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回答我国经济问题
认真领会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
自1978年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已经整整走过了33个年头。从当初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至现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论点,这三步每一步都走的着实不易。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如何确定?发展的步骤该如何取舍?我们或许能够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由邓小平同志所创建的邓小平理论那里找到出路。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着重讲解了邓小平经济理论。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解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的经济快速良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贯彻方针,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对社会主义重新做出科学的阐述。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消灭了一切人对人剥削的、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这种认识之下,人们往往从生产关系角度考虑问题,仅仅从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来认识社会主义,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认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到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发展阶段上急于“穷过渡”,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以至“文化大革命”中出现“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不仅肯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而且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加以考虑,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因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所作的这些论述,无疑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主题。
二、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全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的概念,列宁也作过类似的论述。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国情,立足现实,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国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最后,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而增强对其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长期奋斗。
三、对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关系作了新的阐述。关于所有制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所有制实现条件的理论预测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并不一样。多年来,我们曾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或者至多是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邓小平同志在对我们长期追求的“一大二公”深刻反思后,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并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所有制形式的改革,以此为序幕,推动全国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的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关于分配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思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允许其他分配形式的存在,反对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内外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同时代主题变换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指导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同时十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贡献
综上,我们可以窥见,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是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的制定是邓小平理论的生动体现。它充分表达了邓小平理论中的务实精神,客观遵循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掌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三个阶段的理念,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当前,在改革面临闯关,诸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把大胆探索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制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时,应本着务实的精神,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一、善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基本特点,他强调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市场经济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概莫例外。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都可以采用,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搞市场经济必须遵守其固有的一般规率和方法,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参入国际经济大循环。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而大胆采用的。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总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审视经济体制改革。他既看到市场经济的共性,又看到并强调它与社会主义结合的特殊性。他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的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所强调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殊性,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有的在认识和处理具体问题上存在一些片面性。如有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固守公有制的单一形式,而排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的只讲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忽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搞股份制“一哄而起”、“一刀切”、“大跃进”、胡乱抛售国有中小企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认识理解方面的片面性和实践中的偏差,大多是没有对改革中的矛盾作科学的分析,未能像小平同志那样既看到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又看到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找出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正确的改革发展道路。邓小平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剂疗救片面性的妙方良药。
二、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重要特点,他反对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片面性,作出了一系列正确决策。唯物辨证法认为,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起着次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把主次矛盾结合起来,围绕中心一起抓。邓小平倡导,坚持“抓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而形成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原则。邓小平在指导改革中,首先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战略重点,再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改革的步骤上先从农村开始,解决体制问题,再向城市推进。在所有制改革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在分配方式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上,主要解决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一般国有企业等。邓小平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两手抓”的方法论,突出了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兼顾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正确处理了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保证改革在社会稳定中深入,在健康发展中推进。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论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宝库,已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却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有的抓发展经济,放松了抓打击各种犯罪,致使黄、赌、毒泛滥;有的抓经济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放松了抓反腐倡廉和干部队伍建设,损害了改革的声誉;有的抓第三产业的发展,放松了正面引导、法制规范,“灰色消费”、“黄色消费”滋长等等,不一而足。这类问题的出现,大多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出了偏差。
三、善于把握质量互变规律。这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突出特点,他反对只重质变、轻视量变的“左”的倾向,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阶段性。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量变与质变的辨证统一,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在设计、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把改革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进程,避免了出现大的起伏和波动,从而表现出他科学地运用这一规律的高超的方法论艺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没有采取有些国家的“休克疗法”,正确地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说:“根据我们的经验,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太急。过去,我们搞得太急,发生了一些错误,我们叫‘左’的错误,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而慢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左”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积累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实行渐进方式。邓小平采取了总体规划,试点探索,分层递进,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既循序渐进,又快速推进。他选择了两条线递次推进,一条是体制线,从旧体制的外围开始,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然后向城市推进开放个体、私营工商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再向体制中心部位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一条是空间地域线,从兴办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沿江经济带,到内陆中心城市,再向广袤的腹地渐次递进,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使改革全面深入地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发展程度低,经济落后的大国展开,这不仅需要超凡的胆略,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有的求稳怕乱,先问姓“社”姓“资”;有的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顾实际情况照抄照搬;有的主观武断,决策拍脑子,干时拍胸脯子,干坏拍屁股走人,如此“三拍”误国误民;有的只注量的扩展,贪大规模乱铺摊子,开工之日就是停工之时等。这些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和个人主义、形式主义歪风危害甚大,除极少数利欲熏心者外,绝大多数属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不懂得质量转化规律、不清楚经济体制改革是个渐进过程,以致于付出了沉
重的代价、昂贵的“学费”。
四、善于把握规律性和目的性。即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点,他破除了将两者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邓小平把研究、探索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反复强调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并指出过去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是导致“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的重要认识论根源。他指出要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他创造性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是建立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之上的,这也是他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和前提。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不仅内在的具有科学性、规律性的因素,而且处处都清晰而鲜明地突出价值性、目的性。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他把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把“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社会主义两条最基本的准则,把“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价值目标,并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以理论命题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根本的价值标准与评价标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历史过程中规律性和目的性关系的角度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把“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作为两条基本原则统一到社会主义本质中。他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真理检验标准与价值评价标准关系的角度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强调以此检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人民群众实践中获得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并加以概括,加以提倡,加以推广。邓小平从以上几个方面辩证地把握规律性和目的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成为他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点。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少人没有把科学性与价值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有的跟着感觉走,搞形式主义,不去研究实际问题,不深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和建议;有的官僚主义严重,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不维护国家利益,在资产重组中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使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等等。邓小平同志早在1981年3月就提醒我们:“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闯关时期,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觉性,科学性,把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引向深入。
第二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其实我很少看一些名人著作,因为太深奥了看不懂,也不常看抽象的事物,做事更不会局限于理论,我只求实践、务实。但因为是作为任务被布置下来,也就略读了一下《邓小平文选》的第三卷,看完以后我发现我在某些方面和邓小平同志的作风还很相似,邓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得出认识,”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不正是我的一贯作风。虽然理论水平不够,但想到我们的共同点,我就有了兴趣,有了思路。以下是我的读后感,不足之处恳请赵老师斧正。翻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领悟和理解邓小平的思想,我为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所叹服;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我目睹和体验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实用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_伊文思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因而本书最能代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成就,是把握邓小平理论最原始、生动、权威的教材。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务实和求发展的,说他务实,源于他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上!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同样,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面,邓小平也是如此,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联系到教学上,只要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呢。说他求发展,是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其实质也许是,对某写问题(如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大胆地去探讨;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联系到学习上,我们要有一种观念: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是为了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而学习。我们要敢在其他领域去探索尝试、去闯,而不禁锢于读本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他务实、求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他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坚持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改革发展政策是邓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的“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的一条伟大而又成功的壮举,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
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后,我们要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务实、实践、发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总之,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闯“的精神,开放自己的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得出新的认识,而不应只局限于书本,禁锢于理论。大学不像中学,它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地方,是最接近社会实践的地方,大学生要求真务实、大胆地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施展自己的实践才能。
第三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他以自己的热心和智慧勇敢地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大任,他包容、自信、坚定,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的著作、讲话选集《邓小平文选》,是党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光辉记录,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推动和指导全党实现历史性转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斗争中发挥的决策作用和作出的卓越贡献。在这些不平凡的岁月里,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和卓越才能,高瞻远瞩,提出并阐明了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原则问题,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以及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思想的补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做了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字里行间渗透着邓小平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国家发展与人民利益的深思熟虑。
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国内外局势的政策和看法,较系统的说明了这个时期内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邓小平对于这些问题的做法,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我来谈谈我的理解,首先,从经济建设上来看,邓小平始终是坚持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要搞活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步子要大一点,不要怕,怕什么”、“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更是形象的比喻出了,邓小平对于计划和市场的看法,深刻的体现出了邓小平对于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不是要首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摆在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问题重大问题。邓小平毅然选择了先发展经济。因为在当时“十年文革”和“两个凡是”的大背景下,国家任然处在徘徊阶段,国内经济发展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个
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发展经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对党的成员,对军队同志的讲话中他就多次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经济的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对内: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主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搞多种经营,在城市建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对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经济特区这个窗口,这个试验田,大胆的搞经济创新,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这些,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是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正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发展点,才有了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创举的预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把事情办成,才能真正把事情办好,才符合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香港问题,邓小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邓小平以他铁腕的政治手段,成功的在1997年收回香港。虽然他本人没有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是他的那句“要是能在有生之年踏上香港土地就好了”依然深深的感到着我们,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刻,我相信没人会忘了他的。现在的香港,紧靠祖国大陆的怀抱,快速,稳定的繁荣发展,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回归后的香港,正以赞新的面貌快速的发展着。这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正确肯定,也为我们正确解决台湾提高了有效的方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早日实现。
感叹于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了解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
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好的去辩证务实与发展这一思想。
第四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末篇后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末篇后感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指路人,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巨大,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民族的英雄。
读过《邓小平文选》第三章最后一篇后,我又对邓小平有了个新的认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他的讲话感觉他是位极其务实,睿智的领袖,他的话往往高屋建瓴,引人深思,却又通俗易懂,这是大智慧的表现,是种实事求是的作风,更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第三章最后一章中主要有以下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文章中,邓小平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解放生产力和人民的利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视以及对老百姓的关系,上行下效,官员自然廉洁守法,爱民如子。作为一个务实的领导人,要想发展生产力,要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从体制上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这正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精髓。但是改革不能盲目,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同时,将教育与科技的摆在关键位置上,足以看出其远见卓识。他的文章《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回答一个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到,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而不是只看眼前。科技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所以,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邓小平却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全世界的发展走向,考虑到了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的重要因素,并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发展高科技的计划。
讲话中,他总是说一些发人深思的指导性的讲话,打开人民的思路,拓宽改革的道路,呼吁人民要“敢于改革,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同时开创性的提出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不仅解开束缚人们心中的枷锁,更是鼓励了人们的热情。
邓小平考虑的方面广泛而又具体,不仅提到发展生产力,同时又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会带来很多资本主义的恶习,比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这些都
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又是严加打击的。同时,他也清醒的意识到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他也预见到当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后果会极其严重,要在苗头上就应取缔铲除。而提到改革的实施,他又讲到了用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是句极有深度且意味深长的话。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他说到形式主义的问题,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文章最后他提醒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此篇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风,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旨。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甘当人民的儿子,并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
第五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总结历史经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想想我已许久没能这样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一本书了。手捧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中早已感慨不已。邓小平同志在面对国家的一切困难的时候,他不慌不忙,能从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出发,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理智的分析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很多内容是回溯过去的历史。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给我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邓小平同志讲问题,经常从历史经验讲起。我看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论述方法,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讲问题,讲清楚历史的由来,凝结着历史的经验。对此,他自己作过说明:“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去指出我们做事应该实事求是,加强实践操作,要我们铭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时曾这样说过:“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能从根本上看问题,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国际的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等等。这里最
重要的是新的实践经验。邓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就是要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得出新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总结经验是为了开辟未来为了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他在号召全党要勇于实践的同时,十分强调要善于实践,要坚持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又要细心;既要不怕犯错误,又要避免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由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借鉴经验,创造新的实践经验,从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从自己的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学习、工作方法。例如,在平时做作业时遇到错误的的,要反复思考错误的地方,避免再次犯相同的错误。
电子工程系第七小组林裕新
201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