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论坛心得体会(共5篇)

时间:2019-05-13 04: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道论坛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第一篇: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关于可口可乐成功案例分析

这个学期开展一门非常有新意的课程——商道论坛。课程主要由同学自己商业上的提供案例给班上的同学分析,每一期老师都会请一个嘉宾过来对我们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又老师进行总结。

在这门课程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敬佩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我被迪拜的七星级酒店震撼,宝马的发展史让我吃惊,音王让我羞愧自己对音响的无知。

在这次课程里,我得到了两次主讲的机会,话题都是关于可口可乐公司的。第一次是因为我的不负责任,使得使得课堂气氛低沉,第二次我通过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开始对可口可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通过对可口可乐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它的发展史,能够得到大量商业运作的知识。

可口可乐公司从1886年创立以来,一直以其可口的碳酸饮料系列产品风靡全世界,历经117年长盛不衰。一个王朝也就几百年事件,然而一个公司却能持续一百多年之久,甚至还将更长,这里面的学问大有文章。无数学者津津有味的分析着可口可乐的成功之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因此我也不为浅薄,敢于深刻。

目前,可口可乐已成为世界十大最有价值品牌之一,拥有超过500个饮料品牌,产品畅销世界各地,每天的销量达16亿杯,有上百万人在为她服务。

可口可乐公司由一瓶甜水起家,纵横捭阖百余年,独占世界饮料行业鳌头,获得世界级声誉,靠的是什么?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公司机制运转正确。一个家族企业发展史,看看中国就知道,看看“真功夫”就知道,真功夫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都有家族成员担任,家族之间的利益瓜葛纠缠不清很容易导致公司四分五裂。可口可乐公司用人唯贤。企业控股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而是通过正确的渠道选拔高层。这是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转折史,需要企业拥有者很强的觉悟性。中国股份制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可口可乐上百年久经不衰的原因。一个君主制的王朝总会有后代不争气的时候,一个议会制的国家却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一个公司正确的机制运转关乎公司百年生存大计。

第二,广告策划。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会做广告的公司之一,不仅广告费数额巨大,而且精心策划,富有吸引力。从可口可乐诞生当年起,广告宣传就开始了,不过投入非常少,后来广告数额逐渐投入。可口可乐CEO甚至拿出相当于利润一半的钱做广告,可口可乐充分认识到了广告的作用,喜欢进行狂轰滥炸式的宣传,并且比较讲究广告技巧,如故意把可口可乐的名字拼错,然后再着重纠正。在饮料市场混战的时代,可口可乐常常不惜血本做广告,而且种类繁多。他们利用各种小东西做广告,如温度计、日历、碟子、火柴盒、记事本、口香糖、雪茄烟等,甚至连棒球上也有可口可乐的商标。可以说,可口可乐无孔不入。他们还制作与可口可乐有关的歌曲到处播放。也许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在找到一个没听说过“可口可乐”这四个字的人了。

第三,适应市场,不断创新。早期的可口可乐中,含有可卡碱成份,喝后使人上瘾,为此可口可乐公司吃了不少官司,也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当时可口可乐公司被迫把这些成份从可口可乐中去掉。到后来,可口可乐则是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努力使其成为大众喜爱的饮品。

进入70年代,市场占有率出现下降趋势,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他们用开发出了一种口感更好、更甜、气泡更少的新型可乐,并全面推向市场。

虽然停止老配方可口可乐的生产是一个失误(后来纠正了),但我相信如果没有新可口可乐的问世,其霸主地位是难以保持到今天的。因为新可乐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可口可乐的价值。就像可口可乐总裁对新可乐失败而导致老可乐价值倍增评价一样:有一些好事者认为这是我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那么聪明,但也不会像一些人想的那么笨。

第四,规模扩张。可口可乐能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今天,也得益于其不断的规模扩张。最初可口可乐自己勾兑,由药店和杂货店出售。这限制了它的发展。后来可口可乐只生产原浆,由各地的瓶装厂稀释后装瓶分销,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运输的压力,因为可口可乐饮料中有 99.7%是糖和水。可口可乐能够行销世界,恐怕跟这种独特的制售方式有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口可乐加快了规模扩张的步伐,收购兼并了多家食品厂、饮料厂和瓶装厂,并涉足酒类生产和销售,还曾一度经营哥伦比亚制片公司。目前可口可乐已发展成为拥有多个事业部、国际化经营的大跨国企业集团。郭思达掌印16年可口可乐由市值43亿美元升至1450亿美元。看看今天市场企业饮料泛滥成灾,而可口可乐仍旧能够一枝独秀,也许可口可乐本身就书写着羚羊和豹故事。

第五、管理人员本土化

一般来说,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员工给大家的印象往往就是大胡子、绿眼睛和西装革履的外国人;工作往往是一半时间在中国办公,一半时间在国外度假;除开秘书,没有更多的内部员工与之交流,一副深不可测的态势;交流语言毫无疑问是外方语言。

虽然有国内市场操作经验,要想在国际市场兴风作浪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如果坐在美国总部纸上谈兵,进行毫无针对性的经营决策,结果肯定不尽人意。只有在当地了解具体实现情况,作出具体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决策,并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土人才去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纵观可口可乐公司用人策略,其最为独特的一点就是“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理念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理论精髓是:在市场当地设立公司,所有员工都用当地人;销售方针、人员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

第六、非常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懂,在是真正做到足够细节的人却很少,我看过可口可乐销售人员培训本,这简直是教一个小孩子怎样去销售。销售人员怎样去接触客户,怎样和客户沟通,甚至怎样说第一句话都写在培训本上,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非常到位,而且非常详细。我不得不佩服可口可乐的在细节方面的处理。我想可口可乐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细节。“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细小的事情往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二篇: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以来,我们专业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商道论坛。在商道论坛这课程中,我们班的同学延续上学期百家讲坛的以同学们为主持,来主持关于对商场上一些人物案例进行分析辩论。

从前的我,从来不知道如何来主持,更不用说去和别人进行辩论,长期扮演着观众角色的自己终于需要面对这样的一个挑战,或者更好的说是一个机会。

经过仔细的挑选,终于确定了自己和搭档的话题——音王,一家来自宁波的音响制造公司。

从籍籍无名的小作坊到中国音响第一品牌,从销售零部件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建立自有品牌到出海购买国际品牌,音王的20年,充满了奋斗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除了行业体量和规模不同,在专业音响领域,音王和吉利一样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最终羽化成蝶,走出了民营企业的成功之路。

2009年9月中旬,刚刚从日本公司到宁波音王履职的总裁特别助理张化军,上任伊始就撞上了一个重要的机遇——世博会的音响设备开始招标,优先考虑民族品牌。很快,音王就递交了详细的投标文件。随后,强调绿色、环保的世博会,前后6次派出考察团前往音王,从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公司环境、员工待遇到污水排放等等,其审查的严格度简直不输于向来挑剔的风投。

面对考察团的专家,张化军和整个音王集团应对从容。音王从小作坊做大到集团的历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机遇来自于海外市场。音王每年7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等,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音王的环保认证和技术标准都走在了最前沿。考察团来到音王的人才公寓楼时,都被这个集住宿、餐饮、医务中心、超市、银行、美容中心、健身活动场为一体的建筑惊呆了,更没有想到他们传统概念中的小小音响生产厂家竟然拥有自建的3000多平米的现代化体育馆。以至于有时候走到一半,考察团挥挥手说,“我们不再看了,研究具体方案吧”。

此前音王也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国家大剧院等多个重大项目,但都是线材、音响等部分产品的进入。这一次,音王却是全系列2000多种产品全面进入,包括中国馆、主题馆的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星球馆、城市未来馆、10多个主秀场以及数十个展项。同时,音王不仅仅是提供整套音响设备、各种插件,而是从方案设计伊始就参与到意见与设计的过程中,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张化军告诉《网商》记者,光是专供世博会的器材整体就超过2000件。和人们认识的音响厂家只是提供产品不同,世博会每个馆甚至每个区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音王的团队首先是要和来自各个国家的顶级设计师们对接,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弄懂他们要的是什么,再为之提供一套解决方案。

这个对接过程是整个世博会项目中难度最大的,6个月中,12个音王世博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常常要和世博会的不同部门,特别是各个馆的专家和设计师们接洽开会直到深夜,为他们实现每一个设计理念或者修正每一个细节而重新调整解决方案,给出新的技术支持,一点点将艺术家的梦想照进世博会的现实。

世博会的项目正如火如荼,音王却已经开始筹备参与伦敦奥运会的竞标。

无论是世博会里音王的专业团队还是宁波音王集团总部气势十足的大厦,你很难想象在1988年,这个还被称作东钱湖音响器材厂的小企业是怎样的局面。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向神州大地,王祥贵和王明晨夫妇用积蓄的两万元,组织了十多个员工,在租用的60平米的厂房里建起了东钱湖音响器材厂。这个完全作坊式的小工厂仅能生产和组装卡侬和卡侬座。很多参与其中的创业者可能最初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将开创的是怎样的宏图。

在1988年到1995年间,音王陆续经历了三次搬迁。工厂名字前面的地域前缀从东钱湖变成了鄞县,又变成了宁波。在这个时期内,音王都称自己为“广播器材厂”,这也大致反映了当时音响类产品在人们生活中使用范围的局限性。

到1995年,音王仍然在生产电线、线缆、焊线、注塑插头之类的低技术含量产品。和当时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样,依靠廉价的劳动力,音王的产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甚至销往海外。随着资金和实力的雄厚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音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00年,音王终于换了个当时比较洋派的称呼,正式更名为音王电子有限公司,并且搬入新厂房。从此音王开始以“SOUNDKING”的品牌扩展生产专业音箱、功放、电子管麦克风、大型灯光支架和舞台桌、AJ系列工程盒等。

音王副总裁贝莉莉告诉《网商》记者,王祥贵之所以取名“音王”,其意义在于:“音”,“立”在“日”上,象征音王的未来像站在太阳上一样一片光明;“王”字兼容了创始人王祥贵和王明晨夫妇的姓。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则代表了音王要做音响行业的王者的雄心。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却为音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世界顶级调音台品牌Cadac由于其研发方面的投资失误,研发周期又过长,在金融危机打击下濒临破产。这家创始于1966年的知名音响企业是英国皇家指定使用品牌,同时产品还被全球70%的歌剧院和电视台所采用。王祥贵果断出手,一举收购Cadac,包括其位于英国的研究中心和工厂。用同样的策略,音王将Studiomaster(录音大师)和Carlsbro(嘉士博)两个品牌纳入旗下。三次大手笔的收购共耗资4500万,全部来自音王的自有资金。这三笔收购对于音王意义重大,张化军在采访中曾说,不少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很像音王:具备加工能力,具备生产管理能力,也具备技术能力„„最缺乏的实际上是核心技术和品牌。毫无疑问,王祥贵在海外的三次出手相当划算,不仅拿到了国际品牌,还兼并了核心技术和研发团队。

“世博会的项目对于我们的团队是个很好的锻炼,”张化军说,“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对音王的品牌又是一次沉淀,国际上真正好的品牌大多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有影响业界的事件,而国内的很多品牌还很年轻,缺乏内涵,没有积淀起足够的美誉度。”

从简单的零件生产商、代工工厂到拥有国际品牌,音王正越走越快。但是目前,音王70%的订单都来自于国外,面对国内市场还明显发力不足。国内的蛋糕有多大呢?张化军介绍说,首先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消防广播的需求,另外城市中的酒吧、KTV、电影院、文化广场、游乐场、剧院、法院、体育场„„这些算起来,国内有100个亿的市场是保守估计。同时,音响设备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其生命周期要远远短过一般的家用电器。因此世界上很多顶级演唱会使用的音响设备都只用一次,以保证最完美的效果。

市场不是问题,技术正在整合,品牌已在手中,只有音响业的现代化人才仍然是音王甚至整个中国音响行业的困扰。在英国,基本上每个学计算机的大学生都会写音频方面的程序,而整个中国的高等院校,少有计算机学生能够理解。究其根源,因为每个英国年轻人都会玩点乐器什么的,因此很容易理解和开悟,而中国的学生,即使学一些乐器也是为了考级加分,和国外天性使然、从小潜移默化所形成的素质是完全不同的。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一流的计算机人才都去关注医疗、生物等别的行业了。张化军透露,音王也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一个核心软件方面的人才,快则3年,慢则四、五年。而音响行业基本上是5年换一代,5年中会不断地技术升级。未来音响肯定会是“绿色环保、小体积、大功率”,数字化领军,有的像镜子一样,越来越美术美观,越来越智能化。

“音王最终一定要做到行业中的领军者,不是跟随变革,而是主导变革。”张化军说。

这句话是引起我最大感想的一句话,在商场中,永远跟随着别人发展企业永远不会有机会得到大份的蛋糕,只有引领着行业的龙头才能得到更多。

当晚我们主持的商道论坛应该说进行的比较顺利,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嘉宾的积极参与,老师的总结都让我觉得这次的挑战能够顺利通过,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自信心得到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

最后进入创业班以来,许多东西都是以前专业中学不到的。没有刻板的教学,学生们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正正是这种氛围中能够迸发出我们创业的激情。

第三篇: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关于可口可乐成功案例分析

这个学期开展一门非常有新意的课程——商道论坛。课程主要由同学自己商业上的提供案例给班上的同学分析,每一期老师都会请一个嘉宾过来对我们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又老师进行总结。

在这门课程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敬佩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我被迪拜的七星级酒店震撼,宝马的发展史让我吃惊,音王让我羞愧自己对音响的无知。

在这次课程里,我得到了两次主讲的机会,话题都是关于可口可乐公司的。第一次是因为我的不负责任,使得使得课堂气氛低沉,第二次我通过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开始对可口可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通过对可口可乐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它的发展史,能够得到大量商业运作的知识。

可口可乐公司从1886年创立以来,一直以其可口的碳酸饮料系列产品风靡全世界,历经117年长盛不衰。一个王朝也就几百年事件,然而一个公司却能持续一百多年之久,甚至还将更长,这里面的学问大有文章。无数学者津津有味的分析着可口可乐的成功之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因此我也不为浅薄,敢于深刻。

目前,可口可乐已成为世界十大最有价值品牌之一,拥有超过500个饮料品牌,产品畅销世界各地,每天的销量达16亿杯,有上百万人在为她服务。

可口可乐公司由一瓶甜水起家,纵横捭阖百余年,独占世界饮料行业鳌头,获得世界级声誉,靠的是什么?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公司机制运转正确。一个家族企业发展史,看看中国就知道,看看“真功夫”就知道,真功夫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都有家族成员担任,家族之间的利益瓜葛纠缠不清很容易导致公司四分五裂。可口可乐公司用人唯贤。企业控股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而是通过正确的渠道选拔高层。这是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转折史,需要企业拥有者很强的觉悟性。中国股份制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可口可乐上百年久经不衰的原因。一个君主制的王朝总会有后代不争气的时候,一个议会制的国家却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一个公司正确的机制运转关乎公司百年生存大计。

第二,广告策划。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会做广告的公司之一,不仅广告费数额巨大,而且精心策划,富有吸引力。从可口可乐诞生当年起,广告宣传就开始了,不过投入非常少,后来广告数额逐渐投入。可口可乐CEO甚至拿出相当于利润一半的钱做广告,可口可乐充分认识到了广告的作用,喜欢进行狂轰滥炸式的宣传,并且比较讲究广告技巧,如故意把可口可乐的名字拼错,然后再着重纠正。在饮料市场混战的时代,可口可乐常常不惜血本做广告,而且种类繁多。他们利用各种小东西做广告,如温度计、日历、碟子、火柴盒、记事本、口香糖、雪茄烟等,甚至连棒球上也有可口可乐的商标。可以说,可口可乐无孔不入。他们还制作与可口可乐有关的歌曲到处播放。也许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在找到一个没听说过“可口可乐”这四个字的人了。

第三,适应市场,不断创新。早期的可口可乐中,含有可卡碱成份,喝后使人上瘾,为此可口可乐公司吃了不少官司,也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当时可口可乐公司被迫把这些成份从可口可乐中去掉。到后来,可口可乐则是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努力使其成为大众喜爱的饮品。

进入70年代,市场占有率出现下降趋势,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他们用开发出了一种口感更好、更甜、气泡更少的新型可乐,并全面推向市场。

虽然停止老配方可口可乐的生产是一个失误(后来纠正了),但我相信如果没有新可口可乐的问世,其霸主地位是难以保持到今天的。因为新可乐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可口可乐的价值。就像可口可乐总裁对新可乐失败而导致老可乐价值倍增评价一样:有一些好事者认为这是我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那么聪明,但也不会像一些人想的那么笨。

第四,规模扩张。可口可乐能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今天,也得益于其不断的规模扩张。最初可口可乐自己勾兑,由药店和杂货店出售。这限制了它的发展。后来可口可乐只生产原浆,由各地的瓶装厂稀释后装瓶分销,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运输的压力,因为可口可乐饮料中有 99.7%是糖和水。可口可乐能够行销世界,恐怕跟这种独特的制售方式有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口可乐加快了规模扩张的步伐,收购兼并了多家食品厂、饮料厂和瓶装厂,并涉足酒类生产和销售,还曾一度经营哥伦比亚制片公司。目前可口可乐已发展成为拥有多个事业部、国际化经营的大跨国企业集团。郭思达掌印16年可口可乐由市值43亿美元升至1450亿美元。看看今天市场企业饮料泛滥成灾,而可口可乐仍旧能够一枝独秀,也许可口可乐本身就书写着羚羊和豹故事。

第五、管理人员本土化

一般来说,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员工给大家的印象往往就是大胡子、绿眼睛和西装革履的外国人;工作往往是一半时间在中国办公,一半时间在国外度假;除开秘书,没有更多的内部员工与之交流,一副深不可测的态势;交流语言毫无疑问是外方语言。

虽然有国内市场操作经验,要想在国际市场兴风作浪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如果坐在美国总部纸上谈兵,进行毫无针对性的经营决策,结果肯定不尽人意。只有在当地了解具体实现情况,作出具体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决策,并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土人才去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纵观可口可乐公司用人策略,其最为独特的一点就是“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理念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理论精髓是:在市场当地设立公司,所有员工都用当地人;销售方针、人员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

第六、非常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懂,在是真正做到足够细节的人却很少,我看过可口可乐销售人员培训本,这简直是教一个小孩子怎样去销售。销售人员怎样去接触客户,怎样和客户沟通,甚至怎样说第一句话都写在培训本上,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非常到位,而且非常详细。我不得不佩服可口可乐的在细节方面的处理。我想可口可乐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细节。“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细小的事情往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名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之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你是否听到一个远去的王朝风中的悲鸣——细节决定兴亡!因此注重细节的可口可乐能够长盛不衰。第七、文化问题

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说可口可乐、百是可乐,就是有文化的?为什么非常可乐就是没文化的?我认为这首先就是个错误的概念。可乐,不管叫什么名字,出自何国,怎样包装,说其有文化云云,言过其实,这里所谓的文化只不过是营销过程中如何进行宣传,市场策划而已。说白了,只是一瓶水,文化是什么?我认为,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取决于这瓶水,卖给谁?买这瓶水的人的文化倾向而已。所以,可乐的文化在于购买者的文化,而不是它本身的文化。可口可乐就是懂的了文化的真正内涵,每次到适当的时候,都会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出现,提供给二战士兵低价可口可乐,提供可口可乐文具给平穷的学校,这些都是可口可乐塑造人文文化的一种。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人性光辉的倾向。

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有一些相同的理由,但失败的公司却各有各的原因。记得曾经听过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从他人的过错中学习,因为你没有时间去体会所有的过错,从他人中成功中学习,因为你没有时间去体会所有的成功。可口可乐的成功商业模式是我们需要去了解,去分析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风风雨雨走过上百年的企业足够让我们从它身上学到足够多的真理。看别人的故事领悟独特的智慧,在观点的摩擦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在故事的情节中品味商业的魄力,在商道的论坛中锻炼演讲的口才,这也许是这个学期商道论坛的体会。我很期待下一学期的讲坛.......可

第四篇: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一场世纪之战,胜负不分上下

在这个学期的商道论坛课程中我们讨论过很多精彩的课题,其中包括奔驰汽车的发展历史和可口可乐的历史等等。最让我深入探讨的就是可口可乐的世纪之战,一场没有胜负的战争。商道论坛让我对商业的模式和商业竞争的初步了解,不但提升出个人的口才能力,更精彩的是同学之间的激烈辩论。这个课堂上我们都没有一个能够确切的回答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回答出来的都是我们各自的看法与体会。没有对与错,只有更深刻的认知。

下面切入正题,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发展历史和公司背景。

可乐是是世界三大饮料中饮用人数最多的,也是最知名的,并且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也是世界上最激烈的商业竞争之一,要研究品牌竞争,可乐是最好的研究对象,所以我选择了这个题目。但是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但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上却还能和可口可乐一较高下,所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的调查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中国市场的特征。

一、公司背景

(1)可口可乐--世界最有价值品牌

1886年5月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间实验室里,药剂师约翰·S·彭伯顿试制出一种糖浆,他和助手给这种糖浆起名叫可口可乐(Coca cola)。

1888年,一位名叫阿萨·G·坎德勒的年轻人看到了可口可乐作为饮料的市场前景,遂购买了可口可乐的股份,掌握了全部生产销售权,并于1892年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坎德勒被称为可口可乐之父。1923年,罗伯特·伍德鲁夫接任公司总裁,他的目标是使可口可乐走向全球。同时加强质量管理,改进和加强了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在伍德鲁夫的苦心经营下,可口可乐在全球得到推广,最终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

(2)百事可乐--向强者挑战

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时,竟然另外有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百事可乐于一九三四年在加拿大设立灌瓶厂,为美国以外的首家百事灌瓶厂,百事公司从此走向国际化。

二、广告策略与分析

(1)可口可乐

为了使可口可乐的形象深入人心,可口可乐公司不惜花费巨资做广告宣传,每年在广告上的支出达6亿美元。可口可乐前任老板德鲁夫有一句名言: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如果不进行广告宣传,那还有谁会去喝它呢?此外,可口可乐还通过赞助公益的活动,来扩大自己的形象。1998年3月,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道格拉斯·艾华士访华,宣布向“希望工程”捐款人民币500万元,专门用于资助失学儿童。到目前为止,可口可乐在全国各地兴建了50所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的的100所农村小学捐赠了一套希望书库。可口可乐公司还在各地资助大学特困生和其他教育项目。

(2)百事可乐

二次大战后的新一代已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要消费对象。许多迹象表明:谁赢得青年一代,谁就会取得成功。百事可乐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把广告战略的重点放在朝气蓬勃的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身上。百事可乐运用公共关系技巧主要是成功地抓住青年消费者公众,赢得了青年一代对百事可乐的好感。在咄咄逼人的进攻中,百事可乐聘请著名的BDO广告公司做它的代理人,成功的广告策划影响了一代人。由此可以联想到广告在公共关系传播中,同样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付费购买传播机会,向千百万不见面的公众传递组织信息,必然有助于迅速及时地保持公众对组织的了解。

二、下面是我个人的看法:

虽然百事可乐的劲头十足,积极扩展的成绩十分显著,仅1994年,该公司

在中国的销量增加了50%,但是,在中国可乐市场,可口可乐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它在中国市场上有一个劣势是不容忽视的。参考数据:推出非常可乐的娃哈哈集团曾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调查,北京统计局计算进行统计,结果为:63%的人在购买可乐是首选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是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据分析,中国人有两种心态,崇尚外国生活和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百事可乐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位居末席,连初出茅庐的非常可乐都竞争不过,看来百事可乐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以百事可乐、勇于向强手挑战的精神,杰出的经营销售经验,以及人才云集优势,百事可乐公司绝不会甘居人后,好戏还在后头。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两家公司孰胜孰败,不可否认的是两家公司都是相当成功的公司,其中很多广告操作很值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总结如下:

一、是长期的企业形象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其成为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基本战略。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都是世界上最早注重商标和品牌的企业。

二、是巧妙、大手笔的营销策略。有效、一致的广告和促销,注重包装和视觉形象,公司巨额的广告费投入以及在世界消费者心中的成功形象塑造,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

三、品牌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好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可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品牌必须考虑消费者使用和接受品牌的日常经验、感受、想法、态度和心理需求。

四、树立品牌实际上是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可口可乐品牌的所有者一直认为:“我们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创造出的友善的氛围,消费者实际上是想与可口可乐融为一体。”

三、曾经有人说过“做人当如百事可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句话呢?话说回来要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1923年发生的事情了,1923年,由于对糖原料的投资失败,百事可乐宣布破产。1931年,百事可乐被Loft糖果公司的主席CharlesG.Guth收购,使它能再度在市场上出现,但是当两大可乐发现部分零售商将低价的百事可乐灌装在可口可乐中销售时,一心希望打造自己品牌的总裁古兹对这种欺诈行为采取了强硬的处罚措

施。但是这样的结果却导致零售商纷纷放弃百事可乐,百事可乐再度面临倒闭的命运。1932年,无力支撑的古兹派人晋见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提出以5万美元的价格将百事可乐出售给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总裁哈哈大笑,认为百事可乐不值那么多钱,谈判也因此失败。但是这一笑,却笑出了后来在全球市场与他们交相辉映、并驾齐驱的另一个世界级名牌。

虽然到目前为止,百事可乐还没有能够超越出可口可乐。但是可口可乐为当年的这一次“最贵的笑声”付出了不少的代价。逆境当中不怨天、不尤人,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不断积累,全力等待着命运的转折,做企业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百事可乐值得身处逆境的每一个人学习。我个人比较喜欢可口可乐,但我更支持百事可乐这样的精神。

第五篇: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商道论坛心得体会

--谈迪拜发展问题

迪拜的发展是现代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异军突出的特例,它引发了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种领域的研究热潮。迪拜在短短10几年时间从默默无闻的沙漠小国,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旅游胜地,经济发展的奇迹之地,富豪们向往的拜金之地。迪拜的发展源自于它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超级酋长的个人胆略,我们就来看看迪拜的发展模式和超级酋长谢赫默罕默德吧!

我们首先要看看迪拜的零关税问题。这个几乎没有自然资源和制造能力的地方,却能够汇聚全世界的产品。迪拜用的汽车方向盘在左侧,但迪拜却是世界右盘汽车二手车的最大市场。迪拜在沙漠地区,雨水稀少,大多数土地不经特殊处理便不可耕种,但迪拜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蔬菜市场。这些情况只有一个解释:这里是世界商品的集散地。从一个人烟稀少的村落发展成为全球商贸的枢纽,这个神奇的旅程,离不开迪拜梦想的炼金术师——阿勒马克图姆家族。

迪拜和中国的许多城市,有着某种奇怪的相似性。人们都知道深圳那副著名的邓小平画像,以及上面的大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迪拜的许多大道旁,也有类似的领导人画像。这位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的领袖,正是迪拜现任酋长谢赫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我们此行采访的许多人,从英国经济学家到迪拜本地企业家,从中国外交官到一般公司职员,莫不对酋长本人心生钦佩。他的许多格言,都被人们随口引用。

穆罕默德酋长的著作《我的梦想》(My vision)全面介绍了迪拜的发展历程和竞争策略。在书中他提出,“我们实施的梦想,是希望增强国际竞争力,这包括拥有连接东西方的战略位置,拥有质量先进且高效低耗的基础设施,官僚主义降到最低,实现自由经济政策和零关税。” 零关税和零所得税,是迪拜经商环境的一个特殊亮点。穆罕默德在书中称,迪拜无公司利润税,无所得税,无资本收益税,货币兑换无限制;无任何贸易壁垒;进口税低至5%,并有多项例外。在自由区为投资者提供额外优惠,如在阿里山区、迪拜网络城、迪拜新闻城、迪拜国际机场等地都允许外资独资经营,资本和利润可以自由汇出境外,免除关税等。

“简单说,就是没有税务局。这里应该是世界上经济最自由的地区或者是国家之一。连香港代表团的一位先生都跟我说,迪拜似乎比香港还自由。”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高有桢向我们感叹。其实,不仅在当代,甚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接近于零的税负都是匪夷所思的。在许多国家,税制已经发展得如此复杂,如果没有专业会计的帮助,企业甚至无法搞懂那些繁琐的税收规定。

不过,消除贸易门槛,却是迪拜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脱颖而出的利器。早在100多年前,迪拜就提出过 “零关税”政策。1902年,当时的酋长马克图姆•本•哈沙尔谢赫,就发布了取消进口商品关税的决定。于是,来自印度的货物大量涌向迪拜,这里很快就变成海湾地区最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货物从这里再出口到周边国家。紧接着大批海湾巨商都搬迁到迪拜。

二战之后,海湾地区发现了石油,这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个戏剧性事件。迪拜也试图在自己领土上开采出石油,但最终收获甚少。于是,迪拜不得不重新集中精力经营自己熟悉的贸易,确切的说,是转口贸易。商家从许多国家免税进口货物,再免税出口。转口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是金器,这里逐渐成为世界上黄金转口贸易中心,而且是一批世界著名银行和公司推销贵重金属的首选城市。

成为海湾地区和世界的贸易中心,一直是迪拜政府的核心策略。在穆罕默德的父亲拉希德(Sheik 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酋长及其儿子们的带领下,迪拜一直坚定不移地把自己建成海运和空运的交通枢纽。迪拜政府于1959年修建了现代化的国际机场,疏通了一直是该国经济命脉的迪拜湾的航运。1970年代初,当英国撤离海湾地区后,以阿布扎比(Abu Dhabi)和迪拜为首的7个酋长国组成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拥有着丰厚的石油储备,而迪拜拥有的却是企业家精神。

即使19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就在不远处打仗,迪拜还是建起了巨大的自由港口。数以千万加仑计的淡化海水浇灌出终年常绿的高尔夫球场,到1990年代,迪拜修建了帆船酒店等地标性建筑。在成为海运和空运中心的同时,迪拜也开始投资新技术,用互联网城和媒体城等项目,把迪拜变成了信息传播中心。从1995到2000年短短5年时间,迪拜的人口增长了25%,现在已增至160万人,其中80%是外国人,他们分散在各个行业,从仆人到企业高管。2007年,阿联酋的全部正式居民只有86.4万,而外国工人则有360万。

穆罕默德认为,迪拜的发展模式,是迪拜人为生存而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建立在自由贸易、自由市场、自由天空和免税的原则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加上迪拜商人从事国际贸易烂熟于心的经验、迪拜的全民合作等,这就是迪拜位居海湾贸易中心地位的真正原因。

在看到迪拜辉煌光鲜的表面,却不能忘却了它眼前的金融危机和可能引发的金融问题,人们对迪拜这个神地议论纷纷,许多人对谢赫默罕默德的做法极为之不认同,认为迪拜是烟花之地,浮云之地,制造出来的都是经济的泡沫。所以我们也要看看迪拜存在的局限和问题。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龚刚认为,迪拜本身并没有石油,只是有其他拥有石油的联邦支持。它所拥有的是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港口为其他联邦输出石油。身为港口的迪拜,本身又有旅游产业,然后又发展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虽然迪拜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它自身没有其他产业作为支撑,比如制造业,全靠国外资金发展。大量资金涌入,投机的炒房者涌入,就造成了一派繁荣景象。可是,这种繁荣局面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

本人认为,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

主要原因有四:

一、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

迪拜不能像瑞士一样作为冷战时期矛盾冲突中不同国家集团都可接受的金融中转站,而恐怖势力的资金中转又遭到国际社会的全面封杀。此外,石油美元主导中东资本形态的现状致使迪拜难以成为全球主要结算中心之一;

二、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咒。

石油经济的相对单一性限制了迪拜发展资本市场,中东大量资本投资国外则壮大了西方金融势力;

三、宗教文化背景不同。

以石油美元为主导的伊斯兰金融完全受制于主导全球金融体系的盎格鲁―撒克逊体系;

四、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

迪拜能否成长为全球金融中心,无疑对于中东崛起具有战略意义,但阿联酋乃至中东部落制的传统,分散了其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力量,而在协调机制建设上也显得不足,基本是迪拜在孤军奋斗。

在上述背景下,即使中东拥有庞大的石油美元储备,作为中东金融中心的迪拜也难以成长为全球金融中心,致使迪拜无法消化成本高昂的商业地产项目,最终产生了本次债务危机。

尽管有危机存在,有失败的可能。但本人还是非常赞同迪拜的做法,毕竟以迪拜这么一个弹丸之地想在国际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出人头地就必须殊死一搏,超级酋长谢赫默罕默德的高瞻远瞩和胆略确实令人佩服之至,迪拜的专制,迪拜的债台高筑以图发展放在很多其他的国家或许是不要命了,但放在迪拜却是再明智不过的选择,只要超级酋长和他的智囊团们在发展中能解决好上述所说的之类的问题,继续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免劣势,就能真正做到带领迪拜经济腾飞,完成一个完美的神话!

创业管理班

张金海

08

下载商道论坛心得体会(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道论坛心得体会(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道论坛心得

    商道论坛心得 ——可乐之战 这学期的商道论坛是最具有我们创业管理班特色的课堂,我们秉承“不畏浅薄,敢于深刻”的宗旨,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主张自己的观点,通过相互的交流学习来增......

    2012首届商道企业家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2012首届商道企业家创新论坛”成功举办昨晚,由中国民主建国会漯河市委主办,漯河市商务职业培训学校、漯河市商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首届商道企业家创新论坛”......

    感悟商道(共五篇)

    感悟《商道》 出处: 业务员网 “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是韩国红顶商人林尚沃的座右铭,也是其从一介平民成就为当时朝鲜首富一生的写照(“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视财物如水一......

    商道_观后感大全

    商道_观后感究竟什么是做生意呢?有的人会认为生意就是简单的交易;有的人认为生意就是为了低买高卖,赚取暴利;还有的人就是认为生意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囤货居奇……所以总......

    《商道》读后感

    《商道》读后感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商道》,看到林尚沃从小怀着成为朝鲜第一译官的梦想在努力着,当其父受诬陷致死后,他改变了自己坚持的梦想,弃文从商,从杂货店的杂工开......

    《商道》读后感

    《商道》这本书2005年左右我在苏州就看过,电视剧只看了几集,非常喜欢,《商道》读后感。在兔年即将结束的时候,紧赶着将50集的电视剧看了个遍。非常精彩,非常发人深省:1、首先,要化......

    道商书院范文合集

    道商书院 道商书院是由中华儒释道各方高士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发起,与中华孔子文化基金会、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夏传统文化研习会、山东电视台《天下父......

    谈话节目《商道》(共5篇)

    电视节目策划书 谈话节目《商道》 第一部分:现实环境 背景浅析:基于背景分析和市场调查,该类节目有较广阔的受众群和市场空间,相对来说,该类节目数量较少,竞争性较小。 第二部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