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了一条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革、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当前,各部门各地方要完成调结构、稳增长的新任务,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破解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激发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增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化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更加开放、更富效率、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需要。
首先,要坚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定位,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其次,要坚决改革金融体制,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还要要着眼于危机防范,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
再次,要坚决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继续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优势,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最后,要坚决改革现行的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真正建立起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能够反映区域贡献差异和区域发展需要的财政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惠普质量门
2010年3月5日,170余名消费者以惠普笔记本产品过热、花屏、闪屏等质量问题为由,委托律师向国家质检总局集体投诉,希望惠普能召回问题笔记本;3月14日晚间,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播出报道《惠普“质量门”升级客服录音被曝光》,报道了中国消费者集体投诉惠普一事;“3•15消费者权益日”这一天,惠普终于一改此前傲慢、冷漠的态度,向受到影响的中国消费者公开道歉,并在央视3•15晚会曝光惠普金牌服务中心以“有蟑螂”为由解释笔记本出现花屏现象。而对于此前消费者提出的召回要求,惠普并没有做出明确回应。至此,惠普深陷“召回门”。
“目前笔记本电脑市场属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笔记本品牌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占市场,新品推出速度相当快,出现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消费者对洋品牌过于信赖,甚至是盲目相信洋品牌就等于高质量。
另一方面,中国相关法律缺失、政府部门监管乏力,很多消费者要想维权,只能是“单兵作战”,对洋品牌很难起到震慑和约束的作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消费者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过分迷信洋品牌,遇到质量问题,一定要维权到底,像在这次“惠普门”事件中一样,团结起来,以集体的声音形成社会舆论,迫使那些想回避问题的洋品牌拿出解决办法。
第二,政府部门和消费者权益机构也要有所作为。加强公平对等监管、提升我们的维权力度,尤其要加大处罚力度。
惠普的问题根源在于质量问题和设计缺陷问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缺陷电子产品召回制度。09年年12月26日获得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侵权责任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一条款使得包括电子产品在内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得到改观,有了法律支撑,弥补了立法上的空白。正在制定中的《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规定: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由于设计、生产或者指示等原因,使某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产品存在可能造成财产损害的缺陷,生产者应当实施召回行动。
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办,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消费者报社承办的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座谈会上,国务院法制办工交司司长赵晓光表示,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工作,同时,为防止缺陷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将制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等一批与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为消费维权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支持。
此次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针对我国消费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电子产品潜在的质量瑕疵、电子商务存在的消费陷阱、垄断行业企业滥用市场优势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国务院法制办正在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近日表示,在汽车、儿童玩具、食品召回规定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加快立法步伐,推动《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出台;逐步扩大缺陷产品召回范围,将消费类电子电气等产品纳入召回范围;建立较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监管体系。未来将建设国家缺陷产品信息管理平台,在全国范围内采集产品伤害事故信息和产品质量投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施风险评估。
自相关召回规定实施以来,其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与其他国家比较,召回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种国外热、国内冷的召回现象,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品牌是必由之路,与国际接轨也是大势所趋,在企业严控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我国政府健全召回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质量监管、构建与发达国家水准相同的缺陷产品召回环境,已势在必行。
政府决策与政策执行力
近年来,各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听证会,基本都成了价格“听涨会”,民意难以得到及时体现。针对于此,2010年初,广东省物价局以有线数字电视收费调整为突破口,在全国首次创新性地运用价格政策评估机制,通过制定最高限价的方式控制机顶盒过大的销售利润,使群众得到较大实惠。
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待民意,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善用民意,这是现代政府执政的必然选择。只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才能让民意找到充分表达且被尊重善用的机会,才能及时调整不当的政策,改善政策执行行为。
政府决策和政策执行必须直面群众意见大的热点,在深入全面了解各方意见之后进行评估,并坚持全程公开透明原则,要科学调查决策最终才能取信于民。
平等与对话是民主与法制走向成熟的标志,决策时尊重民意考量还彰显了一种民主平等意识。政府工作中民意含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这个政府的运作方向和质量,只有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知情权,这个政府才能与与民众之间建立起持久的亲和力,才能有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否将决策建立在民主、公正、透明、科学之上,让民众和专家充分参与,让商业利益充分回避,让利弊之议充分表达,能否广纳民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求得决策与民意的契合,令决策畅行无阻,这既是对决策意识的考验,也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
温家宝在2010年两会前夕表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一条重要体会,就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坚持重大决策事项进行专家咨询,坚持事关民生的决策征求群众意见,坚持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实践证明,这“五个坚持”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国内形势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入手,剖析了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原因
1、政府投入不足
国家投入不足,是教育面临的最大瓶颈。根据199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计划到2000年教育投入占GDP总 量应该达到4%,但是实际只有3.32%,以这个比例,国家累计少投入7000个亿。近几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但没升反而下降:2000年为 3.32%,2004年为2.7%,2005年只有2.16%。政府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所有压力就全压到学校身上。学校职责是办好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合 格人才,却还要承担起筹款还贷任务。
2、教学资源不公平
3、家长们的期望值太高
家长“望子成龙”,相互攀比追逐“名校”。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社会用人制度的导向,家长“望子成龙”,相互攀比追逐“名校”,不但导致期望值
过高,同时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家长就打听上哪个学校,如果自己小区的学校好点,一出生就落户口。如果差点,就舍近求远。这样就有了择校费,而且伴随安全、上下班接送、交通堵塞等问题。
4、利益驱使
5、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6、查处不严
7、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二)措施
“十一五”期间,教育如何才能让人民满意?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在制度、投入和环境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努力实 现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大任务:一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学难、上学贵”是目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周济表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 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当前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矛盾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大 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今后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 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这些问题,必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制度、投入和环境
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三项措施:制度、投入、环境。即:
一是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紧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困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期性困难和深层次矛 盾。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发展教育的新模式;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 发展的格局;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机制。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育管理。依法加大教育投入,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同时,继续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教育。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还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合理配置教育公共资源,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第二篇: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
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
——“十一五”改革成就综述
每一个政策都有苦和乐伴随,每一个措施都有得与失碰撞……走进“十一五”,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走进了攻坚阶段。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制约“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各种难题,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任务,都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走过“十一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又推向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化体制改革和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进。新起点,新突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也许人们还记得,2008年有一个词汇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大部制改革”。
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改革。被社会各界形象地称为“大部制改革”的这次改革,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从1982年到2003年,国务院机构进行了5次改革,机 1
构的数量大大减少,政府职能逐渐从管理计划经济转向了管理市场经济。“十一五”时期,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2008年的改革将国务院组成部门从28个调整为27个,虽然数量变化不大,但意义深远,“大部制改革”被誉为政府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口。走过“十一五”,转变政府职能在多方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务院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核又取消和调整了188项审批事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施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印发,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健全。《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政府投资条例等正在研究制订,核准制、备案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调结构,转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在“十一五”开局时,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把中国带进了繁荣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初步建立。但细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发展
方式粗放等问题,追根溯源还是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对刚刚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中国而言,推进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
继续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我们别无选择。“十一五”期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原则、目标和措施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不断加强,中央企业由2006年初的169家调整重组为目前的123家。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深化,邮政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电信行业和航空工业完成重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水、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行业普遍引入竞争机制,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基本形成。
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我们毫不动摇。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这5年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方面,又有大动作。继2005年新中国首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中央政府文件“非公经济36条”的发布,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政府监管和服务、营造舆论环境等方面出台了近40个配套文件。2009、2010年,国务院又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者被民间称为“新非公经济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有力改善了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我们立体推进。
2010年,讨论多年的资源税改革在新疆率先“破冰”。在看到此举对新疆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外,社会各界更读懂了这一改革对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十一五”期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许多类似的举措: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成果同样可圈可点。土地制度不断完善,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得到落实。《劳动合同法》等重要法律颁布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全面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实施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制定出台了差别电价和可再生能源加价等一系列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政策。
统筹城乡,破解难题,综合配套改革快马加鞭
也许人们还记得,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城乡居民各收一个“大红包”:中国股票市场迎来一个十分红火的大牛市;农业税的全面取消,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承继这个好的开头,这五年的农村改革有声有色继续深化。除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的取消外,还推进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体制攻坚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十一五”期间这项改革从单兵突进向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发展。5年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立了8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部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主要对加快开发开放,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探索;中部有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验;西部有成都市和重庆市,进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东北地区有沈阳经济区,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进行重点探索。
目前已初步形成东中西互动,多层次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格局。
走进“十二五”,改革仍将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仍将走向深远。
第三篇:如何推进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精)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指导、统筹推进,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以抓好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努力解决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最大限度地遏制和消除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
一、增强教育说服力,形成拒腐防变长效机制
教育是基础。这几年来,我区始终把一些重要领域、重要部位和重要岗位上的党员干部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扎实教育活动,增强其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紧紧围绕构建党风廉政“大宣教”格局,从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机制,确保教育的长效性。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易于滋生腐败,区委高度重视在重要领域、重要部位和重要岗位上的党员干部的教育,定期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同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大宣教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区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的领导。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配合、干部群众支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与此同时,各乡镇、部门、街道把重要领域、重要部位和重要岗位上的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全力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突出重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主观世界改造,政治思想滑坡、意志消退的问题,区上坚持“固本强基、抓主抓重、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着重在1200多名科级领导干部中先后开展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两个务必”、“学党章,强党性”和“作风建设年”等主题教育,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党政纪条规测试、征求群众意见、进行“回头”看、限期整改等环节,使他们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做法,进一步强化党纪国法、理想信念、荣辱观和廉洁自律教育,增强其拒腐防
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重要领域、重要部门、重要岗位上的党员干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是把握规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党员干部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近年来,我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获取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坚持三个“紧密结合”,即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自觉把重要领域、重要部门、重要岗位上的党员干部的教育放到全区中心工作中去,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紧密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际,及时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促进解决问题,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紧密结合这些党员干部思想实际,从思想教育抓起,及时清除自身建设上的薄弱环节。针对卫生系统部分医务人员索要“红包”、医德不高、医术不精的实际,我们在医疗单位重点开展了拒绝“红包”回扣、崇尚医学圣洁、维护医院荣誉形象的主题教育。校园是
一方净土,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按照“小手拉大手、廉洁齐步走”的思路,在全区各中小学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将教育适当向家庭延伸,突出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个重点,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针对性。
四是改进方法,拓宽教育的多样性。坚持既运用先进典型进行示范引导,又运用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既继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传统方法,又善于使用大众传媒、电化教育等群众欢迎的途径,加快建设重要领域、重要部门、重要岗位上的党员干部教育新阵地。坚持以廉政文化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党风廉政教育格局。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廉政之风”演讲比赛、“廉政之声”歌咏比赛、“廉政之光”漫画展、“廉政之韵”文化节、廉政主题灯展”、“廉政专题晚会”等为主题的大型系列宣教活动,以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表现廉政主题,延伸宣传教育触角,增强了廉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掀起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高潮,使30多万干部群众受到了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快捷、便利、信息量大的优势,在全省率先建成廉政网站——“甘州廉政网”,设置党纪法规、领导论述等61个栏目,载入各类资料80余万字,图片230余张,登录网民已达4万多人次;坚持开展“廉政短信月月送”活动,向900余名县、科级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2万余条;在区广播电台、电视
台分别开设《党风了望》和《廉政经纬》栏目,播出廉政动态信息88期126篇,廉政专题节目24期,拓宽了宣传教育渠道;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思路,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扩大了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营造了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
二、增强制度约束力,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制度是保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每个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方方面面,建立全方位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不留死角,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
一是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及时解决妨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突出问题。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土地、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在反腐倡廉中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资源保护等重要领域方面的制度建设,以严格的制度落实科学发展。去年以来,区纪委监察局共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强招标监管、国有土地转让、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建议8项,及时督促有关部门查漏补缺、完善制度30多项,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管理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二是要围绕规范和约束权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表明,在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最容易滋生腐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取得实效,关键是抓住这些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建章立制。这几年,我区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为目标,督促各部门排查权力运行的风险点,尤其是人事、投资、财经、监督等部位,找准问题发生的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通过建章立制加以治理和防范。2007年,区上出台了《甘州区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凡进必考”暂行规定》,对区直
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进行招考的原则、条件、程序等均作了详细的规定,规范了各部门人事编制工作。针对政府采购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区上多次下发
《关于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细化采购环节、严格采购程序、加大监督力度,并对采购物品金额作出了最高限定,确保政府采购工作不出问题。
三是要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重要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上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纠正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这些年,我们在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就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先后出台了一些制度,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制种市场混乱、有关乡镇和村社对收取的制种管理费不能正确使用的实际,区上出台了《制种基地服务费管理办法》,统一就全区制种服务费收取的标准、比例、管理、使用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制种管理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标。为强化农机补贴工作,确保中央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区上每年下发《关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对农机补贴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程序作出详细规定,防止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实,官怨民愤的事情发生。
四是围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只有强化制度的公开,让群众广泛参与和监督,才能保证各项制度有效实行。实行党政“一把手”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政“一把手”述职述廉制度,对述职述廉对象、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操作程序、工作要求等方面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得到有效落实。健全和完善村级财务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民主理财等制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保障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使,切实做到手续完备、程序规范,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制度。按照“能够推向市场的都要推向市场”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领域,落实好国有经营性土地、工业用地使用权、建设工程招投标和产权交易等制度,逐步实现人员、信息、场所等资源的共享。这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在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中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通过深入开展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积极推广干部选拔任用票决制、干部考察公告制、任前公示制、干部勤廉公示制、村级民主管理制、权力公开透明
运行等发端于基层的经验,强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扎实推进“阳光政府”建设。
三、突出监督制衡力,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监督是关键。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反腐倡廉工作是以有效监督为重点。诸多事实证明,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走向腐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就必须注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有效监督。
一是整合监督资源。对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监督,即便是职能部门的监督,由于受组织力、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局限,便显得势单力薄,其监督的效力常常不如人意,这种监督往往也是失败的。这就需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监督力量,建立一个权威的、技术全面的监督组织,对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和多层面的监督,只有进行全面的和全过程的监督,才能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使反腐倡廉建设得到有序发展。这几年,我们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人大、政协、广电、审计、工会等部门的自身优势和监督力量,通过召开联席会、碰头会、通报会等形式,监督各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正确行使权力,确保政策得以落实,政令得以畅通。区纪委监察局聘请了党风廉政监督员、特邀监察员、廉情信息员、效能监督员和创优发展环境监督员,并召开“五员”会议,部署工作任务,延伸监督触角。正是由于建立了立体式监督网络,启动了联合监督机制,近年来全区的项目建设中,未发现有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遏制了“条子工程”、“人情工程”。
二是抓住监督重点。区委明确规定,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和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区纪委按照区委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的使用、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执行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评标、专项资金使用、重要干部的考察任用、公务员的录用、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等,抽调精干力量,加强跟踪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坚决予以纠正,并继续推行重点工程巡视督查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行使权力的监督检查,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与此同时,对因监督工作不到
位而产生严重后果的,按照责任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去年以来,已对11名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实施了责任追究。
三是注重监督实效。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将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区上成立了甘州区行政审批中心,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行村财乡(镇管,在执法部门中严格实行罚缴分离,建立甘州区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出台相关制度,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有力地保证了财政资金的有效运行。此外,通过开展监督检查活动,区上先后出台了《甘州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甘州区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畅通了对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投诉和反映渠道。去年以来,对6名党员干部进行了问责。
四是完善监控机制。只有把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干部不滥用权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几年,凡涉及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问题,各级党政组织都交由集体讨论决定。区委把监督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对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重点工作,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提前介入,形成监督合力,全程进行监督。同时,充分发挥相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内部协调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监督职责,定期通报工作情况,深入
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去年在检查各单位非税收入和干部津贴发放情况期间,召开联席会议5次,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强化惩处威慑力,健全案件查处运行机制
惩处是手段。只有对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腐败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集中力量进行整治,构建大要案查处的运行机制,才能切实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建立协调案件机制。在每年召开的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上,区委、政府领导都要强调案件查处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工作。并成立由纪委、检察、公安、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办案协调力度和力量整合。区纪委常委会定期不定期地听取分管领导、检查室工作汇报,研究办案措施,解决疑难问题。对大要案和复杂案件,委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坚持靠前指挥,有力地促进了案件查处工作。
二是强化目标责任机制。委局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案件查处工作,明确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检查室具体负责、其他各室积极参与、实行全员办案、配合案件查处工作。每年初,委局制定办案工作目标,并将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基层纪委、纪检组和委局各室,提出查办案件的具体要求。同时,定期通报案件查处工作情况,并在年终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激励基层纪委(纪检组和委局机关干部办成案、办好案。
三是制定领导包案机制。对重点案件的查办实行领导包案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坚持亲自批阅群众来信,重要案件线索及时安排查处,重大案件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根据办案工作需要,机关科室和领导之间打破分工界线,统一安排部署,统一调配人员,统一配备车辆,从领导精力、干部力量到后勤保障向办案一线倾斜,确保办案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推行“一案三报告”机制。实行“一案三报告”(即案件调查报告、案件剖析报告和案件总结报告制度,要求对凡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的大案要案,调查组必须写出《案件剖析报告》,才能结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查促教,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做到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教育一片,净化一方;坚持以查促管,对在查办案件中发现有轻微违纪行为的党员干部,及时实施提醒、诫勉谈话,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坚持以查促纠,通过剖析案情,查找根源,对暴露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向发案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帮助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坚持以查促建,从查办案件中总结分析违法违纪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及时查找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方面存在的缺陷,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产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办案工作政
治效果、社会效果、法纪效果相统一。去年以来,我们通过查办教育、卫生、水务、司法等系统的案件,提出整改意风和建议14项40多条,帮助发案单位制定、完善制度30多项。同时,要求调查组写出案件总结报告,不断分析、总结办案工作的得失和经验,以便促进办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当前,预防腐败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一是有些单位 和部门满足于一般号召,对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抓落 实不够;二是在预防腐败整体推进、系统治理的新形势下,整合资源、形成工作 合力不够; 三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有效预防腐败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多。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 力度,为推动全区反腐倡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进一步明确预防腐败的工作重点 一是抓住规范权力运行这个关键,防止公共权力滥用。要以全区各级党政机 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改革为根本 途径,紧紧围绕权力制约、资金监控和从政行为规范,特别是针对一些容易滋生 腐败的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预防。二是抓住健全市场机制这个核心,减少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防 止权力寻租。积极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制度、产权交易制度、政府采购和审批制度的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公共 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建立统一招投标监管体系、统一招投标工作平台和统 一的行业自律组织。三是以开展社会领域预防腐败为基础,着力建立廉洁从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协助有关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和机制,在商务活动领域 防范商业贿赂,在农村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腐败工作,在全 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宣传预防和揭露腐败的办法和措施,提高社会各界防范 和抵制腐败的能力。做好以上工作,要综合发挥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措施的作用,以取得 综合的治理效果。
2、以严明的纪律保证预防腐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预防腐败涉及到权力格局和利益关系的重 大调整,工作中尤其是改革和制度建设会面临较大阻力和困难。克服阻力和困难 仅仅靠一般性的工作部署、常规性的检查指导难以完全奏效。纪检监察机关要充 分发挥自身执纪执法的优势,用严明的纪律推动预防腐败工作各项
措施的落实,保证改革措施不变形不走样,保证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要把预防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腐败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起 来,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科技含量。重点从两个方向努力:
一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行政审批、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招投标、经 营性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监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开发一批各具特色的系统软件,建立实时在线电子监察系统,提高监督的及时性 和有效性。二是广泛采集与腐败有关的各种信息,建立预防腐败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机 制和腐败预警机制,以便准确判断腐败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 风险等级,提高科学分析预防腐败形势的能力,提高防范和打击腐败的主动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四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腐工作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反腐倡廉工作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腐倡廉工作的思考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动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税务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履行“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能,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三公支出是税务工作重点领域,征收管理、人事任免、物资采购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对如何有效预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5月23日中央下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200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强调指出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是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任务之一,当前
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违纪违法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影响恶劣,一些地方和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
二、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认识
在税收工作中因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执法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使得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有了可乘之机。由于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税务干部如果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不能正确用好手中的权力,损害纳税人的利益。搞以税谋私、权钱交易,就会拜倒在金钱之下。所以,反腐倡廉、强化源头治腐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斗争,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优化方法、强化手段、惩防并举,进一步从源头上拓宽反腐渠道,从根本上遏制税务职务犯罪的产生。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要抓好税务的反腐倡廉工作,首先要定位、认识哪些是地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此,我们要深入实际,认真分析,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确立信息管税思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征管质效,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理念入手,我们可以把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三公支出确定为4个反腐倡廉重点领域,围绕征收管理、人事任免、物资采购、资金使用中的重要环节,查找突出问题。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强
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动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对征收管理、人事任免、物资采购、资金使用,从多年来的监督实施情况和到相关单位调研情况看,不少单位、干部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些税务人员有法不依,不严格履行执法程序,行政审批、税务稽查等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税收强制性未得到充分利用现象。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存在考察失真和干部“带病提拔”等问题。私设小金库,三公支出不透明、违规、超标采购、违犯财经纪律等情况。
据统计,自2001年至2010年,地税系统共查处多起违纪违法案件,多名领导干部分别受到了纪律处分和刑事处罚。其中有贪污、挪用公款的,徇私舞弊的,有行贿受贿的。私设“小金库”、建立账外账。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市场经济下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时刻在侵蚀我们的肌体,各种物质诱惑时刻在考验我们的干部职工。如果让这些违规、违法行为任意蔓延,影响了我国税收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依法治税的进程,不仅损害纳税人利益,也破坏了地税的形象,也势必会威胁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从源头抓起,抓住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控制点,彻底解决问题。
四、问题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与选人任人有关系。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三公支出等反腐倡廉重点领域,尤其是税收执法、物资采购,资金使用过程中。这些岗位上从事领导工作的都是税务系统的关键岗位人员,所以,找问题先从责任者入手,领导有多大的责任,就有多大的义务,责任面前,领导首先担当。有些领导干部明知道那样做不妥、违规,还偏就那么做,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丝毫改进的意识、想法,甚至故意搅乱,以便在乱中混水摸鱼,这样的领导干部只能带坏队伍,造成上行下效,把工作搞成一团乱麻,造成部门工作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治理,问题根深蒂固,推而不动。
二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三公支出等是税收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行政管理中的难点,因为这些领域中的关键环节多,控制点多,制度不健全很容易造成管理粗放,造成问题多发。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对关键环节中的管理人员进行规范要求、严格考核。针对腐败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每个层面和每个部位健全制度。因此制度的建立不能教条本位,一概而论,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每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方方面面,建立全方位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不留死角,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
三是监督检查不到位。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三公支出的这些领域既然是税收管理中的重点领域,诸多贪污腐败案件证明了一个事实: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走向腐败。推进惩治和预防
腐败体系建设,就必须注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有效监督。只有彻底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放低姿态,不搞庸俗的关系学、好人主义才能把监督、检查工作做到实处,收到实效。
五、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开展反腐倡廉监督工作的具体措
(一)健全制度,规范税收执法权。
不断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其对规范和约束税收执法权力、保证执法权力的正确、合法和有效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建立廉洁、高效、高素质的税收执法队伍提供坚强保障,并对实现依法治税,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执法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监督税收执法权工作的过程中,把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执法权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纳入监督的职责范围,统一谋划,全面部署,做到两权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1、健全执法评价系统,细化对点的追究。地税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执行公务分散,不同层次的纳税人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意志差的人就有可能被击倒。为此,要重视构件民主评税、公开办税的社会监督系统,推行地税干部公开向纳税人述职述廉制度,不定期抽取社会各界纳税人对管理人员在廉洁执法、工作作风、征收管理、服务意识方面的意见,作为对管理人员评价的意向重要指标,纳入考核。把好重大税务案件和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关。
2、警戒责任监督,严格把握对线的控制。一是要认真学习相关
制度的内容。充分理解有关制度、办法、措施的精神实质,严格对照执行。把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三种手段综合运用,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落实过错责任追究。二是明确责任,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受人员、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实施有效监督。尤其是在税收执法权的运行中,要通过对重大案件的查处、重点部位的监督,起到一种震慑作用、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监督向纵深发展。要注重解决税收流程中不符合现行工作实际的问题,简化办税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把税款征收、两票管理、税额核定、税负公平作为执法检查和监察的重点。以规范自由裁量权为主线,要突出税款核定的公平公正性,及时足额征收入库税款,防止出现应征不征、定税不公、收人情税、关系税、过头税的问题,防止出现混库、延压税款的问题。
3、构建数据分析中心,加强对面的监控。通过征管数据分析与考核,不断加强面的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加强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提高税收执法运作水平。要积极探索、总结、推广以计算机监控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结合征管操作规程、稽查操作规程及其它各项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内部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突出连带责任,逐步形成用人监督、用制度监督、用计算机监督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二、严格监督,强化行政管理权。
按照规范用权、公开示权、合理分权、科学控权、追究制权的
原则,突出对人、财、物管理方面的监督,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加强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制约,认真落实好各项干部监督制度,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防止和纠正考察失真、“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等问题。加强对财务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严格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实施内部审计。
1.深化“两权”监督,规范和制约权力运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通过改革和健全制度,使一个部门权力的行使受到其他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行使经过若干程序、环节,使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监督,以便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衡。比如,在税务系统内部,坚持以税务管理信息化为依托,通过深化征管体制改革,优化业务流程,科学分解权力,坚持公开透明,着力完善机构、业务和人员的三个重组,建立健全人机结合的监控机制,始终把监督和制约贯穿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的全过程,确保征管手段信息化、税款报缴多元化、税收征管社会化、纳税服务规范化,最终实现地税管理的现代化,以达到征、管、查三分离的目的。
2、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强化对财务管理权的监督。加强对经费预算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对因公出国经费使用情况、公务车配备和使用管理、公务接待费支出、公款请客送礼、庆典、节会、论坛活动等开展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消减“三公”费用支出,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规范公务接待,严禁借培训、考
察的名义公款旅游。公务活动和下基层调研,要认真依照规定办事,轻车简从,绝不能搞特殊化。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减轻基层负担。定期公开“三公”消费。加强对经费、车辆、票证、账户、税收级次等方面的自查清理,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
3、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实施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制约。重点对税务人员的录用、调配、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税务人员的考核奖励等方面的监督。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选拔任用的办法。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对所有干部的提拔任职都认真落实任职见习制和晋升公示制。对领导干部进行交流和岗位轮换,建立起一套监督制约人事管理权的有效机制,人事工作更加规范、透明。
4、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对内,一要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监督;二要加强对党员的监督;三要加强对征收一线的监督。对外,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坚持行风特邀监察员等群众监督评议制度,形成全方位立体监督网络。要采取措施努力拓宽监督的渠道,完善民主监督制度,重视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第五篇: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美育”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育人”,而“美育”就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目标”——将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培育成“美的人”。“美的人”就是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知识、美的行为的人;是能够辨别与认识美并善于发现与创造美的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我们可以说,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类课程是以美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但并不是说这些课就一定是“美育课”。如果这些课上教师有不美的语言、不美的行为等,那仍然不是美育;而如果这些课被纳入中高考,那就变成了“考试课”。
美育不是一项专业技术,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的素养,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前面谈到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育成“美的人”,前提当然是每一个教师一定都是“美的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每一个教师在自己所教学科的每一堂课上才能恰当发掘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用自己美的教学行为,如美的教学语言、书法、板书等,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美育。
显然,教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是美育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就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合格的美育教师,而不是去培养专门的“美育教师”。
明确了美育的本质,加强相关培训就不是对“美育教师”的培训,而是对教师的“美育培训”,让欠缺美育知识的教师补一补美学基础、美育概论以及学科美育基础知识,并交流美育经验、探讨美育方法等。另外,也要防止掉进对美育的考核与评价的陷阱。一个教师是不是“美的人”,是不是以“美的人”为目标培育学生,这都是很难数字化的。可一旦进入考核与评价系统,其结果就很可能只剩下一组冷冰冰的数字,而数字的大小不仅可能与美没有关系,甚至还会与弄虚作假发生关系。美育所需要的是美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这样的管理本身就是不美的。
“美育”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育人”,而“美育”就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目标”——将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培育成“美的人”。“美的人”就是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知识、美的行为的人;是能够辨别与认识美并善于发现与创造美的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我们可以说,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类课程是以美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但并不是说这些课就一定是“美育课”。如果这些课上教师有不美的语言、不美的行为等,那仍然不是美育;而如果这些课被纳入中高考,那就变成了“考试课”。
美育不是一项专业技术,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的素养,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前面谈到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育成“美的人”,前提当然是每一个教师一定都是“美的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每一个教师在自己所教学科的每一堂课上才能恰当发掘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用自己美的教学行为,如美的教学语言、书法、板书等,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美育。
显然,教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是美育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就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合格的美育教师,而不是去培养专门的“美育教师”。
明确了美育的本质,加强相关培训就不是对“美育教师”的培训,而是对教师的“美育培训”,让欠缺美育知识的教师补一补美学基础、美育概论以及学科美育基础知识,并交流美育经验、探讨美育方法等。
另外,也要防止掉进对美育的考核与评价的陷阱。一个教师是不是“美的人”,是不是以“美的人”为目标培育学生,这都是很难数字化的。可一旦进入考核与评价系统,其结果就很可能只剩下一组冷冰冰的数字,而数字的大小不仅可能与美没有关系,甚至还会与弄虚作假发生关系。美育所需要的是美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这样的管理本身就是不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