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3 05:3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工作报告》。

第一篇: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工作报告

《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

工作报告

青州市王坟镇庙头小学课题组

2010年5月18日

《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

工作报告

青州市王坟镇庙头小学课题组

我校课题组于2009年9月开始进行“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实验。立项以来,我们依据实验课题的意义与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对研究课题的认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名言,激励了多少代人。但它也有一个副作用:会让人们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要想取得学习上的成就,就非得吃苦不可。在日常的学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们也常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怎样才能帮助同学们的克服厌学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一年来,我们进行“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实验。通过实验活动,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了。

二、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的实验,帮助同学们克服厌学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研究过程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课题立项以后,为搞好实验研究工作,学校成立庙头小学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由骨干教师指导的庙头小学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实验小组。课题领导小组:孙双民、杨景安、鞠琼、付廷军、尹志强

小组指导教师:杨景安、孙双民、鞠琼、付廷军、尹志强

组 长:李长昊

组 员:赵晓晴、郭晓、张振宇、徐梦菲、邱文静、陈潇、姚天宇、焦钰莹

在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对学校作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理论学习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明确“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的重要性,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专家指导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立项以来,学校先后聘请市教育局领导、市教研室教研科的唐行亭科长等来校作有关作文教学改革的讲座,市教研室教研科的唐行亭科长等专家多次深入本学校,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零距离专题研讨”,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4、过程管理

(1)邀请实验顾问来学校指导,全面实施实验教学方案,同时积累材料。

⑵选择“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的优秀案例,召开最佳学习方法经验展示研讨会。

⑶收集实验课件,典型案例。

⑷组织整理实验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⑸利用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实施有关方案,追踪记录整个设计思路、实施过程。

6、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引导同学们转变立场,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辨证地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在这里,我们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语文学习中确实有“苦”,为掌握知识,我们要读、要写、要背、要理解„„但换一个角度,当你下定决心,一心要多掌握一些知识的时候,自己每学到一些东西,有了新的收获,就这样想:今天我又多掌握了一些知识,学到了不少东西,不是很值得高兴吗?学习中的苦与乐,是辨证统一的,是苦中有乐的。

第二、精心设计作业,尽量做到少而精,减少同学们厌烦情绪。

机械地让同学们去读,去背,去写,遍数越多,同学们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对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作业,既能体现重点,又尽量压缩作业量。比如,每一课的生字,我们的要求是灵活的。可以写三遍,也可以写一遍,只要你能记住就行。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比如小学语文第八册,前两个单元要求背诵的地方较多,有些同学们产生了畏难情绪。我就组织他们展开适当的竞赛,谁背完了这一课,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这样,大家情绪高涨,积极地去背。当他们往黑板上写名字的时候,背诵的苦早已抛到脑后,有的只是胜利的“乐”了。

第四、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不同层次的同学们,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十个手指有长短,老师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同学们分别对待。比如在学习竞赛分组的时候,把程度接近的同学们分在一起,这样,竞赛结果相差不大,好的同学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差一点的也不至受到很大的打击。

第五、对待较差的同学们,要向他们提出合理的阶段性要求,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

比如我班有一个同学学习很差,每次学习生字,出错率都超过一半。在耐心辅导他学习的同时,他每次有了点滴进步,少错一个字,我们都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结果他学习兴趣大增,自信心越来越强,成绩逐步提高。

第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保持经常的、多渠道的师生交流,互相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持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践,“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观念深入人心,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愉快学习”取得了很大成功。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1、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但却是一项大工程,还

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与家长有思想负担,怕实践活动搞得多了,影响同学们的成绩。所以要想把课题搞好,首先还是要处理好课题研究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让课题研究产生直接效益,特别是在提高同学们成绩方面上出成效。

(2)课题研究参与的同学少、专业少,覆盖的同学们面不广,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是局部的,有待在大范围内验证。

(3)国内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同行还有许多,但限于时间、空间、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没有与他们直接联系和交流。研究仍然是孤军作战,不能共同协作,取得规模效益。

2、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1)开展课题研究,应该处理好课题研究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让课题研究产生直接效益,特别是在提高同学们成绩方面上出成效。避免因课题研究产生负面影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提高同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的使用范围。

(3)与国内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教育同行加强联系,交流经验,避免走重复路,做无用功。

青州市王坟镇庙头小学课题组

2010年5月18日

第二篇: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700字

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700字

“读书苦,三更灯光五更鸡;苦读书,无灯之下巧偷光;不读书,老来伤悲留肝肠。”快乐自由地读书,你定会回味无穷。

人们常以“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读书的一贯形式,但我却不认为一定要苦作舟,我们快乐地学习不是很好吗?学习虽是苦闷、枯燥的,但我们可以来点“逆来顺受”,要把枯燥变成有趣,用这样的心态来读书,我们自然会进入另一番境界——乐读书。

以快乐为前提,以求知为动力。“书中自有黄金屋。”读百科全书,你会获得各种信息;读优美散文,你会感知多彩句式;读古代诗词,你会感受古人风采……可见,读百书,就可品百味,酸甜苦辣咸在书中无一不有,但会品书乃会读书人的专利,那些死读书的人永远只会沉浸在苦闷之中不能品尝到其中五彩缤纷的味道。

以致用为原则,以思考为方向。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学习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这样一来,你便知道学了什么,为什么要学,学完后有什么作用。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自然觉得学习内容有方向把握,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同样会感受到学习可以苦中作乐,感受新型学习味道。

与书香为伴,用笔墨抒情。在课外的学习时间中,品读美丽的篇章,我们都会有一些感受,何不把它化为文字永存

于随笔之中。读书常使人产生共鸣,有这般感受之后,你就可以用你大敢而随意的笔头把这些东西用美丽的文字形象地表达出来,写在纯白的纸上,变成你读书时有过的回忆。日积月累地做读书笔记,品华丽篇章,你的思想会在阅读中不断升华、进步。同时,你也会感受到阅读带来给你们的快乐,更会爱上写作不再为之烦恼。

读书百味,人生百味。读书是我的乐事,我以快乐为能量,努力做双浆,向那无边的学海“乐作舟”阐述新一代读书观。

第三篇: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宁波外国语学校

书山有路趣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

宁波外国语学校

鲁玲莉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数学中更是强调“一分辛苦一分才”。而面对学生有增无减的学习压力,日益增长的厌学情绪,作为数学老师更应该有“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本领,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数学(华师大版)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每章新知识中导图的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华师大教材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每章开始时,都有相应的导图与导入语。这些导图画面呈现方式卡通化、生活化,导入语有的借用名家之言,揭示知识的本质,显示数学世界的风貌,有的则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对身边问题的思索和对新知的渴求,语言简洁优美,引人入胜。例如: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的导入语: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第2章《有理数》的导图:

在上面的天气预报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这一天上海的最低温度是-5℃,读作负5℃,表示零下5℃。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我们将会看到,除了表示温度以外,还有许多量需要用负数来表示.有了负数,数的家族引进了新的成员,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加便于应用.本章将与你一起认识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并研究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第23章《圆》的导图和导入语:

古希腊的数学家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它的完美来自于中心对称,无论处于哪个位置,都具有同一形状.它最谐调、最匀称.教师可以有感情地解读导入语,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史话,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的生平、趣事,如华罗庚努力钻研,靠勤奋创造了奇迹等故事,以及一些著名数学问题的历史典故,一些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难题和猜想等等,都会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解难点,展示数学的实用性、现代性和发展性

在平常教学中除了使用PP(POWERPOINT)制作一些课件之外,也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其他与数学相关的工具。常用的工具有:

1、Excel软件 在讲“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一课时,可以借助Excel软件处理数据,制作图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好的工具,展示数学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紧密联系。

2、“七巧板”软件 在上“平面图形”一课时课后有一阅读材料“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除了让同学们动手制作外,还在网上下载了“七巧板”游戏,只要按照一定的图案直接就可在电脑上拼接,丰富多彩的图案,加上便捷的操作方式,令同学们爱不释手。除了“七巧板”之外,还有一些计算24点的软件和学生爱玩的“扫雷”游戏,都蕴涵了计算、逻辑推理等数学方面的知识,寓教于乐,深受同学喜爱!

3、几何画板 这也是在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例如轴对称变换、旋转变换中的作图问题;二次函数中的抛物线的开口大小与二次项系数之间的关系、抛物线的平移问题;圆当中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中分割三角 形时点的位置的不同选择问题等等。几何画板对于动点的展示能帮助学生想象,将几何中复杂的动点问题直观化,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展示这个软件的使用过程,如旋转变换中要先“标记中心”,选择“旋转对象”之后要输入“旋转角度”,这恰恰是学生用笔作图过程中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及旋转的角度,对于学生如何描述一个旋转变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与计算机、实物投影等多媒体的积极合作,能使数学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枯燥的数学也不再那么地单调,同时让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显示了数学的实用性,前瞻性。当然对多媒体的熟练操作也能让学生对老师刮目相看,于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

三、合理设置数学实验,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体会

数学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通过数学实验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乐于研究探索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有利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实例1: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搭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如下图):

……

(1)按上图的方式,搭两个三角形需要 根火柴,搭三个三角形需要 根火柴。(2)搭10个、10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n表示用火柴搭三角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从多角度中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发现如下一些结果:

1、… 2n+1

2、… 3+2(n-1)

3、… 3n-(n-1)

4、… n+n+1 实例2:在“菱形”的教学中,认识了菱形的定义及如何识别菱形之后,为了加深对识别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 验:如何利用一张矩形的纸剪出一个菱形,如何说明这是一个菱形?同学们的做法五花八门,如对折后以折痕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或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了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这样两种识别方法。

通过搭火柴棒与折纸这些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实验本身也激发了学生去主动探究的兴趣,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它们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喜爱数学!

实例3: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我们班同学中有同月同日出生的吗?通过全体同学的讨论,这个实验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按月份来对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同类分类记录,然后再看同一个月中有否同一天出生的?具体操作时可以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作记录,请两位同学唱票的形式来提高效率。

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在一个十分人文的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亲历调查收集数据的六个步骤,同时充分感受到,整个数据的收集在十分温馨、和睦、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着,每一次、每一组生日的“偶遇”都给师生们带来莫大的惊喜和亲情。这样的实验大家能不喜欢吗?

实例4:这个游戏公平吗?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拔河比赛中甲乙两队如何选择场地?(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若采取掷硬币的办法(甲同学建议),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若正面朝上,由甲队选择场地,若反面朝上,由乙队选择,是否公平呢?接下来就由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实验,收集数据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填在表格上。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利用计算机完成折线统计图,并观察寻找规律。

利用生活中的概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概念。在数学实验中,学生由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同时,实验中要求合作互动,因此,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的知识、方法等产生强烈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合作精神。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 的严谨学科;但是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学科。”同时数学实验也符合中学生的好动、喜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在班级当中构建“玩”数学的良好氛围

做法

1、在刚进入七年级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数学游戏,笔者利用班主任的优势让他们在班队课时交流,有些小把戏能当场 “戳穿”,挖掘其数学本质。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个女孩带来的6张卡片,依据数字的出现与否能猜出他人心中所想的数字(1-63),虽然简单但极其准确而且有意思,只是其中的原理当时没能参透,只好让大家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解答。后来在一次讲座时才知道宁波市教研室曾经以类似的问题考过学生,让学生以邮寄答案的形式进行抢答。在了解原理之后我在第二批学生的教学时先让学生由简单着手,用4张卡片猜1-15的数字,找出这个游戏的原理,然后再自己设计一套能猜1-63的卡片。获得成功的学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回家后也不忘向父母 “炫耀”。这样一来,大家对于数学的喜爱之情自然又增加了几分!

做法

2、利用班级图书角的建立,笔者把自己购来的数学书籍置于其中,有介绍数学家及其事迹的《希尔伯特》,《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等,有张景中先生主编的《好玩的数学》系列丛书,“趣味数学专辑”等等,共计二十多本。这些书籍有的介绍了数学家及数学史,有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数学问题或是一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难题。虽然学生未必能成为数学家,但通过这些书籍他们也能得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个可能比单纯地学习数学更加重要!当然,对于一些热爱数学的学生,数学书籍是鼓励他们的最好奖品!

做法

3、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界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2006年6月由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美国利哈伊大学曹怀东教授加以证明;华裔数学家Terence Tao(陶哲轩)在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菲尔兹奖(数学中的诺贝尔奖)等等。这些同时代的人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数学的亲切感。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觉得有趣,才会主动去学,自觉去学,积极去学,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认为是苦,反而还会从中找到战胜困难的乐趣,产生强劲的内驱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研究的背景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为依据。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地塑造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三)语文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应以活动、交流、交往为中介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把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目标共性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整体性发展目标,又要有个性发展目标。整体性目标是若干个体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学水平的宏观标志。个性发展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素质个性化品质形成的保证。

(二)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认识不断深化,品质逐步形成的过程,而非知识的堆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主体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动手动脑,勤于思考,努力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三)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教学关系就是导与学的关系,亦即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爱护主体、调动主体、鞭策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主体尊重主导,信任主导,服从于主导,主动地接受主导的指导,形成互动互助、平等和谐、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就整体合作性原则,即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态组合的教学系统。

(五)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具有差异性、独创性。

(六)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书是手段,是桥梁,育人才是根本目的。课堂教学不仅着眼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育人的三项主要指标——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

(三)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四)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自主识字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力争一年级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为提早阅读创造条件。

(二)自主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力争比课程标准的规定量翻一番。

(三)自主习作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把习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增加习作次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七.研究方法

(一)利用母语环境自主识字

1.让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一是汉语拼音;二是笔画、笔顺、偏旁部首;三是按音序、部首查字典。由于九义教材中大写字母的教学安排在第二册的教材中,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先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

2.自编教材,与拼音教学同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汉字中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合体字中形声字占了80%左右,它的特点是声旁标音,行旁标义。我们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自编了识字教材,探索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的能力。入学初,我们重点对新生进行象形字教学,因为这些字具有实物的形象,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字形就容易记住。如:①、教“日”、“月”、等象形字时,我们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红日圆圆”,“月牙弯弯”。②、意义识字,如“森”,很多树木就形成了森林。③、“清”、“情”、“睛”、“晴”等字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点学习。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形声字后,可运用演示法、图示法,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如“灭”字,教师可演示火上盖一物,火就灭了,它的音、形、义就迎刃而解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我们以前的识字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围绕课本进行,由于课本所容纳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识字教学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把识字教学向生活中延伸。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外面看看,多留意生活中的教材,如招牌、物品包装袋、车站名、商店名、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并鼓励学生从报纸、广告、说明书、包装纸等来自生活的纸质媒体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粘帖在自己的识字袋里,或记录在课外识字本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观看各种儿童节目、新闻报道等电视节目,找到自己认识的汉字,制成字卡,装进自己的识字袋。

4.诵读韵文自主识字

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学习必须遵循“在语境中学习的原则”,即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我们主张学生通过诵读韵文识字,一是由于韵文朗朗上口,学生学习有兴趣;二是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学生能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诵读韵文识记更多汉字;三是学生通过大量诵读韵文,可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二)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1、讲成语故事,以“讲”促“读”。

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成语故事通俗简洁,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含义,对小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实现自主阅读,我校开展了每天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讲述成语故事的活动。先由教师示范讲故事,内容包括成语的来历、意思及引申义;再由口才好、记忆力强、胆子大的学生组成成语故事小组轮流为大家讲成语故事;最后学生在示范作用的引领下按座位顺序上台讲成语故事。为了讲好成语故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做充分准备,精心挑选、反复练讲,还要把自己讲述的成语故事标题按规定记录在班级成语故事记录本上。整个过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上台讲述,不仅锻炼了胆量,锻炼了口才,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以“讲”促“读”的目的。

2.以“悬念”促“阅读”,诱发兴趣(1)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小学阶段,每学期大约有30篇课文,六年大约能在课内阅读36万字。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如学习《牧场之国》的同时,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荷兰的《花之国》和《水之国》,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又比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为同学讲《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将同学们带入《水浒传》中;学习《猴王出世》时,又讲起《西游记》的故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愿望,使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以“悬念”推介课外读物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校定期举行“好书推介”会,让老师、学生轮流当主角进行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介绍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这时,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故事的悬念吸引,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1)学校每周增设一节课外课外阅读课。阅读课上,每位语文教师可以按课表规定带领全班同学到阅览室进行集体阅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借阅。教师也可以组织班上同学把自己的好书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我校图书室里的书大都适合学生阅读,在图书室里选择书的过程,在向同学们自由借阅的过程就是自主阅读的开始。

(2)给足时间课余阅读。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布置家庭作业:

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作业;

三、四年级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给足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每天用20~30分钟进行阅读,双休日稍作增加,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随意阅读。学生课外阅读时用专门的“阅读笔记本”,记录阅读的时间、书名、作者、摘录优美词句、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教师通过定期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阅读笔记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种自由式阅读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文章来读,阅读量自然就大大增加。

4.开展相关活动,推动自主阅读

学校每学期会以征文比赛,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结合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评选校级读书小博士、小硕士和小志士,并在六一表彰会上颁发胸章,以此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还会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表演等特点有意组织别开生面的联欢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背儿歌,吟诵诗词、朗诵散文、表演小品、说相声、猜谜语、编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还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

(三)自主习作,自由倾吐

“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这一在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折射出不少学生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负担。的确,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时确实存在着一些恶习:说空话、套话,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那么,如何才能鼓励学生自主习作呢?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淡化写作技巧训练

淡化写作技巧训练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作文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等。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与旧《大纲》相比,这几乎不算什么技巧方面的要求了。然而,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淡化写作技巧的训练,要为学生减压减负,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 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才能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

2、鼓励自由选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何开放写作时空,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充满灵性的文章?我校从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着手,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由五个同学一组(好、中、差搭配)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轮流写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循环日记”是我校自创的一种习作教学模式。学生在写“循环日记”时,我们鼓励其自由选题,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选题,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让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吾手写吾心”作文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因此,“循环日记”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能真正的做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抒写真情”。我们按开展“循环日记”的小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将小组内每个学生所得作文的星级数相加,并加上每一次班级“名著阅读测试”星级数,成绩最高者评为状元,依次是探花、进士、秀才。在评比机制的诱导下,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他们发挥最大才能,各种文体百花齐放,有诗歌、童话、小说、寓言、调查报告、社会纪实等等。因为有充分的社会体验,学生的文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多彩。

3.注重个别指导

我们的学生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作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提起笔来如同行云流水,水平低的学生却是不知如何下笔。为此,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课外的个别指导。

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可引导学生 ⑴先体验后写。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起步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教师可根据习作的内容,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活动前提出要求,活动中注意提示,活动后引导回忆。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说,在说后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作文素材,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写,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就具体多了。

⑵边学边写。有了作文材料,不知怎么写,是学生习作的又一大难点。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教师除了平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可先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作出示范;有时教师还可同学生一起写作文,师生展开作文竞赛。这样,以教师对作文的热爱来感染学生,用教师的文章为学生的习作“引路”,让学生边模仿边写作,学用结合。学生不仅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而且可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八.研究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6-2010.12)

①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②确定研究对象与实验时间。③课题开展的前期调查工作。第二阶段(2011.1-2011.12)①开题并按计划实施研究,②完成阶段性实验总结,③典型的教案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

④整理和分析有关实验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12.1-2012.10)

① 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②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③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④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几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的“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一刀切分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

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常常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如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状态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他看到的学生参与的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力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

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尊重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像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是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自主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6、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合作学习有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彼此团结、彼此信任,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7、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装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给老师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尤其与同学、老师文本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让你值得惊喜和兴奋,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次次生命精彩的旅程。

(二)课题研究两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研究,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力图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得以彰显。挟课改之劲风,乘教研之热浪,奋发向上的教师群体正茁壮成长,志存高远的雏鹰正展翅腾飞。

(三)积累了开展教科研宝贵经验。通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和探讨,我们积累了许多开展教科研的宝贵经验,收集、整理了几本教师教学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汇编,拍摄了十多节优秀课堂教学实例。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十.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需要“导而弗牵”。

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协调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特征,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家校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种种表现。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措施,争取家长的配合。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

第五篇:初中学生语文积累的实践与研究(模版)

《初中学生语文积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阶段性

总结松烟中学教师 胡健2013年---2014年第一学期

《中学生语文素质积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从去年9月开题以来已有半年多时间,现将半年多来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课外积累的习惯,语文基本素养正在形成。一个学期以来,两个实验班级按照课题组的总体安排,落实了实验方案中的各项课外积累措施和考评办法。用《中学生语文素质积累评分表》和《语文课外活动积累记录表》进行每周的考评,期末进行总评折算成一定的分值记入学期成绩或学分。通过严格的积累检查考评,促使学生迅速形成习惯,把课外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的完成积累的各项任务。

二.课外积累培养起了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带动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学生对课外阅读、课堂演讲、创办班报、诗歌背诵、成语故事、名言警句、作文比评等方面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该课题开题以来出现的一个令人欣喜的局面,这就为该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有利于新教材教学。由于学生在课外的广泛阅读与积累,学生的思维很开阔、很活跃,很多知识不待老师讲,一些学生已经掌握,或者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或者老师稍加提示,学生就能普遍掌握。学生养成了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具备了起码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样,非常有利于新教材课文的学习,2.有利于“综合性学习”。新教材每个单元后面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由于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外积累的习惯,并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收集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或参与竞赛活动等,都是他们非常乐意,也非常顺手非常自然的事。

3.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广泛的阅读积累,学生的知识总量聚增,见多识广,非常有利于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每周一篇“自由作文”常常有许多好作文涌现,在语言、结构、选材、主题的表现、写作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常出现惊人之举,与刚入学时相比,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4.有利于学生灵活应试。应付测试,本来不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但由于现在的考试注重能力的考查,主观题增多,客观题较少,并注重考积累,这样,就使得学生平时的积累纷纷派上了用场,考试起来比较的得心应手。这又反过来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自觉的去进行平时的素质积累。

5.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有助于教师观念的更新。由于本课题的研究理论与新课标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教师如果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仍然包着老黄历不放,就无法把课题研究进行下去。特别是当学生的积极性起来以后,如果老师的思想未能跟上,就无法适应新的教学,也不可能受到学生欢迎。比如,当许多学生已经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并按“八步法”对课文做了初步的阅读甚至分析,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而如果教者仍不放心,仍按原来的老办法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势必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并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学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地方不必再花时间去讲解,而应设计一些富有激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再如,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布置问题,一般不留课后作业,一定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积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必须转变观念,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并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预习情况等学情之后,就要精讲教学内容,压缩讲课时间,把作业尽量拿到课堂上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积累。

当然,本课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一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课外积累的习惯,对课外积累的还认识不够或缺乏兴趣等,也有照抄写作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人员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认真解决和克服,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总之,课题研究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工作,才能最终实现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

下载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海无涯乐作舟—学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效果研究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