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涵义
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涵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6、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A、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B、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C、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A、目得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增强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A、有意注意已占主导地位B、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C、抽象记忆占优势.
(4)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A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B、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5)中学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7、皮亚杰在儿童在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合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面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8、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 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的阶段,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 可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 出生到18个月左右)。(2)成为自主者阶段(2—3岁)。(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l岁)。(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一l1岁}。(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左右)。(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 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9、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那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和启发作用?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部队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适应于社会的活动。(2)、心理发展观。它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 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 的影响下,逐渐向高级技 能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 有四个表现:
A 随意技能的 不断发展 B 抽象概括的不 断提高 C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从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的界定和解释可以推论,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的影响着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构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入一些背景性和一些过程性因素.10、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之时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潜力,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的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和作用,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时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第二篇:如何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1.如何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由于人们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应用理论与技术方法等的不同,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涵义的理解表现出“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的特点。这种现象符合现代技术条件下认识研究问题的实际。就目前国内对于档案信息化问题的研究状况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1.从纯粹的技术应用角度来分析认识档案信息化问题
基本依托是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有明显“技术至上”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以下几种:
(1)档案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
(2)档案信息化就是网络化;
(3)档案信息化就是通讯现代化;
(4)档案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网络化+通讯现代化
2.在结合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理性认识分析档案信息化问题。
视档案信息化为一种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应当遵循的业务理念,蕴含着数量巨大、关涉广泛的丰富内容,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壮大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而将档案信息化概括地表述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档案工作发展理念。
第三篇:对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理解与思考[推荐]
本文作者:沈阳职业工会干部祁伟鹏 好范文原创投稿
2010年4月23日对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理解与思考
奉天物业职业工会主席祁伟鹏
当前,我市工会为全面推进工会转型,构筑工会工作新体系、新蓝图,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和动员各级工会干部参与研讨和献计献策。作为一名职业工会干部,深
感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工会人必须在工会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回答的历史新课题。现就自己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工会工实践的思考,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诠释工会转型的基本涵义提出自己浅见。
深刻地把握工会转型涵义其精神实质,对提高我们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会转型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寻求工会转型的新途径,实现科学、有序、有效、全面推进工会转型,有着重要统领意义。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这一概念引深理解和诠释工会转型的涵义,我个人的理解为:工会转型就是按照党的要求和工作重心,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与大局。按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需要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按照我国工会所具有的性质、职能及特色、所决定的工会组织内在的工作任务特点需要,根据工会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的实际需要,工会的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工会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或已不适合原有的工会工作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工会工作新模式。将工会工作思想观念有一个全新的转变和提升,全面展示和凸显我国工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工会运行模式与精神风貌。
按照这个涵义工会转型应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讲政治的高度,通过转型一进一步强化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体现在服务与党的工作目标和中心工作大局上。
当越来越多地方的党政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之后,工会能否有更大的作为?这是一个考验。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是工会在转型中需牢牢把握和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工会是党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它不是执政组织,只有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工作中心,在参政议政方面真正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发挥这种桥梁纽带的作用和国家政权社会支柱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工会组织的政治意识,主动参政议政。要发扬我各级工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通过参政议政,通过建言献策,通过一系列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市分忧,为职工分忧举措。切实体现市工会组织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能力与作为。市总工会转型就此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新举措。
1我市应该出台一个具有适合我市工会参政议政特点和内容的《市工会参政议政工作纲要》或类似的工作指导意见。工会转型应从市工会这个龙头做起。在参政议政范围、途径,重点内容上加以明确,使党的民主更多的体现在工会能及时准确的代表广大职工意愿和要求上。
2市总工会也应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出台一个《市总工会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实施意见或办法》,作为指导本市下级工会开展此项工作参照。
3市总工会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与之为专题会议或研讨会,增强工会服务与大局的紧密度、深度与广度及力度。从某种意义讲,工会县、区以上工会决策层,通过各种形式及途径,不断加大参政议政的力度和广度,彻底改变原只限于和只强调于企事业以基层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民主管理的参政议政境况。有利于工会在了解大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服务于大局工会工作。
二是从全面推进工会转型实效性选择切入点
1加快工会转型,通过学习和深入研讨解决人的思想认识是首要前提。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针对影响转型的突出问题,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工会干部培训班,增强工会各级干部特别是工会领导干部对转型的理性认同和实践认同。在此基础上,拿出一个工作整体思路,制定推进转型的具体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工会转型创优达标活动,同时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推动工会转型的绩效考评体系,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会转型工作中来。进一步凝聚和开掘工会干部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工会工作的理性思维和科学运作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上,深刻认识工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把思想观念、组织体系、活动方式等切实转到全面为党和政府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大格局上来,促进工会工作跨入新的阶段,创造新的水平。
2从更新角度进一步认识工会转型的原则
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
第四篇:金融资产涵义论文
关键词:金融资产 新会计准则 确认
摘 要:随着金融资产相关概念被引入新会计准则,给传统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一些变化,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变化,是会计账务处理是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笔者结合对新旧准则的解读及多方参考,在此对金融资产的确认提出一点看法。引言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显著变化之一是对金融工具相关概念的引入。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我们以前在旧准则中接触过的,也有真正全新的交易和业务。此外,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工具的非银行会计人员来说,会计准则和会计指南的规定并不十分详细,理解并准确把握其概念、确认与计量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那些对会计不是很熟悉的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难度更大,而且准确理解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是关键。由于与金融工具相关的内容较多,笔者在此主要对其形成的金融资产进行分析。金融资产的涵义及分类
2.1金融资产的涵义
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尽管金融市场的存在并不是金融资产创造与交易的必要条件,但大多数国家经济中金融资产还是在相应的金融市场上交易的。
2.2金融资产的分类
在1993年最新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从统计目的出发对金融资产作了以下分类:(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通货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证券(包括衍生金融工具);(4)贷款;(5)股票和其他权益;(6)保险专门准备金;(7)应收/其他应收账款。论文网在线 www.xiexiebang.com
SNA中的金融资产;实际是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记录的这些统计对象所有金融资产和负债。对每一部门来说,资产负债表显示的是该部门为筹集资金发生的金融负债和该部门已经获得的金融资产,它提供了有关一个部门金融手段运用程度及该部门在债权、债务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双重关系。
一般来说,根据金融资产的经济性质可以将金融资产分为:库存现金(包括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垫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衍生金融资产等。
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则根据对金融资产投资交易的持有意图的不同,将金融资产分为:(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的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确认
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3.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3.1.1交易性金融资产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工具。主要指期权和期货。但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上述三个条件表明,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根据旧准则对长短期的划分,此处的短期也应该是不超过一年(包括一年);
(2)该金融资产具有活跃的市场,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根据这两个特征可以看出,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如果仅仅是为了随时通过出售获利,则应当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3.1.2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当金融资产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应将其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3.2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应当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贷款和应收款项。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处理。
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以特征:
(1)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非权益性的投资;
(2)在初次确认时即明确确定一直持有该投资到期才收回,除非有企业不可控制的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再对该项投资持有至到期,此时应将其重新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3)该投资到期时收回的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可知,旧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中准则持有至债权到期的应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此外,对于到期时间短于1年的投资,如果满足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其他条件,也应该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因此,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如果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持有至到期,也应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3.3 贷款和应收款项,贷款和应收账款,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不应当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1)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4)因债务人信用恶化以外的原因,使持有方可能难以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企业所持证券投资基金或类似基金,不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贷款和应收账款的概念明确,确认相对容易。
3.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1)贷款和应收款项。
(2)持有至到期投资。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指南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与前面三类金融资产相比,可出售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易于取得;
(2)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也就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
(3)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能是短期持有,也可能长期持有,为了保持计量的一致性,因此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不同,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5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关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按长期股权投资形成方式或来源不同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三类:(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3)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根据投资是否对被投资单位拥有控制及控制的方式或者重大影响分为四类:(1)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2)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合营企业的投资;(3)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4)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论文网在线 www.xiexiebang.com
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分为两类:(1)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结合前面对金融资产的分析及长期股权投资的不同分类,笔者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与金融资产的确认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长期股权投资在初次确认时即能确定将长期持有。笔者认为此处的长期为超过一年的期间;
(2)如果权益性投资目的是出于对被投资者的长期控制、共同控制或者能够施加重大影响,则该项权益性投资无论是否具有活跃市场和公允价值,均应按相关规定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反之持有意图并不是为了控制或重大影响,则应确认为相应的金融资产;
(3)对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权益性投资也应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反之,对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权益性投资应当考虑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总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对金融资产的确认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当然,由于笔者经验的不足,本文的分析还有待改进。此外,由于会计准则和相关指南对金融资产确认的相关规定相对比较抽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准确地理解金融资产及其确认,尽快进一步完善相关指南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张继宝.金融资产.http://news.hexun.com/detail.aspx?id=426826,2003;7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利。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定义,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我地区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多种形成相结合的综合形式。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
2、立足本地优势;
3、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
4、实行专业化分工;
5、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
6、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方式和目的:
1、使农民真正得利,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目的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这是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宗旨。
2、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
3、农业科技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4、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首要环节。
5、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为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中枢。
6、有一批主导产品、一批“龙头企业”、一批服务组织、一批商品基地。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沿海等地区的广大农村不断涌现,呈生机勃发之势。目前,社会上对于农业产业化所使用的概念不外乎是两个: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二为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村的一种经营模式。
笔者认为,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作当前农村的一种经营模式来看待是远远不够的。有个新概念必须提出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因为在现实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公司+基地或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是联合起来的经营机构,所以称之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比较合适。它跟我国解放后出现的“农业初级合作社”类似,属于组织形式,也就
是经营体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由此可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的经营新体制。这种新体制主要体现在:经营机构新、经营权限新、管理机制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科技业拓展,形成了生产、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即所谓产、加、科、销一条龙,农、工、科、贸一体化。这种创新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宽敞的道路,此为经营权限之新。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在广东,主要实行的是公司制与股份制(有的地方也叫股田制)。这相对于我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都是崭新的,此为管理机制之新。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基本上都有一个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或者辐射,成千上万的农户或者通过土地作为资产入股,进入联合体;或者与公司以契约关系成为联合体的成员。许多联合体以科技入股的方式,把科技人员吸纳进来,形成自己的科技队伍,或者直接与科技院校挂钩,从而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服务。这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地,并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当前,广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加工企业带动型、流通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形态。加工企业带动型的联合体,以土地入股的农户直接参与产品深加工获取高附加值的分配,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流通带动型的联合体,外与市场接轨,内与农户联结,减少中间环节利润的流失。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含国际市场)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淡季、旺季都收购。这既满足市场需要,又保证农户利益,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公司+基地的形式可直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可间接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仅有利于科
学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应用,而且可实行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经营新体制,它使农民从自给半自给封闭式的旧农业轨道走上了市场化经营的新征途,使农业经济融入了市场经济,融入了全球化经济。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
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现代农业就是通过高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实现农产品数量多、质量好,农民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四大目标。正如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但必须(特征):
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
2、立足于当地优势;
3、实行专业化分工;
4、形成一定经济规模;
5、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
6、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好方式。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它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第三,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第五,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背景,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另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又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这些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所谓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它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美国畜牧业生产,从育雏、饲养、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万物仅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比较集中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如美国因地制宜地进行某种作物的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1.4万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万,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虽然大农场在1992年只占全国农场总数不到18%,但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54%,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83%。
(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是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它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该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种类多达1400种,年营业额达到81亿芬兰马克(约合18亿美元)。
(三)服务社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而且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同时,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控,除给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外,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措施方面。如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民。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