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博恩教育内部整理

时间:2019-05-13 03: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博恩教育内部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博恩教育内部整理》。

第一篇:2014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博恩教育内部整理

2014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

(博恩教育内部整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是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3、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包括个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二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其他方面的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此论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合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榻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軍事家、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此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以上三种观点各执一词,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一、遗传素质及其作用: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精神类型的特征。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等方面,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

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种改变是非常缓慢的。

二、环境及其作用: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教师招聘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系列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一】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四】教育目的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五】教师与学生(重点教师素养与师生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六】课程(重点小题居多)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七】教学(重点)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八】德育(重点)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九】班级管理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完结】教育科学研究

山东教师考录信息查看关注:

博恩教育:

中华教师网校: http://

官方微信: born_edu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六】

2014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六】

(博恩教育内部整理)

第六章

课程

1、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2、课程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代表人物)第二、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第三、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第四、根据课程的制订者,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3、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4、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他认为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因此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为“目标模式”。

5、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生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程。具体有分三个流派,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6、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7、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和要求是什么?

答: 课程计划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要求教师做到: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第二、了解自己 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科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第四、综观学校 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8、如何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答: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9、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10、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第一、整体把握教科书。第二、重点设计教科书。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第四、及时引进新知识。第五、适当补充乡土材料。第六、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1、简述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活动。第三、开发实施条件。第四、研究学生情况。第五、鉴别校外资源。第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12、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计划的本身的特性。一是可 传播性,即向各学校推行的程度。二是可操作性,即使用时的方便程度。三是和谐性,即与流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四是相对优越性,即相对 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的长处。第二、交流与合作。交流可以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实施者之间的交流。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第

四、教师的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第五、各 种外部支持。

13、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其内涵有:

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1、泰勒提出的目标评价模式;

2、美国斯克里文提出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第四、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提出的CSE评价模式(第一需要评价、第二方案评价、第三形成性评价、第四总结性评价)

15、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语言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教师招聘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系列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一】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二】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四】

教育目的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五】

教师与学生(重点教师素养与师生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六】

课程(重点小题居多)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七】

教学(重点)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八】

德育(重点)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九】

班级管理 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完结】

教育科学研究

山东教师考录信息查看关注:

博 恩 教 育 : www.xiexiebang.com

中华教师网校: http://www.xiexiebang.com

官 方 微 信 : born_edu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三)(内部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

(三)(博恩教育内部整理)201、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202、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03、“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204、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0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

206、科学计算已经和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207、数学课程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①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反映公民的数学需求。②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208、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要素。

209、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210、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1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12、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13、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214、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215、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216、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17、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218、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219、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220、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221、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222、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23、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24、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225、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26、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2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228、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29、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30、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31、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2、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33、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34、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235、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36、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2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2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2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2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2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249、“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2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251、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252、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253、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254、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55、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256、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257、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58、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称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259、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60、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261、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262、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6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26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剥夺学习权利等手段。

26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266、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267、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268、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269、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270、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71、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272、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愤、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273、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274、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275、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人际交往。

276、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277、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78、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279、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280.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281、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282、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283、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284、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

285、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286.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

287.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288.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89..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90.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

291.“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2.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293.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294.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

295.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

296.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297.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298.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299.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0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山东教师考录信息查看关注:

博 恩 教 育 :

中华教师网校:http://官 方 微 信 :born_edu

博恩教育人人网公共主页: http://page.renren.com/601664982

第四篇:山香教育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题(内部资料)

山香教育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题(内部)

一、单项选择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B)

A.《说文解字》B.《论语》C.《孟子》D.《四书集注》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 4.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B)A.陶行知B.蔡元培C.徐特立D.杨贤江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6.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7.下列属于布鲁纳教学观点的是(D)

A.五段教学法B.设计教学法C.范例教学法D.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2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9.‚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即社会‛是(C)的基本观点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30.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要反对的是(B)

A.儿童中心论的观点B.教师中心论的观点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D.经验中心论的观点

3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A)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09瑞安真题)

A.实用主义B.经验主义C.实验主义D.进步主义

32.与讲授法相比,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更关注(C)

A.学生是否参与学习B.学习结果C.学习过程D.对学习过程结果同等关注和重视

33.课程目标研究最为著名的是__________,他提出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部分的组成,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借鉴依据(C)A.杜威B.布鲁纳C.布卢姆D.乔伊斯

34.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8.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9.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教育问题,写成《新教育大纲》一书的人是(D)

A.陶行知B.蔡元培C.徐特立D.杨贤江

10.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1.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德国教育家(A)A.梅伊曼B.拉伊C.赫尔巴特D.康德

12.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3.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14.终身教育是(D)

A.古代教育的特点B.中世纪教育的特点C.近代教育的特点D.现代教育的特点

15.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D)A.柏拉图B.洛克C.华生D.杜威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论述了(B)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雄辩术原理D.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的思想 17.终身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这一思想在《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中进行系统的论述,该书的作者是(A)A.法国的保罗•朗格朗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 C.德国的雅斯贝尔斯D.美国的克伯屈

18.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所著的《学记》是(D)A.最早的一篇研究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学论著 B.最早的一篇提出教育即生活观点的教育论著 C.最早的一篇研究教学法的教育论著

D.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论著

19.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C)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拉伊和梅伊曼D.狄尔泰 20.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C)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B.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C.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D.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21.从1957年起进行了20年‚教育与发展‛的实验的是(D)A.凯洛夫B.加里宁C.马卡连柯D.赞可夫

22.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23.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学说,开辟后来在教育上注重人的发展之先河的教育家是(C)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夸美纽斯

24.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B)

A.儿童中心论的观点B.教师中心论的观点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D.教室中心论的观点

25.古希腊________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产婆术)著名(A)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赫拉克利特

26.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提出:‚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该论述体现了(C)的观点

A.教育的无目的论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7.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B)(也可以名词解释:活动课程)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育家是(D)

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

35.前苏联(C)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或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系统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前苏联的(C)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C.凯洛夫D.申比寥夫

36.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B)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37.‚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锻炼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 38.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B)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39.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B),从此,终身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为改革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

A.《学会关心》B.《学会生存》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D《学会做人》 40.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C)

A.‚诗、书、礼、乐、射、数‛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D.‚礼、乐、射、御、诗、画‛ 或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中属于体育范畴的是(C)A.礼、乐B.乐、射C.射、御D.御、数

41.下列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父母教育方式是(B)

A.孩子做作业时,父母陪在旁边督促,孩子有了不会的题目,家长第一时间给予解答

B.面对孩子的提问,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答案

C.在孩子专心做功课的时候,时不时去看看孩子,为了给孩子补充脑力,还常常端些营养品给孩子吃

D.孩子做完了作业,家长帮忙验算、检查

42.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也可以名词解释:教育行动研究)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43.当代中国所提出的教育导向思想是(D)A.应试教育B.科举考试C.英才教育D.素质教育

44.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这说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C)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45.(A)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育计划D.教学

46.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这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B)(也可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政治本位论D.宗教本位论 47.教师对______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B)

A.事业无私奉献B.学生真诚热爱C.同志团结协作D.自己严格要求 48.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D)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49.‚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由(C)提出的 A.周恩来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

50.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都否认了(C)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

5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的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长期性

5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___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世界(A)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3.‚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C)A.生存的权力B.安全的权利C.受教育的权利D.受尊重的权利

5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____的特点(D)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长期性

5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B)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6.‚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D)

A.受教育的权利B.受尊重的权利C.安全的权利D.生存的权利

57.‚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______的特点(B)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

58.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9.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60.‚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83.反映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这是(C)A.教育目的B.教育计划C.教育方针D.教育体制 8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B)

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B.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组织工作D.评定学生操行

85.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在(A)

A.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8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A.中国B.日本C.新加坡D.德国

87.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前西德等学制属于(C)A.单轨制B.中间型学制C.双轨制D.分支型学制

88.下列不属于现代教育学手段的是________(D)A.投影机B.录音机C.幻灯片D.模型

89.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D)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61.‚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6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势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A)的论争

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

63.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也可以名词解释:暗示教育法)

A.信号图式法B.探究—发现法C.暗示教学法D.五段教学法 64.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 6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布置批改作业D.成绩考评

66.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D)

A.形成性测验B.诊断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D.安置性测验

67.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或我国现行的主要的教学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小组教学C.班级授课制D、复式教学 6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69.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C)

A.教育实验的热潮B.教育改革的实践C.素质教育运动D.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7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D)

A.传授知识B.开发学生的智力C.做学生的朋友D.教书育人

71.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72.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被称作是(B)

A.智力因素B.非智力因素C.社会因素D.家庭因素

7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看法是(A)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辐合论D.系统论 74.教育最基本途径是(A)

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

75.在教学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展开的评价称之为(B)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绝对评价D.相对评价

7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反了儿童发展的(A)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E.协调性

77.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这是(C)教学方法的做法 A.发现法B.探究—研讨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

78.1903,清政府颁布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B)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79.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B)

A.爱岗敬业B.关爱学生C.团结协作D.以身作则

80.在学校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学校,如果不具备法人资格,应由(C)承担赔偿责任

A.校长B.教师C.上级主管部门D.学生本人

8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82.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D)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接班人

B.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9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D)

A.从事智力劳动B.从事体力劳动C.接受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9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D)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92.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D)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93.认为动物的本能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这一观点是教育的(B)的认识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心理起源说

94.‚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是由教师劳动具有的_______特点决定的(A)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高尚性

95.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标准是(B)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的D.培养目标

96.‚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A)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也可以名词解释:现代教育方针)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7.儿童身心发展中呈现出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再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______特征(B)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98.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家庭B.社会C.学校D.个人主观努力

99.我国于_______年确立了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B)A.1980B.1985C.1995D.1998

100.持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是_______的观点(C)

A.宗教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 101.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了(B)

A.系统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02.咨询者通过为学习者创造适当的学习条件,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立模仿的榜样等方法调节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这是咨询方法中的(B)

A.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B.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C.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D.游戏和艺术活动的方法

103.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B)A.难度B.可信度C.效度D.区分度 104.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C)A.管理B.德育C.教学D.服务

105.以下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的是(A)A.接受进修培训B.日常教学反思C.阅读与反思性写作D.交流合作 106.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是(D)

A.发现学习B.启发法C.研究法D.讲授法 107.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

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班教学D.小组合作学习

108.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B)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109.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B)A.依赖性B.向师性C.可塑性D.接受性

1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111.学校工作必须坚持(C)

A.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B.以智育为主C.以教学为主D.以活动为主

112.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113.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114.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B)

A.劳动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神话起源说D.生物起源说 1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C)

A.动手能力B.健康体魄C.创新精神D.高水平的智力 116.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A)

A.学校的产生B.剩余产品的出现C.有了国家D.创造了文字 117.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B)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的危机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118.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这种测验是(B)

A.安置性测验B.形成性测验C.诊断性测验D.总结性测验 119.‚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C)的特征

B.会识别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 C.会识别左右

D.会识别上下、中间

144.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要求大班幼儿学会的结构知识是(A)A.会识别左右

B.会识别材料的形状、大小、颜色 C.会识别高低、宽窄、厚薄 D.会识别长短、前后 145.《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______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_____小时(C)A.1,2B.1.5,2.5C.2,3D.2.5,3.5

146.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是(A)A.游戏B.学习C.上课D.运动

147.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B)

A.创造性游戏B.有规则游戏C.表演游戏D.个人游戏

148.家庭经济收入、支出、储蓄等不必让儿童知道,体现了家长育儿中_____的守则(D)

A.尊重儿童B.做好榜样C.规矩明确D.适当回避

149.某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爸爸打,妈妈护,爷爷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

120.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C)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121.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B)

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C.教育立法的规定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122.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B)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

123.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B)A.教育无目的论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24.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是,从以(A)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A.自我B.父母C.老师D.社会

125.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B)

A.墨子B.孔子C.董仲舒D.朱熹 126.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的学者是(D)A.智者派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27.1840年,(B)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和‚幼儿园之父‛

A.瓦德蔡克B.福禄贝尔C.巴西多D.蒙台梭利

12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创造性C.复杂性D.长期性

129.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A)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B.主体价值C、创造价值D.教育价值

130.(A)主张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由此提出‚六解放‛ A.陶行知B.陈鹤琴C.鲁迅D.张雪门 131.《幼教无际论》《从孩提到青年》《我的童年》等专著的作者是(D)A.陶行知B.陈鹤琴C.鲁迅D.张雪门

132.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是(A)A.行走的敏感期B.手的敏感期C.语言敏感期D.细节敏感期 133.有‚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之称号的教育家是(B)A.陶行知B.陈鹤琴C.鲁迅D.张雪门

134.1907年,________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幼儿(B)

A.杜威B.蒙台梭利C.维果斯基D.皮亚杰

135.________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D)A.蒙台梭利B.皮亚杰C.裴斯泰洛奇D.福禄贝尔

136._______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B)A.思物B.恩物C.念物D.宠物

137.陈鹤琴对幼儿园惩罚所持的观点是(D)

A.坚决反对B.表示理解并支持C.可以偶尔使用D.在规定的原则下使用 138.蒙台梭利在________创立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受到全世界瞩目(C)

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初D.二次大战后

139.陶行知所批评的20世纪初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存在的‚________‛三大弊病,至今仍然存在(A)

A.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B.城市病、外国病、富贵病 C.读书病、外国病、花钱病D.城市病、读书病、外国病 140.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创办于(C)

A.1640年,英国B.1789年,法国C.1840年,德国D.1917年,俄国 141.关于福禄贝尔对学前教育的贡献,不正确的描述是(A)A.倡导‚儿童中心说‛B.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C.为儿童设计了‚恩物‛D.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

142.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即指南京有陈鹤琴,北京有(D)

A.张汉良B.张之洞C.张宗麟D.张雪门

143.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要求中班幼儿学会的结构知识是(B)A.会识别材料的形体、大小、颜色 奶奶打掩护现象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C)育儿守则 A.做好榜样B.理智的爱C.步调一致D.规矩明确 150.对待3岁前婴儿‚口吃‛现象(A)

A.这是学话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B.应强迫孩子再说一遍 C.应反复练习加以矫正D.应进行心理治疗

151.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D)

A.幼儿园创收B.补偿教育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D.服务社会

152.以下四种婴儿将来哪一种会在运动知觉、空间认知和智力发展方面表现得相对优越?(A)

A.较早的开始经常性的爬行训练B.比较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 C.注重胎教和早期教育D.孩子的父母是运动员

153.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B)

A.按规定不能用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154.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会在孩子入园时劝那些又哭又闹的儿童家长离开幼儿园,不要在活动室门口张望,主要原因是(D)A.家长离开,老师就可以批评哭闹的孩子

B.老师不想让家长知道他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C.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D.孩子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易产生波动

155.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B)A.朋友关系B.伙伴关系C.合作关系D.对立关系

156.下列哪种方式是幼儿教师与家长谈话交往时较好的方式?(A)A.谈话时不涉及别的孩子,以平等的身份采用日常用语与家长交谈 B.只是向家长报告孩子的优点,让家长高兴

C.对存在问题的孩子,向家长指出他们的教育观有问题 D.只是向家长谈幼儿的问题,要家长注意或配合教育孩子

157.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_______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A)

A.爱心B.观察力C.组织能力D.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158.一位新入园的儿童问教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教师最好回答(B)

A.‚老师不知道‛B.‚你现在很想念妈妈,是吗?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C.‚妈妈四点半就来接你‛D.‚妈妈马上就来接你‛

159.上课时遇到幼儿尿裤子这种情况,幼儿教师采取以下哪种做法最为恰当?(C)

A.一边组织教学一边给孩子换裤子B.责备孩子该上厕所时不去上

C.把孩子领到寝室或卫生间帮他换好裤子并叮嘱他以后想尿尿要告诉老师

D.如果天气比较热就让其自然干

160.一位新入园的孩子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下列四种回答中哪种最适合(A)

A.你现在想妈妈了吗?妈妈一下班就回来接你 B.你想你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了 C.妈妈下午四点半来接你 D.妈妈下午放学后来接你

161.首次把‚教‛‚育‛两个单字合作为一个词见于(C)A.《论语》B.《学记》C.《孟子》D.《说文解字》 162.‚建国君民,教学为公‛‚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文化D.人口

163.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学者是(A)A.霍尔B.洛克C.高尔顿D.华生

164.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A)现象 A.关键期B.依恋期C.混沌期D.最近发展期

165.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与动物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性是通过人的(D)表现出来的 A.教育B.环境C.遗传D.活动

166.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C)A.班级活动B.文学艺术活动C.群众性活动D.社会公益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ACD)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E.安全领域 2.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BCD)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BCD)A.四书B.文法C.修辞D.辩证法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DE)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

6.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CDE)A.无歧视原则B.提早自立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7.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有(ABCD)A.生存的权力B.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9.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ABDE)

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即时激励B.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成就感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30.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具有的特征是(ABC)

A.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B.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权和物权 C.学校或者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D.按过错责任追究 E.受害人过错承担与加害人的责任共同分担 3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ACE)

A.以儿童为中心B.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C.学校即社会 D.以学科为中心组织课程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 32.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其策略有(ABCD)A.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B.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C.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E.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33.当今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BCD)

A.重知识轻能力B.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C.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唯成绩是D.安全的权利E.选举的权利 8.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

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E.自私性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DE)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BE)

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 1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ABCDE)

A.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D.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E.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12.被称作是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是(BCD)

A.布卢姆B.布鲁纳C.赞可夫D.瓦•根舍因E.柏拉图 1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指(ABCE)

A.阶段性B.差异性C.顺序性D.平衡性E.互补性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以下权利(ABCDE)

A.参加专业学术团体B.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C.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D.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E.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 15.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在(ABC)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16.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能力素养有(ABCDE)A.语言表达能力B.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C.了解学生及同学交往的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17.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ABD)A.教育观B.人才观C.应试升学观D.教育质量观E.精英教育观 18.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BCD)A.儿童B.国家C.家庭D.社会E.企业 19.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有(ABE)

A.生活即教育B.教学做合一C.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D.发展教学论E.社会即学校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有(ABCDE)A.学位制度B.学业制度C.成人教育制度 D.职业教育制度E.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21.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CDE)

A.公共性和生产性B.公益性和免费性C.科学性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性

22.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BC)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23.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

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 24.良好测验的标准是(ABCDE)

A.实用性B.可信度C.有效性D.难度E.区分度

25.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ABCD)基本环节 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D.课外辅导E.家庭访问 26.承担教育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ABC)

A.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B.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

C.行为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D.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E.行为人必须是故意

2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哪几方面?(ABC)

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B.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D.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 E.注重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

28.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BCDE)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制约教学改革,标准固定划一E.以上问题都不是问题 34.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_________等项目(ABCDE)A.教学目标B.学情与教材分析C.教学重难点

D.教学用具准备E.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与环节)

三、名词解释题

教育、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现行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课程、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活动课程、隐蔽课程、教学、教学原则、讲授法、教学评价、义务教育、多元智能、建构主义、三维目标、终身教育、发现学习、向师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机智 教育文化功能: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选择、交流、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简答、论述题

1.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怎样备好一堂课?(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教师备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标、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B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

3.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上好一堂课的要求:(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6)气氛热烈是指课堂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4.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有:

(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

(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板书能力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5.教学过程要处理好哪四大基本关系?(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7.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8.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9.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0.班主任要做哪些工作?

11.组织课外活动应该注意些什么?

12.如何转变后进学生?(参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班主任‛章节)13.美育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 14.简述素质教育的定义和要义?

15.结合实际论述教育中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1)放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2)专制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38.学校咨询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学校咨询活动应遵循的原则有: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39.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以儿童为中心(2)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3)学校即社会(4)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5)教育即学生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

40.简述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2)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3)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

(4)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4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为什么要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3)民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着目标进行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对立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跟上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的人身基本权利,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应该说,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及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落实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

16.试举例说明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四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 17.新课程改革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18.为什么说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19.建构主义知识观和教学观?

20.简述作为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21.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主要分歧在哪里? 22.为什么要进行班级授课制改革 23.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24.论述启发性原则(或者案例分析)

25.论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或者案例分析)26.论述直观性原则(或者案例分析)27.论述疏导德育原则(或者案例分析)

28.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际,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参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学‛章节)

29.论述长善救失德育原则(或者案例分析)

30.论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德育原则(或者案例分析)3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案要点(还要自己举例联系实际):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也可答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32.试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33.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要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4.你是如何理解、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今日改革有何举措?

35.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参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生与教师‛章节)

36.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参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和教育学‛章节)

37.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也可以名词解释:泰勒模式、目标模式)

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 42.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看待独生子女?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

第二,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

第三,品德行为习惯上的欠缺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做到:

第一,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 第二,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第三,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43.为什么说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赖于选择与应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作出学习反应不过,教学对象不同,他们对教学媒体所作出的学习反应也应不同因此,只有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选择与应用相应的教学媒体,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我们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选用教学媒体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突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注意时间十分短,且多为无意识注意,因此对他们可多使用幻灯、电影、录像等媒体教学,而且一定要形象生动、重点突出、色彩鲜明,这样才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而且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因此为他们选择的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广泛一些(如计算机媒体等),传递的内容也可以多一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理性知识的分量,重点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而培养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教学媒体中进行选择时,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4.德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什么作用?(或者:简述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答:(1)德育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地方向;(2)德育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德育激发和调节个体智能发展;(4)德育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三)案例分析题

1.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案例材料: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捡到的【可以用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德育原则来分析,也可用现代学生观(学生是主体)来分析】

2.从下面的案例材料中,除人文教育思想的讨论之外,还可以得到哪些方面的认识?

案例材料:美国一所中学的老师在教二战历史时,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日本军队袭击珍珠港后,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敌我兵力状况,如果你是罗斯福总统,将作何决策?谈谈你的理由结果,不少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把作业写成了长长的论文,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位中国的老师就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没有错,但也不能太离谱,让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模仿一个国家的总统,后果实在可伯如果学生真正进入了角色,把学校里全部老师都征招入伍,他们在指挥战争的时候所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又应该由谁来负责加以纠正呢?

(可以从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学习方式来谈,也可以从活动课程来谈)3.根据下面案例材料,谈谈你对‚韩寒现象‛有何看法

17岁的韩寒是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他是个怪才韩寒对写作情有独钟,而且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想象奇特,文笔更多的关心她,用自己的宽容心和爱心去感化她,同时还要发动班级的同学去帮助她,理解她并且感化她

(3)小黎虽然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的产生冲突,但是她的自尊心是相当强烈的,同时她也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另外,小黎目前是初二的学生,这时的儿童处于青春期,她会具有青春期孩子的冲动、对抗、自尊心强及自我独立等一些性格特点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特质,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同时要适时的处理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得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获得正常的发展 问题4: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要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说明学校教育对小黎留守儿童的转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另外,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受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等

8.某班上语文课,课文内容是讲沙漠中的骆驼当教师讲到‚骆驼的嗅觉老辣,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在行家看来颇有钱钟书先生之遗风,已经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但是除了文学,他对其它学科不感兴趣,上课一点都听不进去,结果在期末考试中6门功课‚红灯‛高挂,被要求留级现在韩寒因对学校的教学感到无趣、无用而辍学在家,准备专事写作有大学要破格录取他,被他拒绝(可以运用现代学生观来谈)

4.运用相关教育理论,针对泸州市整治教育乱收费,谈谈你的看法 国家实行一费制,明令禁止教育乱收费今年,泸州市重拳出击,整顿教育乱收费但各校面临资金紧缺,普九欠帐无法偿还,学校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教师福利结果,有的人在网上乱骂你有何看法(可以用义务教育法第2条、第56条有关条款来分析)

5.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快慢班教学,还美其名曰‚分层教学‛你对‚快慢班教学‛有何看法,请运用相关理论具体阐述(可以用义务教育法第57条和教育公平的知识来分析)

6.二年级学生李民,学习成绩一般,平时身上较脏且时有臭味,同学们不愿与他交往请问如何调整这个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可以用集体教育原则来分析)7.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位实习教师的教学日记,请根据材料回答内容:

小黎是初二的女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她的个性很特殊,她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点紧张开学初曾与一男生打架,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映强烈,存在明显抵触情绪有次自习,她戴耳机听音乐,被班干部值日提醒并记下名字,她当众撕掉记录本,并辱骂班干部同学们基本上对她敬而远之,避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表面上她与同学相安无事,实际上特别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同和欣赏可是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的与人交流,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班级里,她没有真正要好的朋友在学习上,她几乎丧失了兴趣,老师上课时,她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候连课本都不愿意打开;甚至有时候自顾自地写东西做小动作等等的方式逃避现实,但她读的大多是离奇鬼怪的故事书她在日记中写到:“课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在混日子,学校像座监狱把人关在里面,而我需要自由……”

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在实习期间尝试努力去改变她,但收效甚微面对小黎,我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1.如果你是小黎的班主任,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转化她?(3分)问题2.根据小黎的特点,对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2分)

问题3.请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黎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3分)问题4.以小黎等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例,你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 问题1:

1.对其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2.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从正面加以引导;

3.讲究一定的方法,善于抓住时机进行转化指导

在采取以上措施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 问题2: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灵活因材施教的原则 问题3: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黎的心里特点具有以下的特征:

(1)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再身边,所以,使得她缺少普通孩子所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心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都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时要更多的给予她关心和爱护,从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对其进行帮助和安慰

(2)小黎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往,造成了她经常与周围的同学产生摩擦,同学与他的对峙行为,更加造成了她与周围同学及教师的逆反情绪,加重了她的性格孤僻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不但要很灵敏,几十里外的水源,它都能嗅到······‛时,小颜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骆驼怎么能‘嗅到’呢?‛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起来······

如果是你执教,你会怎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呢?请按照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谈谈你的做法(可以用启发性教育原则来分析)9.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

张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李同学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张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张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李同学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张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李同学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让他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张老师的想法,对李同学进行了一定测试后,实行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张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李同学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1)联系案例说明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可以根据因材施教原则适当展开分析)

(2)李同学的学习属于怎样的一种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发挥什么作用?并联系案例谈谈张老师是怎样发挥这种作用的?(可以根据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适当展开分析,要联系案例来谈,要有理论说明)

10.案例分析: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提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11.案例分析:那年我上高一,物理成绩一塌糊涂物理老师是一个刚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心高气傲,整日梦想着在学校里来一场翻天覆地的教改我不是物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一天下午,最后一节物理课,我昏昏欲睡临下课的时候,老师把头一天交上去的作业本发下来我一翻开本子就赶紧合上,生怕同桌看见——我的本子上,是一个鲜红醒目的大叉这时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把昨天的题再做一遍‛我努力让身体矮下来,缩成小小的一团,这样老师就不会注意到我可是老师还是叫了我,我硬着头皮走到黑板前我在讲台上站成了一截木头老师催促:‚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我绝望地抓起粉笔,照我昨天的做法,在黑板上重新写了一遍错就错吧,我不在乎了,只要做完回到座位上,就解脱了但是老师不放过我他说:‚你先别下去,我请一位同学来做给你看‛他又叫了一个名字——我知道我的脸在瞬间变得惨白——他叫了班长班长上前来,飞速解题,然后放下粉笔,回座位去了我仍旧僵立在那里,看见老师嘴角露出一缕微笑老师问我:‚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吧?‛

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点头老师终于肯放过我,说:‚你下去吧‛我垂头走回座位

救命的铃声响起放学了我不动,我要等所有人都走了才出去

再后来,听我的语文老师讲,物理老师那样对我,其实是恨铁不成钢他专门去问过其他科目的老师施凉成绩怎样,结果所有的老师都说:‚施凉,好学生啊怎么了?‛据说他当时十分尴尬 对此,请提出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运用现代学生观或处理师生关系的对策作答

12.案例分析:有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画,题目为《蜜蜂追小熊》她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猜猜这些小蜜蜂为什么要追小熊一家人猜的都是小熊偷吃了蜂蜜;小熊踩坏了花丛;小熊欺负了蜜蜂;小熊打坏了蜂箱小女孩撅着嘴说:‚你们都错啦!你们别把小熊想得这么坏好不好?那是因为小熊的裙子像花丛!‛

运用你所学过的教育学理论,请对这个故事发表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运用现代学生观或学生的特点作答 13.案例分析: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答案策略与方法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 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金生水身上的积极因素)(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14.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叙事:

在课堂上,我教学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课已经进行了一半,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好像仍没有掌握,别的同学都在做练习题,他们几个却在左顾右盼,没有动笔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问他们:‚为什么不做?‛‚不会做‛几个孩子都低着头,不敢看我‚动脑筋想想,总要试一试吧‛我耐心地劝导半晌无声‚试也没用,我一做就错‛一个胆大点的孩子答了一句我沉默了也许,这几年的学习经历,已经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尝尽了失败和挫折,连他们自己也丧失了信心,懒得动笔了‚那就算是做错,也请你们再错一次,好吗?‛情急之中,我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看着我恳切的眼神,这几个孩子终于拿起笔我趁机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板书,并继续鼓励他们:‚只要你们敢于尝试,就算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当你们做错了的时候,我才知道你们的问题出在哪儿,究竟有什么地方不懂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你们了知道吗?‛上讲台的那个孩子做完了果然做错了,全班同学议论纷纷而我却用平和的语调对他说:‚谢谢你做错了这道题,谢谢你‛ 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我没有理会,继续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错例,它可以提醒我们不要犯这种错误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道题,看看错误出在哪里?‛……临到下课的时候,这几名学习困难的孩子全都学会了我知道,今天我的一句话,给几个失落的孩子带来了阳光和希望下次,我要给更多的孩子‚错‛一次的机会,成功就蕴含在无数次‚错‛的背后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突出体现了哪一个教学原则?试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教学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五、填空:

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媒体)是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

2.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3.备两头是指备学生和备教材

第五篇:中人教育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重点

中人教育教师招聘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因而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考纲链接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7.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10.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问答法”分三步: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11.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

1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1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等。1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形式出现。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考纲链接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4.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中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

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任何轻视教育,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不愿在教育上进行投资的思想和作法,都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是需要转变的。

15.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第一,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第三,作好教育事业规划;第四,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也经常出论述题。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人的发展概念;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概念;各种偏激观点(如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言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4)学会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考纲链接

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2)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3)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6.遗传的意义:(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

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8.环境:(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9.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2)个体的心理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

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人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和技能。(2)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3)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4)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增强。

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人社会生活转变时期。

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16.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结构;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概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考纲链接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的结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酌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7.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8.素质教育:(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9.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0.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由于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因而容易出材料分析题。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掌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2)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类型;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3)中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4)结合实际说明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考纲链接

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

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还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1)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5.学生的义务:(1)受教育的义务。(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4)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5)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教师职业性质:(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7.教师职业的特点:(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

8.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

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③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①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1.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1)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2)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

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

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16.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与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17.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18.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针对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而言的。其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的执行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发展。(2)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丰富的知识。

第六章 课程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考纲链接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10.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12.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3.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1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

1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6.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17.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18.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1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3.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24.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25.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第七章 教学(上)

重点提示 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且还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结构。(3)教学原则。(4)常用的教学方法。考纲链接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8.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9.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0.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方法。(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11.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12.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I)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3.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4.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

16.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1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8.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5)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榨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第八章 教学(下)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3)教学的基本程序。考纲链接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3.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1)个别教学制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2)缺点在于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学速度慢、效率低。

4.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成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地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5.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6.班级授课制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1)缺少灵活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7.分组教学制就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分组教学制的优点是它更适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2)其缺点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分组后产生的副作用很大。

8.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9.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0.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①根据教学任务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和数量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③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主要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11.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2.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现场教学:是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等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个别教学:是与班级授课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通过个别指导,指导不同作业等方式进行的。

13.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14.备课。

(1)备课的意义: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备课的要求:①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15.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2)一堂好课的标准:①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正确的教学内容;③恰当的教学方法;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16.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7.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18.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1)测验与目标。

(2)试题的类型:供答型,要求学生对教师规定的问答题、解答题做出解释;选答题,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答案。(3)测验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试题的难易程度。

(4)评价的方式有考查、考试两种,记分有百分制和等级制。19.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

20.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第九章 德育

重点提示

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还有论述题,而且还有众多的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也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德育的意义。

(2)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3)德育原则。(4)德育的主要途径。(5)德育的主要方法。考纲链接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2.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3.德育的意义:(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我国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7.我国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

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0.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1.德育过程的矛盾:(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2)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4)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3.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4.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③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2)正面教育原则。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时间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③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①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②提出的德育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并序列化。③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①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②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①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德育的计划性。15.德育的主要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16.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3)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是指依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5)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发展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6)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7)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17.心理辅导的原则:(1)激励性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愉悦性原则。(5)支援性原则。

18.智育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19.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20.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即“美育”;(2)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

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的类型:(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生活美);(4)教育美育。21.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由皮亚杰提出,后由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人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2)体谅模式。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3)社会模仿模式。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①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②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③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④榜样对品德的作用;⑤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2)班主任如何培育班集体。(3)班主任的作用。(4)如何组织课外活动。考纲链接

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

3.班级管理的作用:(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②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③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2)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实施平行管理的注意事项:①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②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要求:①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②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4)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的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方法。目标管理的要求:①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

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9.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0.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者。

11.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的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12.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三种。

1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①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②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①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要定期和任课教师互通情况;全面调节安排好各科教学负担。②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③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定期家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和鼓励社会各种有利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

14.课外活动: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15.课外活动的特点:(1)灵活性;(2)综合性;(3)实践性;(4)自主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种类:(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体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16.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分为:(1)个人活动,也叫个别活动。(2)小组活动,课外活动小组,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群众性活动,其规模比较大,至少以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也可扩大为全校活动或校级联合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

17.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18.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3)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5)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9.班会活动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20.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它的形式有: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主题班会的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下载2014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博恩教育内部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_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汇总【三】--博恩教育内部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