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假发票的审计方法及防范对策
浅谈假发票的审计方法及防范对策
近两年来,笔者在审计中,发现普遍存在以虚假发票列支成本费用的问题,如在对某企业审计中发现的假发票金额占所涉及成本费用总金额的36%。笔者也注意到各大城市车站等人流较多的地方,销售假发票现象非常严重,而且不法分子还通过散发名片、手机短信和网络销售假发票。如此猖獗的兜售假发票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小的“市场”,所有销售出去的假发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假发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流失、财政资金损失和会计核算资料失真,同时也给贪污、行贿受贿、奢侈浪费等腐败行为提供了机会,应引起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辨别发票真假审计方法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本文所称“假发票”,就是指未按规定领购、开具、取得的发票,根据《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规定,此类发票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入账。笔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假发票”涉及的业务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真发票假业务、假发票真业务、假发票假业务。有些假发票制作粗糙,颜色和纸质异常、没有水印,一眼就能识别。但是现在制售假发票的仿真技术非常先进,几乎与真发票没有区别,大部分发票真假很难识别。被审计单位在发票的取得上,存在着故意取得和被动接受假发票两种情况。为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辨别发票真假的方法。
1、印章查证法。通过审查发票印章发现虚假发票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印章模糊不清或无印章以及使用已倒闭经营企业的公章。有的经营部门在出具假发票时,为推卸责任保护自己,故意将印章印得模糊不清或拒绝盖章。二是同一单位的发票所加盖的公章样式不同,说明这些发票的真实来源不同。三是印章经营范围与开票内容不符。如审计中我们发现,有的发票开具内容是汽车修理,而盖的却是某副食品商店的章;开具内容是办公用品,而印章却是某商场服装专柜的销售专用章。四是税务部门代开商业企业专用发票的印章必须为“xx代开发票专用章”,而不是“xx税务局”的印章。如审计中我们也发现某酒店大量入账的发票印章为税务部门公章,乍一看,觉得盖有税务部门公章的发票肯定是真发票,但这些发票恰恰都是假发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商业企业专用发票不能加盖税务部门的公章。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相信税务部门不会出具假发票的心理,从而大胆制作加盖有税务部门公章的假发票,以掩人耳目。
2、发票号码和开票日期关系查证法。在审计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供货商的发票票号和开票日期上存在一些关联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票号连续或相邻(相近),但日期相差甚远。说明这些发票是经办人员一次性购买,自开自填,分次使用。如审计人员在对某酒店审计时发现,从两个不同供应商取得的购货发票连号,审计人员觉得很有疑问,于是将该被审单位近两年的进货发票号码进行登记、整理、排序、筛选,发现很多疑点,通过内查外调,终于将此类发票认定为假发票,并查明该单位自开发票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的问题。(2)被审计单位经常出现同一天从同一供货单位开具购货内容相同的发票,发票票号故意跳号或不是同一本上的。这往往是开票人为掩盖事实真相故意所为,反而弄巧成拙,足见开具虚假发票人的心虚。
3、发票开具规范程度查证法。审计中我们发现某些发票在开具的规范性上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有的发票没有填写购货单位;有的发票不开具日
期,甚至税控机打印的发票也无日期;有的机打餐饮(会务)发票的密码区无法刮开或只有七位数,而标准为八位数,甚至几张发票的密码相同;机打餐饮发票的字体与真正税控机打印的餐饮发票字体不同。假机打发票的字体线条类似于普通办公打印机打出的字体线条,而真机打发票的字体线条为明显的非连续点阵字;有的手开发票前后联复写的颜色不同,说明这些发票拿来时是空白发票,由使用者根据需要的金额,用普通财务复写纸复写而成。这种类型的发票在报销单位和入账时间上都有很强的弹性,可以随时随地报销。审计这类发票应重点注意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所在的月份,是否有用开具虚假发票掩盖其滥发福利和公款送礼的事实。
4、内容真实性查证法。发票必须如实开具、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发票。发票内容真实性就是指必须根据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而开具的事项。审计中发现有的单位被动接受供应商提供的假发票,但业务是真实发生的,此种情况应责成供应商到税务部门补开真发票。但不少单位的大额财务支出只凭一纸发票入账,凭证后无明细清单,使其支出的真实性难以确认。如在对某高校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该校接待费、会议费、办公用品采购、外地出差消费购物等凭证进行审查时,发现这些发票金额巨大,开具内容笼统为“办公用品”、“招待费”等,而且报销部门不同,经办人也不同,但发票号码连号或邻号。审计人员采取延伸调查,并通过和经办人员谈话以及向税务部门咨询等方式,终于证实这些发票均为假发票,是由该校办公室某个人向校外他人索要,由校领导审批,套取现金。此问题已移送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虚假发票虽然变化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掩人耳目,以假乱真。还是俗话说得好:假的真不了。虚假发票总带有这样或那样虚假的特征,只要我们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多总结积累经验,细致审核,认真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以上概括的四种鉴别虚假发票的方法只是从票面上加以辨认,要想将虚假发票问题真正落实,还应综合分析以上假发票的各种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延伸审计,最终经税务部门审核确认。
二、假发票现象的原因分析
1、低成本、高利润是直接原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能够达到低投入、高产出、获利速度快,促使了一些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导致非法制售假发票现象非常严重。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以虚假发票报销睁只眼闭只眼,助长了歪风邪气,给与假发票较大的市场空间。如审计中某些供货商说:大街上卖假发票的很多,很容易买到。
2、内部控制不严,管理松弛。一方面,单位内部管理不严,没有内部控制措施,存有漏洞,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认为只要有领导签字就报销,根本不审核票据的真假。审计人员在对某单位审计时,有些供应商毫不客气地说:该单位管理不严,发票看也不看,从来未发生退票的事。
3.逃避税金。总的来说,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税赋还是比较重的。如招待费、工资薪金有所得税扣除比例,超过扣除比例的部分不能抵税,有的企业利用假发票将招待费、奖金等转换成会议费、公杂费等,达到多抵税、少交税的目的。有的企业利用假发票将一些补贴、奖励等个人收入费用化,以帮助员工逃避个人所得税。部分个体经营者,私自购买并开
具假发票达到不缴或少交税金的目的。
4.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平衡各费用科目的预算指标。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有各项费用预算指标,财政部门规定,年底未用完的经费要收回。部门单位实际支用时有的费用超支,有的费用结余,利用假发票将超支的费用项目转嫁到结余的费用项目上,或者将资金套出留待下年使用。
5.公款送礼,个别人贪污腐败的需要。有的企业利用假发票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然后用于协调关系,请客送礼等违规支出。个别不法分子利用单位管理漏洞或手中的权利,达到中饱私囊目的,贪赃枉法。
三、防范假发票的对策
虚假发票的流通危害巨大,它为财务造假、逃税骗税、贪污贿赂、挥霍公款、侵吞国家资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条件,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财经纪律。为了遏制这种违法行为,应联合多方力量,将专项整治与常规监管相结合,将外部治理和企业内控监督相结合,打防并重,综合治理。
(一)综合治理。审计、公安、税务部门要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积极探索新路子,及时沟通工作情况,形成配合默契、优势互补、渠道畅通的协同作战机制。对当前所发布的销售虚假发票等信息作为重要案源,先行重点查处,而后再顺藤摸瓜,进而追查假票的购领单位,最终一查到底。对假发票的集散地车站、码头等地进行集中整治。
(二)加大对发票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我国的《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制售和使用虚假发票都制定了相应条款,为强化发票管理和惩戒发票违法犯罪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执法部门对查处的制售和使用虚假发票的行为应依法处理。
(三)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内控制度,规范财务核算
1.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假发票的需求和“市场”。对查出的虚假发票入账列支行为,应当依法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使有关单位、个人真正体会到弄虚作假得不偿失。
2.制定严格的费用报销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的监督管理。财务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对发票先进行网上查询或电话查询真伪,对虚假的、内容不完整不具体的票据应拒绝入账。
3.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摒弃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严禁私设“小金库”,杜绝浪费国家资产假公济私的现象发生。严格按照财务制定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执行国家的税收制度,正确计算和申报各项税收。
第二篇:浅议假发票主要类型及审计技巧
浅议假发票主要类型及审计技巧
发票是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是记录经营活动的原始证明和财务核算的法定依据,又是加强财务会计管理、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假发票问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性公害,是国家审计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对假发票问题开展审计,不但可以为国家追回大量税款,而且也能够发现违法违纪问题线索。
一、假发票的主要类型
(一)虚假发票。虚假发票是指发票本身是假的,属于没有在税务机关监管下由单位和个人违法私自印制、伪造、变造的发票,是真正意义上的假发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发票管理规定使用发票,不得有下列行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私自印制、伪造、变造、非法取得或者废止的发票而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虚假发票主要是单位购买或由其他单位购买再提供的,用票单位一般存在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造成偷逃税款或套取资金,这种行为受国家严厉打击。近几年,审计部门发现大量使用虚假发票的问题。
(二)“阴阳发票”。“阴阳发票”是指真票虚开,发票是真的,但反映的经济业务是虚假或与实际不符,伪造经济业务真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取得发票时,不得要求变更品名和金额”,同时中纪委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购买生活用品等物品时,以‘办公用品’的名目开具虚假发票用公款报销”的行为。“阴阳发票”主要是单位购买或授意开具的,一般属于主观故意,主要是为了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用以滥发钱物、请客送礼,甚至贪污公款。如对某单位审计时发现,该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采取购买购物卡开具“办公用品”发票、直接购买“会议费”和“咨询费”发票等手段,从财政专项经费中套取资金288万元转入该单位下属公司私设的“小金库”中,用于职工福利、娱乐消费等方面支出,并将部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
(三)不规范发票。不规范发票是指发票的开具内容、格式、主体等不符合要求,甚至是使用白条代替发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购买方使用不规范发票,为销售方偷逃税款创造了便利。不规范发票主要包括:一是“李代桃僵”发票。如以运费发票替代租赁发票,运输业营业税税率为3%,租赁业营业税税率为5%,为了少缴2%的营业税,一些设备出租方提供运输发票代替租赁发票给承租方,但运输发票中车号、始发站、到货站都与事实不符。二是“张冠李戴”发票。如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增值税,某批发企业要求开票单位将购货人直接改为发票使用方,该企业仅提供增值额
部分的发票,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目的。三是“偷梁换柱”发票。主要指以白条入账未取得发票,如某施工企业大量机械设备租赁费仅以工程结算单入账,而没有租赁发票,造成设备出租方偷逃大量税款。
二、假发票的危害
假发票横行,不仅扰乱了国家税务管理秩序和财经秩序,也为贪污、侵吞国家资产等经济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一是假发票侵蚀了国家税基,诱发偷税、骗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税收管理秩序,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威胁国家税收安全和经济安全。二是假发票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的主要途径,增加了国家负担,为财会造假、贪污贿赂、洗钱诈骗、侵吞国有资产等经济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伪造发票与其他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成为恶化社会治安环境,破坏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败坏社会诚信,严重扰乱经济社会秩序。
三、假发票的审计技巧
(一)查账是前提。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查阅明细账及相关凭证,可以确定需要重点审计的成本费用,并发现使用不规范发票的问题线索,要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科研课题经费、基本建设项目、会议费、培训费、办公费等支出中以会议费、咨询费、设备购置、工程购建和修缮、办公用品等名义报销且金额较大的发票。一是对于会议费、培训费、咨询费等发票,主要是查看会议记录、培训计划、咨询合同及报告等书面材料,判断业务真伪,必要时找相关人员访谈予以证实。二是对于设备购置、工程购建和修缮、办公用品等发票,根据发票数量核对是否签订合同,验证这些实物是否存在,包括核对物品的品名、规格、数量、单价及新旧程度,根据购买量与实际业务需要进行分析,追踪实物的去向,以佐证发票真伪。三是要关注税务局代开的大额劳务费、租车费、运费、代理费发票,核实业务真实性,关注被审计单位有无使用虚假合同虚开发票入账以套取资金的问题。四是通过核查发票的填报内容,也可以发现“李代桃僵”发票、“张冠李戴”发票、“偷梁换柱”发票等使用不规范的发票。
(二)检验显真功。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检验发票,可以发现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发票线索,是一种较为直观的虚假发票鉴定方法,主要依赖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一是从发票本身看,虚假发票主要表现为:纸张绵软发脆、油墨色泽暗淡偏差较大;字迹模糊不清、字间距不成比例;发票代码和发票号码为直接印刷,无层次感、立体感。二是从发票印章上看,虚假发票主要表现为:印章模糊不清或无印章;印章特别清晰,有违使用常理;发票上加盖了发票专用章以外的其他印章。三是从发票代码上看,虚假发票主要表现为:开票单位所在地与地区代码对应的地市不一致;代码显示年份在实际发票开具时间之
后;跨行业开具发票;票面最高开票限额与代码显示不一致。四是从发票号码上看,虚假发票主要表现为:被审计单位从某一购货单位开具的购货发票,号码是连续的,但日期却先后颠倒或相差甚远;发票号码是同一本上的发票,而印章却是不同的销货单位;被审计单位同一天从某销货单位开具购货内容相同发票,但发票号码相差甚远或不是出自同一本发票。五是从发票复写上看,虚假发票主要表现为:发票字迹、笔体、笔画的粗细、压痕不一致;有用药剂褪色、橡皮擦、小刀刮等涂改痕迹;有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等现象。
(三)查询发现疑点。目前,大多数省份国税和地税部门都建立了发票辨伪查询系统,开放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及税务网站,为查询人提供辨别发票真伪的信息查询服务。语音电话查询时,查询人只需拨打12366语音电话,按照语音提示,输入需查询的发票号码、发票代码等信息,语音电话将自动告之此发票的真伪。网络查询一般程序为:网上登录各开票所属地税务网站→首页办税服务厅→查询区→发票真伪查询→如实填写纳税人识别号、发票代码、发票号码等相应内容→查找→出现查询结果。通过网络或电话查询,审计人员虽然能方便、快捷发现有疑点的发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不能取得虚假发票的法定证据;二是当发票数量较多时,查询效率较低;三是该方法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网络、通信环境;四是手写版发票,特别是国税发票只能显示开票单位,不能显示开票金额;五是目前虚假或钓鱼的发票查询网站较多,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六是异地
查询比较困难。为了确保真实性,当遇到金额大且数量多的可疑发票时,审计人员应到税务部门比对开票金额,必要时可申请税务部门进行发票真伪鉴定。
(四)鉴定是关键。发票鉴定是鉴别、认定发票真伪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此形成的发票鉴定结论是审计机关确定被审计单位使用虚假发票违法事实的关键证据。《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用票单位和个人有权申请税务机关对发票的真伪进行鉴别。收到申请的税务机关应当受理并负责鉴别发票的真伪;鉴别有困难的,可以提请发票监制税务机关协助鉴别”。审计部门商请税务部门进行虚假发票鉴定的主要程序为:填写《发票鉴定申请书》→编写发票鉴定申请清单(主要包括发票名称、发票分类代码、发票号码、金额等内容)→向税务机关提交被鉴定发票的原件、复印件等资料→税务机关受理并鉴定→出具发票鉴定结论文书。在某电信企业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网络查询,发现该企业存在大量可疑的佣金代理发票,先按照佣金代理费用明细账找出全部发票,制定表格并复印发票,将表格、发票原件、复印件交给发票印制企业进行鉴定,再由税务部门盖章确认,最终发现该企业大量使用虚假代理佣金发票的问题线索。此外,如果涉及可疑发票数量较少、金额较小,可以采用由提供发票者换发票或出具证明的方式来确认虚假发票。
(五)追踪是突破口。假发票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大量资金尤
其是财政资金被转移到各种各样的公司,经过一圈“清洗”后,形成“小金库”,被相关人员贪污、私分、挪用、行贿等。为此,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通过假发票报销套取资金甚至洗钱的问题。一是关注付款方式为现金的可疑发票。根据现金管理规定,1000元以上支出一般都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支付,如果采用现金支付,应重点核实资金的去向。二是关注使用多个单位发票报销但只开具一张支票结算,或者外地发票报销但使用支票结算的情况,追踪支票流向,核实有无通过假发票套取资金的问题。三是关注发票出具单位的经营范围与发票开具的业务内容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合理,特别是大型购物商场开具的办公用品发票,是否存在购买购物卡但开具办公用品发票的问题。四是核对持票人身份与票据物品的关系一致性。如某些财会用品发票非财务人员经手,大额办公用品非办公室人员经手,大额修车费非司机经手等,这种发票大多存在违规或违法支出。五是同银行、工商、税务部门联系,核对是否在工商注册,是否将资金打入发票单位,并配合座谈走访等办法核实发票的真伪。
第三篇:假发票的表现形式及查证方法专题
假发票的表现形式及查证方法
结合近几年财务审计经验,总结了假发票的三种表现形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查证方法。
假发票的表现形式
假发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三类,即假发票、虚假发票、套用发票
一、假发票。即指私印、伪造发票,此类发票主要来自黑市交易,各种行业,如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等纳税发票都有,是电脑排版印制,外行人几乎辩不出真伪。
二、虚假发票。即指虚开发票,内容上作假的现象比较普遍,手法也各式各样,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大头小尾。(针对手工发票,现在已很少)购物方报销联与经销商记账联所填写的金额不一致。形成购买者以高于买价报销,从中渔利;经销商以低于售价纳税,偷逃税款。此类发票由于收存单位不一,查处难度较大。但由于当事人作假技术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常在字迹或第二联背面等方面露出疑点,检查时只要稍加留意即可发现。
二是变通发票。此类发票作假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购买的个人消费品开为办公用品,使其名正言顺地作为公款报销凭证;二是将吃喝玩乐、公款请客送礼的费用,开为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进行报销。三是回扣少付多报发票。此类发票一般是出票方为招揽生意,主动提出或应售票方要求,在应开票款额的基础上加大发票金额,开票内容大多模糊不清,不列明细,发票开的金额大于实付金额。
四是精心涂抹。(手工填开发票,现在很少)此类发票总价这里用发票复写字迹模糊不清,或将个人用品改为办公用品报销,或在金额上做手脚,也有的在首位数前加吗等。用此法作假的发票,和原字迹相比,小写多不协调,大写常难成形,所以作假者惯将假票和真票合并编组下账,且有意识将涂改过的大写数字和邻票用胶粘连作掩饰。
五是无中生有。报销发票的内容与本单位经济活动毫无关系。
三、套用发票。即指套用发票自填自报,这是一种隐蔽性很强的作假手段,作假者通常利用某些单位发票管理上的漏洞,以长期进货做承诺,向熟人、关系户索要盖章的空白发票,自填自报。在一种是由于税务机关在一些商业零售企业中推行定额纳税制度,这些企业开出的发票只起到为购货者提供报销凭证的作用,所以发票上的购物金额开多少不影响企业的纳税额;没有购物的顾客,只要交点手续费,数目可大可小的发票就能搞到,有的商家甚至把空白发票死给顾客,任其填写。
假发票的查证方法
一是金额分析法。即判断事项与票据数量、金额的合理性。如某单位开两天交流会,租用桑塔纳轿车1辆。而发票摘要为“租用汽车1辆,金额6000元”。审计人员认为发票所列6000元的租车费用明显与市场价格不符。经查证:实际租金为2500元,多报金额为经办人侵吞。
二是时间对照法。即判断多张票据出票日期与票号合理性。如某单位2010年3月账面列支 2010年3月12日宾馆“会务费15000元”,票号为16号,而该单位同2月账面中另报销同一宾馆2010年2月15日“餐饮费5660元”,票号为同一本发票的23号。两张发票日期颠倒、票号倒反,显失合理。经进一步核实,“会务费15000元”为虚列。
三是票据使用法。即判断事物与发票使用的合理性。如某单位支出建筑工程结算款376万元,按规定施工企业办理结算应使用建筑业结算统一发票,而该单位结算该笔业务却使用“商业零售发票”,造成施工企业未按照建筑业收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12万余元,给国家造成税收流失。
四是使用实效法。即判断出票日期与发票使用时效的合规性。如某单位2010年报销的票据中出现青岛市房屋租赁统一发票多账,这种发票已经在2005年3月31日经税务机关公告终止使用,统一领用山东省青岛市服务业统一发票,而市面仍有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上缴销毁,造成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
五是笔记鉴别法。即甄别发票字迹的一致性。看发票的日期、品名、数量、大小写金额的字、笔体、笔画粗细、复写纸压痕是否一致,有无药剂褪色、橡皮擦、小刀刮的痕迹。六是连号重查法。即甄别连号报销票据的真实性。某单位在2010年10、11月分别报销两笔出差发票,其中10月报销路边小吃店10月5日饮食服务业发票“餐费6500元”(票号042);11月报销同一小吃店、同一本发票、同一个日期(10月5日)“餐费9650元”(票号043),经深究后核实该两笔业务为送礼而开具的假发票。
七是付款判断法。即重点检查大额支出现金发票的真实性。某单位为超标发放职工年终福利,将其在下属单位开具的“维修费20000元”发票从经费中列支,套取现金用于发放福利,为了不在下属单位账面上留下隐患,付款时不使用转账,而直接用现金支票支付。对于超出现金使用范围支付现金的业务,往往存在舞弊空间。
八是经办人关系法。即核对持票人身份与票据物品的关系一致性。如某些财会用品发票非财务人员经手、大额办公用品非办公室人员经手、大额修车费非司机经手等。这种票据大多存在违规支出。
除上述几种识别方法外,还可以采取前后联系、盘点食物、走访调查等方法。查证票据的真实性,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要将集中方法串联起来严加考察。任何弄虚作假都不可能天衣无缝,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
从制度上说,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而对国家来说,它是纳税人经济活动的重要商业凭证,也是财政、税收、审计等部门进行财务税收检查的重要依据,现在看来,除了需要公安税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群众要树立防假、反假、识假这种意识,让假发票无藏身之地。
第四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讨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讨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事业单位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于市场化,因此,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加,其内部审计工作难度增加。为了降低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的风险,需要从内部审计入手加大力度完善审计制度、优化审计措施,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积极作用及价值。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中,负责审计的人员将错误的或者有纰漏的单位财务报告及审计结果认定为是公正且合法的,并给出了不正确的审计意见的潜在可能性。审计风险不只是存在于内部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中,也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因为内部审计中会主观或者客观上的各种原因而存在风险,且内部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难以彻底消除。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措施最大化的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
三、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根本依据。
目前,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主要是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相关规定开展工作,但是这个规定在很多新问题上没有明确标准,导致内部审计时缺少有力依据,这样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在遇到新问题时大多都是通过自己主观意识去判断和分析,难免会出现错误或纰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发挥其作用,缺乏权威性,同时也增大了内部审计中的风险。(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无序等情况依然存在,这就给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难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从而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控,最终导致内部审计风险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事业单位的一些领导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就是可有可无或者是专门挑刺找麻烦的部门,所以不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及推进。(三)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了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事业单位中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及价值,就需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足够的独立性。
然而,从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不单设,职能不独立等现象,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有些部门的工作和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混为一谈,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这样就严重减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及权威性,最终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负责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在素质方面参差不齐。
大部分单位没有专业的审计人才,很多内部审计人员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专业技能不足,这也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缺乏责任感、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无法真正起到监督的职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漏洞百出、错误连连。主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积极性差,审计方法及工作理念落后,最终也无法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引导单位领导层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重视领导层在事业单位中起着领导及决策的作用,因此,领导层的意识及决定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及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鉴于此,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需要在领导层面加大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促使单位领导层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给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足够的工作空间及自主性,并积极维持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权威。同时,事业单位领导层也要重视在单位内部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性的工作环境,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完善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推动事业单位良性长久发展。(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促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实现规范化发展的准绳,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充分重视和积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从而有效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
首先,基于现有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根据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专项的内部审计法规,同时,从立法的角度出发,赋予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身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积极完善单位内部审计准则。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单位内部审计业务的准则。尤其是要利用法律条例来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责任者,加强对虚假审计信息及审计行为的打击。从源头出发,制定预防性制度措施,有效杜绝违法乱纪行为,从根本上减小内部审计风险。(三)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及保障机制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比如审计委员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建立这么个审计部门,也要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及权威性,才能有效规避内部审计中的风险。
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也要立足于现实,履行好制定内部审计项目、明确内部审计政策方针、审核内部审计报告等职责。此外,为了进一步维护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事业单位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为内部审计高效优质落实提供支持及保障。(四)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就是提前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或者不利情况等事件进行分析及判断,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发生。
因此,事业单位应基于自身发展进程及所处经营环境情况,集思广益,针对内部审计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明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的重点、标准及范围。同时,也要有效收集及分析单位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子及财务风险信息,确定内部审计项目的风险系数,从而可以制定针对性措施降低风险。(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业务水平及素质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结果。
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培训,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最新的审计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职能升级转型是新时代内部审计的核心要求,内审需要从“问题发现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要从单一的签证者职能向咨询顾问的综合身份转变。同时要有效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廉明意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做到客观公正、依法行事、实事求是,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此外,也应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培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中警惕性,坚持工作原则,抵御不良诱惑,减小内部审计中的风险,确保内部审计效果。(六)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现内部审计职能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做好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关键,从审计任务的确定、审计命令的下达、审计报告的出具等方面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持续推进各个内部审计工作,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把控好内部审计的每一个环节。
而且各个审计环节均要独立作业,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做好全过程的记录及取证,并将审计计划、底稿等所有的审计资料归档保存好。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也需要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积极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审计权利的有效行使,增强自身抵抗主、客观因素干扰的能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及公平性。(七)积极引进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
因此,事业单位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构建合适的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审计信息及结果共享,完善内部审计信息体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下放审计人员相应的审计处理职权,以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及时处理审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及预防腐败等问题,促使自身实现长久的良性发展。但是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来看,其在制度体系、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从而也增大了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最终的效果。鉴于此,事业单位在内部从上到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从制度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加强建设力度,积极完善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审计风险的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前有效预防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积极构建电子信息平台共享内部审计信息及结果,加快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另外,也要注意赋予内部审计人员足够的权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将风险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实现更加稳健快速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政府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有人将审计誉为“经济警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于某些利益因素的诱导,各种随之而来的违法违纪事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有被审单位不法分子的操作,也有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还有我国现行法律、综合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进一步加大,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切实加强对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研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化解政府审计风险,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相应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政府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政府审计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审计人员在经过审计程序后,据以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做出不恰当的审计决定的可能性。而政府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没有完整把握或认真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对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做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从而对产生较大危害的问题没能查出和纠正,给审计主体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政府审计风险的产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属于审计范围内应予审计查出而没有查出的问题,才能产生审计风险。政府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只有该范围内的有关事项不真实、不合法,而审计机关没有查出和纠正,才能产生审计风险。
2.按照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问题,才能产生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编造虚假账目的行为,必须予以揭露和纠正,以维护国家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权威。如果对以上问题审计未发现,就会产生审计风险。而对被审单位存在的“合法但不合理”问题,即使不予关注,也不会产生审计风险。
3.政府审计未查出的事项有较大的危害性,才会产生审计风险。由于审计手段、审计成本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审计机关并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影响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进行揭露和纠正。如果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规问题数额较大,产生较大危害,对这样的问题不予揭露,就会产生审计风险。此外,表面看数额不大,但其性质恶劣,如贪污、侵吞公款等,将产生严重的财产安全危害的,政府审计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政府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1.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是当前的法律环境还不健全;二是受审计管理体制的制约;三是审计机关与被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四是审计客体方面的风险。
2.审计技术与方法因素。一是审计技术本身存在风险;二是审计过程中产生风险。
3.审计人员自身因素。一是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二是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三是没有严格执行审计职业道德和廉洁从政要求,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三、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
1.严格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1)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也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情况,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而审计责任则是对被审单位结束后所提出的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合法、公允所承担的责任。
(2)要区分两种界限。审计是一个动态的群体活动过程,是由审计人员具体操作完成的,从计划的制定到最终发出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的过程,都是以审计机关的名义进行。同时整个活动也都潜在着审计风险。站在社会公众角度上看,审计人员进行的一切公务行为所产生的责任都是由审计机关来承担,有的还要追究到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但从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上看,审计的实施实际上是由具体从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对审计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因此审计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审计机关承担的责任应严格区分,不能混淆。这对于促进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不推卸审计责任至关重要,并对明确承担审计责任,规范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各自的审计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益,将有重要意义。
(3)严格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分清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审计实施前,被审计单位必须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做出书面承诺,以分清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中对社会审计已做了明确规定,但国家审计准则对政府审计暂没有规定。从工作实践来看,国家审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