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司法改革[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4:1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看司法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看司法改革》。

第一篇:我看司法改革

我看中国司法改革

法律,通过司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司法,让法律的信仰根植于每个社会成员内心。

司法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中国的司法制度,深深扎根在中国广袤的沃土。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加快推进,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推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开拓向前。

2010年5月9日,“杀害”同村人并已在监狱服刑十多年的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因“被害人”赵振裳的突然回家而被宣告无罪释放。无论是几年前发生的佘祥林案件,还是赵作海案件,都考验着中国司法。

比如,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谈到死刑时曾说,当法院决定是否判处一个人死刑时,群众的感受是第一位的。排在其次的是社会形势,第三才是法律。这样来说,司法独立到底是什么。在中国,这是国情,司法受到感性的挑战。任何上层建筑都要受其基础的影响。

死刑案件人命关天。“尊重和保护人权”是至关重要的。案件错了可以改判,人误杀了怎么办。宽严相济司法刑事政策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指南。

1994年8月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孔寨村发生一起奸杀案,当地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聂树斌。

随后,聂树斌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判处聂树斌有期徒刑15年,以故意杀人判处死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

1995年4月27日,聂树斌被执行死刑。那时聂树斌年仅22岁,而聂树斌案的多名办案人员却因此立功升迁。

2005年1月18日,河南省荥阳警方在一砖瓦厂抓获可疑男子王书金,他向警方供述自己曾在河北省强奸多名妇女并将其中4人杀害。

2005年3月16日,“一案两凶”的聂树斌案被媒体公诸于世,舆论哗然。在程序正义、无罪推定等大旗下,我们实在找不到拒绝为聂案平反的理由。惟一的理由就是,当年的办案人如今还活跃在当地政法机关,有的甚至担任要职。若是聂案平反,必伴随着一系列问责。

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撇清与一起冤案的关系,拖延就成了关联人物自然而然的选择。既然已经不能期待涉案法院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矫正自己,吁请最高法院对聂树斌案进行提审,就是可行而又合乎法度的选项。从1994年到2005年,刑诉法已然换了新妆。难道现在仍要坚持有错不纠,有冤不雪,有法不依?

事实上,聂树斌案已经成为检验中国刑事司法进步的一块试金石。对于民众和具体的受害人来说,他们期待的进步不仅停留在法条的变化,更在于一案一正义的达成。司法公正的冤魂正在聂树斌的坟头游荡,最高法院无权“保持沉默”。法谚有云,迟来的正义非正义。但对于具体的当事人,以及正在流失的司法公信来说,迟来的正义也好过没有正义。

但废除死刑同时意味着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便体现我们国家法律的目的是什么,是拯救,还是打击,还是威慑。唯有搞清楚这个,才能对死刑存废有个统一的认识。

对于一些经济犯罪,死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废除。各国必须考虑本国的实际

国情,采取适合自己的改革措施。

一次不公的裁判如同污染了水源;一次不规范的量刑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同一类案件,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在判决结果上会发生同案不同刑、量刑畸轻畸重的现象呢?法院在原则上可以受理各种诉讼,但在实践中却会出现许多阻力,如有时不允许律师的介入。要记住的一点是,法庭并不能将所有的事都处理得很好……如果新法官能力或经验有限。

能不能将量刑过程脱离案件的人文因素和地域因素,避免同案不同判呢? 法院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使法官量刑从“估推”到“精确计算”决定刑期,避免因不同的法官由于学识、素养、经验不同,对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得出不同结果。

探索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是一次重要尝试。我认为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案例制度,将一些典型的案子做成案例,供下级法院使用。在具体上,案例不应一成不变,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很难做到全面。所以案例应当也有更新。任何法律的建立都是一个探索试用的过程,尽管某个法律在别的国家早已成熟。

关于再审制度改革。

1996年4月9日,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纺厂家属区公厕内发生一起奸杀案,警方迅速将18岁的报案人呼格吉勒图定性为犯罪嫌疑人。

60天后,呼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两级法院都认定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他被匆匆执行死刑。

2005年10月23日,作案21起、身负10条人命的犯罪嫌疑人赵志红供认曾于1996年4月在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纺厂家属区公厕内奸杀一名女性。2007年1月1日,赵志红被临时叫停执行死刑,但之后此案再无公开信息。

对生效裁判发现错误实行再审,其目的在于纠正司法错误、保护当事人权利,确有其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同时设计合理的条件和程序,则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导致有些案件无限申诉、终审不终,影响裁判的既判力;而申诉人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则可能把积怨发泄到司法制度上,影响司法公信力。在这个方面看来法律还是有些不很完善的地方,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因此即使真正的司法独立了。

尽管我们的宪法和其他的法律都明确的规定了司法独立这样的原则,但是我们的司法独立大致上还只是一个我们的法院整体上独立与外部的干预,并没有规定法官个人的独立。法院在人事方面受制于他人,这个过程并不是透明的。

司法的独立性,司法的公正性离不开媒体的监督。尽管舆论的监督可能被错误引导,舆论的意见有时会有一些偏激,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作用。

在占相当多数的民意盛赞云南高院启动再审的同时,另一些声音表达了担忧。一些法学专家认为,没有证据证明李昌奎案二审程序存在问题,启动再审是权力干预司法的结果,是对民间舆论的迁就。

但我认为,在这件事中是司法本身没有底气,既然你是按照法律判的,那就该坚持。之所以会动摇,在于法律本身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部分是很难界定的。想要改变民众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所认识的那样,改革需要一步步来。要求司法独立也会与现实相违背。

第二篇:我看中国司法改革定稿

我看中国司法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自主、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可见,推进司法改革是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的前提。而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是正确合理的解决各种纠纷矛盾、对受害公民提供充分补救、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和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也是当前的法制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

一、司法改革的重要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腾飞发展,祖国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本应和经济制度一起发展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却明显发展滞后,很明显的阻碍了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不是我们没有改革,也不是我们的努力不够,而是由于很多客观和人为的原因使我们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本应和谐的发展有些许的脱节。经济的发展要由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而法律制度的规范形成也要由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来决定。经济在阔步前进,法律制度也要紧紧跟上并且要对经济的发展有实质的服务,只有如此,和谐的法律制度才会形成。

现在的中国,我们的司法制度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革,我们要不断探索也要谨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法律制度,非常重要的是要以我们的基本国情为准!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应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量身定做,不要无边界无限度的引用外国制度超前发展,也不要固守中国旧的法律制度止步不前,我们需要的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会让我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明朗,越走越精神抖擞!好的法律制度也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要不断变革与更新。所以,我们需要司法改革,司法改革是法律制度的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活力。因此我们得出,司

法改革由于在法律制度中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看中国司法改革问题

1,巩固司法理念,增强法理知识。

要坚信通过是司法改革,我们的制度会更完善,我们的社会更有

条不紊!这背后的理论就是我们要有深厚的法理学知识,我们用“法

律”的视角审视观察这个社会,找出社会的弊端,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我们固守自己的法律传统,就不可能实现

法制现代化;而且中国法制是否实现现代化,也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

因为资本与文化的冲击并不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来发生。当我们改变我们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以适应世界模式时,我们能够吸收

多少西方制度的成分,如何在西方法律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保持

平衡,这些都不是通过学术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有待于社会的实

践。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理念既融汇了中国传统中以和谐为特质的文化资源,又融汇

了现代社会以民主法治为特征的文明理念,更凸显了现代人类以公平

为最终尺度的正义价值观。将和谐社会的理念导入法哲学研究势必会

引发法本质、法价值、法功能和法作用理论的变迁,进而势必会导致

整个法律观的解构与重建。

法理学界对法治与和谐社会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侧重的仍然是

外部视角的关系分析,而在内部视角上,也就是在和谐社会背景中法

治内在关系的和谐方面,受到的关注尚不充分。法治的内在关系和谐

主要指的是在法治背景中如何实现权利与权力、权利与权利以及权力

与权力的和谐,这三者关系的和谐是决定社会和谐与否的关键所在。

如果离开这三者关系研究和谐,要么会不得要领,要么会游离到法理

学研究之外。这三者关系的和谐决定着法治的水准,而法治的水准又

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状态。权力与权利各自的边界何在、三者关系的互

动机制依照何种准则构建,将是法理学研究常新的命题。2,关于立法。

现在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我们的法律(除了宪法)都是由它制

定的。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我们都在说人民民主,我想问的是,我们离民主到底有多远?中国选举制度上的农村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这只是表面上的近乎不平

等的民主。那么关系到我们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制定呢,我们是

不是都行使了我们的权利呢?是的,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法律传统和文

化,有我们的特殊国情,可是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

里面必须包括公平、正义和民主。我们都期盼着一个更加民主的制度,我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能够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民主公

平的制定出民主公平的法律,作为衡量裁判我们行为的标准。也就是

说我们要的是良法,适合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最公平正义民主的法。这

是我们司法改革的前提。司法改革从良法开始,才会到达法治状态。3,关于人权的问题。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里面,第一个内容就是关于死刑方

面的规定。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充分注重了这个问题,并且在逐步发

展我们的人权事业。国际上有些国家会拿人权的幌子来抨击我们,在一些问题上会给我们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听到了对

我们的不利言论,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所在。诚然,我们的人权事

业发展很缓慢,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我们正在朝着完善的方向努力前进。但是,我们需要解决得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最近国际酷刑禁止委员会批评我国酷刑太多,这又反映了一些实质问题。我们确实要通过一些改革比如司法改革来发展我们的人权事业。比如,对死刑的核准权加以限制,禁止变相刑讯逼供,等等。

4,法院的独立性。

在中国,我们有不同于欧美国家的法院体制。在欧美国家,法院独立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他们就是而且仅仅是裁判者,不受行政部门的干预。法官的唯一的信仰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要主持正义。这体现了他们的一种法律精神,一种对公平正义的至上的追求,也体现了法院的独立性。而在我国,法院系统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法院的财政需要政府拨款,这就严重制约了法院的裁判的自主性。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慢慢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法院不独立,法官没有按照法律的精神来裁判,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法制建设的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要付出很大努力来解决。

当然,司法改革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法官遴选制度,国家赔偿问题,违宪审查制度,案例指导制度,陪审员制度等等。司法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和代价的过程。司法改革无所谓先进与否,只要适应我们社会的发展,符合我们的国情就是成功的。我们希望我们会坚定的走下去,一步一个脚印。我也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公正,更加民主,更加和谐。

我 看 中 国 司 法 改 革

院系:法学院

班级:08JM02

学号:082027190

姓名:夏姗姗

第三篇:我看中国司法权力

论中国“司法独立”之我见

文/政法学院08行政管理 0811030092 范海根

摘要:建立一个能够普遍适用能为大众接受和遵守的法律系统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而一个健全公正的司法系统则是维护法律系统公正的最终裁决者。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司法为民的前提保证。司法公正能够真正给予民众切实的安全感,从而使得全社会的公正观念亦得以形成和强化。同时,司法公正真正能够维护民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信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能通过司法得到有效救济。而司法为民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人民法院的具体落实。①

关键词:司法 公正性 独立 权力监督 政党制衡

引言: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开始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依据法律事了当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国开始了从农业的、实,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判决。②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二、我国民主政权系统

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转型的主体在法治社会,司法是解决社会争端的审判底是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线,是维护社会公正的终局手段。我国自古以来,变,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并就没有民主自由的土壤,长久以来的封建专制统且在经历的改革开放的巨变之后,中国俨然在经治已根深蒂固,使得民众的“公民意识”仍旧处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工于较初级的状态,用臣民惯性去服从、适应却显业生产在调整和改革中蓬勃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得更加理所应当。二十世纪以来以原子能技术、推进,城乡币场繁荣兴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2008年底我国GDP 世界第三,2006年2月,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中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引发了世界经济的新一轮扩张,间而引发的民主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等。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即第三波浪潮。③的确,而今的中国在综合国力及世界影响力面对民众日益进步的民主化思想以及外来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的民主化压力,中国司法制度也采取了世界民主高速发展是以环境的极大破坏、牺牲弱势群体的的普遍模式—分权,后经过系列改进,也就是现利益、高耗能高消耗等为代价的,并且在经济发阶段我们看到的政权模式—立法、司法独立。立展取得如此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却始终未能看法权属人民代表大会,司法权属法院、行政权属到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到来,而这也意味着长久政府。但是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发现,其实以来沿袭的政治体制将继续服务于已经深刻变所谓的分权是只停留在形式意义上的,中国的政化了的经济基础。如此,也就渐渐积蓄了许多的治权力仍旧高度集中,所谓的民主变革只是开个潜在的社会矛盾,但是,在我国经济仍旧保持高民众的一张空头支票。立法权与司法权很大程度速发展的要求下,此种矛盾也将被忽略甚至被压上受行政权的限制,而三权当中,只有政府行政制。而这一点在司法体制反映的尤为典型。权无所限制。

一、司法独立的涵义

三、我国的司法公正难以保证

司法独立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在世界民众发展趋势与民众自身民主化意结构意义上,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识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向前迈进了和个人,因此司法独立是一种“国家权力的结构一大步。法院作为中立的司法裁判机关开始慢慢原则”;二是程序意义上,司法独立的意旨是在转型并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逐步进入法制司法过程中保障法官司法以维护程序正当性和化方向。但是从民众的思维意识中仍未退却“臣结果正确性,因此也被称为“技术性的司法规民”因素,加之司法系统本身的运作方式不合理、则。”由此,我们可以用一个较为概括的概念-以及其存在与发展受制约性,我国的司法公正仍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旧难以实现。

而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司法公正性难以实现的根源便是我国的司法不独立。

四、为何司法不独立

由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等原因,我国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我们所说的当前我国的司法独立,只能是一种特殊样式的司法独立。其具体表现在:其一,系组织独立而非官员独立。从法理上看,司法独立固然包含在外部意义上的组织独立,但其核心内容,是以司法官员为权利义务承受对象的个体性独立。从根本上来讲,在司法程序中的审判独立应当是法官的独立,因为只有法官独立,才能帮助和制约法官作出正确裁决的一整套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进而有效贯彻司法责任制度。

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强调法院独立而不强调法官独立也不能说没有现实的合理性。在我国情况下,根本上由大的体制背景所决定,而且与法官的“工匠化”、总体素质不高、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较弱等状况相对适应。可见,法院不独立的现状乃是环境使然。其二,技术独立而非政治独立。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未肯定司法机关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独立。因为我们国家结构形式上,实行人大监督下的“一府两院制”。司法官员受人大任免,司法机关对人大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但是在实质的权力关系上,所有国家机关必须接受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司法机关与司法工作也不例外。

虽然党的领导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司法机关并不享有政治结构上即国家权力关系上的独立。宪法和法律只是肯定了司法机关的某种独立性,即司法程序中的技术性独立。这也突出显示了我国司法独立的畸形态势。其三,有限独立而非充分独立。因为对司法机关具有上位关系的权力实体可能利用直接指导、人事任免、经济控制等权力来通过司法机关贯彻其意志,尤其在那些重大、敏感的刑、民案件中。

除了这种体制性的制约,我国当前的司法独立还受到其他几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司法的体制造成的障碍。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负有审判监督的职责。这种监督的方式和程度虽然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而且目前看也有弱化趋势,但毕竟与法院形成一种监督上的上位与下位关系。二是经济保障不足且财政供应体制不顺。法官的待遇低,在司法活动中法院经费受政府的制约,甚至陷入乞讨”的尴尬。

三是法官资质与身份保障不够。虽然近有法官法的颁布以提高法官素质,但总的看,由于法官与一般公务员无明显区别,进入标准不高,资质要求不严,大量法官无论就其业务能力还是就其精神都难以做到独立而公正地行使司法权。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不独立并由此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较为突出。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法院成为实现地方利益的工具;.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掌权人物遇到一些利益问题时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于法不顾,直接干预司法或施加压力要贯彻其意志;.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由于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格,司法官员可能因利诱腐蚀而出卖司法权。

五、权力制衡下的司法独立

正如上述所说,在实质的权力关系上,所有国家机关必须接受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受制于行政权与党的领导的司法在夹缝中很难求得一片公平公正的领域。

笔者认为,唯有党的权力退出对于司法系统限制,还司法以财政独立、权力独立、运作独立,清除司法体制诟病,保证司法公正推动我国政权构建民主化发展。④以赵作海案为例: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赵振晌的侄子赵作亮到公安机关报案,其叔父赵振晌于1997年10月30日离家后已失踪4个多月,怀疑被同村的赵作海杀害,公安机关当年进行了相关调查。两年后,赵楼村在挖井时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无头、膝关节以下缺失的无名尸体,公安机关遂把赵作海作为重大嫌疑人于5月9日刑拘。1999年5月10日至6月18日,赵作海做了9次有罪供述。2002年,商丘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赵作海犯故意杀人罪向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年十二月商丘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赵作海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但由于证据不足,商丘市检察院在两次退卷后,拒绝再次接卷。而警方坚持认为赵作海是杀人凶手,不能放人,造成赵作海在看守所长期羁押。在清理超期羁押的案件时,商丘市政法委等多次就该案召集开会,研讨案情。

本应由司法系统独立完成的民事案件,却在党的政法委的干预下被迫结案,而笔者认为这也

是权力干预司法的典型案例。

其实一党执政并不是权力腐败的理由。以威权体制的典型典型代表新加坡为例,人民行动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由历次大选即国会选举确认的,具有宪制上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人民行动党一党长期执政的格局定型。在此后的连续四届大选中,其得票率保持在70%左右,且囊括了全部议席。进入80年代后,新加坡法律承认反对党的合法地位,允许反对党进入国会。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不仅有法律保障,也是为历次大选结果所确认的。这种在秩序范围内依法获取的执政地位,深得广大民众和各派政治力量的认同。⑤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新加坡同样是一党独大,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及其相似,但是同样地处亚洲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新加坡却在长期的一党独大的情况下避免了严重的权力腐败,并成为全世界最廉洁的地区之一。

六、新加坡威权体制带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多党并存的政党制度,给予了非执政党生存的空间,满足了民众要求对执政党的权力有所监督的愿望。国会的非执政党议员使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有了宣泄的渠道,有助于减轻对执政党的怨气,避免了因对政府某一具体政策的不满引发的感情因素转化为不支持执政党的理性因素。非执政党以弱势群体代言人的面目出现,从而督促执政党照顾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执政党也从非执政党的政见和民众对非执政党的支持中了解民情,调整政策,获益匪浅。

同时,非执党扮演着执政党监督者的角色,特别是公共政策的监督。非执党的存在使人民行

动党更加谨慎地执政,更注意自我约束,更注重

全面照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又反过来巩固了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⑥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也应该试着放宽对于非执政党的限制,使其成为对执政党权力监督、参政议政、甚至是权力制衡的良好渠道。同时放宽对于民间组织的限制,在合法的基础上、培育与扶持民间各类组织的发展,使其成为民众利益诉求的良好渠道,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民众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能使政府听到各方声音,在多方的利益博弈中完成决策的制定,再者,这也是提高执政党自律意识,保持政党活力,鞭策执政党励精图治,以最好的政绩去不断取得人民的信任和委任的有力手段。

七、总结

我国现阶段包括司法在内的政权体制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要实现司法独立,绝不是单单依靠某个组织或机构就能够完成的。唯有重构权力体系,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真正完成分权—制衡。而整个过程中,执政党扮演的角色将是至关重要甚至决定全局的,唯有执政党认清自我行使,摆正心态,深刻挖掘我国社会体制的矛盾并寻求变革。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民主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社会变革的需要,未来的司法独立并不远,未来的民主并不远。每个国家所创立的司法体系都将有自己的特色,但有些原则是超越国家界线的。强大、独立的司法体系所具有的重要性就是这样一项原则。尽管认同司法独立对维护法治的重要性并不难,但将这些理念付诸于实践却是一个艰巨得多的任务。V

参考文献:① 马均—《浅论坚持司法为民确保司法公正》;2001(1531):14。②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1-10-09。③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200233)上海三联书屋。④蒋德海—《权力体制的监督》;2002(2):27⑤山西大学学术期刊;2001(24):12。

⑥卢先福。当前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2001-12-20。

第四篇:司法改革

申论热词:司法改革

广东法院系统当前正推行一系列“去行政化”改革,颇受舆论关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鄂表示,司法不公的原因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司法腐败。而“司法行政化是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在性质、职能、权属、运转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区别,用行政化的方式管理司法、运作司法,将不可避免地给司法的独立性、中立性、被动性和程序性等,都带来伤害。

应当说,司法高层曾对“司法去行政化”改革给予了关注。在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出台的《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中,明确指出,“审判工作的行政管理模式,不适应审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严重影响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此,在这个以及后一个法院改革“五年纲要”中,均不乏“司法去行政化”的具体举措出台。这10年的司法改革,大致可以用“去行政化”、“去地方化”和“去大众化”来概括。客观评价,司法机关在“去行政化”上虽然作出过颇多努力,但进展始终不大。个中原因或就在于,这并不是最高法院一家所能决定的改革。比如,若取消法官们的行政职级,他们拿什么去套工资与福利?一个简单的方案是,按司法职业的特点另立司法职级。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谁认可你这一套?

不仅司法官员的去行政化步履维艰,司法活动的去行政化同样阻碍重重。法院内部的“个案请示”被认为是司法行政化的最典型表征。“法院改革二五纲要”曾明确要求应“逐步取消,并进行诉讼化改造”。但到了“法院改革三五纲要”,又变成了“规范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的请示报告制度”。用“规范”来替代了 “取消”,无疑是认同了行政化的“个案请示”,而在事实上将司法固有的审级制度给人为架空了。

这种改革的反复无疑在向我们传递出司法去行政化任重道远的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法院系统所坚持的去行政化实践,显得更加不易。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些可贵的改革经验向全省,乃至向全国法院系统推广。这仍然需要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也不仅在于当下的司法公信堪忧。还因为中国是在司法权威尚未确立的基础上,就遭遇到了一个自媒体时代。司法的信息垄断、知识垄断和权力垄断被迅速打破,普通民众也拥有了更多、更便捷评议司法的舆论平台。司法一方面必须要面向民众,另一方面,又必须尽快回到司法的原点,回到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原则上来。司法去行政化是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最难的那部分。由此破局,当为可行的选择。期盼“法院改革四五纲要”能够正视和吸纳广东法院系统在去行政化上的诸多经验,切实推动司法体制变革的到来。

第五篇:司法改革

中国法院网讯(张先明)7月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向社会发布《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以下简称“四五改革纲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贺小荣应邀出席发布会,全面介绍了“四五改革纲要”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推进措施。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特点

谈及“四五改革纲要”的制订起因时,贺小荣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确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四五改革纲要”,并报中央审批同意。

作为指导未来五年法院改革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贺小荣指出,“四五改革纲要”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18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贺小荣表示,“四五改革纲要”在谋篇布局与内容设置上体现了四个重要特点:一是整体性。纲要提出的改革举措严格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司改意见“对表”,是对中央改革任务的分解、延伸与细化,兼顾了人民法院牵头和参加的各项任务。凡是人民法院牵头的改革任务,纲要表述较为详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凡是人民法院配合中央其他部门推进的改革任务,纲要表述较为原则,侧重协同推进。二是系统性。纲要充分考虑了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在内容设置、进度安排、成果形式上能够相互呼应,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三是科学性。纲要内容主次分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建立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将健全审判责任制作为关键环节,做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四是连续性。纲要立足中国国情,科学研判形势,在总结梳理人民法院之前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成果经验基础上,结合前期试点工作,确定了需要继续推进的项目和需要调整的内容。

二、主要内容

围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这一关键目标,“四五改革纲要”针对8个重点领域,提出了45项改革举措。

1.深化法院人事管理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对法官沿用普通公务员管理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司法职业特点,也不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审判一线。针对上述问题,“四五改革纲要”提出,要坚持以法官为中心、以服务审判工作为重心,建立分类科学、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保障有力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

贺小荣指出,为了深化法院人事管理改革,“四五改革纲要”提出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是配合省以下法院人事统管改革,推动在省一级设立法官遴选委员会,从专业角度提出法官人选,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在政治素养、廉洁自律等方面考察把关,人大依照法律程序任免。二是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与之配套的,则是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建立审判辅助人员的正常增补机制,减少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三是建立法官员额制,对法官在编制限额内实行员额管理,确保法官主要集中在审判一线,高素质人才能够充实到审判一线。四是完善法官等级定期晋升机制,确保一线办案法官即使不担任领导职务,也可以正常晋升至较高的法官等级。五是完善法官选任制度,针对不同层级的法院,设置不同的法官任职条件。初任法官首先到基层人民法院任职,上级法院法官原则上从下一级法院遴选产生。

2.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四五改革纲要”就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作出了安排。

贺小荣表示,这一制度的主要措施有四项:一是在管辖制度方面,通过提级管辖和指定管辖,确保行政案件、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案件和环境保护案件得到公正审理。二是在法院管理方面,巩固铁路运输法院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将林业法院、农垦法院统一纳入国家司法管理体系,改革部门、企业管理法院的体制。三是在机构设置方面,建立上级法院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较多的地方派出巡回法庭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建设。四是在法院设置方面,推动在知识产权案件较集中的地区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3.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是司法规律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司法机关为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内部层层审批,办案权责不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四五改革纲要”将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作为关键环节,推动建立权责明晰、权责一致、监督有序、配套齐全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贺小荣指出,在完善审判责任制方面,主要措施有五项:一是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选拔政治素质好、办案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司法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担任主审法官,作为独任法官或合议庭中的审判长。完善合议庭成员在阅卷、庭审、合议等环节中的共同参与和制约监督机制。二是改革裁判文书签发机制,主审法官独任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不再由院、庭长签发。三是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符合规律的法官业绩评价体系,实现法官评价机制、问责机制、惩戒机制与退出机制的有效衔接。四是科学界定合议庭成员的责任,既要确保其独立发表意见,也要明确其个人意见、履职行为在案件处理结果中的责任。五是建立法官惩戒制度,设立法官惩戒委员会,既确保法官的违纪违法行为及时得到应有惩戒,又保障其辩解、举证、申请复议和申诉的权利。

贺小荣表示,主审法官、合议庭审判责任制与院、庭长的审判监督制约机制并不是对立关系。为了确保司法公正,“四五改革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审判监督制约机制,主要措施有五项:一是在加强专业化合议庭建设基础上,实行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分配制度,建立分案情况内部公示制度。二是对于变更审判组织或承办法官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公示。三是规范案件审理程序变更、审限变更的审查报批制度。四是规范院、庭长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监督机制,建立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制度。五是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主审法官、合议庭行使审判权与院、庭长行使监督权的全程留痕、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确保监督不缺位、监督不越位、监督必留痕、失职必担责。

4.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

为强化对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司法保障,“四五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庭审为中心的审判机制,有效发挥审判对侦查、起诉的制约和引导作用,确保司法公正。

贺小荣表示,为了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四五改革纲要”主要制订了五项措施:一是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一步明确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和标准。二是建立对被告人、罪犯的辩解、申诉和控告认真审查、及时处理的机制。完善审判环节重视律师辩护、代理意见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司法过错追究机制,统一司法过错责任认定标准。四是规范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明确人民法院处理涉案财物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五是进一步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在立法机关的授权和监督下,有序推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改革。

5.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

最高人民法院已于去年启动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四五改革纲要”对深化司法公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贺小荣表示,为了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四五改革纲要”主要制订了四项措施:1.完善庭审公开制度。建立庭审公告和旁听席位信息的公示与预约制度。推进庭审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规范以图文、视频等方式直播庭审的范围和程序。

2.完善审判信息数据库,方便当事人自案件受理之日起,在线获取立案信息和审

判流程节点信息。3.继续加强中国裁判文书网网站建设,严格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实现四级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统一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4.整合各类执行信息,方便当事人在线了解执行工作进展,实现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各类征信平台的有效对接。

6.明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

为合理定位四级法院职能,“四五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定位科学、职能明确、监督得力、运行有效的审级制度。

贺小荣表示,这一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四项。一是进一步改革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制度,逐步改变主要以诉讼标的额确定案件级别管辖的做法,将绝大多数普通民商事一审案件的管辖权下放至基层人民法院,辅之以加强人民法庭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基层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的职能。二是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完善提级管辖制度,明确一审案件管辖权从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转移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充分发挥中级、高级人民法院通过提级审理重大、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指导类案审判工作,确保法律统一适用的功能,压缩个案请示空间。三是改革法院考评机制,废止没有实际效果的考评指标和措施,取消违反司法规律的排名排序做法,消除不同审级法院之间的行政化。四是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建立真正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法律职能的机构设置模式。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将建立将本院作出的裁判转化为指导性判例的机制,充分发挥其确保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职能。

7.健全司法行政事务保障机制

贺小荣表示,“四五改革纲要”立足审判权的中央事权属性,就健全法院司法行政事务保障机制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一是配合中央有关部门,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经费统一管理机制改革。二是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罚金、没收的财物,以及追缴的赃款赃物等,统一上缴省级国库。三是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建立以服务审判工作为重心的机构设置模式和人员配置方式。完善人民法院购买社会服务的工作机制,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四是深化司法统计改革,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建立司法信息大数据中心。

8.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

贺小荣指出,“四五改革纲要”提出建立诉访分离、终结有序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主要措施有四项。一是完善诉访分离工作机制,明确诉访分离的标准、范围和程序。二是建立就地接访督导机制,创新网络办理信访机制。三是探索建立律师为主体的社会第三方参与机制,增强涉诉信访矛盾多元化解合力。四是推动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研究出台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实施细则,切实发挥司法救助在帮扶群众、化解矛盾中的积极作用。

三、落实和推进

贺小荣透露,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抓好落实和推进改革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司法改革领导小组,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同志担任组长,负责研究确定改革要点、审议改革方案、听取进度汇报、讨论重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四五改革纲要”的组织协调、实施推进、试点管理、督促检查和评估总结工作,并及时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改革进展、请示重要事项。

贺小荣表示,“四五改革纲要”发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将配套推出贯彻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改革措施的牵头部门和参加部门,科学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情况通报、督导检查、评估总结制度,做到每项改革任务都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下载我看司法改革[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看司法改革[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从程序正义看我国的司法改革 刘 远摘要:针对我国司法制度中重实体而轻程序的倾向,在剖析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正当程序与程序正义联系的基础上,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对我国的......

    司法改革中

    司法改革中“人”的因素再探 内容摘要:司法改革的进程中,作为执行和运作法律的人,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更何况中国从古代就有重视人的因素的传统.因此本文通过古代"......

    司法改革解析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司法改革解析 按:本文发表在今天《南方周末》的“大参考”版。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删节,是所谓“洁本”。按照惯例,这里发表的是完整本,也恢复了原题......

    孟建柱司法改革

    孟建柱:坚持改革创新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作出......

    司法改革迫在眉睫

    司法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五年了,经济改革成就我们有目共睹,司法改革也在有序推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有相应的法治环境。......

    司法改革汇报材料

    *****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2015年8月 日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将我院开展*****改革试点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这......

    司法改革五篇范文

    司法改革,2012往深处走【核心提示】 2008年,在上一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等方......

    司法改革年度工作报告

    中国司法改革承上启下的一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司法建设,特别是二十年的司法改革,形成了较健全的司法制度,树立了更科学的司法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司法效果。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