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存荣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吴存荣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改革开放
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合肥新一轮建设与发展拼搏奋进的重要时刻,市委在市委党校举办巢湖市庐江县干部专题培训班。10月14日上午,市委书记吴存荣出席开班式并作了题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专题报告。市委副书记熊建辉主持开班式。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凌云等出席。
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五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如何在把握新定位中转换思维、提升理念?对此,吴存荣指出,要强化“中心城市”意识,“中心城市”就是标杆、辐射源。党代会报告对巢湖市、庐江县的发展定位进行了明确,两县市的所有工作标准、要求和举措都要向新的定位看齐,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要强化工业突破意识,没有工业突破就不可能取得全局突破,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建设也无从谈起,特别是,在“三化同步”中,只有工业化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见贤思齐,善于运用“拿来主义”,敢于“亮剑”,勇于竞争,化压力为动力,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和办法;要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巢湖市和庐江县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有市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应增强信心。
“工业化是引领全局的突破口、爆发点和抓手,要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全局。”吴存荣强调,“工业立市”是首要战略、主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动摇。巢湖市和庐江
县要坚持非常规发展,推动工业爆发式增长。我们讲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有”的问题,解决“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不多”,就谈不上“好”,更谈不上转型;要继续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招商引资是生命线”、“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等意识,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没有新项目落地、没有投资的增长,发展就没有动力和潜力;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倾力打造好发展平台,持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以法治、诚信、高效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
就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吴存荣结合合肥建设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他说,只有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才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努力壮大提升城市,巢湖市、庐江县要分别按照新兴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和南部副中心的标准,科学规划、前瞻设计、大气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生态宜居之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积极探索新市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城镇和经济强镇,使新市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肥西三岗苗木花卉产业的兴起、合肥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吴存荣以具体案例,生动地阐述了如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他强调,要突破传统思维,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实现由农业大县、大市向农业强县、强市的华丽转身;要善于依托中心城市,围绕市场需求,遵循市
场规律,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要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要善于借力发展,以开放的眼光和思路,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广大基层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鼓励能人、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保护每一个创业者的热情。
吴存荣动情地说,“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接着指出,只有切实解决好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才会满意,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统筹城乡发展,不是城乡一样发展,城乡一体化也不是一样化,是城乡各具特色地协调发展。要坚持以城带乡,善于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政策等与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等要素对接起来,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统筹和利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始终高度关注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对于特困群体,地方党委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兜底责任。
“市委提出,巢湖市两年要有明显变化、庐江县三年大变样”,吴存荣强调,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要靠巢湖市和庐江县的干部,是对广大干部执行力、责任心和学习能力的考验。要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广大干部要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增强本领,成为抓发展、搞建设的行家里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敢于担当,敢于负责;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乐于奉献,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努力创造建设与发展的新成绩。
熊建辉说,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吴存荣同志报告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上来;要紧密结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坚持“三化”同步,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要珍惜学习机会,严格要求,集中精力,争取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在理论素养上有新收获,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有新提升,在工作推进上有新突破。
第二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
展
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引领工业化,助推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惟有“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90.5;F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95-05
Interaction and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I Shi-b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Guizhou,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s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bellwether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booster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Urbanization depends 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and driv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pends on informationization,assists industrialization and accelerates urbanization.The synchronize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oordinated interac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Only the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speed up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and realize the goals of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ety and the socialist common prosperity.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诠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的要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1 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指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工业生产量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即日益彰显出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指出,工业化是一种过程,此过程主要体现为工业生产活动、工业产值及工业就业持续增加的发展过程。然而从广义上来理解,工业化过程不仅仅是工业产值增加、工业就业人数增加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而且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人口及就业等方面的变革,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习俗的变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着力推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速度和效益相结合,走高技术、低污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方式和重要条件,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改变传统手工劳动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以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可提供共享农业科学研究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分布式数据库资源,创建农业科技人员依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网络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强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3 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是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和物质基础,也是信息化演变发展的空间形式,城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是城镇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日趋演变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题和驱动力,成为缓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而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城镇,广泛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为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土壤,工业化则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和经济支撑。城镇化保证工业化要素集聚,城镇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源禀赋为工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城镇化的基础地位越牢固,工业化的产业支撑作用就越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既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二者互动发展的良好契合点就是推进“产城”融合,通过有效整合工业产业与城镇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城镇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作用。
城镇化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体现和重要标志,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镇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产品、技术支持、资金积累以及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和化肥等的投入,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产品就能以低成本购得;城镇化还有利于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业产品提供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需求变化,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市场条件,从此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4]。
2.4 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
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革命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是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也是农业现代化赖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进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保障,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则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支撑,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产品结构,满足了工业化对农产品供给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农业结构和农业管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的实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也带动了农业人口逐渐向中心城镇的转移和集中,从而推动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进程创造市场条件,提供要素来源。城镇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土地、市场和资本等各种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动农业企业不断聚集,且所需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为城镇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逐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工业制成品和服务需求的绝对数量,从而为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需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
“四化”互动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四化”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表现在当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四化”的共存,决定了推动“四化”必须实现长期均衡的发展趋势,而要实现均衡态势就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日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突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加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3.1 “四化”同步愈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
相对于机械化大生产的传统工业化而言,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同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在“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四化”协调互动的主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四化”协调互动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无法催生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无法实现。
3.2 “四化”同步突出强调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信息化促使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内涵有了质的变化,深刻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技术体系的基础技术,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传统产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以物质和能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知识和信息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形态转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信息产业是战略性先导和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四化”同步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篇:温家宝河南考察春季农业生产 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
温家宝河南考察春季农业生产 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2年03月18日 22: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电 3月17日至18日,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第一个周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舞阳县,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科研院所,考察春季农业生产。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温家宝自担任总理以来已经9次到河南考察。他说,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抓好春季田间管理,制定灾害防范预案,千方百计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温家宝对当地村民们说,今年要继续提高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7分4,实际上是托底。今年国际油价波动大,请大家放心,如果油价提高,国家还准备给直接补贴,因为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都要用油。
温家宝还听取了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情况介绍,观看了科技人员用电脑操作农用无人飞机和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的喷药演示。他勉励科研人员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机械的设计、维护、使用、销售等各环节上下功夫,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
温家宝表示,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建设、发展,农业是基础,农民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我们应该有力量、有财力帮助农民生活得更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不能忘了农业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在重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要忘了农村,不要忘了农民。
温家宝说,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最重要的是要城乡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举。
考察期间,温家宝还专程考察了双汇集团。他说,一个企业,特别是关系民众健康与安全的食品企业,一定要讲安全、讲质量、讲诚信、讲责任。要严字当先,在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部位都要严格把关,为民众提供放心食品,为企业赢得信誉。完
第四篇:公务员备考---国内时事[李克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公务员备考---国内时事
李克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2012-09-19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座谈会上,国家行政学院介绍了研讨班举办概况,黑龙江、浙江、河南、云南等省及青岛市政府负责人作为学员代表,谈了本地城镇化情况和建议。大家认为,研讨班题目选得好,时机选得好,研讨深入,很有收获。在听取发言后,李克强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下,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问题十分重要。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从世界上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很高,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李克强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最大表现在城乡差距,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着二元结构的问题,甚至表现为城市中最突出的差距。比如,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较多困难,城市和工矿还存在不少棚户区和困难户。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甚至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近几年,我们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50%是棚户区改造,并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一方面可以惠民生、促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抬高城镇化门槛,使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还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
李克强说,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要抓住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结构调整的机遇,把发展城市经济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创新转型的大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他强调,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要顺应这一趋势,做大做强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
李克强强调,推进城镇化,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夯实“三农”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李克强指出,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对中西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要研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
李克强强调,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改革。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持续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全体学员,同期举办的部分省辖市市长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全体学员,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本次研讨班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
第五篇: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吴存荣)
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 吴存荣(2010年11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动员会议,主要的任务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认真落实合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兴大革的勇气、大开大统的思路、大破大立的举措,积极主动,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一会金龙书记和立全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今后的任务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当前我市社会管理面临复杂的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在加快发展中加强社会建设,在惠民利民中创新社会管理,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合肥连续16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2005年荣膺首届“长安杯”,2009年再次确认为“长安杯”,城市建设中
维护稳定工作在全国介绍了经验。全市公众安全感达94.8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8、0.68个百分点,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在完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基本消灭“零就业”家庭,实现了由劳务输出向输入的转变。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在被征地农民保障、农村低保、新农合制度、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了100%,全市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全市统一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25%,确定各地城乡低保标准,同比例增长。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事业,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以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市区、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居(社区)四级灾情上报系统。
二是在教育医疗方面。加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做大做优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三是在民生工程方面。做到“发展为先,民生至上”,2
自2007年连续四年实施重点民生工程,累计市财力直接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近90亿元,受惠群众超过450万人次,百姓总体满意度超过80%,民生工程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实。
三是在平安创建方面。市委市政府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的从源头上解决,把保平安与创平安、抓基层与打基础、抓广泛与促深入相结合,全面深入推进平安合肥建设。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问题,建立了四级管理平台,组建了专管员队伍,实行建筑行业流动人口实名登记,形成了“1+X”服务管理体系。针对“三无小区”管理难问题,开展了“三类可防性案件”治理,出台了“考评暂行办法”,并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
四是在源头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加强源头治理,使关口前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总结合肥大拆迁、国企改革、正三轮整治等经验,我们对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做到先期介入、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后出台了《合肥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健全维护稳定工作机制的办法》、《合肥市处置群体性事件指挥暂行规定》、《合肥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各个环节形成了具体明确的制度性规定,科学稳妥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
五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方面。把“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程,深入调查研究,纳入项目管理,突出合肥特色,抓好贯彻落实。统一部署服务企业、服务重点项目、服务大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科技创新型城市、服务市场经济环境“六项服务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合肥经过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合肥的城市建设发展加快,社会管理的内涵比以前更为丰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尽管我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将会集中出现,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开拓创新,明确目标,更好更快完成今后两年的社会管理创新任务
2011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建设开局之年。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不仅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更是把合肥 4
加快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促进合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1年起,我们将用两年时间,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努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省会特点、合肥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最稳定的省会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今后两年的建设任务在《实施方案》和《项目书》中,都已经明确,请各部门回去后,认真研究落实。重点是抓好四个方面:
第一,要全方位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努力让城乡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农村倾斜,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扎实推进社会就业。以建设合肥人力资源要素为契机,各县区建设配套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 5
市为契机,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巩固和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扎实开展全国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市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和运行机制。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倾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要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完善城乡各类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绪、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和积极探索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挂钩、与地方GDP增长比例同步的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合肥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合肥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全面推 6
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四级新型城乡空间布局。
二是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廉租住房保障逐步“提标扩面”。“ 十二五”末,将建设保障性住房628万平方米,基本解决城市新就业大学生、企业工人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步伐,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364万平方米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三是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各地区各部门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加快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建设改造,积极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教科文卫、公共交通、职业技能培训等公益性事业。
第二,要以社区网格化、组织化、信息化、服务化建设为契机,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
在社区网格化建设方面,从2010年底开始,在全市城区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三县开展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2011年底要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30%的农村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在社区组织化建设方面,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工作站 7
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市直单位新招录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制度、市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力争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2年内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全市建立70个社区智能化服务(点)。在社区服务化建设方面,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城乡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2年打造7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社区。力争通过2年的努力,将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70%的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
第三,要加快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加强社会稳定风险应急处置创新。
一要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落实《合肥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相关部门在企事业改革改制、征地拆迁、重点工程、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 8
重点领域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二要健全社会稳定风险化解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关注网上舆情,定期搜集、分析、研究、办理这些渠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问题。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定期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制度。建立政府常务会定期分析调度稳定工作机制,加大对重大不稳定问题的调度化解力度。三要切实加强社会稳定风险应急处置。建立完善统一的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防恐反恐等联合指挥机制。加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力量建设,以特警队建设为重点,整合建立由维稳、公安、武警、信访、谈判专家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应急处置联合力量。
第四、要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工作创新,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要建立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组织为依靠,以公安机关为主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从2010年至2012年底,建设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要深入推进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强化乡镇 9
(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效能建设,完善“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机制。按照要求配备乡镇(街道)综治办主任,及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扎实推进社区、村综治工作平台建设,规范工作制度。加强基层综治办人、财、物和机构保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坚持把政法、信访、司法、民政以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联合办公,联防联治,综合治理。三要加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建设。按照总人口万分之十八的比例,配备专职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城区建立楼栋长制度。乡镇建立社会治安联防自治组织。四是积极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在志愿者服务、社会救助、养老助残、慈善公益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社会中介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新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四要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社区内各类经济组织、专业合作、协作组织,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在社区的各类机构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基层,增强基层组织社会管理的能力。五要加强重点地区的管理。
完成以上任务,必须:
一要严格执行规划,总体推进。各县区、开发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负责,10
要将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三无小区”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整体工作部署、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如果不超前考虑,早做谋划,整体推进,就有可能影响到城市发展,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二要严格落实项目,统筹推进。各部门要根据市里出台的《实施方案》和《项目书》,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目标任务逐一分解,逐个落实责任,实施项目化推动。各牵头单位要拿出具体的推进措施、实施细则,特别是对综治工作部门建设、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安康医院建设、“三无小区”治理等社会管理创新基础性工作要提出具体的项目推进时间表。
三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在新的形势下,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管理走向服务。要充分运用最新信息化科技成果和手段,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综合平台,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如,以信息化为载体构建数字化防控体系,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平台,构建社区信息共建共享信息平台等。
四要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试点推进。充分利用好合肥作为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的机遇,市里决定在部分县区和部门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试点工作。各试点县区要根据不同实际、部门不同特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对社会管理工作中一些法规政策缺位、滞后、陈旧和原则笼统等问题,分别予以修改和完善;鼓励各地区各部门改革创新,不拘一格,大胆尝试。
五要便民高效,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创新要合法合规,要依法行政,要透明公开廉洁,即使是职能增加、任务加重也要在法治的框架内依法进行;还要便民高效、诚信负责,特别是在面临很多复杂矛盾与问题的时候,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民众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加强领导,协作配合,形成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强大凝聚力和合力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是关键。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区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筹协调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状况,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力度,尤其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条件以及经费保障上给予支持。要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
三是要督查奖惩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对本单位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工作任务逐一量化,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完成时限、有关要求。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并加大考核权重。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开展巡视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要加强宣传凝聚民心。宣传部门要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积极主动介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项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成果宣传等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
同志们,此次公布的《实施方案》和《工作项目书》,主要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希望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市委、13
市政府的部署,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把握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开拓创新,按照“创造经验、作出表率”的要求,争当创新社会管理的排头兵,推动合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合肥建设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