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末篇后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末篇后感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指路人,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巨大,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民族的英雄。
读过《邓小平文选》第三章最后一篇后,我又对邓小平有了个新的认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他的讲话感觉他是位极其务实,睿智的领袖,他的话往往高屋建瓴,引人深思,却又通俗易懂,这是大智慧的表现,是种实事求是的作风,更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第三章最后一章中主要有以下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文章中,邓小平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解放生产力和人民的利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视以及对老百姓的关系,上行下效,官员自然廉洁守法,爱民如子。作为一个务实的领导人,要想发展生产力,要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从体制上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这正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精髓。但是改革不能盲目,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同时,将教育与科技的摆在关键位置上,足以看出其远见卓识。他的文章《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回答一个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到,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而不是只看眼前。科技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所以,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邓小平却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全世界的发展走向,考虑到了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的重要因素,并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发展高科技的计划。
讲话中,他总是说一些发人深思的指导性的讲话,打开人民的思路,拓宽改革的道路,呼吁人民要“敢于改革,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同时开创性的提出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不仅解开束缚人们心中的枷锁,更是鼓励了人们的热情。
邓小平考虑的方面广泛而又具体,不仅提到发展生产力,同时又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会带来很多资本主义的恶习,比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这些都
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又是严加打击的。同时,他也清醒的意识到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他也预见到当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后果会极其严重,要在苗头上就应取缔铲除。而提到改革的实施,他又讲到了用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是句极有深度且意味深长的话。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他说到形式主义的问题,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文章最后他提醒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此篇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风,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旨。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甘当人民的儿子,并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
第二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其实我很少看一些名人著作,因为太深奥了看不懂,也不常看抽象的事物,做事更不会局限于理论,我只求实践、务实。但因为是作为任务被布置下来,也就略读了一下《邓小平文选》的第三卷,看完以后我发现我在某些方面和邓小平同志的作风还很相似,邓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得出认识,”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不正是我的一贯作风。虽然理论水平不够,但想到我们的共同点,我就有了兴趣,有了思路。以下是我的读后感,不足之处恳请赵老师斧正。翻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领悟和理解邓小平的思想,我为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所叹服;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我目睹和体验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实用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_伊文思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因而本书最能代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成就,是把握邓小平理论最原始、生动、权威的教材。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务实和求发展的,说他务实,源于他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上!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同样,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面,邓小平也是如此,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联系到教学上,只要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呢。说他求发展,是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其实质也许是,对某写问题(如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大胆地去探讨;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联系到学习上,我们要有一种观念: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是为了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而学习。我们要敢在其他领域去探索尝试、去闯,而不禁锢于读本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他务实、求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他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坚持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改革发展政策是邓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的“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的一条伟大而又成功的壮举,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
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后,我们要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务实、实践、发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总之,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闯“的精神,开放自己的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得出新的认识,而不应只局限于书本,禁锢于理论。大学不像中学,它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地方,是最接近社会实践的地方,大学生要求真务实、大胆地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施展自己的实践才能。
第三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他以自己的热心和智慧勇敢地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大任,他包容、自信、坚定,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的著作、讲话选集《邓小平文选》,是党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光辉记录,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推动和指导全党实现历史性转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斗争中发挥的决策作用和作出的卓越贡献。在这些不平凡的岁月里,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和卓越才能,高瞻远瞩,提出并阐明了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原则问题,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以及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思想的补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做了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字里行间渗透着邓小平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国家发展与人民利益的深思熟虑。
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国内外局势的政策和看法,较系统的说明了这个时期内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邓小平对于这些问题的做法,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我来谈谈我的理解,首先,从经济建设上来看,邓小平始终是坚持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要搞活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步子要大一点,不要怕,怕什么”、“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更是形象的比喻出了,邓小平对于计划和市场的看法,深刻的体现出了邓小平对于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不是要首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摆在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问题重大问题。邓小平毅然选择了先发展经济。因为在当时“十年文革”和“两个凡是”的大背景下,国家任然处在徘徊阶段,国内经济发展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个
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发展经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对党的成员,对军队同志的讲话中他就多次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经济的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对内: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主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搞多种经营,在城市建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对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经济特区这个窗口,这个试验田,大胆的搞经济创新,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这些,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是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正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发展点,才有了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创举的预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把事情办成,才能真正把事情办好,才符合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香港问题,邓小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邓小平以他铁腕的政治手段,成功的在1997年收回香港。虽然他本人没有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是他的那句“要是能在有生之年踏上香港土地就好了”依然深深的感到着我们,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刻,我相信没人会忘了他的。现在的香港,紧靠祖国大陆的怀抱,快速,稳定的繁荣发展,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回归后的香港,正以赞新的面貌快速的发展着。这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正确肯定,也为我们正确解决台湾提高了有效的方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早日实现。
感叹于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了解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
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好的去辩证务实与发展这一思想。
第四篇:《邓小平文选》读 后 感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的读后感
看了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后,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句话表示赞同。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实是这样,只有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与时俱进,既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也要在改革中解放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的更好发展。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目前我们国家发展的很快,在去年国庆大典上,我从电视传播中看到咱们国家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以及全国人民团结一
致的美好繁荣局面,我的心里很是高兴,对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深深的自豪。这也许是靠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觉得这很重要,如果不坚持这些正确的思想,不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思想,我们国家在建设上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阻力。
首先是我对解放思想的理解。解放思想在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我觉得如果人们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会僵化,在许多问题上不会变通。如果一个国家不解放思想,就会无法与外界很好融合,很好的发展也会受阻。一个国家如果解放思想,它会看到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局限在眼前。就比如说我们国家,思想解放了,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可以把对国家建设有利的想法说出来,根据我国的现状,确定好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法、方针政策等等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党内生活进步,才能使国家建设更加顺利。
接下来我想说说事实求是。在高中政治课时就有接触过实事求是的概念,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这个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看来古人就知道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了,所以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论是哪个机关、部门,还是什么组织,都不应该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大到国家建设,一个国家就更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搞建设,这样才能让人民放心,让我们国家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良好的竞争发展。
最后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最为一个中国人,我自愿为了国家的伟大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比如我现在是一名青年学生,我会努力学习,更好地为将来的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全中国人民来说,更应该团结一致搞建设。每个机关,每个部门,每个团体,每个公民等等社会角色,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各尽其职,这样也是一种团结一致的表现。
班级:09级水利水电本班姓名:扎西顿珠
学号:2009474114
第五篇:读《邓小平文选》后感
读《邓小平文选》后感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民族的英雄。他为新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炎黄子孙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文选》收
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
篇。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它是
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小平坚持原则,正因为他太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让他遭遇了人生的“三起三落”。
在他当任领导职位的时候,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支持毛泽东同志,他认为毛泽东抵制
王博的左倾错误是对的,对党有利的;第二次被打倒是和刘少奇一起被化为走资派,刘少奇是第一号走资派,邓小平是第二号。他认为学生的运动冲击了政府,政府应该
有秩序。这种思想是和文革想违背的。第三次被打倒是因为四人帮看不惯他工作干得
好,人民都拥护他。在书中邓小平也承认,他一生中最困难的阶段是文革那段日子。
但是正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同时他心中的坚定地信念才是他度过了最艰
难的岁月。
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怎样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
高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支持分田单干,结束人民公社制度。当时是他站出来,支持农民的首创精神,他强调“做事情要从当地的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在小
平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最终
农民的温饱
小平把他的改革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改革上小平以之
主张加快步伐,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同时他也主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关键一环就是实践,没有实践之前你无法预料前面究竟有多少困难和
阻碍,你不知道未来遇到什么机遇,你只能试探着走,不断地纠错和改正。事实上改
革开放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价格双轨制中间导致的腐败,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
稳定。邓小平主张的使用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理论,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于是就
有了经验和办法可以解决新环境下的新问题。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最伟大所在。改革
开放唤醒了整个沉睡的中国,从此中国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在收复香港主权上,小平表现出了独特的见解力以及不屈服于强势力的坚定治
国方针。当英国提出“中国收复主权,但是由英国来治理香港”五里要求时,邓小平
坚决反对。由此双方陷入僵局,最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治国策略,收复香
港。体现出小平是一个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的实用主义,同时收复土
地的决心。这就是小平的智慧所在。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从此走上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据当
时的国情“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治国方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可以带动另一部分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整个社
会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不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可以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既然已经结束了吃大锅饭的时代,人们应该凭借自己的才智去造就财
福。
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的歌
声响起时,我心中充满的是对这位老人的无限崇高的敬意之情。相信每一个目睹了中
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划时代改变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听这
首歌。伴着歌声,回想起一切在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的一点点飞跃,一点点的进步,一
点点茁壮成长起来。如今的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任由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现在的中国
有着雄厚的综合国力,强健的经济体制,发达的科技。特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日新月异发展,向世人展示出了尖端科技。也许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浪潮的推动下,真正走上了富强而又昌盛的道路。
小平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我们瞻仰他的政治才能,因为他主张拿来主
义的做法,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钦佩他的人格,因为小平在面对人生的三落三起时他的乐观的心态,有着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付出终身的决心和毅力。我们钦佩小平同志的做事的魄力,面对外界的质疑仍旧不动摇党的旗帜,向前,向前!
一代伟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他的感召力,他的治国策略,他的思想和理论„„
小平同志的思想值得我们后人去瞻仰,我们应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