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时间:2019-05-15 09:0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篇: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复习提要

本章概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着重论述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所起的特殊作用。知识点梳理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②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④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

4、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相关概念,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和作用以及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难点是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篇: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为个体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 人具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 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主张性善,那么教育主张“存养、扩充、求放心”。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等。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认为“性本恶”,那么主张教育“化性起伪”。

认为孩子出生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那么坚信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等。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的影响。

(三)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地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施教应注意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

2.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注意做好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

3.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施教应注意探明和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教育,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品质,要对全体学生包括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充满期望,并注意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6.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第三篇: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二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物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实践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动力)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典型代表是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五个体身心发民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师在不同阶段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传递不同的内容。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信、努力的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六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教育的影响。

七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不以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八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中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九如何理解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民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加速性)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十.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给少年独立的要求发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2、在身体发展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3、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旬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4、在情意

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5、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十一.高中的教育个体发展任务:

1、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责任。

2、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3、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认识问题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4、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际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提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4、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六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民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七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即四有,两爱,两精神。八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教育目的)

九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要发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教育中生个人都得到发展,这是生个人,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新生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而应试教育强调个别学生发展,多数人成了陪衬者。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1)、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角度来看的,但每个学生都有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2)、以往的教育忽视差别性,以统一性代替个别性,扼杀了学生的个别性。3)、针对这种弊端,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使用权每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公是一种智力特点更是一种人格牲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而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第五章学生和教师

一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最基本的要素。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学对象。三

1、学生的身份,中小学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学生的合法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受教育权。其中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应尽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装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四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有两个含义: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五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在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六论述教师的专业性素养是什么? 答: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往往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如学历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等。但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法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式。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创造发明的过程及成功的原因。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教师要善于倾听,听取学生的意见。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注自己的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应对自己的实践行为研究,总结规律。

一、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素养):是指

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二、论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师生关系是指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根据课程阶段,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大学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课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5、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二、1、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程度为准则,体”新的课程政策。

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强调内容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和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顺序。5)、兼顾同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避免曲折和失败,使学生有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获得直接下来验的方式有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势,任务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主动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但个体的身心的发展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多元化,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2、师生关系在人格问题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要彻底清除封建社会师为生纲的影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就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19世纪以来,出现了以强调“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管理上却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偏向,因此,要建立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但在一些学校被异化为人---物关系,使师生关系失去了道德上的规范,从教学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是人格的影响,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更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和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教师是精神挑战。第六章课程

一、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和安排。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4、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功能,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

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三、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科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2、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1)、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新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效率,效益,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我教育有能力。2)、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学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必备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相应的审美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个性。4)、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

4、教学大纲双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教材是是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收,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和书。

6、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法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各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社会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7、国家教委于1986年9月,正式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中小学教材审定工作,1988年颁布了“一纲多

教材间的衔接。

调查。

四、课程实施:

1、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一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旅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础,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适应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有从事某方面的思惟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展性,灵活性)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程。6)、组织教学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活动中才以发展认识能力。2)、智力发展是掌

五、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设计的效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是其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程成果评价模式。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第七章教学(上)

量,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1.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获得完全的知识。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教与学生的学工段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和智力是有差异的,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知识不会自发转化为智力,需要一定的条件,包含三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a、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知识。b、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c、重视方面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识与能力。d、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2.教学的定义(作用):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

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作和有:1)、教学是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1)、在教学过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介入,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份,意志培养的关系。2)、知、情、意是教学双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教学3.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用,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对这义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方面的发展也有生要影响。3)、认识情感,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意志,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二、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影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

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教师在教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作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程。

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主人生观,世

2、德国赫尔巴特重视观念,美国杜威重视经界观的形式。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验,凯洛夫认为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

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

3..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性,包括学生对外部住处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和学生对外部住处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a、认识的间接性。性。3)、建立合作,友爱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b、认识的交流性。c、认识的教育性。d、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在共同明确的教学领导的认识。

目标,教师要善于创设和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三、论述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本质作学习,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尊关系):(4条)

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答:教学过程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

四、1、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主五个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要有以下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检查知识。

丰富学生感性知识更新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五、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1)、学生以学习间接

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

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直观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用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教具分为实物观察和模象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法中教师要承认学和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的思考,积极探索,主动活泼的学习,自学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和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贯彻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和认识的发展顺序进行,使用权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水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学不躐”等,均指循序渐进。贯彻要求: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要求: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措施,使用权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以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 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要求: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第八章教学(下)

一、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内容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1)、了解学生2)、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备课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课的类型

1)、根据教学任务分为:传授知识课(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4、课的结构(课的环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或一堂课的标准,可如何上课,一堂课的要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课堂气氛热烈。

6、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课外辅导

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二、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1)、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是因材施教,缺点是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的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因定的班级,根据周课有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和集体上课。

3)、1632年,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

5)、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

a、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班级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a、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b、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6)、分组教学制:按学生的能力完成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a、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b、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c、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易使快班学生骄傲,慢班学生积极性降低。

7)、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

三、1、教学策略:专以表达为达到某种预测的效果所取得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类型: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容型,形成型,方法型,综合型。

第九章德育

一、1、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学校德育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a、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b、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道德影响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健康成长。c、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德、智、体是相互联系,影

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3)、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性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4)、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a、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b、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c、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d、文化传统的作用。

5)、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b、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c、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和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7)、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二、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论述)答: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即知、情、意、行。这几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端性。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道德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发展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

第四篇: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 教育学论文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

摘要:我们知道,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教育一定会促进社会、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社会;个人;发展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Li Jianle 10 Transportation class 1 10101081024 Abstract: We know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ve huge role,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also is t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Keywords: education;society;personal;development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素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 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 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 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 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二)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 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 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 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 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 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教育与个人发展

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之间又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在教育学上, 影响人的发展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因素, 从哲学上说, 就是内因和外因。为了研究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环境中分化出来, 这样, 这些因素就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个体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包含着矛盾方向的变化, 而又有重新系统化的过程, 方向之一是社会化, 方向之二是个性化。教育就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 教育的个体发展的功能表现屡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的个性化功能。从广义上讲, 学校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 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忽然提炼的特殊环境, 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 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同时, 学校教育有系统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循序渐进的进行。

(三)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教师受过专门训练, 明确教育目的, 掌握教育内容, 懂得教育方法, 能够有效地培

养学生。

(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 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世界银行的一项资料表明: 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 学习的作用越大,如印度学生的成绩, 80%归于学校, 11 %归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固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 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正如!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我们经常新闻媒体上看到教师对儿童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惩罚, 这些都显示着教育并非都是善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

人之所以为人, 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因此, 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的主体自身, 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 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广度、深度, 主要决定于他自己的努力, 决定于他在学习活动和劳动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力和工作能力, 这些活动也在相应地修正着天赋的素质。

参考文献: [ 1] 叶澜.教育学原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7.[ 2] 金一呜.教育学原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2.3.[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教育学基础∀.北京: 教育科 学出版社, 200.7.[ 4] 魏青.教育学.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2.

第五篇: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 D能动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老子 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老子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 D自觉性 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 D互补性 1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 必然性 C 方向性 D可能性 16.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A教育万能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多因素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1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A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论 D教育万能论 1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不平衡性性 1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能力为标志。A学习B 生殖 C 创造 D思考

20.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为标志。A自我意识 B 创造能力 C 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21.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A成熟 B环境 C 遗传素质 D教育

2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的观点。A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因素对发展的影响。A遗传 B 教育 C 社会活动 D环境

24“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A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主观努力

2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社会活动 26.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因素 B 社会环境 C 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27.儿童主题发展的源泉是()。

A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主体活动

2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遗传素质 B 个体主观能动性 C 环境 D教育

29.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A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成年期 30.“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A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成年期 3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 华生 C 彪勒 D格塞尔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有()。

A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机制 D教育 E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孟子 B 华生 C 威尔逊 D洛克 E 格塞尔 3.“外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费洛伊德 B 华生 C 孟子 D荀子 E 洛克 4.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经历了()阶段。

A感知运算水平B 前运算水平C 具体运算水平D形式运算水平E 形象运算水平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 互补性 6.下列各项属于个别差异性的是()。

A性别差异 B 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C 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D儿童与青年的差异 E 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遗传素质 B 环境 C 学校教育 D社会活动 E 生产劳动 8.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A高尔登 B 华生 C 霍尔 D洛克 E 彪勒

9.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

A生理活动 B 精神活动 C 心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 思维活动 10.少年期所表现出的总体性阶段特征是()。

A身心状态的剧变 B 内心世界的发现 C 自我意识的觉醒 D独立精神的加强 E 身心逐步走向成熟

11.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 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C 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E 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12.下列哪些观点属于遗传决定论()。

A洛克的“白板说” B 高尔登的血统论 C 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 中国的行善性恶论 三.判断题

1.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内在需要的外铄论。()2.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都持积极乐观态度的是内发论。()3.教学中可以将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4.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教学中只要强调统一要求就够了。()6.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7.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8.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而对人的发展发挥它的能动作用。()

四、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_ _ 过程中实现的。

2.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 _ _。

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的是 _ _。

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者威尔逊把“ _ _ ”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 _ _ 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6.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_ _。

7._ _ 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8.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是 _ _。

9.英国哲学家洛克的“ _ _ ”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10.“外铄论”在美国的典型代表是 _ _。

11.以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 _ _。

1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用于动物的 _ _。

13.个体身心发展的 _ _,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4.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是身心发展的 _ _规律。

15.因材施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_ _ 规律。16.教育教学中提“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 _ _ 规律。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 _ _ 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_ _,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_ _。19._ _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0.前苏联心理学家 _ _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 _ _。

22._ _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3.个体呈现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_ _ 和 _ _ 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24.人的力量是人的 _ _ 力量与 _ _ 力量的综合。25.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 _ _。

26.个性亦称 _ _,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27._ _ 是教育的理想,进行_ _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28.心理学家把少年期成为“危险期”或“ _ _ ”。

29.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以比喻为“ _ _ ”。30._ _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31.“未来”是 _ _ 最重要的概念。

32.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 _ _ 问题和 _ 问题。

五、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

2.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

4.成熟

5.人的价值

6.人的潜能

7.发展个性

六、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哪些?

七、论述题

1.试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试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3.试述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

_

下载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公关与个人发展

    个人公关与个人发展 ——公共关系学的日常运用【摘要】个人“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效地进行个人公关活动,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

    实事求是与教育发展

    实事求是与教育发展 摘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面对就教育的现实,实事求是的研究教育,......

    语文教育与发展

    基层管理以愚数十年的管理经验,要做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1、能力强,有威信。2、品德好,乐助人。3、能吃苦,做榜样。4、有铁杆(骨干),能呼应。5、善沟通,......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共5则)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 » 案例 (2006年9月)我国古代有一儿童叫方仲咏,自幼聪慧,尤有作诗天赋,其父爱慕虚荣,只管让他在邻里间到处炫耀。这样,不觉间方仲咏长大成人,可遗憾的......

    性格与个人发展学习心得

    《性格与个人发展》学习心得 -------机电部 张久涛近日,施工局组织了关于《性格与个人发展》的视频学习,通过韩菁专家的讲解是我对人的各种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自己与他人......

    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演讲稿

    坚信胜出,收获成长 各位领导、同事上午好: 我是第四支部的左永刚,我演讲的题目是坚信胜出,收获成长。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相信大家都看过,剧中李云龙在军校毕业论文答辩......

    浅谈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

    浅谈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 晃眼间五年时间就这样轻易地从指缝里流过,进入公司也快 五年时间了。在这五年里见证了公司的成长和壮大,从五年前刚起步,管理层不完善到现在的管理有序......

    个人发展目标与计划

    个人发展目标与计划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