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经验
新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学校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行列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教师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积极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构建多样化、现代化并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现将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改中的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认真规划,措施到位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在新课改启动前,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反复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改实验的自觉性,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根据课改方案,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校本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符合课改精神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3.健全组织,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为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新课程实施方案、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课改理念的行为化。
(二)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先培训,方能上岗。为迎接课程改革的到来,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校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的精神,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学科培训,并进行考核。通过宣传发动,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2.学同行,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学校,向兄弟学校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入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真正形成同行互学互助的局面。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公开课、优质课、青年教师赛课的活动,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密切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老师
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3.广宣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参与。我们广泛开展了“校长谈课改”、“教师说课改”、“家长看课改”活动,让社会、家长理解课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动员家长和全社会支持课改;邀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课改。
(三)突出课堂,优化教学,全面发展
1.深入课堂,跟踪指导。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领导经常深入到课堂,检查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措施,师生对新教材实施的反映,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办法等问题,通过听课,对检查中出现的好做法收集积累、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学法,培养能力。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3.驾驭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4.转变角色,融洽关系。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情感交流,完成学习
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不断努力、改进,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悄然形成。
5.密切合作,加强交流。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和不同的人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实形成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一致、共同合作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整合资源,拓展课程,突出特色
1.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结合时代需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科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都能自觉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学科教育。这将更好地推动校本课程的落实,形成体现我校学生实际及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2.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增加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的能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3.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德育管理特色。我校始终坚持德育工作为首,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已见成效
1.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深入实践,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受惠于新课程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
2.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
3.教师的专业成长迈开了步伐。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丰富了理论知识。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对现代教育理念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理解。二是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很多老师已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用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三是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开始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四是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多教师备课依靠现成的“教案”,现在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很多研究成果在全县新课程实施中得到了应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教育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几年来,尽管教师们先后接受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课程改革培训,并参与了新课改的实施,但是对于一些老
教师来说,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所形成的观念、态度和习惯等,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转变的。同时,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本身也需要深入探索,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所有这些都影响到教师观念的更新。新课改中不仅要更新教师的观念,还要更新学生的观念、更新家长的观念。尤其是家长,他们受了多年被动教育,思想上也会有不少不合时宜的东西。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步伐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课程改革双赢的结果。
2.如何处理好课改与中考的关系。中考虽然在不断革新,但笔试成绩仍然起决定性作用,广大的师生仍然淹没在题海战术中而不能自拔。可以说,现行的中考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仍存在较大的距离,难以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行全面考核。中考成绩对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现阶段是不可低估的,怎样处理好课改与中考的关系,始终是困扰课改实践者的一大难题。因此,真正体现能力,重视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中考改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做到评价的公正、客观,并且容易操作。
当然,任何教育改革都会伴生许多的问题,但只要其方向和主流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去追求。新课程实施以来,其所倡导的民主教育,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对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白马中学
第二篇:农村税费改革经验
农村税费改革经验
一、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确保基层政权有效运转
为适应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的新形势,我省确定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基层政权的行政能力。
(一)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将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概
括为“四句话”。即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职能转变后,乡镇干部工作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过去单纯管理农民向服务农民转变,基本上解决了乡镇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农民的心气顺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二)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和岗位。对规模较小的乡镇以及市区所属、县政府所在地乡镇进行了适当撤并,乡镇总数减少了301个(含第一步农村税费改革撤并数,下同),撤并幅度为25%。乡镇党政机构设置实行两个综合性办事机构和综合性岗位相结合的模式,一人多职,交叉任职。具体设置模式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多数乡镇由过去的“三办五中心”改为“两办三中心”,即设置党委、行政两个综合性办公室以及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三个事业性服务中心;部分乡镇设置了“综合岗位加三个中心”;少数乡镇在整合行政事业资源的基础上,设置了平安办、经济办、服务办“三个综合办公室”。改革后,乡镇党政机构精简了49.7%,乡镇事业单位精简了43%。同时,全省共撤并5400个行政村,占原行政村总数的37.5%。
(三)精简压缩人员编制。全省乡镇行政编制精简46%,精简后大的乡镇行政编制控制在30名左右,小的乡镇控制在20名左右;乡镇机关工勤人员编制按精简后行政编制的12%重新核定,只定岗位,人员实行聘任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和工勤编制共精简48%。财政部门按实际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数和标准核拨经费。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由省里实行总量控制,5年内不得突破。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按5职配备,实行兼职和党政交叉任职,人大主席、副主席、纪检书记、武装部长由党政领导兼任。[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全省乡镇干部大专以上学历提高到80%。从保持稳定出发,省里统一制定了人员分流政策,2004年通过退休、提前退休、退养、自谋职业、下派挂职、领办创办企业以及其它渠道分流1万多人。在分流过程中,坚持个人自愿和公平竞争上岗的原则,通过考试、公开竞聘、民主测评、组织考核、公示等程序,“一把尺子”量到底,透明操作,使分流人员心平气顺,干部群众满意,至今无人上访,实现了确保稳定的目标。同时,全省村(组)干部精简3.8万多人,精简幅度为42%。
(四)减少财政支出。通过撤并乡镇和精简行政、事业人员,全省每年共减少公用经费开支5000多万元。撤并行政村、精简村(组)干部和下派乡镇公职人员到村任职,每年共减少村十部补贴和村办公经费支出1.6亿多元。基本达到了“减事、减人、减支”的目的,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打下了基础。
二、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确保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省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费管理办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师队伍,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关于“政府办学,以县为主”的要求,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由县级政府举办,乡村不再承担义务教育办学支出责任;撤消乡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能由乡镇中心学校承担,实行中心校长负责制。
(二)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含取暖费和杂费)基本定额标准分别按354元/年和305元/年核定;教育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核发,公用经费直接拨付到各中小学校,初步构建起经费保障新机制,较好地维护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三)精简优化中小学教师结构。实行校长聘任、教师全员聘用和资格准入制度,形成了新的用人机制。已完成了教职工定编、定岗和分流工作,全省共精简分流超编教师4.6万人。
(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本着“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结合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条件的县乡实现了规模办学。2001年至2005年各级财政共投入14.73亿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151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撤并了4700多所,撤并幅度为27.6%。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解决了学生住宿和通勤问题,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就学困难。
(五)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对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学生以及其他县的贫困生提前两年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年免杂
费5900万元、教科书费2700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0万元;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收取标准降低到中学生均每年90元、小学60元,普遍降低10元,每年减轻农民教育负担7000多万元,减收部分由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
三、推进乡村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系
我省将乡村财政管理
体制改革任务确定为转变乡镇财政机构职能,建立“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财政财务管理模式,确保乡镇政权和基层组织有效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支出需要、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保证有限财力的合理使用。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一)进一步完善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是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机构上划、预算代理、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即将乡镇财政所与农业税征管所合并,设立新的乡镇财政所,由县级财政部门垂直管理,在乡镇政府权益不变和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前提下,代理乡镇政府的预算管理工作,并按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监督预算执行。同时,将乡镇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留给乡镇,凡属县级政府承担的财政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给乡镇;属于乡级应得的财力,县级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通过改革,乡镇政府支出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有效遏制了乱拉资金、随意举债、搞“政绩工程”等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了财政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乡对村财务管理体制。全面实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除村干部补贴和五保户供养资金由乡镇财政所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外,村级其它资金在权属不变、使用权及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统一纳入乡镇财政专户,拨付到乡镇农业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代理财务核算,村级支出实行报账制。同时,接受村民、村民理财小组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农民真正实现了当家理财,村里的钱花得更加透明、更加公开、农民更加放心。通过实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推进了村级政务及财务公开,确保了村级组织运转和五保户供养等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制定了科学合理、透明严密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监督办法。全省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约40亿元,其中:村级补助5.2亿元,平均每村5.7万元,补助最少的村也达到4万元。同时,省加大了对县乡转移支付的力度,去年安排一般转移支付资金达25亿元,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团难,为各项经费按标准支出提供了保障。
第三篇:殡葬改革经验材料
政府主导
政策引导 努力推动殡葬事业和谐发展
——在全省殡葬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政府 2014年10月24日
望城是雷锋同志的故乡,总面积969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总人口54万,全境已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会长沙最大、最新、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区。2008年11月以来,我们按照“惠民、绿色、文明、和谐”的殡葬理念,强力推进殡葬管理改革,率先全省推行全境火化,七年来共火化死亡人员遗体1.9万多具,成为湖南首个全境死亡人员火化率100%、骨灰50%以上到公益性墓地安葬的区(县),2010年荣获“全省殡葬改革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荣获“长沙市殡葬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着力营造殡改工作合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受入土为安、厚葬为荣等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我区广大群众对传统土葬、大办丧事习以为常,乱埋乱葬现象屡禁不止,殡改工作推进缓慢。为革除殡葬陋习,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用地,从2008年开始,区委、区政府下决心全面实施殡葬改革,全区境内所有死亡人员遗体一律实行火化。一是政府主导强推动。坚持把殡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殡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殡改工作领导小组及殡改执法队。区殡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殡改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二是上下联动聚合力。区委、区政府紧扣殡葬改革的目标任务,将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殡葬服务、丧葬用品生产销售等工作职责分解、细化和明确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区、乡镇、村三级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区领导包乡镇、区直机关单位包村、镇村干部包户,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条块结合、上下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殡改工作机制。三是严格考核促落实。将殡改工作作为绩效考核、文明创建和民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确保了殡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坚持政策引导、规范管理,着力强化殡改工作保障 殡葬改革是一项深刻的社会变革,刚开始推行肯定遇到较大阻力,要让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接受,必须要在政策上引导,设施上保障,管理上严格。一是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告》,将望城全境划为强制火化区,从2008年11月起,区财政对农村村民和城乡低保户死亡人员遗体的火化费按320元/具、运输费按280元/具给予补助,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丧葬费用全减免,补助费每具达到1520元。2 同时,区政府组织开展土葬工具收缴行动,对户主给予每副600-800元补助,集中销毁龙头、杠具、棺木2760副。二是在设施上切实保障。区财政将殡改工作经费列入预算,近五年累计投入6569万元,分步解决了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寄存楼、集中悼念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基本建设费用。从2009年6月起,我们在全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10处、总面积483.5亩,区财政按3万元/亩投入建设资金1450.5万元。所有公益性墓地建设均以乡镇为主体,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目前第一期建设任务已经完成,预计可用30年。在公墓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环保生态理念,墓碑安放形式上尽量平卧,植树造林要求树种多样化,使墓地达到生态化、园林化的标准,以较低的丧葬成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群众主动将亲人骨灰安葬到公益性墓地。三是在管理上严格规范。为解决过去乱埋乱葬,特别是村民私自接收外来墓葬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我区严格查处了非法建造活人墓、豪华墓、永固性坟墓和非法接受外来墓葬的行为,做到发现一例、处罚一例,不留后患。比如2011年针对谷山森林公园北面私设陵园问题,我们组织800余名工作人员,投入290多万元,平毁坟地1482座,恢复了谷山森林公园原有的生态环境;我们结合大众垸基本农田平整改造,迁移坟墓1200多个,采用在原墓址上栽树、种花的形式平毁大型永固墓、豪华墓148座。同时,我们还结合城市管理,大力实施城区丧葬综合整治行动,基本杜绝了城区室外搭设灵棚、设置拱门、悬挂气球、燃放鞭炮、吹奏哀乐 和出殡时沿街燃放鞭炮、抛撒冥钱等治丧行为,实现居民治丧方式由分散、繁琐、无序向集中、简朴、有序的转变,有效规范了城区丧葬秩序。
三、坚持强化宣传、浓厚意识,着力培育殡葬文明新风 破除陈规陋俗,转变丧葬观念是殡葬改革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倡导殡葬新风为着力点,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居民树立文明、节俭、环保的殡葬风尚。一是注重宣传教育。近年来,我区每年都组织开展以“改革丧葬习俗,推进绿色殡葬”为主题的“殡葬宣传月”活动,共印发《殡改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40多万份,出动宣传车60多台,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殡葬观念。同时,我们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建殡改信息员队伍,深入宣传殡改政策、上户做丧户思想工作,广大群众殡葬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觉火化、自觉选择在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等观念已基本为群众所接受。二是依托基层力量。我们引导全区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成员由当地支村两委干部、党员、组长及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组成,主要负责做好当地婚丧喜庆活动的移风易俗工作。同时,各村(社区)将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要求逐步纳入村规民约,由村(居)民共同遵守,防止封建迷信、铺张浪费。三是倡导党员干部带头。我们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落实殡改政策、带头火化亲属遗体、带头拆除“活人墓”,对阻挠、破坏殡葬改革的人和事严格追责,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殡葬改革关系千家成户,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虽然我区殡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努力促进望城殡葬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推动“两型”社会和和谐湖南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油坊街小学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颖的民主型的学习方式,摒弃以“教师传授为主”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归根结底是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从这一点上落实课程改革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我校教师来说,实在是一大难题。因为我校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已形成惯性。如果解决了这一难题,我校的课程改革就成功了一半,否则就无法实施课程改革的战略,完成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2010年秋至今,我们组织教师们学习杜朗口学校的教学经验和先进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自主学习的权利大胆地交给学生。并推广到课堂教学之中。原来我校教师讲课一直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满堂问”的方法,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改变这些老套路,我们费了不少的劲,最大症结就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读书、自由争辩、自我质疑、共同合作学习,防止把自主学习权利一放,课堂教学就乱了阵脚。但学校领导班子认为,任何改革都存在着风险,要求教师们放开手脚,大胆推行新方法,大胆实践新理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利用教研活动,共同研究一节课,让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劣,用怎样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扬长避短;二是开展公开课活动,积极推动自主学习的方式,下定决心,即使一堂课尝试教学的失败,也要寻找出路,寻找对策,突破难点;三是引导教师开放心胸,放下架势,努力做师生平等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从而倡导“情趣课堂”“快乐课堂”。如:语文教研组始终坚持“把书读好,读出情趣来”用发现法、质疑法学习语文等,不在拘泥于教师泛泛之谈,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感受到真正回归到语文课堂之中。
把课堂的自主学习权利交给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莫过于依赖,教师教学最大悲哀就在包办,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是教师一味“讲”过去,而不是学生“学”过去。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不说,更严重的是学生收获甚少,感到枯燥无聊。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营造一种有利于交流沟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说思辩”,快乐课堂就得以实现,改变被动的学习局面,从根本上实施课程改革。
第五篇:计生综合改革经验材料
巩固提升 创新突破
进一步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
**位于宝鸡市西南部,县域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9个镇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近年来,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口计生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统筹协调、优质服务、利益导向、宣传倡导、村民自治、依法行政”六大机制,全县计划生育质量指标不断提高,管理措施更加完善,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党政主推、部门联动,在统筹协调机制上再创新 坚持将人口计生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全面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推进。一是建立全面统筹的协调机制。把计划生育“上位政策”纳入到公共政策的全过程,出台了《县级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职责》,建立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联系会议制度,在制定和落实各项公共政策时,实行政策会商、文件会签,切实做到了国策与政策、计生与民生、普惠与优惠相互衔接,有力推动了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二是强化应用,完善共享机制。围绕巩固提升信息化项目县建设工作成果,加快完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 立了县、镇、部门之间人口信息共享平台,规范了乡镇“一厅式”公共服务流程,镇村与部门人口信息共享应用和协同采集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人口信息化管理“一级建库、同步联网、多级共用、集中维护”的工作格局。三是创新机制,推进均等化服务。以争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一盘棋”示范县为抓手,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厂矿企业等重点区域的管理,严格落实“以房管人、以企管人、以合同管人”工作制度,建立了流动人口双向协作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生殖健康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对流入人口及时建立档案,确保其能够充分享受经商、就业、就学、生殖保健等公共服务内容,实现了人口动态管理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在优质服务机制上再创新 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建设幸福**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有效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个性化需求。一是整合资源,城乡统筹推进。加大财政投入,将城镇已婚育龄妇女、孕产妇纳入母亲健康工程和免费住院分娩范围。整合计生、民政、卫生部门资源,联合推进免费婚检、优生检测、住院分娩和母亲健康工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了城乡育龄群众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二是强化措施,增强服务能力。推行县计生服务站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县计生服务站招聘18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绩效工资,按照“以岗定责、以绩定酬、多劳多得,奖罚分明”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了一套“能上能下”的科学用人机制,充分激发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实行 了村级计生专干与劳动保障助理员兼职制度,把村计生专干报酬提高到700元/月,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协作融合,提升了服务水平。三是完善机制,提高服务实效。深入推进“母亲健康”和“优生促进”两大工程,在县计生服务站建立“婚检、孕检中心”,将其确定为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合疗定点单位,建立了“查、治、防”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目前全县婚检率达到99%,优生检测率达到85%以上,第三轮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了42%,91%以上的患病群众得到了免费治疗,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全程免费的优质服务新机制。
三、落实优惠政策、工程带动,在利益导向机制上再创新 把利益导向机制作为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人口计生优惠扶持工程,始终保持对计生家庭的优先优惠。一是实施“计生阳光温暖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开展“计生阳光温暖工程”,将全县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和独女户家庭奖励扶助标准提高到1680元;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双女户父母,每年各新增3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对农村独女户、双女户且子女未满18周岁家庭,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额外增加一个人的林权分配份额。“阳光温暖工程”的启动实施,使全县4.8万名计生家庭成员得到了普惠。二是实施“计生特惠倾斜工程”。在实行阳光普惠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部门一措施”,对计生家庭实行“特惠”倾斜:计生家庭优先安排移民搬迁、优先安排小额信贷、优先安排“雨露计划”、优先扶持子 女上学、优先扶持就业创业。全县共建立“计生家庭创业基地”36个,发展创业项目5个,投入帮扶资金134万,使6600多户计生家庭走上了少生快富之路。三是实施“幸福老人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园区服务功能,建成了留凤关区域性敬老院,使全县散居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等特殊群体能够更好的享受到集中生活管护。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县60岁以上老人每月都能领到不低于100元的幸福养老金。通过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形成了“优惠、奖励、扶持、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利益导向机制。
四、坚持教育引导、氛围营造,在宣传倡导机制上再创新 按照“突出重点、社会联合、规范阵地”的思路,大力开展特色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宣传倡导机制日趋完备。一是围绕主题,重点宣传。围绕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优惠特惠政策,统一制定宣传计划,统筹落实部门责任。在《公开信》发表纪念日、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深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村、致富信息入户的“零距离”宣传服务活动。县委中心学习组以人口理论、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为重点,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学习,通过“倡导高层”促进“高层倡导”,有力地促进了计生宣传向纵深开展。二是创新载体,深入宣传。以营造良好的人文计生环境为重点,先后在电视台开辟创建工作专栏、在县人口网设立创建专版,在全县全面开展“生育关怀--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持续举办计生家庭摄影展、独生子女家庭书画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 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全县青春期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8%以上。三是规范阵地,持续宣传。围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发挥县、镇服务站“国策院”、“国策墙”和“两室一校一家”的作用,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人口计生宣传之中,高标准建成了39个以“人文、关怀、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人口文化大院,确保了宣传教育的连续性,形成了“协调有序、内容求实、载体创新”的宣传倡导工作新机制。
五、紧抓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在村民自治机制上再创新 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战线外移”的工作思路,全面建立“以村为主”的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一是加强培训提素质。科学制定人口计生工作考评体系和培训规划,以县、镇计生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计生专干为重点,依托“科技大练兵”活动,加强岗位考核和培训教育,真正把基层的注意力引导到提高村级干部业务素质,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上来,为推动和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规范程序优服务。全面推行“村、居两委会负总责、计生协会当骨干、群众作主人”的群众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帮助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民监督、村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手册》“一册通”,不断规范自治工作程序,使日常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三是强化保障促落实。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对县镇村计生服务站室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了以县站为龙头、乡镇站为骨干、村级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三级计生服务网络。坚持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提升活动。目前,全县已创建成为省级计划生育新农村示范村5个,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44个,计划生育新家庭示范户3544户,初步形成了“村为主、民自治、户落实、合同管”的自治工作新机制。
六、坚持综合治理、阳光操作,在依法行政机制上再创新 坚持以打造文明计生、阳光计生、和谐计生为目标,不断推进综合治理,完善执法程序,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法制化水平。一是坚决依法治理“两非”行为。组织县“两非”治理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对个体诊所等重点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定点终止妊娠和出生实名登记管理力度,有效杜绝了“两非”违法行为发生,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二是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信息发布制和有奖举报制等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治理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并聘请了100名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计生户代表组成计生执法行风监督员队伍,不断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全面推进便民维权服务。坚持“便民、快捷、高效”的原则,在全县9个镇计生服务站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开通了计生阳光热线(12356),不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需求。通过完善下访服务、领导接访、督查督办,计生信访机制进一步健全,每年信访案件结案率均达到100 %,全县未出现一例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群众生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全县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达到1499户,占农村计生家庭的10.5%,独女户占到独生子女户39.8%,双女户占二孩户的21.8%。二是低生育水平得到长期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生殖系统患病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降低,均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四是计生家庭收入不断增长。通过奖励、优惠和各种帮扶手段,使计生的家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排名领先。
虽然我县在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区先进工作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