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口才,打开职场的金钥匙
口才,打开职场的金钥匙
学院班
姓名
年月日
口才,打开职场的金钥匙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文凭和学历是职场的“敲门砖”。但是,随着现代企业
用人观的逐步变化,文凭和学历已经不再是企业的关键所在,虽然,在今后有企业招聘中,仍然会有许多的企业或者岗位对文凭和学历的要求依然门槛很高,但是对能力的要求慢慢会超过对学历的重视。
这其间有许多的原因,政治的,社会的,企业的和人的因素都可能会存在,在这里我都不去一一考证。因为我在此要说的是能力,特别是短时间就能表现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或许你会说是一个人的长相,或者是一个人的气质,但我要说这些都不是,因为此上两项都不过是人们天生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所能够得到的,唯有“口才”具有这种特质,并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口才是打开职场大门的金钥匙。
既然口才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口才呢?我们该如何来给口才下个定义呢?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名词说话的才能。简单的说来,口才就是日
常口语交谈,表现出了口语表达方面的才能,或者可以这样说,是口语表达方面的艺术和技巧。具体的说,口才就是在各种口语交谈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准确、得体、恰当、有力、生动、巧妙、有效的口语表达策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
中国著名青年演讲家、政商界领导者私人演说顾问柏君认为,表达(口才)
就是生产力,可以通过有效的表达来实现一定的目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今天,像马云、李开复、俞敏洪等身上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表达与演说可以创造的巨大价值。优职口才与沟通研究院对口才的定义:人们运用声音和态势语言对自身或他人的思维进行扫描和表达的综合能力。根据优职的观点,口才已经不仅仅是“口”上的能力,还包含了身体语言、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人云: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这,就是
口才的魅力。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这就是口才的威力。
一个在台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演讲者,他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打动人们的心;他的举手投足,似乎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他可以让台下的观众时而掌声,时而笑声,甚至可以使人感动得直掉眼泪。朋友们,当你看了这样精彩的演讲,你心里有什么感想?你是不是也想自己有一天也像他一样拥有一副出色的口才,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相信你们都是渴望成功的人。可见拥有良好的口才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一遇到当众讲话就紧张、脸红、语无伦次,错
过了许多难得的机会,留下了许多遗憾。有的人在朋友当中可以侃侃而谈、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条有理,但一在众人面前就面红耳赤不知所云了,搞得自己很没面子;有的人因为沟通能力差,朋友少,圈子小,人际关系紧张而最终一事无成一败涂地;有的人在说话的时候词不达意,思路不清,主题不明,层次不分,让人听了有一种糊里糊涂的感觉,没有说服力。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少不了说话,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场合需要演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发展,口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据了解,当今社会上大学生求职、白领工作者提高的竞争力愈显激烈,每个人的专业水平也都旗鼓相当,有一些能说会道的应聘者或在职者却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占尽先机,可见口才的重要性。
以下的几个方面也是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不知如何推销自我谈到大学生不知道怎么推销自我,最近的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时有
60%的人存在沟通障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大原因。再深究下去,这可能跟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关。他们比较自我,不愿意跟人交流,再加上网络的流行,造成了他们与人沟通上的障碍。
二、模式化
纵观各种面试,学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初级阶段叫不知者无畏。这个阶
段学生完全是“纯天然”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答题的好坏主要靠学生的原始积累。答题的好坏完全在不可控范围内。中级阶段叫套路答题,也就是现在很多学生所处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一般不是裸面,考前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面试,或者是买参考书,或者是上网查资料,或者是报培训班。之所以称为中级阶段,是因为不管学生通过什么方式了解面试,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提升。对面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面试官考察学生的能力。然而,中级阶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弊端。当学生都通过网络、书籍了解信息后,他们的答
题就变成了一个模式。或者说,学生不能灵活使用面试的知识技巧,犯了机械照搬、生硬套用的错误,这也是面试中的大忌。这就像邯郸学步一样,没有掌握到精髓,最后连本来掌握的知识都丢掉了。所以学生要“个性化”训练、“反套路”答题,这也是我们华图一直秉持的培训原则。
三、学生腔
学生腔主要是说很多学生说话幼稚、口语化,且不了解现实社会和机关工作流程,分析问题过于注重自我或过于理想化,答题不切实际。
四、过于空洞
有的学生为增加答题的亮点,在网上找了很多空话、套话来背。到面试的时候,围绕这些话泛泛而谈没有实际内容,也会给面试官留下不良印象。
五、过于谦卑
在面试中,有的学生为了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又受网上一些信息的影响,在面试中表现得“太客气”,如近乎谄媚的微笑,五星级酒店标准的礼仪等。对此,我认为学生在面试中应把握的原则是尊重面试官、自信而不自傲、谦和而不谦卑、不卑不亢。在此原则下,我们的言行举止以彬彬有礼、自然大方就可以了。对面试官不要说太多的题外话,比如“学生请求面试官给予面试”、“学生思考完毕现在可以答题”等提示性话语不要说多长、太多。对于这些原则的判断,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判断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作和不真诚是面试中的大忌。
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口就能抓住对方注意力,在谈话过程中巧妙引导对方心理,悄无声息地突破对方心理防线,而有的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面前的人茫然地随声附和,敷衍地点头,眼神一片空洞,思绪完全飘到了其他地方„„怎样才能一下子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让他人听从你的建议,甚至积极为你效力?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技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能力,使自己在面试中能够脱颖而出呢?
一、应试者语言运用的技巧
面试场上你的语言表达艺术标志着你的成熟程度和综合素养。对求职应试者来说,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无疑是重要的。那么,面试中怎样恰当地运用谈话的技巧呢?
1、口齿清晰,语言流利,文雅大方。交谈时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要注意控制说话的速度,以免磕磕绊绊,影响语言的流畅。为了增添语言的魅力,应注意修辞美妙,忌用口头禅,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语言。
2、语言要含蓄、机智、幽默。说话时除了表达清晰以外,适当的时候可以插进幽默的语言,使谈话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也会展示自己的优越气质和从容风度。尤其是当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机智幽默地语言会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有助于化险为夷,并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3、注意听者的反应。求职面试不同于演讲,而是更接近于一般的交谈。交谈中,应随时注意听者的反应。
二、应试者回答问题的技巧
1、把握重点,简捷明了,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一般情况下回答问题要结论在先,议论在后,先将自己的中心意思表达清晰,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否则,长篇大论,会让人不得要领。面试时间有限,神经有些紧张,多余的话太多,容易走题,反倒会将主题冲淡或漏掉。
2、讲清原委,避免抽象。
用人单位提问总是想了解一些应试者的具体情况,切不可简单地仅以“是”和“否”作答。应针对所提问题的不同,有的需要解释原因,有的需要说明程度。不讲原委,过于抽象的回答,往往不会给主试者留下具体的印象。
3、确认提问内容,切忌答非所问。
面试中,如果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一时摸不到边际,以致不知从何答起或难以理解对方问题的含义时,可将问题复述一遍,并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请教对方以确认内容。对不太明确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不致答非所问。
4、有个人见解,有个人特色。
用人单位有时接待应试者若干名,相同的问题问若干遍,类似的回答也要听若干遍。因此,用人单位会有乏味、枯燥之感。只有具有独到的个人见解和个人特色的回答,才会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面试遇到自己不知、不懂、不会的问题时,回避闪烁,默不作声,牵强附会,不懂装懂的做法均不足取,诚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反倒会赢得主试者的信任和好感。
面对未来的就业大潮,我们能自信而勇敢地说,我们能够担当此任吗?我想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所以我们就别无选择!只有通过自我强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口才能力。是的,口才就是打开职场的金钥匙。让我们磨亮这把利器,为自己的未来事业雪中送炭,为自己的美好人生锦上添花。即使我们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即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我们依然信心百倍!
第二篇: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孟津县城关一中田凤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进入。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例如在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的经典事例。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板书)。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枝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对一“溪”云呢?学了《咬文嚼字》,我相信我们对字词的推敲会更好
二故事导入欲擒故纵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英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在茫茫的草原上,当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候,人们能看到一种天蓝色的小星星。这是些非常奇怪的天蓝色的小火舌,仿佛暗示着某个神话故事似的。据说这些美丽的小星星是古时候一位勇士的血化成的,他的名字叫丹柯。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当一场灾难降临时,他要把自己的部族领向幸福,但在密林里,他受到了误解、猜疑、谩骂。于是,他撕开自己的胸膛,捧出自己的燃烧的心脏,用心灵之光将人们带出了死亡之地。但是,在人们狂欢的时刻,他却流尽了鲜血,躺在了地上,而他的心也被人们踩碎,变成了这些美丽的蓝星星。丹柯是一位英雄,他深爱着人们,但却这样悲哀地死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人类的先驱者如何理解恪守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从房龙的《<宽容>序言》中,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三 激发感情,以情导入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们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引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可引抄泰戈尔的诗《某人》--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的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把自己藏掩,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你把发自心的光芒,带给黑暗,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接着教师挑明引用泰戈尔诗的用意,说明这首诗正是总理一生鞠躬尽瘁,人民对他无限思念的写照。总理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和日月争辉,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亿万人民长久压抑在心中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化作撕肝裂胆的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这呼唤震撼山岳,响彻云寰。泰戈尔的诗句,教师饱含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课堂讲读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崇敬、悲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使日常情感转换为课文情感、审美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以诗文诱情导课,为学生深刻准确地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
四 质疑导入 激发求知欲
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出师表》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谜面是凿壁偷光(打一三国人名)。(学生听了很兴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略一思索,便有“小机灵”猜破了——“孔明,孔明!就是诸葛亮!”我顺势说:“对,那大家对诸葛亮有没有了解呢?”(这时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草船接箭”、“三顾茅庐”、“摆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我微笑着总结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还是忠臣的典范。三国鼎立时,他辅佐刘备、刘禅二主,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赢得后世瞻仰。”(学生听得很认真)我接着说: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准备出师伐魏。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出师表》。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写诗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也许同学会问:《出师表》到底是一道怎样的表呢?为什么会折射出如此巨大的感情魅力呢?又为什么会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呢?(紧扣学生心弦,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求答案,于是水到渠成,板书课题。
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非常有利。
五 激趣导入调动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去,钻进去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教学《雨霖铃》时,边朗读与课文有关的市词,边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分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的劝慰,该是多么的无奈的选择;别时的忆旧,更是两情痛苦的煎熬。别时“壮烈激怀”,那是为了慰贴心灵伤口的流血;别时难舍难分,恰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那么,柳永的“雨霖铃”又
是怎样写“别”的呢?
讲者动容,听者动情。如此导课,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感人;如此导语,如一阵微风;学生心境,如一汪春水。“风乍起”,便“吹绉一池春水”,自然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之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愉快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六 掌握火候 适时导入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七 利用及时雨,乘兴导入
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例如,教《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那天,刚好是三月三,这一天本地有对歌的风俗,甚是热闹,但学校不放假,学生虽在学校,心早飞到对歌的场面上了,大部分学生那天都有点情绪。我想不到那么巧,刚好遇到三月三,而我将要上的这篇文章也是讲人们三月三的活动,太巧了,看到学生们的无奈的表情和失望的眼神,我立刻改变原来设想好的导入,我跟他们谈起三月三,这样他们就来劲了,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抱怨今天不放假,错过了精彩的一天,慢慢得抱怨的少了,大家都谈起了三月三,谈自己以往看到的热闹场面和有趣的活动,在我的鼓励下,胆子大一点的学生开始对歌,气氛很活跃。以另一种形式过三月三,这样,全班同学都变得高兴起来,对新课有了兴趣,重要的是他们能抛开低落的情绪来听课,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为我上好这一课扫除了情绪障碍,学生有了好心情,课堂的进展就顺利多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巧合,善于利用,总会有很大的收获。
八 借助历史,过渡导入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上《荷花淀》那课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呀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来导入不同的文章。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九 品位生活 迁移导入
生活是万花筒,花在怒放;生活是多彩笔,五彩纷呈;生活是永不停歇的时光,永远前进。抓住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课堂导入的调剂品,那么,课堂也如生活那样多姿多彩。人人都在生活,每一个人都是一本生活的书,教师在读懂教科书的同时也得读懂学生这本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前走。在现在生活的银幕上我们发现了很多变化:革命歌曲远去了,流行歌曲在线;图书馆冷清,网吧火爆;四大名著安静地休息,言情、武侠、科幻忙得天昏地暗;传统戏剧难觅知音,电影电视热播,MP3畅销,但这也是生活,五味人生呀!生活的潮流我们阻挡不住,生活的逆流我们防不胜防,既然如此,干脆我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去适应他们,转变旧的观念,站在潮流的前端,紧跟时代走。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现在的学生的生活产生恐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现在的教学前止步不前。学生是百花园中的花,各具特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像花一样怒放,像花一样多姿多彩,语文课堂的导入应充分体现生活的丰富美丽,跟时代的步伐走,随生活的脚步前进,在变化中导入,在导入中变化,永远不变的是生活的热情与绽放的激情。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姓 名:田凤娟
单 位:洛阳市孟津县城关一中 邮 编:471100
电 话:(0379)67916017
第三篇:打开英语教学的金钥匙
中学英语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金钥匙
——音标教学
从我改教英语以来,就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每一届都会有许多学生问我同一个问题:“老师怎样才能快速而牢固地记住英语单词啊?”我总是对他们说要反复的背啊,记啊。所以从一开始我就狠抓听写,可是写来写去,到最后有兴趣和毅力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少了。到了初二下期一个班50人能有20个跟上老师的脚步就算不错的班级了。个别家境教好的学生听了电视广告上的什么好记星电子e九百也就买了,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学习工具上,但到最后这些辅助工具不仅对他们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因为他们拿着这些东西唯一的作用就是打游戏。
后来听了一位支教老师的一堂初一上期的英语课才豁然开朗。哦,我终于找到了症结之所在——音标,音标教学。因为目前初中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的音标教学课程。因此,音标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控的可参照的规范。使得许多教师对音标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忽略了音标教学。近年来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小学四年级就开设了英语,但是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老师都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自身发音不标准。音标教学更无从谈起。要求也比较低,有时我们从初一接手一个班几乎有一半的人不知道默写26个字母,基础几乎为零。尽管,有些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们,已经开始加强音标教学,但是很少有老师在初一就系统的把音标教学完成。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或用汉语标注。这样忘了又记,记了又忘。此外,学生用汉字给英语注音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学生在课本上这样标记bus(爸死)month(妈死)yes(爷死)nice(奶死)、what’s(我死)等。我当时开玩笑说,都死了还学啥英语啊。
因此在初一不打好语音基础,将会给以后的英语学习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学生念不准单词,记不住单词,缺乏自学能力,学习英语的兴趣锐减,最后导致放弃不学。现在如果我接手别人的班级一般都会给他们补上语音课。但是,尽管有了良好的愿望,由于在七年级失去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初一音标教学一定不能怕麻烦,不仅要教,还要下功夫去教。
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呢?
一、教师自身要重视音标的教学,认识到音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克服怕麻烦的心理,适当增加课时。(目前农村中学一般每周开设4节英语课,我认为太少了,至少应该有5节。)熟话说磨刀不费砍柴工,授之以渔才能受之以鱼。学生有自学能力后就能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千万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了最基础的东西。
二、过去我们常抓听写,我觉得这是一个失误,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应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音教学上和听说训练上等他们掌握了读音规则后自然而然就能读其音而知其形了。
三、教师要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四、教学音标要形象,有趣味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例如,我教音标|∫|时,我先让他们体会在家赶鸡时的发音。教学|η|时让同学们先学一声牛叫,体会软腭上抬的感觉。
五、要求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大声的朗读音标和课文。
六、对音标的掌握要求学生必须人人达标,除非他是弱智。教师要安排时间逐个检查他们的朗读能力。
七、到了初一下期举行小组或全班学生强记单词比赛。如:把生词、音标、汉语意思(一般10个)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拼读强记10分钟,擦掉之后看谁记得最多。这样做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单词或在单词下注汉语同音字的不良习惯。
总之音标教学是一把打开农村英语教学的金钥匙。学生掌握了音标和读音规则,不仅可以减少教师进行单词教学的时间,还能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速度和自学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姓名:谢丽萍
工作单位:郴州市资兴市州门司中学
通讯地址:郴州市资兴市州门司中学
联系电话:***
第四篇:打开诗歌王国的金钥匙
打开诗歌王国大门的金钥匙
四读三抓一原则一模式
陵县第一中学语文组孟庆利
学生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总感觉诗歌就像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无从下手;总感觉像一扇没有把手的房门,无处着力;总感觉像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我想老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化繁为简,指点迷津。让学生们跟着老师轻松快乐的走近诗的国度,享受古诗意象和意境的美。
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四读三抓,一原则,一模式。
四读三抓
一、读题目:搜集信息,分题材(12类)。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代了很多信息。13年《山寺夜起》交代了地点、时间。12年《吴松道中二首》暗示了内容是一首羁旅思乡诗。11年《咏山泉》暗示了内容、对象、感情基调,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分题材,不同的题材对应了诗人选取的不同意象,也就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诗歌的题材一般大体分为这样十二种。
1、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或鞭挞统治者荒淫误国。
3、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或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留恋或别后的思念。或是对朋友的情真意切的劝勉。
4、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子、良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漂泊异乡的孤寂与悲凉,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5、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园,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生活的向往。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7、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种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穷兵黩武的鞭挞。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居多。
8、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透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希望退居田园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为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表达闲适、恬淡、淡泊的情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热爱自然和田园风光的高尚节操。
9、思妇闺怨诗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表达女子孤独寂寞、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慨。
10、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1、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的那些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12、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晋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的蓄写一些干谒诗,曲折的表露心迹。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高中文本中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自然不会说“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三、读诗的具体诗句,抓关键,抓意象语言、抓情感语言、抓尾联:三抓。
古诗词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1、抓意象语言:意象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 菊花、红叶、云、霜、露、柳、羌笛、鸿雁、婵娟、长(短)亭、乌鸦……
2、抓情感语言,抓冷词和热词。
古人言:诗言志。诗歌本身一定会表现出作者的感性与感情。如何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呢?要抓住冷词与热词。
什么叫冷词,就是比较淡漠的词语。如寒、霜、雪、孤、独、寂、愁、怨、恨、销魂、雨、凉、苦、冷、苍、暗等。什么叫热词?就是感情比较喜庆的词。如喜、笑、春、夏、清、爽、明、霞。
3、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后两句明显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
四、读诗后及题干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其某些词语的注释。
一原则学会以诗解诗
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之后,如何解答古诗鉴赏的题目呢?那就以诗解诗。
以诗解诗,第一个“诗”是诗歌的内容;第二个“诗”是诗歌的题目要求。
例如:山中答俗人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壁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题目:世事往往是“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请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分析作者道出了“何意栖碧山”的哪些内容?
要回答本题,先要抓住全诗,全诗的热词是“笑”、“闲”。“笑”说明心情好,喜欢这里;“闲”是自由、闲适、宁静、与世隔绝,不受干扰。这样再结合“桃花流水”的自然之美,别有天地的雅境来分析,就真正抓住了根本。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闲”字道出了主人的闲适与焦急的心情。
过三闾庙
唐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一个“怨”字道出了屈原的愁苦、愤闷;一个“暮”字道出了作者的冷漠、凄清之情。
抓住了鉴赏的“神”,就会触类旁通了。
一模式学会古诗鉴赏的表述方式
北京特级教师王大绩在一次讲座中,列出了一种最优秀的答题模式。不管是炼字、手法,还是意境、思想情感的测试,都可以用这种表述方式。古诗鉴赏的答题模式: 通过写了,运用了,表达了。当然,熟练了,就可以自由表述了。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组织文字可用三句来概括:一是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抒什么情,言什么志;二是用什么技巧和表现手法;三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起什么作用。
总之,诗无达诂,诗歌学而有法,但学无定法,四读三抓一原则一模式只是个人浅薄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参考价值。但我衷心的希望我们的教研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能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绽放,让孩子们的心灵能在诗的国度里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第五篇: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国际的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作为全面发展的知识型人才,必须博览群书,掌握知识动向。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必定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并指导他们掌握合理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指导
学习的基点应是以自发自愿为基础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如何才能使小学生自发地进行阅读呢?老师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兴趣能使孩子们自发地阅读。于是,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成了阅读教学的重点。然而,这并非轻而易举,必须有促进实现转变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借助“内容迁移”,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对客观事物的注意力更强一些,面对长篇大论的文字,小学生很难长时间投入其中,若要达到津津有味的地步就更难了。古城小学有位老师想到了妙招:他把《三国演义》推荐给学生,但不只让学生看书,还让他们收集平时玩的“三国卡”,通过上面的人物介绍,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并引起学生自发阅读的兴趣,也使得厚厚一本《三国演义》成了全班同学课外兴致勃勃的读物。
2.借助“故事迁移”,形成课外阅读兴趣。
这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阅读自主性更弱。老师讲故事,正好满足了他们听的欲望,所以若从讲故事着手,效果较一般会好得多,当学生听得有味时,老师再适时推荐,学生的兴趣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3.创设“发挥空间”,稳定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还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授人以渔”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阅读效果。在指导学生以何种方法去阅读,笔者作了以下的初步探究:
1.要选有益读物
在选好书方面,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其次要有教育性,选取的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感情、意志兴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有的书,学生读了会受用一辈子,尤其是小学生,性格还未生成,容易被塑造,通过读物来影响学生的性格品质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好途径。第三,要注意广泛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是单一的,但“读百家书,行万里路”,从小就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小说、诗歌、童话、科普作品等都应涉及。第四,要注意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道的、能够使儿童爱不释手的。为了给学生选好的读物,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特别广泛地认真阅读儿童读物。
2.传授阅读方法
教师可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如:
(1)教学故事时可采用: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教学童话时可采用:一读童话,读准字音;二读童话,了解大意;三读童话,提出问题;四读童话,懂得道理。
(3)教学寓言时可采用:一读寓言,知大意;二读寓言,解疑问;三读寓言,悟寓意;四读寓言,善联想。
授之以法,为学生“搭路铺桥”,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3.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
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如杜威所说:“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
4.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舞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5.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也综合化的趋势。就教育而言,也必须充分体现开放性的原则。语文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引导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生活。而课外阅读就如一扇窗,打开一片空间,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李运菊.《课外阅读总设计》载《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第1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3]沈荣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和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张长青.《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