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发展的质性研究(2009年7月20日)
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发展的质性研究
吴 华 溢①蒋 坤 洋②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发展现状进行跟踪观察和深度访谈,从被观察者和受访者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对大学生自主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剖析。研究表明,目前高职学生在自主发展方面呈现依赖与迷惘、自我认知与清醒、自我独立与发展、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特征,学校应加快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发展质性研究
一、问题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
[1]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可见,“自主发展”这个主题将在21世纪以致以后历个世纪的教育征程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积极主动性,是指发展主体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主张和行动而升成的一种自觉到自我的发展状态。主要包涵以下几个共同特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与明确的发展目标、有主动实践的精神与强烈的内在发展渴望、有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全的人格。而作为备受冷落、被置于高等教育发展边缘的云南省高职院校,何以在夹缝中呈现出良性的自我发展态势?其学生自主发展的现状是什么?为此,笔者采用质性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高职学生自主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剖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中的个案跟踪调查与深入访谈法。由于“自主发展”这个主题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需要对其整个态势进行客观、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而不是对其进行量的禁锢,质的研究方法恰恰就满足这一需要。“质的研究非常适合教育研究,因为质的研究的人文性使其非常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的人,要
[2]求对于教育活动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情感感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探究”
(一)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了云南某高职学院15位管理者、教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分管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4位,跨管理、理论、实践等领域的教师3位,正在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学生8位。通过对个案的追踪观察和深入访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观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以完全参与者角色,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收稿日期】
① 【作者简介】吴华溢(1983—),女,汉族,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估
【作者简介】蒋坤洋(1983—),男,汉族,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估②
原始真实的状态进行整体性探究,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结合情境分析的方法和类属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资料、跟踪观察资料以及参与式观察资料的类属和情景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与自主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自主发展的培养力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发展的特征
高职院校大学生明显地呈现出依赖与迷惘、自我认知与清醒、自我独立与发展、自我发展与完善四大特征,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知识体系来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提升主体意识,建构积极的自我形象。
1、依赖与迷惘
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的“落榜生”,把高职作为自我失落的“收容所”;另一部分来自技校生、职高生或中专生,把高职作为提升自己的平台。对高职教育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认识,或者仅是一些想当然,或者是一些片面模糊的认识。当他们跨入校园,发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教育方式、学习、生活、环境等,与其想象和过去经历的有很大不同时,便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反差,这种不适应滋生了他们较强的依赖情结与迷惘心理。在整个访谈过程中,陈某说“刚来农职院的时候,感觉很不适应,做事太冲动,从来不计后果而且依赖性特别的强,有时感觉很迷惘” 梁某说“刚开始,我一点自主性都没有,别人说什么就干什么,很依赖”。
从他们的眼神和话语中可以捕捉到他们对这一阶段的感恩。正是在对许许多多困惑和迷惘的追问中,他们的自我意识才开始觉醒,才开始认知自我与发展自我。
2、自我认知与清醒
认识自己是人们行为的原点,也是具有自主性的人所具备的基本发展标杆。“自主发展的人首先是一位有着清晰自我认知的人,唯有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清醒,才能够有效
[3]地作用于外在环境,筹划、创造和发展自己”。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指向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 ——想多学点知识,积累点经验,以后自主创业。他们对自我有着清醒的认知,陈某说“在工作方面想进广告公司去做一些园林设计,但是三年之内倒不会去想,需要积累一些经验” 梁某说“我们那里好几个村都没有兽医,一回家,他们都请我去,有些病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挺难受的,我就想多学点东西,回去为他们做贡献,让家里的条件更好一些”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历了刚开始的迷惘,他们已具有了对自我内在世界清醒的认知,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并积极发展自己。
3、自我独立与发展
自主性、独立性是一个人自由充分发展最核心的内质,也是个体获得更好发展的主体条件。只有自主、独立的个体,才最有可能充分地自我实现。在参观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陈某告诉我“这些植物我们想让它通过癌化、不断修剪,让它们具有观赏价值,这些知识不是老师教我们的,都是我们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梁某说“好多知识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比如刚开始我养羊的时候,整天跟着它们都不行,还是会有羊跑丢,现在我有经验了,慢慢找出规律了,让羊自己吃草,不用跟着,睡个三四十分钟起来它们还是在原地,不会跑丢”
他们的话语和表情透露出一股自信与独立的力量,这种力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推进器把自我实现的目标逐个分解,逐步突破,并随着众多分目标的实现最终带来个体全面的自主发展,从而有效形成主体社会化与客体内化的双向互动。
4、自我发展与完善
自我发展强调的是个体的情感、能力、个性等各方面的内在潜能得到不断挖掘,最终获得人生意义的彰显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与超越,是自主发展所达到的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代某说“自从来到农职院,我发生了很多变化:性格上发生了180°大转弯;思想上由先前的保守发展到现在的前卫,我自己觉得我的思维挺前卫的;我由部长—学生会主席—园艺协会会长,组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观念和自我认识也发生了很多转变,独立性得到了加强,开始强调自我的主体意识,我现在就把自己定位为老板”陈某说 “在学校经过两年的学习后,我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现在思考问题比较全面与成熟,做事比较稳,心态比较好,生活很充实,觉得很开心,追求在自我提醒中不断进步”
从他们的谈吐和思维中,可以强烈地感触到他们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对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他们为此不断快乐着、努力着。
(二)优化高职院校的综合环境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恩指出:“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对客观现实而言的,一是对主观现实而言的”
[4]外在环境与内部自我制约着个体的自主发展。那么对高职院校综合环境的优化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亦称情感管理,它是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情感式管理的渗入确保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艺术化与实效化。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周处长告诉我们“学校的花、草、树木、养殖、种植、保安等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自主、自愿来完成的,在这方面学校并没有特别的规定” 张场长亦告诉我们 “学生就是品牌,就是最好的宣传。我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主,使他们都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个个都是优秀的,很不错,很乖,好多事情不用我们说他们就自己去做”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校管理层给学生很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情感上支持。他们深切地懂得了管理的艺术在于“激活”,通过这种“情感式的激活”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内在的发展动力。
其次,应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切成功的教育均源自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和谐教育之关键。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张场长说“作为老师,需做到两点:一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一是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他的家人,使学生保持心情愉快。”学生代某说“我觉得学校吸引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专业设置;一是老师的个人魅力,这的老师对我影响特别的大,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现在农场搞课题研究,老师们无私地为我提供场地等各方面的帮助,但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如果有哪个学生想来学种植,让我必须毫无保留地把所学的交给他们”
从以上可以看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的内在渴望,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实践活动和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再次,应加强高职院校“草根文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自主、合作、创新”的文化氛围。草根文化是一种活跃于现代社会,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原生态文化。它强调一种独特的本土化与乡土化气息。各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自主、合作、创新”的文化氛围。“自主、合作、创新”是对我们今天所处这个时代的精神最凝练的概
[5]括。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将会以隐形的力量实现着对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自觉向自我的发展。
(三)培养自主发展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主发展意识是指发展主体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自主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识。它包括想不想发展——自主发展需求意识、想在哪方面发展——自我认知、为什么发展—
[6]—自主发展动机三大逻辑体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首先,应树立危机意识和加强在校学生对自主意识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应使在校学生领悟“危机意识”是个人发展生涯的动力机制,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业发展生涯中获得一席之地。
其次,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认知自我是人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人只有首先对自我的存在、自我的需要、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自我活动的目的有着清醒的认识、评估和判断,才能达到自觉的可能。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通过我与己的关系、我与人的关系、我与事的关系来正确认知自我。
再者,应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动机。高职院校应采用目标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
(四)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环节
自主发展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剖析和定位,合理运用自己选择的权利,有效地借助外界的帮助,并与外界相互作用,通过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主调节、自主监控、自主评估等活动,使个体的情感、能力、个性等各方面的内在潜能得到不断挖掘,最终获得人生意义的彰显和自我价值超越的一种综合性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是社会生存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对西方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引进和研究,以及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加速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学习化社会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它要求每个个体不断自主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以应对社会的变化与挑战,获得更高层次与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三天的跟踪观察与访谈,强有力地证实了提过自主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关键性一环。高职院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首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的学习方式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只有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够自主发展。高职院校应通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监控、[7]自我评价”等主动建构性的活动,使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其次,应提高学生主动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份召开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学以致用,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随着中
国经济深入发展和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主动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主动实践的能力将是制约个体自主发展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再者,应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与健康的人格。肖川在《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中指出:“教育的本位是‘立人’,立人要从两方面立,一是要立能力,一是要立人格”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谓人格,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自主、[8]自立、自尊、自律的品格。也只有拥有了以上品格的个体,才会有内发的自主发展需
要和冲动。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品格、人文素质、时代精神等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真正的主人。
四、结语
作为对于质的研究的一个粗浅探索,也许这里呈现出来的大学生自主发展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现象,但是从访谈到整理资料再到成文,在与研究对象倾听与倾诉、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作为研究者我一直被他们的所有感动着、震撼着、感悟着。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真正良善的教育应力图唤醒学生理性的自主,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不懈地质询与追问人生的价值和获取内心
[9]的敞亮,最终获得个体的主动自主的发展与完善。
一路走来,才清晰自己最初选择质的研究方法试图把握这种基于特定情境和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发展现状,就是因为“质的研究不以追求普遍的规律为目标,质
[10] 的研究是研究者亲身体验之后提供的一个解释性理解”
注释: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5][8][9] 肖川著.造就自主发展的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36-85
[4] 高媛媛.教师权威与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4—5
[6] 肖建勇.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0-22
[7]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10] 房建锋,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 兼论教育研究的取向与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19-31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日期:2007-07-28]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
谢一风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个人目标的真正动力和加速器,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保障措施,以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谢一风(1962-),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7)08-0025-0
3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个体成长方面,有利于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提高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品质,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在学校发展方面,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全面推进就业工作;在社会进步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业、择业的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要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我们要明白以下几点:①规划的前提是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和外在环境;②规划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③规划是一个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包括理想职业目标的确定、自我评估和环境分析、选择职业生涯路线、制定行动计划以及反馈调整等步骤;④规划的实现是渐进的,必须遵循一定的时间安排:⑤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最初的职业目标。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1.结合社会需求
大学生学习的现实目标就是就业.既自主创业与择业。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制约,如果自身的知识与个人的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很难被社会接纳。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
2.结合所学专业
专业匹配,是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之一。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
向与就业领域,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求职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势必付出转换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因此,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了解专业,分析专业,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导向,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力争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
3.结合个人特点
职业生涯设计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结合个人的特点。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不一样,别人适合的职业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盲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要与自己的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人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个性倾向包括需求、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与性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测评.认清自己,明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才能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4.连续性原则
首先要保持大学3年目标的连续性,3年期间也许会对目标作一些调整,但不应频繁。毕业后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也应保持与大学期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使之贯穿一生。目标能对学习和工作产生激励作用,而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职业上的突出成绩。目标如果不具有连续性,将会使某些学习变得徒劳,因而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5.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职业生涯设计的制定也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职业发展方向也要不断进行重新定位,实现的路径和手段也要重新选择。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①学校、学生、家长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②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保障;③学校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没有建立;④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⑤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支持理念:⑥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
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根据我国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在人们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作用。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理想的树立除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外,一定不要好高骛远。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应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创业与择业。
2.自我评估与环境分析
自我评估是运用相应的测评体系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的测评。它的实质就是通过自我分析,能够知己之长、知己之短,知己所能、知己之所不能,并通过一定的测试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倾向,既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
问题。
任何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环境条件和资源,都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环境的影响作用。环境提供或决定着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发展条件、成功机遇和前进的威胁。环境分析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分析、行业环境的分析、企业环境分析和职业环境分析。个人在自我评估基础上进行环境分析旨在知己知彼,使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客观现实。
3.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高职学生职业定位应注意:①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②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更符合自己兴趣、专业特长、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③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④要把“志当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相结合,注意长期和短期相结合。
4.设定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
特定学期生涯目标的设定,是将职业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是职业能力要求分解的过程。高职学生可以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通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为初步完成学业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做好准备。这样做有利于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有序从容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吻合。
5。制定并实践学期行动计划
具体、明确、可行的学期行动计划是实现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重要保证。行动计划可包括:在学习方面怎样完成学业,提高哪些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方面应掌握哪些技能,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社交能力,培养特长,完善人格;在潜能开发方面如何提高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等。制定学期行动计划时,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训练的安排;②获得发展的安排;③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④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
6.自我评估与调整
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变化,有必要在这些因素产生变化后,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反馈这些信息,不断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及时纠正最终职业目标与分阶段目标的偏差。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
五、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措施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
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等.明确专人专班负责规划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增加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资金投入;社会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舆论宜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成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并对现有的指导机构进行整顿提高,加强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机构的服务水平,建立相应的制度规章,保障职业规划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高职院校也不再仅承担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更要做好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工作,提升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个人探索(认识自身)、职业探索(认识职业)、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成才。高职院校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确确实实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3.加强职业指导专业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指导质量
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1)指导机构的专业化。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认真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职业规划作为就业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鼓励、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学校重视支持,就业主管部门协调指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大幅度提高就业率。
(2)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甘做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善于审时度势、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3)职业测评的专业化。职业测评的专业化建设主要是人员建设和测评手段建设: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这就要求配备专业的人员和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评;二是需要有科学的、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产品,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同时要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测评队伍。
4.完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落实到大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地服务,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加强学生职业实践建设,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②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对学生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③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使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5.资源共享,加快信息流动
一是加快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数据库,通过校园BBS网络系统开展网上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问卷调查、个案咨询等;三是邀请企业界知名人士、成功校友、校内外专家来校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的机遇和挑战、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
6.增加职业规划投入,提供基础保障设施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设施保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经费、场地、必要的硬件设备与软件支持。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外出调研、设备购买、组织相关活动以及日常办公等方面;场地需求主要指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室,对咨询人员进行培训需要培训室,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测试需要专门的工作室等;必要的硬件设备与软件包括办公设备,进行心理测量需要计算机、各种测量软件、书籍资料等。这些条件如果得不到保障,就很难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新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第135页
[2]卢红梅.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3]张立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理论界,2006(8)
[4]冼稚.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职教通讯,2005(8)
第三篇: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
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平均为大专水平,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态度还是敬而远之;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幸福而又充满乐趣的研究之路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8)认为: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被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质性研究的操作定义如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我在完成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查阅了不少的文献资料,对这种研究方法了解的也较为透彻了。其实,质的研究方法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具体如下:
1.扎根理论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B.Glaser)和斯特劳斯两人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在《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中提出了“扎根理论”。其形成过程受到了美国符号互动理论、实用主义思想、科学的逻辑、工作社会学的影响。扎根理论在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在资料中建构理论。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应着重资料的分析与实质理论的建构。斯特劳斯和科宾认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收集的现实材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扎根理论的研究者在建构理论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在不断提问与发现经验材料中,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概念、建构理论;强调研究材料的经验性与生活性;强调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扎根性的发展概念与范畴。
2)不断进行比较。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之一,在资料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归纳出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扎根理论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其涵义包括:比较不同的人(比如他们的观点、情境、行动、话语和经历等);比较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资料;事件的比较;数
据资料与类别的比较;一个类别和另一个类别的比较。
3)适度运用文献。扎根理论注重对实证材料的进行归纳、建立概念、并建构理论的特点,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扎根理论可能不太重视文献资料。实际上,文献分析也是扎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定的文献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比原有理论的优缺点,从中发现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及研究方向,另外扎根理论的成果也可用来与原有理论进行对比。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过多使用原有理论会束缚研究者的思路,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但也不可否认文献分析的价值,适度而又灵活地使用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4)对理论保持敏感。扎根理论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对理论保持警觉。在研究的过程中,扎根理论特别注意将经验材料与理论建构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比较松散时。
5)研究过程的系统化与程序化。是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编码、转译、摘记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步骤。在研究方法上,扎根理论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同时,在收集与分析资料过程中,不断采用归纳、演绎、提问、对比、验证等方法。
6)强调理解式研究。一方面,研究者尽量采用“当事人”立场收
集、分析资料,理解当事人行动的意义,并且在建构概念过程中也尽量考虑用当事人的原话。另一方面,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性去理解资料。这样,原始资料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立场之间不断得到互动性的辨析与提炼。通过扎根法建构的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将个人解释与理解资料本来涵义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2.访谈法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对话之旅,而在分析过程中却应该积极秉承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
3.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一般运用于个案研究当中,以求对某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进行深度的描述和分析。对于问题的学术定义通常为单独的个案研究提供了逻辑合理性。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作为所要研究领域的一员直接参与其中,参与者的角色使之能够从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接触所要探索的“小世界”的自然状态。参与是一种策略,否则研究者便无法接近所要研究和探索的某些领域,直接观察和体验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但同时研究者可以运用访谈、查找文献和其他方法收集资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
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亲爱的老师们,如果您理解了质性研究,那么我坚信,您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了。同时,也会越发感到充实、快乐、幸福„„
第四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荐]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能力。本文在调查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是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调查了许多高校,既有公办高职院校,也有民办高职院校,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研究,我们提炼出高职院校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长时间以来,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深深束缚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系统,老师教学生听,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高耗、低效”是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的现象;教师考什么,学生学什么;重视知识的教学和分数的高低,轻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素质不能全面发展,不能和谐地发展,缺少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一种表现就是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习惯了被动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另一种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多扶,少放,过度关心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严格要求过分,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探究这些现象,隐藏在他们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既有我国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也有教师的原因和学生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求社会、学校和教师齐抓共管。下面我想就教师这方面进行探讨。
2、针对不同的现象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给他们创设自学的“氛围”。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
1)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
只有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习的主动权才能被学生真正把握,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给他们创设条件,努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提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真正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不断反思自己,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为学生创设一种盎然的学习气氛,布疑难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设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创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使学生的情趣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主动地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想象得出独到的见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要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争论,鼓励学生自由地去想、去问、去说,让各种观点有充分碰撞、汇合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愉快地思考探索,自由地发表看法和见解。
其次要倡导互助、互爱、互学的生生关系。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知识基础等因素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不能互相轻视、嘲讽不同的学生,耐心听取同学的谈话,真诚给予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关爱,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形成团结合作、虚心学习的良好氛围,主动与同学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就会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当他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有一种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劲头,这是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法宝。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第五篇:关于高职院校校友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校友工作研究
李焦明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江苏 南京 210048)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深入探讨校友工作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对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和加强校友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友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对校友与校友工作的认识的深化,校友工作已经不再是学校的边缘工作,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校友工作提到了学校建设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形成了以校友工作促进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科学发展观。但高职院校的校友工作则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以江苏省为例,全省现有高职院校76所,把校友工作提到议事日程,成立校友会、建立校友会网站的仅有4所,占5.26%。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做校友工作
“校友”,是指在某所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其主体是学校的“产品”——已毕业的学生,为了便于论述,本文所提到的“校友”,仅指从该校接受过教育的已毕业的学生。
1.1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校的校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把广大校友凝聚在母校周围,营造和构建和谐的校友社会群体,实现学校与校友的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是全体校友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1.2它是教育理念创新的必然要求
校友首先是学校的“产品”,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延伸其教育功能,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跟踪关心、关注校友在社会上的发展,为学生终生服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校要象父母关心子女一样,不断关心校友的进步,积极利用母校资源为校友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校友更新知识、跟踪科技文化前沿、实现终身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校友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免费或优惠为“校友”提供进修和培训,免费或优惠为“校友”提供各类信息和咨询,免费或优惠为“校友”提供图书馆等校内的公共设施,使校友在与母校的“师生情”中获得进步,取得发展。同时创造条件促进校友之间的在“同学谊”中合作与交流。校友工作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此外,研究校友成才规律与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成绩等特征的相关性,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优秀人才的成才率,有积极的意义。
1.3它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友是学校在社会上的“脸面”。校友的表现,具体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校友的成就,具体体现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人们通过校友来了解和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社会通过校友来检验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成功的校友”是学校的“品牌”和“形象大使”,是学校社会声望的“活广告”。
校友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金矿、银矿,不如人矿”。广大校友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形成学校联系社会的公关资源,是学校招生、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是校企
合作、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推荐就业人数2006年达到116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1.3%,校友推荐就业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各行各业工作的校友,可为学校提供便捷可靠的就业信息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校友中有的是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教授,有的是政府部门的领导或工作人员,有的是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人才,可真诚地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是学校宝贵的智力资源。成功校友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对学生进行活生生思想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资源。聘请学有专攻的知名校友出任兼职教授,构成学校宝贵的师资资源。校友向母校捐款、捐物、向贫困生资助、设立奖学金等,扩大了学校经费和物质资源。与校友进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学校宝贵的产业资源。校友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意见,是学校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珍贵的教学资源。校友,不仅是母校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促进校友自身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校友对一个学校来说,是一种“资源”,但“资源”只有去开发,才能把转变为“财富”。可见,做好校友工作,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校友。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包含着培育校友工作的基础。校友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是学校的份内工作而且是关系全局的学校的中心工作。如何做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要以校友和学校感情为纽带,以校友和学校沟通为基础,以组织各种活动为载体,以为学校和校友共同服务为手段,以促进学校和校友事业共同发展为目标。
2.1建立健全校友工作组织机构,加强校友工作力度
学校要成立校友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任组长,形成了全校上下齐动员,共同参与校友工作的局面。校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校友联络处或者校友工作办公室,对外称“校友会”,配以专职人员。校友联络处或校友工作办公室列入学校的行政机构,可与学校办公室或对外发展联络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合署办公。院(系)设立校友联谊会,建立校、院(系)两级校友工作体制。
校友联络处或者校友工作办公室的专职人员不可能很多,但校友工作量很大。为了做好校友工作,同时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校友意识,可借鉴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面向全校在校生公开招募志愿者,成立校友联络会,全面服务学校校友工作。校友联络会是一支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隶属于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开展活动。
中国政法大学校友联络会设秘书长一人,接受校友工作办公室负责老师直接指导,并负责全面组织和协调联络会工作;设副秘书长两人,协助秘书长工作,协调管理部分小组事务;另设五个职能小组:办公室、刊物与网络编辑组、联谊与接待组、宣传与策划组、财务与礼品组。各组具体分工如下:
办公室主要负责:(1)校友工作办公室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及校友联络会办公用品的管理、维护、更新;(2)筹备印制各种会议材料,整理校友资料,编制并更新《校友通讯录》;(3)负责校友联络会内部文件、刊物的起草与编订;(4)组织各项活动,协调各部门间关系,保证各种指令传达的高效性;(5)档案存放与管理。
刊物与网络组主要负责:(1)采访杰出校友,收集校友活动信息,编辑出版《法大校友》;(2)校友会网站的建立与维护,将母校发展与改革的信息及时反映给校友,同时为校友架设一个超越时空沟通的桥梁。
联谊接待组主要负责:(1)与校友的直接联络与交流,对校友之间施以感情维系,促成地方校友分会的成立;(2)校友会将项活动时的礼仪与接待工作,对校友会的校友服务工作做最直接的形象展示;(3)协同其他部门的对外联络事宜。
宣传与策划组主要负责:(1)校友会各种活动的宣传工作,提高校友会的知名度,打造校友会品牌;(2)针对准校友既在校生举办的各种活动的策划。
财务与礼品组主要负责:(1)校友联络会内部财务帐目的管理;(2)校友会礼品的管理以及日常相关事宜的组织管理;(3)对校友捐赠物品的登记与管理。
2.2建立校友网站和校友数据库,增强校友的归属感
校友分布在海内外的各个角落,而校友工作是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做好校友工作,就必须为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了解与情感联络提供一个超时空交流的便捷通道,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了可能。建立校友网站,为校友搭建一个网上信息交流和多方互动的平台,在校友与母校之间搭建一个“手拉手、心联心、情融情”的爱心桥梁,成为校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友网站首要功能应是情感联络。为此,在校友网站上不仅要发布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后勤等重要新闻和校友会工作的信息,使校友了解和关注母校的发展;网站还应设置校友聊天室、校友论坛、生日祝愿以及班级网页、同学录、网络校园等功能,为校友之间的沟通联系和感情联络提供方便。此外,宣传成功校友的发明、专利、产品、技术、事迹,体现学校以校友为荣的自豪感,无疑也可以增进校友和母校的感情。
信息服务是校友网站的重要功能。一方面,校友网站要为校友提供信息服务,校友资料信息库、每个班的毕业合影照、学校每年的招生信息、进修和培训信息、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期刊网和学校图书馆的网站链接等校友们需要的信息及时发布在校友会网站上,为校友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校友可通过网站上的在线调查、校友论坛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校友不仅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且熟悉母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对母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因此可将每年教学计划和大纲发布在校友网站上,供校友们品头论足,提出真知灼见,以此取代每年一度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
校友资料信息库是重要的校友资源。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在校友网站上创建学生自己的班级网页,作为他们相互联系的一个永久据点。在学生毕业时,由院系统一在官方数据库上录入各院系毕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信息。校友毕业后,信息发生变更时,可以登陆网站,提交更新自己的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了校友资料信息库的准确性。
2.3 做好成功校友的宣传策划和快速传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薛成义同学获得2005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后,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南京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赴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对薛成义同学进行了采访。薛成义同学事迹被各类媒体相继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而积极的反响。
2007年4月30日,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车间班长薛魁获得中国青年的最高荣誉奖项――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消息后,作为薛魁的母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这条新闻的有利时机,吸引新闻媒体主动上门,开展充满母校自豪感与独特内容的宣传,使我们的优秀校友产生更大、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使我们的母校更加令人向往,更加令人折服。
2.4精心策划有特色的校友返校活动
学校可将每年10月1日~4日设为校友返校活动日,活动期间可举行成功校友报告会、成功校友表彰活动、校友奖学金设立和颁发活动、师生联谊等系列活动,以进一步密切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2.5 注意培养在校大学生校友意识
在图书馆里专门开辟“校友书架”,汇集校友的专著,或者校友捐赠的图书资料;在校史陈列室中展示校友的最新研究成果、创造发明,甚至是自愿捐赠的荣誉奖状、证书和奖牌。结束语
母校是校友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和快速成长坚实后盾,校友是母校建设发展中最弥足珍贵的办学资源和最可信赖与依靠的力量,做好校友工作,实现校友和母校的互动、互补、共同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郭福春.以校友资源为纽带促高职教育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6-57.[2]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2007(1):80-83.[3]郭樑.论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以清华大学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05(3):327-328.[4]杨杰.增强校友工作创新意识谱写校友服务新篇章——浅析校友联络会在校友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及运作
[EB/OL].http:///yantaohui/zhengfadax.htm.(2007-12-15).[5]陈褀.刍议在“迎评促建”中的校友工作实践[EB/OL].http:///saru2004/11262004230414.asp.(2007-12-15).A Work Research on Subject of Alumni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 Jiao-ming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Nanjing 210048,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and concrete practice in keeping in touch with alumni,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bringing the alumni into full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in strengthen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m.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work of alumni;research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立项课题《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B-a/2006/01/012)
作者简介:李焦明(1970—),男,河南沁阳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电气工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