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们台湾那些年有感》
读《我们台湾那些年有感》
印象来自台湾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从琼瑶的爱情故事到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从风靡一时的小虎队到一笑就让天空亮起来的小旋风林志颖。当然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白的政治风云。最近读了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对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是一个70年代末的台湾人,用平凡人的角度描述着自己三十多年所经历的一切,用一种常人的语气来讲述自己身边的事情,用一种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普通台湾人眼里的台湾。顺着作者的文字,慢慢了解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教育、娱乐,还有那些平常人的平常生活。
作者讲述了自己三十多年的生活历程,用不少的文字勾勒了普通的台湾人在社会变革下、在政治变动中,如何面对多样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活动的可爱心态。当政客们为权利而争夺的时候,普通的老百姓却用一种娱乐和快乐的眼光来看待政治舞台上各式各样的表演。作者在调侃中努力梳理清楚台湾政坛的种种势力与故事,讲述清楚各种政治人物的前世今生。轰动台湾的各大事件,作者都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讲述。就如同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所经历过的那些大事,在茶余饭后谈论一样。
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读书到参军再到参加工作。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作者学习的课本跟我们学的似乎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才发现我们同样需要经历很多考试,才发现读书的时候同样会去追各式各样的电视剧,才发现原来差距并没有我现象中那么大,才发现流行是不分地方。当然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一个大陆不太认识的台湾,比如说台湾的军队生活,比如说台湾的那些灾难,比如说台湾的交通,比如说台湾的棒球。但是在这种不同之中慢慢发现其实在某些地方却是相似的。毕竟同样的文化孕育了几千年,很多不同的表象下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些形式都差不多。
作者也用了不少文笔描述台湾人眼里的大陆和大陆人。我们觉得他们神秘,他们也同样觉得我们神秘。
文章中能看见很多流行的用语,每每看到这些词都会会心一笑,觉得大家其实挺近的。这些网络用语以及一些很多流行的词语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记实,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来讲述看似不那么轻松的话题。
从一个台湾普通民众的视角,真实重现了从1979年至2009年的台湾政治、民生,及与台湾相关的世界上的点滴事件。作者因为身在其中,从而拥有歌哭与共的认同;又因为四海漫游,回望故里便多出身在事外的批判,而批判多采用略带调侃的文字嬉笑着道来,展现了一个通盘的、全方位而立体的台湾。既有我们所熟知的台湾娱乐产业,几乎完全一样的校园生活,同样也涵盖我们不甚了解的强制兵役制度与“台湾政治”等。我读此书的机缘始于光电院开展“读书月”的党员活动,因此读时是带有一种探究两种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异同的心理,来解读书中真实的台湾和台湾民众这三十年的经历的,下面简要阐述我的几点直观感受:
(1)原来大家都是这样
两岸同宗同源,在价值观、处世方式甚至某些政治见解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当前我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很多社会现象也能从台湾的发展史中找出影子来。我们有“九年义务教育”,台湾则有“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我们有女排的“三连冠”,台湾也有棒球的“三冠王”;1998年的台湾肠病毒危机,又与我们的非典何其相似。而1999年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又让人不免联想到“五一二”汶川大地震。20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股市首次上万点”,炒股成为全民运动;台湾1989年出现了“无可蜗牛夜宿忠孝东路”事件,同样的,这几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轻人“蜗居”困惑也是广受关注。书中也真实展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台湾校园生活点点滴滴,仿佛写书的不是台湾人,而是我的女儿在跟我聊天。学生时代流行歌曲的风靡,电视剧动画的影响,“男生的课本里,永远都画满了大胡子,要不就是独眼龙,女生的课本里,人物都是充满了星星般地水汪汪大眼睛”,养蚕宝宝等等同时发生在两岸小朋友身上数不胜数的例子。至于高中后的文理分科,业余时间的补习,考大学失利后的第四年级,每一个过来人肯定都记忆深刻。这一个个小故事,拉近了大陆百姓和台湾民众间的距离,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的啊!
当然,通过此书,我也切实感受到台湾的社会文化确实受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陆为多。书中所述的台湾文化发展历程中多次看到“日本”字样,无论是影视、歌曲,还是宗教生活,如台湾玉女偶像都参考日本的歌手来定位、翻唱日本歌曲,红透半边天的“小虎队”竟是模仿日本组合。医生在台湾受人尊重的根源是日据时期日本人不让台湾人读法政相关科系,因此精英们只能选择医科。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台湾的社会文化即便受日本和西方文化长久浸淫还是不难发现有着当今中国社会的缩影。
除了我们生活中也经历过的事,这本书还向我们讲述了台湾这三十年来独有的政治变革的风雨历程。从“美丽岛事件”、“江南案”,到蒋经国的政治改革、开放党禁允许民进党成立,再到大家吃着民主香肠,去听一个个候选人发表的参选活动,陈水扁的竞选上台及连任„„那是一段警察与抗议者对峙、棍棒与乱石起飞、拉布条抗议及举牌警告的年代,参与各种抗争的分子,从基层的计程车司机、农民、工人、老兵、少数名族,一直到牧师、作家、教授等;从民主一直到劳工、环境、人权与女性等议题粉墨登场,使读者较为客观的了解了台湾政治的一些真实情况。
通读此书,感觉在台湾的成长历程中蒋经国确实功不可没,他在台湾的经济改革使得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世界外汇储量仅次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的成果。蒋经国去世的前几年和后几年,是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得最剧烈的几年。不仅民间变化剧烈,在高层,也暗潮汹涌地上演着一幕幕精彩无比的“宫廷斗争”。蒋经国去世后,继任的李登辉带来了国民党发展历程中的拐点,也带来了台湾政局混乱的开端。李登辉后国民党一党独大被民进党陈水扁打破,但是以百分之七十高支持率开始执政的阿扁很快支持率很快就跌破二十,而捷运、军购等弊案更导致了前些年红衣军倒扁事件和马英九上台后阿扁的踉跄入狱。十年之前国民党耗光了自己的资本丢掉了民心成为在野党,而不到十年民进党也耗光了积攒多年的政治资本。可以这么说,后来台湾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反对运动与抗争都与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有关。回顾历史,历朝历代,窝里斗的事例举不胜举。从当代看,国民党窝里斗,把自己斗到了台湾,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部求援不至已足够说明问题,而其败退至台湾也未吸取教训。可见,上至一个政党,下至一个团队,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齐心协力,也可见我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瞻远瞩。
(3)国学教育
《我们台湾这些年》提到,“在国文方面,当时台湾的国文教科书,则几乎都是文言文,一册里大概只有两三课是白话文,占全部的二成而已。并且,文言文几乎是每课必背。”虽则作者是以略带调侃的语气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对这种教育方式也未表示认同,然而,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对于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传统获得一些启示。
台湾在1945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取消了汉语、而且禁说台湾话,当地很多人在家中说的都是日语。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当地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已经非常贫乏。然而在短短几十年里,台湾却发展成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区,以至于很多去过台湾的人说,台湾比大陆更完整的保存了中国文化传统,这不能不说是国学教育的功劳。这些年来,台独的“去中国化”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遭遇了巨大的阻碍,这与台湾五十多年的国学教育也是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同的力量,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记忆与素养,我想在台湾实现国家认同也是非常困难的。
台湾这种对于国学教育的热烈推崇,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迅速弥补日本统治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断代的鸿沟,固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文化界出现“中国文化传统,台湾保留的比大陆好”热议,有人倡议恢复文言文教育,我认为倒也不必。白话文正是因为其简单明朗,才取代文言文的地位,这本是历史上的进步。难以想象,口头语与书面语是两套体系,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将带来多大的麻烦。当然,适当的在幼儿启蒙阶段增加国学教育,发现兴趣爱好倒是未尝不可,今日我们的教育界开始重视四书五经,于2008年出版了台湾的中学教科书《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读)。他们倡导的“礼义廉耻”传统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弘扬、对中华传统道德礼仪的尊重与守护、对国学的重视态度与传承等等,这些对我们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媒体作用
媒体透过文字、声音、影像,记录传达社会现象,是掌握社会脉动,站在新闻事件最前线的守门人,肩负相当大的社会责任。然而媒体又是一柄双刃剑,近年来在新闻竞赛中,媒体陷入商业与政治力的角逐中,充斥偏重表面吸引力而欠缺深入思考的报导,有时对社会反而形成严重的误导。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中对台湾发达的媒体业所发挥的作用描述的淋漓尽致。
好的方面体现在,民间的一些事故,经媒体的报导,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导火索,从而增进民主化进程。如汤英伸案,少数民族的汤英伸因为受到老板歧视外加欺压,一怒之下杀了雇主全家。虽然法律需要秉公无私,宣判死罪,但是整个社会都开始讨论山胞的问题,检讨整个畸形扭曲的社会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漠视与歧视,以及有形无形的莫须有排斥,没有给他们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而我们2003年的“孙志刚案”最初也是由《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并因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及追踪报道成为社会焦点,并最终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成为我国媒体监督与社会互动的经典案例。孙志刚案最初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引起世人关注,媒体的介入和参与无疑起着关键作用。这次事件中,媒体、法律工作者、公众、政府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没有媒体独立的议程设置,就不会有孙志刚案的深远影响。
然而,有时候媒体有恃无恐的过度报导社会新闻,让受害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心理压力增大而崩溃、自身的隐私毫无隐私可言,新闻媒体设置的真义也不复存在。作者对台湾媒体业的这一弊端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揭露。1997年的“白晓燕命案”使台湾民众第一次见识到媒体SNG的泛滥,以及“嗜血般”抢新闻的恶形恶状,使得原本是绝对秘密的警方缉匪行动,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通过媒体知道了。“甚至在白冰冰坐车要去交付赎款时,天上就有媒体的直升机跟著在SNG直播,导致打草惊蛇,让歹徒逃了”,“有些报纸为了抢独家,刊登出白晓燕的裸露照片或惨遭凌虐的尸体照片,加上一些记者编出来的想象情节,严重违反新闻伦理,让人见识到媒体丑陋的一面”,最终导致了白晓燕的死亡,此案也由起初的单纯刑事事件,发展成为社会事件、政治事件。而2000年7月的“巴掌溪事件”中,电视新闻一直不断回放工人被冲走瞬间的画面,不仅给上台不久的新政府以沉重打击,还造成许多民众心理的阴影,引发了不少学者及社会民众对媒体作用的批评,反思在灾难事故和重大事件面前,SNG的方式是否有滥用来过度报道及炒作新闻的嫌疑。
在大陆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网络普及化,民主进程化,报道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舆论媒体对社会的监督职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可否认,舆论通过媒体的造势,行使监督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一段时间
内校园血案频发,“神医”张悟本的崛起,富士康的“连跳”事件,媒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后记里的廖信忠说 “10年就如一夕狂欢,在那种吐了又喝,喝了又吐的丑态中过去,一夕醒来发现自己仍然一事无成,而台湾,每天都在改变。”大陆与台湾域属性、政治取向可谓迥异,而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台湾也好、大陆也罢,这些年来,同样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欢笑和泪水。
这是一本台湾本土的年轻人看待历史和现状的书,写了从1977年到现在,每一年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的大事件。很多文化符号、政治人物虽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写得非常有条理、有脉络、和有层次,一路讲述,让人有别样的感觉。
也完全不似上一辈人写这些时的笔笔沉痛,该书的视角很轻松,行文也很流利畅达,显得不那么严肃,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带入了很强的个人生活体验,读起来,踏实、朴素、诚恳,感觉更好读一点。
这本书分了三个层次:1985年以前的内容大多来自别人的口述;1985年至1995年是作者从教科书和媒体上学习和看到的台湾;1995年以后则完全是他个人对于台湾社会的认知。书中记录了台湾三十年来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都是很客观地记录着,而不是主观的个人评论。
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事:
一个是89年海外异议人士不顾危险公众演讲,在警察面前,所有群众戴上黑面具,保护演讲人离开,场面宛如电影,那一代人的理想和人情,相当浓郁。
一个是“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是讲台北的房价居高不下,很多年轻人无力买房,几万人聚集在房价最高的忠孝东路,夜宿抗议。因为已经是较为民主宽松的氛围,整个行为很和平,大家一起唱唱歌,聊聊天,气氛很和谐。
一个社会从高压政治走向民主政治,需要一段时间,一个历程。中间民众从不敢相信、高度关注、过分关注、到渐渐客观平和地看待,群众和社会、和民主制度一起成长着。看的时候难免会想,其实也不得不想:
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这边”,会变成怎样?而“什么都没发生”的我们这边,又到底是怎么样?该书通过对一些事件浅显易懂的描述,让读者了解到了台湾人的一个思考脉络,比如,为什么他们遇到一些事情时会有那样的思考和行为。同时,通过对台湾人现实生活情状的描述,让读者又增添了很多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些文字的交流和介绍,我想,是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岸人彼此之间的知晓和理解的。
《我们台湾这些年》内容简介: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多少风云大事,多少历史变迁,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确有一些对台湾的好奇心,因为那片土地上的人跟我们有同样的宗源,说着同样的语言,遵循同样的传统,包括生活习惯在内的种种都是一样的,可是他们又那么的不一样,因为政治的隔绝,致使两岸朝着不同的方向变化,又使得彼此对对方的现状都不甚了解。如果当初没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国民党下台内幕”,一本是流行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总之就是关于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些年的台湾政治,生活等,关注这些东西也不是意外,台湾如今是个民主的政体,事实上面也就是一个国家,虽然D不承认,从小到大我被灌输的都是蒋家王朝是如何的腐败,如何的独裁,如何的卖国,人民又是如何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台湾在蒋家王朝的统治下却领先大陆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毕业了几年步入社会后才渐渐的接触到社会的真是面目,这几年来对于社会的很多现象越来越不懂,看不懂,想不懂,书本上的东西与客观的事实,截然相反却又如出一辙并一脉相承:相反的是我们的书本上关于D的描述与我眼见的事实是如此的不符,一脉相承的是五千年历史王朝的兴与旺,吏与民。读书久了,每每看起历史时候就会觉得与我相隔如此遥远,其实不然,我们身处的不就是这五千年王朝的延续吗,只是我们换了衣帽,更了口音,拨开那层皮,裸露出来的还不是那些恶心的相似吗?
国共两党,隔着海峡,同时立国,如今60年的风雨吹过,两岸的故人早已逝去,然而播下的不同种子,当开出不一样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了。
“我们台湾这些年”以一个77年的青年的视角,记录了从出生到长大,生活在台湾所见所闻,就像书的序言写的那样: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感叹一声,大家都不容易,是的,作为一个个人我们的生活与命运不过是像时代浪潮中的一叶扁舟,随潮而起,随潮而落,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叹也只是因为我们曾经身处那些不同地区却形式相似的政治潮流,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占据着我们的记忆。结合“国民党下台内幕”就更容易了解台湾的大大小小政治,社会事件了,说要要吧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来说。为什么蒋家王朝经过两代人的独裁统治台湾,最后还是使台湾走向了民主的道路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事情,大概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台湾经济从六七是年代起飞,八十年代走向振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出现,人们争取自身的权益又与当局的腐败,独裁造成很大的冲突,当这两者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最终通过一系列的事件爆发使当局的统治者不得不考虑未来,最后各种禁令日渐放开,最终不同政见者得以组党,与国民党同台竞选,导致国民党下台,最后的发展就是整个政治氛围越来越轻松,走上真正的民主体制,最终受益台湾同胞。
所有以自身利益为目的的改革,都必然走向失败。”中国的“改革开放”肇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的经济发展之后,终于在九十年代末遇到一次空前的执政危机,这场危机最后以悲剧的方式被化解,鲜血与子弹,在人民与政府之间留下了不可弥合的伤口,也为更深层次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此后整整二十年的时间,统治者依然延续老旧的改革道路:一方面继续加大经济方面的改革力度,一方面辅之与愚人教育和宣传,此种方式甚至比1990年代之前更甚。而政治体
制上的改革,一直停滞不前。他们的目的,不过是试图以经济成果的形式,为这个制度的存在增加合法证据,并使其延年益寿。
如果我们能把目光放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就会发现,“改革开放”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它不过是借用西方民主国家的自由经济模式罢了。如果要说它伟大,那就是因为我们的提出者,敢于在这种密封的政治体制不动的前提下,单单放宽经济政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特别”的地方。
这种“特色”道路的结果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人们的基本权利依然无法得到保障。这种经济自由化和政治专制化的畸形发展模式,在世界历史上鲜见。而当在经济发中逐渐形成一批社会中产阶级之后,人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清楚,对自我权利的的追求也就会被逐渐提上日程,但与此追的呼吁相对应的政治体制,却依旧无法满足觉悟的人们对利益的诉求,社会积怨就愈来愈深。可以说,自1989年以后二十年的发展,就是一个矛盾被逐渐积累,激化,爆发的过程,此道路的未来很难预料,但肯定是危险的。
第二篇:读《我们台湾这些年》有感
读《我们台湾这些年》有感
基础医学院 1410124217 孙士伟
对于台湾的最初认识,记得就是从小学课本的日月潭开始,那基本上是台湾给我的唯一印象,当时,对我来说,台湾和日月潭完全可以划上等号,到上初中时,由于“台独”势力的猖獗和嚣张,荡起了千层浪,并且这汹涌澎湃的大浪还扑向了生活在对岸的我们这群年轻人身上,由此可知我们对这个岛屿的记忆是何尝的深刻,正因如此,陈水扁的“台独”和台湾基本上是捆绑销售给我们这一代人的。
然而,通过《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台湾。《我们台湾这些年》,副标题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说的是作者所经历的台湾30载,从个体出发谈台湾发展,虽然标题中的“我们”或许会让很多台湾人有一种“被代表” 的感觉,但这本书,对于一个普通的大陆读者来说,是很有阅读价值的,因为我们对台湾的了解,太少太少,而我们对台湾的说东道西,又太多太多。
如今的大陆人,时常抱怀着一种优越感对待鸭绿江对面的邻国。我们习惯说,快去朝鲜看看吧,那是我们的活历史。我们又习惯说,通往朝鲜的路上是由每一个沉默的人铺就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怕回到过去,我们也怕领导不敢走向未来。
或许台湾人不会说,快去看看大陆吧,那是我们的活历史。因为,在经济、贸易、社会生活(尤其是娱乐生活)等很多方面,拜网络所赐,我们已然能做到与世界同步,因为这些领域我们无需翻墙。而那些需要翻墙才能看到,才能说道的,也正是我们的现在与台湾的过去之交融处。
1975年,蒋介石逝世;1976年,毛泽东逝世;1978年,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台湾十大建设”,直接推动台湾经济腾飞;同年,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使中国创造了经济上的世界奇迹。
80年代中期,“十大建设”给台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让台湾走上正轨,全社会焕发出新貌,这与同期的大陆几乎一致。与此同时,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对于“党即一切”时代的终结充满了热盼。
台湾也曾经历过和谐的时代:
‚每逢十月,整个社会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多么美好的十月,当初号 称‘光辉十月’,现在好像很少有人提了。十月接连着有‘双十节’、‘台湾光复节’,以及蒋介石诞辰纪念日等值得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个月到处都是旗海飘扬,电视上也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总之,十月就‘尽量’没有天灾人祸,也‘尽量’没有社会事件。‛
我们也都有过滤敏感词的共通性。《射雕英雄传》当初在台湾叫《大漠英雄传》。为什么?因为“射雕”两字出自于毛泽东的诗词啊。马克·吐温的书也会遭殃,因为无知的警总(跟大陆的国保类似)怀 疑他是马克思的弟弟。至于马克思·韦伯这种名字的作者,更不在考虑之列了。还比如法国作家佐拉,虽然身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翘楚,但可惜他的名字偏“左”,成了左派,成了禁书。
我们也都有“被”时代。1984年,台湾报社驻美特派记者,写了一本揭露很多当局争权斗争历史的《蒋经国传》,被认为是污蔑了蒋家,而之后就有了江南被暗杀。“江南案”的调查结果直指当局政府原来与黑社会挂钩甚秘,蒋经国到底知不知情,至今众说纷纭。那几年,“他被江南了„„”成了流 行语。
我们也都有我们之外的人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 ‚1987年以前,学校都会有些‘反共爱国’教育课程。在这类课程里,比如说作文课,就要写一些 关于政治的题目。当然,不管什么类型的作为题目,文末都会来一句‘拯救水深火热大陆同胞’这类的制式结尾。‛
我们也都有过不敢正视历史的年代:
‚禁忌了几十年的‘二〃二八事件’话题,也在这一年(1989)突然浮上了台面,被当做显学来研究,因为《悲情城市》,这部电影得到了威尼斯影展金 狮奖的殊荣。
‚一般认为,本片的导演侯孝贤预料到直接在台湾发行这部片是行不通的,因此带着它到 威尼斯影展上赌一把,没想到这部影片真的成为在世界级三大影展上第一次荣获首奖的台湾电影。这下‘新闻局’不得不认可了,还很形式地给侯孝贤祝贺一下。于是,这部直接挑战台湾政治史上最禁忌话题的影片,得以一刀未剪而上映。‛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台湾一步一步的成长了起来。
有关对台湾当代史影响深远的美丽岛事件,书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1979年,一本叫《美丽岛》的杂志出版了,这是由一群来自各地的党外人士所创办的,一时精英聚集,大有政团之势。在一言堂的时代出版了这样一本异议杂志,大家都看得爽,心里出了一口气,自然和喜欢。《美丽岛》的模式是到处设分社,每设一处分社就在当地办演讲,大受民众欢迎,但不容见于官方。
‚《美丽岛》高雄分社在当年12月10号国际人权日举办游行活动,不料却引发严重的警民大暴走,冲突规模之大,可说是台湾史上首见。
‚直到现在,发生冲突的原因还是众说纷纭,有很多人说是当局派人在民众里当托,故意攻击警察,但到现在为止,还是没人敢证实。
‚在这次事件中,活跃于党外阵营的主要任务几乎全数被逮捕,当时台湾的反动运动受到严 重打击。很多人说,蒋经国被这件事震撼到了,所以加快了开放的脚步。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的结果,以及后来的审批,的确让很多政治冷感的台湾人开始思考一 些政治及台湾前途的问题,成为一个启蒙的起点。‛
这些内容的叙述,也许不尽真实,也许带有作者的个人倾向,但是他们至少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台湾人的视角,描述了这里几十年来台湾所经历的沧桑风雨。与我们一样,台湾同胞也曾经经历了在政治上的“和谐”与“封锁”,台湾同胞也是通过自己的争取逐渐走向如今的民主政治,台湾同胞也是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中,一点一点的,将台湾岛建设起来了。
仔细的研读所能接触到的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台湾的民主政治,经历了人民漫长的争取与斗争,绝非“走得过快造成了一团糟”几个字所能表达的清楚。如今大陆很多对于台湾民主政治的非议,从这一点上看,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我想,要真正的给台湾民主政治下一个定论,在没有尽量全面的了解台湾这几十年来的历史之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从1988年蒋经国去世,1988年的5月20日,一场由农民北上请命甫上任的李登辉的抗议事件,最后竟演变为台湾史上最大的警民大混战。1996年3月第一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民选。2000年,国民党第一次从执政党的位置上走下来。2008年,国民党再次成为执政党。这之间经历的一步步,其中的艰难与困苦,外人鲜能知晓。但是至少,我们能从中隐隐体会到这其中的不易。
以史为镜,以明得失。我想,无论是了解台湾的今昔,还是以之为鉴,建设大陆,都需要我们怀着对于历史的崇敬之心,认真严谨的分析各方面的史料,方能看穿迷雾,避开片面的偏激的思考对于我们的干扰,真正的有所进境。
第三篇:读《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感
誓死效忠祖国!一定收复台湾!这铿锵有力的字眼,出自郑成功的口中,犹如蔓延的藤条,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文,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两袖清风;什么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死亡,不惧威胁;什么是为国捐身躯,洒热血!在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郑成功自小习武,师父们都夸他:天资聪慧,是个可造之材!他长大了,看见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蔑视,目睹了中华大地被侵略军糟蹋得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他愤怒了,组建了一支铁人军,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驻守台湾的荷兰人害怕了,主动提出每年进贡黄金白银一千两的条件,郑成功不为所动,毅然进攻,终于在不懈努力后,收复了台湾,在宝岛的土地上,插上了中国鲜艳的旗帜
读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沸腾。为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他不受诱惑、不贪金钱,一心为祖国出力的决心而热血沸腾!
正是这一切,频频地感动了我,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提升了我的爱国之感!此时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爱国主义者的面孔来:
钱学森,他不留恋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不顾及祖国当时要设备没设备,要金钱没金钱的贫困,毅然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用自己丰富的才学知识,让祖国慢慢地从迷茫中醒了过来,一跃成为科技发达的富饶之乡。
董存瑞,他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果断地舍身炸碉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疯狂扫射的枪口,任凭鲜血如泉涌般喷出,像一朵娇艳欲滴的,绽放得最绚丽的玫瑰 是啊,一幅幅华夏王朝的画卷,一个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不断出现。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一时我脑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心里也装下了无数的感慨。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成几何时,是那般辉煌;成几何时,又是那般的失落。我们有共同外貌: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每一个中国人,听着女娲、大禹的故事长大;每一个中国人,都知晓冬子、雷锋那千载不衰的佳话。不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会把龙的形象看作自己永恒的图腾!但是正当我无限遐想时,一个个汉奸倭寇的形象却在我的眼帘中挥之不去,他们是那么的渺小!
他们,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为了成堆成山的金银珠宝。竟出卖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国!这些讨厌的汉奸们,把中国的情报卖给他国,他们忘记了自己流着中华母亲的血,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样的卖国奴,他们的下场,大家都能瞧见。
我厌恶地挥了挥手,把这些讨厌的阴影从脑海中抹去。吃饭了妈妈的一声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缓缓地放下书,径直走了出去。
第四篇:读《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感悟
读《我们台湾这些年》有感
2012年的这个寒假过的匆匆忙忙,一晃就过去了,也过得有点特别,特别的是我第一次让自己几乎每天都陪着文学书籍度过。禁不住外面冷呼呼的寒气,就躺在被窝里一页一页的翻看,也算是难得这样几许清静与雅兴,每次一看就是几十页,因此很快就读完了《我们台湾这些年 》,感触颇深。
我对台湾了解多少呢?真正的台湾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个反应,也是饱含深情的台湾作者在封面上抛给我们大陆人的第一个问题。我自己心里明白,我和很多大陆的朋友一样,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对台湾的正面了解仅仅停留于简洁的电视节目和各式的报纸上,对于台湾民众生活的了解太少,在这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台湾只是一个想象中的地方,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所知道的台湾都是大人们无声无息中传给我的,大人们你一句我一句口若悬河的谈论着,而我只在一旁静静地听,想象着他们叙述的场景,接受着他们所认为的台湾的摸样。炮击金门、大陆攻打台湾、台湾密谋反攻,反动派秘密轰炸天安门等等,从爷爷那代起,大陆台湾似乎就占到大陆的了对立面,完全就是一对大家伤了和气的兄弟。等到大些时候,接触到了历史教科书和文学方面的乡愁诗歌,开始知道了共产党、国民党之间的分分合合、纠纠葛葛、恩恩怨怨,初步明白了今天我们这样一种独特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然而,这些了解有负面的、有正面的、有真实的、有编造的、有我喜闻乐见的、有我憎恶的,凡事种种,形形色色,一起构成了我对台湾最初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印象,也让我自始至终对台湾有种莫名的好奇心。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童年,也让我心里的那种好奇心有了几许的解脱。我的确对台湾有一些好奇,我想如果当初蒋介石没有放弃南京奔向台湾,而是率领余部誓死抵抗,那今天的格局又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就不存在两岸对立了?当初奔向台湾的都是我们祖国各地兄弟姐妹,本是一根,同是亲人,为什么非要两岸对峙,而且一对就是几十年,难道就没有通融的余地?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和我们有着一样的血缘,有着一样风俗习惯,说着同样的语言,遵循着同样的传统,可因为政治隔绝,如今两岸却有着很大差异。我只是好奇,他们身在孤岛上,她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吗?他们的日子比起我们来,是穷,还是富?看了这本书,我走进了一个台湾当地人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跟着他一起回顾了台湾过去几十年的大事小事,了解了台湾老百姓最珍视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发现,原来两岸的我们,成长经历竟然有如此的相似,原来,我曾经喜欢的、疯狂的、贪玩的、迷恋的、喜欢听的歌、很想看的电视节目、经常做的游戏,也都是他们的曾经!那时,流行的《楚留香》、疯狂的金庸和琼瑶电视剧是小时候的必看品,席卷一时的《爱拼才会赢》,虽然听不懂,但也是经常模仿着唱,爆红的“小虎队”也让我迷恋了好长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是真的好傻气,却也很快乐。相必,我的台湾朋友们也是如此吧。
书中除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大众的娱乐风潮,就剩下硬邦邦血淋淋的政治和社会了。从书中,我明白了台湾重重的社会变迁和那些一知半解的历史事件,蒋经国于70年代末上任后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经济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经济的起飞;蒋经国去世后的“宫廷斗争”,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国民党各派其浮浮沉沉,民进党、亲民党等各党派的大起大落;陈水扁再在2000年当选,一时爆红,国民党首次交出政权,却2006年因“红衫军”而下马;曾经的政治神童宋楚瑜最后台北市长选举时仅获5万张票,输的如此之惨。作者以场外人的角度客观的娓娓道来,令人了解了一个以往并不熟悉的台湾,对于为大陆来说或许还会有借鉴意义。相信偏激的读者,也会从中到一些感悟。
读过此书,我发现两岸的政治文化也有很多交汇点。台湾也存在着个人崇拜问题,只不过我们经常唱“东方红”,而台湾人崇拜的是“蒋公”;国民党也存在派系斗争,相互攻击,浮浮沉沉,和我们的“文革”有一拼;台湾也有开放的总设计师,蒋经国所起的作用很像我们的邓爷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文化上来说,我们本是一根,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不管两岸阻隔多久,龙的传人不会变;不管历史如何演变,血依然浓于水。《我们台湾这些年》让许多大陆人了解了一个真实的台湾,为我们深刻体会台湾民众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而台湾同胞也需要了解真实的我们,谁会来给台湾同胞们写一部书呢?期待着它的出现。
第五篇:读我们永远不分开有感
读我们永远不分开有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我们永远不分开》的书。这本书非常好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且各有各的特点。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主要内容吧。
小学五年级时不知道为什么,外婆没有了房子,寄宿到我家,爸妈很忙,我也很烦,没人当她是长辈,都叫他“老姜茶”有一天外婆告诉我一个秘密,说她有个“蕾丝宫殿”,后来,她真的住进了“蕾丝宫殿”,哪个地方叫“快乐老家”还住着形形色色的`奇妙老人,神秘的通信录爷爷;音色华丽的配音爷爷;会做臭豆腐的七厘伯伯……暑假过的很快,我该回去上学了,我向同学们说了“老姜茶”的故事。同学们都很喜欢。国庆放假,我又回到了“快乐老家”,就听说配音爷爷去世了,他去世后,我也知道了“快乐老家”的秘密,就是每个人都要说再见,这也是成长的秘密。
原来每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说再见,都要分离,有的是短暂的分离,有的是永远的分离,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呀!
读我们永远不分开有感2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我们永远不分开》,讲的是文中的主角苏婷宝的外婆姜茶没了房子住在她家。后来外婆去了“快乐老家”养老院。在那里苏婷宝认识了许多老人,过得很快活。而姜茶外婆也帮助苏婷宝解决了很多困难烦恼。婷宝有好多小秘密,这些秘密一旦多起来,就会压得婷宝喘不过气来,而解决了秘密,就会变得轻松了。
我认为我们也是如此,事情多了,一件件的小事情就会压得人喘不过来气。我觉得我们不应为过多的小事烦恼,让不必要的麻烦走开,这样才能生活的快活,而不是为了一件件的小事情闹得不愉快。
同时,“在快乐老家”中姜茶外婆的.老朋友家吼爷爷去世后,其他老人都没有掉眼泪,笑着和家吼爷爷说再见。因为来“快乐老家”的老人身体都有些故障,但老人们不愿毫无希望地走到最后一天。而都乐观面对,“活一天,开心一天”。在快乐老家平平静静、开开心心画上句号。因为每个人都要说再见。
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倒不如快快乐乐幸福美满地过完一生。我们能在世上走上一遭不容易,那就让自己乐观一点过吧。如果被许许多多的小事压得不开心,整日愁眉苦脸,多不划算啊。“快乐老家”里老人们的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让我很感动。是啊,连太阳都会死呢,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倒计时这过就太紧张,太悲观了。
文中的婷宝也十分舍不得姜茶外婆。外婆对她说每个人都要说再见。如果我们和家人分开了,但生活依然要继续,还要照样吃呀喝呀玩呀睡呀,不过又多了一样东西,就叫“想念”。就算离得再远,只要想念着对方,“就是‘再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
我也明白了,每个人都要说再见,但只要有“想念”,我们就永远不分开。这是成长的秘密,也是生命的秘密。
读我们永远不分开有感3
我特喜欢读《我们永远不分开在》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快乐老家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
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姑娘苏婷宝的外婆搬进了快乐老家,苏婷宝在暑假里和外婆住在一起,在快乐老家,她被通讯录先生、配音爷爷和七里伯伯感动着。还有她最聪明、最明白的外婆——老姜茶,给她鼓励,给她帮助,她在快乐老家生活的很高兴,过了一个随心所欲的美味夏天!
在快乐老家,婷宝告诉了外婆很多秘密,外婆告诉她:秘密是不能光烂在肚子里的`,要说出来才行。在外婆的开导下,她统统说出了秘密。在开学上六年级,他和同学很友好,老师也喜欢她了,她大气、宽容、又潇洒,真棒!最后,她也知道了快乐老家的秘密,就是:每个人都要说再见。
其实我也有很多秘密,我有一个许愿瓶,当我过生日或者异想天开时,我都许个愿,放进许愿瓶。前几天,我家后院来了一个流浪猫,我叫它咪咪。咪咪很可爱,也很可怜,咪咪来的时候,我喂它鱼片、火腿肠、牛奶。这几天,它都没来,我有点儿想它,虽然我没和咪咪在一起,但是我的心里却永远惦记着它。我希望咪咪平安、胖起来,希望咪咪永远和它的宝宝在一起。
读我们永远不分开有感4
这篇故事讲的是五年级学生苏婷宝的舅舅因为做生意失败,没了房子,苏婷宝的外婆就搬到了她家去住。在苏婷宝看来,外婆是在有些离谱,没有人叫她长辈,只叫她老姜茶。苏婷宝这一段也比较倒霉,因为一些事情,老师把她归到了问题小孩的行列,绝望的妈妈把她送到了“快乐老家”、也就是外婆的蕾丝宫殿。在快乐老家住得这段时间里,苏婷宝非常快乐,因为那里还有很多奇妙的老人:神秘的通讯录爷爷、银色华丽的'配音爷爷、顶级大厨七厘伯伯等等。在短短的假期里,苏婷宝从小女生成长为大女孩。新学期开始了,那个和蔼的配音爷爷却走了,。在悲伤中,外婆告诉了婷宝快乐老家的秘密,竟然是那么残酷、那么伤感。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秘密,就像藏在云朵里的雨滴,也想一块酸酸甜甜的糖,只愿把它注入自己的心理。
读我们永远不分开有感5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郁雨君写的辫子姐姐主题公园5号《我们永远不分开》这本书。
书中写道小学五年级时,舅舅做生意失败,外婆没了房子轮流住在我家和小姨家。妈妈和小姨都不太高兴。爸爸妈妈上班很忙,我上学也好烦,没有和他说话,每天都没事干,外婆好像也我有点怪怪的,甚至有点离谱,大家都不把她当长辈,只管叫她“老姜茶”。
有天她帮我缝了蕾丝娃娃,还告诉我一个秘密说她有一个蕾丝宫殿,屋里满是梦幻荷叶边,漫天飞舞着蝴蝶结,蕾丝窗帘洁白的像夏天的云。
后来她真的搬进了蕾丝宫殿,还养了条会嗑瓜子的小黑狗,那个地方叫快乐老家,还住着形形色色奇妙的老人。如神秘的通讯录先生、音色华丽的配音爷爷、会做无敌臭豆腐的七厘伯伯……
夏天我被好多可怕的小秘密,一路追杀躲藏到那里,每天都在苦苦的`和真相赛跑,老姜茶化身超人帮我解决了麻烦,我才知道外婆是最神奇的女生。
我也终于知道了快乐老家的秘密,竟然是那样残酷、那么伤感。那个夏天我和小姑娘婷宝说再见,原来每个人都要说再见,那就是生长的秘密,生命的秘密……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秘密是友谊的连接线,好朋友、同学之间因为秘密更亲近,秘密带领我们成长。秘密就是最快乐的烦恼,快乐因为有秘密,烦恼因为有秘密。秘密就是最不可捉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