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 » 案例
(2006年9月)我国古代有一儿童叫方仲咏,自幼聪慧,尤有作诗天赋,其父爱慕虚荣,只管让他在邻里间到处炫耀。这样,不觉间方仲咏长大成人,可遗憾的是,他的各方面才能却“泯然众人矣”。请你用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相关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3)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发展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中改造着自己。(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的社会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也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案例中的方仲咏,自幼聪慧,说明其先天遗传素质为其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后天如果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发展得更快、更好。但其父却忽视了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他发展的影响,最终导致他泯然众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都要引起重视。(2008年10月)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
而近中正也。”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同,因而不同环境中的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和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和困难的工作。教育者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有利的教育力量,从而形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正向合力。(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总是选择那些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环境因素,接受它们的影响,而对那些不需要或者不符合自己愿望的环境因素,总是有意识地回避。此外,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2006年1月)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从价值观方面看,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青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应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试论述此观点的合理性。
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人是在环境和教育同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比如,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首先,他把教育看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他说,假如男女青年都“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社会就“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夸美纽斯在《论天赋才能的培养》中,多方面地对比了有教养的民族和没有教养的民族之间的差别,以说明教育对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增进人类幸福和加强国家实力的作用。其次,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他反对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他说,智力极低,不能
有所发展的人是极少的,因此,他认为:“假如要培养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培养。”“只有受过良好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2)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二重性。所谓教育的二重性是指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同时具有规训奴役与启蒙超越的作用。它具体表现为这样一种事实: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主动建构自身的行为,基于人类的可塑性与自主性,教育往往表现为两种相辅相成的功能:一是形塑规训个体,使之朝向教育者施教的方向发展,或使之匍匐于各种外来的力量之下,失去独立与自主充当他人的工具与奴隶。二是对主体的启蒙,即教育可以使个体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超越他本人的现状,甚至超越当下社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尽管包括社会生产、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在内的社会环境都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有更为重要的位置。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第二篇: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 教育学论文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
摘要:我们知道,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教育一定会促进社会、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社会;个人;发展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Li Jianle 10 Transportation class 1 10101081024 Abstract: We know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ve huge role,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also is t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Keywords: education;society;personal;development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素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 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 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 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 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二)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 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 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 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 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 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教育与个人发展
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之间又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在教育学上, 影响人的发展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因素, 从哲学上说, 就是内因和外因。为了研究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环境中分化出来, 这样, 这些因素就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个体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包含着矛盾方向的变化, 而又有重新系统化的过程, 方向之一是社会化, 方向之二是个性化。教育就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 教育的个体发展的功能表现屡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的个性化功能。从广义上讲, 学校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 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忽然提炼的特殊环境, 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 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同时, 学校教育有系统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循序渐进的进行。
(三)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教师受过专门训练, 明确教育目的, 掌握教育内容, 懂得教育方法, 能够有效地培
养学生。
(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 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世界银行的一项资料表明: 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 学习的作用越大,如印度学生的成绩, 80%归于学校, 11 %归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固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 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正如!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我们经常新闻媒体上看到教师对儿童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惩罚, 这些都显示着教育并非都是善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
人之所以为人, 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因此, 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的主体自身, 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 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广度、深度, 主要决定于他自己的努力, 决定于他在学习活动和劳动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力和工作能力, 这些活动也在相应地修正着天赋的素质。
参考文献: [ 1] 叶澜.教育学原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7.[ 2] 金一呜.教育学原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2.3.[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教育学基础∀.北京: 教育科 学出版社, 200.7.[ 4] 魏青.教育学.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2.
第三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P1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的“泛智教育”
●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
●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P18
▲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24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29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人力资本理论
(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创建时间:1960年
(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P38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P39
● 校园文化的构成:
(1)学校物质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3)学校精神文化
(4)学校各种亚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P40—41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 :
中国的孟子;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荀子;
美国的华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53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P54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P55
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P57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P59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P60
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P61(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65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P67
(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P67—70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P70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P70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3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
(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P76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P78
(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 是什么?P79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 P79—80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
(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
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 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P88
(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91—92 1234
(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P92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
(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3)教科书
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P96
(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5点
(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注重适用性;
(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第四节 课程实施 第五节课程评价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3)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那些步骤(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P107
第一步,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组织材料;
第四步,分析资料;
第五步,报告结果。第七章 教 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哪些方面?P108—109 3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
(二)2(1)(2)
(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10—112 4点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11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112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P113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114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15
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P116(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8(1)(2)(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P119—12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P121—122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P123—124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P124 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P125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25—1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130—131(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131—132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P134 6点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
3、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第九章 德 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的意义P147 3点(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 4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 4点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 5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 157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6、因材施教原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贯彻之?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7、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5)班主任工作
8、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第四节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班级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P174(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176。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3、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1、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2、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1)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1)了解学生个人;(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法:(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的领域与任务:了解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2.心理学的观点:了解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五种取向和主要代表性人物。掌握当代心理学的综合观;理解心理现象的复杂性。理解个体心理的多维度、多层次性;掌握心理现象的分类及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了解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解个体心理的物质依存性和能动性。3.心理学的方法:掌握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4.心理学与学校教育:了解心理学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人格与学校教育1. 人格的概念:理解人格的内涵;掌握人格的四个基本特点;了解个性差异及其表现形式。2.人格动机与学校教育:理解人格动机的含义、类型及其教育意义和了解学生人格动机的方法。3.气质差异与学校教育:掌握气质的内涵、类型及其教育涵义。4.性格差异与学校教育:掌握性格的内涵、性格特征的维度、性格的几种类型及其教育涵义。
(三)人格的毕生发展1.人格毕生发展的基本问题:理解人格毕生发展的概念;了解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掌握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2.贯穿毕生的人格发展:理解埃里克森心理社会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各阶段的特征;理解依恋、社会性发展、性别角色获得在童年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掌握依恋的含义及其分类;理解青少年期的心理冲突、人生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发展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了解成人期的人格发展特点。3.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理解学校教育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特殊性质;了解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各种学校因素;掌握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措施。
(四)行为的动力机制1.行为的动力机制概述:理解动机的内涵及其四大功能;理解需要及其种类;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解内驱力、诱因的含义和分类;了解行为发生的基本心理模式;理解动机系统中动机和动机冲突的类型。2.影响行为动力的因素:掌握影响行为动力的价值观、情感、认知、行为因素的影响机制及其成分;理解期望、自我效能感、目标、归因、认知冲突对行为动力的影响。3.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和激发:掌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理解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五)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概述: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结构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2.自我意识的成分:理解自我概念的含义、成分、矛盾和统一及其功效。掌握自我评价的途径。理解自尊感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功效;理解自我控制的表现形式以及自我教育的心理实质。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理论;理解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六)认知学习1.认知学习概述:理解认知学习的性质、信息加工的过程及特点及类型。2.认知学习过程:掌握早期加工、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加工的特点;掌握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元认知:掌握元认知及其组成成分;理解元认知发展能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七)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解决:理解问题解决的内涵;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理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技能的途径。2.创造性:理解创造性的内涵、思维特点和创造过程;掌握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其评定方法。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理解创造性活动的思维方式及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八)智力与智力开发 1.智力概述:理解智力的内涵、致力于知识、能力和创造力的关系;理解智力的因素理论、层次理论和认知理论;理解智力的类别和影响因素。2.智力测验:了解智力测验的起源;理解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智力的发展与开发:掌握智力的个体差异及其表现形式;理解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途径。
(九)道德品质的形成1.道德品质概述:理解道德品质的内涵及其心理结构。2.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掌握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理论)及其教育涵义。3.道德品质的培养: 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训练。
(十)学校的群体心理 1.学校群体心理概述:理解群体的内涵及其心理功能。2.学校群体心理效应: 理解各种群体效应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3.班集体心理:理解班集体的发展阶段;掌握伯恩的PAC理论。
(十一)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1.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2.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与原则:理解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与原则。3.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心理辅导方法的内涵及其特点。
第四篇: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个人总结小抄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肌体的发育指有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肌体的生长和身高体重的增加;体质的增强指肌体生理功能的增强,如力量、速度、灵敏、耐力、韧性、健康状况的增强等。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2、简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
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自身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3、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观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的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4、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5、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却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答:。①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②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⑥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7、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8、答:(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9、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按照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我国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六项:(1)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2)教师应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3)教师应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4)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5)教师应当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6)教师应当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10、简述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答:(1)身份: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从我国颁布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出来。我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学校、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包括三层含义:①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②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③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法律地位是由双方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义务:受教育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11、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1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题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13、新的课程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
“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创新的同时,更注重基础的夯实。(3)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它关注教学的全过程。(4)课程管理发生了变化。它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另外,还有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上有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14、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早在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过程思想的萌芽。我国伟大的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后来,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古罗马昆体良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系统的教学过程理论是在近代出现的。夸美纽斯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然后去运用记忆,再去运用理解,最后才去运用判断”。德国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后演变为五段教学法。美国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在什么地方;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即五步教学法。
15、简述课的类型与结构
答:(1)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课的类型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主要有将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自学课、讨论课、作业课等。(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16、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
遵守社会公告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7、中学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中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选择的、用以形成青少年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2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8、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答: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语言说服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要求: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2)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主要形式有: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3)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常规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实践锻炼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随时总结。(4)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5)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求: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励的形式:赞许、表扬、奖赏。惩罚的形式:否定、批 评、处罚。要求: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19、中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什么? 答:(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民服务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德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4)关心学生课外生活。(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6)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7)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励工作。(8)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第五篇:一教育与教育学
1.(D)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学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洛克
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活动要以(B)为中心。A.教材 B.儿童 C.课堂 D.教师
4.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_(C)。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杜威
5、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C)
A、教育实体 B、学校 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育
6、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A)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现
7、教育的多元化的特点(C)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后工业社会教育
8、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C)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9、《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作是(B)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的。(A)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儿》C.康德《论演说家的培养》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1.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D)。
A.《学记》 B.《雄辩术原理》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12.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3.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B)。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 1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15.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B)。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16.前苏联(C)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17.“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A)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A.实用主义 B.经验主义C.实验主义 D.进步主义
18.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A)。A.教育的社会性B.教育的平等性C.教育的阶级性D.教育的生产性 19.教育制度的主体是(A)。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社会教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20.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 A.中国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
21.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起源论者所强调的是(B)。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 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
22.社会上出现专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一般地说是在(A)。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3.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4.美国教育家杜威要反对的是(B)。
A.儿童中心论的观点B.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D.经验中心论的观点
2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C)。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6、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A)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
27、“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D)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28、“教学相长”“及时而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D)。A、中庸B、大学C、论语D、学记
29、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
30、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A)。A、孔予B、孟子C、荀子D、朱熹
3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B)。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32、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B)。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
3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D)。A、中庸B、大学C、盂子D、学记
3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B)。A、亚里斯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
3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D)。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 D、赫尔巴特
36、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C)。A、夸美纽斯B、杜威C、凯洛夫D、赫尔巴特
37、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D)。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
38、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D)。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39.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A)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B.英国哲学家培根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D.英国哲学家洛克 40.“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把“教育”作此解释的是(A)A.许慎B.孔子C.朱熹D.韩愈
4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B)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2.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一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4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B)。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44.教育的终身化是(C)的特点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后工业社会教育 45.“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B)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46、古代(D)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47、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B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4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C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49、“学不躐等”出自 C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5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51、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52、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53、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54、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C)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5、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
56、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B)
5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C)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58.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A)A.商代 B.周代 C.夏朝 D.春秋
59.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B)
A.六艺 B.八股文 C.自然科学 D.四书、五经
60.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文”。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6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B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62.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