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

时间:2019-05-13 03:2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

第一篇: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

梨园小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

按照学区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 根据我校的实际,为了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把握我校发展的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寻求快速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谋划和理清发展思路,做到有的放矢,我校认真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内容和课题,围绕党员和教师思想作风和教学管理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完善等主题,我校召开家长座谈会、走访学生家长,发放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深入课堂征集到了学校发展和改革的积极建议和意见。根据反馈建议和意见,经过认真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一)、调研总专题:关于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

(二)、调研子专题:

1、影响我校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什么?

2、对学校现有师资状况的评价如何?怎样提高教师的素养、能力和水平?

3、怎样保持并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4、怎样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5、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哪些是利于科学发展的?哪些是需要补充、修改和完善的?

6、学校、教师和学生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二、调研开展情况

1、调研时限:调研于10月9日-10月15日期间进行。

2、调研范围:全校教师、部分家长、学生。

3、调研方式:召开座谈会、走访学生家长、发放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深入课堂。

三、形成的共识及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传统因素。个别党员和教师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

1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工作中有时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不善于解放思想,缺少活力、动力和竞争力,在落实“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上,眼界不够广,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系统地进行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是当前党员和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对我们工作思路的拓展以及发展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2、主观因素。在我校当中的一些党员和教师,对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有偏差,对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虽然从口头上支持和拥护,但在具体贯彻执行中,特别是遇到实际困难,还是按老套路来办事情,创新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路不多。原因在于学习意识不强、学用结合不好,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根本性提高。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家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另外,有些教师忙于写教案,对科学发展观学习认识不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有的虽然理解了,但不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3、自身因素。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学风不够浓厚,二是服务学生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教学管理质量需要提升。这些问题都应乘着这次学习实践科学活动的东风逐步解决落实。

(二)、学校的师资力量需要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虽然全部合格,但相当大一部分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艺术尤其是对新教育理念、新课程的领悟与操作水平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还有差距,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的需要。

(三)、学校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改进。对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月考核制度如何体现正规化、人性化、科学化;对于学生才与德、知与能、在校与在家等综合评价如何有效进行是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应着手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是观念意识落后。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思想观念,对一些教师的影响比较深,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个别党员和教师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全体党员和教师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是客观条件限制。学校地处山区,环境恶劣缺少水源,绿化不见成效影响学校发展,教师宿舍少都是学校单方面力所不能及的。

(三)、是经费欠缺。我校由于在硬件建设上加大了投入,造成学校经费紧张,基础教育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跟不上现代教学步伐。图书数量有欠缺,更新较慢。

(四)、是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科学发展具体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它并不是量化的事物,很难在主观上得到一致的认同。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目前,评价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及党员和教师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备并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校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有利时机,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学习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指导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突出重点。开展活动不搞一哄而起,解决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全体党员和教师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每个党员和教师都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拿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案、一个好的工作思路来,要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二是力求实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单纯的理论宣传,这次活动重在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重点要在实效上下功夫。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家的思路更清晰,使各项

工作更好地上一个新的台阶,能让群众看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实效、有变化、有成果。

三是加强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自始至终由校长负总责。要求全体党员和教师全部参加该项活动,将这次活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一抓到底。

四是激发学校和个人主动提高的内在动力。要引导全体党员和教师增强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把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推进科学发展过程作为为广大教职工谋利益的过程。

五是积极创造发展条件,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在办学条件上,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大力搞好硬件建设;在管理上,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改革思路,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校际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学校管理、师资研训、教育教学研究诸方面利用领导、师生互访开阔眼界,进行探索、交流与合作,并争取最佳效益。

六是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识。要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自觉树立并落实到学校改革和发展当中。一要更新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方向性。首先是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方向。其次是立足现实,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再次是围绕工作核心,不断优化资源配臵。二要规范发展手段,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以规范办学行为、管理行为、教学行为、服务行为为方向,切实提升学校各项管理中的运行效率。三要丰富发展内涵,进一步提高远近期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努力推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梨园小学

2009.10.20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创新教育

杨谈中学

杨国梁

杨银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教育学博士。在关于《教育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内容的解读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的核心要义。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我们农村学校,设施和器材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就不断自创器材,开拓体育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地取材。

无论哪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就地取材,就在于我们要去发现有利于我们的东西,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我们学校搞校安工程建设,四处都是砖,我们就把它用来代替哑铃,学生每人两块,做屈臂上举来练习臂部力量,还可以练习脚步的灵活性。把砖摆成人走路时留下脚印的图形,学生可以顺步走,可以交叉步走,还可以倒走,也可以

两人交叉走。走法非常灵活多变,而且图形也可以变多种样式。如果放着音乐,你会看到学生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轻若飞燕,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其次,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

扬长避短,一己之长,攻人之短。在战事上如此,在教育上亦是如此,自己优势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虽然我们农村学校没有规格的、标准的大体育场,但是我们有广阔的田野作为我们的活动场所,可以进行野外生活模仿练习,可以进行越野跑,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健康第一”,而且可以使学生接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还有,让学生自制器材。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课的手工制作时间,把体育自制器材引进去。发动学生自制器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靠学生群体的力量,每人准备一件,上课后互用。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又使上课的内容丰富多彩。

总之,创新教育能挖掘教师和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应面向全体师生。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需要实事求是,模仿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创造就在身边,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提升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第三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

作者:王双全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9期

[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非是与以社会为本相对立的个人本位,以人为本不能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教育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育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 生活世界

[作者简介]王双全(1962-),男,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内蒙古 赤峰024000)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149-0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人为本不是与社会本位相对立的个人本位

历史上,关于教育价值观的问题,长期存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以社会为本,是以社会为目的,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集体和社会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以人为目的,强调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把人当做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个体,关注社会在满足人的发展方面所提供的条件,人和人性是第一位的。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进步主义教育家高举人文大旗,反对欧洲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经院的蒙昧主义,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理想,提出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使人享受尘世生活的幸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的意识的觉醒。恩格斯热情地评价文艺复兴是“地球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们继承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人的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和科学。康德作为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人以自身为目的”的人本思想,并将人本思想融入教育思想中。此后,人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教育理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在我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基本上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长期存在着忽视人,忽视人的发展,忽视人的主体性的状况。新时期,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绝不是与社会本位相对立的个人本位,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体上是一致的。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他们所依存的社会发展水平,个人的内在世界和自我意识等精神因素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有属人性,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原和基础,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必须克服以主客二元分立的知性逻辑去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事实上,即使是历史上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也并没有完全把社会和个人对立起来。总之,教育要以人为本,人以及人的发展应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但同时要看到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不能陷入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人控制周围的一切,包括自然界。在古代,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极其有限,人敬畏自然,就像敬畏神一样,在自然面前,更多的是顺应自然,听从自然命运的安排,也就出现了最原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了16、17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征服自然的意识开始萌芽。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建立了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开启了唯人类中心主义的先河。在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下,人主宰一切,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了萌芽,那时,普罗泰戈拉从相对主义感觉论出发,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着不存在的尺度”。但真正开始以人的存在与发展为标准来考察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却要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体性的高扬,唯人类中心也逐渐凸显。培根强调,“哲学的对象是自然,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而哲学的目的是控制自然,„供给人生新的发现和新的权利‟,并呼吁„人类的知识与人类的权利是合一的‟要建立人对万物统治的帝国。”唯人类中心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利用高科技,掠夺性地开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反过来,自然界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反击,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唯人类中心的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人为本就是我们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自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共生”的,通过教育,使人们须树立生态意识,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要认识人类自身的行动对自然界的长远影响,这种认识越是深入,人们才越能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能存在了”。

(三)以人为本,要以具体的人为本,不能以抽象的人为本

传统的教育中只有抽象的人,教育者只看到受教育对象的共性,着重培养的也是人的共性,将人最终发展的结果抽象为真、善、美的集合体,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完全被搁置一边。奈勒在《教育、知识和关于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写道:“许多领域的课程使我们得出同

一个结论,即这些差异的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在磨平个性消除差异的过程中,做了许多不公平的事情,使许多个性受到侵害。”的确,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复制性的而非生产性的教育方式,学校就像一个大工厂,按照统一的生产流程和标准模式塑造人,具体的生动的人在批量生产中消失了。

人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有情感、有欲望、有理智、有道德、有思维、有灵魂的人。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让所有人在同一模式中共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要承认个别差异的存在,并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为每个人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使教育成为真正为人的教育。

二、以人为本,还人以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学生与知识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讲,在知识面前,在物面前,毫无疑问,人是主体,但事实是,知识常常控制、支配人。在传统教育中,人们认为存在着客观的、永恒的真理,而真理的普适性和永恒性就赋予了自身“绝对的霸权”,真理被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体系地编入了书本,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出发点不是学生而是知识,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是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考虑,而是从知识的传授和被掌握考虑。知识已僭越了人,成了控制者。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世间没有永恒客观的真理,知识是生成的、境遇性的、相对的。詹姆士·莱特希尔曾表示,他愿代表同仁们自责,因为“三个世纪以来,一直用牛顿思想体系所主张的决定论,把受过教育的公众引入歧途,然而从1960年起,这种决定论经证明是不正确的”。随着知识的真理性和永恒性的消解,真理已被拉下权威的神坛,知识只能还原为它的本体,于是,学生也将找回本属于自己的主体地位,恢复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成为客体被包含在教师的主体性活动中,学生沦为了被训练、被征服的对象。教育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自主的、创造性的个体。学生是自主的主体,但绝不是单个的“自我主体”。“自我主体”中的“我”完全以“我”个人的意愿为标准,衡量与周围他人的关系,尽管“我”的存在必须由他人来反映,他人是“我”反观自照的镜子,甚至只有借助于他人,“我”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但“我”仍将他人看做是外在的客体,将他人看做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如果学生的主体陷入自我主体中,那么,强调学生的主体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就会像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主体的状况一样,学生将以自身为中心与对方建立主客体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仍然是对立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

关系之中,当人的自我主体在现实中遭到抵制和失败时,人不得不超越自我主体,从单个的个体转向关系中的个体,逐渐摆脱从单个人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开始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由“自我主体”开始走向“交互主体”。哲学家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决然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在这种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做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另一种是“我与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内在的意义世界,同时,两个人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信赖和了解,都是主体。

由自我主体走向交互主体,这是学生与教师应有的关系。教师不必高高在上彰显自己的权威,学生也不必将教师排斥于自身之外,教师依赖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取学生的信任,学生也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不再是真理的拥有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与学生携手共同探索未来的世界,以相互之间的人格独立、平等为前提,在精神与心灵的对话中达成共识,通过理解和共情达到视阈融合,师生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三、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寻找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般认为,对生活世界的研究是从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之后。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域,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生活世界是经过现象学还原之后的那个最后的“剩余”,它是一个和自然科学所处理的“死的世界”相区别的“活的世界”。

长期以来,人们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只生活在抽象的科学世界中,科学世界崇尚理性,人是绝对理性的人,没有了丰富的情感,没有同情心和爱心。在科学世界里,外部的一切成为外在于人并由人控制、支配和占有的对象,人与外部世界陷入了一种尖锐的对立状态中,外部世界对人只有功利的价值,人冷静地甚至是漠然地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周围的一切,对实证的自然科学顶礼膜拜,使人陷入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科学、技术、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而且技术越发达,人被奴役的程度越深。人在不知不觉中异化为机器的附庸。米歇尔、福柯声称“上帝死亡的时代”正在被“人的死亡”的时代代替。弗洛姆也宣称:“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危机、核武器造成的威胁,人们不得不反思,科技的进步为什么没有将人类引领到幸福之境呢?反思的结果是,在盲目崇拜理性的过程中远离了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情感世界荒漠化、生活世界殖民化。人类终于认识到科学世界是人类建立在异乡的家园,而只有真实的情感世界、生活世界才是人的真正的栖息之所。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中小学教育目标的研制过于理想化,标准过高,且素质结构单一,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远离生活世界,远离现实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制定素质教育目标过程中,构筑了一个又一个崇高而又完美的素质目标体系”。教育源于人的生活需要,教育世界本应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但在科技理性的统治下,教育只局限于科学世界中,只有抽象的、以客观的“真”为目的的概念、命题和逻辑推演,以科学知识、书本知识唯上,丰富的教育内容只剩下了抽象的符号和定理,教育的手段和过程

也完全被程式化,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教育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开放的、鲜活的、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世界,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要,才能关照人的精神成长,关注人的生命的体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能只盲目追求普适性原理和对绝对意义的价值追求,而是要走进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存在境遇和生活意义给予关注并展开反思,去追寻人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一定要离开科学世界,回归是超越性的回归,最终要实现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陈松友.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比利时)I.普利高津.不稳定的哲学[M].国外社会科学,1992(4).[9]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牛婵媛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设想,“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将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重视人的作用,一切为了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涵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更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把以人为本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是管理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资本的观念。以人为本强调了人也是组织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企业的目标除了获取利润之外,还要满足社会需要,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企业成员成长的需要。因而引导企业成员全面快速成长也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之一。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社会发展观已经明确。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之时,要明确 以人为本是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必须被人掌握并进入生产过程才能成为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和革新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所以,列宁说:“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是工人,即劳动者”。因此,在管理中提出以人为本就是抓住了管理的根本。离开了人的行为和活动,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就停止,企业的生命自然会终止。企业的生命力、管理的活力都来自于人这一主体的活动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来自于人才的竞争,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来自于对人全面地提高与发展,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一定要建设好人才的凝聚机制,把对人才的凝聚力问题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来对待。

不少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性化管理是在管理中注入更多人性化的东西,体现柔性的一面。如果片面强调人性化,而放松对员工的管理,就会形成疲软的管理机制。企业倡导人性化管理,决不能自由化,任意化,更不能任性化。因此,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 “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尊重员工的本性,有的放矢地引导,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使之规范操作。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行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与应用有:

1.以人为本的引进机制当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引进、调动、激励等机制中。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领导人把企业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等指标作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忽视人才引进工作。在一些企业领导人看来,人力资源工作往往排在市场、销售、研发等要素之后,事实上,企业持续生产发展的关键不是单一的,而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企业应当多渠道引进人才,面向社会招聘人才,进入高校吸引人才,内部广泛培养人才,或者在重组的企业中发现人才。坚持重视人才能力、素质、潜力为指导的选人方针,为企业发展筹备良好的人才队伍。

2.以人为本的调动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竞争上岗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具体的用人机制中,企业采取量化指标竞争上岗、对外聘人员实行试用上岗制,首先让外聘工作人员对企业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然后再看是否能发挥潜能。目前,我国很多比较大的集团公司在用人上,成功地引用了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无形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开拓主要是建设网上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以扩大服务覆盖面,降低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建设沟通便利、服务水平高的人力资源招聘平台,为远近人力资源流动搭起桥梁。

总之,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高举和谐、发展两面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在创新观念中完善发展新思路,在超越自我中提升发展新境界,用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法解决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突出问题。努力创造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

第五篇:“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强调领导工作要以人为管理工作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我对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之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考是: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一)关注人的需求

管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大量研究表明人是复杂的。因此,我们作为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人的需求。既要了解清楚在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还要了解清楚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比如,除了要关心员工的伙食、交通、工作环境、劳保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关心员工有些什么精神追求。比如他有什么爱好,近来心情如何,业余生活如何度过,个人发展的目标在那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等等。关心了解原工的精神需求,员工会觉得领导和他之间有心灵的沟通,他会产生出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凝聚人的智慧

人都有愿意展现自己智慧的冲动,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之中,面对系统的、复杂的问题,单个人的智慧又显得是如此的渺小,甚至于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智慧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此大家就会比较的压制自己的智慧本能的发挥。如果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于与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一些适当的激励措施,个人的智

慧就可以在集体中得到巨大的激发,形成一个智慧风暴,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激发人的潜能

就像我们参加拓展训练所证明的结果那样,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在没有外部力量激发的时候,由于人的惰性使然,许多的潜能埋伏于人的内心深处。因此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前进的动力是取得最大绩效的前提。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是否有效,衡量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员工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人的潜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们才能积极参与,勤奋工作,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提升人的技能

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膨胀,工艺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替马不停蹄。现在的科技发展可以说十年就能更新一代,而我们的职业生涯却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一个人再也不可能像以前的补锅匠似的能够“一招鲜,吃遍天”。所以,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从职工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为了他自己的岗位竞争、社会竞争的需要,不断的提升他的技能,增加他的综合竞争实力,使他在长期的工作之中都可以是企业的有用之才。

(五)促进人的发展。

我们红河集团提倡“通过发展人来发展团队”的管理理念。这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际应用。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部门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本部门能够不断前进。这些发展最终都不得不依赖于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员工发

展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以“发展人”为根本目的,以发展企业为终极目标。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可以职位的晋升,岗位的转变,薪水的增加,也可以是技能的提升,爱好的扩展,竞争力的增强,或者是获得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些都是员工发展的途径。

下载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画卷 --有感于“龙年传亲情,员工家中行”慰问活动 2012年龙年春节期间,安徽建行开展了“龙年传亲情,员工家中行”慰问活动,各级管理者将对员工的关爱传递至员工亲属心中,描绘出了......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文/王让成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人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企”由“人”和“止”组成,失去对人的有效管理,企业发展无从......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整改报告 发布日期:2011-09-30 访问次数: 14079 信息来源:主字号:[ 大 中 动公开 小 ] “坚持以人......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扎实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民主生活会的发言当前,在**市委市政府和交通运输局的领导下,我们**城市公交发展势头良好,要充分认清这个大好形势,加强党的......

    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学习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心得体会 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我处是一个有着五十余年历史的单位,虽然还冠以着事业单位的名称,但是实质上早以是企业单位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将直......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白林摘要:关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现在我旧事重提,是因为它的重要性。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一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