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生态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3 04: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生态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生态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篇:小议生态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小议生态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摘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法律国际合作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然而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土地的沙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企业追求产出和利润,直接促进了产量增加,有利于实现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违反政府环保政策、法规,给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困难。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对企业没有形成硬约束。企业不会自动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督促企业,政府部门责任重大。然而,一些政府部门不仅不严格执法,甚至玩忽职守,包庇、纵容违法者。因此,不断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和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成为我国生态保护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明确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并以全球伙伴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中国政府应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

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

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

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

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

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

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

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

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

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

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

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

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

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

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

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

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30,然 ,环境;一些,有些 :,造成了;其次这在很大对环境污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 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年通过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济未来的发展。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1980:“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3]1987年,21世纪议程———中国,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社会经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

3月5日,联,首次提出了”[4] ,标志着, 1994 21世纪人口、:“坚 ,促,而 :首 ,否定,是人们对以

年 由挪威前首相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 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面追求经济增长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了许多法规条例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行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等法规生态环境。然而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必须综合考虑,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水污染防治法》,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防止片,为我们找

:只有必须坚持,如制定更,绝不能走,各国先后出台,《大气,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才能促进社会全面如进使环

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 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环境质量的改,绝不姑息手 ,让更多的违法;三要控,经济、社会、资,随着我国人,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并内化为他们的,加强自身建设,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就必须要,应当大力,优先发展科,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发展将难以继续。,做到执法必严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 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 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 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在,保,一 ,,人人有。这些

对污染严重而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 的解决,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 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对在校学生的 环境意识启蒙、环境知识灌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环 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参与保 护环境的行动。[6] 结 语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才能做到可持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暂时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该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任何人为的创造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程度,任何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我们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上,应当做到尊重自然,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注重其质量和效益。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永续发展。[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998(01).[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湾地球出版社,1992:34.[5]程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2006,25(增刊).[6]陈鸣.保持环境的净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发展 ,宁可,必然会,爱,1984:304.[J].环境保护[A].可持续发展之路[M].台北[J].云南环境科学[J].长沙铁道, :台, 珍惜资源

第三篇:关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关系

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生态作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被提到,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1.2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 部署。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1.3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

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从相克到相生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 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

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 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3.结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第四篇: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姓名:王娜学号:008367

1【摘要】县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尤其是作为一个拥有一半多农民人口的国家,县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安定社会、振兴经济的关键在于县级经济发展。然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县级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产业、“软硬件”配备滞后等制约因素。本文从我国县级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入手,从政府、企业、个体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级经济;特色产业;农民收入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其中有近八亿的农民,农民的经济问题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其次中国可用耕地面积少人口众多农业不发达,就业压力大,中国的大部分财富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中,城乡差距大。针对此问题,我国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带动了国内需求的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在拉动经济需求的时候忽略了农村需求的发展。要想拉动农村人口的需求的根本就是增加他们的收入,要想增加他们的收入就是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人口就业减缓城市就业压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的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拉动农村需求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长线投资中国的专家表示,中国一线城市经济增长已经走到极限,正在寻找突破口,未来数以百计的县级城市将带动中国的增长。方源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勇敏表示,近两年已经感觉中国经济往下走,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美国银行—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师陆挺指出,其实在美国,许多经济的驱动力也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县城。①所以,发展县级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也通过多项政策改革措施来鼓励、支持县级经济发展,例如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试行省管县等。但在全国县级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同① 联合早报网,《投资专家:县级经济将带动中国增长》,陈迎竹,2010-09-18

样产生许多问题制约着县级经济发展。

一、我国县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陈耀在《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八大表现》中将县级经济“工业至上论”列为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首要表现。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兴县”、“强县”的战略。②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但许多县域盲目发展工业,起到反面效果。

另外,在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极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小,第二、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由于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制约了县级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特色产业

首先,县级政府必领按国家及上级政府的指令、命令和要求,对本地的经济发展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反应。这种从属性使得县级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制约。实行强县扩权以来,有些县域得到了部分自主权,但旧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计划体制的惯性仍然束缚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县级经济就缺乏自己的特色。

其次,有些县域对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对自身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没有确切的认识,就无法合理利用这些独有资源发展经济,更无法形成能够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因此县级经济发展只能跟随别人脚步,制约县级经济发展。

另外,从目前看,我国县域农业生产的主体还是家庭农户,分散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经营盲目性大,因此规模效益差,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

(三)“软硬件”配备滞后

首先,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程度低 致使县级经济低速运行。县级的丰富农产品、劳动力、矿产等资源,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缺乏人材等客观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普遍缺乏对资源进行深度综合开发利用。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县级的农业经济处于低层② 陈耀,《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八大表现》,《人民论坛》,2009年第12期

次原料生产为主而缺少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状态。从而导致县级经济能耗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少。

其次,要使县域经济真正成长为我国发展的“顶梁柱”,人才是其中最大的“短板”。但由于县级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小,而且县级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低,企业难以留住人才。而人才的流失又制约县级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必须对人才的流失采取积极的对策。

(四)市级政府的抑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很多地区内部竞争多于合作。特别是地级市为了自身经济发展,颁布政策抑制县级经济发展,截留了大量的应该分配给县区的资源,或将县级的发展成果纳为己有,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

(五)产供销脱节,贸工农分离,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绝大部分县一二三产业之间未拉通联动,没有走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贸工农割裂,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工业和商业的外在拉动,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工农商三者经常相互争夺利益,买难卖难和抢购大战屡见不鲜,结果都驾驭不了市场经济的起伏和波动,承担不起市场风险,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加强县级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应对新形势,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我国通过各种体制的创新改革,例如: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试行省管县等,减轻农民负担,带动农村消费,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商机。县级应积极应对县级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立足自己更生,自我挖掘潜力,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别的市县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县级经济。

(二)加强政府职能,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切实转变政府抓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营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和改善对县域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也不宜直接介入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培育来自民间的多种经营主体,扶持这些主体的自主成长和自由竞争。并通过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改进对县域经济工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进一步改革完善对县域经济的考核评价工作,压缩不必要且难以反映真实情况的责任制考评,给县域经济以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并加强县级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解决县级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

3.进一步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排涝、灌溉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电网、道路等的建设,抓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项目,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三)多方筹集基金,改善生产条件

1.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对县级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及农副产品加工相关产业的信贷投入,全面推进农户小额贷款工作,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2.进一步增强政府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县级财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3.完善民间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进一步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发展县级经济。同时加强二、三产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以共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主体应由政府转向企业,注重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尽和企业。招商内容既要注重引进资金,又要注重引进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

5.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各部门的管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等,规范管理,改进作风,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公开和规范办事程度,提高办事效率。

(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突破。

由于各县在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市场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很大,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特别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讲求专业分工,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变小而全为小而精,才能在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1.构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并依法经营。在土地征用、技改贴息等优惠政策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要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依

法保护企业家的正当权益和财产安全。

2.培植和扶持骨干企业,推动县域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等的建设。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要发挥“小商品、大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多镇一业、乡村一品”的特色经济。

3.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城镇发展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域,不断提升县域综合功能。同时,每个县要抓好1-2个具有较好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中心镇建设。要以产业支撑城镇建设,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域和重点中心镇集中,加速城镇化进程。

(五)正确处理农业、乡镇企业和支柱产业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抓好农业,确保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支柱产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多次增值增利。要积极地、有步骤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由单纯的、小批量的生产向多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同时县级经济的顺利成长,还有赖于充分利用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优势的互补功能,所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和城市工业的扩散效应,推动县级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2]

[3]

[4]

[5] 陈迎竹,《投资专家:县级经济将带动中国增长》,联合早报网,2010-09-18陈耀,《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八大表现》,《人民论坛》,2009年第12期汪慧玲,李德新,《正确选择县级经济发展的启动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2007年09月15日谢矿,《对增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活力的理论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2卷第2期

第五篇:我国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对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一、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一)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二)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机会较多,可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但是面对这种现状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

(三)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大多数的毕业生倾向于毕业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可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人才毕竟有限,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的过于高端,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逐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原因

(1)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制造业层次低,处于简单引进、承接和复制的阶段,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持续吸纳较多高端人才以及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出了高要求,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地域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往往大量聚集在东部而不是中西部地区,2.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1)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

(2)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产业转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要调整观念,提升素质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

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同时学校也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湖北工业大学有73%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政府:应注重加强宏观调控,营良好就业环境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一是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相信在政府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合理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最后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2012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 评论(2)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搞好运输综合协调;加强煤、电通道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扩

大既有铁路运煤能力。郑州到石家庄物流专线

[url]http:///201/s11842/[/url]

视点二:搞活流通

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体系,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工作。降低流通成本。制定实施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工作方案。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好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扶持措施,推动大中城市建设平价商店,支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粮食现代物流。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规范农贸市场、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收费行为。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落实好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零售增值税政策。加快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

视点三:紧抓“三农”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其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组织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生猪临时收储„„

视点四:调整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启动宽带上网提速工程和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计划,推进物流网应用示范,开展医药卫生、安全生产等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推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石化、装备、船舶、汽车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2012年,预期新增铁路营业里程636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万公里、运输机场4个,新增水电发电量560亿千瓦时、核电107亿千瓦时。

视点五:深化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其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

求,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

视点六:开放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双边重要投资合作项目。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施 “走出去”战略,推进双边重要投资合作项目。

下载小议生态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生态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

    浅析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浅析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将步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这几十年来,我......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班级:水利工程姓名:王鹏学号:28号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

    我国经济发展学习体会[推荐]

    《当前经济焦点与对策》学习体会6月29日下午,在县大剧院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听取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编、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宋承敏教授作的......

    浅议我国经济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不仅体现在国民经济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而且体现在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重大转变。研究分析这些重大转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

    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

    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 前言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处于稳状态恢复期。国际经济略上升,对我国经济整体影响变化不大,经济回升的有利条件增多,但还是有存在不足的,如制约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