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2: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创新──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突破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关於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二是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科学地阐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明确地把计划和市场看成是两种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和市场都得要”,这就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四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速度与效益的统一问题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五是科学地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使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整。当代中国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如何使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国家,使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以往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还没有系统的、深刻的论述,因此,这一理论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重大创新。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空白,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邓小平文选》,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凝聚了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创新的主要成果。

同以往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与探讨相比,小平同志在以下五个重要方面有创造性的突破。

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一个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界定的问题。尽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学说已有很长久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诞生,也已70余年,但究竟什麽是社会主义,解释是不一的。例如,在以往的经济学着作中,通常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者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且也往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那里摘引一些语录来证实这种观点。虽然这种摘引不一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原意相符,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一直缺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简明而科学的概括。理论界关於社会主义的理解的混乱,与此不无关系。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界定在经济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抓住了本质,而把非本质的东西排除在社会主义定义之外了。

根据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三点:

第一,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1949年,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贫困。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保证;计划经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第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前人所不曾论述或不曾考虑的。小平同志则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论点,从而使其它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答。比如说,为什麽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因为传统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为什麽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什麽要坚持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什麽强调解放思想?因为旧的习惯势力等等阻挠改革开放,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麽?是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为什麽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麽要通过各项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因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劳动者。为什麽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为同步富裕不切实际,人为地拉平收入差距反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总之,只有深刻理解了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关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论述,才能懂得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伟大实践意义。

第三,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是与非,要联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进行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生产力标准。小平同志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於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於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里,充分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上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恰恰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一些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本质而坚持不放,结果必定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有损於社会主义本质。

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论述,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指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革命胜利以后怎麽办?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麽办?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麽?这些问题在他们的着作中并没有详细的论述,或者只讲到发展生产力为止,这是不全面的。在一段时间内,包括原苏联和中国,甚至那种继续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观点,还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以致於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遭到了损失。小平同志在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具体表现於根据马克思主义关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解放生产力问题,即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观点。

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所得到的启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一定要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原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假定忽略了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一切墨守成规,那就不仅会使社会主义难以继续前进,难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而且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失去活力,失去吸引力。

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之后,我们对小平同志在经济理论上的这一创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要抓住时机进行改革,不能错过改革的时机。如果不改革,或者不抓紧时机进行改革,那麽最后将丢掉社会主义制度。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说明了这一点。反之,只有致力於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下不断发挥出来,使人民群众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才得到维护,社会主义也才能继续前进。因此,可以把这个道理作如下的表述:不改体制,失去制度;改革体制,保住制度,或维护了制度。

实际上,“保住制度”这四个字还不够完整。小平同志在谈到经济发展时曾说:“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现代化建设可以搞得较快较好。这就是说,只要抓紧时机,改革了体制,不仅可以保住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成效,使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得更好。

从这里还可以体会到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左”和右都会葬送社会主义的道理。什麽是右?右,不只是改体制,要害是要改掉制度。“左”,连体制都不愿改,或者不愿真正改,这样,不改体制,照计划经济的老路走下去,最终连制度也保不住。为什麽“左”是主要干扰,这是因为,多年来在理论上所灌输的就是旧体制的那一套东西,使人们在“左”的言辞的迷惑下抓不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左”的迷惑性是不可低估的。

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前面已经指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画上等号,把资本主义同市场经济画等号。因此,如果要谈经济体制改革,那就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作某种修补或进行某些调整。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不能突破这个教条的束缚,那麽经济体制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另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明确地把计划和市场看成是两种经济手段,指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和市场都得要。”这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计划与市场作为两种经济手段或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供我们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使用。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则不可能并存。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体制。以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主就不可能又以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主,所以两种经济体制之中,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替代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可以结合使用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或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正如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兼用这两种经济手段或资源配置方式一样。区别在於: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资源主要用中央计划进行配置,市场只不过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被人为地分成两块,一大块由计划调节,一小块由市场调节;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基础性调节,而政府则起着高层次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对计划和市场的兼用,既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配置资源和重新组合资源,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持续、稳定、协调中前进,兼顾效率与公平。长时期以来,正由於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必定相互排斥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占据支配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受阻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小平同志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突破,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必将取得越来越显着的成就。



(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关於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把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的论述,在前人的经济着作中已多次被提到。然而与前人不同的是,小平同志就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从而把速度与效益的理论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这四个方面是:

第一,小平同志在谈到速度问题时,是把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同他对於国际形势的正确估计联系在一起的。由於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就为中国加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要抓住机遇。抓住什麽机遇?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抓住当前对我们发展经济的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正因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那就会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以某种压力,这就是:周边国家,比如说东南亚国家,同样会利用(并且已经利用了)对它们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经济发展。假定它们的经济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了,而我们却一再错过机会,那岂不是又拉大了我们同世界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同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二,小平同志在谈到速度问题时,是把发展速度同社会稳定、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又说:“人民现在为什麽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

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

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麽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

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正因为小平同志把发展速度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所以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麽优越性呢?”

第三,小平同志在谈到速度与效益统一问题时,是把速度、效益、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仍束缚着生产力,就不会有速度和效益;没有开放,不去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不去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也不会有速度和效益。特别重要的是,要把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就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发展生产。小平同志一再提醒,不能像1958年那样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一哄而起,什麽效益也没有,即使速度上去了,但很快又掉下来。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不改革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旧体制,各级政府只抓产值,不注意销路,只抓速度,不注意效益,只抓高指标的完成,不管成本多大,代价多大,那麽必然出现产业结构失调、瓶颈制约严重、效益下降,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计划经济体制下,速度不能真正上去,无论微观经济效益还是宏观经济效益都下降。可见,只有通过经济改革,速度与效益才有可能统一起来。小平同志曾经多次以农村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指出一旦抛弃了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产品就丰富了,农民收入就提高了,速度与效益也就同时增长了。小平同志还在政企分开、转换政府职能、企业联合、理顺价格、发展金融、“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兴办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办“三资”企业等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观点。这些论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真正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提高发展速度。

第四,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这又是一个新问题。以前,人们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会有波动,或者认为经济波动只是由於政策不当或工作失误造成的;更重要的,把波动看得过重,总想求稳,哪怕以低发展速度作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小平同志在考察速度与效益统一时,提出不要单纯求稳而忽视发展速度。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总是有起有落,总是在波浪中前进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历史上留下了产业结构不协调、市场不发育等问题,要把经济搞上去,怎麽可能四平八稳?只要宏观上大体控制住,社会能承受得住,不是大起大落,有一点波动算不了什麽。许多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有利於解决。单纯求稳,不注意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解决不了的。

总之,结合新的国际形势来说明抓住机遇的必要性,把速度问题同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对速度、效益同改革开放之间关系的充分论述,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的科学分析,都是小平同志在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统一问题上的创见,这对於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保证。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论述,使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整。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关系的分析。

1关於社会稳定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小平同志总结了近年来的国际国内经验,指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社会不稳定,什麽经济建设也无法进行,人民生活水平只会下降而不可能提高。因此,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当然,经济发展是需要资源的,例如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等,但关键不在於有没有这些资源,而在於有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便组织这些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发掘潜在的资源,引进国外的资源。假定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已有的资源会流失,或者资源无法被利用,或者资源遭到破坏,再多的资源也无济於事。这正是以往在研究经济发展时很容易忽视之处。

2关於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小平同志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对於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两种文明建设一起抓,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因为,一个缺少精神文明的社会,不管经济发展程度多麽高,物质产品多麽丰富,那只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病态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达到的境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应当体现於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生活质量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包括物质产品的丰裕,社会风气的良好,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环境的舒适,犯罪率的降低,人们文化教育程度的增长等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3关於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过去,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通常是在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对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对加快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认识不足。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国内的教训,尤其是中国在“文革”期间的教训,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抓民主、法制建设。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那麽计划经济很容易转变为“权力经济”、“审批经济”,经济建设项目也很容易转变为“长官意志项目”,结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资源被浪费,经济效益下降,使生产力不能迅速发展,甚至滋生腐败现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注重法制的经济体制,也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体制。民主的发扬,不仅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而且有利於加强经济工作的监督,使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得更好。法制的健全与完善,不仅促进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促进市场秩序的正常化,而且也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包括宏观调控,纳入法制的轨道,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这就可以避免出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上那种凭长官意志作出决策,违背科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而造成的大起大落、大浪费、大折腾等现象。

4关於经济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小平同志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必要性,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不可能取得成绩。在这里,特别应当认识到,党的领导既体现於党的基本路线成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指导,又体现於党的各级机构、全体党员都应当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努力。国内国外某些人,出於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后的前景有各种各样的揣测,其中一个较普遍的揣测是: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必定会在政治领域内引起重大的变化,於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将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将取代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从小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关键在於中国共产党是否加强党自身的建设,是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把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领导他们坚定不移地循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保险箱之中。不要以为只要发展经济,就万事大吉,从此高枕无忧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党不注意自身的建设,党的战斗力削弱了,人民对党的信任消失了,那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是没有可能出现我们所不愿看到的那种局面的。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苏联东欧的剧变引起我们深刻思考的迫切问题。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形势对经济建设与党的领导之间关系的论述,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上述五个方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小平同志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十来年的实践已经对邓小平经济理论进行了检验,证明它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是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的实践,改变现实世界,推动历史前进。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必将不断被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实。

第二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最新、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集,也是他最重视的一部著作集。从开卷篇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全书的主题,中间展开,到终卷篇南方重要谈话作为全书的总结,前后连贯,融为一体,集中到一点,就是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下面,围绕这个首要

问题,将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分八个方面作一些介绍。

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这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将来的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为什么邓小平同志把这个问题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反复地强调和论述呢?就是因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恰恰在这个问题发生了错误和扭曲。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条件下,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放到次要地位。到“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甚至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荒谬口号,要人们安于贫穷。结果,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和徘徊的局面,中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于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发生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发生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①小平同志正是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小平同志提出这个理论观点,还有着国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点。一方面,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能够争取一个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国际条件。另一方面,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来自外部的压力依然存在,而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建设起一个富强的国家,就成为异常尖锐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不能站得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坚持得住。

如果说,确定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那末,在下列几个问题上,则是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观点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是小平同志的新贡献。

其一,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疑令人振聋发聩,把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作为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更加发人深思。在东欧发生剧变之后,1990年3月3日,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系统地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说:“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百分之

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

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

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他还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

你看!小平同志把经济发展速度问题同我国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得如此之紧密。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要能够站得住,而且优胜于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主义是否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当然,这里说的速度,是从总体上、从战略上说的,因为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有时快一些,有时相对慢一些是合乎规律的。在发展速度问题上,小平同志既反对低速度发展,因为低速度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也反对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追求超高速度,而且要求在讲效益、讲质量等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小平同志提出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点。所谓“硬道理”,就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就是大局,一切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这是小平同志的根本战略思想,这是贯串于《邓选》第三卷的一条红线。

其二,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④这就是生产力的标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指出,生产力标准不但是衡量一个政党的政策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呢?我看是可以的。小平同志1987年4月在同一位外国领导人谈话时说过:“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⑤这就是用生产力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的问题,看待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过去我们主要地甚至唯一地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理解和考察这个问题,忽视了生产力,这是追求“一大二公”这个指导思想的理论来源。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容纳不了庞大的生产力的时候,就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高的、更加发展的生产力。但是历史的发展,却是另一个样子,社会主义大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低得多。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小平同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由此就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力求使我们的国家较快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至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绝不是改变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其三,关于在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说得很明白,很透彻。他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⑥

其四,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自觉地运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规律,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进一步确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的地位,揭示了生产力自身发展的一个规律,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同资本主义相结合,被资本主义所掌握,所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相结合,被社会主义所掌握,所利用,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可以凭靠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优越性,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小平同志那样地重视和热心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正是因为他准确地把握生了生产力这一发展规律。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的基础上,也是社会主义70多年历史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石。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后要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贫穷的社会主义”,让人民安于过贫穷的生活,并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混乱,以贫为荣,以富为耻,这是对社会主义的严重歪曲。小平同志强调要致富,甚至使用“致富不是罪过”这样尖锐的语言来提出问题,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拨乱反正。

共同富裕,一方面同“贫穷的社会主义”相区别,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极分化相区别,相对立。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致富。

能不能共同致富,取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小平同志在讲发展战略目标,讲中国实现小康水平,总是联系到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用来说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例如,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美元,也就是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⑦又例如,他在《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一文中说:“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⑧

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与此相适应,分配方式有多种形式,但按劳分配占主要地位也不能动摇。有了这两条,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不会发生两极分化,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小平同志把公有制占主体与共同富裕,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⑨

总之,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它抑制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⑩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它导致阶级分化,产生资产阶级,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它与社会主义原则背道而驰。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切社会主义者,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科学社会主义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怎样达到共同富裕?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共同富裕?显然地,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条十分缓慢的甚至需要经过某些曲折的道路。小平同志提出一个新路子,新政策,这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其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条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正确道路,是一条能够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的正确道路。小平同志把它叫做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1)这个新政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改革开放的契机,也可以称作“第一推动力”。它一出台,中国的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有人对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产生误解,认为它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有时还出现地区间差别继续拉大的趋势。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工作上的问题,比如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有关的政策不配套,许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还有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暂时拉大差距的不可避免性。但是在理论上,在指导思想上,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这是非常明确的。小平同志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一点是: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高度。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有时叫做社会主义的目的,有时叫做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时叫做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总之,在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共同富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上两个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综合起来就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界定的主要内容。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这个界定,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迄今为止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最完全最深刻的揭示。它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生产力方面,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然是以公有制或公有制占主体和消灭剥削阶级为前提;也包括社会主义的目的,即实现共同富裕。

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就是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它是封闭的、僵化的因而生产力发展很缓慢的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小平同志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说: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问题是怎么坚持。“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14)小平同志这里说的改革是包括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

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小平同志从总结中国历史经验中得来的,也是从分析二十世纪下半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新情况中得来的。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那末,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是什么?道路是什么?过去我们采用过“大跃进”的方法,采用过“抓革命,促生产”的方法,采用过用行政手段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成功。小平同志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这就是改革开放。用小平同志的话说,这个路子是逼出来的。他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15)

改革开放,都是开放,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开放,就是把经济搞活,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扫除发展生产力的一切障碍。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靠政治动员,靠土地改革,调动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现代化建设时期,怎样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呢?政治动员仍然是需要的,但主要地是通过改革,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使整个经济活起来。这个“活”,是活了社会主义,而不损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当然,这个“活”不是无边无际的,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它是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面的活,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活。

小平同志对改革性质问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所以称之为革命,就是因为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它对社会各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和变化。但这个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不是变更政权,也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搞改革,必须破除不正确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而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往往把一些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手段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拒绝;把一些附加给社会主义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手段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固守。所谓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在改革开放中遇到“左”的阻力也主要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说:“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16)又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7)小平同志这个观点,为解放思想,为深化改革,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是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理所当然地要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的、进步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这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就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其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关起门来,脱离世界,搞自我封闭,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如此。小平同志指出,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8)又说,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这里所说的国际经验,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经营方法等。小平同志讲到学习和吸收外国经验的时候,同时强调要从中国的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就是说,吸收外国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变成适合中国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我们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原则。他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19)小平同志在制定改革开放这一战略方针的同时就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会带进来一些坏东西,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20)他又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21)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问题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富于创造性和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对社会主义某些传统观念的突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我们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这个新也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在评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2)小平同志这段话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怎样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不敢说,老祖宗没有做过的事不敢做,这是僵化,而不叫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

发扬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都发生过发扬民主不够,甚至压制和践踏民主的现象,例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小平同志赋予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内容即是民主,这就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过的压制甚至践踏民主的“左”的错误划清了界限。小平同志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这就同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划清了界限。

小平同志从来不讲抽象的民主。他反复强调,我们只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人民的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能搞资产阶级的民主,决不能搞西方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那一套。他说:“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23)他又指出,民主化同现代化一样,要一步一步地发展,随着经济、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匆匆忙忙地搞不行。也不能追求形式上的民主,那样就“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24)小平同志又把发展民主同保持社会稳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等同重要。否则,少数人便可以为所欲为,使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受到伤害。有了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切实的保障。在苏联,在中国,都有过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惨痛教训,有过以言代法的问题。所以从十一界三中全会起,小平同志就十分强调法制建设。早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总之,各种法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25)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后,加强法制建设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

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没有民主的法制是专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会使民主得不到保障,或者走向极端民主化。所以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26)

总之,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毛泽东同志提出、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的那样的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广泛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条件和保障,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五、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应表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还应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两个文明建设都搞上去,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物质文明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7)

但是,精神文明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影响和反作用是很大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不能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好了。决不能忽视思想教育的作用,决不能忽视各种文化生活对人们精神面貌的影响和作用。小平同志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从来没有忽略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他,针对党内忽视精神文明的情况多次强调地提出这个问题。早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就指山:“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状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8)

小平同志指出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精神文明,特别是抓思想教育这一手软。他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补救起来要困难得多。他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建设中得出的经验。”(29)他还批评有些同志,多年来“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30)小平同志这些话讲得多么中肯,多么切中时弊,值得我们深思。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小平同志特别重视理想教育。“四有”中他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在同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谈话时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31)这是小平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积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真理。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靠我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今天,在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的形势下,仍然需要、甚至更加需要有崇高的理想,更加需要进行“四有”教育,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一定要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相配合,以保证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顺利而健康地发展。

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一样,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程度,涉及一个国家民族的形象问题,涉及一种社会制度的形象问题。50年代,我们国家很穷,但社会风气、人民的道德面貌很好,曾经为国外朋友所称道。即使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我们自己也为此而自豪,这确实从一个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小平同志在1989年9月4日同几位中共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这样说过:“50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我们要恢复和发扬这个传统。”(32)不能笼统地说现在的精神文明不如50年代,但50年代好的传统应当恢复与发扬,这是毫无疑义的。今天,我们国家的物质条件比过去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完全应当、而且只要做得好就完全可能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更好,把精神文明程度提得更高,在我们全社会造成浓厚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1][2]下一页

第三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总结历史经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想想我已许久没能这样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一本书了。手捧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中早已感慨不已。邓小平同志在面对国家的一切困难的时候,他不慌不忙,能从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出发,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理智的分析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很多内容是回溯过去的历史。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给我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邓小平同志讲问题,经常从历史经验讲起。我看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论述方法,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讲问题,讲清楚历史的由来,凝结着历史的经验。对此,他自己作过说明:“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去指出我们做事应该实事求是,加强实践操作,要我们铭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时曾这样说过:“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能从根本上看问题,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国际的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等等。这里最

重要的是新的实践经验。邓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就是要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得出新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总结经验是为了开辟未来为了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他在号召全党要勇于实践的同时,十分强调要善于实践,要坚持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又要细心;既要不怕犯错误,又要避免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由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借鉴经验,创造新的实践经验,从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从自己的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学习、工作方法。例如,在平时做作业时遇到错误的的,要反复思考错误的地方,避免再次犯相同的错误。

电子工程系第七小组林裕新

2011年11月9日

第四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2011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2011

建国六十周年之季,怀着无比的崇敬,我又一次学习了邓小平这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人的著作。每次读小平同志的著作,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经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我对于邓小平理论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其实对于其中的一些理论政策我并不陌生,例如: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和平发展等等,因为他们总是在新闻媒体或者某些会议中被提起。而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后,已经了解了这些理论的产生背景,他的精髓所在以及他们巨大的社会价值,并且有了自己的理解。现在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但温固了这些熟知的理论,而且也了解了一些具体的任务和发展政策。

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解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上了一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对社会主义重新作出科学的阐述。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消灭了一切人对人剥削的、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不仅肯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而且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加以考虑,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因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全局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读了这本书,确实使我的眼界开阔了不少。虽然隔了十多年,但书中提到的不少理论、观点,还是令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在《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中,邓小平提到了其实开放也包括国内的开放,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开放。国内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开放其实就是要打破过去的条块分割,克服地方主义、部门主义。条块分割的情况现在少多了,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前阵子北京卫视在广东“着陆”。这是件好事情。不过听说北京卫视到现在才“着陆”的原因是以前北京方面拒绝广东卫视“着陆”,结果双方打起了“壁垒战”,最终还是各让一步,达到双赢。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样使我被表象所迷惑从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这些,奠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唯物辩证法,还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坚强的意志。文如其人,书中折射出邓小平同志伟大的人格精神,它“三起三落”,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决定,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他不仅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出来,而且还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这本书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建前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挫折和磨难仅仅是一种不成功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它,对待它,并从中吸取教训,挫折和磨难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人们由于追求更大的成功。在我国历史上,有战国时期“引

锥刺骨”的苏秦,汉代“头悬梁”的孙敬,南北朝“闻鸡起舞”的祖狄------他们顽强的遗志,都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读了邓小平同志的以上言论,你会发现他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完全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正如他对少奇同志的态度,使我感觉到了当代伟人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拨乱反正的铿锵态度与气势磅礴的领导作风。

此外,《文选》还探讨那些不能够摸着过的河。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否则是要被淹死的。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分析见解,邓小平同志都以一种敏锐独特的视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当前实际,对于那些贪官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课,也许他们曾做出过贡献,但骄傲自满的情绪正慢慢吞噬着他们。

走向腐化堕落,其例举不胜举。但求通过《文选》使之觉醒,真正替人民做事。在第一篇文中的最后他提到了要尊重人才,在第二篇文中他提到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他提倡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并尊重他们。要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使他们感到有希望。特别的他讲到了留学生,认为我们现在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我想这也是困扰很多留学生的问题,他们看见自己的祖国正在发展,很希望能回来高科技尽一点力,但是却发觉回来以后没有工作条件,也没有接纳他们的机构,当然他们也有心理上的犹豫,毕竟当年的文化大革命还对他们残留这一点阴影。针对这些,邓小平就提出搞个综合的科研中心等,而且还一再的强调必须尊重人才。

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后,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有知识、有才能。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业余时间充足,但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知识的天堂、智慧的书屋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殿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我们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过强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冷静,三思后行,把事情做的尽量合理完善。

在邓小平的眼里社会主义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富裕的体制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而一旦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从而使社会动荡产生新的革命。但是什么才叫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呢?他回答得很简单认为不搞多党制、议会制坚持共产党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他的改革前提必须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从而防止**。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我们在邓小平文选中学到的这些都将给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我们也必将受益终身。

第五篇:读书笔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笔记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邓小平从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期间的各种重要讲话,谈话等共一百一十九篇。其中包括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等名篇。期间重大的事件有:十二届六中全会,北京骚乱,香港问题的谈判,南巡视察等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从开篇的十二大开幕词到结尾的南巡讲话,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

根据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三点:

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1949年,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贫困。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保证;计划经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第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前人所不曾论述或不曾考虑的。小平同志则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论点,从而使其它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答。

依据就是生产力标准。小平同志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於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於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里,充分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暂时拉大的社会现实和风言风语,他一笑置之。是啊,担当人民事,何计身后评,何况历史自会有它公道的评判。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要进行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邓小平在会见穆加贝时深刻的总结了从中国建国到会面时,中国所搞的改革,以及坦诚的表明了其中的缺点,不足之处。总结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发现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于是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且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于是又转到城市经济改革。在摸索与总结中从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中,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的决议是正确的。完全可以体会到政策性的正确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选中还提到,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当然,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摘于《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充分的表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还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以及目标。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第二个内容是权利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利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的积极性。从这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平同志逻辑性极强,概括能力突出,一语到破地明确了做什么,怎么做,句句是点精之笔,不讲空话。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

下载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先后多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巡视祖国南方,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发表了重要谈话。在谈到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新世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笔记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笔记 实话实说,关于邓小平文选的读书笔记,我写来有愧,因为只看了个大概,前两卷几乎没看,就第三卷看了许多,不过这许多也不算是看的很透彻吧,毕竟《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体会

    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体会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长期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实际的一条发展道路,是......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 唯最佳是求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说明:作于1993年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之际,2004年8月18日修正并补充,表达一个私企......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其实我很少看一些名人著作,因为太深奥了看不懂,也不常看抽象的事物,做事更不会局限于理论,我只求实践、务实。但因为是作为任务被布置下来,也就略读......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和体会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辩证法看待务实与发展 内容提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全书......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他以自己的热心和智慧勇敢地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大任,他包容、自信、坚定,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