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去年4月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题组织了第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也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去年9月1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复杂形势下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表明中央对全局的把握深刻而富有远见。2008 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全面扩大内需,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力求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紧迫而重大,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期没有变,同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新矛盾、新课题、新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关系全局的重要的变化特点。过去,主要矛盾表现为“生存性”压力,人民群众总体上温饱不足,侧重以单一经济增长为发展的杠杆;今天,“发展性”压力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公共产品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短缺的矛盾前所未有地凸显。
过去,依靠比较优势,提供廉价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经济话语权,继续沿袭老路,将会被锁定在依附型发展道路上。
过去,以破旧立新为特征的改革发展主要是从中国历史纵向比较中,以单一国内视野进行谋划;今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国内许多问题都受国际因素影响制约,要求从世界的横向联系中以开放促改革,以宽广的大国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用全球战略眼光谋划革故鼎新,全面融入国际社会。
过去,经济全球化处于加速推进期,中国积极参与其中,取得了利用全球化发展自身经济的显著成果;今天,全球化已凸显出发展困境:全球范围内无限制掠夺自然的工业化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中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制正成为全球化科学前进的障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把握一个灵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
一是促进“ 制造型经济” 向“创造型经济”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用。
二是促进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将发展服务经济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发展农村服务业。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是促进“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现代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正在“取代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坚持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发展虚拟经济,力争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四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其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研究探索发展模式,应该有此广阔的战略视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就应该进行战略调整,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聚集各种发展资源,保障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一是扩大内需战略。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需要长期实行的基本战略。应该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从国际经验看,大国通常以内需为主,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内需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应继续推动消费结构升极,以带动需求扩大。二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科学发展,关键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是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建设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应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主题上,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资源节约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应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最为紧要的是加强资源节约。
五是稳定增长战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在持续的快速增长中提高增长的稳定性,是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任务。
六是深化改革开放战略。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将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经济困难,出路仍然在于改革、开放、创新。
七是和谐社会建设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上是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历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人民幸福的基本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应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及时转向能引领未来发展的那些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力争在危机后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既可能是独立完整的新产业,也可能来自传统产业中的某个环节或领域。这类产业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有先导性,体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努力可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能形成较长时期、较大规模的市场和最终需求;三是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四是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具备立即启动的条件。
发展信息经济。当前,世界经济正从以钢铁、汽车及公路为基础的工业时代转向以硅、电脑及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这一重大转变的意义比过去世界经济从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更加深远。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可以说,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的经济。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石油耗能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活动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转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高耗能的国家,低碳经济为我国带来了挑战,也同时带来了机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近年来,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服务业正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发展服务业,要以市场化、产业化、民生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经济、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努力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加强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 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使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发展创意经济。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以进入小康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最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科技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建立的新型产业。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资本的运作为手段,统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复合概念;是向大众提拱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形态。它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源和资源,不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渣,而充分利用人脑中的创意,辅之以现代的产业手段,就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年以5% 的速度递增。
发展旅游经济。当今社会,旅游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由于其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当代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富生命力的新兴产业,被誉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国家旅游局规划到2020 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3 万亿元,相当于GDP 的8%。
发展新能源经济。清洁、环保、可再生是新能源的突出特点。最近几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新能源发展愈加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从目前新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水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已经成为发展重点。可以说,谁掌握了新能源开发的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世界未来的经济命脉。
发展生物经济。随着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的绘制完成以及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重大突破,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庞大的生物产业正在孕育和形成,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现代生物技术核心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获得了巨大发展,引起了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世界各国的医疗、制药、农业、能源、环保、化工等行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全球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呈现明显加速发展的态势。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核心技术兴起之时,正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绝好时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努力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龙头”。
第二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体会)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奔向新的精神高地。
第三篇: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
丁关根在中央文明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今天召开第七次全体会议,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抓紧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丁关根主持会议并讲话。
丁关根指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新形势,把抓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国改革和建设中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一点,要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经常讲、反复讲。我们一定要遵照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切实抓出成效,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丁关根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大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力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丁关根指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多开展适合群众需要、为群众欢迎的活动,城市抓社区,农村抓村镇,行业抓窗口。多宣传介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经验,使群众通过身边事例、身边人物,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对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要及时了解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满腔热情教育引导。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增强纪律法制观念。要努力建立一支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以身作则,共产党员要做全社会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做全党的表率。
丁关根强调,要增强阵地意识,大力唱响主旋律,大力扬社会正气,广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组织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文章,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出版一批好的图书、影视作品,陶冶情操,寓教于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等,都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近年来形成的三大创建活动、“讲文明树新风”、“三下乡”、送温暖、心连心、手拉手、希望工程、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军警民共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等,群众欢迎,效果明显,要抓住不放,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丁关根指出,要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方式、新内容,真正摸出些带规律性的新东西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围绕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作出具体安排,认认真真地抓,锲而不舍地抓,有计划有步骤地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务求实效。
第四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头等大事。职工在工作中会受到人、机、环等方面的影响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但在诸多的影响安全生产因素中,人却是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作业人员的素质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如果培训不到位,则可能人人是隐患。因此,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职工安全知识和规程措施的教育培训,是企业变被动防御为主动管理、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市有近万家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10万人左右,另有1万余人从事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与时俱进、提升全员安全素质,无疑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完善安全培训制度是前提
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也是职工最根本的权利。要保证这一权利得以实现,必须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标准和规定,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制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其资格的专门人员,特种工作职位必须由具有特殊作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要树立全新的培训观念,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培训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置,加强培训工作领导,保证经费投入,认真组织,科学指导所辖范围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安全能 1
力,保证每一名职工都能达到“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的要求,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依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是保证
自《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安监总局、省局先后出台《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监督实施细则》等法规、规定,强制开展安全培训有法可依,我市在吃透有关部门法规、规定精神的基础上,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作为强势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以安全生产培训中心开展教育培训为主,与有关部门、乡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有机结合,联合办学、集中办学,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以本市自主培训为主,与送培有机结合,积极动员、组织有关行业和领域参加省、泰州市组织的专题培训。今年以来,我中心已在戴窑、大垛、大营、开发区等乡镇举办了多次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培训,取得较好效果。二是教育培训对象全员化。重视乡镇安全管理人员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增强乡镇安全监管意识和企业主体责任意识;重点抓好从业人员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增强其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突出特种作业人员和事故多发行业、群体的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持证上岗,按安全标准化作业,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懂得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教育培训内容规范化。在具体教育培训过程中,坚持按省编教材规范教学、因材施教,同时与国家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生产工作动态、本
市市情结合,切中时弊、有的放矢。四是教育培训监管日常化。建立安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依法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查教育培训计划,二查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三查教育培训的效果,重在督促其依法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杜绝培训走过场以及乱收费等情况。
三、努力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是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分类指导、教考分离”的原则,从基础抓起,努力提升办学、教学质量。一是贴近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据此制定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实施;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安全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三是规范教学,严格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教学大纲、省编教材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教学档案、学员档案力求完整,便于查询;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送有关人员参加省组织的师资培训,提高专兼职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自觉更新知识,做到德行兼备、为人师表。
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没有安全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牢牢遵循“安全第一”的方针,把安全培训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五篇: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一项现实的重大的紧迫任务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一项现实的重大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第一次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写在五年规划之中,第一次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写在党的重大文件之中,而且放在“创新能力”之前予以突出和强调,同时,明确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高校和学科达到一流水平,足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一)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2000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成立。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项目,创立“提高质量保证能力的全球计划”。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达成一系列共识。其中的核心观点是,“质量保障是当前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质量保障不仅要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模式,而且要求促进机构内部质量文化的发展”“坚持严格的教学标准”。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纷纷把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作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并为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努力。如欧美一些国家将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学生的体验调查纳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日本自2012年开始发起“关于亚洲大学教员变化的调查”,以此分析影响日本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强调日本有重视科研的传统,但更需要在改善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提高教学水平,并以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题。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作出我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新探索、新贡献。
(二)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大而不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技能的主渠道,必须切实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三)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速度”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和经济问题一样,“大而不强”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在宏观上,这不仅表现为高等学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制度不健全,也表现在高等学校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拔尖创新人才不足等现象上。在微观上,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非主流现象”:不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实验、实训条件欠缺,实践育人缺少基本保障,创新教育缺少有效措施;有的高校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沉闷压抑,学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堪忧;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期末突击应试,毕业设计纸上谈兵;有的高校甚至以“清考”的方式,恩准学生毕业,如此等等,怎么谈得上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这种“非主流现象”已不是个别现象,甚至还有扩展蔓延的趋势!而我们的一些大学却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对这些问题再不正视,非主流不仅影响主流,而且可能成为主流,我们必须高度警醒!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教学是高等学校生存的本真。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出路何在?靠政府投入、靠体制改革,更靠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改革!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深化教学改革贵在行动!我们要以广大教师和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教学活动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开展教与学的改革,切切实实地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伟大的口号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当前,要特别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深化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犹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应当“双轮驱动、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激发动力,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落地,才能使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追求真正实现。当下,要克服重视体制机制改革、轻视教育教学改革的倾向,使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深化,教学水平真正提高。
第二,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要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使人才培养的一流和科技创新的一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建成真正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第三,不能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策略,一些高校实施的面向少数特质学生的实验班,集中优质教学资源重点培育,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验无可厚非。但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牢固树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竞争成才、实践成才的观念,使教学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这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使提高教学水平落到实处
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党中央的要求、教育界的共识。我们要顺应形势,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撬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推动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游离于教学改革之外空谈创新创业教育。
一要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蓝图。为此,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
二要抓住课程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课堂教学是具体实施,那么,课程建设就是承上启下的枢纽关键环节。枢纽关键环节不抓好,就像喇叭使劲按、油门踩到底,就是不挂挡,汽车照样不动。为此,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引下,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审视,使课程建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坚持规范性、指导性和选择性相统一的原则,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基本功过硬、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三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增设一些专门的课程,但不能习惯于简单的加法。更为本质的是要实施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渗透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还要改革教学方法、恰当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学起来!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每一门课程中所蕴藏的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要素,构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外教育为补充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学习共同体”,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
四要补足实践教学这一短板。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为此,要加强学校已有的实验、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要基于“协同育人”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共享。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五要改革考试评价方法。改变死记硬背、突击考试等考评方法,建立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学业考评新体系,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符合学习效果。
六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当今时代,创新创业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那种凭借偶然发现一举成功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为此,要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将着眼点放到对自身发展真正有益的能力和素质上。创新创业需要科学的精神与思维方式,同时,也需要激情驱使和精神动力。这一切均来自于创业者的科学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要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科学创业、理性创业,这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我们还要研究大学生创业的规律。人们常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研究规律,就是引导学生少走弯路、避免重大的失败,使更多青年走上成功创业之路。
还要处理好创业与就业的关系,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就业质量。绝不能以提倡学生自主创业为借口,而放松大学生就业工作,甚至把只读过几本书、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年轻人不负责任地推到社会上去。我们要秉持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去做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建设优良教学文化,促进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从文化视角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刻和久远的。一方面,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大学教学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教学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本源文化,它体现着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对培养人才、传播文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精神追求,汇聚着大学人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首先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要在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深处确立“老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的价值追求,激发个人和集体重视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内驱动力。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要构建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是优良的教学文化生成的环境生态,优良的教学文化的形成,既需要营造崇尚教学的共同信念,也需要内外部环境力量的助推。缺乏相应的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很难转化为现实层面的教学文化的行动实践。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要鼓励支持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要通过制定完善各种有效措施,激励教师热爱教学、崇尚教学,特别是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研究教学、革新教学,当前,要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教风。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要重视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建设。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要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风。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本文为作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