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时间:2019-05-13 04: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篇: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沈德咏 来源:人民法院报 评论:0 发布时间:2010-07-16 我要评论5月26日,《人民司法》杂志社和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南通

杯”有奖征文颁奖仪式暨能动司

5月26日,《人民司法》杂志社和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南通杯”有奖征文颁奖仪式暨能动司法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在南通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作了书面讲话。

沈德咏指出,能动司法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是人民法院司法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在内的三项重点工作,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总结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政法事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沈德咏强调,要深刻理解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人民司法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向人民法院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呼唤司法理念的更新,呼唤角色定位的调适。正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能动司法”应运而生,在各级人民法院落地生根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广大法院干警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的理念。坚持能动司法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能动司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能动司法的应有之义。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能动司法,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沈德咏强调,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司法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是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人民法院必须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的不足,积极研究立足法院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对策。一要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要积极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注重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工作交流机制、职能互补机制、调解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在大调解格局中的引导作用。二要积极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人民法院出台每一项司法政策,处理每一个敏感案件,都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防止因工作措施不当影响社会矛盾化解。要把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研究司法对策,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订工作预案。三要完善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依托审判工作,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四要建立畅通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察民情、知民意、听民声。为此,要加强司法公开,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引导当事人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沈德咏在讲话中还强调,要立足本职工作,坚持能动司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人民法院要立足自身的职能定位和工作职责,坚持能动司法,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要认真抓好执法办案。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处理各类案件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社会问题、弥补管理漏洞的过程,就是参与社会管理、理顺社会关系的过程。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要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把受理的案件审理好、执行好。通过惩治刑事罪犯,打击和抑制犯罪分子及其犯罪活动,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通过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受到损害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通过化解行政争议,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调节和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二要强化司法建议工作。对在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向政府或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并注意收集整理反馈意见,将其转化为人民法院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的重要依据。三要完善司法审查制度。通过依法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监督、促进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程序,依照法定权限管理公共行政事务,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纠正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四要加强司法解释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要根据法律实施的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指导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确保法律正确实施,创造性地填补和弥合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脱节,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不断提高司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整合方面的影响力。五要强化司法调研工作。通过加强对各类诉讼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建立审判信息的评估分析制度,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在司法领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完善对社会问题审判信息预警工作机制,做到事先研判,准备在前,应对有方。

责任编辑:张健宏

第二篇: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提出“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必须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完成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与正义这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人民法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现代司法理念主要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这三者既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笔者就这三个问题分别谈一点认识。

(一)树立司法中立的理念

司法中立是指司法机关对于法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各种纠纷,以中立的身份和地位,依公正、科学的司法程序,居中加以解决。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社会对司法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特有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我国目前司法中立尚未全面展现出来。要真正树立牢固的司法中立理念,必须在认识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摆正司法的位置。司法的中立地位是司法存在的前提。没有了中立,也就没有了司法存在的必要性,而没有中立的司法裁判职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是一个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体制。目前,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将人民法院作为政府的一个下属单位或职能部门对待,要求法院参加政府的各种管理性工作,为法院分配不属于司法职能的工作,甚至给法院下达创收任务。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不能正确认识司法的位置的结果。二是维护司法的被动性。按照现代司法理念,法官的角色定位应当是裁判者,其基本职能应当是居中裁判。法官应当始终以超然的态度,把被动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作为履行职务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去年7月,最高法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法官队伍从大众化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这为法官居中裁判,让法官的角色归位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树立司法独立的理念

关于司法独立或独立审判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众多学者各持己见,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独立,二是内部独立,三是精神独立。外部独立体现在司法职能的独立和司法机构的独立上。内部独立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不同法院之间的独立,即同级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二,审判组织之间的独立,即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之间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三,法官之间的独立,即法官裁判案件时不受其他法官的影响。精神独立,实质上就是指法官个人人格方面的独立。法官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有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有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司法独立原则更多依赖于法院外部,因而树立独立的司法理念比较困难。但作为法官,在牢固树立司法独立理念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司法独立不是绝对的独立。法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要忠实地适用宪法和法律,要受司法职业道德自律约束,要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三)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

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这一理念目前已深深印入到每一个法官的脑海之中,但是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首先是从“重实体、轻程序”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因为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没有公正的程序,或者程序得不到严格遵循,即使做到了实体公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猜测。当前,在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还应当把形象公正纳入到司法公正的理念中来。形象公正的核心内容是:超然、中立、独立、理智、廉洁和文明。

树立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尽快树立起顺应法治时代要求的现代司法理念。二是法官应当成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最先接受者和实践者,在努力完成司法理念转变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个人品格上的飞跃。如果一名法官只懂得司法理论,但个人品格存在缺陷,也终难树立起现代司法理念,完成司法使命。三是继续推进和深化司法改革,努力摒除与现代司法理念不符的习惯做法和制度,使司法客观规律得到具体落实和体现。

第三篇:关于能动司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

关于能动司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

能动一词由两个词素或者说两个语素组成,能,指的是才干、能力,也就是某一方面的素质;动,指的是改变原有的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两个词素合成一个词叫能动。2009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能动司法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能是动的基础和前提,动是能的旋律和灵魂。能动司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就在于“服务”,即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人民,使司法权的行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作为。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行之有效开展自身审判活动,通过法院的审判活动加强对经济社会的管理。我院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不断深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司法服务水平,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落实社会管理服务新举措。按照能动司法的要求,主动服务,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依托基层组织综合调控,把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化解在诉外,在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司法机关,也是专门的审判机关,是我党进行经济社会管理和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正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变迁和新类型的权益纠纷,作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保障者,人民法院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加强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司法者不能一味地恪守司法被动的原则,应当在司法过程中发挥司法能动性,充分运用司法经验,合理行使裁判权,以利于解决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力求以司法方法达到有效化解和预防纠纷,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在进行司法活动的同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法院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大背景下,我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加强和改进对审判活动的管理,树立科学的裁判观和政绩观,不断加强对各类案件审判质量的管理,真正做到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二、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法律永恒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民商事审判工作必须从程序到实体,达到公平、正义、合理、合法,通过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公正地认定事实,通过利益衡平,起着公平、正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司法体系在借鉴西方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模式。这种模式有益于提高司法效率,防止权力滥用。但是这种模式偏重于实现法律效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当今,全国各地法院都强化了诉调对接工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业已形成,多

元纠纷化解模式在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日益显现,能动司法已渐渐成为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法宝。我院真正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将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和执行全过程,加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行政案件协调以及执行和解工作,彻底化解矛盾与纠纷。能动司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能动司法的应有之义。

三、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司法作风,体现司法为民

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直接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司法有服务职能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是司法职能深化进步的结果。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法院队伍的司法能力,确保能动司法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审判工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体现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我院在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题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以“公正、廉洁、为民”为主题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法院工作做的好不好,如何让人民群众客观、真实评判,只有通过司法公开,通过广泛的司法宣传活动,才能树立人民法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充分提升人民法院的社会公信力。我院积极主动地走进社区、学校、农村、厂房,进行法律宣传,以案说法、答疑释理,从而增加群众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能动司法的体现。

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担负着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其中每一项工作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都是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实践。为此,人民法院要结合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中彰显法院地位和作用,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四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扎实推进人民法院审判工作

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按照其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相辅相成方面。它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作为国家政法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才能确保人民法院审判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法院必须严格依法办案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主要调节器,是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最为可靠、稳定和有力的保障。法律的这种作用是靠各种法律实施机制来实现的,而法院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法院的基本职责就是裁判案件、惩罚犯罪、定纷止争。法院履行这一职责的唯一标准就是法律,即按照法定程序,依据查明的案件事实,依照法律来实现公平正义。

二、法院必须坚持司法为民

人民法院要运用多种举措为民提供诉讼便利和服务,比如方便诉讼指导、减轻诉讼成本、提供司法救助、改善司法作风等等,通过司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水平,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司法的温暖。

三、法院必须做到公正司法

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加大公开审判力度,不断完善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要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审判运行机制。加强案件审限的管理,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缩短办案周期。

四、法院必须树立大局意识

司法工作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也是法院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法治的大局就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人民法院必须树立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自觉把法院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大局,围绕大局、顾全大局,配合大局审理好每一起案件,把办案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审判职能,积极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有序的法治社会做出贡献。

五、法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审判。不能简单的机械套用法律,一味强调司法独立。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对审判权的具体指挥和干预。

第五篇: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在能动执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在中央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细化实化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重点工作的提出,为公安工作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对公安进一步坚持能动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基层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把提高社会管理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和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革故鼎新,转变观念,忠于法律,敢试敢闯,找准突破口,抓住关节点,突出实效性。

一、以政策法律为准绳,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执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执法的必然性,执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运用其职能,根据政策和法律,明是非、断责任、解纠纷,打击违法犯罪。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是凭借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特殊行政权力去实现依法管理的目的,因此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法制性。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大前提和大原则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新而忽视或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正因为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具有强烈的法制性,所以,就必须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执行法律,坚决依法进行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工

作中,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把学好法律用好法律作为行动创新的先决条件。在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领导者是关键,起着领导、组织、决策的重要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吃透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创新工作法制理念,并切实运用好法律。公安民警要认真研读涉及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练好社会管理工作执法基本功。其次,要遵守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作为创新工作的有力支撑。无论是对社会治安面的管理,还是对行业场所的管理等,都只能在法律法规的大原则下讲工作创新,决不能以超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搞创新工作。再次,要依法管理、依法开拓创新。创新是一项活动,也是一场革命,必须依法抓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工作中,要用好法律这个武器,活学活用,讲法律、讲政策、讲实效。

二、以维护稳定为目标,找准创新工作的突破口。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有效地着眼全局、正视现状、谋划发展、找准突破口,是创新工作的关键所在。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等部门的共同任务。基层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与时俱进,从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的目标中,极力寻求和突破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而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在于:一是从现有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整体机制和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治安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用改革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大胆废

弃不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管理陈旧机制,切实建立健全管用的新机制。二是从创新工作的实效性上求突破,充分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面的管理,尤其是加强有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部位、行业场所以及网络安全等精细化管理。三是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上求突破,充分依托基层公安机关的职能,组织民警和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创新管理工作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

三、以职能延伸推动社会管理,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抓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又滞后于社会建设,由此带来了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流动快、范围广,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精神病患者、刑释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数量大、管控难,恶性报复社会事件接连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下降;外贸、互联网、通讯、交通等技术的进步发展,与贸易、网络、信息、交通道路相关的新类型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不稳定的社会隐患不断增多。公安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既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又是社会管理的推动者,面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公安机关更应勇于担责,主动应对。

以能动执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着力点,一是要加大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力度。在办案中注意区分案件类型对案件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以对社会稳定与治安状况作出准确判断;积极参与治安重点地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大法制宣传、以案说法,做

到“查处一案、解决一串、教育一片”,从而达到处罚的最大社会化效果。二是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机制。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加强缓刑人员帮教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对接机制,加强青少年犯罪的思想引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率。四是加强执法建议。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苗头性、典型性、源头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供党委政府参考。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法制性。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大前提和大原则下进行。基层公安机关在能动执法中,应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在整体机制和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在实效性上求突破,在理念上求突破。

下载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