进“数字城管进市场”工作,发挥城管安监综合执法大队作用,加强技术监管,全天候监控、全天候巡逻,积极打造平安市场、文明市场。
三是拓展管理服务领域。做好“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的编制发布与应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定期评市谈市,有效增强纺织指数的可信度、实用性和影响力。大力推广市场经营户“商银通”业务、出口信用保险等服务工作。加快中国轻纺城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出台中国轻纺城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依托商会、行业协会探索推行产品“设计—织造—印染—销售”网络化封闭运转模式。建立市场经营户信息平台,按季度核算市场经营户商务成本,按月统计市场商位供求、经营户信用状况及进退市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召集相关部门,及时研究处理有关共性问题。定期组织教育等有关部门开通市场经营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绿色通道”,探索推进廉租房等政策向市场中低收入从业人员覆盖。
(四)加快转型升级,做优纺织产业,不断增强中国轻纺城在国内产业集群中的基地优势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基本思路,着力提升纺织业,充分发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推动中国轻纺城市场升级发展。
一是扎实开展企业“三爱”教育。精心设计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纺织企业家切实增强“爱主业、爱资源、爱家乡”意识,致力做强纺织工业,推行节约集约发展,留根留基回报家乡。
二是建立纺织业创新发展平台。借鉴北京“798”艺术区建设,探索建立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产业园,加快国有、民营等各类纺织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来绍兴县设立投资企业,争取建立从原料到成衣的纺织品流行趋势发布中心。鼓励引导全县纺织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在中国轻纺城设立营销窗口,完善企业现代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