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司法的内涵、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目标和任务。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在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必须有所作为,“和谐司法”由此应运而生。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罗干、肖扬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和谐司法”的内涵、价值目标作出了粗略描述和概括,并围
绕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等工作,指出了“和谐司法”的实现途径与方式。笔者期望通过本文能使广大司法工作者对“和谐司法”增进认识和了解,并共同为之付诸努力。
一、“和谐司法”的提出与内涵
2007年1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民事诉讼应当是和谐的,有利于纠纷及时了结的诉讼,不应当是相互顶牛的,没完没了的诉讼。……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战略目标下,民事诉讼朝着和谐的诉讼模式迈进,大力倡导和谐司法,无疑将成为新时期民事审判的重要特征。”这是“和谐司法”的第一次提出。随后召开的全国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又分别提出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的审判指导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谐司法的内涵。
从和谐司法提出的背景和精神,可以认为和谐司法是通过司法活动而让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从产生它的环境中彻底消除,并让社会关系恢复到或者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状态,是一种恢复性司法。其内涵应包括如下九项内容:以人为本,和谐诉讼;诉审协调,和而不同;诚信尽责,协同推进;扶弱济困,实质平等;繁简得当,方便有效;调判相宜,胜败皆明;公正权威,案结事了;纵横规范,多元衔接;社会正义,回归和谐。
二、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
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应当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即“两个最大限度”。其具体要求是: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和争议得到实质性解决。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判,使法律得到一体遵守和正确适用,并以和谐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纠纷带来的摩擦与内耗,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彻底平息,从根本上实现息诉止争。
二是要最低限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和谐司法要求司法机关不能过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要科学地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坚持教育与惩罚并举,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最低限度地适用刑罚,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和社会对立面。
三是要最大可能地伸张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审判,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恢复被侵犯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司法活动,促进和保障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信守约定,讲求信用,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和谐相处的家庭美德和人际关系;弘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谅互让、扶贫济困的社会公德。
四是要最大可能地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正当利益。要通过司法审判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使正当的个人财产和个人利益不受侵害,使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得到恢复,矛盾冲突得以缓和平息。
三、“和谐司法”的实现方式
和谐司法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紧紧把握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不断向前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关系和谐。在刑事审判中,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坚决依法打击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依法惩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依法加大对毒品犯罪、赌博犯罪以及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区别对待,重视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罚,对轻微犯罪、主观恶性和人身危害性不大,被告人认罪悔罪并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对具备条件的依法适用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罚,并配合做好社会矫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事司法实践表明,为数不少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因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给其生活造成实际困难。这种情况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司法救助制度。司法救助是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较好历史时期,财力增强,为建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供了可能,而且国家通过刑事追诉,没收犯罪所得和判处罚金,强制罪犯劳动改造
获得财产,这些财产来源于罪犯,自然也应用于弥补因犯罪而造成的损害。
二是坚持调判结合的民事司法原则,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民事审判牵涉千家万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实现定纷止争,和谐稳定的目标,民事审判应贯彻落实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司法原则,依法加大调解力度,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之所以强调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是因为司法调解制度植根于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与我国特有的“和为贵”的传统文化背景相吻合,具有裁判无法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可以采取建立人民调解指导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确认制度、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等措施,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对于非判不可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坚持释明制度,强化释明职责。不仅要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有关事实主张和诉讼证据等案件事实进行适当释明,以使当事人的陈述完整,澄明案件事实明了,而且还要对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进行充分释明,以使当事人对案件法律问题充分地表明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有助于吸收和消减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满情绪,实现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的目的。
三是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推进官民关系和谐。在影响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因素中,政府与人民群众,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为此,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建立促进行政案件当事人和解的工作机制,是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减少社会对抗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诉讼中,依据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允许原告撤诉的规定,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议由行政机关完善行政行为,补偿行政相对人的损失,由行政相对人自愿撤诉。
四是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关系和谐。执行工作历来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2006年以来,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成功实践,为解决“执行难”开辟了新的思路,即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建立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领导协调机制、联动制约机制和非法干预执行工作典型事例通报制度,将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执行工作新格局。
五是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益,谋求法院与当事人间关系的和谐。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是人民法院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司法工作能被群众认同和接受,实现诉讼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对此,人民法院应有所为而且大有可为,如健全巡回审判制度、落实当事人诉讼权利告知制度,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建立案件办理情况查询机制和裁判文书公开查阅制度,适用实现案件繁简阅;依法扩大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等等。
“和谐司法”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上述几点只反映了“和谐司法”的某些方面,真正实现“和谐司法”的目标,还需要不断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多元解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改革完善诉讼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并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参与、支持与配合。
第二篇:实现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途径
和谐司法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它是指人民法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通过建立科学的司法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司法运营环境,充分发挥和谐司法功能,公正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追求司法权运行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司法既是一种司
法理念,又是一种司法行为方式,其在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上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呈现着高度一致性,二者所追求的价值是同一的。
和谐司法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法院内部管理活动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对于司法活动来说就是要强化当事人的权益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公正与效率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和谐司法不但要重视裁判结果的正确性,还要强调维护公平正义的及时性;三是体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强调依法裁判的同时,还要从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创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四是体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强调司法行为的规范性,不但要求公正能够实现,而且要求公正以能够别公众看得见的形式实现,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五是强调讼程序的协调性,即在诉讼中要尽可能的减少双方当事人之间对抗,采取协商、调解等和谐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和谐司法作为一种理想的司法运营状态,既是实现司法价值追求与司法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又是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司法和谐功能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院工作,并将其落实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具体讲就是:一要落实到司法为民上来,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法院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护民措施,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努力促进和解,增进和谐,减轻诉累。二要落实到实现公平正义上来,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正确处理好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关系,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以程序公正保证实体公正;正确处理好办案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坚持质量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坚持以调解等“和谐”方式结案,力争做到案结事了。要通过审判的开展,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使法治精神成为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三要落实到服务大局上来,把审判工作置于发展大局中去考量,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围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开展审判工作,通过司法手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要落实到保障人权上来,既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和受到非法侵害后能得到及时公正的救济,又要为人权的实现提供明确的方法和途径,保障人的程序性权利。
其次,必须按照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积极构建和完善科学高效的司法运行机制。要积极探索审判公开的方式和途径,建立健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审理制度,完善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求公信;要完善审判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加强审判流程管理,落实审判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审判监督职能,确保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要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立、审、执的配合,实现审判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运营;要健全司法救助机制,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要依法缓、减、免交诉讼费用,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有据的群众打得赢官司;要要创新执行体制,强化权益保障,实行执行决定权、执行实施权、异议审查权的分立,逐步实现执行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三,必须构建和谐的司法运营环境。一是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宪法所确立的原则,这个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人民法院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动向党委报告法院主要工作部署,不断增强党性观念,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在司法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法院重大决策、重要工作要及时向人大报告,争取人大对法院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目前,我国既处在关键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纷争通过诉讼途径进入法院,仅仅依靠法院自身的力量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裁决和诉讼为主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就法院来讲,在发挥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纠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对接的途径,完善司法机关同政府部门在职能权责上相互沟通、配合、促进机制,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各
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发挥作用,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三是加强司法宣传。法院在强化审判工作的同时,适当延伸审判服务,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司法宣传工作,一方面普及法律知识,宣扬法制精神,形成全社会普遍遵法守法、尊重和维护法律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向社会展示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积极开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
法院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思想汇报:追求永恒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敬爱的党组织:
第四次党课的内容是关于党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在课堂上梅萍老师给我们讲丛飞,邓稼先,***等等人的事例,虽然他们这些人的事例以前都已经听过了,但是在这个党课的课堂上再听他们的事例我却感觉前所未有的感动,当看到温总理在灾区安慰受灾群众的时候,那一刹那,我心里在对自己说:“这样的总理我有什么理由不入党,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的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终身呢?”。
这样的人生经历才叫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真正能够拥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人,必须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我想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样的人生,但是想要拥有和真正得到之间还有一段距离,那就是要做到。我该怎么做这才是我人生中的关键。记得以前的老师教过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短期目标和一个长期目标,短期的目标是为了让我们活好每一个今天,而一个长远的目标则是我们人生前进的一个方向,有了一个大方向,才不至于让我们迷失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永恒的价值,也只有永恒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丘吉尔也说过:“没有永恒的文凭,没有永恒的地位,只有永恒的价值。”
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我的短期目标就是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掌握教师的基本技能。大学的四年过得很快,四年的时间里足以让我爱上华师,爱上大学,我很希望继续读下去,希望永远都留在大学里面,尽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当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人民教师,给更多的学生传播知识,从我踏进华师的校门的那天起,我就决定我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了。
转眼间,大学四年即将过去了,我们马上就要走入社会,更准确的说是要进入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四年的知识储备肯定是不够的,“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是教师这个职业。在将来的工作中我要全心全意以学生为中心,我相信只要我用心来教学生,用心和学生交流,我一定可以教好学生,做好工作,我的人生价值也一定可以得到实现。至于我的长期目标,是做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一步步的积累。我相信只要我做好每一个今天,把我的短期目标一个个的实现,一步步的走好每一个今天,那么我的长期目标也一定不是个梦想,而会变成现实。
“写好一个人,只需要两笔;做好一个人,却要一生”是我的座右铭,同样我相信当好一个好老师也是一样的,需要一个教师一生的付出,而且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当然如果不仅仅是对学生,而是对我们身边的、国家的每件事情都要用心来对待,比如国家大事,社会焦点等等。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教育出对祖国,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我的价值观,更是我的人生观。我的人生目标很简单,但是那是我永恒的追求。只有追求永恒的目标,才可能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价值!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公认的权威性,所选文章既有代表性也有针对性。若是能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实现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
人教版的语文老教材,侧重基础知识。新课标的出现,使得学生有机会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和时代性。然而不论是新课标还是老教材,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学发展史上的优美文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记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中心,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为最终目标,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从黑暗的官场重返自由简单的田园生活,作者是何等的喜悦,即使是寻常的田园风光,在作者看来也是愉悦的诗情画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陶渊明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其作品的来源和含义。
二、了解历史人物和故事背景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文章,向学生讲述历史上的人物和政治背景。例如讲授《鸿门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和词语用法时,向学生讲述相关的故事背景,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再现,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项羽、刘邦、樊哙、张良等人,用课文中的对话来演绎历史故事,这将更能调动课堂氛围,学生不仅对文章记忆深刻,而且巩固和丰富了历史知识。利用教材上的文章与其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背景结合起来挖掘教材内涵,可以作为新课标下语文和历史学科相结合的例子。
又如《六国论》,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清代的李桢,都写过同题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不同的版本都找来,让学生了解一下不同作者的见解,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文笔差别;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仅学习作者的想法,而且尊重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会使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教材上的文章表达着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不同,有时一个人的想法,并不会每个人都同意。例如《劝学》里面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有的学生就会认为,一个人明察善辨,就应该是已经深知世事,学会思考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身心散漫无修养的人呢?不管学生的这些想法正确与否,这都是他们个人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们找出文章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列出来大家讨论。这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知识,更快掌握教材内容,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以前的语文考试阅读题中,问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这唯一的答案忽视了人们看待事物的多面化,使得从其他方面思考的学生在看到答案之后会怀疑自己的思维方向,这样严重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今的教材把这个缺陷改正过来,这是语文教育事业上的重大发展。例如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秋景词,把壮丽多彩的湘江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意境让读者心旷神怡,而之后又回忆起昔日的同窗时光,心中燃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热火。“谁主沉浮?”这最终的结果又有何关系,重要的是作者对新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执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这篇词,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昔日同窗的怀念,年少时与志同道合的同窗开怀畅谈理想和未来,这是多么让人怀念的时光。
又如《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把小屋、山和树描绘得如此美妙与和谐。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发现美、体会美的心灵,也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清新脱俗的高贵品质。就这两点吗?作者没有别的想表达的感情了吗?这是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该思考的问题。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
新课标的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作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些多是和近代现代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创作,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创作出学生自己的文章。例如定期举办班级文章欣赏和点评活动,鼓励学生写文章读后感或者创作诗歌散文,或者把生活中的奇闻趣事改编成戏剧,每周或者每半个月挑选学生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让全体同学一起阅读,以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彼此提出对文章的看法与建议。如果有大家都很欣赏的戏剧,还可以一起讨论如何修改使得剧本更加完美,以此作为全班同学共同智慧的结晶,在学校举行活动或者是新年晚会的时候,能够作为班级节目的备用剧本。
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心科技的进步。每天可以有固定的时间和学生分享科技或者是国家大事类的新闻。分享的新闻可以教师收集,也可以让学生收集,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新闻题材自己完成一篇新闻稿。这不仅让学生每天都能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加强与别的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
六、课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通过合理的运用创造出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财富。语文课程的教学,更该让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社会,能够对知识运用自如,能充分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课本是课程的基础素材,课程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来展开,作为教材文章的拓展,课堂上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通过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故事和人物背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为了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可挖掘的内容当然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这些,语文教师只要用心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见。
第五篇: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学案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课前自主学习】
(1)正确理解人生价值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③人生价值的评价:对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是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的。
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
A.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B.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的。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合作探究】
探究一:公安一级英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多位亲人在地震中不幸难,但她依然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她表示要用救助他人来告慰亲人。她说:“孩子没有了,我们爱其他的人吧。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由于几天的劳累过度,被送到了医院,但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1)材料中蒋敏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人生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如果我们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探究二:材料一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他死后,崔钰作诗: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袍未曾开。并指出他是良马,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材料二: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材料三:中央台《聚焦80后》:80后的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80后的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们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任性、责任心弱个性张扬„在四川灾区,在奥运赛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无私、坚强、乐观、奉献。80后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属于于自己的未来!
阅读材料合作探究问题:
(1)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雷锋同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
探究三:材料一: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的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谁又能想到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从思想上、心理上、技术上时时做好准备。时刻在向人类生理的极限挑战,在磨练中摔打自己,锤炼自己的勇气。翟志刚终于在第三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最终登上飞向太空的“神舟”。
材料二: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
(1)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看,翟志刚的成功之路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2)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应该()
①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②以新潮和时髦作为标准 ③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④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1年3月2日,国务院讨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薪酬起征点。个税征收,意在提醒富人的社会责任,财富不能成为私欲。只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让财富体现社会价值才是享受财富的最高境界。材料体现了()
①个人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关系 ②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③贡献和索取是统一的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没有一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一种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老年时期就不会写下巨著《随想录》。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这启示我们()
A.有了理想,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C.能力卓越的人,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 “我不仅承受过不理解,甚至承受过挫折,我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没有一天屈服过。我总是想,我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启示我们()
A.人生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的B.人生的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
5.十年来,美国富豪的慈善捐赠总额超过2 000亿美元,其中比尔·盖茨一人就捐赠466亿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捐了85%以上的个人财富约37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华慈善总会所获捐赠中,来自国内富豪们的不到15%。此时,我们应该对国内富豪们强调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②物质贡献不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③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努力奉献社会的人才是幸福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6.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从对孤寡弱残人士的照顾到城市交通秩序的维持,从法律援助到心理咨询,他们辛勤的身影都有出现。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人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④人生价值就在于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二、非选择题
7.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的号令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这次玉树抗震救灾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在灾难救援史上是罕见的。然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志愿者同灾区干部群众一道发扬“顾大家舍小家”精神,连续作战,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有力推动了抗震救灾的有序进行。有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目前,玉树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灾区人民正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顽强奋斗,重建家园,迎接美好的明天。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