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租车司机与出租汽车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为劳动关系?
出租车司机与出租汽车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为劳动关系?
出租车司机与出租汽车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为劳动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出租车司机与出租汽车公司签订的《承包合同》;另外一种情况是,有的出租车公司虽然与司机签订《劳动合同》,但在此基础上还要另外签订一份《承包合同》,所以导致双方的劳动关系认定存在争议。
北京程芝律师:我们来看两条通知1、200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81号),其中第四条第二段落就明确规定“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理顺出租汽车企业与司机的劳动用工关系,切实保障司机的合法权益。出租汽车企业必须依法与司机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司机详细解释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示范合同,加强合同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推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依法通过集体协商,保障司机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权益。出租汽车企业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为司机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保险费。有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对不按规定执行的企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依法取消其经营权,并予以处罚”。
2、2006年5月,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切实减轻出租汽车司机负担的通知》
(建城[2006]116号)第二条进一步明确“要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企业运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出租汽车企业与司机的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出租汽车司机的合法权益。”
由上面两条通知可见,出租司机与出租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应签订劳动合同。
第二篇:邮政代办员与邮政局之间是否是劳动关系
邮政代办员与邮政局之间是否是劳动关系
[案 情]:
1995年10月,市民陈某被原江苏徐州邮电局招收为邮政储蓄员,1998年邮政、电信分家后被分到某邮政支局作邮政储蓄员。2004年元月1日和2005年2月19日,陈某与邮政支局签订了委托代办协议书。主要内容为:
一、协议性质:邮政业务委代办是邮政企业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代办邮政业务,属于委托合同。邮政企业与代办人员不存在劳动关系。
二、协议期限为1年。
三、代办业务的方式为承包代办。
四、代办项目和范围为甲方经营的所有储蓄业务。
五、代办手续费标准按计件酬金及代办协议标准执行。协议签订后,陈某自2004年1月至同年3月底期间从事邮政储蓄业务,自2004年4月起从事汇兑业务,期间邮政支局发给了陈某相应酬金。2005年8月9日陈某经手的数张空白汇兑凭证丢失,同年9月邮政支局通知陈某与其解除委托代办关系。为此双方发生争议未果,陈某将邮政支局告上法庭,要求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判令邮政支局为其补缴养老金,补发生活费。
[裁判要点]:
九里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双方当事人自2004年1月起订立委托代办协议,明确载明邮政企业与代办人员不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形成委托代办关系。陈某与邮政支局之间的关系属于合同法上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而不是劳动法的劳动关系。遂判决驳回了陈某的诉讼请求。
陈某提起上诉称:上诉人自1995年起从事邮政工作10年,一审法院仅依据2004年1月的委托代办协议书把此前8年的工作也认定为委托代办关系没有根据。上诉人工作10年期间一直是在被上诉人的管理和指挥下从事储蓄业务及其他业务,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应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请求二审法院依法确认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支持其全部诉讼请求。市中级法院经审理后于2006年6月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评 析]:
邮政局通过签订委托代办协议招收邮政代办员从事邮政业务的情况在我市邮政行业非常普遍。一旦委托代办协议终止,双方常就协议当事人之间究竟是劳动关系还是委托关系发生争议。
本案二审的主要争议焦点是:
1、自1995年至2004年1月期间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定性;
2、2004年4月起上诉人从事的非储蓄业务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上诉人陈某在邮政系统从事相关业务长达10年的事实客观存在。在这10年期间,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事实劳动关系,要么是委托代办关系。双方当事人自2004年1月起订立了委托代办协议,明确载明邮政企业与代办人员不存在劳动关系。自此时起,双方当事人之间形成委托代办关系。而在此前,无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什么性质,均应认为双方在订立委托代办协议时已经终止了此前的关系,故上诉人陈某关于工作前8年属于事实劳动关系的上诉主张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无涉,对其所主张的前8年的法律关系性质法院不予评判,对上诉人陈某的该项上诉理由不予采信。
至于上诉人陈某主张其从事的业务与约定的委托代办事项不同,故委托代办协议并未实际履行的上诉理由,法院认为,上诉人在订立协议之初即从事了委托代办协议约定的储蓄业务,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委托代办关系已经形成,此后上诉人虽然从事了其他邮政业务,但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仍然是基于委托代办协议而产生的。从变更后的业务范围来看,仍然属于邮政企业依照邮政法及其实施细则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代办的业务,故该变更不违反法律规定。我国现行合同法并未要求委托人在变更委托事项时,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变更,故委托事项的变化并不能导致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上诉人以未实际从事委托代办协议所约定的业务为由来否定委托代办关系无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篇:案例分析:副班司机与出租车公司的法律关系
案例分析:副班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法
律关系
案 例
近期有一宗诉讼引起了广州市出租车行业的广泛关注,具体案情是:某出租车公司和唐某签订了《出租车联营合同》,唐某又聘刘某为副班司机。2004年5月,副班司机刘某在营运时不幸遇交通事故死亡。刘妻陈某向劳动部门申请确认刘某的死亡为工伤,劳动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刘某死亡属于工伤,出租车公司对刘某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出租车公司不服,将劳动部门告上法庭,结果一审败诉,之后又上诉至市中院。
据了解,这是首宗法院判决出租车公司对副班司机承担工伤责任的案件,预示着政策对出租车公司与副班司机之间法律关系已经有了重新理解,这可能会导致本市出租车行业游戏规则的改变。为此,我们对近年来的相关案例和法律规定进行了整理,以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出租车公司与副班司机之间法律关系的演变过程 从掌握的案例资料来看,出租车公司与副班司机之间究竟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的演变有三个不同阶段:
(1)在过去,否定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首先看一个2000年的案例,广州市另一家出租车公司与余某同样签订《出租汽车联营合同》,余某同样雇了副班司机皮某。2000年11月,皮某在营运中被劫匪刺死。案件历经劳动部门、白云区法院、市中院审理,结果都认为副班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故出租车公司对副班司机没有强制性的工伤责任,所以没有支持副班司机亲属的请求。可见,当时广州市的政策是认为不存在劳动关系的,而且当时全国各地大体上都是这个观点。
(2)现今,认为存在工伤保险责任法律关系。标志:《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文开头所举的案例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案例。法院对该案的判决理由是:
(一)出租车公司与唐某签订了《出租车联营合同》,双方存在承包经营关系;
(二)唐某与副班司机刘某存在雇佣关系;
(三)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使用劳动者的承包方不具备用人单位资格的,由具备用人单位资格的发包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判决结果:出租车公司对副班司机负有工伤保险责任,应对副班司机进行工伤赔偿。可见,《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这个的地方政府规章,一旦经劳动部门和法院(特别是终审法院)确认和引用,无疑就在局部范围内(指广东,而不是全国)确立了一个新的规则,出租
车公司对副班司机承担强制性的工伤保险责任,出租车公司有义务为副班司机购买工伤保险。
(3)未来的趋势,出租车公司与副班司机之间法律关系属于劳动关系。标志:《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二稿)》。
全国人大已经完成了《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二稿)》的审议工作,现正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搞第六十三条就规定,“个人承包经营招用劳动者的,由发包的个人或者组织作为劳动者的用人单位。”如果该条规定不加修改通过了三审,正式成为国家法律,将会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一个新规则,出租车公司与副班司机存在劳动关系,出租车公司对副班司机不仅有强制性的工伤保险责任,还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劳动条件保障、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工龄补偿等劳动责任,这是对以往政策的一次完全颠覆。
从上述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近几年来,政策已经从否认存在劳动关系,逐步变为承认存在工伤保险责任,日后还可能承认存在劳动关系。这与国家对劳动用工的政策从以往强调增加用工灵活性、提高企业效率,逐步转向重视保障劳动者权益、重视公平的大背景也是相吻合的。
对我集团公司的影响
总体上说,对我集团公司暂时无太大影响。我集团公司主要实行的是承包制,即与两班司机都签订承包合同,很少
承包司机再雇佣副班司机的情况。而对于出租车公司与承包司机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这个问题,虽然扔有争议,但从近几年的判例看,政策上还是倾向否定意见,认为不存在劳动关系,也就是说出租车对承包司机暂时没有强制性的工伤保险责任,没有为司机购买工伤保险的强制义务。
陈 亮
二〇〇六年二月六日
第四篇:试析我国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关系界定与完善[最终版]
试析我国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关系界定与完善
一、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间法律关系的界定
(一)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为劳动关系
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之间到底是劳动关系、雇佣关系、还是承揽关系,在学界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很多学者以现阶段的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的不正常存在的关系为基础,论证出其不属于劳动关系,而应属于雇佣关系或者承包关系。笔者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1.理论上。认定劳动关系是否成立,应当根据双方主体是否合格、是否有劳动给付和接受行为、双方是否符合“从属性”等要件来作出判断。其中,界定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核心标准是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别是人格的从属性。
从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的主体资格来看,一方为企业,一方为自然人,主体适格。从劳动给付和接受行为来看,出租车司机付出劳动力进行出租车的日常运营,出租车公司也通过出租车司机的日常劳动行为营利。
界定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的核心标准在于从属性。在日本,学界一般认为,劳动法所谓“劳动者从事的劳动”是一种“从属性劳动”,既包括“人的从属性”,又包括“经济的从属性”。“人的从属性”即在“实行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处于服从使用者支配的地位,同时,劳动时间、地点、内容等由使用者单方决定”;“经济的从属性”即“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签订契约时契约内容的被决定性等”。多数学者认为,从属性指标主要有:“人的从属性”,包括对从事和依赖的工作是否有承诺的自由、工作时间、地点有无拘束性,工作内容和方法是否有使用者的指挥命令,有无第三者代替工作的可能性,报酬与提供的劳动力是否有等性。“经济的从属性”包括生产资料、生产方式是否被使用者所有,有无对他人劳动力的利用,是否由使用者单方决定劳动条件。对上述基准作肯定回答的,说明其劳动者性强,反之则弱。
从“人的从属性”来看,出租车司机虽然从表面特征看来,有比较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但实质上,出租车司机如果想要在交完承包费用和各色管理费用之后,还有一定的盈余作为自己的工作酬劳,那么其势必在每个月内保持一定的工作时间。而工作地点就更不用说了,出租车司机这一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只呆在某个固定的地点进行工作,但这并不能作为其没有人身从属性的理由,退一步说,有些出租车只能在其公司所在地的城市范围内进行运营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租车司机实质上是有工作地的,只不过范围比较广,并不固定在某一点上,而是一个区域。从工作内容和方法上来看,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都有一些工作时的要求或规范,如保持车内的环境卫生、不得无故拒载等,都能体现公司对司机的支配地位。
从“经济从属性”来看,出租车这一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公司,出租车公司虽然每月从司机处得到的收入是固定的,但其还是一种对司机的劳动力的利用,出租车公司也毫无疑问的站在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对其与司机签订的合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从理论上来看,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之间,主体适格、具有劳动给付与接受行为,且具有典型的从属性的特征,足以区别雇佣关系或承揽关系,应界定为劳动关系。
2.立法上。2004 年 11 月 14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 [2004]81 号),明确要求,“要依法理顺出租汽车企业与司机的劳动用工关系,切实保障司机的合法权益。出租汽车企业必须依法与司机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司机详细解释合同的主要条款。出租汽车企业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为司机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保险费。”由此可见,政府早已经以行政规章的形式确认了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的劳动关系。
一些地方性规章也对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确认。如《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规定出租车公司应依法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承包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陕西省出租汽车客运条例》规定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与员工或者驾驶员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石家庄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规定出租汽车客运经营企业、服务企业应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服务合同;《珠海经济特区出租车管理条例》不仅规定了出租车经营者应当与所聘用的驾驶员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还规定了出租车经营者应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为非标准劳动关系
相比标准劳动关系,出租车公司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劳动关系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劳动关系具有依附性。建立标准劳动关系,只要符合用工条件且双方意向一致,即可建立劳动关系,一般不存在其它前置条件。而在有些出租车经营模式中,出租车司机要想与出租车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要以先签订出租汽车承包经营合同为基础,否则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的愿望将无从谈起。故该劳动关系对承包合同具有极强的依附性。
2.出租车司机对出租车公司在经济上的从属性较弱。在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报酬一般在劳动合同订立之初就已经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数目,或有一个比较确定的计算方式。但是,在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关系中,出租车司机日常营运所得减去需要支付给公司的承包费、管理费、成本费用、税费等,就是其的劳动报酬。这个报酬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的时候可能为负数,这在标准劳动关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且在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多少,一般只受自身工作业绩的影响。而在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关系中,其劳动报酬报酬除受自身工作业绩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承包合同中承包金的直接影响。
就报酬支付方式来说,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报酬都是有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但是在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关系中,出租车公司每月并不向司机支付报酬,而是由司机向公司缴纳承包费等费用。出租车司机的劳动报酬相当于直接截留在了自己手中,并不需要由公司支付。
3.出租车司机对出租车公司在人格上的从属性较弱。由于出租车司机的酬劳获得方式的特殊性,其工作时间的长短与公司的收入基本没有很大的联系,因此,一般出租车公司对司机的工作时间并不做硬性要求。因此出租车司机在用工管理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由于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劳动关系无论是从人格从属性还是经济从属性来说,相对标准的劳动关系都比较弱,因此,这种劳动关系应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也就是非标准劳动关系。
二、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间劳动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出租车属于公共交通的范畴,其运营方式不仅关系着出租车经营者的盈利与否,还关系着城市交通的畅通与否和市民的出行便利与否等公共利益问题。所以,出租车行业就不能够按照普通的商业模式来进行运营。我国现今的做法是将进入出租车行业的审批权赋予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由政府特许经营。本是为了规制出租车行业的做法,却导致了出租车行业的准入门槛被提高,从政府得到经营权的出租车公司处于一个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因此产生了一种与其他行业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中,出租车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属于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通过缴纳承包费获得对出租车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这里所谓的承包费,也就是俗称的“份子钱”。出租车利用这种经营模式,将本该由公司承担的经营风险与经营成本全部转移到出租车司机身上,因此被舆论指为“坐收渔利”。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出租车司机的劳动权利也受到了很大的侵害。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间的劳动关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书面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不高
在早期,很多出租车公司在招聘了出租车司机后,并不与司机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只签订一份承包合同。由于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很多司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近年来,随着一些法规、规章对出租车司机与公司间劳动关系的确定,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是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还是存在,特别是挂靠制经营模式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二)出租车司机的休息权没有得到保障
由于出租车司机劳动报酬支付方式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实行的是不定时工作制度,而且出租车行业是一种服务行业,一般劳动者的假期往往是出租车行业的运营高峰期,因此,在出租车行业,基本没有休息权一说。但也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如当出租车司机长时间因病不能工作时,却仍要支付高额的承包费用,这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近些年来,很多女性逐渐也加入了出租车司机的队伍,但是她们的休产假的权利却没有得到保障,女性司机在怀孕后,会不太适合司机这种高强度劳动的工作,因此,大部分女性司机只好选择放弃这一职业。
(三)出租车司机的团结权没有得到保障
在2008年几次大规模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爆发之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出租车公司中,基本没有工会组织的存在。维护职工利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起着上联下达和化解矛盾的桥梁作用的工会组织的缺失,也是导致广大出租车司机采用罢运这种极端方式来表达不满的原因之一。在罢运事件之后,一些城市也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出租车公司组织工会,为驾驶员提供权益保障的组织平台。此后,虽然工会组织建立起来了,但是出租车司机大多抱着怀疑的态度,对工会的参与度并不高。一些行业企业的工会管理者都不是真正民选的,管理者的薪水和福利也不是会员筹资养活的,而是由财政和企业供养,虽然工会成员也按期缴纳会费,但这笔钱不是用于工会组织的自主活动,多半成了逢年过节置办福利的钱。缴纳会费,每年领取有限的几次福利品,几乎成为中国多数单位工会的主要政绩。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关系的这种松散关系,决定了现在的工会模式成了象征性的工人组织。对于出租车企业的工会,他们认为很难做到真正的民选,即使一时做到了也难保证长久做到,因此他们认为出租车行业的工会最终也难逃“摆设”的命运。
(四)出租车企业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义务
在实践中,有一些出租车司机企业以不是劳动关系为借口,拒绝为出租车司机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或者即使缴纳了相关费用,也要额外要求出租车司机上交一些管理费,变相的转嫁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责任。或者采用只缴纳部分险种的形式,逃避责任。
三、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间劳动关系的完善
(一)确保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书面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出租车司机作为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有权利要求用人单位也就是出租车公司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书面劳动合同的签订有利于确认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为可能发生的劳动纠纷时提供解决的依据。
针对实践中出租车行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首先劳动部门应加强对出租车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二是要提高出租车司机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对其进行普法宣传,使其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属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司法机关在进行裁判时,应以劳动关系论。
(二)保障出租车司机的休息权
休息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出租车司机虽然工作性质特殊,但其也应该享有这一权利。虽然一般的周末、法定节假日不在出租车司机的休息权范围之列。但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假期,应该予以保障。如出租车司机有休病假的权利。若出租车司机因病而长期不能工作,虽然出租车公司不能适用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带薪休假制度或病假期间基本工资制度,但其可以以减免相应的承包费的方式来保障出租车司机的这一权利。另外,由于女性出租车司机越来越多的进入出租车行业,女司机休产假的权利也应受到保障。由于出租车行业的特殊性,女司机一旦怀孕后,就不再适宜继续工作,因此女司机所需要的产假时间会比从事其他行业的女性长的多,单位对此很难接受。因此,很多女司机在怀孕后往往选择辞职。要保障女性司机休产假的权利,一味要求出租车公司也有失公平且不利于女性司机的求职,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如在法定的产假期间外只保留其生产后恢复工作资格的权利与社会保障的权利等。
(三)保障出租车司机的团结权
工会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解决两者间的劳动关系纠纷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大部分城市出租车行业的工作组建的比较晚,有的甚至没有组建工会,因此,出租车司机很难联合起来对抗公司,维护自己的劳动权利。即使有的出租车公司组建了工会,但由于其实质上并没有发挥工会应有的核心作用,司机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针对这种情形,首先,在还未组建工会的地区,应尽快组建工会。工会成立后,重点推动以车辆承包费、工资、休息休假、劳动保护为主要协商内容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确保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第二,应保证工会经费的相对独立性。工会的经费来自于企业的拨款、劳动者缴纳的会费,有时还包括区县总工会的补助。只有保障工会经费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工会处理事务的独立性,做到真正从劳动者的权益出发。其中,企业的拨款就有赖于劳动部门的监督,否则,工会将受制于企业,失去其为劳动者服务的真正意义。第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工会选举监督机制和民意反馈机制。也就是说在出租车企业工会选举的时候,应当由总工会以及纪检部门出面进行真正的资格审查和全程监督,保证选举出来的工会主席代表的是企业职工,同时建立起正常民意反馈机制,对选出来的工会主席不为企业职工“说话”的,职工可以直接向总工会或者有关政府部门投诉,总工会或政府接投诉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调查、处理,这样就建立起了第二层平衡机制。通过选举审查、监督,保证工会选出来的是“职工的人”;通过民意反馈和投诉,确保工会上层不被企业方“同化”和“收买”。
(四)保障出租车司机的社会保障权
出租车司机的社会保障权要得到保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出租车公司对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要确保出租车公司按时为司机缴纳足额社会保险费用,单靠出租车司机个人是做不到的,应联合各方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从企业内部来说,工会应发挥其为劳动者服务的态度,及时督促出租车公司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在公司拒绝为出租车司机缴纳保险费用时,代表广大出租车司机,提起诉讼,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企业外部来说,相关劳动监管部门应发挥其监督作用,对不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出租车公司进行警告,情节严重时,可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四、结语
出租车是一个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行业,出租车行业的稳定与否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联系。明确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劳动关系,并对其进行规制,有利于缓解矛盾,为和谐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五篇:关于“公司挂靠车辆的司机,与该公司是否形成劳动关系”的问题
关于“公司挂靠车辆的司机,与该公司是否形成劳动关系”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经研究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2007年12月3日(2006)行他字第17号《关于车辆挂靠其他单位经营车辆实际所有人聘用的司机工作中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问题的答复》意见精神,将车辆挂靠到你公司的司机,与你公司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事实劳动关系属劳动法调整范围。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