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 理论基础 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展了不少以“合作”冠首的学习和教学改革。从这一角度看,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对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称。另一方面,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但在活动取向上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四类: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及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本文所指的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虽然各个研究群体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表述有所差别,但在合作学习内涵和活动取向上,具有共同的认识。即认为:合作学习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群性的协同发展”。[2]基于这一共同性认识,结合美国约翰逊兄弟以及我国主体合作学习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本文将合作学习界定为“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3]
二、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众多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由于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其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也不一致,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给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罗伯特·E·斯莱文[美]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认知理论、自控理论、集体动力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
吴向丽在《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一书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4]
“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加以探索。” [5]
王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接触理论。[6]
上述所列,都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论
(The 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及行为学习论
(The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
三、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无论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在对美国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对美国成熟理论及实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例如,杭州大学的盛群力教授发表于1992 年2 月和3月《外国教育资料》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较早对国外合作学习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其后的此类研究还包括:《西方合作学习研究述评》(刘振中.上海教育科研,1997.4)、《合作学习的新进展——FCL 教学方案述评》(姚国.山东教育科研,1998.6)、《美国一项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评介》(高向斌.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1)、《STAD 型合作学习简介:目标、模式、实施及评价》(何李来.外国教育研究,2005.1)等。
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①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清晰的界定。②缺乏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2)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有:《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01)、《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00,2)、《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05.9)、《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00.6),分别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或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被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所认可,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2、研究者与教师缺乏密切合作。
3、忽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7]
四、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主持我国“主体教育”课题的裴娣娜教授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8]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目标: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新开拓:
1、合作学习开拓了我国现代教学的新领域。2、合作学习丰富了我国教育生态理论和教学互动理论。3、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的情意功能。4、合作学习探索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5、合作学习建立了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2]
五、结语
从国内合作学习的发展历程来看 ,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 ,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近几年 ,国内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趋于成熟 ,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在发展其理论以及实践策略的同时 ,还注重与其他相关教学理论进行交流和融合 ,使合作学习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理论基础 ,也使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理论的丰富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对于提高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教学理论将得到不断的完善 ,合作学习理论作为其中之一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合作学习理论的未来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王 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 王 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3]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
[4] 吴向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M].青岛出版社,2006.8
[5] 沈 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 [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6] 王 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1[7] 曾 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8] 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 [J].学科教育,2000.2
[9] 史铭之.中美合作学习的对比研究 [M]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黄政杰.合作学习[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2004.[11] [美]R.E.斯莱文.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 [J].山东教育科研,1994,(1)
[12] 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3] 丁桂凤.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
[14] 李家黎、谢芳.合作学习: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 [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1)分享到新浪微博
第二篇: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群众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id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在学生群体间产生相互作用的积极影响,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课题组拟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使化学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手段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社会性活动为中介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其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创立,其规则、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而求发展,我们要研究通过小组活动,有效地利用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素质。我们通过研究,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形式,活动最佳的学习成果,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2006.9-2006.11)
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汪润、董辉
组员:郭世东、付成焙、董晓莲、杨正旺、陈轶萍、施冬云、阚晓华 召开开题会,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发放《初中化学合作学习调查表》,对调查表分析、讨论、撰写调查报告。
第2阶段:(2006.12-2007.8)
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确定参与研究班级,分实验班和非实验对照班进行,通过对照、比较,以各种形式评价合作形式成果。
第3阶段:(2007.9-2008.6)
在各个班级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纵比效果。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汇报总结,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3.观察法;4.访谈法;5.行动研究法;6.对比法。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探求租住合作学习的方法。
为了有目的的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参考依据。我们共发出问卷412份,收回41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人人参与,人人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定感兴趣,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人数应在4-5人为宜;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组合相当重要,宜根
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建立上力求多元化,如兴趣小组,讨论小组、在确定成员时,考虑人员的性别、成绩、性格等因素。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一般确定小组长、读题员、记录员、报告人、纪检员等角色,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活动时,教师通常主动参与,成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导演”。
(二)统一思想,强化合作学习研究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认识,提升研究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未来使合作学习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认知是片面的,但集体的共识可能是正确的。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研究探讨,统一思想;同时注意将学习和探讨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教研活动相联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学习研究。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紧急围绕合作学习研究,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在交流中,既有理论学习的收获,又有教学成功的感悟,;既有教学困惑的倾诉,又有教学失误的剖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印发了从相关杂志报刊及网站上收集的有关合作学习的资料,通过理论学习,组内成员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明确了研究目标。
(三)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有序推进。
未来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我课题组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认为和目标,课题组经常听取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不断调整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完善课题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整理。课题主管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而且从经费上给予保障,同时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市场予以关注,并积极协调课题的两个主管单位的各种关系,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大开绿灯。
(四)立足课堂阵地,扎实开展研究。
课题作为磨练教师成长的舞台,理应是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了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展示课题实验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坚持“以课堂为课题研究基地”的理念,要求组内教师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模式。课堂上,教师既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构建过程。同时我们还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延伸至课外,如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很好的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等多元评价手段来检测研究成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例如,董辉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进入课题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郭世东老师“石灰石的利用”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带实验用品,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五、课题研究经验及成果
(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1.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按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从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制定教学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和教学结构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与模式
第一部分:启动引导。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前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入新课主题。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形式积极的学习心向后,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不但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合作技能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目标意识。
第二部分:精讲与自学。本阶段课采用集体教学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较抽象或是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常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明确难点和关键之外,为课的后半部分合作合作打好基础,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此部分也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省去,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第三部分:小组互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运用各种合作学习策略,融合作学习要素于合作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相互作用。在小组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要求,在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指导。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和学生形式
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纠正偏离合作学习任务的行为,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四部分:交流展示。各组根据讨论的情况,由组员汇报本组学习和研究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检测等。教师要认真地手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反馈评价做准备。
第五部分: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观察,结合其他教师和同学对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合设计练习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对各组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合作技能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村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提高,必要时进入新一轮循环。合作学习流程的五个部分不是凝固机械的,往往随教学内容、学习环境而有所变化,各部分间形成新的组合,但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的确定。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较小,其效力也较小;而规模较大,效力也较大。但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诸如个人在讨论中更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新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便于操作,我们基本上采用4-5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与传统教学的学习小组按能力、兴趣或学业成绩同质分组不同,合作学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组内,组员尽可能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各组之间尽可能均衡考虑。
(2)小组内角色分配。小组安排组织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等基本角色,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角色每1-2周轮换一次,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小组的时空结构。为变革传统课堂结构不利于教学信息的全方位流通,学生参与度不高,消极性静态听讲的特征,合作学习将合作性人际交往结构引入课堂,建立一个立体、多边、全通道的课堂交往结构,常用的做法是将传统课堂中多采用秧田型座位布臵变为会晤型(前后桌成小组,前排学生只要转过身子就可与后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U字型、马蹄型、内外圈型等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用和相互搭配作用。
(5)小组长的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可资参考信息的能力,承担小组内必须的多种功能,通过小组活动的理由等做法来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能够紧密围绕主题,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对小组长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骨干、桥梁作用,既是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小组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小组长的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的统管一切小组事物,而是在个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来做引导、促进和协调工作。这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小组显著区别之一,体现更为民主的倾向。
对小组长进行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小组领导职责与合作技能来进行。组织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维持组内秩序,促使小组紧扣学习任务轮流有序的发言,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澄清问题,提示问题,引导发言;接纳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讨论的内容、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征求各成员意见,要求各成员贡献自己的观点;提示要点,使小组活动顺利开展;从组内找到问题答案,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资源;整合小组讨论的有关意见观点或建议并督促小组达
成一致性意见;公正务实,在小组建设性争论中保持中立并促进和推动小组活动的积极有效进行;要说“我们的”而非“我的”,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组长应具备的交流能力:
作为积极的沟通者,将观点清晰简洁的进行整理;沟通对小组任务的理解和领会;娴熟的协调组员提出的信息与观点,及时的作解释和反应;表达小组的关注;尊重他人的发言;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在尝试合作学习之初,学生缺乏系统的合作技能和小组技能的训练,组内成员人际交往技能水平差距也较大,再加上小组领导技能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刚开始时小组长一般可选那些合作技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威信的学生的担任。此外,还要对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领导小组的基本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小组活动进展日趋顺利,可让其他组员担任组长,并让员小组长充当“小先生”,辅导和协调新组长管理好本小组的活动。
小组长的培养通过集中辅导、分散实践和小组评议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先着急各小组长给予讲解和示范辅导,然后组长回各自小组操练,再由小组对组长的领导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则通过巡回查看,掌握各组情况并加以指导或提供纠正和帮助。这样,学生就可学会如何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职责,共同分享领导角色,有利于组员遵守小组规范,共同协作达成小组目标。
(6)动态编组。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特点和生活背景的学生,有助于应对类似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又兼顾小组的相对稳定,小组每6-8周进行一次重新组合。
4.合作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合作技能内容繁多,我们选取一些最常用诸如“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求助—提供帮助”等基本内容,由教师示范,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课后进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应做巡回观察,及时的为学习小组演示合作技能或给予纠正和指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逐步使学生达到合作技能自动化水平。
5.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应的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策略种类繁多,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并综合运用。
指导型策略:指导型策略,强的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常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适用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
过程型策略:过程型策略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技能的发展,适用于化学课的各类课型。通过小组进行活动、讨论,成员们被指定扮演特定的角色,培养合作技能,形成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明确个人责任、共同促进小组进步。
探究型策略:探究型策略侧重的是在解决较为复杂问题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冲突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力量。
6.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取代了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同伴合作性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因此,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课堂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
极奖励制度和明确的期望,对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管理。教师以一名特殊的班级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其管理重心在于监督、促进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实学生个体责任,增进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协调小组与班级活动的关系。
如何控制合作活动音量,确保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可运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教师可提醒:“请注意!“,或是采用其他信号,并将达到要求程度与小组评价挂钩。
还有关注与表扬。对表现出预期行为的小组给予关注和认可,促使各小组纷纷效仿,从而实现课堂管理目的。小组表扬有助于建立课堂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称赞,表现出何种行为可以受到奖励。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所不期望的行为,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不予关注理睬。若对这些不期望的行为,如擅自离座、交头接耳等予以关注,那么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增加,即使教师严厉的批评了擅自离座的学生,其他学生照样还会去模仿这种受到批评的行为。
7.合作学习的评价
(1)评价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行为、合作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十分重要。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合作交往开展的情况。通过评议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根据访谈来进行。三是成绩的评价。这是对达成学术性目标所作的形成性评价。一般的,可以通过设臵课堂测试或进行提问等方式来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并给予必要的补救措施和辅导。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学生间的互评互查和自查环节,这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同伴间交往的人力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详细、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2)评价方法与策略。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以小组评价为主的策略,使小组成员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合作的主动性,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满足各类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展需要,能从老师,尤其是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启示,能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化学学习体验,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化学课的学业成绩,较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合作学习同伴对相互之间的突出表现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都充分发挥了以奖励为主的教育功能,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整改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有所体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的能力。对老师的设施和同学的疑问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究兴趣。有些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并提出看法。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呈现出以一定的逻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协作意识
开始慢慢养成。
另外,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时,由最初胆怯、语言不连贯,表达能力较差到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逐步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一天天进步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作学习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近三年来,我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多篇,形成案例多则,上研究课多次。课题组老师们先后以研究论文、研究案例、教学设计等为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功,多篇论文在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的内涵,拓展了研究思路。老师们和课题一起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中很多已成为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的成长,带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稳步推进,使校本教研工作更加繁荣昌盛。“科研型“化学教学骨干教师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化学家教育有特色正在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六、问题与思考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虽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仍存在不少缺憾和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题是在初三年级逐步推进,全面进行的,由于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加上实验教师思想上的顾虑,有时候不能完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去实施。
这给我们提出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对于处于学习压力特别大,竞争性非常强的毕业班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合作学习研究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情境复杂的工作,在班额大的情形之下,1—2个实验教师很难估计全班同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还有待改善。
3.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学科、几个实验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各个学科协同,课内课外结合,尤其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希望通过化学学科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对合作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开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⑴、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要求相去甚远,并且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也大相径庭。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人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校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我们积极探索一种符合农村小学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对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⑵、本课题提出的价值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极力提倡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满足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
二、概念界定:
⑴、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⑵、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础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这是指狭义的“自主学习”。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⑶、探究学习:小学生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是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学习策略体系。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研究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小学各科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出问题的策略、自主探究的策略、合作交流的策略等.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下,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个研究过程。
1、实验研究法
通过课堂实录,研究教学效果;通过个案研究反思“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中的不足;通过长期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
2、文献研究法:我校各学科教学的研究,要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信息及国内外己取得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尽量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3、调查法
采用问卷和调查方式,了解目前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师生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大信镇小信村小学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大信镇小信村小学
第四篇:“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丁志芳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生物
当前,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战略攻坚”阶段,现正在二十几个省份积极、稳妥地推进,2010年将在全国实施。但是,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却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遭遇重重阻障,出现了所谓的“异变现象”。
本人在中国知网中模糊搜索从2000年至今的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论文有17篇(包括6篇硕士论文),在校图书馆中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专著有2部。选择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文献及有关专著进行综述,对于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引领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
1.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所谓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开放性的高中生物学科领域和相关现实生活情境中,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改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生物学科是各学科中与大自然、人和社会最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优势1: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保、生态及人口等方面知识,其中大部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挖掘课题。
优势2:学生生物感性知识丰富,特别是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较熟悉——学生们对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有内在的稳定驱力。
优势3:有方便的实验和实习条件。和物理、化学相比,高中生物实验和实习条件都相对较易满足——这是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条件。
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有人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有实验性和探究性、广延性和生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生命性和前沿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高中学生通过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开放性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培养求知精神;训练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生物学科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合作意识和主体参与精神;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素质提高。4.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原则、维度、方法。(1)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原则。选择和确定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需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等。(2)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维度。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对生物实验的深层次研究;重难点知识的专项研究:绿色生物的选题研究;前沿知识的拓展性研究;联系社会、生活进行专题研究等。(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方法。有人认为,高中生物课题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个:延伸扩展法、追根究底法、类比迁移法、时事热点法、参考引进法等。5.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和基本流程。有人研究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认为课题类型有四种:实验探索型、情景创设型、调查研究型、社会课题型。有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根据探究问题的来源及探究过程的特点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划分为:资料型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型探究四种类型。有人研究了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认为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表达交流与评价(形成成果)。6.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常用研究方法和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开展策略。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常采用的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
怎样做将会有利于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有人认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宜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分层教学。
做好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两个层:一是学生分层,二是教学分层。学生分层: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层,主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为求知层,主要为中等生;C层为探索层,主要为优秀生。教学分层:首先是目标分层、其次是分层探究。第三是分层内化、最后是分层反馈。还有人提出了五步做法:恰当的选题、师生共同关注课题组的组成——让每个同学得到锻炼、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的积极评价、交流心得体会。也有人提出搞好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四种做法: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强化学生科学训练的研究思维、开展专题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有人研究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模式:
(1)知识发现型教学模式。指加强生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自主分析形成结论。一般程序为:创设问题情境阶段一问题导学阶段一分组讨论阶段-知识拓展阶段一得出结论。(2)问题讨论型教学模式。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在问题讨论及解决过程中实施学生的主动探究。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发现新问题一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
(3)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一设计实验一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一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一得出结论。
8.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有人对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可有三种形式:网络调查和搜集型教学模式、网络参与型教学模式、实验模拟教学模式。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如果力争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课中都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不仅能将高中生物研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综述
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1、引言
选题的目的: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 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 的生命活力。
选题背景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有些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下的直接结果就是遏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这种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得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师,迫切地感觉到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觉得有必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了解,让其在教学中发挥优越性,给我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我课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2、正文
国外研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这一策略己被广泛应用于美国、西德、荷兰、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中小学课堂,因此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流派众多,各派合作学习理 论表述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有: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甘(S.kagan)博士领导的合作学习中心提出的“合作结构法”;
2美国约翰逊兄弟(Davidw.Johns。andRobertT.Johnson)领导的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设计的“共同学习法”和“小组教学法”;
3.美国斯莱文(Rober七Slavin)教授领导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小组创设的“小组分层计分法”和“小组活动比赛法”;
4.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育心理系的沙伦(5.Shara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创第1章绪论造了“团体调查法”。
5.德国R。IfBiehler等主编的《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的第三章“课堂里的相互影响”揭示了重视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的潜在意义,并指出了课堂里数学交流形式对于构建数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展示了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6.代钦、葛斯勤著的《论日本信息教育改革及其意义》(甘肃教育学报,1998年第2期)论述了日本信息教育的新发展一CCV教育。由日本横地清教授组织发起的CCV教育系统研究,是一种能够相互提高学习水平和促进相互理解或国际理解的协同学习,学生通过通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同时学习同类内容,学生通过电视屏幕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互相对话,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实验项目。这项实验研究已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育实验,编写出版了两卷几百万字的实验研究报告论文集。今后在日本进一步扩大教学实验范围,同时,也筹备着和德国等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实验。
7.代钦的《试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兼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结合广岛大学附属中学井上芳文老师的初中二年级“平面图形性质的利用”的课堂教学实例,详细阐述了日本的课堂教学的五个阶段,其中更是侧重于第三阶段的“学生独立或小组学习,分组讨论”,该内容完整地展示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内研究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浙江、山东等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与合作研究”、江苏的“合作教学初探”等全国有影响的一些重大课题。但真正的推广,乃是在新课程之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许多教育工作者极力评价国外优秀的合作学习策略和案例,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治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良方法和策略而被推崇和盛行,愈来愈多的一线老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经验论文不断出现在各类课程改革的刊物之中,如:
1.沈康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设计策略与研究》(((数学通报》,2007一一一一一卫塾些坠丝燮坠丝文
年第3期)该论文简要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采取的三种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整合得到实施设计策略,但没有具体案例。
2.孙名符、温建红的《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第4期)。该论文指出了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没有对合作学习的其它相关理论展开讨论。
3.伏奋强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数学教学,2001年第5期)该论文提出“主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其实施方法。4.金小进的《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浅探》(数学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该论文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理论依据、意义、实施原则、方法等方面列出了要点,但没有展开讨论。
5.白春元的《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中的合作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主要论述了数学合作学习及其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探索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但对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理论依据只作了简略介绍。
6.吴智敏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的开展条件、影响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的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除以上论文外,还有一些著作也涉及到该研究。如:
1伍新春、管琳主编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对合作学习深刻研究的专著,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到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再谈到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最后对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高向斌主编的《走向合作性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论述了新教学形态合作学习的操作步骤,结合案例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以上这些研究一方面主要是理论层面对合作的价值等问题进行宏观的论述和探讨,但这些操作成果在操作性、适应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很难为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但是对这些成果缺乏理论的升华和提炼。
合作学习的界定
迄今为止,合作学习已有着几十年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合作学习的实践也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斯莱文的定义。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re)的约翰逊兄弟俩(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沙伦的定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S.)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嘎斯基的定义。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 maste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Guskey,T.R.)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
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5)赖特和梅瓦里克的定义。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Light,P.H.)和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合作学习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梅瓦里克(Mevarech,Z.R.)女士根据斯莱文的上述定义,提出了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6)宇的定义。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7)定义。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8)傅的定义。我国台湾学者林生傅在论及合作学习理论时,直接将合作学习称为合作教学(Cooperative instruction)。他指出:“合作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
从上述专家和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共同点:第一,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载体的;第二,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的。但本人认为,他们的这些定义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第一,没有强调合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使我们无法将合作学习与教学合作区分开来;第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我们无法将其与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被动学习区别开来。
我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利用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并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良好心理品质和情感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情境下的具体应用。
3、结论
合作学习存在的困难: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我国普遍班额较大,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长期养成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这一现实状况下,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是步履艰难。
合作学习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