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乱中的文明》读后感
《变乱中的文明》读后感
摘要:文明和文化的区别,不同的文明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区域间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冲突导致了核心国家的交替及霸权的更迭,国际格局动荡,纷乱不安,而最终一元文明崩溃,一个建立在多元文明基础之上的多元化国际格局形成。
关键词:文明、变革、地缘政治、核心国家、霸权
看了这个书名,首先想到的是战争。因为战争的时代总是**的,而文明就在多次的战乱中传承者。看了书的前半部分,我先搞懂了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生活空间,包括民族的历史和生命空间中的生活秩序及生命意义。而闻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文明是外在的,文化是内在的,文明是物质的,容易传导的,文化是精神的,不太容易传导的,所以在变乱中传承是文明而不是文化。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内在的“文化”更接近于精神文明的概念,而外在的“文明”则与物质文明的概念相近,因此文明是一个或多个民族智慧创造的记忆片段,是一个一致的思想和行动的整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这一目的则贯穿于一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及全部的制度中。文明的存在现实社会的延续性,而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制度不过是文明的一
种权宜工具。
因为有了不一样的文明,所以也有了不一样的国家体系。比如说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中国的秩序维持,是一种文化价值体系,强调传统、秩序的文化模式,核心思想是来自儒家的“礼”,强调彼此之间的交往要以文明的方式构筑秩序,而尽量不要诉诸战争,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西方的体系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竞争的基础上,寻求军事和外交利益,是属于军事经济型帝国,它强调对征服、领土扩张和在国际外交中维持战略地位优越的重要性,强调对政权本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扩张,强调军事在政权目标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性。所以,当东方的农业文明不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资本主义狂潮掀起的时候,农业文明国无法沉受打击,很容易就能成为殖民地。
而东西方发展的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不同的文明,还有各自地理位臵而形成的地缘政治的因素。地缘政治就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国家间的冲突的根源也在于此,地缘的分割性带来政治的多样性,也就造成了竞争的不停息。东方国家以中国为代表,中国东边是太平洋,人们无法远涉或开发,北边是沙漠并有强悍的游牧民族骚扰,而且天寒地冻,西边同样如此,而且沙漠阻
隔,西南是难以攀越的喜马拉雅山大屏障。而中国就在这样一种“安全”的环境中,以他的封建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着,也是东亚的核心国家,接受着边缘国家的朝奉,一直处在天朝上国的的光环下,而忘记了与时代步伐一致,一切都依靠传统模式,没有任何变革,边缘国家则是蠢蠢欲动,充满活力。而欧洲大陆被地中海、波罗的海等内海所纵深切割,以至整个西欧实际上是一个延伸许多较小便道的庞大半岛,呈现出陆海交错的格局,所以西欧就有条件以海为依托,向外扩张来满足自身变革发展的需要,而同时,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的撞击下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人在不断斗争,认识改革中一步步与世界接轨,文明也在撞击融合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明的不断改革与进步,从而也影响了国际体系的变化,欧洲社会崛起的五次大扩张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次扩张是在其“春秋时期”,这一扩张周期与十字军运动相吻合,大约在公元前1000-1300年之间,随后全面收缩;第二次扩张则是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起源于15世纪初葡萄牙人的探海,而探海的原因则是地缘政治的压力,从海上联系了东西方的贸易交流,而这些市场和货币经济的不断扩张使货币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利于市场的进化,结果也促成了一系列的变革,所以也就出现了霸权更迭,西班牙打败葡萄牙,成为第一个拥有海外殖民地的帝国,所有这些也得益于奥斯
曼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战争。西班牙没落后,法英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政治冲突,葡、西、法、荷矛盾交织的地理大发现代表了封建势力挣扎与资本主义势力兴起的斗争,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靠技术的改进,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进程,因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欧洲国家为了适应本国发生的改变,所以不断向外拓展市场,而一直保守,与外界交流甚少的东方国家,中国,就成了资本主义眼中的潜力极大的市场,从而掀起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国人因此而觉醒,不断斗争。所有东方被压迫国家最终爆发,在代表了新生产力,新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最广泛利益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快速传播以及有效的组织和武装,就成为西方社会在扩张中没落,边缘国家在衰落中复兴的必然回应。
社会在战争中变迁,文明在革命中演进,随着社会发展,文明也是有周期的,社会每过段时间出现变革,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核心国家并不能长期保持其霸权地位,也就是出现社会性质的变革,从而使文明也存在了周期性,而文明分别经过了春秋时期,帝国时期,后帝国时期,而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经济军事的变革,而也影响了国际体系的发展,国际体系的变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二是国际体系内部的变革,而社会的变革是重要的动力之
一,即一种诣在彻底涤清人们意识底层的顽固守旧观念的力量的兴起,引发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变化,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资料中的变革同样是秩序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帝国政权交给殖民地军事、政治、经济技术,先进技术向后进社会的转移毫无疑问是国际体系中权利再分配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雅尔塔体系的崩溃,就标志着国际体系结构由帝国制向现代结构的转化。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某个超级大国的简单的死亡,它标志着这种国际体系即由西方社会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进程的某种历史的结束。
而霸权不能一直存在,就是因为收益递减,经济衰弱,上层建筑动摇,失去了技术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而最终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统治成本增加,收益圈收缩,技术领先地位消失,经济衰退,霸权之战不断,但是核武器的出现,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全球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在降低,使人们对传统的国际体系变革方式产生了怀疑。今日的国际社会,和平变革的要求和可能性也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大大增强,所以霸权的存在是历史的,不属于永恒。
读完全书,有了整体的概念,主要是反思千年文明的兴衰,探求全球力量的变迁。作者以千年为尺度,以文明为视角,关注东西方两大文明及其国际体系的兴与衰,撞击与融合,权力转移与社会变迁。而西方文明的独特形式使它也终
不能逃脱解体:它始终缺乏一种平等性、包容性,它使非西方社会在选择它的技术,管理模式等之后,却常常摒弃它的价值观。虽然西方社会确信自己的文化是优越的,与任何文明相比都是如此,而他的独特性却不能导致人类“历史的终结”,因为西方文明成为主流这一现实,并不是西方人较其他民族优秀,他不过是人类历史的进程、文明演进的一个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伟大片段而已。
社会在战争中变迁,文明在革命中演进,霸权始终属于历史,不属于永恒,建立在多元文明基础之上的多元化国际格局成为主流。
第二篇:表格在word中复制后表格格式变乱的处理
一、清除格式就可以
在Word2003文档中清除格式和样式
步骤/方法
1.1 首先打开带有格式和样式的Word文档,然后打开菜单栏的“格式”里面的“样式和格式”;
2.2 此时,右边就会出现“样式和格式”的任务窗格,我们只需选种需要清除格式的文字,然后点击“清除格式”按钮就可以轻松清除了。
3.3 当然,你也可以在你应用的格式中找到你所用到的“格式”,然后单击旁边的小三角按钮,进行删除。
4.4 好了,看看最终清除完毕了。
二、复制到Excel后,设置完单元格的线条在复制回word
三、关于 word2003中的表格复制到另一个word2003文档中后格式变乱的解决办法
你可能遇到过这种问题:
在一个word文档中辛辛苦苦做的一个表格,格式什么的都没有问题,但是当你把它复制到另一个文档中后发现:单元格变大了,文字没有了,完全已经不是自己的那个表格了,你是不是感到很崩溃?令你更崩溃的是,当你尝试着用选择性粘贴、另存然后插入文件,甚至于复制到excel中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不管你遇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反正笔者是遇到了。笔者在百度遍寻无果的情况下,一个偶然的尝试,居然轻松的把问题解决了,现把步骤分享如下:
1.选择整个表格;
2.右键——表格自动套用格式,如下图所示,在选择之前请记好原选择样式。在 类别 中选择 所有表格样式,在 表格样式 中选择 普通表格,应用;
3.复制表格;
4.切换到目标文档,粘贴;
这时你看到什么?是不是表格格式一点都没改变?当然,除了表格线变成灰色的以外。如果你想要表格线再变回来,只需要按照第2步中的操作,重新将表格样式设置成改变之前的样式即可。
当您从Excel 2002复制一个数据表格到Word 2002中时,您可以选择保留在Excel中应用到表格上的格式,或者匹配目标表格的样式。在后一种情况中您的表格将被设置成Word中默认的表格样式。从Excel复制一个表格到Word,方法如下:
1.打开您想要把表格复制到其中的Word文档和包含表格的Excel工作表。
2.在Excel中选中想要复制的表格。3.在编辑菜单上,单击复制。
4.切换到Word,单击要显示表格的位置。5.在编辑菜单上,单击粘贴。
6.使用粘贴选项智能标记,选择下列选项中的一种: 若要保留在Excel中应用的格式,选择保留源格式。(或者,链接表格使它随着新数据自动更新,选择保留源格式并链接到Excel) 若要匹配已经在您的Word文档中的表格的样式,选择匹配目标区域表格样式。(或者,若要链接表格而不是复制它,选择匹配目标区域表格样式并链接到Excel)
第三篇:在文明转换中进步——《全球通史》读后感
在文明转换中进步
——从《全球通史》看世界历史发展模式
摘要
在《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研究视角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考察,认为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出在文明转换中发展的模式。世界历史经历了三次文明的转换:由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向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的转换、古典时期向中世纪过渡的转换和世界进入近代以来的转换。三次文明转换的规律对深入了解当今世界局势和国家的发展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全球史观;全球通史;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
一、作者简介和内容提要
(一)作者简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13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二)内容提要
在《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采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整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分为八编,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各部分内容如下:
1.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 1500年以前的世界各地区包括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儒家世界、非欧亚世界不同类型的社会以及西方的扩张文明。在这部分中,作者阐释了1500年作为世界史开始标志年份的原因: 1500年前后,彼此隔绝散居各地的各种族集团第一次建立了海上的直接联系。而西方之所以能够在15世纪初期做出巨大发现主要是由于西方进行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经济增长和民族国家的建立。2.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1)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
1500年到1763年是西方国家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准备时期。由于在武器和船舶制造等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争霸夺权取代了以往的地区性孤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充当了殖民扩张的主角,殖民霸权频繁更迭。争霸战争加速了世界一体化格局的形成。(2)西方居优势地位的世界(1763-1914)
由于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欧洲诸国对世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扩张。19世纪末,欧洲列强已经吞并了整个非洲,并有效控制了亚洲,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到1914年,欧洲对全球的支配达到顶峰。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互相联系而又矛盾冲突的有机整体。(3)1914年以来西方的衰落和成功
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迅速传播,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另外一方面,西方影响的加强有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觉醒,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兴起,不仅松动了西方对世界的控制,还引发了西方社会内部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危机。二战后,国际政治局势形成美苏对峙的二元格局。如今,美苏争霸又被多元世界取代,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二、在文明转换中进步的世界历史发展模式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文明的不断转换这种机制模式而得以实现的。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当一个文明处于落后或不发达的状态时,这个文明会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发明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以及艺术文化等,从而推动历史不断向前进。而当这个文明在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文明中心之后,这个文明的创造力便会逐渐丧失,对于历史的推动力便会减弱,其自身也会陷于停滞发展的状态。这时便会有另一个新的富有创造力的文明来取代前一种文明以保证历史继续向前发展。具体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斯塔夫里阿诺斯举出了三次这种文明的转换:
(1)由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向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的转换。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比如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的综合作用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在农业技术方面,美索不达米亚人已种植大麦和小麦等作物,养殖牛、猪、羊等驯化动物。在手工业方面,他们发明了轮子,使用青铜制和铁制工具。在文化方面,他们发明了完整的文字体系,并将这一文字体系用于表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事务。在国家制度方面,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阶级的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和法律制度。这一切成就使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地区,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明输出地不断向外输出文明成果。以农业生产工具犁为例,到公元前3000年时,犁已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得到普遍使用,并传入印度;到公元前1400年时,犁还传入了遥远的中国①。但是,当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之后,它没有继续向前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是停在原地徘徊不前。另一方面,以前落后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向他学习的其它文明区,如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却展现出了旺盛的创造力,并逐步超过这一人类最初的文明地区,起到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最后,在游牧民族的不断打击下,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心地位彻底没落,其周边的印度、中国和希腊等成为了新的文明中心。
(2)由古典时期向中世纪过渡时的转换。
伟大的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文明,在欧亚核心区居于统治地位。通过这次转变,古典三大文明被摧毁,新生的西方文明代替了希腊一罗马文明,儒家文明继承了中国文明。另外,一个全新的伊斯兰文明兴起,并逐步将其实力范围扩展到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同时,文明中心也随着文明的变换而出现了改变。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中心,引领着历史的发展。
①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3)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后的转换
在中世纪取得累累硕果的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陷入了停顿和封闭的境地之中。而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默默无闻的西方文明,此时却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于是,在这次文明转换中印度和中东所代表的伊斯兰文明;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如日本和朝鲜等所代表的儒家文明衰落了下去。同时,也相应的失去了其文明中心的地位。西方文明则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开创性成为了领导世界发展的新动力,世界的文明中心又一次回到了欧洲。
二、文明转换模式的启示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中,世界历史的发展在形式上是通过文明不断变 更及文明中心在不同文明地区之间的转变而实现的。而文明转换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规律对当下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在人类文明发生第一次转换时,正是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高度发达使这 一地区丧失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其周边的较落后的欧洲、印度及中国则由于 自身的落后,所以急于向外界学习,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不断 的进步,成为新的文明中心。
同样的,在古典时期向中世纪转变时,欧洲的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中被摧毁殆尽,中国南方和印度南方因为与游牧世界相距遥远而幸免遇难,中国北方和印度北方虽遭蹂蹭,但却幸存了下来①。以中国为例,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民族大迁徙对其农耕文化虽造成冲击,但并未致命,反倒是在不断冲击中,汉文化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②如此,传统的中国文明在与外来的新文明因素如佛教等宗教因素的结合下形成了新的儒家文明,并迅速恢复了其文明的发达水平,在中世纪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正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因为在中国人享受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同时,他们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也使得他们变得保守和自大。如科举制度、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教信仰使得中国在国家管理和思想理论上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但同时这些文明体系也将中国人的行动和思想牢牢的禁锢了起来,阻碍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①② 吴骁.吴于廑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史观之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 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进一步发挥。同时,因为这种先进性中国人逐渐产生了一种优越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文明是最优秀的文明,不需要向外国学习,并认为外国人都是野蛮人。如此,中国就失去了向外界学习,提高自身的机会,到了近代必然会衰落下去。故中国的发达起到了使其自身的发展放慢的作用。
而与此相反,欧洲的古典文明被摧毁得最为彻底,且再中世纪没有得到恢复,因此在从约500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①。但这正是欧洲的优势所在。正因为欧洲在中世纪的贫穷与落后才使得欧洲积极的向外界学习,通过向其他文明发达的地区进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文明水平。同时也由于没有既成规则的限制,欧洲人可以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新的更高的文明成果。
简而言之,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是因为它在中世纪的领先,而欧洲能够在近代以后飞速崛起完全是占了“落后的优势”。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优势背后潜藏着固步自封的危机。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要始终在浩浩荡荡的国际潮流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应该保持开放的心胸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地向外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三、结语
任何理论范式都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对现象的简化,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某一种范式,确实能够“看到”其他范式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它却不可能“看到”由其他的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从不同的历史观的角度出发,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考察,包括历史发展模式,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范式。在《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研究视角为世界历史发展构建出了“在文明转换中发展”的模式。而在这种模式的解释之下,世界历史经历了三 ①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8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M].商务印书馆.1995.22 次文明的转换:由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向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的转换、古典时期向中世纪过渡的转换和世界进入近代以来的转换。这种模式是否能解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者说能在什么层面和多大程度上进行解释,这都尚待考察。但这种全球史观的历史研究理论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建构的“在文明转换中发展”的历史发展模式无疑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局势和国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思路,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五、参考文献
[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美]托马斯•库恩.金吾伦,胡新和 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吴骁.吴于廑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史观之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 [5]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5)
第四篇:文明美德读后感
读后感
在寒假的20天里,我读完了整本《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其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故事是《爱学习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名字叫玛利亚。她学习非常认真,不管周围多么吵杂,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有一次,玛利亚正在读书,她的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可玛利亚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比起玛利亚,我很惭愧。记得有一次,我在练琴,不小心划破了手指,疼得直流眼泪。我很想放弃,这时,我仿佛听见玛利亚在鼓励我:“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我相信你能做到!”于是,我咬着牙,继续练琴。
还有一次,老师在上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听,只有我心不在焉地东张西望,老师讲的话,我一个字也没听见。这时,我好像看见玛利亚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提醒我:“孩子,上课专心听讲才是好学生,你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上课更要专心了,这样你不仅自己受益,还能给同学们做好榜样,那不是一举两得吗?想到这里,我立刻坐端正、认真听讲。从此,上课时,我听得更专心了,写作业时也更认真了。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要向玛利亚学习,多动脑、勤思考,积极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平时多帮助别人,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镇江市雩北小学 二年级 王金铭
指导教师:左丹
第五篇:《文明湖北》读后感
读《文明湖北》有感
樟村坪中小学七一班 彭宝林
当我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美美地读完《文明湖北》这本书时,让我感慨万千,思绪纷飞,想到了许多许多……
我们的家乡湖北,荆楚文明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我们应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做一个文明的人,建设又一代文明的湖北大地!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应该讲文明,思奉献,懂感恩。
讲文明,就要从言行举止来做起。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便会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的品德,推而广之,便是一个省的形象。所以,要会用礼貌用语,要做好一个中学生,不能出口成“脏”,说话不干不净,好像好长时间都没刷过牙了,我们是受过教育的,我们是文明人,我们要像一名君子,不要动不动就大大出手,现在是文明社会,不是武打天下,要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身体的一切。
我们还要思奉献,就像张文驰哥哥一样,放弃高考,毅然选择了救人,他的品德可谓高尚,小女孩与他素未谋面,而他却为她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要学习他,把它当成一个榜样,前赴后继地为社会做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无私奉献的人,一定是一个文明的人,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做人不能自私,不能只为了自己活着,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话是给别人看的》一课中,德国人全部把花种植了给别人看,座所以自己也可以看见别人种的花,我们学生,正是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只有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只有先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当然,做到我为人人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要得到人人为我的回报。
我们要懂感恩,做一个有心的高级动物,一个有感情的人。当人人为我时,我们应该察觉到,我们应到回报他们,不管是父母、老师、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他们有恩于我们,我们就应该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时,说一声“谢谢”或是“太好了,多亏有你”。这也是一种感恩,只不过是口头表达而已,但小小几句话,会让别人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我对别人还是有价值的!这会让生活更美好,让人间充满爱。
而且要从现在,从自身,从细节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细节点滴决定失败,不要只想,干大事,来反映自己的品德,其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用心去对待,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向前走,共同前进,努力去建设一个文明湖北,为这片古老悠久的荆楚大地,再添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