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原有的金融体制是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政府主导型的体制。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成分过重,是其主要特征。70年代以来,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放宽金融管制,减少政府干预,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源的有效分配,是这场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滞后问题提出的金融改革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以此理论为指导,先后进行了金融制度的改革和深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各国采取了较为稳妥务实的方式,金融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表现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互相促进的良好势头。本文将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有金融制度的特点
二战以后,亚洲发展中国家先后将发展生产、实现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亚洲国家也遇到国内资金短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当时许多国家对外国金融机构仍然持有偏见,认为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银行体系难以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另一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则坚信市场机制的功能极其有限,不能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调配所需资金,只有依靠政府的作用,才能实现有限资金的有效分配。因此各国原有金融制度是一种以落后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且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尽管各国的具体情形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1.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中的货币化程度低。所谓经济的货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交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它代表了一国货币体系的发达程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这种货币化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准。例如,在1970年,M z(现金十活期存款十准货币)对GNP的比率,马来西来是33%,菲律宾是21.2%,泰国是30.6%,印尼是9.9%。第二,金融资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高。在80年代初,金融机构资产(中央银行资产除外)对GDP的比率,印尼是o.3%(1982年),泰国是o.48%(1980年),印度是0.39%(1981年)。这种比率较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2.金融工具种类单调,缺乏竞争机制。在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处于附属的地位,各种证券市场则处于刚刚起步或尚未发展的阶段,外资金融机构难以进入本国市场。例如,1977年,在东盟几个国家中,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占国内全部储蓄的比例,印尼为73。1%,马来西亚为50.3%,菲律宾为39.8%,泰国为64.6%,新加坡为20.6%。在这情况下,金融机构无法在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发挥动员国内储蓄资金供经济发展之需求的功能。
3.在金融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国家干预成份过大,表现在:第一,国家直接控制着大量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所有权。70年代初,孟加拉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的部分或全部的金融资产均为国家所有。第二,利率相汇率受到严格控制。各国金融当局硬性规定最高存贷款利率,致使利率不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实际利率(即名
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经常为负数。钉住世界主要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是许多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本国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第三,银行的贷款方向受到约束,银行必须将贷款的一定比例投向国家指定的部门。在印度,政府规定的贷款项目通常占到全部贷款金额的50%以上。
应该看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在50、60年代各国经济起步阶段,在扩大本国资本积累,筹措有限资金投入国家重点产业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国家金融机构占垄断地位的金融体制的消极作用愈来愈明显。它缺乏竞争和效率,使银行的贷款行为受到国家政策和行政命令的影响和支配,不能有效地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造成价格扭曲现象,致使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市场抑制等问题的出现。
二、金融抑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体系中市场机制不完善,国家干预成份过重,是造成亚洲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重要原因,它对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
首先,造成金融市场分化,加剧发展资金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恶化。亚洲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分化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物资本或耐用消费品市场与金融资产市场的分化。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国内金融中介欠缺,国内居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无法进行各种储蓄形式的选择。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者为了保证能随时取得消费物品,他们多以现金、黄金或其他消费的形式保存剩余产品。二是正规的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并存,造成金融市场的二元化。由于以国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市场的实际利率经常为负值,导致贷款需求过盛。这样,无法从这些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的投资者只得从“黑市”上获取贷款,从而助长了非正规市场的出现和扩大。三是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的分化。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正规的银行多设于城市,而且商业银行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商业银行从本质上说对短期的商业投资较感兴趣,而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尤其是周期长的生产性贷款则很少问律。70年代期间,在印尼,银行信贷主要集中在爪哇地区,马来西亚主要集中在吉隆坡,菲律宾在大马尼拉。印度也有类似的情况,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和马德拉斯这四个最大城市的 ’信贷资金占国内银行信贷总量的85%。这种信贷流向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短缺,造成农村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四是短期金融贷款和长期金融贷款的分化。由于利率受到限制,存款利率低,存款者不愿将手中的余款作为长期存款,投资者只能从短期资本市场上筹得大部分所需资金。例如,70年代期间,泰国约有1/4的商业资金是从个人手中或非正规资本市场上的信贷合作者手中筹措的。
第二,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如前所述,50、60年代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在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增长、保证国家重点建设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政府干预式的信贷分配制度也是造成资金分配失调,投资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在贷款利率受到限制。贷款收益很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更多地倾向于只考虑借款人的信誉、政治背景等非经济因素,而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则考虑得甚少。许多银行投资效益低下,一些国有金融机构更是困难重重,负债累累。80年代末,印度多数国有银行无力偿付的债务约占全部资产的4%,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主要几家国有银行的亏损额超过其业务总额的30%以上。
最后,汇率管制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各国相应地采取了多种严格的汇率管制措施,这同样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高估本国货币汇率,人为地扭曲了汇率的真实价值。当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相差甚远时,将导致大量资金外逃、外汇短缺等问题的出现,最终迫使本国货币不断地贬值。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经常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赤字,其中印尼1978年经常项目赤字达14.13亿美元,菲律宾1979年时达14。95亿美元,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1980年时,经常项目赤字也分别达到1。78亿19.2亿和7.04亿美元。为了促进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许多国家只得采取本国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菲律宾1983—1985年两次大幅度货币贬值,每次贬值超过20%。印尼在1976—1986年期间,共有三次货币贬值,平均每次贬值幅度达30%以上。二是稳定本国汇率代价太大,使国内经济发展目标从属于对外经济目标。80年代以后,美国实行高利率政策,致使美元不断升值。为了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一定比价,许多国家的货币汇率也不同程度地随之升值,使得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1980年以后、东盟几个主要国家的贸易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赤字,其中1981新加坡外贸赤字61。23亿美元,菲律宾22.24亿美元,泰国20.29亿美元。1985年时,马来西亚、菲律宾国内经济还出现了负增长。
三、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制度的改革及其成效
受严格管理的金融体系在60、70年代曾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工业化政策的重要工具。但到了70年代后期,这一方法日益成为阻滞金融部门成长,妨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国家首先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实行金融体制改革。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股改革之风也波及到南亚以及越南、蒙古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金融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资金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吸纳到正规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二是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金的有效分配。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实行利率自由化,放宽汇率管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于70年代中期和后期解除了对存贷利率的管制;80年代初,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也先后撤消了对利率的管制;我国台湾在整个80年代多次减少对各种存款利率的限制,并于1989年完全取消利率管制;韩国、泰国则通过调整利率、放宽利率上下波动的幅度,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
利率自由化产生的经济效果十分明显。实际利率的提高,有利于抑制金融黑市的发展,增强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促进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筹措资本能力的提高,保障国内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1970一1989年,各国和地区的国内投资规模普遍扩大,平均每年的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明显提高,其中新加坡为43%,马来西亚为30.7%,韩国为30.7%,分别高于60年代的22.3%,16.1%和19.2%。
80年代起,各国汇率安排日趋灵活,至80年代下半期,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尼泊尔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新加坡、菲律宾、印尼、韩国和斯里兰卡则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管制的放松,大大增添了外汇市场的活力,不但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外资进入本国市场,促进整体经济的成长。
2.培育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60一70年代,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体系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80年
代中期以后,各国和地区开始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资本市场日益壮大,其中证券市场的发展尤为迅速。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和货币体系的现代化。到1990年,中国台湾、韩国的金融部门(包括不动产和交易业务)对GDP比重分别从1980年的6.1%和4%上升到1990年的10.8%和5%;同期印度、巴基斯坦的比重也分别从2.4%和2.1%上升到4.1%的3%。1990年,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的M:(包括非银行金融资产,尤其是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与GDP的比率分别已从1970年的66.3%和38.7%上长到106.2%和128。6%。
3.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减少对外国经营的限制。70年代以来,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亚洲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逐步废除金融管制,准许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1992年,香港、新加坡的外资银行(不包括分支机构)分别达到162和84家,成为亚洲地区外资银行的两个重要据点。1992年台湾地区的外资银行数也扩大到33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等国的银行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外国金融机构可参与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离岸金融等方面的业务。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既弥补了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又带来了西方国家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成为促进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只是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则刚刚起步。可以肯定,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场金融改革的浪潮将会进一步加大。
四、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综观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过程,其间不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在强调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同时。不能因此而忽视政府的调控作用,应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进一步加强政府运用包括控制货币的发行量,调整信贷价格在内的货币政策来间接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确保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发展。在这方面,东盟几个国家做得较好。1981—1986年期间,面对膨胀的压力、除个别国家外,东盟各国运用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实行严格控制,有效地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率。马来西亚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胀率从1980年的6.7%下降到1985年的1%以内。在控制贷款利率方面,泰国较为成功。1980一1981年泰国面临不断恶化的国际收支问题,金融当局及时地调高了银行利率,改变了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982年底、国内经济稳定有所恢复。金融当局又于1982年第四季度到1983年第一季度,连续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降幅达3%,从而使国内经济迅速恢复高速增长的势头。
第二,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可能引起的混乱。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进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并末像某些拉美国家那样、实行一步到位的做法,而是借鉴了西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伴随金融自由化而出现金融危机的教训,为降低风险程度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了金融改革的顺利实施。例如,在外汇管制方面,并非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实行浮动汇率制,而是经过
不断的调整、重复,最后才逐步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新加坡在1975年度止固定汇率,实行有管理的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1978年完全解除汇率管制,但仍采用灵活的调整汇率政策,不断调节新元伪外汇汇串。在利率方面,1979年泰国政府废除工业贷款利率上限,1983年又重新引入贷款利率限制,并设立双轨贷款利率,对不同的部门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1992年6月,取消放款利率最高限;从而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台湾地区的利率放松过程在整个80年代也经历了几个不断反复的阶段,最后才在1989年全面取消利率管制。
第三,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应相应地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在将银行体系从严格的经济管制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如果缺少有效的金融管理和银行监督,可能导致一些产业集团利用银行的私有化和国际化而获得对一些银行的控股权,并利用它们向集团所在的企业发放过度的贷款,从而助长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也有可能使一些金融机构因不适应金融秩序的变革而陷入困境。80年代上半期菲律宾的两家主要政府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和菲律宾发展银行就因丧失清偿能力而被迫向中央银行求助,引起了金融界的一阵混乱。因此,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利用法律和法规的手段,加强对金融业管理和监管显得十分必要。
第四,金融体制的改革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一项改革,它是在整个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尤其是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进行的。尽管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并非金融改革走得越快,就一定能导致经济增长越快。相反,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才是金融改革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要保证金融改革的成功,还必须在其他领域,包括财政体制、贸易体制和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作出相应的配套改革,以避免因单方面放松金融管制而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总之,金融改革与宏观经济改革关系密切,两者必须同步进行,否则金融部门发展过度,以致与贸易、生产领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必然成为经济和金融动荡的根源。这一点已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实践所证实。
第二篇:浅析韩国金融改革经验
一、韩国政府对危机爆发原因的总结
韩国政府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从表象上看是国际金融投机导致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但就本质而言,则是本国低效畸变的金融体系的缺陷所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金融结构失调。例如法人组织过多地借款和投资,金融组织通过国际市场短期借款进行贷款的条款不谨慎,以及对金融和法人组织的核算和管理缺乏透明度。第二,体制转换的不谨慎。过去30年来,政府把选择性信用分配和延期利率的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工具;对金融行业进行严格划分和控制;介入银行的内部管理严重伤害了其管理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在加速金融自由化的同时,政府并未建立管理及监督的安全网。
到1997年,一系列法人组织的破产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贷款(NpLs)负担。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由1996年的4.1%增长到1997年的6%,再加上低效的管理、低利润和缺乏透明度的地方性问题,使得金融部门在面临东南亚国家的金融风暴时十分脆弱。
危机迫使政府采取了修改法规,指导金融部门结构重组和改良金融体系,增加金融部门安全等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
二、韩国的金融改革措施(一)修改法律和制度框架。
为实现改革目标,首先要修改法规和建立制度框架。其主导思想是实行金融结构调整,改善拘谨的规定和加速资本市场的自由化。1997年12月29日,国会通过了一揽子13项金融改革措施。其基本内容包括:加强央行的独立性;建立独立和中立的金融监督委员会(FSC);放松外资拥有韩国证券业的限制。
第一,按新的韩国银行法,央行的独立性加强了。央行(BOK)行长在经国会商讨后由总统直接任命。而且由央行行长而非经济金融部的部长掌管最具政策制定权力的货币委员会。
第二,1998年4月,对银行行使监督职能的金融监督委员会(FSC)的建立是韩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个转折点。从1999年1月开始,由它的执行机构金融监督小组(FSS)负责监督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这4个组织。
第三,加强存款保险的作用。韩国存款保险公司(KDIC)在金融经济部指导下服务于所有的金融机构。它的基金用于向遇到困难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和弥补存款损失。
第四,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AMCO)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韩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发行债券和出售购买的资产或资产担保的证券。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同韩国存款保险公司的基金一起,构成了对金融部门结构重组过程所需资金的财政支持。(二)金融部门的结构重组。
1.基本原则。(1)金融结构的重组应该尽快、全面地完成,以更快地恢复金融市场的中介职能;(2)依靠纳税人税金的财政支持必须控制在最低水平。金融组织只有尽力降低成本和吸引国外投资重组资本才能获得资助;(3)为防止在解救遇到困难的银行的过程中引发信任危机,股票持有人、雇主和管理小组应该分担相应的责任;(4)金融结构重组应该遵循透明和客观的标准。
2.结构重组的成绩。1997年底,韩国25家商业银行中的12家因不能满足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不得不向金融监督委员会(FSC)提交自我修复计划。金融监督委员会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其中5家银行的修复计划被评为“不满意”,并被政府关闭,其资产和负债以代理形式被转移到5家收购银行;另7家银行将鉴于其如何完成金融监督委员会提出的修正行为被评为“基本满意”。
韩国政府同时也加大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s)固有的结构问题调整的力度。
截止1999年底,已有199家金融机构被清理,80家被合并,还有68家的经营许可被暂停。
3.对金融结构重组的政府支持。原则上讲,金融结构重组应该由金融机构自己提供资金,但适度注入政府基金可防止金融体系发生骚乱。同时,银行要裁减人员和分支机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并采取自救措施。由于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必须由股东和管理小组通过减少资产或替换管理人员来承担。
在结构重组过程中,政府首先解决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金融监督委员会估计,截止1998年6月底韩国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36万亿韩元。其中72.5万亿韩元为拖欠了3-6个月的“预警”性质。因此,问题严重的不良贷款占较小的份额。
考虑到不良贷款的数量很大,政府采用了以下措施: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AMCO)按市场价值用自己发行的债券而非现金向银行购买不良贷款。政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担保,并到期以现金形式支付利息。
银行的资本重组也应用了同样的策略。韩国存款保险公司(KDIC)用自己发行的债券而非现金支付银行的资本费用。政府为存款保险公司的债券担保并同意按期用现金支付利息。以上做法增加了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
在解决不良贷款和资本重组过程中,现金交易被控制到了最低。同时,财政支持的数量也是最低的。与此相一致,资产管理公司计划出售所购的不良贷款,降低政府的最终负担。同样,存款保险公司也计划出售其购买的银行股权,在降低政府最终负担的同时再次实现所购银行的私有化。
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弥补政府基金,例如出售持有的地方银行的股票和发行资产信用公债。
表1 政府基金注入情况概述(截止1999年底)单位:万亿韩元
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总计
购买的不良贷款
存款支付、资本重组和损失弥补
总计 17.
3 27.9
45.2 3.
215.6
18.8 20.
543.5
64.0
(三)改良金融体系以增强金融部门的安全。
1.引进快速修正行为(pCA)体系。1998年4月,引进了以美国为标准的快速修正行为体系。在新引进的体系下,金融监督委员会被赋予权利干涉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比率的银行转变管理、降低资本、合并、业务转移和由第三方获得。
2.强化贷款分类标准和制度规定。1998年7月,政府制定了与国际准则相比更为谨慎的贷款分类标准和制度规定。从1999年底开始,贷款分类体系变得更为谨慎,以致于一些将来有还款希望的也被归类为有问题的资产。为达到国际标准从1998年7月1日开始也严格了准备金制度。
表2 不良贷款的界限划定及准备金制度
分类 1998年7月以前 1998年7月以后
预先示警的标准以下的有疑问的预计损失的拖欠3-6个月
超过6个月安全的 超过6个月不安全的 可能无法收回的拖欠1-3个月
超过3个月安全的 超过3个月不安全的 可能无法收回的 准备金制度的规定预先示警的标准以下的有疑问的预计损失的有可靠担保的1.0%
20.0%
75.0%
100.0%
不需要 2.0%
20.0%
75.0%
100.0%
不需要
注:1999年6月底,金融监督委员会采用了一种更为严格的贷款分类标准,它根据贷款人产生充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而不是以他们过去的还款能力为依据划分贷款类别。
资料来源:金融监督委员会。
3.提高会计核算和政府稽核的标准。自1998年6月起,关于银行持有的可出售证券的会计处理变为统一的当前市场评估标准。1999财政开始,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都需要根据这一统一的会计标准起草金融公告。
4.修改存款保险体系。为防止韩国银行体系在货币危机过程中崩溃,1997年政府调整了至2000年止所有存款的本金和利息政策。同时修改了存款人保险法。新的存款保险体系把存款分为三种类型:受保护的、2000年前暂时受保护的和不受保护的。
表3 存款保障
金融机构 永久性保障 2000年前暂时保障 不保障
银行
存款
分期存款
退休基金
被保障的本金
信托财产 海外存款
CDs
发展信托
银行债券
1998年7月25日后购买 的再购买协议 以价值为基础的债券
1998年7月25日后买的
再购买协议
商业银行 收到的支票
有抵押的支票
CMA 无抵押的支票
再购买协议
保险公司 个人保险合同
公司的退休基金和退休金保险合同 退休金之外的公司保险合同
1998年7月31日前签订的担保保险 1998年8月1日后定立的担保保险
证券公司
存款
期货
可选择存款
货币市场基金 1998年7月24日后购买的再购买协议 税收拖欠账户
共同存款和金融公司 存款
分期存款
已收支票
信贷联盟 信贷联盟支持的投资和存款
注:以资产为基础的债券是一种收益以执行情况为基础的信托工具。
5.对外汇流动和揭示的谨慎原则。1998年7月政府改变了一些规定以加强对短期外币债务的风险管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填补资产和负债揭示之间时间配比的差距。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现在被要求按各类期限报告到期情况。另一新的规则规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3个月内到期的)的比率至少要达到70%。一项新的广泛的风险管理体系规定,国家以国际信用等级为标准揭示风险。
6.信托资产。从1999年1月1日起,全面揭示信托受益人的新原则生效了。为防止由管理银行担保的各种可能损失,被担保的信托账户为监督和核算目的而采用特殊的资产负债表。为达到资本充足的目的,此账户中的资产为1999年总资产的50%和2000年1月1日以后资产的100%。以上这些限制已被所有的信托账户采用,以保证管理和会计目标的分离。
由于以上措施的实施,韩国的金融部门已恢复稳定。现在几乎所有韩国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都超过了10%,超过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水平。银行数量由27家减少到17家,雇员的减少超过了1/3。
三、可借鉴的经验
在金融市场化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监管,建立有弹性、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结构合理的基础条件。韩国金融改革的政策导向清晰:金融机构市场化方向要坚定。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要加强,目标不宜多,但责任必须明确。政府不宜直接介入银行内部管理,但应建立有权威和运转有效的金融监管机构。韩国金融监督小组(FSS)正因为其高度独立的地位充分发挥了金融监管的作用。
政府监管的重点是采取保证金融正常运转的系列措施,如建立社会安全网、支持结构重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贷款。按此重点,政府从原则界定、法律修正、机构建设、政策调整等方面进行努力。如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我国已建立)和存款保险公司等,对剥离不良资产,提高金融机构信用度,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都是有益的。
政府监管要制度化、透明化、经常化、防患于未然,及时调整。政府对金融监管应是全方位的。监管制度要系统、严密、及时。如监管部门对各金融机构应有独立的等级评定制度(我国目前对各机构只有贷款评级制度),以反映机构的基本经营状况,应建立各金融机构经常化信息报告制度。
坚持市场竞争机制,在清算后坚决关闭无生存能力的机构。在韩国,“银行不会倒闭”这一长期形成的错误观点通过银行的清算已告终结。通过无生存能力银行破产这一新原则的引入,银行开始在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安全和负责的管理形式下运行。商业银行的这一新的管理形式已大大加强了韩国金融业的整体安全和透明度。解决经济危机时,政府对金融结构快速重组的作用至关重要。信用危机最严重时,市场信心极易破碎,因而,仅靠市场自发调节是不可行的。政府必须在改革过程中担当领导作用。因而,危机中,韩国动用了相当于GDp15%的64万亿韩元的政府资金被认为是快速恢复金融体系的费用最低和解决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动用政府财政支持必须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避免政府风险失控加剧金融风险,从而导致危机加剧.
第三篇:20条经验和教训
从《乔布斯传》里得到的20条经验和教训
来自:大学生励志网-92885小时前 |
阅读原文
1.不空等
乔布斯年轻时,他要是想要某样工具来造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会直接去找源头要。他回忆起在12岁的时候,他想要造一个计频器,于是直接在电话簿里找到了HP的创始人Bill Hewlett,找他要了那些零件。2.打造自己的现实
乔布斯很早就懂得,要是不喜欢生活中或世界里的某样东西,就改变它们,要么通过行动,要么通过纯粹的意志力量。
Hoffman后来叹道,“现实扭曲力场有鞭策的作用,但接着现实会反击。”——Joanna Hoffman是苹果早期Macintosh团队成员之一。
“我不想当父亲,所以我就不是。”乔布斯后来说。声音里透着一丝懊悔。3.控制能控制的一切
在某种程度上,乔布斯是个嬉皮士,但和上个世纪60、70年代谈情说爱的自由精神不同,他是个注重细节的控制狂。他要控制他的环境,把产品看成是他自身的一种延伸。4.承认自己的错误
乔布斯有时很严厉甚至不近人情,这点在他和他第一个女儿之间表现得最为典型。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面对死亡,也越来越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做了许多我并不自豪的事情,比如在23岁时让我的女朋友怀上了孩子,处理方式也十分不妥。” 5.了解自己
尽管并不总是清楚旁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外貌举止,乔布斯对自己过人的头脑却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困惑地发现:他比父母还要聪明。
6.给不可思议留一扇门
乔布斯是个探索者,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启迪以及身体的净化。他并不特别信仰宗教,但也不否存在人类认识之外的事物。
“我想,不同的宗教就像是不同的门,通往的是同一个房子。我有时想,房子是存在的,有时又不这么想。这真是个伟大的谜。” 7.别退缩
乔布斯的暴躁情绪和时不时的过激反应都是出了名的。在产品研发上,他的评价非黑即白,不是极佳就是狗屁。
“他为人既开明又残酷,”她回忆说,“真是奇怪的组合。”——Chrisann Brennan,乔布斯的前女友
8.被出色的人包围
不管他承不承认,乔布斯不是什么都会的。没错,他可以对每个产品每个广告活动施加巨大的影响,但他也知道,世界有些人的技能是他无法企及的。乔布斯早期和Steve Wozniak的搭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和Wozniak搭档而获得了早期的成功,给乔布斯未来和别人的通力协作提供了模板。两个月后他准备要测试了。“我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母,我被惊呆了!它们在屏幕上显示了出来。”那是1975年6月29日,是个人电脑的里程碑。“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Wozniak后来说,“人人都在自己电脑的键盘上敲下一个字母,看着它在眼前的屏幕上显示出来。” 9.打造一个A级团队
通常情况下,公司和经理会满足于水平一般的员工。而乔布斯重视人才,并认定在一家全是A级员工的公司里,任何矛盾摩擦都可以被出色的成果所抵消。他可能是正确的。“生活里的大多数东西,最好的和平庸的之间约有30%的差距。最好的航班、最好的膳食,都可能比平庸的要好上30%。在我眼里,和水平一般的工程师相比,Wozniak要好上50倍。他光用脑子想就能开会。Mac团队就是打造A级团队的一个尝试。人们说他们无法和睦相处,说他们会相互憎恨,但我发现A级员工喜欢和A级员工共事,他们压根就不想和C级的人共事。”
“这么些年来,我懂得了,要是你有非常优秀的员工,你根本不需要像照看婴儿般看着他们,”乔布斯后来解释,“期待他们有优秀的成果,你就能让他们做出优秀的成果出来。” 10.做自己
乔布斯经常忙于做自己,以致于忽略了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特别是在他那早期当嬉皮士的日子里。
“开会时我们没法不看他那脏兮兮的脚。有时候,为了释放压力,他还会在马桶里把双脚浸湿,这一举动可没减轻他同事的压力。”——Mike Markkula,苹果首任主席
11.富有说服力 拓展阅读《如何成为一名说服大师》
早期的乔布斯要是在旁边的话,气味的确是会有点难闻,就是这样的乔布斯把自己训练得能长时间不眨眼地盯着别人看,还发现了用这招可以说服别人做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它能够救人的命,你能想办法把启动时间减少10秒吗?”他问。Kenyon说有这个可能。乔布斯走到白板前,说,“假如有500万人在使用Mac,而每天需要额外的10秒来启动,加起来每年就有近3亿个小时,这就相当于每年至少救了100条命。” 12.告诉别人怎么做 乔布斯称不上是真正的程序员或者技术工程师,更无法和微软的比尔盖茨相提并论了,但是,他对技术和设计有着一种直觉的理解,这最终改变了世人对电脑的期待,更改变了消费电子行业。
“老实说,我们原来并不知道„友好‟对电脑意味着什么,是乔布斯告诉了我们。”——Terry Oyama,早期Macintosh设计团队的成员。13.相信你的直觉
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凭直觉不只一次抓住了机会。而乔布斯对自己的品味有着深刻而恒久的信仰,深信要是自己喜欢些什么,公众也同样会喜欢。而他几乎总是对的。“贝尔在发明电话前有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 14.敢于冒险
在他整个职业生涯里,乔布斯抓住了多次机会,首先是成立了苹果,然后出走,直到1997年再回来。在一个大多数公司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年代,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却反其道而行之,削减业务,精简产品,专注在相对较少的领域上面。如果他认定某样东西将来会获得成功,他会改变苹果整艘船(或至少某些方面)的航向,朝一个方向进发。乔布斯的管理哲学之一就是,要不时地抛抛骰子,把公司赌在某个新的想法或科技上面。“我有这个疯狂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iPod的广告影响来卖出更多的Mac。此外,iPod还可以把苹果定位成创新的、年轻的公司。所以我把7500万的广告费用拨给iPod,哪怕这个产品按比例还分不到1%。这意味着我们完全统治了音乐播放器市场。我们比别人多投入了一百倍。” 15.用优秀延续优秀
无论是产品还是电影,乔布斯总是力图要创造优秀的后续产品/续集。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做得并不成功(比如Lisa电脑),但他在皮克斯和苹果都证明了自己能够做到。“在商业上有个经典的东西,就是„第二款产品症状‟。”乔布斯后来说。“背后的原因在于你并不了解你第一款产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6.做艰难的决定 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都愿意努力工作,也经常做不受欢迎的决定。乔布斯当然不怎么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因此,做艰难的决定的时候,会更加轻松。
他做的最明显的一个决定是要彻底把Newton终止掉——它是世界上第一款个人数字助理,拥有还不错的手写识别系统。
17.演讲演示(presentation)意义重大
乔布斯痛恨PPT演示,但或许相信讲究的产品展示至关重要。
“包装可以是个剧场,它可以创造一个故事。”——Jony Ive,苹果设计师 18.想办法平衡你的火爆脾气
不知乔布斯是否真的成熟过,但他的确懂得了在他和其它苹果人之间存在缓冲有一定的用处。
在一家CEO容易暴躁大怒的公司里面,Cook用冷静的头脑、舒缓的口音、安静的凝视,掌握着局面。19.为今天而活
就算乔布斯癌症缠身,苦苦挣扎,他也很少慢下脚步。这个疾病反而帮他集中了精力,用来追求他最宏大的一些梦想。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做出了生命中的重要决定。”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办法,能帮你躲开„认为自己有什么可失去‟这个陷阱。你赤裸裸的身无一物,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20.分享智慧
乔布斯不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对产品和成功充满激情,但直到病入膏肓后,他才开始伸出手来,和科技界的人分享智慧。
“我也会继续指导像Mark Zuckerberg那样的人,我剩下的时间里就会这样做。我可以帮助下一代记住伟大公司的传承并学会继续这个传统。硅谷一直对我支持有加,我应该尽我所能来回报它。”
第四篇:都是经验和教训
都是经验和教训,开车的人一定看看!
1、刚拿到本时,什么都想开开,连拖拉机也没放过;现在是能不开就
不开别人车,觉得自己的车还是最好开的。
2、刚学会开车时,觉得五档没有什么用(开不快),几个月后,觉得一档没什么用,感觉用二档起步好,现在觉得一档到五档都很管用。
3、开车一年时,觉得自己车技非常了得,什么车都敢超,什么车都不让,路就是我家的;三年后,几乎天天跑长途,看多了各种事故,知道了什么巧事都有可能发生,车速也放慢了不少;现在知道了市区里公交
和出租就是爷,高速上卡车也是爷,哪里都得让着他们。
4、开熟了以后,觉得黄灯亮了就是用来抢的;后来觉得黄灯是用来停的;现在过绿灯都要带脚刹,让一让那些抢黄灯和闯红灯的。
5、刚开到车,就觉得自行车,摩托车和行人真让人心烦;现在经常骑
骑车,走走路,发现汽车才是最不讲道理的东西。
6、从前觉得有事就得急刹车,那车胎的尖叫专门用来警告不遵守规则的人;现在知道,能让就要让,汽车不是想停哪就停哪的,后面的车也
不是你能停他也能停的住的。
7、从前给人迸道时,还要向前挤一把;现在只要有个迸进来了,就让
一把,心里琢磨着此人是不是急着去医院。
8、从前觉得在车流中窜行,能抢到不少时间;现在发现只要选的路好,并不比那些开F1的人慢到哪里去。
9、从前觉得在人流中穿行,是车技的象征;现在知道,人的价值,是
无法用钱衡量的。
10、从前高速公路开车时觉得140比100公里快很多;现在知道到达时只比开160的慢那么半个小时,而且不用到了地头到处找厕所。
11、从前觉得偶尔违章没有多大关系;现在知道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只是在于次数的不同,运气的好坏没有多少因素。
12、从前发生事故总想暴打对方一顿;现在被人追了尾都想私了算了,吃点亏总比天天跑大队和保险公司来的实惠。
13、从前被无聊的人士骂一句,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现在最多也只是
伸出一根手指告诉他天堂的方向。
14、从前觉得别人乱开车就想教育对方一下;现在反而觉得教育自己不
能像他一样才是最管用的。
15、从前觉得车停哪里都一样;现在停车要看看边上是什么车,后面是什么车,能不能与他们保持安全的距离,保安室和摄像机能不能看到
车„,反正想的挺多的。
16、从前后面向外头向内,现在后备箱顶着墙,能有多后就多后,小偷
就没有光顾过后备箱。
17、从前停车顶着前车停;现在停好车都要向后多倒个半米,哪怕后面
再停个车顶上来,自己也能出的去。
18、从前停车总是要把后视镜给收起来;现在能不收就不收,因为它可
以帮别人远离你的车,就算坏了也比做漆来的实惠。
19、从前修车听师傅的;现在师傅叫我:师傅,您看这东西换不换?
20、从前保养,觉得常换的机油好坏都一样;现在知道,换好机油省油
省时间还省钱,而且配件都要原厂的或品牌的。
21、从前觉得10升油耗只比九升多二块钱(五年前);现在知道了,一万公里可以省四五百元,一年可以省个养路费。
22、从前觉得保险保的越全越好;现在只买三责和车损,加上小心驾驶,但三责买的很高,最少二十万起。
23、从前觉得装了倒车雷达,倒车的时候可以不用操心,现在知道倒车雷达也有盲区,并且车后面随时可以出现障碍物,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最保险。
24、从前去加油总是很有钱的说:“给我加满”!现在知道了加满一箱
油在市区拉着几乎等于拉着一个人,学会只加半箱油。
25、从前很羡慕哪些雪亮的疝气灯,晚上开车总喜欢开着远光,不管对方是否晃眼,现在知道了,如果对方什么也看不见,处在危险边缘的也
包括自己。所以每次会车首先变成近光。
26、以前路边停车急着下车时开门就下,现在再着急也要看看后视镜,看后面有没有跟上来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车门碰了人家就不轻.。
第五篇:热水器的经验和教训
热水器的经验和教训(转)
一个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一个好的热水器的,在一天辛苦的奔波之后,尤其是在北京这块春暖花开之时就黄砂满天飞的土地上,一个好的热水器就更加凸显他的作用了,呵呵。
这几天一直过着“你是风儿俺是沙”的辛苦日子,那叫一个惨,据说这几天北京地面降落的浮尘需要用7000多节火车才能运到北京,我们整个在一个大沙坑里过活!
俺的热水器是和浴霸、烟机、灶具一起在家世界分钟寺店买的,赶上“买500返200,每500用100”的促销,用买热水器的钱买的烟机和灶具,浴霸是直接打折,所以还算可以了。我不止一次说:装修后期已经筋疲力尽,没时间和精力再纠缠价格了,商家多少让点儿,我也就是图个心理平衡罢了。所以再次强烈建议,收房还有一段时间的TX们,早点进入到装修的战备状态中,一来可以多比较多看,二来就可以寻找到自己满意的价位了。闲话少说,说说咱地热水器吧。
先说品牌,之前我询问过很多过来人,主要集中在几个品牌,哦,对了,先声明一点,俺家是用燃气热水器。父母家的电热水器,一个人洗完以后就要等很长时间,而且如果洗澡的时间长,烧久了烫,烧短了凉,不舒服不爽,而我和LG用的燃气热水器,热水来的快,洗多久都行,所以俺想都没想,就铁了心要燃气热水器了。品牌嘛,过来人大多推荐万家乐、松下、林内,如果对我的抗日情结忽略不计,俺家现在用的松下是非常好用的,但是为支持国货,我去看了万家乐。但是万家乐真的让我很失望!当然或许是我赶上了一个状态低迷的万家乐XS,总之整个过程不太顺利。最后选无可选,选了林内的11升热水器。
总结起来,万家乐和林内的不同主要有:
1、我看中的万家乐10升热水器的进出水口和一般的热水器水口位置正好相反,但是我家的热水器水路早就改完,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林内包装箱里标配的排气管86cm,不锈钢材质,超出的仍可配不锈钢的排气管,30元每米。而万家乐的标配是60cm,超出的只能配铝箔材质的排气管,12元每米,没有不锈钢材质的匹配。
3、林内标配水管2根,万家乐一根
4、林内二次上门不收费,万家乐二次上门收费15元一次。综合以上因素,我选择了林内。
大家在热水器的时候购买专业品牌的就可以了。专业作电热水器的品牌分国际和国内。国际品牌:A。O。SMITH,阿里斯顿太贵,赛德隆,比力奇价格比较合理,60升899元。国内品牌:金友,康泉,丹普都是专业老厂家。价格在700-1000之间。其中,丹普60升,竖式899元,卧式989元。帅康的价格差不多,60升双加热管999元,50升双加热管899元,同样升数的单加热管的便宜100元。不建议买HAIER,售后服务不太好。
燃气热水器万和、美的和万家乐都不错。三大品牌在国美销量前三名,质量都没问题,就看哪个便宜。还是万和的最便宜,8L,588元,国美,大中都有。没必要选超薄的和有温度显示的,功能越多越贵,也越易出问题。再有就是“混血儿”林内、松下、林内等,也是业内人士推荐品牌啊,呵呵
我在论坛里游荡的时候,总是看到TX们询问装什么牌子的热水器之类的问题。其实也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热水器,很容易让咱眼花缭乱。其实关键就是看“你需要什么”。特四处网罗大贴,总结如下:
一、目前热水器主要分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
1、其中电热水器分为储水型与即热型。储水型热水器是人们所常见的,是传统型的热水器,体积较大,性能很稳定。这种热水器一般都是放在卫生间,它的优点是在装修时期水管布线量小,省钱,在卫生间使用热源近,热量损失小。缺点是体积大,储水量是有限度,家庭成员多的话,不能持续使用,而且温度逐渐变低,对于洗浴时间长或有大浴缸的人不太适合。
另一种是即热型热水器,它可以随时提供热水,很方便,从用量与使用时间不受限制。但是它的缺点过于明显,它的使用功率过高,用在洗浴时功率达到7000瓦左右,在夏季的用电高峰时使用,会有影响;还有一个是需要从配电箱单独引一根不低于4平方的线路,综合成本来看比较高的,不建议使用。电热水器其实没什么高科技,主要是内胆。内胆分两种:钛金内胆,它是一种钢板含钛金属;搪瓷内胆,内胆表面的瓷釉为非金属材料。
2、燃气热水器分为直排型与强排型,直排热水器容易出现危险,现在已不允许使用。重点推广的是强排型热水器,这种热水器体积较小,使用起来便捷,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它的优点是即开即用,热量持续,使用过程不受时间限制,从便捷方面来讲是很不错的。缺点是在装修阶段管道布线费用较多,热源与终端距离较远的话会有一个热量损失。
一般的燃气热水器都要放在厨房,而且必须离室外近的地方,所以源与终端就有一个距离,形成一定的热量损失。不过现阶段还有一种平衡式热水器,可以放在卫生间,同样的问题是需要将燃气管道通向卫生间,可以一准两得,但是需要改动燃气管,而且有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不建议将这种燃气热水器放在卫生间。
3、太阳能热水器的供水形式分为承压式与落差式.承压式的优点,它的原理是热水出的同时冷水随时往水箱中补充冷水,随时上水,出水压力同自来水的压力相同.水压较大.它的缺点是1.较费电,因为要经常启用电加热。由于在冬天太阳能的水温一般情况达到四、五十度,洗浴的温度也要在四十五度左右,承压的原理是用冷水顶热水然后出水(就像电热水器一样的用法,如果把电热水器的温度烧到45度左右的话,基本上是洗不了几分钟就没水了)。因为冷水和热水在水箱中要进行混合和热交换,使水箱中的水温很快下降-低于洗浴的温度,导致热水利用率降低。为了能够满足用水,只有经常启用电加热来继续加温。因此较费电。2.承压式采用热管加热,管中不走水,利用传输介质导热,采热片在水箱桶中的触头温度非常高,在北京碱性很大很容易结垢,很快会降低热效能,甚至烧毁。落差式的优点:热水出的同时冷水不会进入水箱中,直到热水用完后冷水才会自动进入到水箱中,水满后自动停止。不会造成混合和热交换,不用经常启用电加热。在冬天只靠阳光就可以每天洗热水澡。另外真空管国标设计寿命是15年,热管国标设计寿命是为10年。落差式的缺点:出水靠落差,如果楼顶与出水点的距离小于7米的话,出水压力不大。对上水时间有限制。落差式的热水器在解决水压问题时可以单独加一个管道增压泵,一准两得,是很方便的,所以个人认为落差式的热水器为家庭用户的首选.什么样的热水器是最适合于自己家的,在热水器的选择上,节能是一个考察的重要指标,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使用方便,因从热水器本身的角来讲,几种热水器都是利敝共存体,运行费用上来讲也是大体相当,太阳能热水节能,但是前期的费用投入也不能排除在外,还有一个是它的使用过程中,同时需要电的辅助.二、至于如何选择、安排热水器:
1、单卫:厨房的热源与卫生间的面盆水管距离在10米以内时可以考虑燃气热水器,放在厨房,如果超过这个长度再考虑在卫生间加电热水器.厨房单加小厨宝.2、双卫:户型结构是两个卫生间距离近,而与厨房距离较远,可以两个卫生间共用一个电热水器,厨房单加小厨宝.户型是一个卫生间与厨房近而另一个卫生间较远的话,可以在厨房加一个燃气热水器,像这种情况,离厨房近的卫生间是客卫的较多,主卫放置浴缸,提前放的冷水与后来的热水有一个好的中和,热量损失可以不计;也可以在主卫再放置一个电热水器,搭配使用.3、复式三卫的结构(顶层):适合于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搭配使用,因为单线距离较长,使用不便。
4、热水器,使用的费用上,燃气的便宜,但厨房和卫生间离着远的,就要用电的,燃气的一时半会过不去,或者厨房安个厨宝。如果您有浴缸,选燃气的要好些。
5、安装上,电的没有安装费,燃气的有安装的配件费,第一次安肯定贵,因为要走管线,走的管线,阀门,接头都要钱。
6、使用上,家里人要多或喜欢洗的时间长,就安燃气的方便,电的热水没了还得等加热。
再说我家的热水器,呵呵。在铺铝扣板天花之前,我先让林内给我送货及铺设热水器排烟管道。没想到请了半天假,在工地苦等工人,工人来了以后说,以为我是要改煤气管道,所以根本没带热水器,那铺设排烟管道一事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这是我第一次被安装工人严重荒点,以后“当然”此等事件屡屡发生,说“当然”也是提醒各位TX对装修后期安装部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安装总是不能一帆风顺地。。。当然不是特指林内,呵呵。若干天后,工人上门铺设管道,顺便为在哪里钻孔一事劳烦了一下物业。一切还顺利,明天安装,情况容后再秉!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教训是:
1、提前设计,先定一下热水器,水路改造时就应该做好设计,避免进出水口位置与所购热水器进出水口位置不符。因为什么规格对热水器都有,冷水口,热水口,燃气口的排列顺序都是不一样的,冷热水的间距也不一样.最好先定下来.
2、铺天花板以前铺好排烟管道,便于吊铝扣板。
3、排烟管道绝不能和烟机管道共用,容易起火且殃及邻居。
4、热水器的排气孔要预先打好的,如果等贴好瓷片后再打孔,就改毁砖了。所以,在装修前一定要选好抽油烟 机,炉具和热水器等,以确定打孔的大小。
5、入水口处的管件与热水器不可直接相连,必须用大于300mm的软管过渡连接。
6、很多TX为了美观也好,节约空间也好,会考虑把热水器包在橱柜的吊柜里,当然燃气热水器外壳不是很热,起码摸上去不烫手,只有排气管会很热,但离木质结构的柜板比较远,所以不会引起火灾的。但如果是非平衡式热水器还要考虑燃烧需要的空气,所以要在柜板上开孔通气,当然平衡式的就不用了。要做百业门,或者去掉顶低板,用铝合金拉条。
7、插座的安排:
热水器:距地面1200mm左右,在热水器的下方偏左或偏右,不影响冷热水和煤气管为准。小厨宝:距地面500mm左右,在水槽柜相邻的柜子里。避免上下水漏水后,溅到插座上。
TX们,希望你们选到自己喜欢的热水器,然后沐浴在幸福里,过着棒棒糖一般甜蜜的小日子,希望大家辛苦装修后可以在自己的安乐窝里乐得屁颠屁颠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