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2235

时间:2019-05-12 20:4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223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2235》。

第一篇: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2235

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

池州市九华公证处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的两个产业承接集中区“二区”、“八园”的整体规划,省直建园区的管理机构业已组建完毕。而二区之一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以下简称集中区)就坐落在我市梅龙镇,这必将给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带来深远影响。作为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的公证行业,能否把握这次重大机遇,顺势而为,对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处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公证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不足,离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在皖江城市带的建设中的有所作为,是我们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江南集中区建设为我市公证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集中区的建设为拓展公证业务领域创造了条件。集中区管委会成立后,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步骤。一年来,完成了20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的概念性设计和20平方公里起步区的详细规划;起步区路网基础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征地18000亩正在有序推进中;共接待700多批次客商前来考察,与70多家企业签署投资协议,并达成10个合同项目,总投资492亿元;已达成合作意向项目50多个,有9个项目已签订了合作协议,现有21户企业正式注册,累计注册资金14.7亿元。随着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完成,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实施阶段,房屋和土地征迁、路网和配套工程建设都在火热进行中,四大商业银行已在集中区设立支行。招商引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在集中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都都有公证工作介入的空间和领域。可以预见,随着池州经济、集中区经济将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公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集中区的建设为提升公证服务层次提出了要求。皖江城市带建设给公证行业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公证机构及公证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业务领域来说,除了传统的民事经济公证事项外,还涉及项目建设、投融资、私募融资、股权转让、公司兼并和重组等;从服务方式上来说,除了公证证明外,还涉及起草合同、商务谈判、出具法律意见书、代理、调解等;从知识储备上来说,不仅需要公证员娴熟地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科技、外语等相关知识。对我市的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而言,唯有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执业能力,提升法律服务层次和水平,才能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在这个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三)集中区的建设为促进公证工作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平台。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我市公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公证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舞台。公证工作能否适应这些新的任务和要求,能否有效地抓住这一契机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适应江南集中区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证工作要以服务集中区建设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公证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按照“充分履责、规范履责、诚信履责”的要求,大力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公证工作体制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公证服务能力,促进公证工作更好地服务 3

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推动公证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公证介入集中区建设的领域

(一)为集中区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公证员可以参与重大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期法律文件的起草和准备,包括提供项目法律、政策可行性分析,出具法律意见书;协助或参与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申报、备案;帮助当事人起草、审核土地补偿、安置协议,签订相关合同并进行公证等。在项目招标阶段,公证员可以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并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起草、审查或修改有关合同和协议并在对有关合同相对方的主体资质、资格及履约能力进行审查和资信调查后进行公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证机构可以通过办理保全证据、资金监管、提存等公证事项,保障和监督项目的实施和相关合同协议的履行。

(二)为集中区企业运营提供法律服务。公证机构通过办理公司章程相关公证引导当事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订立并通过完整严密的公司章程,以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确保股东各方的权利,维护公司有序良性运转。公证机构通过办理合伙、合作、合资合同(协议)公证和股权转让公证确保投资人身份、投资状况、合同(协议)内容和股权转

让真实、合法,同时辅之以提存公证事务,以保障交易双方的安全。公证机构通过为企业运营所涉及的法律事务提供口头或书面法律咨询,草拟、修改、审查企业运营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合同、协议书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其他法律文件,对真实合法的合同协议予以公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证机构可以企业和劳务人员提供学历、学位、经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影印本、译本与原本相符、签名、印览属实等公证法律服务,通过办理劳务、劳动合同公证以及解除聘合同通知的送达等保全证据公证,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和纠纷。

(三)为集中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公证机构通过对投资方的资格、资信核查,对引资项目进行法律分析和论证,出具法律意见书。在增强示范区企业融资能力,扩大经营能力、发挥经济效率上可以充分利用物权法规定的财团抵押、浮动抵押、股权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通过公证法律服务介入丰富融资渠道,防范金融法律风险。通过办理企业对其库存产品或原材料进行抵押封存的抵押物留置保全公证和不动产抵押残值再抵押公证,使企业能顺利地到工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既拓展了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空间,增强了融资能力,为中小企业升级转型注入了活力,又为金融单位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

(四)为集中区和谐稳定提供法律服务。公证机构通过

办理遗嘱、继承、财产分割、赠与、委托等传统公证事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纠纷,为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公证法律服务。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求,办理保全证据公证,为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提供有效的途径。通过办理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公证,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通过办理提存公证事务,保障交易双方交易安全,维护流转秩序。

三、我市公证工作为江南集中区建设服务的现状 当前,我市公证工作在介入集中区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办证件数少,参与范围窄,效果不明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加强。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从客观方面来看,集中区建设刚刚起步,还处于蓄势待发阶段,刚性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还不多。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主观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员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需要

我处现有6名公证员,规模偏小。公证员基本上都执业十年以上,且近十年没有增加人员。池州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公证需求明显加大,公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每个公证员都是超负荷运转,忙于具体办证事务,业务逐渐程式化,没有时间、精力和动力来研究和开拓新兴公证业务,6

法律知识逐步老化。相对于集中区建设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公证处现有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待于扩充和提高。

(二)缺乏办理高端公证事项的经验

我处公证业务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金融类公证业务,服务面比较狭窄,服务的范围还不广泛,服务程度尚不够深入,与池州市建设乃至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尚不能完全适应。集中区建设中亟待公证法律服务介入的一些领域,由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我处涉足很少甚至没有涉足,服务能力和水平存在短板。

(三)社会对公证工作的了解不够

由于公证宣传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个人不了解公证的性质和作用,公证意识不强,不能有效运用公证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公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但是,我们在服务集中区建设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

(一)人员基本素质较好

我处六名执业公证员平均年龄41岁,均具有涉外及涉台公证员资格,其中五名同时具备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从事公证工作均在十年以上;公证员助理六名,均具备法律大专或本科学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公证业务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近几年来,我处的公证收费和公证办证件数纵向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证质量稳定。每年的公证业务都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办证收费增幅居全省第一,办证件数也已突破一万件。

(三)发展环境和谐

公证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处公证业务得以大力拓展,公证处的独立法人地位得以真正落实,公证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进一步提高,内外关系和谐顺畅。同时,我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公证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赢得了各相关部门及当事人赞许,公证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集中区建设的推进,社会期待我们能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便捷的公证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效预防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我们公证事业的发展有力的保障。

四、为集中区建设服务的思路和措施

(一)搭建公证法律服务平台。根据省司法厅会同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意见》,在市司法局领导的支持和协调下,以担任集中区管委会公证法律顾问及在集中区的核心区设立办

事处的方式,搭建公证法律服务平台,为园区建设、项目开发、企业经贸活动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同时,通过开展专项公证服务活动、组织公证服务团队、举办公证服务推介会等形式,为公证机构参与集中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和重点项目创造条件。

(二)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加强与集中区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公证服务的动态信息,做好对接工作。加强与本市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与交流,适时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法律服务团,与律师进行协调和配合,集中优势力量,为集中区服务。通过与集中区有关部门、律师事务所举行交流培训,典型案例研讨分析、政策法规研讨等类活动,对执业过程中涉及国家相关法律的执行以及地方性配套法规、政策的执行、完善等问题共同研讨,形成共识。积极向示范区当地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形成区域内相对统一、衔接紧密的政策体系,优化示范区法治环境。利用公证法律服务的自身优势条件,内引外联,促进示范区内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

(三)提升自身水平。着力提高全体公证人员的专业素养,强化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召开现场会、开展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公证员的实务技能,确保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关

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并培养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公证员重点学习金融、经济、知识产权和涉外、涉港澳台公证的相关法律政策知识,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积极引进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或法律本科毕业的专业人士,加强人才储备,提高公证处服务集中区的综合能力。

(四)创新公证法律服务方式。根据集中区建设的特点,转变法律服务理念,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努力为集中区建设服务。进一步深化服务内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基本要求,找准公证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注重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领域提供公证服务,积极做好涉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金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外开放等重要工作领域的公证事项。同时,建立并完善服务集中区限时服务、便民服务承诺、主动联系、法律援助服务、公证收费减免等各项制度,确保公证工作为集中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五)做好公证宣传。在市司法局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公证服务集中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政府部门和更多企业认识和了解公证工作的作用。加大集中区建设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项目业主、参建单位、征地拆迁户开展法制和政策宣传,为集中区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领域2017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江南产业集中区建筑领域2017年一季度

工作总结

根据建筑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和执法计划的安排,我部开展了春节后复工前安全检查工作,积极规范建筑市场,不断探索创新建筑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实现了一季度集中区建筑行业“零工伤、零伤亡”目标。现就集中区建筑领域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转发并传达上级安全生产系列通知精神,要求各参建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会议精神,落实有关要求,确保会议精神落实到位。

2017年1月6日,为切实做好春节和“两会期间建筑领域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我部依据市住建委《关于切实做好2017年春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内容,制定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在春节停工前,要求各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及冬季施工防范措施及物资配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排查,特别要求池州皖能天然气公司要认真贯彻执行燃气法规制度,安全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各项制度规程,确保春节期间不发生安全事故。为了掌握现场安全生产动态,确保信息畅通,要求各施工企业提交停工报告及值班表、现场安全隐患排查表报我部备案,我部开展了对重点项目进行隐患整改复查工作,督促施工方隐患整改到位。

房、集中区松花江路过九华河污水管道、集中区蒸汽管道过九华河工程4个项目施工合同备案及其安全生产措施费、监理费及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缴纳工作,截止目前,共提存安全生产措施经费5.08万元,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共缴纳4.65万元。在落实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规定方面,按照《建立建设工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支付程序对进行拨付,发包人基本上每月都能按时打入上月工资性工程款然后由银行划拨至农民工个人工资卡中。

三、深入开展了各种安全生产大检查。2017年1月6日,为切实做好春节和“两会期间建筑领域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我部依据市住建委《关于切实做好2017年春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内容,制定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对集中区政府性投资的在2个建房建项目和2个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进行了春节前复工检查,累计排查出各类隐患共24条。对发现的隐患或问题检查组进行了现场反馈,下达整改通知书4份,提出了处理意见,明确了整改期限,发现安全隐患均实现封闭管理。

四、紧抓“IFA”考勤和关键人员押证上岗工作。目前,我区在建3个项目全部办理了““IFA”系统考勤和建筑工程关键岗位人员押证上岗,参加考勤的人数共21人,对于参加考勤的项目,按照《江南产业集中区“IFA”系统考勤和建筑工程关键岗位人员押证上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江南规建„2014‟5号)的文件要求,每月记录下相关月度考勤情况,实行每季度通报制度,将“IFA”考勤情况上报到市住建委并录入工程建设信用管理平台。

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督促集中区在建4个项目做好标化工程创建方案布臵工作,对进展缓慢执行不力的工地加大巡查、督促和惩罚力度。

2017年4月6日

第三篇: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制止公证业不正当竞争的思考

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制止公证业不正当竞争的思考

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制止公证业不正当竞争的思考2007-02-10 16:47:49

公证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证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实现社会所期望的诚信,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风险,防止非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步入信用经济的轨道。我国公证工作重建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证人员素质逐步提高,业务稳步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公证的职能优势日益凸显,为促进法律正确实施、预防矛盾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证队伍已经成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

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力量。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证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不正当竞争扰乱正常的公证法律服务秩序,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增强公证工作的公信力,是加强公证工作建设的长期任务。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既需要外部的动力,更需要内部的努力,本文试图就如何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制止公证业不正当竞争作一些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公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公证行业不正当竞争是指公证处或公证人员为了使自己在与他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采取的违反规定、职业道德并有损公证行业全体利益、扰乱公证行业法律服务秩序的行为。目前公证处不正当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第一,在证源的取得手段上,往往采用支付“回扣”“联络费”或隐性支付“介绍费”或给予其他好处的方式来承揽业

务;

第二,为了吸引业务,随意降低收费标准,打价格战;而一旦通过不正当手段垄断业务项目后,又随意抬高价格;

第三,在宣传上抬高自己诋毁别人;甚至一个公证处内部人员之间也各自为伍,占领一方天地,不允许其他公证员涉足;

第四,利用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的特殊关系进行业务垄断;

第五,在办证程序上随便简化,公证书不按照要素式的要求来出等等。

各国,无不把公证制度的信誉、公正、合法放在首位。尽管各国的公证制度有所不同,但不允许公证机构间自由竞争这点是一致的。不正当竞争对公证事业最大的损害就是使公证的公信力下降。

二、公证行业引起不正当竞争的原因

1、现有公证制度设计中公证处与司法行政机关按行政层级对应设置,这

是产生公证业务不正当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务院于二000年七月三十一日批准颁布了《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它明确指出:“改制的公证处应成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事业法人。”但现行的公证机构设置均存在重叠的现象,省、市、区(县)都分别设有公证处,由于各公证处都实行自收自支,公证处之间就必然有竞争,而改革方案提出“自主开展业务”,相关法律对公证业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由于证源有限,行业内的竞争无法避免,各公证处公证员必然要为开拓证源千方百计打通关系争取证源,随之而来的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也就屡禁不止。公证机构要正常运行,就要盈利。公证员要生存,就要创收,这必然导致同行间的恶性竞争,竞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证源,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久而久之就会出现

以利益为重,重视办证数量,轻视办证质量的问题,把对办证数量和收费的追求置于公证质量之上。这与现行的公证体制、机构设置、内部分配机制不无直接的关系。

2、立法相对滞后、没有法定证源

我们在从事公证工作中,所依据的是二十年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公证暂行条例》自发布距今已23年,它的许多内容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原有制度框架与管理模式也与现实脱节。因对公证制度的某些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透,认识还不完全统一,导致了《公证法》迟迟不能出台。而《公证暂行条例》规定的是自愿公证制度,而不是法定公证制度,公证暂行条例里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事件必须公证,公证被推向市场后,失去了国家财政的支持。而公证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因人们的公证法律意识又普遍淡漠。法定公证制度是指国家法律明文规定某些民商事法律行为必须经过

公证,否则法律行为不成立。在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规定了诸如家庭、婚姻、财产、抵押贷款类合同等等很多法律行为必须经公证后方为有效的条款,法律规定必须公证的事项占所有公证业务的40%~60%。这种制度,不仅确立了公证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预防了社会矛盾的发生,也基本解决了公证员的生活保障。而在我国,目前没有公证法典,现行的行政法规也没有明确公证的法律地位、公证法定业务。据统计,我国民事实体法律关于公证的条文仅占%,在世界各国比例最低。

公证机构缺乏法定的业务领域,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已经严重限制了公证业的发展与对公正的保障。由于没有法定证源,僧多粥少,有些公证员便使用种种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当前的这种局面既与立法机关对公证制度的认识不足有关,也与我国现实的立法环境有关。在公证暂行条例的

第一章“总则”中,将制定条例的目的概括为“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将公证的前提规定为“根据当事人申请”,反映了当时立法者和全社会对公证的认识程度。但事实证明,公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要大得多。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人诚信原则和外部强制约束机制之上的,离开这个原则和机制中的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便不能完善和发展,公证正是维护这一原则和发挥这一机制的一个“平衡点”,它通过一种特定的程序,使社会成员无法以不诚信的方式达到某种目的,进而降低了社会消耗,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但在目前的制度条件下,在许多民事活动领域,“当事人”的公证申请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并没有强制性,对于未申请公证者,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作用无以发挥,而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和商业风险或其他民事责任风险,其损失不仅是“当事人”的,也是全社会的。因此许多国家把“必须公证”的

民事活动和法律文书进行详细分类并写进法律。立法机关如果对公证没有这种认识,立法便没有紧迫性,即使立法,其适用范围也难以像应有的那样广泛和明确。

3、在司法与行政实践中,公证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首先是司法的排斥。目前,有些法院和法庭出于一己之私利和偏好,动辄裁定赋予强制执行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不予执行,这不仅使很多本来欲求助于公证的交易主体最终只能对公证敬而远之,而且对公证声誉以及国家法律实施统一性的破坏性也是显而易见。

其次是行政的排斥。无论是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积重难返,还是出于“寻租”的目的,很多负责经济管理的行政机关不愿放权于市场,公证所具有的微观监控职能恰恰被其视为自己的权力,各行各业的合同鉴证名目繁多,各个法律部门都另行规定了一套登记制度。比如,结婚要到民政部登记,房产

要到房管局登记,公司注册要到工商行政部门登记,各个行政部门都设了一套人马,要想改变这种格局,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了。

正是当前这种格局,给公证业的中介化改革设置了障碍。当公证行业开始向市场转轨时才发现,市场留给自己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多,公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都没有,由此引发的恶性竞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国外公证员坐堂办公相比,中国的公证员真的是太辛苦了。绝大部分案件都得靠个人通过种种渠道去争取。再加上各个公证处之间的恶性竞争,只能是更多地迁就客户的要求,甚至放宽审查标准,降低收费,为了生存,只能是以行业信誉为代价了。

4、经济利益的驱使

随着公证体制的转轨及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个人收入与公证收费紧密挂钩。公证处为了生存和发展,广开证源,存在着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不

惜采取各种形式的手段“开拓业务”、招揽业务、垄断业务,这是导致不正当竞争的直接原因。这种竞争最终转嫁到了公证员的身上。有些公证处人人头上有指标,拉来了业务才有回扣。而且越来越多没有取得资格的“门外汉”都在从事公证工作,这些“门外汉”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拉证源”,只要拉来证源,他们照猫画虎地办完公证各项程序,将执业公证员的名章及公证处的公章一盖,一笔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就做完了。而公证处里也以能否拉来证源论英雄,根本不看业务水平,把原本神圣的事业经营得像个可以讨价还价的菜市场!

5.公证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正常有序的竞争,需要每一个公证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法律知识、扎实的业务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从而赢得当事人的尊重和认可。然而某些公证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平时又怠于学习和钻研,拿不出真才实学,没有竞争力,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欠缺,不是靠高水准的公证法律服务和完善的证后服务争取业务,而是采取支付回扣、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承揽业务。

6、监管不严,惩罚不力 公证事业发展较快,公证改革工作力度较大,而相应的管理手段、法律约束没有跟上,甚至有的还是空白,如守信行为规范、失信的处罚及依据、监督措施等。如果不正当竞争者不但得不到惩罚,反而能获得比公平竞争收益更高的“不正当收益”,客观上纵容了他们的行为,使得他们越加毫无顾忌。因此,不采取得力的措施将无法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进一步蔓延。由于无章可依,即使发现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无可奈何,助长了业内的不正当竞争。

三、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制止公证业不正当竞争的对策

《2005年中国公证业发展政策报告》前言指出:“我国公证事业的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也应看到,推动公证立法和深化公证制度改革,仍然

面临相当繁重的工作任务;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特别是规范公证服务秩序,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制止公证业不正当竞争,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规范公证服务秩序与规范办证程序、规范公证处的运行机制、规范公证管理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与积极推进公证立法,深化公证改革和加强公证管理,进一步完善公证制度结合起来,与强化“三项教育”即在公证队伍中深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公证立法进程,科学确立“必须公证”的范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证制度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相关的立法滞后,体制不合理,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公证机构无序发展和不正当竞争严重,甚至出现了武汉体彩作弊案和西安“宝马案”等触目惊心的事件,严重影响了公

证的社会形象。公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通过立法来解决。我国现行公证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矛盾之处:既然将公证行业定性为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事业机构,却又同时指望其执行国家职能、发挥监督作用,如此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能否实现本身就值得怀疑。所以,应从体制上使公证机构成为履行国家“公共证明”职能为主、履行法律服务职能为辅的机构,科学确立“必须公证”的范围,推行“必须公证”制度,使公证不再完全是一种当事人的可选择行为。

在公证制度发达的欧洲各国,为了净化社会经济秩序,在立法中规定,某些民商事活动必须公证。如在被誉为“自由经济保护神”的《法国民法典》中,在不动产、公司事务、继承事务、家庭事务等方面都规定了必须公证的事项。据了解,在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公证业务里面有40%到70%是法定必须

公证的,也就是说,法律明文规定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否则法律行为不成立,这样就解决了公证员的生活保障。而我国现行实体法中尚无“必须公证”的规定,只能有赖于《公证法》的出台。一旦“必须公证”的事项得到确立,既能保障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保证公证机构有相对稳定的证源,有利于公证行业的发展,岂不一举两得。

2、逐步取消公证机构在同一城市的重叠设置

《公证法》草案确立了公证机构“管辖设立”的原则,笔者认为如果公证法一来就规定的太死,势必造成现有格局的混乱,必竟现在这种格局,已经多年形成,一来就封死,不利于我们公证事业的发展。如果公证法作些原则性的规定,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震荡!这种内部利益的划分,应由省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总体统筹来解决。省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根据本省的实际情

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管辖划分方案,逐步来取消公证机构在同一城市的重叠设置,缓解内部利益的冲突。公证改革要逐步有序的进行,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公证机构重叠设置,不是产生公证部门在同一城市恶性竞争的唯一因素,况且各地公证部门在同一城市恶性竞争的原因各不相同。要以保障公证执业的平等性为目标,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对公证机构的业务辖区和外部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规范,实现公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3、禁止搞个人效益工资制。

关于公证处的分配问题,现在还处在摸索阶段,但笔者认为公证不同与律师等其他个体性劳动很强的中介组织,如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我们强调公证处整体的凝聚力,不能搞个人效益工资。公证不是个体劳动,而是公证处整体的劳动。如果按照办证数量抽成,利益的趋动必然会导致服务水平的下降。大家不会为公证处的明天着想,没

有人去花时间、精力开拓、研究、创新,设计公证新方案。要以保障公证执业的非营利性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证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防止公证的市场化倾向。

4、加强公证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从长远看,要想彻底消除行业不正当竞争,最终取决于公证人员的队伍素质。试想如果每一位公证员都能真正达到“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的高素质”要求,不正当竞争也就不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公证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为了进一步加强公证员的队伍建设,前不久中国公证员协会适时制定了《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确立了公证员应树立以诚信为基石的职业道德,倡导公证处及公证员应在诚信原则的前提下展开公平竞争,开展公证法律服务。广大公证员必须坚决贯彻实施。司法部规定今后只有通过国家

统一司法考试的人才能进公证处,但还需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对这些人的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吸引更多的道德品质过硬、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新人进入公证队伍。同时对公证员要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公证员的学历教育提供条件。

5、加强公证行业监管和自律。

积极推进公证同业规则建设,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员协会要积极引导设区的市市区范围内的各公证处,通过建立主任联席会议制度、签订诚信自律规约等形式,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积极推进公证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尽快实现区域内微机联网,借助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加强相互监督,加强行业监管。利用信息化平台手段加强公证行业自律监督,统一公证业务和管理软件,统一公证业务操作流程,统一公证管理规范,逐步实现公证业务流量、工作信息等网上报送,借助信息平台,对办证质量、公证收费等进行动态监督,公证处之间公证抵押登记、公证遗嘱、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等信息共享,网上建立并公布公证处、公证人员的奖惩记录和诚信档案,受理当事人投诉、举报,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本市辖区内管理机关与公证处之间、各公证处之间的网络连接,及时发布、交换信息,做到”六公开”,实现”三规范”,强化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服务水平,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公证服务秩序。“六公开”具体为:

一、公开办证程序。各公证处建立公证机构网页,定期更新,面向社会公开公证处和每名公证人员的详细情况、公证处的业务范围、办理公证的程序、对公证工作的承诺等。

二、公开收费标准。各公证处面向社会公开公证服务收费范围、收费标准、减免收费的条件和审批手续。

三、公开办证信息。各公证处之间公开和即时交换以下信息,自觉接受同业监督:办结公证事项的编号、种类、公证

申请人、出证日期、承办和审批公证员、公证服务收费数额、减免公证收费的情况。

四、公开投诉举报渠道。建立网上投诉处理系统,管理机关通过互联网受理、回复当事人对公证处、公证人员违背承诺的举报;建立内部举报处理系统,受理公证处、公证人员对同业内违规办证、压价、给回扣等行为的举报,纠正、查处不良办证行为或违法违规办证行为。

五、公开违纪违规记录。面向社会公布公证处、公证人员违规办证的案件及查处情况。

六、公开诚信档案。健全公证处、公证员的诚信档案和奖惩记录,由管理机关定期面向社会公布。

上述“六公开”,实现“三规范”:一是规范公证业务操作流程。公证处建立内部局域网,应用统一办证软件系统办理公证事项,确保公证程序的严格履行,提高公证质量。二是规范信息上报机制。应用业务自动统计上报系统,实行公证业务流量、工作信息等网上报送。借助信息化平台,管理机关对本市辖区内各

公证处的办证质量、公证收费等环节进行动态监管。三是规范信息查询机制。公证处将已经办结的公证抵押登记、公证遗嘱和不予受理、拒绝公证、办结公证事项涉及的不动产抵押登记、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等信息及时上传到公证信息化平台,管理机关建立数据库,实现本市辖区内所有公证处之间信息共享。

6.制定相关的制度规章,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制止不正当竞争不仅取决于人的道德素质,而且需依赖于法律和机制的建设。形成一套激励惩戒的机制,使违纪者承担其成本,是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根本措施。用规范来引导和道德教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为支配人的行为方式的根本准则是利益而不是道德原则,而利益问题的根本解决从来不听命于道德说教,而是听命于强制规范。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规定,加大行政处罚力度。针对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反不正当竞争的规范,各地应尽快制定地方性的反不正当竞争的规范,抵制违规行为,完善投诉、调查和处罚机制。如对那些不正当竞争的公证处采取警告、罚款、停止部分业务、停业整顿、撤销机构的处罚;对违反公平竞争的公证员采取通报批评、警告、罚款、记过、暂停职业、吊销执业证书等处罚。其次,在建章立制的同时,应实行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与公证员协会的行业管理两结合的管理体制,重点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严格执行,决不手软。再次,开展公证服务秩序和公证质量大检查,在反不正当竞争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搞歧视政策。应当做到三个统一:规则要统一,查处的程序和办法要统一、处罚的力度和承担的责任要统一。对错证的处罚力度要加大,对屡错不改的应当清除出法律服务的队伍,不仅是公证队伍。要严格执行省定收费标准,不得降低收费,并严格限制公证处主任的公证费减免权限;建立成员会议制度,通报公约执行情况;明确

争端解决机制,成立“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执行公约过程中的争议和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净化竞争环境,纯洁公证队伍。

各地在制度规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值得借鉴,如:广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大中城市公证处分别签订了《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严格行业自律。广州市设立诚信自律保证金制度,依据广州市13个公证机构的规模,向各机构收取5000元到5万元不等的自律保证金,如发现违规现象即没收自律保证金,同时摘除守信牌。同时还设立了公证质量监督处罚制度,由广州市司法局、广州市公证员协会进行监督,一旦公证处和公证人员违反该《公约》并造成不良影响,将受到内部批评、通报批评、媒体曝光、扣除保证金等行业惩罚,甚至受到停止办证、延缓注册等处罚。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统一了公证收费减免条件、程序和幅度,防止压价竞争。对违反公平竞争,业内反映强烈的公证

处、公证员,一经查实,坚决处理,决不包庇纵容。江苏省徐州市12家公证机构签署公约共同抵制不正当竟争,公证员擅自降低收费标准的,少收的部份由其个人补缴;公证处出现压降收费进行不正当竟争的,每次由该公证处向市公证员协会自愿认缴罚金3000元。

公证行业需要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公证行业内部,同时也会体现在我们与其他中介组织的竞争上,如律师。如果不提倡正当有序的竞争,公证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发展的动力。我们不应当害怕竞争,我们应当倡导行业间通过服务质量进行竞争,规范引导正当有序的竞争,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为公证人员营造一个公平、诚信、自律的执业环境。

第四篇:灌云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评价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简本)

委托单位: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 编制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O一七年八月

1.任务由来与规划概述

1.1 任务由来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始建于 2005年3月,初始名称为“江苏省灌云县工业经济区临港产业园”,2007年,灌云县政府调整了园区发展规划,将“江苏省灌云县工业经济区临港产业园”变更为“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灌云县临港产业区起初仅规划建设3.41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启动区产业定位为:以三类工业为主,一、二类工业为辅;行业类别主要为化工、医药、染料、印染、酿造、轻工等。启动区区域环评于2005年10月通过省环保厅审批(苏环管【2005】267号)。2006 年,省政府下达全省化工企业用3年时间全部搬迁进化工集中区的决定(《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121 号)后,启动区3.41平方公里用地很快饱和,随之启动区以西区域有不少化工企业入驻,造成区域发展无序,园区管理难度较大。为了对园区化工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连云港市政府于2010年批复建设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连政复【2010】12号),区域四至范围为北至纬九路、西至规划经六路(现经七路)、东和南至 324 省道(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含启动区3.41平方公里),产业以精细化工等三类工业为主。2017年7月连云港对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四至范围进行调整,新增面积0.6平方公里,总面积扩展到10.8平方公里(连政复【2017】20号)。

2016年,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江苏省进行了督查,根据督查反馈意见,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存在以下问题:⑴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现有企业125家,全部为规划环评明确禁止、限制或严格控制的农药、染料、中间体类项目。⑵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在设立之初,当地政府均就落实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制定计划、做过承诺,但计划和承诺流于形式,至今没有落实,风险隐患较大。⑶灌云临港产业区化工园超期贮存大量危险废物。⑷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群众信访投诉不断,2014年被列入全省沿海化工园区专项整治范围,省、市先后采取了限批、挂牌督办等措施,但整治工作仍不到位。2016年,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抽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16家企业,10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污;园区及周边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圩闸化学需氧量超过地表水Ⅳ类标准53倍。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根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制定了整改方案。同时,为加强规划引导,坚持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指导园区化工企业整治及产业改造升级,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委托江苏中建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总体规划(2012-2030)》。

为科学指导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经济及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委托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在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灌云县环境保护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根据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技术要求等,编制完成了《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规划概述

(1)规划范围和期限

园区规划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北至纬九路、西至经七路、东和南至 324 省道。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2)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按照化工企业“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四个一批要求,着力调整存量、控制增量、优化布局、完善配套,对集中区内现有的以农药项目、医药及中间体项目、染料及中间体项目为主的精细化工行业进行优化发展及提档升级,且集中区不再新建农药及中间体项目、医药及中间体项目、染料及中间体项目。

依托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徐圩新区),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橡胶、高端化学助剂等化工新材料。(3)空间布局规划

化工集中区东北侧临近镇区,结合现状和园区需求设置小型服务区一处,用于服务于园区的行政办公,物流等需求,其余地块开发三类工业的生产,实现集中、有序、集约、高效合理利用空间,共享公共功能,促进产业联合。

园区的规划用地结构总结为:“两环”“一区”“五带”“二十六片”。两环:环园区防护绿地环;滨水景观环:园区内结合排水泄洪规划的环状水系,水系规划控制宽度15米。

一区:工业生产区。

五带:经八路景观带;经九路景观带;206绿化控制带;纬七路景观带 ;纬九路景观带。

二十六片:规划形成的二十六片工业开发地块,每片地块有独自围合的绿化带,便于地块自然延伸,每片地的积聚有序开发。

(4)基础设施规划

化工集中区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热工程、固废处置工程等规划。

排水工程规划:园区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一企一管的排水体制。雨水管道沿道路敷设,按地势高低就近排入区内河道;区内企业的初期雨水收集后排入初期雨水收集池,抽送至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接入污水管网。园区废水由区内胜科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进行处理,现状处理能力2万m3/d,规划期内规模维持现状,尾水排入新沂河。

园区企业清下水管道沿道路铺设,按地势高低就近排入区内河道。企业清下水排口必须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和由监管部门控制的自动排放阀,清下水经监测达标后方可排放。企业内应建有事故应急池,保证事故状态下清下水的有效收集。

供热工程规划:规划建立以大型热电厂集中供热为主,以清洁能源和工业余热为热源的多种供热方式,加强供热节能管理,节约能源。规划集中供热率达到 100%。热源主要依托区外的华能热电厂,该热电厂位于化工集中区东北侧,距化工集中区约 150m,服务范围为临港产业区。华能热电厂装机规模为 2 台 220t/h 高温高压煤粉锅炉(两用一备)+2 台 B25MW背压汽轮发电机组,供热能力为 280t/h。园区内保鑫临时供热站燃煤锅炉及各企业临时燃煤锅炉均将拆除。明盛余热(50t/h)作为园区供热点予以保留。供热主干管由热源点接出,分两路,在纬九路设管径为 400 的主干管一根,向南沿经九路延伸,为经九路东西两侧用户供热。在纬九路设管径为 600 的主干管一根,并向南沿经八路延伸,为经八路两侧用户供热。

固废处置规划:园区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均妥善处置,实现零排放。其中生活垃圾将收集送至灌云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一般工业固废主要采用综合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危险固废送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园区内规划有1家危废处置单位,为光大环保(连云港)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建成后处理能力为10000吨/年危废焚烧处置和1650吨/年医废处置。建成后可满足化工园内危废处置需求。

(5)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绿地面积156.9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24%。主要为厂区外围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水系两边的绿化带以及绿地公园。其中,公园绿地5.01公顷,生产防护绿地151.90公顷。结合规划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点状、线状、面状生态绿带相结合的布局方法。

(6)环境保护规划 ①环境质量目标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区域地表水功能区COD、氨氮、总磷达标率为100%。

声环境:开发区内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功能区,其他地区按3类标准控制。

②大气环境治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天然气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减少煤炭消费。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管理,促进清洁生产。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控制和减少二次扬尘。③水环境治理

实施河道长效管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对开发区内河道进行全面清理。在总量控制条件下,从源头削减水污染排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严格企业废水达标排放,促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④声环境治理

选择降噪功能强的树种,不同声环境功能区之间建设必要的绿化隔离带。优化城镇交通网络,保持道路畅通,扩大禁鸣区域。完善施工登记、注册和申报审批制度,加强施工噪声管理。

⑤固体废物治理

推广循环经济,鼓励、扶持对工业固废进行收集、处理及再生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企业,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的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至2030年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2.开发现状与区域环境质量

2.1 开发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以及园区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目前,规划范围内现已引进工业企业共138家,其中,化工行业类企业133家,其他行业(纸品加工、耐火建材和再生资源)3家,2家基础设施企业即危废焚烧和污水处理厂。

2.2 环境质量现状

(1)大气环境:所有监测点位的SO2、NO2、NOx、PM10监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氨气监测值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要求;非甲烷总烃检测值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计算其排放量标准时使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值;H2S、HCl、邻-硝基甲苯、苯胺类、酚类、间-硝基甲苯、氯苯、邻二氯苯、1,2,4-三氯苯、对-硝基甲苯、氯气、甲醛、二氯乙烷、硝基苯、对-硝基氯苯、甲醇、氟化物、丙烯腈未检出;甲苯G2点未检出,其他测点监测值符合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要求;二甲苯G1、G4、G5、G7点未检出外,其他点位的浓度均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综上,园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较好。

(2)地表水环境:新沂河W1~W4断面氯化物浓度、五灌河W5~W7断面BOD5浓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超标外,其余断面现状水质满足相应的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

(3)地下水环境:园区所在区域地下水D1~D6点溶解性总固体、锰和细菌总数均为IV类,D1、D3、D4和D6点总大肠菌群为IV类,D1~D6点氨氮为III类,其余各项指标基本满足Ⅱ类地下水要求,区域地下水质量现状良好。

(4)声环境:各测点昼夜噪声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值,表明开发区声环境质量较好。

(5)土壤环境:评价区域内监测因子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中二级标准,本规划区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6)底泥环境:园区污水厂排口附近底泥指标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现状质量较好。

3.评价结论

3.1 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园区排放的SO2、烟尘、粉尘、甲醇、氯化氢、甲苯、NOx、Cl2、氨气、氯苯、苯胺类、硫化氢、丙酮VOCs等在评价范围内最大值以及各敏感点位均能达到相应标准限值的要求。

(2)地表水环境:园区规划实施后新增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预处理后依托园区内胜科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排入新沂河。胜科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处理能力为2万m3/d,已接纳废水总量约0.7万m3/d,尚有1.3万m3/d的余量,可以满足园区新增污水处理需求。

(3)声环境:园区噪声环境主要受交通噪声影响,随着园区运输量的增大,交通噪声影响将进一步加大,但在落实报告书关于交通噪声的各项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声环境质量可满足功能区要求。

(4)地下水环境:区域内无集中式地下水源开采及其保护区,居民生活用水由来自市政管网。园区规划排水体系为雨污分流,生产和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因此,园区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固体废物:园区固废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进行处置,可全部回收利用或处置,园区内实现零排放。

(6)生态环境:土地的占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使土地功能发生较大改变;区内河流活水、护坡、驳岸、建设绿化带等生态设计工作,将会使水生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总体来说,园区建设对原有区域生态结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不利影响。

(7)环境风险:园区企业将使用一定数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存在危险物质泄漏的环境风险。在采取泄露、火灾、爆炸等事故防范措施和实施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的条件下,园区的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3.2 规划实施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3.2.1 规划功能定位的合理性

经分析,灌云临港化工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等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2020)》、《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发〔2013〕134号)、《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6〕128号)、《灌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灌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年)》等区域发展规划相符合。

因此,园区本轮规划功能定位具有合理性。3.2.2 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

规划范围内工业用水由园区自来水厂供应,生活用水由灌云县城自来水厂供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该供水方案可满足园区规划期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从区域土地资源资源承载能力来看,园区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较强,本轮规划方案并未加剧土地资源供给的压力。

此外,根据规划规模和开发强度下的污染源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及环境容量分析结果,园区本轮规划建设不会改变区域现状环境功能。规划期内,园区依托的供水、排水、供热设施的规模均能满足园区规划建设的用水、排水、供热需求。

综上所述,园区的规划规模总体具有环境合理性。3.2.3 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园区所依托的基础设施中,给水、排水、供热、燃气、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均位于园区内,基本属于园区专用基础设施,可以保证各项生产要素供给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园区本轮规划的总体布局与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基本不会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规划的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总体基本具有环境合理性。

3.2.4 规划产业结构的环境合理性

园区本轮规划的产业定位与《连云港市化工产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控要求和负面清单(2017年本)》、《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深入推进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细则的通知》(连政发〔2017〕7号)规定的产业定位相一致。园区规划发展产业类别不属于当前国家、省、市产业指导目录的禁止、限制或淘汰类,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年本)》相关产业指导目录、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相符合。

此外,结合全省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园区管委会提出了园区入区企业的“四个一批”清单(见附表4),主要涉及升级的企业有32家,重组的企业5家,关停企业1家。其中升级方向包括:采用有毒有害原料数量较大的,推动其加快原料绿色化替代工程,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数量;产生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高氨氮、高磷、高盐分、高毒害、高热、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推动其进行工艺绿色化升级改造,或升级三废处理工艺与装置,进行有效处理;对于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限期实施工艺改造、设备更新等方法,采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回收等先进节能适用技术进行升级工程。

因此园区规划产业定位基本合理。3.2.5 规划基础设施的环境合理性(1)污水集中处理

园区企业污水经厂内预处理达标后经“一企一管”明管,输送至园区内胜科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处理,尾水排污新沂河。尾水排放执行《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939-2006)表2一级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一级标准。

(2)集中供热

园区依托华能热电厂实施集中供热,规划供热能力为280t/h。规划期内园区预计用热65.90t/h,因此,华能热电厂供热总规模能满足园区产业发展需求。

(3)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

规划期内,工业区贯彻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尽量进行综合利用,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则采取必要的处置和堆存措施;危险废物经分类收集后,均委托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员工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理。

4.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1水污染对策与措施

园区应实行雨污分流制。各企业的生产、生活废水全部经由污水管网收集送入园区胜科污水厂,入区企业不得新设排污口。入区企业废水“一企一管”;企业生产区和污水治理区初期雨水应收集进入企业污水管网。

为适应节能减排的管理要求,园区应从企业和园区层面实施节水和废水综合利用措施。入区企业应采取多种节水措施,降低水耗;园区应按规划,建成污水厂再生水设施,再生水回用于工业、消防、绿化等用水。

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不能全面达标,开展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将会使区域内河水质有所改善。

4.2大气污染对策与措施

热源主要依托区外的华能热电厂,该热电厂位于化工集中区东北侧,距化工集中区约 150m,服务范围为临港产业区。华能热电厂装机规模为 2 台 220t/h 高温高压煤粉锅炉(两用一备)+2 台 B25MW背压汽轮发电机组,供热能力为 280t/h。园区内保鑫临时供热站燃煤锅炉及各企业临时燃煤锅炉均将拆除。明盛余热(50t/h)作为园区供热点予以保留。

入区企业应按照《江苏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指南》(苏环办[2014]128号)、《江苏省化工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苏环办[2014]3号)、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环发[2014]177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化工行业VOCS排放的控制。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苏政发[2014]1号)。

4.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进区项目必须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必要时应增加设置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交通噪声需要从道路的规划设计、交通车辆行驶噪声的降低和交通噪声的管理三方面进行治理;采取措施降低建筑施工噪声。

4.3土壤、地下水保护措施

源头控制。鼓励入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企业应落实各项污控措施,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

分区防治。入区企业及污水厂应根据各生产储存等设施布局以及可能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物的性质,分区做好地面硬化和防渗工作。

4.4固体废物减缓措施

园区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均妥善处置,实现零排放。其中生活垃圾将收集送至灌云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一般工业固废主要采用综合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危险固废送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园区内规划有1家危废处置单位,为光大环保(连云港)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建成后处理能力为10000吨/年危废焚烧处置和1650吨/年医废处置。建成后可满足化工园内危废处置需求。

4.5生态建设与补偿措施

加强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区内厂界周边和园区新建道路两侧适当设置绿化隔离带。充分考虑树种生态功能,优化绿化配置。以区域河流为依托,调整并整治河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水系调整,通盘考虑排水、景观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5.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5.1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是按照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所建立的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系统,并以此为环境管理的手段,实行全面、系统化的管理。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不仅要对园区各环境因素实行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落实环境规划和环境政策对整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以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

进区企业在项目施工期间应设一名环保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建设期环保工作;项目建成投产后,应设立环保科室,配备专职环保人员,并在各车间设立环保联络员,负责全厂的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处理职责,并随时同上级环保部门联系,定时汇报情况。

5.2 监测计划

园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纳入灌云县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及时、准确、高效地为园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

5.3 跟踪评价

为及时了解园区建设过程中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并及时提出补救方案和措施,园区管委会在园区本轮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根据时间跨度,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若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面积、产业结构、开发规模等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编制规划并同步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问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问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10年1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根据规划,安徽省建立了两个省管集中区: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和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两大省管集中区出具规模,但是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1、集中区与现有开发区的功能界定问题。目前皖江示范区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筹建的省级开发区数量达到了72家,且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它们无疑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规划》中也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开发园区。目前现有各开发区本身因功能定位缺乏清晰思考而致的诸如土地闲置、资金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缺乏特色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在此情况下再新设两个省管集中区如何真正做出特色,避免重蹈覆辙、功能雷同,的确值得深思。有这样一种观点较为流行: 集中区既不是原有园区的重复,也不是它们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实践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地区,未来有望成为两座各自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江产业承接与积聚的产业化新城。如果两大集中区最终建设成具有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特色的两个地级市,是否与《规划》和示范区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2、集中区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问题。集中区作为皖江示范区的“示范区”,提出要按“九通一平”(通路、给水、排水、通讯、电力、供热、供气、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配套,这种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框架无疑是对的,但如果集中区只根据自身需要建设基础设施,显然有违《规划》中提出的“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和“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的目标。由于两大集中区都选择在农村,只依托于功能很弱的小城镇或小集市,远离城市,缺乏城市资源的依托,很难实现集中区与中心城市的无缝对接。因此,如何加强集中区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开发就变得尤为重要。比如,集中区和示范区都拥有共同的长江黄金水道,如何做好、做大、做强皖江“水文章”,实施岸线、港口、产业和城市四位一体的联动开发,确实值得去探究。

3、集中区建设与农民能力建设的协调问题。两大集中区建设涉及成千上万农民的家园动迁和土地转让,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离开了祖祖辈辈耕种土地的农民,不是集中区建设的排他对象,恰恰是被融入的主体,但受制于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这两个制度层面的约束,如何在加快集中区建设进程中,以保障农民根本利益为基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农民的能力以适应集中区建设对人力资源和市场的双重需求,不仅是妥善处理好短期存在的征地过程中政府和农民的矛盾,也是集中区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建立在损害农民利益基础上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是不能长久的。前段时间,江南集中区因征地问题而发生的规模性冲突事件说明部分官员对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缺乏理性思考,而且未能将现有的农民作为集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而对待。

4、集中区产业错位发展问题。从理论上来说,集中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除注重自身的工业化外,还肩负着带动其他非集中区发展的使命。但调研中发现,两个集中区不仅各自的产业定位具有极高的趋同性,而且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颇多相似之处,这无疑会在省域范围内产生对现有资源的激烈争夺。如何摒弃“大而全”思想,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谋划转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均态发展,强化资源优势,减少不必要浪费,重点建设优质园区,真正实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尚需深入论证。

5、集中区融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集中区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和金融创新。按照一般园区开发规律,每平方公里的开发成本至少要投入3 ~ 4 亿元资金。为打造优质投资环境,集中区提出要按“九通一平”高标准进行配套。据此保守估计,集中区每平方公里开发成本至少要5 亿元资金,两大集中区的起步区共57平方公里,仅基础设施一项就需要近三百亿元。虽然“皖江40 条”中规定,从2010 年起连续6 年,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 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但对于集中区建设所需巨额资金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即便有国有银行的大力支持,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切实建立更加灵活而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尚需创新先行。

6、集中区管理体制问题。在实地调研中,两大集中区的相关领导无不反映,集中区的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方面,集中区本身是一个创新的产物,也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人民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管理的产城新区,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完全需要在现行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来寻找发展空间,这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虽然省政府也赋予集中区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尚未明确集中区在行政上的法律地位,使得省政府的很多授权难以落实。集中区可以说是省政府的一块“飞地”,是功能区,而非行政区。比如,集中区管委会初期不能像市政府一样健全,其主要职能是开发、建设和招商,其他一些社会职能,包括征地拆迁,动迁拆违,社会治安,文明创建,其主体还是属地管理。在此情况下,大量工作需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协调,难免会出现管辖模糊和配合上的相互掣肘等问题。

下载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223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江南产业集中区公证法律服务问题思考223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一县一产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一县一产业”问题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宁首先,我认为‚一县一产业‛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我们讲一个县或一个区域的先进与落后,从经济......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方案(鸠江区)5篇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典礼方案(2012年7月13日)一、时间:7月19日上午9:38二、地点:胡商国际物流园项目现场三、议程刘玉杰主任主持1、集中开工项目投资方代表发......

    关于产业援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产业援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13年9月23日至24日,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经过3年多的对口支援,新源工业园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投资拉动效果初显,随着道......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北集中区发展现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北集中区发展现状江北集中区,全名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原名为“芜马巢集中区”(源于芜湖、马鞍山、巢湖之简称),位于巢湖市和县境内,属于南京、合......

    从产业发展高度思考企业的问题

    从产业发展高度思考企业的问题 2013年03月26日2013年,格力更提出了1200亿元的营收目标,并希望在未来5年之内将营收提升到2000亿元。2012年,正值家电业的寒冬,格力却逆势而上,营收......

    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沈 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 [摘要] 中国轻纺城是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的典型。文......

    基层反映近郊村民建房集中区建设存在四难问题

    基层反映近郊村民建房集中区建设存在四难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村民建房集中区建设各地也在加快步伐,集中区建设对于规范农民建房,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有重......

    葫芦镇黄金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葫芦镇黄金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我镇黄金茶种植历史悠久,作为黄金茶的重要产地,总的来说,我镇黄金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是黄金茶发展必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