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4: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第一篇: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问题描述:

本人于2012年夏赴泰国普吉岛担任汉语教师,为期三个月。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由于我们所住的宾馆离学校有点远,所以泰方政府派了一辆专车每天接送我们上课,并负责假日活动的接送。但是这位专车司机经常不守时,为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扰。先生刚刚到泰国的第一个白天,我们要去市政厅彩排开幕式,说好八点出发,结果九点半司机才来。在开幕式当天,我们定好七点准时出发,结果司机八点才过来,还是在我们不断给各方人员打电话催促下过来,这也使得我们的开幕式准备时间变得十分紧张。之后,便是每天的上课,司机每隔一两天都会迟到一次,使得每次上课都不能按时完成,出现学生等老师的情况。为此,我们很严肃的和司机说过准时的重要性,也和各方领导反映了这一问题。可是,司机的不守时还是时有发生。好在,期间没有耽误什么重要的活动。跨文化交际问题解决:

这一跨文化问题是典型的观念文化不同造成的。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不同于泰国人,中国不仅强调守时,还经常要求在约定时间内提前到。而泰国则不同,时间观念不强,迟到的问题是很多人可以理解接受的。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当时不明所以,只是一味的向上级抱怨问题,对司机提出责备,却并没有意识到跨文化间的不同时间观念的存在。后来,大家才意识到这种不同时间观念的存在,也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得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首先,我们改变了以往每次司机一迟到我们就抱怨责备的态度,而是首先询问原因。之后,我们才知道司机原来身兼多职,负责接送多人,而不是我们的“私人司机”。每次迟到,都是因为之前去接送了别人后再赶过来的。了解到了这一原因我们采取了新的措施。由原来向上级频频反映问题,到向上级提出解决办法。就是请上级为司机少安排些活动,把一些和我们时间相近的活动安排给别的司机。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司机虽然偶尔还是迟到,但是没有原来那样迟到一两个小时的情况了。其次,我们改变了和司机定时间的办法。原来总是精打细算到每分钟,司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不然我们就可能会迟到。现在我们会把时间 再往前提一些,如八点上课,我们告诉司机六点五十来接我们,而不是原来的七点二十。这样做后,我们就很少迟到了。但是也有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司机突然有一天准时来了!我们就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学校,反而不知道做什么了。最后,在重要活动开始前,我们都会提前好几天跟司机确认活动当天他是否有别的工作,确保重要活动时司机可以准时接送我们。所以,最后的闭幕式和去机场赶飞机回国,都没有再发生迟到的问题。

总结一下,经过我们对司机交际策略的改变和对泰国时间观念的理解,我们成功解决了这一跨文化的交际问题。司机没有再出现严重迟到的现象,我们也不再司机一迟到就责备抱怨。最后,我们和司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在假期里,司机还经常自己主动提出带我们去周边游玩,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在我们离开泰国那一天司机不仅没有迟到,还提前过来帮我们收拾行李。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泰国,和泰国朋友在网上聊天时,他们有时候会发来“555”,本来是说到开心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数字呢?在中国聊天时555表示哭的声音。原来5的泰语发音是“哈hà”,“555”在泰国原来是表示笑声。“6”这个数字,在汉语中表示“顺利、吉利”的意思,汉语中有“六六大顺”,而6的发音在泰语里有“跌倒”的意思。同时,中国人用手势表示“6”的时候,大多是将拇指和小指竖起,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弯曲来表示“6”,而这一手势在泰语文化中表示“牛”,而“牛”在泰语文化中表示“笨”的意思,是一个贬义词。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反映了不同的文化造成相同意象上的不同认知。由于数字的不同发音,表示不同的含义。同时,“牛”汉语指的是“勤奋”的象征,股票价格持续上升被称为“牛市”,因为牛象征生产与增值,同时,“牛”,已经被引申为一个形容词,意思为“厉害、有本事”,例如“你太牛了!”(标准:你太厉害了!)。这个词通常为褒义词,通常用于赞扬、形容某人很厉害,很有本事,很有胆量。也通常用于口语中的调侃。而泰语中“牛”这一意象,特别是“水牛”(ควาย)则是极尽羞辱的骂人的话。“水牛”是指“人很笨,不开窍,愚蠢至极”。解决办法:

理解数字在泰语文化里的含义,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同时,在泰国,夸奖别人时,不要用“牛”这个词。同时,向泰国朋友解释中泰文化的异同,表示并无恶意。

案例启示:

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一定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了解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泰语语用知识和泰文化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可能产生的冲突。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分析

以“礼貌原则”诠释东西方跨文化交际 中的言语差异及语用失误

摘要:指出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一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一原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指出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高度注意风俗上的差异,顺利完成共同点较少的文化交际之间的转变。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研究;语用失误;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案分析

例1 一位美国客座教授在日本的一所大学讲学期间,建议一位学生在撰写他的硕士论文时应该再参阅一些专业文献,并表示可以和他就这个问题详谈一次。可是那位学生到了约定的谈话时间却没有到场,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在那位教授那里露面。

例2 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并被指定作大会发言。他按照中国的表达习惯,发言开头一番谦虚:“准备不充分”,“孤陋寡闻”,“抛砖引玉”,“不成熟的看法”,“献丑”„„发言结束又来一番抱歉:“浪费大家的时间”,“还做得很不够”,“惭愧”,“相形见绌”。在场的欧美人纷纷皱起眉头,满脸疑惑。原因何在呢? 例3 在刚刚改革开放时,一些“自学成才”的英语爱好者由于对英语的了解仅限于一点词汇和语法知识,因此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往中,闹出不少笑话。有位女士穿着旗袍参加一个有外国人在场的聚会,经人介绍与在场的一位美国男士交谈,此男士称赞道:“Your dress is so beautiful”(你的衣服真漂亮。)而这位女士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对赞扬的回答,说道“Where, where.Can 't see, cant' see.”(哪里,哪里,不见得,不见得。)这位美国男士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中国人真是奇怪,夸他们衣服好看,还得指出具体哪个地方好看。

上述个案充分体现了“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理解”[1]。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研究

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意义和语境。从广义上来说,语用学把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要研究一个词、一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交际价值。像“It's warm in here”这样的句子,除了陈述一个客观的气温情况外,说话人很可能是为了请听话人做点什么,比如打开窗、打开空调等。语用学要研究的正是这一种体现说话人意图的意义,是研究在一定语境中体现为行为的那一类意义。这就要求区分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句子是语法范畴的概念,而话语则是语言交际的一种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句子意义是抽象的、孤立于语境之外的;话语意义是具体的,是和一定的交际条件密切相关的。可以认为话语意义是句子意义和语境相结合的结果。比如,汉语中的“饭吃过了吗?”翻译成英语是“Have you eaten?”这两个句子虽然具有完全相同的句子意义,但话语意义却不一样。在汉语中这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说话人对于对方是否吃过饭并不真的感兴趣,但这句英语句子却不具有这样的话语意义。英美人如果在吃饭时间讲这句话倒可能具有“邀请”、“建议”这样的交际价值。这里有文化上的差异。

对跨文化交际当中的语用研究,目前以言语行为为单位进行的研究居多,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与“礼貌”有密切关系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恭维、拒绝等。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不同文化在实施同一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异,如祈使句、情态动词等等;②不同文化中能用于实现同一言语行为的不同语言形式中最常用形式的差异;③在实现某一言语行为时,常常与之配合使用的言语策略,如缓和语、礼貌词语、敬语等方面的差异;④同一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使用范围及频率的差异;⑤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理解的差异。另外,还有一些与社会文化有关的因素。尽管“礼貌原则”及有关面子的理论等语用原则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些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些原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跨文化语用学就是要对不同文化间的这些差异进行研究。

三、“礼貌原则”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

中的不同体现对于人们为什么说话时采用间接言语行为,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来解释;Brown和Levinson则提出了“面子”理论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2]。这两个有关“礼貌”的理论的共同点是旨在能对“礼貌”这一普遍现象做出解释。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具有的特殊性。Brown和Levinson认为他们理论中的核心——“面子”这一概念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的社会它又受到该文化规则的制约,如什么言语行为威胁面子?怎样的人有保护面子的特殊权利?以及怎样的个人风格受人喜欢等。Leech提出礼貌六准则,分别为①策略准则: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②慷慨准则:减少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③赞扬准则: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④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⑤赞同准则: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⑥同情准则: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在此基础上,Leech也指出,“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的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同。他举例说在日本文化中“谦虚准则”置于“赞同准则”之上。在前文列举的第一个例子中,那位美国教授迷惑不解,认为日本人,甚至亚洲人缺乏自信,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亚洲人对于失误或遭到反驳是那样的恐惧,所以他们对于这种接受考验的机会往往宁可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而欧美人对于亚洲人的这种行为方式毫无把握,同时按照他们自己的行为标准又感到无法理解和无法忍受。欧美人的标准基于行为举止的可预测性,遵循的是“公开摊牌”这样一条行为准则,其重要内容就是展示自己的“真实面孔”。如果以“要面子”准则为着眼点,把双方那些将对方文化特征类型化的观点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亚洲人看来,欧洲人要面子的做法是向他人展示并夸耀自己的脸面;而在欧洲人眼里,亚洲人则是通过掩饰自己的脸面来达到要面子的目的。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如Leech的“谦虚准则”,即“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却不同。

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扬,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常常以否定别人赞扬的真实性的方法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因为自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表示礼貌的核心。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西方文化里还没有贬己尊人的现象。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表示的自谦,在西方人看来是对他们的话的直言否决,因此是不讲礼貌的。

前文提到中国人在国际会议上的开场白,就是这种礼貌方面差异的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是反对宣扬自我,做人要谦虚谨慎,言行自律发表见解的时候,约定俗成的套话不怕重复,只怕因为“口出狂言”、“出言不逊”而落得“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名声。国际会议通常使用英语作共同语,所以自然而然沿用了英语的会议发言习惯。即:发言开头表示愉悦,发言结束表示感谢。

Leech的“赞同准则”,即“尽量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量夸大对自身的贬损”也同样是这样。尽管在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各不相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 but„”这样的方式。这里的“Yes”是与“赞同准则”一致的,表面上的同意,是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更容易接受。其他文化中(或在英国的学术研讨场合)却更能容忍对方直接表示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美国人间接说法少于日本人和中国人。很多美国人不主张间接说法,他们更赞赏come to the point方式。一位美国人问一位日本同事是否要他刚看完的一份英文报。“Do you want this newspaper?”(你要这份报吗?)“Is this yours?”(这是你的吗?)“Yes, do you like to have it”(是啊,你要吗?)“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it”(你看完了吗?)“Yes, do you want it”(看完了,你到底要不要?)这个美国人很不耐烦,不过是一份报嘛,不要就算了,怎么这么多废话。这位日本同事虽然想要,又觉得马上回答要有些不好意思。先婉转地问一下,若对方已看完,又不想保留,自己再要(其实已知对方已看完,并不想保留),免得对方认为自己“来者不拒”,这是面子心理。中国人也避免直接回答问题,特别是涉及到被让做什么事而不想做试图拒绝时,被问及自己的意见、见解而不好表态时,或像上面的例子,被给什么东西时,总是先婉转地客气客气,陈述一下理由,再说到重要的具体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的反应与中国人相似,所不同之处是直到最后,很多日本人也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听者要根据讲话人的表情,态度及言语里外的各种因素、背景去揣测讲话人的真意。而日本人表示不同意别人的方式常常非常间接,他们常用像“Do you think so?”这样的文句来表示反对,以至于非日本本族文化的人难以辨认他们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自己的观点。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无论是在遵循会话准则还是人际交往准则时,常常会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境地,比如,很难同时做到既“真实”而又“策略”,或者既“真实”而又“谦虚”,或既遵循“数量准则”又遵循“慷慨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文化解决这种冲突的方式不尽相同。如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在“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往往是遵循“质量准则”,而不是“礼貌原则”,而在一些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人们采取的方式往往与西方人相反。在“数量准则”与“慷慨准则”发生冲突时,有的国家,如中国总是把“慷慨准则”置于“数量准则”之上,客人接受主人的茶水、饮料或食物之前,主人往往要问多次,而西方国家却相反。比如,西方人以直率为真,对当面的称赞喜形于色;东方人视谦虚为美德,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显露出羞怯的心理,有时甚至以自贬的方式迂回接受称赞。如中国人爱讲客气,请客吃饭明明是一大桌丰盛的宴席,嘴巴上却说:‘请吧、请吧,没什么好吃的。’西方人对此不理解,认为我们中国人太虚伪。日本人也有着和中国人类似的“虚伪”,有名的“京都茶泡饭”便是一例。说的是日本京都人在客人告辞的时候。总是很盛情地挽留客人吃了饭再走,说什么“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不过是茶泡饭,吃了饭再走吧。”客人谢绝,执意要走,最后主人用哀求的语气说道“就是一点茶泡饭,吃了饭再走不好吗?”这时如果客人说“好吧,那我只好从命了。”主人则会露出非常为难的神情,因为他没有准备招待客人吃饭,他说的都是客气话,知道这种客套的人是不会留下来的,那样双方都不会丢失脸面。

四、语用失误

按照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Jenny Thomas)的观点,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这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合操英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其二是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例如,一位中外合资公司的女秘书一天工作干得很出色,她的经理感到十分满意,对她说:“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秘书回答说:“Never mind.”她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用了英语的“Never mind.”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以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套语。这里,秘书显然用错了表达式,导致语用失误。而例3中那位女士的谦虚客套也正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将与中文字面对等的英语词生搬硬套到谦虚客套话中。

(2)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

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91第1期

廉运杰:以“礼貌原则”诠释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及语用失误关。例如,汉语“谢谢”的英语对等词是“Thank you.”这是任何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但如何在社交场合正确使用“Thank you.”却颇有学问。在受到别人祝贺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答语,但汉语则会说出“过奖,过奖”,“惭愧,惭愧”一类的客套话来应答。如果按汉语直译过去,来一句“You 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这里的语用失误在于,听者会认为这种答话暗示着说话者好坏不分,是在阿谀奉承[3]。

五、结

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通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模式与交际规则,人们的言语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霍尔指出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4]。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5]。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持“想当然”的态度,要克服那种“自然态度”倾向,加强对话意识。顺利完成共同点较少的强、弱语境交际之间的转变。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高度注意风俗上的差异,对自己出国时要入境从俗,而对外国客人这方面的语用错误要给予谅解。

参考文献: [1] Michael Argyl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ultures in Contact: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 Hall E T.The Silent Language[M].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Press/Doubleday, 1973.[5] Dean C Barnlund.Communicative Style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Images and Realities [M].Belmont, CA: Wadsworth, 1989.Explanation of Speech Differences and Pragmatic Failur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axims of Politeness” LIAN Yunjie(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Leech’s “Maxims of Politeness” are common in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 in abiding by the maxims and in explai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abidance.A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se differences,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 person with a good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does not surely possess a strong 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and that a person with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does not certainly succe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stoms and achieve success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which share few similarities.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study;inter-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maxims of politeness 【责任编辑 田懋秀】

第四篇:跨文化案例分析

1.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将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想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想甲谈苦。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

2.在东京的一家公司里,有一位员工没有能够赶在最后期限之前把把报告交给他的老板。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和妻子不和,晚上下班后,他就和公司同事一起喝酒,很晚才回家。他喝得头昏脑胀,所以无法用心写报告。他把这一切都向老板做了解释。在日本,员工酗酒和家庭矛盾都不是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的上司完全接受了他的解释,并对他的困境表示出慈父般的关怀。在接下来的几周,这位老板很可能会极力相劝,热心询问他的家庭情况。

然而,在美国工作的员工却说,如果一个雇员解释说他是因为喝了太多的酒(不管是不是借酒浇愁来逃避家庭问题)而没有完成报告,那么他很可能会受到上司的双重责备——其一,酗酒;其二,没有按时完成报告。

一般来说,在美国,上司会告诫这样的雇员要学会自控,或者寻求帮助,否则就会以雇员失误而导致令人不快的后果为借口把他解雇。所以,在美国,如果雇员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往往会找其他的托词来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如期写完报告。他们可能会对老板说,自己病了,在家休养。

3.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组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45分钟。美方代表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没有信用,如果老这样下去的话,以后很多工作很难合作,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资源、浪费金钱。对此巴西代表感到理亏,只好不停地向美方代表道歉。谈判开始以后似乎还对巴西代表来迟一事耿耿于怀,一时间弄得巴西代表手足无措,说话处处被动。无心与美方代表讨价还价,对美方提出的许多要求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匆匆忙忙就签订了合同。等到合同签订以后,巴西代表平静下来,头脑不再发热时才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上了美方的当,但已经晚了。

4.日本一家着名汽车公司刚刚在美国“登陆”,急需找一个美国代理商来为其推销产品,以弥补他们不了解美国市场的缺陷。当日本公司准备同一家美国公司谈判时,谈判代表因为堵车迟到了,美国谈判代表抓住这件事紧紧不放,想以此为手段获取更多的优惠条件,日本代表发现无路可煺,于是站起来说:“我们十分抱歉耽误了您的时间,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我们对美国的交通状况了解不足,导致了这个不愉快的结果,我希望我们不要再因为这个无所谓的问题耽误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因为这件事怀疑我们合作的诚意,那么我们只好结束这次谈判,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日本代表一席话让美国代表哑口无言,美国人也不想失去一次赚钱的机会,于是谈判顺利进行下去了。

5.请病假

史女士(美籍经理):林小姐,请坐。我注意到上个月你请了好几次病假,我对你身体有点担心。

林小姐(新加坡籍员工):对不起,史女士。

史经理:自从我把你提升到办公室以后你就这样了,是不是这个职位对你的担子太重了?

林员工:可能是。

史经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想过让沈先生或刘女士来当主任,但他们都不如你做事有效率,尤其是上几星期。

林员工:哦,不是这样。他们都很不错,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时间都比我要长的多。

6.写报告

经理(美籍):你需要多长时间写这个报告?

员工(希腊籍):我不知道。应该要多长时间?

经理:你应该最有能力判断需要多长时间。

员工:10天吧。

经理:给你15天时间。你同意了? 15天之后:

经理:报告呢?

员工:明天就应该行了。

经理:什么?我们不是说好15天完成的吗?

第五篇:跨文化交际

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异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2)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饮食习惯差异

(1)“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比如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菜至少108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要分三天方可吃

“十六会签”是台州传统的高档筵席,由冷盘16碟、热菜l6碗、茶点l6种组成,山珍海味,成辣酸甜齐备,蔚为大观。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因此.西方人举行Pot—luck,即在聚餐会上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或者是开Pany,在聚会上,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甚至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美抵达西雅图接受比尔·盖茨家宴时,这位全球首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提供的晚餐也不过是精选的三道菜:前菜是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是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最后是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全球首富接待大国元首,竞只上三道菜,或许很多人认为盖茨太小气,而这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国宴不超过四道菜,盖茨上三道菜已经算是盛情款待了.而中国宴席,动辄山珍海味、名酒名烟,一年吃掉2000亿,“吃文化”极尽奢华浪费。

(2)“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在中国.“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一个“合”字。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箸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3)餐具的差异:“筷子”VS“刀叉”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而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4)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VS“准时”

人类时间观念大致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单一性时间(Monochronic—time),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H程安排.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注意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这种模式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lO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亚非拉地区普遍使用的模式,多样化时问(Polychronic—time)模式,持该观念的人没有安排fj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不注意遵守时间,不重视预约。对于“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将宴会时间定得“早”一些.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

(5)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Vs“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vs“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9、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父为子纲”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必须服从父母长辈,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发展到当今社会,父母又成了孩子的庇护神、债务人,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使得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很少离开过父母。

通常,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与父母同居一室一床,母亲外出或走亲访友总要带着孩子,长期如此的母子间的亲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母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低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较远,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开,单独有自己的房间,父母走亲访友或购物时,通常用婴儿车推着孩子;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吃饭;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培养孩子从小不依赖父母。

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独立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同孩子相处关系融洽,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即使是上学也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否则,会被视为丢人的事。中国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该享天伦之乐了,自己也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房子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祖祖辈辈,世代如此。

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无处不有,除上述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等。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于社会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堂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Ppt加点图片

下载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跨文化沟通案例分析

    秘书跨文化商务沟通例题分析 一、 如何进行有效跨文化商务沟通 二、 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参考答案 一、 (一)学会尊重彼此间的文化 1、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世界......

    跨文化交际案例和解析(英文)5篇

    Case: In July of this year, the American CNN announced that, the preserved egg is the most lousy food. That made the Chinese people very angry, because the pres......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案例分析双语答案

    Case 2: White Dress Case analysis: The Indian women might think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a funeral if they see the western bride in white gown. The case reflects......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跨文化交际讲稿

    一、小组分工合作 二、目录五部分 三、选题原因及意义 现有条件:丰富的苏丹留学生资源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可行条件。 理论实践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力图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跨文化交际学个人作业2:我经历的一次跨文化事件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 课程代码: 授课教师:邢鑫 学生姓名: 性别:男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2011级 数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 所在小组:......

    跨文化交际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障碍,为了克服......

    跨文化交际 英文

    Analysis of Deferent Views on “Filial Pie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from Movie Guasha Abstract: “While one’s parents are alive, one should not travel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