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个人素质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个人素质
2009年3月25日上午,在仁寿一中学举行了“市送法进校”的法律知识专题报告会。
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仁寿县法院分别派出部分领导前来参加了报告会。仁寿一中副校长高世金同志主持召开了大会。西南政法大学刑法硕士研究生、眉山市中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白晟法官以“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个人素质”,为主题为学校师生作了一次普法教育。
广大青年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校园稳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全方位的提升法律养成教育。白法官讲解了有关法律、条例,以生动的案例介绍了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使同学们认识到不懂法、不守法的危害性及法律的威严性,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会依法受到严厉的制裁。告诫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并且要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不做有损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事情,遇到不法侵害时,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学生。指出了违纪与违法只是一步之差,希望同学们要加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贴近生活而又深入浅出的法律、法纪、法规宣传教育,使同学们不仅认识到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提高个人素质,增强法制观念,远离犯罪,自觉与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安全文明的校园学习环境、社会生活环境。
报告会圆满结束,我想师生们通过此会或多或少会从中得到知法、学法、用法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增强法律意识
关于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的心得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法制正在不断完善的时代。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敬畏法律是错误的想法。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修养。在生活当中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当今,我们国家的法律还不健全,所以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去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提高法律修养要在认识和知识构成上都有所提高才行。
一、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1、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的重要性。2.导向功能。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某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3.评价功能。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4.规范功能。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律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1、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1)、应培养大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2)、应培养大学生关于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3)、应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和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4)、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1)、进行普法教育,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2)、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①.组织大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大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②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大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法律的内容,提高学法兴趣。
③组织大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旁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大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④组织大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要彻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的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时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第三篇: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我们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近年来学生犯罪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模拟网络杀人游戏杀人的;还有因为打牌而把舍友都杀了的马加爵;将硫酸泼向熊猫的清华学生刘洋……这许许多多的学生犯罪案例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去提高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走入歧途?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得不反驳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式,法律课上内容单调,课堂过于单板,老师授课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法律课的课时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精湛的学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如何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我提出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首先,高校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课的讲授,增加学时,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法律课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授课课时少,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任务授课时匆忙仓促,讲解不透彻。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了事,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基于学校法律课的枯燥无味,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身边发生的法律时事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理论联系了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办案人员进行课堂讲法,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办案,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等等。其实,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是有很多选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校要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造氛围,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学校要尽量多地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将娱乐和学习相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趣味性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违法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知识的缺失,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和就业等众多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就会越过法律的束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法律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如果法制教育没有做好,危害的是社会。因此社会也有责任来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社会上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坚决打击一些容易对青年学生容易造成误导的违法活动。对网吧和酒吧等娱乐场所要加强监管,避免青年学生受到其中的影响。同时,社会上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岩,违法必究。让学生能够享受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从而让他们相信法律,学习法律。
第五,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阵地,家庭法律教育做得好不好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但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最深远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真正成型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很多青年人犯罪的根源就是家庭上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因为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缺失和过于溺爱等等原因造成了孩子日后的心智不成熟,心理不健全。因此法律教育还要呼吁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使得两个教育阵地能够有效地互动。从源头上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源头上做起,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配合在一起,把这个系统工程做好。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高校要重视和把握这个时机做好对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为社会输送一个心智都健全的能够适应法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一个高级犯罪分子。
第四篇: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历来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历时近30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增强了他们依法执政的能力。然而,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势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一、提高依法执政水平的重要意义
1、依法执政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的关系。现代社会的最高权威是法律。依法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任务和内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依法执政,直接关系到能否从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决定着其所辖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从而影响到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社会公平公正,以及党委、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意识,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
2、依法执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系。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治经济,法治是经-1-
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企业老板不依法管理,不守法经营,企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不依法执政,就不会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也就更不会有好的发展。比如,我们要推进“XXX”建设,需要征地拆迁,需要做群众工作,这些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熟知法律知识,做到依法执政,有效开展工作。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水平,既能够更好地规范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够为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树立标杆,从而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依法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市第十次党代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重要部署,城乡融合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方面利益面临重大调整,多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加。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根本的要靠法治。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正确履行职责,依法行使权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有利于规范和调整各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影响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水平的一些主要因素
1、法律意识淡薄。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意识上未能树立
法律至上的法制观念,行动上不能做到依法执政。例如“官本位思想”、“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金钱万能、贪污腐化、奢侈浪费、形式主义等现象在部分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就造成了某些领导干部的“行政中心”思想,以致出现了行政权失控或法外执政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导致了对依法执政的破坏。
2、法律知识匮乏。有些领导干部对国家的基本法律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造成法律思维能力、法律判断能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法律的能力常显“捉襟见肘”。比如,在信访工作中,有些上访“问题户”在对待某一项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处理前,都是有针对性地在学习相关的法律。如果在处理过程中,没有把法律条文吃透,把话说偏了,他就会不买你的账。
3、学用结合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不懂得、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现实的工作问题,表面上重视法律,积极学法,甚至对相关法律知识能“倒背如流”。但在开展工作或者遇到具体问题时,依旧按照传统思维、习惯来思考和处理,致使工作不能创新,处理问题不得其“法”。更有甚者会通过“找关系”、“通路子”、找领导“写条子”、在酒桌上解决问题,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三、切实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1、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执政的自觉性。思想是先导。领导干部做到依法执政,关键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一是法律至上的意识。明确法律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二是尊重人民权利的意识。明确国家立法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我们执法是人民利益的实现,司法是人民利益的保障,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民的利益。三是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意识。职权法定,即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的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权责统一,即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第一要义。领导干部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违法行使权力或者不作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是依程序行政的意识。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政,坚决杜绝以个人意志干扰法定程序的履行。
2、提升法律素质,夯实依法执政基础。知法、懂法是遵法、守法的前提。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六五”普法规划,把领导干部作为普法对象的重中之重。同时指出,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由此可见,领
导干部提升自身法律素质,不仅关系到依法执政水平,更加与实现依法治国惜惜相关。那么要如何提升法律素质呢?一方面,要学法。通过结合实际,采用各种方式,比如,听讲座、作研讨、搞调研等,并注重运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自学,对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做到“了然于胸”,对地方的政策法规规定做到“烂熟于心”,为依法执政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普法。积极通过各种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普及工作,在宣传普及法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比如,以我们XX区为例,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托区内“XXXXXXX”这一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把法制宣传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更加提高了自身学法、懂法、守法意识,还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为依法执政筑牢了基层基础。
3、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把法律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当中。做任何事情特别是重大决策,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确立的每一个主张,不仅要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要考虑法律效果。二是把依法办事的原则贯穿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当前,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解决各类问题和矛盾,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但最重要、最迫切、最根本的还要靠
法制。比如,当前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中发生的纠纷较多,有些情况比较复杂,各方面看法不一致。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法》和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来妥善化解纠纷。再比如,在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时,要依照《信访条例》,按政策按程序办事,把处理信访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才是正确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准则。三是把遵纪守法贯穿于全部工作和生活之中。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坚持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挖空心思去钻法律的空子或热衷于打法律的“擦边球”,更不能无视法律的尊严,知法犯法,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严格带好自己的队伍,一旦发现问题严肃查处,维护法律尊严,群众才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中小学法制教育喊了几十年,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几个认识问题着重加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法制教育的关注,仅此而已。
一、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xx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完善了许多法律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积淀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制观念与法律制度的严重脱节,影响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而要使人们的法制观念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惟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中小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最佳阶段,中小学法制教育标本兼治,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培养“四有”公民出发,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无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应把法律意识即法制精神的培育、法律知识的掌握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xx也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赋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
二、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1/3,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正在健康成长,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中小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在局部地区突出起来——暴力型犯罪有所发展,犯罪性质严重化。尤其在校生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一无所知,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危险因素。其基本原因就是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力,法制观念没有内化积淀到他们的人格中去。
从历史上看分析,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没有经历成熟资本主义,“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法制教育非常不利。“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又何谈法制教育呢?传统的法律意识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重法规学习轻法制观念培养,法理、宪法和民法的内容偏少,至今,许多人依然认定“法即刑”,认为我不违法,法与我无关,学不学法无所谓的错误心态。中小学生厌学法律,法制观念淡薄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们将迈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却有90%的中国企业不懂国际贸易规则,对wto知之甚少。中小学教师恐怕更少有人受过系统专门的法律教育。自己法制观念都不明确,如何能培养别人提高法律意识呢?再有,中小学虽然开设思品课、政治课,但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偏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的思潮,严重偏离教育方针,至今依然阻碍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进行,不仅不能预防减少犯罪,反而造就了一些新的法盲,使犯罪走向低龄化、智能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